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卷第十九肾脏

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fMQ中华典藏网

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等校正fMQ中华典藏网

肾脏脉论第一fMQ中华典藏网

肾虚实第二肾与膀胱俱虚实附fMQ中华典藏网

肾劳第三fMQ中华典藏网

精极第四精虚实附fMQ中华典藏网

骨极第五fMQ中华典藏网

骨虚实第六fMQ中华典藏网

腰痛第七fMQ中华典藏网

补肾第八fMQ中华典藏网

肾脏脉论第一fMQ中华典藏网

论曰:肾主精,肾者,生来精灵之本①也,为后宫内官则为女主②。所以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精者肾之藏也,耳者肾之官,肾气通于耳,耳和则能闻五音矣,肾在窍为耳,然则肾气上通于耳,下通于阴也。左肾壬,右肾癸③,循环玄宫,上出耳门,候闻四远①,下回玉海②,夹脊左右,与脐相当,经于上焦,荣于中焦,卫于下焦。外主骨,内主膀胱。肾重一斤一两,有两枚,神名,主藏精,号为精脏,随节应会,故云肾藏精,精舍志,在气为欠,在液为唾。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胀满,四肢正黑。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梦伏水中,若有畏怖。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相属,厥气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fMQ中华典藏网

① 生来精灵之本 谓肾藏先天之精,为人生机灵性之本源。《灵枢经•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fMQ中华典藏网

② 为后宫内官则为女主 喻肾为阴脏,主藏真精,为封藏之本。按“后宫”,宫中妃嫔所居之处:“内官”,宫廷女官、妃嫔之类;“女主”,王后或太后,多指临朝执政者。fMQ中华典藏网

③ 左肾壬,右肾癸 谓左肾属壬,右肾属癸。壬、癸为天干第九、第十两位,在五行属水,与肾脏相配。《素问•脏气法时论》:“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王冰注:“壬癸为水,北方干也。”fMQ中华典藏网

① 候闻四远 谓察听四方之声。按“候”,察探。《说文解字•人部》:“候(候),伺望也。”fMQ中华典藏网

② 玉海 膀胱之别名。fMQ中华典藏网

凡肾脏象水,与膀胱合为腑,其经足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其脉沉,相于秋,旺于冬,冬时万物之所藏,百虫伏蛰,阳气下陷,阴气上升,阳气中出,阴气冽为霜,遂不上升,化为霜雪,猛兽伏蛰,蜾虫③匿藏,其脉为沉,沉为阴在里,不可发汗,发汗则蜾虫出见其霜雪。阴气在表,阳气在脏,慎不可下,下之者伤脾,脾土弱即水气妄行,下之者如鱼出水,蛾入汤,重客在里,慎不可熏,熏之逆客,其息则喘,无持客热,令口烂疮,阴脉且解④,血散不通,正阳遂厥⑤,阴不往从,客热狂入,内为结胸⑥,脾气遂弱,清溲痢通。冬脉如营⑦,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解①,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中清②,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赤黄③。fMQ中华典藏网

③ 蜾虫 当作“倮虫”。体表无毛羽鳞甲的动物。《素问•五运行大论》:“其虫倮。”王冰注:“倮露皮革,无毛介也。”fMQ中华典藏网

④ 阴脉且解 谓阴脉之气行将离散。按“解”,离散,涣散。《广雅•释诂三》:“解,散也。”fMQ中华典藏网

⑤ 正阳遂厥 谓火阳之气厥逆无制。按“正阳”,火阳之气。《素问•五常政大论》:“升明之纪,正阳而治。”张景岳注:“火主南方,故曰正阳。”fMQ中华典藏网

⑥ 结胸 病证名。因邪热与水饮互结于胸中而致,症见心下痛,按之硬满等。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fMQ中华典藏网

⑦ 冬脉如营 谓冬季脉象沉实,犹如营垒。《素问•玉机真脏论》:“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高士宗注:“营,犹石也,深藏之义也。”fMQ中华典藏网

① 解病证名。症见肢体困倦,消瘦,少气懒言,筋骨懈怠等。《素问•平人气象论》:“尺缓脉涩,谓之解。”张隐菴集注:“解,懈惰也。此脾脏之为病也。”张景岳注:“解者,身体困倦。”fMQ中华典藏网

② (miǎo 秒)中清 季胁下空软部分清冷。按“”,季胁下方挟脊两旁空软部分。《素问•玉机真脏论》:“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中清。”王冰注:“者,季胁之下,侠脊两旁空软处也。肾外当,故中清冷也。”“清”,寒凉。《素问•五脏生成》:“腰痛,足清,头痛。”王冰注:“清,亦冷也。”fMQ中华典藏网

③ 小便变赤黄 《素问•玉机真脏论》“变”下无“赤黄”二字。fMQ中华典藏网

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④,按之而坚曰平;冬以胃气为本,肾脉来如引葛⑤,按之益坚曰肾病;肾脉来发如夺索⑥,辟辟⑦如弹石曰肾死。fMQ中华典藏网

④ 喘喘累累如钩 “钩”原作“句”,今改。按“句”,同“钩”。曲钩。《文子•自然》:“若夫规矩句尺,巧之具也。” 谓脉象急促圆滑,来盛去衰,势如曲钩。按“喘喘”,脉来急促而连续不断貌。《说文解字•口部》:“喘,疾息也。”“累累”,脉来圆滑如串珠不绝貌。《汉书•五行志下之下》:“明年,中国诸侯果累累从楚而围蔡。”颜师古注:“累,读曰纍纍,不绝之貌。”fMQ中华典藏网

⑤ 来如引葛 谓脉来如手牵葛藤,坚牢而实。按“引”,拉,牵挽。《韩非子•人主》:“夫马之所以能任重引车致远道者,以筋力也。”fMQ中华典藏网

⑥ 发如夺索 谓脉来绷急,犹如牵紧的绳索。《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吴崑注:“两人争其索,引长而坚劲也。”fMQ中华典藏网

⑦ 辟辟 促而坚貌。《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王冰注:“……辟辟如弹石,言促又坚也。”fMQ中华典藏网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以指弹石辟辟然,色黄黑不泽,毛折乃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凡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fMQ中华典藏网

肾藏精,精舍志,盛怒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善忘其前言,腰脊痛⑧,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fMQ中华典藏网

⑧ 腰脊痛 《灵枢经•本神》“脊”下无“痛”字。fMQ中华典藏网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滑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骨也,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fMQ中华典藏网

肾死脏①,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fMQ中华典藏网

① 肾死脏 谓肾脏精气衰竭,真脏脉现,为死候不治,故名。fMQ中华典藏网

冬肾水旺,其脉沉濡而滑曰平;反得微涩而短者②,是肺之乘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肾,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大而缓者③,是脾之乘肾,土之克水,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肾,火之凌水,为微邪,虽病即瘥。fMQ中华典藏网

