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卷第十八大肠腑

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Lb2中华典藏网

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等校正Lb2中华典藏网

大肠腑脉论第一Lb2中华典藏网

大肠虚实第二Lb2中华典藏网

肛门论第三Lb2中华典藏网

皮虚实第四Lb2中华典藏网

咳嗽第五Lb2中华典藏网

痰饮第六Lb2中华典藏网

九虫第七湿附Lb2中华典藏网

大肠腑脉论第一Lb2中华典藏网

论曰:大肠腑者,主肺也,鼻柱中央是其候①也。肺合气于大肠,大肠者,为行道②传泻之腑也,号监仓掾③,重二斤十二两,长一丈二尺,广六寸,当脐右回叠积,还反十二曲,贮水谷一斗二升,主十二时,定血脉,和利精神。《千金》、《明堂》、《外台》同。《难经》云:长二丈一尺,大四寸,径一寸之少半,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鼻遂④以长,以候大肠。Lb2中华典藏网

① 候 征象。《字汇•人部》:“候,证候。”此谓色诊部位。Lb2中华典藏网

② 行道 通行疏导。按“道”,疏通。《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杜预注:“道,通也。”Lb2中华典藏网

③ 监仓掾(yuàn 愿) 监督仓库的官员。按“掾”,历代属官的通称。《玉篇•手部》:“掾,公府掾吏也。”Lb2中华典藏网

④ 鼻遂 鼻孔。按“遂”,道路,通道。《说文通训定声•履部》:“遂,道也。”Lb2中华典藏网

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大肠脉也,苦少气,心下有水气,立秋节即咳,刺手太阴,治阴,在鱼际间。右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大肠实也,苦肠中切痛如针刀所刺,无休息时,刺手阳明,治阳,在手腕中泻之。Lb2中华典藏网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①,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Lb2中华典藏网

① 濯濯 水声。《素问•气厥论》:“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王冰注:“故其疾行则肠鸣而濯濯有声,如囊裹浆而为水病也。”Lb2中华典藏网

肠中雷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Lb2中华典藏网

大肠胀者,肠鸣而痛,寒则泄,食不化。Lb2中华典藏网

大肠有寒,鹜溏②,有热,便肠垢③。Lb2中华典藏网

② 鹜溏 病证名,又名鹜泄。症见水粪杂下,色青黑如鸭屎白。《金匮要略》卷中。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大肠有寒者,多鹜溏。”Lb2中华典藏网

③ 便肠垢 病证名,又名肠垢。因热痢毒邪蕴积肠间,肠间虚滑而致,症见下痢腐浊垢腻之物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十七•下痢便肠垢候。Lb2中华典藏网

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状。Lb2中华典藏网

肺前受病,移于大肠,肺咳不已,咳则遗失便利。Lb2中华典藏网

厥气客于大肠,则梦田野。Lb2中华典藏网

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裹大者大肠缓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Lb2中华典藏网

扁鹊云: 手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大肠若病实则伤热,热则胀满不通,口为生疮。食下入肠,肠实而胃虚,食下胃,胃实而肠虚,所以实而不满,乍实乍虚,乍来乍去。虚则伤寒,寒则肠中雷鸣,泄青白之利而发于气水,根在大肠,方在治水篇中。Lb2中华典藏网

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利绝则死。Lb2中华典藏网

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外侧,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上入肘外廉,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直而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颊肿①。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盛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盛者则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Lb2中华典藏网

① 颊肿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脉经》卷六•大肠手阳明经病证“颊”并作“”。又,《灵枢经•经脉》“颊”作“颈”。Lb2中华典藏网

大肠虚实第二脉二条 方二首 灸法七首Lb2中华典藏网

大肠实热Lb2中华典藏网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实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肠满,善喘咳,面赤身热,喉咽中如核状,名曰大肠实热也。Lb2中华典藏网

治大肠实热,腹胀不通,口为生疮者,生姜泄肠汤方Lb2中华典藏网

生姜② 橘皮 青竹茹 黄芩 栀子仁 白术各三两 桂心一两 茯苓 芒消各三两 生地黄十两 大枣十四枚Lb2中华典藏网

② 生姜 《医心方》卷六•治大肠病方作“宿姜”。Lb2中华典藏网

上十一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消,分二服。Lb2中华典藏网

肠中胪胀不消 灸大肠俞四十九壮。Lb2中华典藏网

大肠有热,肠鸣腹满,夹脐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 巨虚上廉主之。Lb2中华典藏网

大肠虚冷Lb2中华典藏网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虚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胸中喘,肠鸣,虚渴唇干,目急善惊,泄白,名曰大肠虚冷也。Lb2中华典藏网

治大肠虚冷,痢下青白,肠中雷鸣相逐③,黄连补汤方Lb2中华典藏网

③ 肠中雷鸣相逐 谓腹中鸣响如雷而连属不绝。按“逐”,随。《玉篇•辵部》:“逐,从也。”Lb2中华典藏网

黄连四两 茯苓 芎各三两 酸石榴皮五片 地榆五两 伏龙肝鸡子大一枚Lb2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咀,以水七外煮取二升半,去滓,下伏龙肝末,分三服。Lb2中华典藏网

肠中雷鸣相逐,痢下 灸承满五十壮,穴在夹巨阙相去五寸,巨阙在心下一寸,灸之者,夹巨阙两边各二寸半。Lb2中华典藏网

食饮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赤黄 阳纲①主之。Lb2中华典藏网

① 阳纲 穴名,属足太阳膀胱经,位在第十椎下两旁各三寸凹陷中。主治肠鸣,腹泄,腹痛,黄疸等。Lb2中华典藏网

腹胀肠鸣,气上冲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肠胃间游气切痛②,食不化,不嗜食,身肿,夹脐急天枢主之。Lb2中华典藏网

② 肠胃间游气切痛 谓肠胃间郁气奔突而致急痛。按“切”,急。《素问•调经论》:“必切而出,大气乃屈。”王冰注:“切,谓急也。”Lb2中华典藏网

肠中常鸣,时上冲心 灸脐中。Lb2中华典藏网

肠鸣而痛 温留主之。Lb2中华典藏网

肛门论第三Lb2中华典藏网

论曰:肛门者,主大行道,肺大肠候也,号为通事令史③,重十二两,长一尺二寸,广二寸二分,应十二时。若脏④伤热则肛门闭塞,大行不通,或肿,缩入生疮;若腑伤寒则肛门开,大行洞泻⑤,肛门凸出,良久乃入。热则通之,寒则补之,虚实和平,依经调之,方在第二十四卷中。Lb2中华典藏网

③ 通事令史 官名。汉末曹操为魏王,置秘书令。魏文帝黄初初改为中书令,置监及通事郎。后或称通事,或称通事舍人,掌诰命及呈奏案章。按“令史”,汉设有兰台令史、尚书令史,掌文书。隋唐以后令史无品秩,变为三省、六部及御史台的低级事务员。此谓以通事令史之官职比喻肛门的解剖位置及生理功能。Lb2中华典藏网

④ 脏 原作“藏”,据道藏本、四库本改。按“藏”,与“脏”同。《周礼•天官•疾医》:“参之以九藏之动。”郑玄注:“正藏五,又有胃、膀胱、大肠、小肠。”贾公彦疏:“正藏五者,谓五藏,肺、心、肝、脾、肾,五气之所藏。”Lb2中华典藏网

⑤ 大行洞泻 谓大便通泄无度,不能自制。按“大行”,即大便。“泻”原作“写”,今改。按“写”,同“泻”。泄泻。《说文解字注•宀部》:“写,俗作泻。”Lb2中华典藏网

皮虚实第四论一首 方二首Lb2中华典藏网

论曰:夫五脏六腑者,内应骨髓,外合皮毛肤肉。若病从外生,则皮毛肤肉关格强急①;若病从内发,则骨髓痛疼。然阴阳表里,外皮内髓,其病源不可不详之也。皮虚者寒,皮实者热。凡皮虚实之应,主于肺大肠,其病发于皮毛,热则应脏,寒则应腑。Lb2中华典藏网

① 皮毛肤肉关格强急 谓因外邪侵袭而致肤腠营卫凝滞不畅,皮肉拘急不舒。按“关”、“格”,俱阻隔不通意。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三引《考声》:“关,隔也,碍也。”《字汇•木部》:“格,沮隔不行。”Lb2中华典藏网

治皮虚,主大肠病,寒气关格,蒴藋蒸汤方Lb2中华典藏网

蒴藋根叶切,三升 昌蒲叶切,二升 桃叶皮枝剉,三升 细糠一斗 秫米三升Lb2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以水一石五斗煮,取米熟为度,大盆器贮之,于盆上作小竹床子罩盆,人身坐床中,四面周回将席荐②障风,身上以衣被盖覆,若气急时,开孔对中泄气,取通身接汗③,可得两食久许。如此三日蒸,还温药足汁用之。若盆里不过热,盆下安炭火,非但治寒,但是皮肤一切劳冷悉皆治之。Lb2中华典藏网

② 荐 草垫。《广雅•释器》:“荐,席也。”王念孙疏证:“《释名》云:荐,所以自荐藉也。”Lb2中华典藏网

③ 通身接汗 谓全身持续汗出。按“接”,持续。《广雅•释沽二》:“接,续也。”Lb2中华典藏网

治皮实,主肺病热气,栀子煎方Lb2中华典藏网

栀子仁 枳实 大青 杏仁 柴胡 芒消各二两 生地黄 淡竹叶切,各一升 生玄参五两 石膏八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消,分为三服。Lb2中华典藏网

咳嗽第五论二首 证七条 方六十首 灸法十四首Lb2中华典藏网

论曰:经云五脏六腑皆令咳,肺居外而近上,合于皮毛,皮毛喜受邪,故肺独易为咳也。邪客于肺则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喉鸣,甚则唾血,肺咳经久不已,传入大肠,其状咳则遗粪;肾咳者,其状引腰背痛,甚则咳涎,肾咳经久不已,传入膀胱,其状咳则遗尿;肝咳者,其状左胁痛①,甚者不得转侧,肝咳经久不已,传入胆,其状咳则清苦汁出②;心咳者,其状引心痛,喉中介介③如梗,甚者喉痹咽肿,心咳经久不已,传入小肠,其状咳则失气④;脾咳者,其状右胁痛,阴阴⑤引肩背,甚者不得动,动则咳剧,经久不已,传入胃,其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状,咳而腹满,不能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右顺时有风寒冷,人触冒解脱⑥,伤皮毛间入腑脏,为咳上气,如此也,有非时忽然暴寒,伤皮肤中与肺合则咳嗽上气,或胸胁又痛。咳唾有血者,是其热得非时之寒暴搏之,不得渐散,伏结深,喜肺痈也。因咳服温药,咳尤剧,及壮热,吐脓血,汗出恶寒是也。天有非时寒者,急看四时方也。Lb2中华典藏网

① 左胁痛 《素问•咳论》、《诸病源候论》卷十四•咳嗽候、《医心方》卷九•治咳嗽方“左”并作“两”。Lb2中华典藏网

② 清苦汁出 谓呕出清冷味苦之汁。按“清”,冷,凉。《素问•五脏生成》:“腰痛,足清,头痛。”王冰注:“清,亦冷也。”又,“清”,通“青”。谓青色。《释名•释言语》:“清,青也。去浊远秽,色如青也。”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引叶德炯曰:“清、青古通。”Lb2中华典藏网

③ 介介 阻隔貌。《汉书•翼奉传》:“前乡崧高,后介大河。”颜师古注:“介,隔也,碍也。”Lb2中华典藏网

④ 失气 即矢气。《素问•咳论》:“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王冰注:“咳则小肠气下奔,故失气也。”张隐菴注:“失气,后气也。”Lb2中华典藏网

⑤ 阴阴 深慢痛貌。《素问•咳论》:“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王冰注:“脾气主右,故右胠下阴阴然,深慢痛也。”Lb2中华典藏网

⑥ 触冒解脱 谓衣服解脱不当而致为风寒冷气所伤犯。按“触”、“冒”,俱冲撞、冒犯意。《篇海类编•鸟兽类•角部》:“触,犯也。”《广韵•德韵》:“冒,干也。”Lb2中华典藏网

问曰:咳病有十,何谓也。师曰:有风咳,有寒咳,有支咳,有肝咳,有心咳,有脾咳,有肺咳,有肾咳,有胆咳,有厥阴咳。问曰:十咳之证,以何为异。师曰:欲语,因咳言不得竟,谓之风咳;饮冷食寒,因之而咳,谓之寒咳;心下坚满,咳则支痛①,其脉反迟,谓之支咳;咳则引胁下痛,谓之肝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阴,谓之心咳;咳而涎出,续续不止,引少腹,谓之脾咳;咳引颈项而唾涎沫,谓之肺咳;咳则耳无所闻,引腰并脐中,谓之肾咳;咳而引头痛,口苦,谓之胆咳;咳而引舌本,谓之厥阴咳。风咳者,不下之②;寒咳支咳肝咳,刺足太冲;心咳,刺手神门;脾咳,刺足太白;肺咳,刺手太渊③;肾咳,刺足太溪;胆咳,刺足阳陵泉;厥阴咳;刺手大陵。Lb2中华典藏网

① 咳则支痛 《诸病源候论》卷十四•咳嗽候、《医心方》卷九•治咳嗽方“支”并作“引”。Lb2中华典藏网

② 不下之 《外台秘要》卷九•十咳方作“下之”二字。Lb2中华典藏网

③ 太渊 “渊”原作“泉”,今改。按“泉”,为“渊”之避讳字,系唐人为避唐高祖李渊名讳而改。Lb2中华典藏网

夫久咳为④,咳而时发热,脉在九菽一作卒弦者,非虚也,此为胸中寒实所致也,当吐之。夫咳家其脉弦,欲行⑤吐药,当相⑥人强弱而无热,乃可吐耳。咳家其人脉弦,为有水,可与十枣汤下之,方见下。不能卧出者,阴不受邪故也。留饮咳者,其人咳不得卧,引项上痛,咳者如小儿掣纵状。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①久极饮过度所致也,其脉沉者不可发汗。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善冒②,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上气汗出而咳,属饮家,咳而小便利若失溺,不可发汗,汗出即厥逆冷。夫病吐血,喘咳上气,其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寒家咳而上气,其脉数者死,为③其人形损故也。脉大而散,散者为气实而血虚,名曰有表无里,上气,面胕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加痢尤甚。上气,躁而喘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愈。Lb2中华典藏网

④ (shuì 税) 《外台秘要》卷九•十咳方“”作“水”。按“”,水肿病。《集韵•至韵》:“,肿病。”《灵枢经•四时气》:“风肤胀。”马莳注:“胵,即水。以水为疾,故加以疾之首。”Lb2中华典藏网

⑤ 行 用,施行。《周易•系辞上》:“推而行之谓之通。”孔颖达疏:“因推此以可变而施行之,谓之通也。”Lb2中华典藏网

⑥ 相 省视,诊察。《说文解字•目部》:“相,省视也。”段玉裁注:“《释诂》、《毛传》皆云:相,视也。此别之云省视,谓察视也。”Lb2中华典藏网

① 坐 由……而获罪。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坐,罪也。谓相缘罪也。”此谓由……而发病。Lb2中华典藏网

② 冒 郁冒,郁闷昏冒。《素问•至真要大论》:“暴喑心痛,郁冒不知人。”Lb2中华典藏网

③ 为 原作“谓”,今改。按“谓”通“为”。因为。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二引王念孙:“谓,犹为也……《盐铁论•忧边篇》曰:有一人不得其所,则谓之不乐。谓之,为之也。”Lb2中华典藏网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Lb2中华典藏网

麻黄 芍药 细辛 桂心 干姜 甘草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Lb2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乃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弱者服半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痢,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若食饮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Lb2中华典藏网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冷,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④,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治其气冲方Lb2中华典藏网

④ 其面翕热如醉状 谓病者耳面翕然发热如醉酒之状,为胃热上冲耳面而致。Lb2中华典藏网

茯苓四两 桂心 甘草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Lb2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Lb2中华典藏网

冲气即低而反①,更咳胸满者,用茯苓甘草五味子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方Lb2中华典藏网

① 冲气即低而反 《外台秘要》卷九•十咳方“低”作“抵”。Lb2中华典藏网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Lb2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Lb2中华典藏网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纳半夏,以去其水方Lb2中华典藏网

半夏半升 茯苓四两 细辛 干姜 甘草各二两 五味子半升Lb2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Lb2中华典藏网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应纳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纳麻黄,纳杏仁方Lb2中华典藏网

杏仁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茯苓四两 细辛 干姜 甘草各三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若逆而纳麻黄者,其人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Lb2中华典藏网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耳面,加大黄利之方Lb2中华典藏网

大黄 干姜 细辛 甘草各三两 茯苓四两 五味子 半夏 杏仁各半升Lb2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Lb2中华典藏网

咳而上气,肺胀,其脉浮,心下有水气,胁下痛引缺盆,设若有实者必躁,其人常倚伏,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方Lb2中华典藏网

石膏 干姜 桂心 细辛各二两 麻黄四两 芍药 甘草各三两 五味子一升 半夏半升Lb2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下药煮取二升半,强人服一升,羸人减之,小儿四合。仲景用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外台》同。Lb2中华典藏网

夫上气,其脉沉者,泽漆汤方Lb2中华典藏网

泽漆三斤,细切,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澄清 半夏半升 紫菀一作紫参 生姜 白前各五两 甘草 黄芩 桂心 人参各三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一服五合,日三夜一。Lb2中华典藏网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方Lb2中华典藏网