② 微涩而短者 《诸病源候论》卷十五•肾病候“微”作“浮”。fMQ中华典藏网

③ 大而缓者 此上《诸病源候论》卷十五•肾病候有“浮”字。fMQ中华典藏网

左手关后尺中阴绝者,无肾脉也,苦足下热,两髀里急,精气竭少,劳倦所致,刺足太阳,治阳。左手关后尺中阴实者,肾实也,苦恍惚健忘,目视,耳聋怅怅④善鸣,刺足少阴,治阴。右手关后尺中阴绝者,无肾脉也,苦足逆冷,上抢胸痛,梦入水见鬼,善魇寐,黑色物来掩人上,刺足太阳,治阳。右手关后尺中阴实者,肾实也,苦骨疼腰脊痛,内寒热,刺足少阴,治阴。fMQ中华典藏网

④ 怅怅 又作“伥伥”,迷茫无知貌。《玉篇•人部》:“伥,失道貌。”《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杨倞注:“伥伥,无所往貌。”fMQ中华典藏网

肾脉沉细而紧,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⑤,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少阴脉也。fMQ中华典藏网

⑤ 离经病 谓脉搏背离常度,为病脉。按“经”,常法,常度。《周易•颐卦》:“六五,拂经。”孔颖达疏:“拂,违也;经,义也。”详参《难经•十四难》。fMQ中华典藏网

肾脉急甚,为骨痿⑥癫疾,微急为奔豚⑦,沉厥⑧,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下,洞下者,食不化,入咽还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①起脐下,以至少腹肿垂垂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瘅②;滑甚为癃,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目无所见,视见黑花;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月水,沉痔③。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当病折腰,其耎而散者,当病少血。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少腹与阴,名曰肾痹④,得之沐浴清水而卧。fMQ中华典藏网

⑥ 骨痿 病证名,为痿证之一,因邪热伤肾,髓虚骨枯而致,症见腰脊酸软,下肢痿弱,面黑齿枯等。出《素问•痿论》。fMQ中华典藏网

⑦ 奔豚 病名,五积之一,为肾之积。多由肾脏阴寒之气上逆或肝经气火冲逆而致,症见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如豚之奔突等。详参《难经•五十六难》、《金匮要略》卷上•奔豚气病脉证并治。fMQ中华典藏网

⑧ 沉厥 病名。以下肢沉重厥冷为主症。《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杨上善注:“微急者肾冷,发沉厥之病,足脚沉重,逆冷不收。”fMQ中华典藏网

扁鹊曰:肾有病则耳聋,肾在窍为耳,然则肾气上通于耳,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阴阳俱盛,不得相营,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fMQ中华典藏网

肾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志为恐,恐伤肾,精气并于肾则恐。藏主冬病,在藏者取之井。fMQ中华典藏网

病先发于肾,少腹腰脊痛,胫酸;一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闭;二日上之心,心痛;三日之小肠,胀;四日不已,死。冬大晨⑤夏晏晡⑥。fMQ中华典藏网

⑤ 大晨 天大亮时。《素问•标本病传论》王冰注:“大晨谓寅后九刻,大明之时也。”fMQ中华典藏网

⑥ 晏晡 “晡”原作“脯”,据明本、道藏本、四库本、《灵枢经•病传》改。按“晏晡”,黄昏。《素问•标本病传论》王冰注:“晏晡,谓申后九刻,向昏之时也。”fMQ中华典藏网

① 石水 病名。因阴盛阳虚,水气内聚而致的水肿病,以少腹水肿为主症。详参《素问•阴阳别论》、《素问•大奇论》、《金匮要略》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fMQ中华典藏网

② 消瘅 即消渴。fMQ中华典藏网

③ 沉痔 经久不愈的痔。《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丹波元简注:“沉痔,盖谓痔之沉滞不已者。”fMQ中华典藏网

④ 肾痹 病证名,为内脏痹证之一。因骨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邪气入肾而致,症见善腹胀,足挛急,身蜷曲等。出《素问•痹论》。fMQ中华典藏网

病在肾,夜半慧,日乘⑦,四季甚,下晡⑧静。fMQ中华典藏网

⑦ 日乘 谓白天病情加重。按“乘”,增加。贾谊《论积疏》:“兵旱相乘,天下大屈。”fMQ中华典藏网

⑧ 下晡 谓申后五刻,即下午五时三刻。《素问•标本病传论》王冰注:“下晡,谓日下于晡时,申之后五刻也。”fMQ中华典藏网

假令肾病中央,若食牛肉及诸土中物得之,不者,当以长夏时发,得病以戊己日也。fMQ中华典藏网

凡肾病之状,必腹大胫肿痛①,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即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足少阴太阳血者。fMQ中华典藏网

① 胫肿痛 《甲乙经》卷六•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同,《素问•脏气法时论》“肿”下无“痛”字。fMQ中华典藏网

肾脉沉之而大坚,浮之而大紧②,苦手足骨肿,厥而阴不兴,腰脊痛少腹肿,心下有水气,时胀闭时泄,得之浴水中,身未干而合房内,及劳倦发之。fMQ中华典藏网

② 沉之而大坚,浮之而大紧 谓沉取坚实,浮取紧急。“沉”、“浮”,谓诊脉指力之轻重。《素问•大奇论》:“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马莳注:“故其脉举指浮之则小急,重指而按之则坚大且急。”fMQ中华典藏网

肾病其色黑,其气虚弱,吸吸少气,两耳苦聋,腰痛,时时失精,饮食减少,膝以下清,其脉沉滑而迟③,为可治,宜服内补散建中汤肾气丸地黄煎。春当刺涌泉,秋刺伏留,冬刺阴谷,皆补之。夏刺然谷,季夏刺太溪,皆泻之。又当灸京门五十壮,背第十四椎百壮。fMQ中华典藏网

③ 脉沉滑而迟 “迟”下原衍“少”字,据《脉经》卷六•肾足阴经病证删。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少”并作“此”,从下读。fMQ中华典藏网

邪在肾,则骨痛阴痹④,阴痹者,抚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强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fMQ中华典藏网

④ 阴痹 病名,即寒痹。因感受寒邪,表现以疼痛为主的痹证。《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厥阴有余病阴痹……”王冰注:“痹谓痛也,阴谓寒也。”《灵枢经•五邪》:“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fMQ中华典藏网

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如浴水则伤肾。fMQ中华典藏网

肾中风缺。fMQ中华典藏网

肾中寒缺。fMQ中华典藏网

肾水者,其人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头汗,其足逆寒,大便反坚。一云面反瘦。fMQ中华典藏网

肾胀⑤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痹并痛。fMQ中华典藏网

⑤ 肾胀 病名。因肾虚气逆而致,症见腹满引背,腰髀疼痛等。详参《灵枢经•胀论》。fMQ中华典藏网

肾著①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水状,一作如水洗状,一作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食饮如故,是其证也。病属下焦,从身劳汗出,衣里冷湿,故久久得之。fMQ中华典藏网

① 肾著 病名。因肾气虚弱,寒湿内著而致,以腰部冷痛重着,遇阴雨加重为主症。详参《金匮要略》卷中•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fMQ中华典藏网

肾著之为病,从腰以下冷,腰重如带五千钱。fMQ中华典藏网

诊得肾积②,脉沉而急,苦脊与腰相引痛,饥则见,饱则减,少腹里急,口干咽肿伤烂,目,骨中寒,主髓厥善忘,色黑也。fMQ中华典藏网

② 肾积 病名,即奔豚。《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微急为沉厥奔豚。”张景岳注:“《五十六难》曰: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其义本此。”fMQ中华典藏网