麦门冬汁三升 半夏一升 人参 甘草各三两 粳米二合 大枣二十枚Lb2中华典藏网

右六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服半升,日三夜一。Lb2中华典藏网

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方Lb2中华典藏网

射干 紫菀 款冬花各三两 麻黄 生姜各四两 细辛三两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大枣七枚Lb2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咀,以东流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Lb2中华典藏网

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厚朴麻黄汤方Lb2中华典藏网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细辛 干姜各二两 石膏三两 杏仁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小麦一升Lb2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小麦熟,去麦纳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Lb2中华典藏网

治上气胸满者,麻黄石膏汤方Lb2中华典藏网

麻黄四两 石膏一枚,如鸡子大 小麦一升 杏仁半升 厚朴五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咀,以水一斗先煮小麦熟,去之,下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深师方》用治久逆上气,喉中如水鸡鸣,名小投杯汤。咳者加五味子半夏各半升、干姜三累。Lb2中华典藏网

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卧,皂荚丸方 皂荚八两末之,蜜和,丸如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必效》以酥炙皂荚。Lb2中华典藏网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可与十枣汤方Lb2中华典藏网

甘遂 大戟 芫花各等分Lb2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捣为末,以水一升五合煮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一钱匕,羸人半钱,顿服之。平旦服而不下者,明旦更加药半钱,下后自补养。Lb2中华典藏网

咳而引胁下痛者 亦十枣汤主之,用前方。Lb2中华典藏网

食饱而咳,温脾汤主之方Lb2中华典藏网

甘草四两 大枣二十枚Lb2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温服之。若咽中痛,声鸣者,加干姜二两。Lb2中华典藏网

治嗽日夜不得卧,两眼突出,百部根汤方Lb2中华典藏网

百部根 生姜各半斤 细辛 甘草各三两 贝母 白术 五味子各一两 桂心四两 麻黄六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古今录验》用杏仁四两、紫菀三两。咳而下利,胸中痞而短气,心中时悸,四肢不欲动,手足烦①,不欲食,肩背痛,时恶寒,海藻汤主之方Lb2中华典藏网

① 手足烦 谓手足疲劳不任。按“烦”,疲劳。曹植《洛神赋》:“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广雅•释诂一》:“烦,劳也。”Lb2中华典藏网

海藻四两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细辛二两 杏仁五十枚 生姜一两 茯苓六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一方无五味子生姜。Lb2中华典藏网

白前汤Lb2中华典藏网

治水,咳逆上气,身体肿,短气胀满,昼夜倚壁不得卧,咽中作水鸡鸣方。Lb2中华典藏网

白前 紫菀 半夏 大戟各二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一斗浸一宿,明旦煮取三升,分三服。Lb2中华典藏网

治九种气嗽欲死,百病方Lb2中华典藏网

干姜 半夏 细辛 紫菀 吴茱萸 荛花②一作芫花 茯苓 甘草 甘遂 防葵 人参 乌头 大黄 杏仁各一分 葶苈二分 巴豆 厚朴 白薇各三分 五味子 远志 前胡 菖蒲 枳实 蜀椒 皂荚 当归 大戟 桂心各半分Lb2中华典藏网

② 荛花 《外台秘要》卷九•咳嗽短气方作“芫花”。Lb2中华典藏网

上二十八味末之,蜜丸。先食服如梧子大二丸,日三服,以知为度,不知增之。Lb2中华典藏网

麻黄散Lb2中华典藏网

主上气嗽方。Lb2中华典藏网

麻黄半斤 杏仁百枚 甘草三两 桂心一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治下筛,别研杏仁如脂,纳药末和合,临气上时服一方寸匕。食久气未下,更服一方寸匕,日至三匕,气发便服,即止。一方去桂心甘草。Lb2中华典藏网

太医令①王叔和所撰,御服②甚良,蜀椒丸,治上气咳嗽方Lb2中华典藏网

① 太医令 官名。秦置太医令丞,掌医药。汉沿置,初属太常,后改属少府。此后各代沿置,隋改为太医署。Lb2中华典藏网

② 御服 谓进献于上而用服。按“御”,进献。《诗经•小雅•六月》:“饮御诸友。”毛传:“御,进也。”Lb2中华典藏网

蜀椒③五分 乌头 杏仁 菖蒲 皂荚 礜石各一分,一云矾石 细辛 款冬花 紫宛④ 干姜各三分 吴茱萸 麻黄各四分Lb2中华典藏网

③ 蜀椒 即花椒。按《证类本草》卷十四•木部下品引陶隐居云:“(蜀椒)出蜀都北部,人家种之,皮肉厚,腹里白,气味浓。”Lb2中华典藏网

④ 紫宛 即紫菀。Lb2中华典藏网

上十二味末之,蜜丸,暮卧吞二丸如梧子。治二十年咳,不过三十丸。Lb2中华典藏网

通气丸Lb2中华典藏网

主久上气咳嗽,咽中腥臭,虚气搅心痛冷疼⑤,耳中嘈嘈⑥,风邪毒注时气,食不生肌,胸中隔塞,呕逆,多唾恶心,心下坚满,饮多食少,恶疰淋痛病方。Lb2中华典藏网

⑤ 冷疼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冷”并作“眼”。Lb2中华典藏网

⑥ 嘈嘈 声众貌。《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耳嘈嘈以失听。”李善注:“《埤苍》曰:“嘈嘈,声众也。”Lb2中华典藏网

饴糖三斤 蜀椒二升 乌头七分 桂心六分 干姜 人参各四分 杏仁一升 天门冬十分 蜈蚣五节 大附子五枚Lb2中华典藏网

上十味末之,别治杏仁如脂,稍稍纳药末,捣千杵,烊糖,乃纳药末中令调和,含如半枣一枚,日六七夜三四服,以胸中温为度。若梦与鬼交通及饮食者,全用蜈蚣;食不消,加杏仁五合;少腹急,腰痛,加天门冬杜仲;有风,加乌头三枚、附子一枚,立夏后勿加也;有留饮,加葶苈一两。Lb2中华典藏网

治咳嗽上气方Lb2中华典藏网

麦门冬十分 昆布 海藻 干姜 细辛各六分 海蛤 蜀椒 桂心各四分Lb2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末之,蜜丸。饮服如梧子十丸,加至二十丸,日三服。有人风虚中冷,胸中满,上气,喉中如吹管声,吸吸气上欲咳,服此方得瘥。Lb2中华典藏网

治咳嗽,胸胁支满,多唾上气方Lb2中华典藏网

蜀椒五合 干姜五分 吴茱萸四分 款冬花 紫菀 杏仁各三分 细辛 黄环①各二分Lb2中华典藏网

① 黄环 药名。性味苦平,有毒,主治蛊毒,鬼疰,鬼魅,邪气在脏中,并除咳逆寒热。详参《千金翼方》卷三•木部下品及《证类本草》卷十四•木部下品。Lb2中华典藏网

礜石一作矾石 乌头一方不用 菖蒲各一分Lb2中华典藏网

上十一味末之,蜜丸。著牙上一丸如梧子,咽汁,日五六服,剧者常含不止。Lb2中华典藏网

又方 酒一升半浸肥皂荚两挺,经宿煮取半升,分三服。七日忌如药法,若吐多,以醋饭②三四口止之。Lb2中华典藏网

② 醋饭 酸味饭食。Lb2中华典藏网

又方 姜汁一升半 沙糖五合Lb2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煎姜汁减半,纳糖更煎,服之。Lb2中华典藏网

又方 白糖五合 皂荚末,方寸匕Lb2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先微暖③糖令消,纳皂荚末合和相得,先食服如小豆二丸。Lb2中华典藏网

③ 暖 原作“煖”,今改。按“煖”,同“暖”。《说文解字•火部》:“煖,温也。”朱骏声通训定声:“煖,字亦作暖。”Lb2中华典藏网

又方 巴豆炮,去皮,勿伤破肉,白饮吞之,初日二枚,二日三枚。Lb2中华典藏网

又方 服豆子①七丸,以油酒下之。Lb2中华典藏网

① 豆子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并作“芥子”。Lb2中华典藏网

射干煎Lb2中华典藏网

治咳嗽上气方。Lb2中华典藏网

生射干 款冬花各二两 紫菀 细辛 桑白皮 附子 甘草各二分 饴糖五两 生姜汁一升,一云干姜五两 白蜜一升 竹沥一升Lb2中华典藏网

上十一味,以射干先纳白蜜并竹沥中,煎五六沸去之,咀六物,以水一升合浸一宿,煎之七上七下,去滓,乃合饴姜汁煎如②。服如酸枣一丸,日三,剧者夜二,不知加之,以知为度。Lb2中华典藏网

② (bù 不) 用糖渍的干果。《释名•释饮食》:“,哺也,如饧之浊可哺也。”Lb2中华典藏网

治冷嗽上气,鼻中不利,杏仁煎方Lb2中华典藏网

杏仁五合 五味子 款冬花各三合 紫菀二两 甘草四两 干姜二两 桂心二两 麻黄一斤Lb2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麻黄,取四升,治末诸药,又纳胶饴半斤、白蜜一斤,合纳汁中搅令相得,煎如饴。先食服如半枣,日三服,不知加之,以知为度。Lb2中华典藏网

治上气咳嗽,苏子煎方Lb2中华典藏网

苏子 白蜜 生姜汁 地黄汁 杏仁各二升Lb2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捣苏子,以地黄汁姜汁浇之,以绢绞取汁,更捣,以汁浇,又绞令味尽,去滓,熬杏仁令黄黑,治如脂,又以向汁浇之,绢绞往来六七度,令味尽,去滓,纳蜜合和,置铜器中,于汤上煎之令如饴。一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崔氏无地黄汁。Lb2中华典藏网

又方 干姜三两,末之 胶饴一斤Lb2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和令调,蒸五升米下,冷以枣大含,稍稍咽之,日五夜二。Lb2中华典藏网

治忽暴嗽失声,语不出,杏仁煎方Lb2中华典藏网

杏仁 蜜 沙糖 姜汁各一升 桑根白皮五两 通草 贝母各四两 紫菀 五味子各三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纳杏仁脂姜汁蜜糖和搅,微火煎取四升,初服三合,日再夜一,稍稍加之。Lb2中华典藏网

通声膏方Lb2中华典藏网

五味子 通草 款冬花各三两 人参 细辛 桂心 青竹皮 菖蒲各二两 酥五升 枣膏三升 白蜜二升 杏仁 姜汁各一升Lb2中华典藏网

上十三味咀,以水五升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纳姜汁枣膏酥蜜,煎令调和,酒服枣大二丸。Lb2中华典藏网

治暴热嗽,杏仁饮子方Lb2中华典藏网

杏仁四十枚 柴胡四两 紫苏子一升 橘皮一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常作饮服。Lb2中华典藏网

芫花煎Lb2中华典藏网

治新久嗽方。Lb2中华典藏网

芫花 干姜各二两 白蜜一升Lb2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末之,纳蜜中令相和,微火煎令如糜。一服如枣核一枚,日三夜一,以知为度,欲利①者多服。深师以治冷饮嗽,又治三十年嗽者,以水五升煮芫花,取三升,去滓,纳姜加蜜,合煎如糜,服之。Lb2中华典藏网

① 利 原作“痢”,据道藏本、四库本改。Lb2中华典藏网

治新久嗽,款冬煎方Lb2中华典藏网

款冬花 干姜 紫菀各三两 五味子二两 芫花一两,熬令赤Lb2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咀,先以水一斗煮三味,取三升半,去滓,内芫花干姜末,加蜜三升,合投汤中令调,于铜器中微火煎令如糖。一服半枣许,日三。Lb2中华典藏网

治三十年咳嗽,或饮或咳,寒气,嗽虽不同,悉主之方Lb2中华典藏网

细辛 款冬花 防风 紫菀各三两 藜芦二两 蜀椒五合Lb2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咀,取藜芦先著铜器中,次紫菀,次细辛,次款冬,次椒,以大枣百枚间著诸药间,以水一斗二升微火煮令汁尽,出枣曝令燥,鸡鸣时取半枣,不知,明旦服一枚,以胸中温温为度。若强人欲嗽吐者,可小增服之,便吐脓囊裹结②,吐后勿冷饮食,咳愈止药,药势静乃食,不尔,令人吐不已。Lb2中华典藏网

② 脓囊裹结 调脓痰稠浊凝结,犹若囊裹。Lb2中华典藏网

治三十年嗽方Lb2中华典藏网

百部根二十斤捣取汁,煎如饴。服一方寸匕,日三服。《外台》和饴一斤,煎成煎,以点摩饮调下。《深师方》以白蜜二升更煎五六沸,服三合。Lb2中华典藏网

治三十年咳嗽方Lb2中华典藏网

白蜜一斤 生姜二斤,取汁Lb2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先秤铜铫知斤两讫,纳蜜复秤知数,次纳姜汁,以微火煎令姜汁尽,惟有蜜斤两在止。旦服如枣大含一丸,日三服。禁一切杂食。Lb2中华典藏网

治三十年嗽方Lb2中华典藏网

紫菀二两 款冬花三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治下筛,先食以饮服一方寸匕,日三服,七日瘥。Lb2中华典藏网

治久嗽不瘥方Lb2中华典藏网

兔屎四十九枚 胡桐律①一分 硇砂二分Lb2中华典藏网

① 胡桐律 药名,即胡桐泪,为杨柳科植物胡杨的树脂在土中存留多年而成。性味咸苦大寒,能清热,化痰,软坚,主治咽喉肿痛,齿痛,亦可用于咳嗽等。Lb2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末之,蜜和。服如梧子大三丸,以粥饮下,日三,吐令物尽②,即瘥。Lb2中华典藏网

② 吐令物尽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令”并作“冷”。Lb2中华典藏网

治积年咳嗽,喉中呀声③,一发不得坐卧方Lb2中华典藏网

③ 呀声 描摹喉中鸣声。按“呀”,象声之词。Lb2中华典藏网

紫菀 桑根白皮 贝母 半夏 五味子 射干 百部各五分 款冬花 皂荚 干姜 橘皮 鬼督邮 细辛各四分 杏仁 白 石英各八分 蜈蚣二枚Lb2中华典藏网

上十六味末之,蜜丸。饮服十丸如梧子大,日再,稍加至二十丸。崔氏无半夏射干干姜橘皮鬼督邮细辛白石英,用麻黄二两、芫根白皮二两半,以煮枣汤送之。Lb2中华典藏网

款冬丸Lb2中华典藏网

治三十年上气嗽,咳唾脓血,喘息不得卧方。Lb2中华典藏网

款冬花 干姜 蜀椒 吴茱萸 桂心 菖蒲各三分 人参 细辛 荛花 紫菀 甘草 桔梗 防风 芫花 茯苓 皂荚各三分Lb2中华典藏网

上十六味末之,蜜丸。酒服如梧子三丸,日三。Lb2中华典藏网

又方 款冬花 紫菀 细辛 石斛 防风 芎 人参 当归 藁本 甘草 蜀椒 白术 半夏 天雄 菖蒲 钟乳 桂心 麻黄各三两 独活二两 桃仁二十枚 大枣二十五枚 芫花 附子 乌头各一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二十四味末之,蜜丸。酒服如梧子大二十丸,日二服,不知加之,酒渍服亦得。Lb2中华典藏网

又方 蜀椒五合 吴茱萸六合 款冬花 干姜 桂心 紫菀各三分 杏仁 皂荚 礜石一作矾石 菖蒲 乌头各一分 细辛二分Lb2中华典藏网

上十二味末之,蜜丸。以酒服如梧子大五丸,日三夜一。二十年嗽不过五十日愈,患咳嗽,喉鸣上气,服一剂永瘥。Lb2中华典藏网

治肺伤,咳唾脓血,肠涩背气,不能食,恶风,目暗,足胫寒方Lb2中华典藏网

白胶五两 干地黄切,半升 桂心二两 桑白皮切,二升 芎 大麻仁 饴糖各一升 紫菀二两 大枣二十枚 人参二两 大麦二升 生姜五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麦,取一斗,去麦下药,煮取三升,分五服。Lb2中华典藏网

治唾中有脓血,牵胸胁痛,五味子汤方Lb2中华典藏网

五味子 桔梗 紫菀 甘草 续断各二两 地黄 桑根白皮各五两 竹茹三两 赤小豆一升Lb2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为三服。Lb2中华典藏网

竹皮汤Lb2中华典藏网

治咳逆,下血不息方。Lb2中华典藏网

生竹皮三两 紫菀二两 饴糖一斤 生地黄切,一升①Lb2中华典藏网

① 一升 “一”字原缺,据道藏本、四库本补。Lb2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Lb2中华典藏网

百部丸Lb2中华典藏网

治诸嗽不得气息,唾脓血方。Lb2中华典藏网

百部根三两 升麻半两 桂心 五味子 甘草 紫菀 干姜各一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末之,蜜和。服如梧子大三丸,日三,以知为度。Lb2中华典藏网

治上气,咳嗽喘息,喉中有物,唾血方Lb2中华典藏网

杏仁 生姜汁各二升 糖 蜜各一升 猪膏二合Lb2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先以猪膏煎杏仁黄,出之,以纸拭令净,捣如膏,合姜汁蜜糖等合煎令可丸。服如杏核一枚,日夜六七服,渐渐加之。Lb2中华典藏网