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如豚奔走之状,上下无时,久久不愈。病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也。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适以夏旺,旺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奔豚以夏得之。肾病,手足逆冷,面赤目黄,小便不禁,骨节烦疼,少腹结痛,气冲于心,其脉当沉细而滑,今反浮大,其色当黑而反黄,此是土之克水,为大逆,十死不治。fMQ中华典藏网

羽音人者,主肾声也,肾声呻,其音瑟③,其志恐,其经足少阴,厥逆太阳则荣卫不通,阴阳翻祚④,阳气内伏,阴气外升,升则寒,寒则虚,虚则厉风⑤所伤,语音謇吃不转,偏枯,脚偏跛蹇,若在左则左肾伤,右则右肾伤,其偏枯风体,从鼻而分半边至脚,缓弱不遂,口亦,语声混浊,便利仰人,耳偏聋塞,腰背相引,甚则不可治,肾沥汤主之,方在第八卷中。又呻而好恚,恚而善忘,恍惚有所思,此为土克水,阳击阴,阴气伏而阳气起,起则热,热则实,实则怒,怒则忘,耳听无闻,四肢满急,小便赤黄,言音口动而不出,笑而看人,此为邪热伤肾,甚则不可治。若面黑黄耳不应,亦可治。fMQ中华典藏网

③ 其音瑟 谓肾脏在五音为瑟。按“瑟”,拨弦乐器,形似古琴,为琴竽鼓磬瑟五音之一,在五行属水,与肾脏相配。fMQ中华典藏网

④ 阴阳翻祚(zuò 作) 谓阴阳逆乱颠倒。按“祚”,原指帝位,此谓阴阳之位。《广韵•暮韵》:“祚,位也。”fMQ中华典藏网

⑤ 厉(lài 赖)风 病名,亦称疠风,类似后世所称麻风。因邪风侵入经脉,营气郁热不清而致,症见初起寒热,日渐肌肉溃烂,鼻柱塌坏等。见《素问•风论》、《灵枢经•四时气》。fMQ中华典藏网

肾病为疟者,令人悽悽然①,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②,身掉不定,手足寒,恒山汤主之,方在第十卷中,若其人本来不吃,忽然謇吃而好嗔恚,反于常性,此肾已伤,虽未发觉,已是其候见,人未言而前开口笑,还闭口不声,举手栅腹,一作把眼。此肾病声之候也,虚实表里,浮沉清浊,宜以察之,逐以治之。fMQ中华典藏网

① 悽悽然 寒冷貌。《汉书•王褒传》:“袭貂狐之煗者,不忧至寒之悽怆”颜师古注“悽怆,寒冷也。”又,《素问•刺疟》作“洒洒”。fMQ中华典藏网

② 目眴眴然 目眩貌。按“眴”,目眩。《集韵•谆韵》:“悽,目眩也。”fMQ中华典藏网

黑为肾,肾合骨,黑如鸟羽者吉。肾主耳,耳是肾之余,其人水形相比于上羽③,黑色大头曲面广颐,小肩大腹,小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④也,不敬畏,善欺绐⑤,人戮死,耐秋冬不耐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足少阴汙汙⑥然。耳大小高下厚薄偏圆,则肾应之。正黑色小理者,则肾小,小即安,难伤;粗理者则肾大,大则虚,虚则肾寒,耳聋或鸣,汗出,腰痛不得俯仰,易伤以邪;耳高者则肾高,高则实,实则肾热,背急缀痛⑦,耳脓血出,或生肉塞耳;耳后陷者则肾下,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⑧;耳坚者则肾坚,坚则肾不受病,不病腰痛;耳薄者则肾脆,脆则伤热,热则耳吼闹,善病消瘅;耳好前居牙车者则肾端正,端正则和利难伤;耳偏高者则肾偏攲,偏攲则善腰尻偏痛。凡人分部①骨陷者,必死不免,夹膀胱并太阳为肾之部,骨当其处陷也,而脏气通于内,外部亦随而应之,沉浊为内,浮清为外。若色从外走内者,病从外生,部处起;若色从内出外者,病从内生,部处陷。内病前治阴,后治阳;外病前治阳,后治阴。阳主外,阴主内。凡人生死休否②,则脏神前变形于外③,人肾前病,耳则为之焦枯;若肾前死,耳则为之黯黑焦癖④;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看应增损,斟酌赊促,赊不出四百日内,促则旬月之间。肾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黄黑色黡点如拇指应耳,此必卒死。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齿为暴黑,面为正黑,目中黄,腰中欲折,白汗出如流,面黑目青一作白,肾气内伤,病因留积,八日当亡,是死变也。面黄目黑不死,黑如炱死,吉凶之色,天中等分左右发,色不正,此是阴阳官位,相法若不遭官事而应死也。其人面目带黄黑连耳左右,年四十以上,百日死。若偏在一边,最凶必死,两边有,年上无,三年之内,祸必至矣。fMQ中华典藏网

③ 上羽 羽音的五种类型之一。指代水形人中禀气最全的一种类型。详参《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该篇以五行、五音归纳分述二十五种人的不同生理及病理特点。fMQ中华典藏网

④ 延延 长貌。《广雅•释训》:“延延,长也。”fMQ中华典藏网

⑤ 欺绐 “绐”原作“殆”,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改。按“欺绐”,欺骗。《抱朴子•微旨》:“欺绐诳诈,好说人私。”fMQ中华典藏网

⑥ 汙汙 《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作“汗汗”。按“汗汗”,当作“汙汙”,卑下貌。张隐菴注:“汗汗然者,卑下之态,如川泽之纳污也。”fMQ中华典藏网

⑦ 背急缀痛 谓背部拘急掣痛。按“缀”,牵引,牵制。《后汉书•吴汉传》:“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刘)尚,尚破,公即败矣。”fMQ中华典藏网

⑧ 狐疝 病名。类似现代医学的“腹股沟疝”,病发时部分肠段滑入阴囊,阴囊时大时小,胀痛俱作,如狐之出没无常,故名。见《灵枢经•本脏》、《灵枢经•五色》。fMQ中华典藏网

① 分部 谓各脏腑在皮肤之分属部位。《素问•皮部论》:“余闻皮有五部,脉有经纪。”张景岳注:“人身皮肤之外,上下前后,各有其位。”fMQ中华典藏网

② 生死休否 谓生存与死亡,健康与疾病。按“休”,美好,此谓健康。《尔雅•释诂下》:“休,美也。”“否”,困阻,此谓疾病。《广雅•释诂一》:“否,隔也。”fMQ中华典藏网

③ 脏神前变形于外 谓脏腑精气先行显露征兆于外表。按“前”,先。《正字通•刀部》:“前,先也。”fMQ中华典藏网

④ 黯(àn 案)黑焦癖 “黯”原作“”,今改。按“”,同“黯”,深黑色。《六书故•天文下》:“黯,深黑也。别作。”黯黑焦癖,谓黯黑焦枯。fMQ中华典藏网

冬水肾脉色黑,主足少阴脉也,少阴何以主肾。曰:肾者主阴,阴水也,皆生于肾,此脉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冬取其井荥,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太阳气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气逆取荥以通《素问》作实阳气,其脉本在内踝下二寸,应舌下两脉,其脉根于涌泉。涌泉在脚心下,大拇指筋是。fMQ中华典藏网