治一切肺病,咳嗽脓血及唾血不止方 好酥三十斤三遍炼,停取凝,当出醍醐,服一合,日三服,瘥止。一切药皆不出①此,神方。Lb2中华典藏网

① 出 超过,逾越。《正字通•凵部》:“出,特也,过人之称。”Lb2中华典藏网

又方 三炼酥如鸡子黄,适寒温灌鼻中,日再夜一。Lb2中华典藏网

吸散,治寒冷咳嗽,上气胸满,唾脓血,钟乳七星散方。Lb2中华典藏网

钟乳 矾石 款冬花 桂心各等分Lb2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治下筛,作如大豆七,聚七星形,以小筒吸取,酒送之,先食服之,日三,不知加之,数试大验。又云临井吸服之。Lb2中华典藏网

又方 细辛 天雄 紫菀 石膏 钟乳 款冬花各等分Lb2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治下筛,取如大豆七,聚如前吸之,日二,只得食粥,七日嗽愈乃止。若大豆聚不知,小益之,勿大多。Lb2中华典藏网

治三十年咳嗽,七星散方Lb2中华典藏网

桑根白皮 款冬花 紫菀 代赭 细辛 伏龙肝各一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治下筛,作七星聚,聚如藊豆者,以竹筒口当药上,一一吸咽之,令药入腹中,先食,日三丸,服四日,日复作七星聚,以一脔肉②炙令熟,以转展药聚上,令药悉遍在肉上,仰卧咀嚼肉,细细咽汁,令药力歆歆割割然毒气入咽中,药力尽,总咽即取瘥止,未瘥,作之如初。羊牛鹿肉皆可,勿用猪肉。Lb2中华典藏网

② 脔肉 肉块。按“脔”,把肉切成块状。《说文解字•肉部》:“脔,切肉脔也。”因指肉块。《淮南子•说林》:“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Lb2中华典藏网

③ 荻 谓荻秆。按“荻”,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状似芦苇,生长水边。《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恒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Lb2中华典藏网

治嗽熏法 以熟艾薄薄布纸上,纸广四寸,后以硫黄末薄布艾上,务令调匀,以荻③一枚如纸长卷之,作十枚,先以火烧缠,下去荻,烟从孔出,口吸烟,咽之取吐止,明旦复熏之如前,日一二止,自然瘥。得食白粥,余皆忌之,恐是熏黄如硫黄,见火必焰矣。Lb2中华典藏网

又方 熏黄研令细一两,以蜡纸并上熏黄,令与蜡相入,调匀卷之如前法,熏之亦如上法,日一二止,以吐为度,七日将息后,以羊肉羹补之。Lb2中华典藏网

又方 烂青布广四寸,布上布艾,艾上布青矾末,矾上布少熏黄末,又布少盐,又布少豉末,急卷之,烧令著,纳燥罐中,以纸蒙头,更作一小孔,口吸取烟,细细咽之,以吐为度。若心胸闷时略歇,烟尽止,日一二用,用三卷不尽瘥。三七日慎油腻。Lb2中华典藏网

论曰:凡上气,多有服吐药得瘥,亦有针灸得除者,宜深体悟之。Lb2中华典藏网

嗽 灸两乳下黑白际各百壮,即瘥。Lb2中华典藏网

又 以蒲当乳头周匝围身,令前后正平,当脊骨解中灸十壮。Lb2中华典藏网

又 以绳横量口中,折绳从脊,灸绳两头边各八十壮,三报之,三日毕,两边者是口合度,灸从大椎数下行,第五节下第六节上,穴在中间,随年壮。并主上气。此即神道穴。Lb2中华典藏网

上气咳嗽,短气气满,食不下 灸肺募五十壮。Lb2中华典藏网

上气,咳逆短气,风劳百病 灸肩井二百壮。Lb2中华典藏网

上气,短气咳逆,胸背痛 灸风门热府百壮。Lb2中华典藏网

上气,咳逆短气,胸满多唾,唾恶冷痰① 灸肺俞五十壮。Lb2中华典藏网

① 唾恶冷痰 《千金翼方》卷二十七•大肠病“恶”作“血”。Lb2中华典藏网

上气气闭,咳逆咽冷②,声破喉猜猜 灸天瞿五十壮。一名天突。Lb2中华典藏网

② 咽冷 《千金翼方》卷二十七•大肠病“冷”作“塞”。Lb2中华典藏网

上气胸满,短气咳逆 灸云门五十壮。Lb2中华典藏网

上气咳逆,胸痹背痛 灸胸堂百壮,不针。Lb2中华典藏网

上气咳逆 灸膻中五十壮。Lb2中华典藏网

上气咳逆,胸满短气,牵背痛 灸巨阙期门各五十壮。Lb2中华典藏网

嗽 灸手屈臂中有横纹,外骨捻头得痛处十四壮,良。Lb2中华典藏网

逆气虚劳,寒损忧恚,筋骨挛痛,心中咳逆,泄注腹满,喉痹,颈项强,肠痔逆气,痔血阴急,鼻衄骨痛,大小便涩,鼻中干,烦懑,狂走易气①,凡二十二病,皆灸绝骨五十壮,穴在外踝上三寸宛宛中。Lb2中华典藏网

① 狂走易气 《千金翼方》卷二十七•大肠病作“狂易走气”。Lb2中华典藏网

痰饮第六论一首 方四十一首 灸法一首Lb2中华典藏网

论曰:夫饮有四,何谓。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之证,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过多,水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汗不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其人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Lb2中华典藏网

凡心下有水者,筑筑②而悸,短气而恐,其人眩而癫,先寒即为虚,先热即为实。故水在于心,其人心下坚,筑筑短气,恶水而不欲饮;水在于肺,其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于脾,其人少气,身体尽重;水在于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于肾,心下悸。Lb2中华典藏网

② 筑筑 捣动貌。《广雅•释诂一》:“筑,刺也。”Lb2中华典藏网

夫病人卒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虚耳。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喜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眠,加短气,其脉平也。留饮形不发作,无热脉微,烦懑不能食,脉沉滑者,留饮病。病有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嗽转甚③,其人咳而不得卧,引项上痛,咳者如小儿掣疭状。夫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其脉沉者,有留饮也。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大如手,病人肩息上引,此皆有溢饮在胸中,久者缺盆满,马刀肿有剧时,此为气饮所致也。膈上之病,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恶寒,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病人一臂不随,时复转移在一臂,其脉沉细,此非风也,必有饮在上焦。其脉虚者为微劳,荣卫气不周故也,冬自瘥。一本作久久自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病心腹虚冷,游痰气上,胸胁满,不下食,呕逆,胸中冷者,小半夏汤主之方Lb2中华典藏网

③ 嗽转甚 《金匮要略》卷中•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转甚”作“辄已”。Lb2中华典藏网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橘皮四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心中急及心痛,纳桂心四两;若腹满痛,纳当归三两;羸弱及老人尤宜服之。一方用人参二两。仲景无橘皮人参。Lb2中华典藏网

又方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桂心三两 甘草一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Lb2中华典藏网

心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甘草汤主之方Lb2中华典藏网

甘草二两 桂心 白术各三两 茯苓四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六升宿渍,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便当利。Lb2中华典藏网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方在咳嗽篇中。上气,汗出而咳者,此为饮也,十枣汤主之。若下后,不可与也。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小青龙汤主之,方在咳嗽篇中。范汪用大青龙汤。Lb2中华典藏网

膈间有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方Lb2中华典藏网

木防己三两 桂心二两 人参四两 石膏鸡子大十二枚Lb2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发则复与,若不愈,去石膏,加茯苓四两、芒消三合,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下消令烊,分二服,微下利即愈。一方不加茯苓。Lb2中华典藏网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饮过度所致也,其脉虚者必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也。Lb2中华典藏网

支饮胸满,厚朴大黄汤主之方Lb2中华典藏网

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温服之。Lb2中华典藏网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方在肺痈篇中。Lb2中华典藏网

呕家不渴①,渴者为欲解,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宜加茯苓者,是先渴却呕,此为水停心下,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目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方Lb2中华典藏网

① 呕家不渴 《金匮要略》卷中•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脉经》卷八•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痰饮脉证“不”并作“本”。Lb2中华典藏网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上三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胡洽不用茯苓,用桂心四两。假令瘦人脐下有悸者,吐涎沫而癫眩②,水也五苓散主之,方在第九卷中。Lb2中华典藏网

② 癫眩 当作“颠眩”,谓头目昏眩。按“颠”,头顶。《尔雅•释言》:“颠,顶也。”郭璞注:“头上。”Lb2中华典藏网

腹满,口干燥,此肠间有水气,椒目丸主之方Lb2中华典藏网

椒目 木防己 大黄各一两 葶苈二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稍增,口中有津液止。渴者,加芒消半两。Lb2中华典藏网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者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方Lb2中华典藏网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水一升煮取半升 芍药三枚 甘草一枚如指大,水一升煮取半升Lb2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以蜜半升纳二药汁,合得一升半,煎取八合,顿服之。Lb2中华典藏网