① 内辅 即内辅骨。膝部内侧辅骨,即股骨下端内侧隆起处。《灵枢经•骨度》张景岳注:“内辅,膝骨内侧大骨也,亦曰辅骨。”fMQ中华典藏网

其筋起于小指之下,入足心,并太阴之筋而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①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夹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太阳之筋合。fMQ中华典藏网

其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趣足心②,出然骨③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中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合足太阳为表里,太阳本在跟以上五寸中,同会于手太阴。fMQ中华典藏网

② 斜趣足心 斜出走向足心。按“趣”,趋向。《篇海类编•人事类•走部》:“趣,趣向也。”fMQ中华典藏网

③ 然骨 位于足内踝前下的舟骨。其下凹陷处,为足少阴经然谷穴所在。fMQ中华典藏网

其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贯腰脊。主肾生病,病实则膀胱热,热则闭癃,癃则阳病,阳脉反逆大于寸口再倍,其病则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瘅④肠澼⑤,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灸则强食而生灾⑥,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虚则膀胱寒,寒则腰痛,痛则阴脉反小于寸口,其病则饥而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则有血,喉鸣而喘,坐而欲起,目无所见,心悬若病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若人将捕之,是为骨厥。fMQ中华典藏网

④ 黄瘅 即黄疸。fMQ中华典藏网

⑤ 肠澼 病名,即痢疾。按“澼”,谓垢腻粘滑似涕似脓的液体,因自肠排出,澼澼有声,故名。详参《素问•通评虚实论》。fMQ中华典藏网

⑥ 灸则强食而生灾 《灵枢经•经脉》作“灸则强食生肉”六字。fMQ中华典藏网

冬三月者,主肾膀胱,黑骨温病也,其源从太阳少阴相搏,蕴积三焦,上下拥塞,阴毒内行,脏腑受客邪之气,则病生矣,其病相反。若腑虚则为阴毒①所伤,里热外寒,意欲守火而引饮,或腰中痛欲折;若脏实则阳温②所损,胸胁切痛,类如刀刺,不得动转,热彭彭③。若服冷药过差④而便洞泻,故曰黑骨温病也。扁鹊曰:灸脾肝肾三俞,主治丹金毒黑温之病,当依源为理,调脏理腑,清浊之病不生矣。fMQ中华典藏网

① 阴毒 谓阴寒邪毒之气。fMQ中华典藏网

② 阳温 谓阳热邪毒之气。fMQ中华典藏网

③ 热彭彭 热盛貌。按“彭彭”,盛多貌。《广雅•释训》:“彭彭,盛也。”fMQ中华典藏网

④ 过差 谓超过限度。按“差”,限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至性过人,与物无伤,唯饮酒过差耳。”fMQ中华典藏网

肾虚实第二肾与膀胱俱虚实附⑤ 脉四条 方四首 灸法一首fMQ中华典藏网

⑤ 肾与……实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fMQ中华典藏网

肾实热fMQ中华典藏网

左手尺中神门⑥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舌燥咽肿,心烦嗌干,胸胁时痛,喘咳汗出,小腹胀满,腰背强急,体重骨热,小便赤黄,好怒好忘,足下热疼,四肢黑,耳聋,名曰肾实热也。《脉经》云:肾实热者,病苦膀胱胀闭,少腹与腰脊相引痛也。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痹,身热心痛,脊胁相引痛,足逆热烦,名曰肾实热也。fMQ中华典藏网

⑥ 神门 即神门脉。三部九候诊法诊脉部位之一,为手少阴心经神门穴处动脉,位于掌后锐骨端陷中的动脉处。《素问•至真要大论》:“神门绝,死不治。”fMQ中华典藏网

治肾实热,小腹胀满⑦,四肢正黑,耳聋,梦腰脊离解及伏水等,气急,泻肾汤方fMQ中华典藏网

⑦ 小腹胀满 《医心方》卷六•治肾病方“胀”上无“小腹”二字。fMQ中华典藏网

芒消三两 大黄切,一升水密器中宿渍 茯苓 黄芩各三两 生地 黄汁 菖蒲各五两 磁石⑧八两,碎如雀头 玄参 细辛各四两 甘草二两fMQ中华典藏网

⑧ 磁石 《医心方》卷六•治肾病方作“葱白”。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味咀,以水九升煮七味,取二升半,去滓,下大黄,纳药汁中更煮,减二三合,去大黄纳地黄汁,微煎一两沸,下芒消,分三服。fMQ中华典藏网

治肾热,好怒好忘,耳听无闻,四肢满急,腰背转动强直方fMQ中华典藏网

柴胡 茯神《外台》作茯苓 黄芩 泽泻 升麻 杏仁各一两 磁石四两,碎 羚羊角一两 地黄 大青 芒消各三两 淡竹叶切,一升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芒消,分三服。fMQ中华典藏网

治肾热,小便黄赤不出,如栀子汁或如黄檗汁,每欲小便即茎头痛方fMQ中华典藏网

榆白皮切,一升 滑石八两,碎 子芩 通草 瞿麦各三两 石韦四两 冬葵子一升 车前草切,一升fMQ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咀,以水二斗①先煮车前草,取一斗,去滓,澄清取九升,下诸药煮取三升五合,去滓,分四服。fMQ中华典藏网

① 以水二斗 “二”原作“一”,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外台秘要》卷十六•肾热方改。fMQ中华典藏网

肾膀胱俱实fMQ中华典藏网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实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实也,病苦脊强反折,戴眼,气上抢心②,脊痛不能自反侧,名曰肾膀胱俱实也。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实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实也,病苦癫疾,头重与目相引,痛厥欲走③,反眼,大风④多汗,名曰肾膀胱俱实也。fMQ中华典藏网

② 气上抢心 谓邪气向上冲逆心胸。按“抢”,冲撞。《广韵•阳韵》:“抢,突也。”fMQ中华典藏网

③ 痛厥欲走 谓疼痛剧烈,四肢逆冷,意欲奔跑以求缓解。按“走”,跑。《释名•释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fMQ中华典藏网

④ 大风 即风邪。《素问•骨空论》:“大风颈项痛,刺风府……大风汗出。”张隐菴注:“此言风邪入于经也。”fMQ中华典藏网

肾虚寒fMQ中华典藏网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虚者,足少阴经也,病苦心中闷,下重,足肿不可以按地,名曰肾虚寒也。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虚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足胫小弱,恶寒,脉代绝,时不至,足寒,上重下轻,行不可按地,小腹胀满,上抢胸痛引胁下,名曰肾虚寒也。fMQ中华典藏网

治肾气虚寒,阴痿①,腰脊痛,身重缓弱,言音混浊,阳气顿绝方fMQ中华典藏网

① 阴痿 即阳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张景岳注:“阴痿,即阳不举。”fMQ中华典藏网

生干地黄五斤 苁蓉 白术 巴戟天 麦门冬 茯苓 甘草 牛膝 五味子 杜仲各八两 车前子 干姜各五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二味治下筛,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服。fMQ中华典藏网

治肾风虚寒 灸肾俞百壮,对脐两边,向后夹脊相去各一寸五分。fMQ中华典藏网

肾膀胱俱虚fMQ中华典藏网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虚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病苦小便利,心痛背寒,时时少腹满,名曰肾膀胱俱虚也。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虚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病苦心痛,若下重,不自收篡②,反出,时时苦洞泄,寒中泄,肾心俱痛,名曰肾膀胱俱虚也。fMQ中华典藏网

② 不自收篡 谓二阴不能自行收篡。按“篡”,会阴部。《素问•骨空论》王冰注:“督脉别络,自溺孔之端分而各行,下循阴器,乃合篡间也。所谓间者,谓在前阴后阴之两间也。”fMQ中华典藏网

肾劳第三论一首 方五首fMQ中华典藏网

论曰:凡肾劳病者,补肝气以益之,肝旺则感于肾矣。人逆冬气,则足少阴不藏,肾气沉浊,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关格①,病则生矣。fMQ中华典藏网

① 关格 谓人之活动与四时之气相悖,逆阻而生病。按“关”、“格”,并为阻隔不顺之意。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三引《考声》:“关,隔也,碍也。”《字汇•木部》:“格,沮隔不行。”fMQ中华典藏网

治肾劳实热,小腹胀满,小便黄赤,末有余沥,数而少,茎中痛,阴囊生疮,栀子汤方fMQ中华典藏网

栀子仁 芍药 通草 石韦各三两 石膏五两 滑石八两 子芩四两 生地黄 榆白皮 淡竹叶切,各一升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fMQ中华典藏网

治肾劳热,阴囊生疮,麻黄根粉方fMQ中华典藏网

麻黄根 石硫黄各三两 米粉五合fMQ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治下筛,安絮如常用粉法搭疮上,粉湿更搭之。fMQ中华典藏网

治肾劳热,妄怒,腰脊不可俯仰屈伸,煮散方fMQ中华典藏网

丹参 牛膝 葛根 杜仲 干地黄 甘草 猪苓各二两半 茯苓 远志 子芩各一两十八铢 石膏 五加皮各三两 羚羊角 生姜 橘皮各一两 淡竹叶鸡子大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六味治下筛,为粗散,以水三升煮两方寸匕,帛裹之,时时动,取八合为一服,日二服。fMQ中华典藏网

治虚劳,阴阳失度,伤筋损脉,嘘吸②短气,漏溢③泄下,小便赤黄,阴下湿痒,腰脊如折,颜色随一云堕落方fMQ中华典藏网

② 嘘吸 气息缓弱貌。按“嘘”,呼气。《玉篇•口部》:“嘘,吹嘘。《声类》曰:出气急曰吹,缓曰嘘。”fMQ中华典藏网

③ 漏溢 谓遗精滑泄。fMQ中华典藏网

生地黄 萆薢 枣肉 桂心 杜仲 麦门冬各一斤fMQ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咀,以酒一斗五升渍三宿,出曝干复渍,如此候酒尽,取干治下筛,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fMQ中华典藏网

治肾劳虚冷,干枯忧恚内伤,久坐湿地则损肾方fMQ中华典藏网

秦艽 牛膝 芎 防风 桂心 独活 茯苓各四两 杜仲 侧子各五两 石斛六两 丹参八两 干姜一作干地黄 麦门冬 地 骨皮各三两 五加皮十两 薏苡仁一两 大麻子二升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七味咀,以酒四斗渍七日,服七合,日二服。fMQ中华典藏网

精极第四精虚实附① 论一首 方十九首 灸法十二首fMQ中华典藏网

① 精虚实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fMQ中华典藏网

论曰:凡精极②者,通主五脏六腑之病候也,若五脏六腑衰则形体皆极,眼视而无明,齿焦而发落,身体重则肾水③生,耳聋,行步不正,凡阳邪害五脏,阴邪损六腑,阳实则从阴引阳,阴虚则从阳引阴,若阳病者主高,高则实,实则热,眼视不明,齿焦发脱,腹中满,满则历节痛④,痛则宜泻于内;若阴病者主下,下则虚,虚则寒,体重则肾水生,耳聋,行步不正,邪气入内,行于五脏则咳,咳则多涕唾,面肿气逆,邪气逆于六腑,淫虚厥于五脏,故曰精极也。所以形不足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善治精者,先治肌肤筋脉,次治六腑,若邪至五脏,已半死矣。扁鹊曰:五阴气俱绝,不可治,绝则目系转,转则目精夺,为志先死,远至一日半日,非医所及矣。宜须精研,以表治里,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以我知彼,疾皆瘥矣。fMQ中华典藏网

② 精极 病证名。虚劳病六极之一,系因肾脏受损而引致脏腑俱伤的病证,症见瘦弱无力,皮肤不润泽,目黯无光,毛发脱落,头晕耳鸣,腰痛遗精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虚劳候。fMQ中华典藏网

③ 肾水 病名。因肾气虚寒,不能温化水液而致,症见腹大脐肿,腰痛,足逆冷等。详参《金匮要略》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fMQ中华典藏网

④ 历节痛 谓骨节疼痛,遍历诸节,游走不定。《尚书•盘庚下》蔡沈注:“历,尽也。”fMQ中华典藏网

治精极实热,眼视无明,齿焦发落,形衰体痛,通身虚热,竹叶黄芩汤方fMQ中华典藏网

竹叶切,二升 黄芩 茯苓各三两 甘草 麦门冬 大黄各二两 生地黄切,一升 生姜六两 芍药四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fMQ中华典藏网

治精极,五脏六腑俱损伤,虚热,遍身烦疼,骨中痛①,烦闷方fMQ中华典藏网

① 骨中痛 谓骨节酸痛。按“”,骨节酸痛。《玉篇•疒部》:“,骨节痛。”《集韵•先韵》:“,骨酸也。”fMQ中华典藏网

生地黄汁二升 麦门冬汁 赤蜜各一升 竹沥一合 石膏八两 人参 芎 桂心 甘草 黄芩 麻黄各三两 当归四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二味咀,以水七升先煮八味,取二升,去滓,下地黄等汁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fMQ中华典藏网

治五劳六极,虚羸心惊,尪弱,多魇忘②汤方fMQ中华典藏网

② 多魇忘 谓夜多噩梦,昼多忘误。按“魇”,缘恶梦而惊骇。《广韵•叶韵》:“魇,恶梦。”《集韵•琰韵》:“魇,惊梦。”fMQ中华典藏网

茯苓四两 甘草 芍药 桂心 干姜各三两 大枣五枚 远志 人参各二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fMQ中华典藏网