大茯苓汤Lb2中华典藏网

主胸中结痰饮僻结③,脐下弦满④,呕逆不得食,亦主风水方。Lb2中华典藏网

③ 僻结 道藏本、四库本“僻”并作“澼”。Lb2中华典藏网

④ 脐下弦满 谓脐下拘急胀满。按“弦”,拘急。《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李善注:“弦,弓弦,喻急也。”Lb2中华典藏网

茯苓 白术各三两 当归 橘皮 附子各二两 生姜 半夏 桂心 细辛各四两,一作人参Lb2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服三剂,良。Lb2中华典藏网

茯苓汤Lb2中华典藏网

主胸膈痰满方。Lb2中华典藏网

茯苓四两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桂心八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四服。冷极者,加大附子四两;若气满者,加槟榔三七枚。此方与第十六卷呕吐篇方相重,分两加减法不同。Lb2中华典藏网

大半夏汤Lb2中华典藏网

主痰冷澼饮,胸膈中不理方。Lb2中华典藏网

半夏一升 白术三两 生姜八两 茯苓 人参 桂心 甘草 附子各二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Lb2中华典藏网

半夏汤Lb2中华典藏网

主痰饮澼气①,吞酸方。Lb2中华典藏网

① 澼气 “澼”原作“辟”,据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Lb2中华典藏网

半夏 吴茱萸各三两 生姜六两 附子一枚Lb2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老小各半,日三。Lb2中华典藏网

干枣汤Lb2中华典藏网

主肿及支满澼饮方。Lb2中华典藏网

芫花 荛花各半两 甘草 大戟 甘遂 大黄 黄芩各一两 大枣十枚Lb2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分四服,空心服,以快下为度。Lb2中华典藏网

治留饮,宿食不消,腹中积聚转下,当归汤方Lb2中华典藏网

当归 人参 桂心 黄芩 甘草 芍药 芒消各二两 大黄四两 生姜 泽泻各三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Lb2中华典藏网

治痰饮,饮食不消,干呕方Lb2中华典藏网

泽泻 白术 杏仁 枳实各一两 茯苓 柴胡 生姜 半夏 芍药各三两 人参 旋复花 橘皮 细辛各一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十三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日三。Lb2中华典藏网

治胸中痰饮,肠中水鸣,食不消,呕吐水方Lb2中华典藏网

槟榔十二枚 生姜 杏仁 白术各四两 半夏八两 茯苓五两 橘皮三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Lb2中华典藏网

治胸中积冷,心中嘈①,烦懑汪汪,不下饮食,心胸应背痛,吴茱萸汤方Lb2中华典藏网

① 心中嘈(cáo 曹) 心中烦乱貌。按“嘈”,声音繁杂。《集韵•号韵》:“嘈,喧也。”Lb2中华典藏网

吴茱萸三两 半夏四两 桂心 人参各二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大枣二十枚Lb2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Lb2中华典藏网

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气,心下汪洋嘈烦,或水鸣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胁肋急胀痛,不欲食,此皆胃气弱,受冷故也,其脉喜沉弦细迟,悉主之方Lb2中华典藏网

旋复花 细辛 橘皮 桂心 人参 甘草 桔梗各二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芍药三两 半夏五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病先有时喜水下者,用白术三两,去旋复花;若欲得利者,加大黄二两;须微调者,用干地黄。Lb2中华典藏网

治冷热久澼实,不能饮食,心下虚满,如水状方Lb2中华典藏网

前胡 生姜 茯苓 半夏各四两 甘草 枳实 白术各三两 桂心二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Lb2中华典藏网

前胡汤Lb2中华典藏网

治胸中久寒澼实,隔塞②胸痛,气不通利,三焦冷热不调,食饮损少无味,或寒热身重,卧不欲起方。Lb2中华典藏网

② 隔塞 四库本“隔”作“膈”。Lb2中华典藏网

前胡三两 黄芩 麦门冬 吴茱萸各一两 生姜四两 大黄 防风各一两 人参 当归 甘草 半夏各二两 杏仁四十枚Lb2中华典藏网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深师方》云:若胁下满,加大枣十二枚,此利水亦佳。Lb2中华典藏网

旋复花汤Lb2中华典藏网

主胸膈痰结,唾如胶,不下食者方。Lb2中华典藏网

旋复花 细辛 前胡 甘草 茯苓各二两 生姜八两 半夏一升 桂心四两 乌头三枚Lb2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Lb2中华典藏网

姜椒汤Lb2中华典藏网

主胸中积聚痰饮,饮食减少,胃气不足,咳逆呕吐方。Lb2中华典藏网

姜汁七分 蜀椒三合 半夏三两 桂心 附子 甘草各一两 橘皮 桔梗 茯苓各二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姜汁煮取二升,分三服,服三剂,佳。若欲服大散诸五石丸,必先服此汤,及进黄芪丸,佳。一方不用甘草。Lb2中华典藏网

姜附汤Lb2中华典藏网

主痰冷澼气,胸满短气,呕沫头痛,饮食不消化方。Lb2中华典藏网

生姜八两 附子四两,生用,四破Lb2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四服。亦主卒风。Lb2中华典藏网

撩膈散Lb2中华典藏网

主心上结痰饮实,寒冷心闷方。Lb2中华典藏网

瓜丁二十八枚 赤小豆二七枚 人参 甘草各一分Lb2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亦治诸黄。Lb2中华典藏网

断膈汤Lb2中华典藏网

主胸中痰澼方。Lb2中华典藏网

恒山三两 甘草 松萝各一两 瓜蒂二十一枚Lb2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酒各一升半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后服渐减之,得快吐后,须服半夏汤。半夏汤方见前篇。Lb2中华典藏网

松萝汤Lb2中华典藏网

治胸中痰积热皆除方。Lb2中华典藏网

松萝二两 乌梅 栀子各十四枚 恒山三两 甘草一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咀,以酒三升浸药一宿,平旦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顿服之,亦可分二服,一服得快吐即止。Lb2中华典藏网

杜蘅汤Lb2中华典藏网

主吐百病方。Lb2中华典藏网

杜蘅 松萝各三两 瓜丁三七枚Lb2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咀,以酒一升五合渍二宿,去滓,分二服。若一服即吐者止,未吐者更服,相去如行十里久,令药力尽,服一升稀糜即定,老小用之亦佳。Lb2中华典藏网

蜜煎Lb2中华典藏网

主寒热方。Lb2中华典藏网

恒山 甘草各一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纳蜜五合,温服七合,吐即止,不吐更服七合,勿与冷水。一方用甘草半两服。Lb2中华典藏网

又方 蜜二合 醋八合Lb2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调和,平旦顿服,须臾猥猥然欲吐,擿之①。若意中不尽,明旦更服,无不大呕,安稳。Lb2中华典藏网

① 擿(tī 梯)之 谓探吐。按“擿”,探。《法言•修身》:“擿埴索塗,冥行而已矣。”李轨注:“埴,土也,盲人以杖擿地而求道。”Lb2中华典藏网

卒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其痛是胸膈中痰厥气上冲所致,名为厥头痛,吐之即瘥方 单煮茗作饮二三升许,适冷暖饮二升,须臾擿即吐,吐毕又饮,如此数过,剧者须吐胆乃止,不损人而渴则瘥。Lb2中华典藏网

葱白汤Lb2中华典藏网

治冷热膈痰,发时头痛闷乱,欲吐不得者方。Lb2中华典藏网

葱白二七茎 乌头 甘草 真朱 恒山各半两 桃叶一把,一作枇杷叶Lb2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咀,以水酒各四升和煮取三升,去滓纳朱,一服一升,吐即止。Lb2中华典藏网

大五饮丸Lb2中华典藏网

主五种饮,一曰留饮,停水在心下;二曰澼饮,水澼在两胁下;三曰痰饮②,水在胃中;四曰溢饮,水溢在膈上五脏间;五曰流饮,水在肠间,动摇有声。夫五饮者,由饮酒后及伤寒饮冷水过多所致方。Lb2中华典藏网

② 痰饮 “痰”原作“淡”,据道藏本、四库本改。按“淡”,通“痰”。《说文通训定声•谦部》:“阮孝绪《文字集略》:淡,胸中液也……今字作痰,从疒。”Lb2中华典藏网

远志 苦参 乌贼骨 藜芦 白术 甘遂 五味子 大黄 石膏 桔梗 半夏 紫菀 前胡 芒消 栝楼根 桂心 芫花 当归 人参 贝母 茯苓 芍药 大戟 葶苈 黄芩各一两 恒山 署预 厚朴 细辛 附子各三分 巴豆三十枚 苁蓉一两 甘草三分Lb2中华典藏网