治虚劳少精方fMQ中华典藏网

鹿角末,白蜜和,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丸,日三,十日大效。fMQ中华典藏网

又方 浆水煮蒺藜子令熟,取汁洗阴,二十日知。fMQ中华典藏网

棘刺丸fMQ中华典藏网

治虚劳,诸气不足,梦泄失精方fMQ中华典藏网

棘刺③ 干姜 菟丝子各二两 天门冬 乌头 小草 防葵 署预 石龙芮 枸杞子 巴戟天 萆薢 细辛 萎蕤 石斛 厚朴 牛膝 桂心各一两fMQ中华典藏网

③ 棘刺 药名,即棘针,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棘刺。性味辛寒,无毒,能消肿,溃脓,止痛,主治痈肿有脓,心腹痛,尿血,喉痹等。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八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深师方》以蜜杂鸡子白各半和丸,若患风痿痹气,体不便,热烦懑,少气,消渴,加萎蕤天门冬菟丝子;身黄汗,小便赤黄不利,加石龙芮枸杞子;关节腰背痛,加萆薢牛膝;寒中气胀,时泄,数唾吐呕,加厚朴干姜桂心;阴囊下湿,精少,小便余沥,加石斛,以意增之。《古今录验》以干地黄代干姜,以麦门冬代天门冬,以杜仲代署预,以柏子仁代枸杞子,以苁蓉代萎蕤,用治男子百病,小便过多,失精。fMQ中华典藏网

治梦中泄精,尿后余沥,及尿精方fMQ中华典藏网

人参 麦门冬 赤石脂 远志 续断 鹿茸各一两半 茯苓 龙齿 磁石 苁蓉各二两 丹参 韭子 柏子仁各一两六铢 干 地黄三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再,稍加至三十丸。fMQ中华典藏网

治虚损,小便白浊,梦泄方fMQ中华典藏网

韭子 菟丝子 车前子各一升 附子 芎各二两 当归 矾石各一两 桂心一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五丸,日三。fMQ中华典藏网

又方 黄芪 人参 甘草 干姜 当归 龙骨 半夏 芍药各二两 大枣五十枚 韭子五合fMQ中华典藏网

右十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五丸,日三服。fMQ中华典藏网

治小便失精及梦泄精,韭子散方fMQ中华典藏网

韭子 麦门冬各一升 菟丝子 车前子各二合 芎三两 白龙骨三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稍增,甚者夜一服。《肘后》用泽泻一两半。fMQ中华典藏网

枣仁汤fMQ中华典藏网

治大虚劳,梦泄精,茎核微弱①,血气枯竭,或醉饱伤于房室,惊惕忪悸②,小腹里急方。fMQ中华典藏网

① 茎核微弱 谓阳痿无力,不能行房。按“茎”,阴茎。《灵枢经•刺节真邪》:“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核”,果实,此谓睾丸。fMQ中华典藏网

② 惊惕忪(zhōng 中)悸 心中惊悸。按“忪”,心跳,惊惧。《玉篇•心部》:“忪,心动不定,惊也。”fMQ中华典藏网

枣核仁二合 人参二两 芍药 桂心各一两 黄芪 甘草 茯苓 白龙骨 牡蛎各二两 生姜二斤 半夏一升 泽泻一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二味咀,以水九升煮取四升,一服七合,日三。若不能食,小腹急,加桂心六两。fMQ中华典藏网

韭子丸fMQ中华典藏网

治房室过度,精泄自出不禁,腰背不得屈伸,食不生肌,两脚苦弱方。fMQ中华典藏网

韭子一升 甘草 桂心 紫石英 禹余粮 远志 山茱萸当归 天雄 紫菀 署预 天门冬 细辛 茯苓 昌蒲 僵蚕 人参 杜仲 白术 干姜 芎 附子 石斛各一两半 苁蓉 黄芪 菟丝子 干地黄 蛇床子各二两 干漆四两 牛髓四两 大枣五十枚fMQ中华典藏网

上三十一味末之,牛髓合白蜜枣膏合捣三千杵,空腹服如梧子大十五丸,日再,可加至二十丸。fMQ中华典藏网

治梦泄失精方fMQ中华典藏网

韭子一升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再,立效。fMQ中华典藏网

治虚劳尿精方fMQ中华典藏网

韭子二升 稻米三升fMQ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以水一斗七升煮如粥,取汁六升,为三服,精溢同此。又方 石榴皮《外台》作柘白皮 桑白皮切,各五合fMQ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以酒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fMQ中华典藏网

又方 干胶三两末之,以酒二升和,分温为三服,瘥止。一方用鹿角胶。fMQ中华典藏网

又方 新韭子二升,十月霜后来者,好酒八合渍一宿,明旦日色好,童子向南捣一万杵,平旦温酒五合服方寸匕,日二。fMQ中华典藏网

禁精汤fMQ中华典藏网

治失精羸瘦,酸削少气,目视不明,恶闻人声方。fMQ中华典藏网

韭子二升 粳米一合fMQ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合于铜器中熬之,米黄黑及热以好酒一斗投之,绞取汁七升,每服一升,日三,尽二剂。fMQ中华典藏网

羊骨汤fMQ中华典藏网

治失精多睡,目方。fMQ中华典藏网

羊骨一具① 生地黄 白术各三斤 桂心八两 麦门冬 人参 芍药 生姜 甘草各三两 茯苓四两 厚朴 阿胶 桑白皮各一两 大枣二十枚 饴糖半斤fMQ中华典藏网

① 羊骨一具 “一”字原缺,据道藏本、四库本补。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五味咀,以水五斗煮羊骨,取三斗汁,去骨煮药取八升,汤成,下胶饴令烊,平旦服一升,后旦服一升。fMQ中华典藏网

虚劳尿精 灸第七椎两旁各三十壮。fMQ中华典藏网

又 灸第十椎两旁各三十壮。fMQ中华典藏网

又 灸第十九椎两旁各二十壮。fMQ中华典藏网

又 灸阳陵泉阴陵泉,各随年壮。fMQ中华典藏网

梦泄精 灸三阴交二七壮,梦断神良。内踝上大脉,并四指是。fMQ中华典藏网

丈夫梦失精,及男子小便浊难 灸肾俞百壮。fMQ中华典藏网

男子阴中疼痛,溺血精出 灸裂缺①五十壮。fMQ中华典藏网

① 裂缺 即列缺穴。fMQ中华典藏网

失精,五脏虚竭 灸屈骨端五十壮。阴上横骨中央,宛曲如却月中央是也,此名横骨。fMQ中华典藏网

男子虚劳失精,阴上缩,茎中痛 灸大赫三十壮,穴在夹屈骨端三寸②。fMQ中华典藏网

② 穴在夹屈骨端三寸 “夹”字原脱,据《外台秘要》卷十六•虚劳失精方补。按“屈骨端”,经穴名,即曲骨,属任脉,在脐下五寸,当耻骨联合上方之凹陷处。fMQ中华典藏网