上三十三味末之,蜜和,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稍稍加之,以知为度。Lb2中华典藏网

旋复花丸Lb2中华典藏网

治停痰澼饮,结在两胁,腹胀满,羸瘦不能食,食不消化,喜唾干呕,大小便或涩或利,腹中动摇作水声,腹内热,口干,好饮水浆,卒起头眩欲倒,胁下痛方。Lb2中华典藏网

旋复花 桂心 枳实 人参各五分 干姜 芍药 白术各六分 茯苓 狼毒 乌头 礜石各八分 细辛 大黄 黄芩 葶苈 厚朴 吴茱萸 芫花 橘皮各四分 甘遂三分Lb2中华典藏网

上二十味末之,蜜丸。酒服如梧子大五丸,日二,加之,以知为度。《延年方》无白术狼毒乌头礜石细辛黄芩厚朴吴茱萸芫花橘皮甘遂,有皂荚附子各二分、蜀椒防葵杏仁各三两、干地黄四分。Lb2中华典藏网

中军侯黑丸Lb2中华典藏网

主澼饮停结,满闷目暗方。黑又作里。Lb2中华典藏网

芫花三两 巴豆八分 杏仁五分 桂心 桔梗各四分Lb2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末之,蜜丸。服如胡豆三丸,日一,稍增,得快下止。Lb2中华典藏网

顺流紫丸Lb2中华典藏网

主心腹积聚,两胁胀满,留饮痰癖①,大小便不利,小腹切痛,膈上塞方。Lb2中华典藏网

① 痰癖 道藏本、四库本“癖”并作“澼”。Lb2中华典藏网

石膏五分 代赭 乌贼骨 半夏各三分 桂心四分 巴豆七枚上六味末之,蜜丸。平旦服一丸如胡豆,加至二丸。胡洽有苁蓉藜芦当归各三分。《范汪方》无石膏半夏,有当归一分、茯苓三分、苁蓉二分、藜芦五分。Lb2中华典藏网

治停痰澼饮,结在两胁,腹满羸瘦,不能饮食,食不消,喜唾干呕,大小便或涩或利方Lb2中华典藏网

旋复花 大黄 附子 茯苓 椒目 桂心 芫花 狼毒 干姜 芍药 枳实 细辛各八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十二味末之,蜜丸。饮下如梧子三丸,日三服,渐增之。Lb2中华典藏网

治风气,膈上痰饮方 不开口苦瓠汤煮五沸,以物裹,熨心膈上。Lb2中华典藏网

结积留饮,澼囊胸满,饮食不消 灸通谷五十壮。Lb2中华典藏网

九虫第七湿附②论三首 方四十五首Lb2中华典藏网

② 湿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Lb2中华典藏网

论曰:人腹中有尸虫,此物与人俱生而为人大害。尸虫之形,状似大马尾或如薄筋,依脾而居,乃有头尾,皆长三寸。又有九虫,一曰伏虫,长四分;二曰蛔虫,长一尺;三曰白虫,长一寸;四曰肉虫,状如烂杏;五曰肺虫,状如蚕;六曰胃虫,状如虾蟆;七曰弱虫,状如瓜瓣;八曰赤虫,状如生肉;九曰蛲虫,至细微,形如菜虫状。伏虫则群虫之主也;蛔虫贯心则杀人;白虫相生,子孙转多,其母转大,长至四五丈①,亦能杀人;肉虫令人烦懑;肺虫令人咳嗽;胃虫令人呕吐,胃逆喜哕;弱虫又名膈虫,令人多唾;赤虫令人肠鸣;蛲虫居胴肠之间,多则为痔,剧则为癞,因人疮痍,即生诸痈疽癣瘘疥龋。虫无所不为,人亦不必尽有,有亦不必尽多,或偏有或偏无,类②妇人常多,其虫凶恶,人之极患也。常以白筵草沐浴佳,根叶皆可用,既是香草,且是尸虫所畏也。Lb2中华典藏网

① 长至四五丈 《诸病源候论》卷十八•九虫候“丈”作“尺”。Lb2中华典藏网

② 类 大率,大抵。《汉书•尹翁归传》:“类常如翁归言,无有遗脱缓于小弱。”颜师古注:“类,犹率也。”Lb2中华典藏网

论曰:凡欲服补药及治诸病,皆须去诸虫并痰饮宿澼,醒醒③除尽,方可服补药,不尔,必不得药力。Lb2中华典藏网

③ 醒醒 消除。按“醒”,消除。孟郊《答李员外小榼味》:“试啜月入骨,再衔愁尽醒。”Lb2中华典藏网

治肝劳,生长虫在肝为病,恐畏不安,眼中赤方Lb2中华典藏网

鸡子五枚,去黄 干漆四两 蜡 吴茱萸东行根皮各二两 粳米粉半斤Lb2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捣茱萸皮为末,和药铜器中煎,可丸如小豆大。宿勿食,旦饮服一百丸,小儿五十丸,虫当烂出。《集验方》无茱萸根,名鸡子丸。Lb2中华典藏网

治心劳热,伤心,有长虫名曰蛊④,长一尺,贯心为病方⑤Lb2中华典藏网

④ 蛊 《外台秘要》卷二十六•五脏虫方作“蛔蛊”二字。Lb2中华典藏网

⑤ 治心劳热……为病方 《外台秘要》卷二十六•五脏虫方无石蚕吴茱萸根皮,为十味。Lb2中华典藏网

雷丸 橘皮 石蚕⑥ 桃仁各五分,一作桃皮 狼牙六分 贯众二枚 僵蚕三七枚 吴茱萸 根皮十分 芜荑 青葙 干漆各四分 乱发如鸡子大,烧Lb2中华典藏网

⑥ 石蚕 药名,为石蚕科昆虫石蛾或其近缘昆虫的幼虫。性味咸寒,能除热解结。按《证类本草》卷二十二•虫鱼部下品引陶隐居云:“李(当之)云江左无识此者,谓为草根,其实类虫,形如老蚕,生附石,伧人得而食之,味咸而微辛。”Lb2中华典藏网

上十二味末之,蜜丸。饮若酒空腹服如梧子七丸,加至二七丸,日二服。一方无石蚕。Lb2中华典藏网

治脾劳热,有白虫在脾中为病,令人好呕,茱萸根下虫方Lb2中华典藏网

东引吴茱萸根大者,一尺 大麻子八升 橘皮二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咀,以水煎服,临时量之。凡合禁声,勿语道作药,虫当闻便不下,切忌之。Lb2中华典藏网

治肺劳热,生虫在肺为病方Lb2中华典藏网

狼牙三两 东行桑根白皮切,一升 东行吴茱萸根白皮五合Lb2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咀,以酒七升煮取一升,平旦顿服之。Lb2中华典藏网

治肾劳热,四肢肿急,蛲虫如菜中虫在肾中为病方Lb2中华典藏网

贯众三枚 干漆二两 吴茱萸五十枚 杏仁四十枚 芜荑 胡粉槐皮各一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治下筛,平旦井花水服方寸匕,加至一匕半,以瘥止。Lb2中华典藏网

治蛲虫方Lb2中华典藏网

以好盐末二两、苦酒半升合铜器中煮数沸,宿不食,空心顿服之。Lb2中华典藏网

又方 真朱二两 乱发鸡子大,烧末Lb2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治下筛,以苦酒调,旦起顿服之。《肘后》以治三虫。Lb2中华典藏网

蘼芜丸Lb2中华典藏网

治少小有蛔虫,结在腹中,数发腹痛,微下白汁,吐闷寒热,饮食不生肌,皮肉痿黄,四肢不相胜举方。Lb2中华典藏网

蘼芜 贯众 雷丸 山茱萸 天门冬 狼牙各八分 雚芦 甘菊花各四分Lb2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末之,蜜丸如大豆。三岁饮服五丸,五岁以上以意加之,渐至十丸。加雚芦六分,名雚芦丸,治老小及妇人等万病,腹内冷热不通,急满痛,胸膈坚满,手足烦热,上气,不得饮食,身体气肿,腰脚不遂,腹内状如水鸡鸣,妇人月经不调,无所不治。Lb2中华典藏网

治蛔虫方Lb2中华典藏网

雚芦末以饮臛①和,服方寸匕,不觉加之。《备急》以治蛲虫。Lb2中华典藏网

① 饮臛 《外台秘要》卷二十六•蛔虫方“饮”作“饼”。Lb2中华典藏网

治热,患有蛔虫,懊方Lb2中华典藏网

雚芦十分 干漆 萹竹各二分Lb2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治下筛,米饮和一合服之,日三。Lb2中华典藏网