男子腰脊冷疼,溺多白浊 灸脾募百壮。fMQ中华典藏网

男子失精,膝胫疼痛冷 灸曲泉百壮,穴在膝内屈纹头。fMQ中华典藏网

男子虚劳失精,阴缩 灸中封五十壮。fMQ中华典藏网

骨极第五论一首 方一首 灸法二首fMQ中华典藏网

论曰:骨极者,主肾也,肾应骨,骨与肾合。又曰以冬遇病为骨痹③,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耳鸣,见黑色,是其候也。若肾病则骨极,牙齿苦痛,手足疼,不能久立,屈伸不利,身痹,脑髓痠。以冬壬癸日中邪伤风,为肾风,风历骨④,故曰骨极。若气阴,阴则虚,虚则寒,寒则面肿垢黑,腰脊痛不能久立,屈伸不利。其气衰则发堕齿槁,腰背相引而痛,痛甚则咳唾甚;若气阳,阳则实,实则热,热则面色炱,隐曲①膀胱不通,牙齿脑髓苦痛,手足酸痟,耳鸣色黑,是骨极之至也。须精别阴阳,审其清浊,知其分部,视其喘息。善治病者,始于皮肤筋脉,即须治之,若入脏腑,则半死矣。fMQ中华典藏网

③ 骨痹 病名。因冬季伤于风寒湿气,邪入骨髓关节而致,症见骨及关节沉重酸痛,全身寒冷等。详参《素问•痹论》。fMQ中华典藏网

④ 风历骨 谓风邪尽伤全身骨节。按“历”,逐个干犯。《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卢辩注:“历,历乱也。”fMQ中华典藏网

① 隐曲 隐蔽委曲之处。此喻性机能。《素问•风论》王冰注:“隐曲者,谓隐蔽委曲之处也。肾藏精,外应交接,今脏被风薄,精气内微,故隐蔽委曲之事不通利所为也。”fMQ中华典藏网

扁鹊云:骨绝不治,而切痛,伸缩不得,十日死。骨应足少阴,少阴气绝则骨枯,发无泽,骨先死矣。fMQ中华典藏网

治骨极,主肾热病,则膀胱不通,大小便闭塞,颜焦枯黑,耳鸣虚热,三黄汤方fMQ中华典藏网

大黄切,别渍水一升 黄芩各三两 栀子十四枚 甘草一两 芒消二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咀,以水四升先煮三物,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大黄,又煮两沸,下芒消,分三服。fMQ中华典藏网

腰背不便,筋挛痹缩,虚热闭塞 灸第二十一椎两边相去各一寸五分,随年壮。fMQ中华典藏网

小便不利,小腹胀满,虚乏 灸小肠俞,随年壮。fMQ中华典藏网

骨虚实第六论一首 方六首 灸法一首fMQ中华典藏网

论曰:骨虚者,酸疼不安,好倦;骨实者,苦烦热。凡骨虚实之应,主于肾膀胱,若其腑脏有病从骨生,热则应脏,寒则应腑。fMQ中华典藏网

治骨虚,酸疼不安,好倦,主膀胱寒,虎骨酒方 虎骨一具通炙,取黄焦汁尽,碎之如雀头大,酿米三石,曲四斗,水三石,如常酿酒法。所以加水曲者,其骨消曲而饮水,所以加之也。酒熟封头,五十日开,饮之。fMQ中华典藏网

治骨实,苦酸疼烦热,煎方fMQ中华典藏网

葛根汁 生地黄汁 赤蜜各一升 麦门冬汁五合fMQ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相和搅调,微火上煎之三四沸,分三服。fMQ中华典藏网

治骨髓中疼方fMQ中华典藏网

芍药一斤 生干地黄五斤 虎骨四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咀,以清酒一斗渍三宿,曝干,复入酒中,如此取酒尽为度,捣筛,酒服方寸匕,日三。fMQ中华典藏网

治骨髓冷疼痛方fMQ中华典藏网

地黄一石取汁,酒二斗相搅重煎,温服,日三,补髓。fMQ中华典藏网

治虚劳冷,骨节疼痛无力方fMQ中华典藏网

豉二升 地黄八斤fMQ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再遍蒸,曝干为散,食后以酒一升进二方寸匕,日再服之。亦治虚热。fMQ中华典藏网

又方 天门冬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一百日瘥。fMQ中华典藏网

骨髓冷疼痛 灸上廉七十壮,三里下三寸是穴。fMQ中华典藏网

腰痛第七论一首 方十八首 导引法一首 针灸法七首fMQ中华典藏网

论曰: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阴,少阴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衰,是以腰痛;二曰风痹,风寒著腰,是以腰痛;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腰痛;四曰腰①,坠堕伤腰,是以腰痛;五曰取寒眠地,地气所伤,是以腰痛,痛不止,引牵腰脊痛。fMQ中华典藏网

①(guì 贵)腰 腰部突然作痛。按“”,腰部忽痛。《广韵•队韵》:“,腰忽痛也。”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五•腰候。fMQ中华典藏网

治肾脉逆小于寸口,膀胱虚寒,腰痛,胸中动,通四时用之,杜仲酒方fMQ中华典藏网

杜仲 干姜各四两,一云干地黄 萆薢 羌活 天雄 蜀椒 桂心 芎 防风 秦艽 乌头 细辛各三两 五加皮 石斛各五两 续断 栝楼根 地骨皮 桔梗 甘草各一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九味咀,以酒四斗渍四宿,初服五合,加至七八合下,日再。通治五种腰痛。fMQ中华典藏网

又方 桑寄生 牡丹皮 鹿茸 桂心fMQ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等分,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fMQ中华典藏网

又方 单服鹿茸与角,亦愈。fMQ中华典藏网

治肾虚腰痛方fMQ中华典藏网

牡丹皮二分 萆薢 桂心 白术各三分fMQ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亦可作汤服,甚良。fMQ中华典藏网

又方 牡丹皮 桂心各一两 附子二分fMQ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治下筛,酒服一刀圭,日再,甚验。fMQ中华典藏网

肾著之为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水洗状,不渴,小便自利,食饮如故,是其证也。从作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肾著汤主之方fMQ中华典藏网

甘草二两 干姜三两 茯苓 白术各四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腰中即温。《古今录验》名甘草汤。fMQ中华典藏网

肾著散方fMQ中华典藏网

桂心三两 白术 茯苓各四两 甘草 泽泻 牛膝 干姜各二两 杜仲三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治下筛,为粗散,一服三方寸匕,酒一升煮五六沸,去滓顿服,日再。fMQ中华典藏网

治腰疼不得立方fMQ中华典藏网

甘遂 桂心一作附子 杜仲 人参各二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治下筛,以方寸匕纳羊肾中,炙之令熟,服之。fMQ中华典藏网

杜仲丸fMQ中华典藏网

补之方。fMQ中华典藏网

杜仲二两 石斛二分 干地黄 干姜各三分fMQ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再。fMQ中华典藏网

治腰痛并冷痹,丹参丸方fMQ中华典藏网

丹参 杜仲 牛膝 续断各三两 桂心 干姜各二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末之,蜜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再夜一。禁如药法。fMQ中华典藏网

治腰痛方fMQ中华典藏网

萆薢 杜仲 枸杞根各一斤fMQ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咀,好酒三斗渍之,纳罂中密封头,于铜器中煮一日,服之无节度,取醉。fMQ中华典藏网

腰背痛者,皆是肾气虚弱,卧冷湿当风所得也,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或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若有腰痛挛脚重痹,急宜服独活寄生汤 方在第八卷中。fMQ中华典藏网