治蛔虫在胃中,渐渐羸人方Lb2中华典藏网

醇酒 白蜜 好漆各一升,《外台》作好盐Lb2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纳铜器中,微火煎之令可丸,如桃核一枚温酒中,宿勿食,旦服之,虫必下,未下更服。《外台》治蛲虫。Lb2中华典藏网

又方 取楝实,淳苦酒①中浸再宿,以绵裹纳谷道中入三寸,一日易之。《集验方》用治长虫。Lb2中华典藏网

① 淳苦酒 味浓厚的醋。按“淳”,味道浓厚。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七引《三苍》曰:“淳,浓也。”“苦酒”,即醋。Lb2中华典藏网

治蛔虫攻心,腹痛方 薏苡根二斤剉之,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先食服之,虫即死出。Lb2中华典藏网

又方 苦酒空腹服方寸匕鹤虱,佳。Lb2中华典藏网

又方 七月七日采蒺藜子,阴干烧灰,先食服方寸匕,日三,即瘥。Lb2中华典藏网

治寸白虫方Lb2中华典藏网

榧子四十九枚去皮,以月上旬旦空腹服七枚,七日服尽,虫消成水,永瘥。Lb2中华典藏网

又方 吴茱萸细根一把,熟捣 大麻子三升,熬,捣末Lb2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以水三升和,搦取汁,旦顿服之,至巳时与好食令饱,须臾虫出。不瘥,明旦更合服之。不瘥,三日服。《肘后》治三虫,以酒渍取汁服。Lb2中华典藏网

又方 取吴茱萸北阴根,干,去土,切一升,以酒一升浸一宿,平旦分二服。凡茱萸皆用细根,东引北阴者良,若如指以上大,不任用。Lb2中华典藏网

又方 用石榴根如茱萸法,亦可水煮。Lb2中华典藏网

又方 芜荑六分 狼牙四分 白敛二分Lb2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治下筛,以苦酒二合和一宿,空腹服之。Lb2中华典藏网

又方 研大麻取汁五升,分五服。亦治小儿蛔虫。Lb2中华典藏网

又方 以好油麻二升煎令熟,纳葱白三寸,葱白黑便熟,冷,顿服之。Lb2中华典藏网

又方 熬饧令速速燥,作末,羊肉臛,以药方寸匕内臛中服。Lb2中华典藏网

又方 桑根白皮切三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宿勿食,空腹顿服之。《肘后》云:卒大行中见,是腹中已多虫故也,宜速理之。Lb2中华典藏网

又方 胡麻一升 胡粉一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为末,明旦空腹,以猪肉臛汁啖尽之,即瘥。Lb2中华典藏网

又方 槟榔二七枚治下筛,以水二升半先煮其皮,取一升半,去滓纳末,频服暖卧,虫出,出不尽,更合服,取瘥止,宿勿食,服之。Lb2中华典藏网

论曰:凡得伤寒及天行热病,腹中有热,又人食少,肠胃空虚,三虫行作求食,蚀人五脏及下部,若齿龈无色,舌上尽白,甚者唇里有疮,四肢沉重,忽忽喜眠,当数看其上唇,内有疮,唾血,唇内如粟疮者,心内懊痛闷,此虫在上蚀其五脏,下唇内生疮者,其人喜眠,此虫在下蚀其下部,人不能知,可服此蚀虫药,不尔,虫杀人。又曰:凡患湿者,多是热病后,或久下不止,或有客热结在腹中,或易水土,温凉气著,多生此病。亦有干,不甚泄痢,而下部疮痒。不问干湿,久则杀人。凡湿得冷而苦痢,单煮黄连及艾叶苦参之属,皆可用之。若病人齿龈无色,舌上白者,或喜眠烦愦,不知痛痒处,或下痢,急治下部。不晓此者,但攻其上,不以下部为意,下部生虫,虫蚀其肛,肛烂见五脏便死,烧艾于竹筒熏之。Lb2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病方 取生鸡子,小头叩出白,入漆一合,熟和搅令极调,当沫出,更纳著壳中,仰吞之,食顷或半日乃吐下,虫剧者再服,虫尽热除病愈。Lb2中华典藏网

治湿方Lb2中华典藏网

黄连 生姜各十两 艾叶八两 苦参四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久者服三剂,良。Lb2中华典藏网

懊散Lb2中华典藏网

主湿疮烂,杀虫除方。Lb2中华典藏网

萹竹半两 雚芦 雷丸 青葙 女青 桃仁各三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治下筛,粥汁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二匕,亦酒服。Lb2中华典藏网

青葙散Lb2中华典藏网

主热病有,下部生疮方。Lb2中华典藏网

青葙子一两 雚芦四两 狼牙三分 橘皮 萹竹各二两 甘草一分Lb2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治下筛,米饮和一合服之,日三,不知,稍加之。《小品》无甘草。Lb2中华典藏网

治湿,姜蜜汤方Lb2中华典藏网

生姜汁五合 白蜜三合 黄连三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以水二升别煮黄连,取一升,去滓,纳姜蜜更煎取一升二合,五岁儿平旦空腹服四合,日二。Lb2中华典藏网

治虫蚀下部痒,谷道中生疮方Lb2中华典藏网

阿胶 当归 青葙子各二两 艾叶一把Lb2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Lb2中华典藏网

治,杏仁汤方Lb2中华典藏网

杏仁五十枚 苦酒二升 盐一合Lb2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和煮取五合,顿服之,小儿以意量服。Lb2中华典藏网

治蛲虫蛔虫及痔,虫食下部生疮,桃皮汤方Lb2中华典藏网

桃皮 艾叶各一两 槐子三两 大枣三十枚Lb2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三升煮取半升,顿服之,良。Lb2中华典藏网

猪胆苦酒汤 主热病有,上下攻移,杀人方。猪胆一具,苦酒半升和之,火上煎令沸,三上三下,药成放温,空腹饮三满口,虫死便愈。Lb2中华典藏网

治温病下部有疮,虫蚀人五脏方Lb2中华典藏网

雄黄 皂荚各一分 麝香 朱砂各二分Lb2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末之,蜜和,捣万杵。初得病,酒服如梧子大一丸,日二;若下部有疮,取如梧子,末,纳下部,日二。Lb2中华典藏网

治下部生疮方Lb2中华典藏网

浓煮桃皮煎如糖,以纳下部。口中有疮,含之。Lb2中华典藏网

治湿方Lb2中华典藏网

青黛二两 黄连 黄檗 丁香各一两 麝香二分Lb2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治下筛,以小枣大纳下部中,日一。重者,枣大和车脂二三合,灌下部中,日二。Lb2中华典藏网

治时气病,下部生疮,雄黄兑散方Lb2中华典藏网

雄黄半两 桃仁一两 青葙子 黄连 苦参各三两Lb2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末之,绵裹如枣核大,纳下部,亦可枣汁服方寸匕,日三。Lb2中华典藏网

治病虫方Lb2中华典藏网

烧马蹄作灰末,以猪脂和,敷绵绳上,以纳下部中,日四五度。Lb2中华典藏网

治大孔虫痒方Lb2中华典藏网

蒸大枣取膏,以水银和,捻长三寸以绵裹,宿纳大孔中,明旦虫皆出。水银损肠,宜慎之。Lb2中华典藏网

治虫蚀下部方Lb2中华典藏网

胡粉 雄黄Lb2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各等分末,著谷道中,亦治小儿。Lb2中华典藏网

治湿方Lb2中华典藏网

取生姜刮去皮,断理切之,极熟研,取汁一升半,又以水一升半合和相得,旦空腹服之。仍削生姜二枚如茧大,以楸叶若桃叶数重裹之,于煻灰火中烧之令极热,纳下部中食顷。若湿盛者频三,且作之①,无有不瘥者。Lb2中华典藏网

① 频三,且作之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并作“频服,三旦作之”六字。Lb2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热病多睡,变成湿,四肢烦疼,不得食方 羊桃②十斤切捣令熟,暖汤三斗淹浸之,日正午时入中坐一炊久,不过三度瘥。Lb2中华典藏网

② 羊桃 药名。性味苦寒,有毒,主治疡热,身暴赤色,风水,积聚,恶疡,并除小儿热。详参《千金翼方》卷三•草部下品之下及《证类本草》卷十一•草部下品之下。Lb2中华典藏网

治热病蛄毒,令人喜寐,不知痛处,面赤如醉,下利脓血,当数视其人下部,大小之孔稷稷然一云搜搜然,则疮者也,剧因杀人,见人肝肺,服药不瘥,可熏之方 以泥作小罂,令受一升,竹筒一枚如指大,以竹筒一头横穿入罂腹中,一头入人谷道中,浅入,可取熟艾如鸡子大,著罂中燃之,于罂口吹烟,令入人腹,艾尽乃止。大人可益艾,小儿减之,羸者不得多,多亦害人,日再熏,不过三作,虫则死下断。亦可末烧雄黄,如此熏之。Lb2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