治腰脊苦痛不遂方fMQ中华典藏网

大豆三斗,熬一斗,煮一斗,蒸一斗,酒六斗,瓮一口,蒸令极热,豆亦热,纳瓮中封闭口,秋冬二七日,于瓮下作孔出取,服五合,日夜二三服之。fMQ中华典藏网

又方 地黄花末,酒服方寸匕,日三。fMQ中华典藏网

又方 鹿角去上皮取白者,熬令黄,末之,酒服方寸匕,日三。特禁生鱼,余不禁。新者良,陈者不任服,角心中黄处亦不中服,大神良。fMQ中华典藏网

又方 羊肾作末,酒服二方寸匕,日三。fMQ中华典藏网

又方 三月三日收桃花,取一斗一升,井花水三斗,曲六升,米六斗,炊之一时,酿熟去糟。一服一升,日三服。若作食饮用河水,禁如药法,大神良。fMQ中华典藏网

治丈夫腰脚冷不随,不能行方 上醇酒三斗,水三斗合著瓮中,温渍脚至膝,三日止。冷则瓮下常著灰火,勿使冷。手足烦者,小便三升,盆中温渍手足。fMQ中华典藏网

腰痛导引法 正东坐,收手抱心,一人于前据蹑其两膝①,一人后捧其头,徐牵令偃卧,头到地,三起三卧,止便瘥。fMQ中华典藏网

① 据蹑其两膝 手按或足踩病人两膝。按“据”,按。《广雅•释诂三》:“据,按也。”“蹑”,踩,踏。《说文解字•足部》:“蹑,蹈也。”fMQ中华典藏网

腰痛 宜针决膝腰勾画中青赤路脉②,出血便瘥。fMQ中华典藏网

② 青赤路脉 谓浮现于表的脉络。fMQ中华典藏网

腰痛不得俯仰者 令患人正立,以竹柱地度至脐,断竹,乃以度度背脊,灸竹上头处,随年壮,灸讫藏竹,勿令人得知。fMQ中华典藏网

腰痛 灸脚跟上横纹中白肉际十壮,良。fMQ中华典藏网

又 灸足巨阳七壮,巨阳在外踝下。fMQ中华典藏网

又 灸腰目窌七壮,在尻上约①左右是。fMQ中华典藏网

① 约 纹。《灵枢经•本脏》:“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丹波元简注:“约,纹也。”fMQ中华典藏网

又 灸八窌及外踝上骨约中。fMQ中华典藏网

腰卒痛 灸穷骨上一寸七壮,左右一寸各灸七壮。fMQ中华典藏网

补肾第八论一首 方五十九首 灸法一首fMQ中华典藏网

论曰:补方通治五劳六极七伤虚损,五劳五脏病,六极六腑病,七伤表里受病。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忧劳;四曰心劳;五曰疲劳。六极者,一曰气极;二曰血极;三曰筋极;四曰骨极;五曰髓极;六曰精极。七伤者,一曰肝伤,善梦;二曰心伤,善忘;三曰脾伤,善饮;四曰肺伤,善痿;五曰肾伤,善唾;六曰骨伤,善饥;七曰脉伤,善嗽。凡远思强虑伤人,忧恚悲哀伤人,喜乐过度伤人,忿怒不解伤人,汲汲②所愿伤人,戚戚③所患伤人,寒暄失节伤人。故曰五劳六极七伤也。论伤甚众,且言其略,此方悉主之也。fMQ中华典藏网

② 汲汲 急迫貌。《庄子•天地》:“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成玄英疏:“汲汲,匆迫貌。”fMQ中华典藏网

③ 戚戚 忧惧貌。《论语•述而》:“小人长戚戚。”集解:“郑曰:“长戚戚,多忧惧。”fMQ中华典藏网

建中汤fMQ中华典藏网

治五劳七伤,小腹急痛,膀胱虚满,手足逆冷,食饮苦吐酸痰呕逆,泄下少气,目眩耳聋口焦,小便自利方。fMQ中华典藏网

胶饴半斤 黄芪 干姜 当归各三两 大枣十五枚 附子一两 人参 半夏 橘皮 芍药 甘草各二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汤成下胶饴烊沸,分四服。深师有桂心六两、生姜一斤,无橘皮干姜。fMQ中华典藏网

建中汤fMQ中华典藏网

治虚损少气,腹胀内急,拘引小腹至冷,不得屈伸,不能饮食,寒热头痛,手足逆冷,大小便难,或复下痢,口干,梦中泄精,或时吐逆恍惚,面色枯瘁①,又复微肿,百节疼酸方。fMQ中华典藏网

① 枯瘁 枯槁。按“瘁”,枯槁。《诗经•雨无正》:“曾我御,憯憯日瘁。”fMQ中华典藏网

人参 甘草 桂心 茯苓 当归各二两 黄芪 龙骨 麦门冬各三两 大枣三十枚 芍药四两 附子一两 生地黄一斤 生姜六两 厚朴一两 饴糖八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五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纳饴糖,服八合,日三夜一。咳者加生姜一倍。fMQ中华典藏网

建中汤fMQ中华典藏网

治五劳七伤,虚羸不足,面目黧黑,手足疼痛,久立腰疼,起则目眩,腹中悬急而有绝伤,外引四肢方。fMQ中华典藏网

生姜 芍药 干地黄 甘草 芎各五两 大枣三十枚fMQ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咀,以水六升渍一宿,明旦复以水五升,合煮取三升,分三服。药入四肢百脉似醉状,是效。无生姜,酒渍干姜二两一宿用之,常行此方,神妙。fMQ中华典藏网

大建中汤fMQ中华典藏网

治虚劳寒澼②,饮在胁下,决决③有声,饮已,如从一边下决决然也,有头并冲皮起引两乳,内痛里急,善梦失精,气短,目,忽忽④多忘方。fMQ中华典藏网

② 虚劳寒澼 谓因劳损而致阳气虚乏,水饮内停。按“澼”,肠间水。《集韵•昔韵》:“澼,肠间水。”fMQ中华典藏网

③ 决决 水流貌。《广雅•释训》:“决决,流也。”王念孙疏证:“《说文》:决,行流也。重言之则曰决决。”fMQ中华典藏网

④ 忽忽 迷貌。《老子》第十四章:“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忽恍。”河上公注:“一忽忽恍恍者,若存若亡,不可见之也。”fMQ中华典藏网

甘草二两 人参三两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蜀椒二合 饴糖八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纳糖消,服七合。里急拘引,加芍药桂心各三两;手足厥,腰背冷,加附子一枚;劳者,加黄芪一两。fMQ中华典藏网

大建中汤fMQ中华典藏网

治五劳七伤,小腹急,脐下彭亨⑤,两胁胀满,腰脊相引,鼻口干燥,目暗,愦愦①不乐,胸中气急逆,不下食饮,茎中策策痛②,小便黄赤,尿有余沥,梦与鬼神交通,去精,惊恐虚乏方。fMQ中华典藏网

⑤ 脐下彭亨 谓脐下胀满。按“彭亨”,胀满。高湛《养生论》:“寻常饮食,每令得所,多餐令人彭亨短气,或至暴疾。”fMQ中华典藏网

① 愦愦 忧闷貌。慧琳《一切经音义》五十五:“愦愦,忧闷也。”《说文解字•心部》:“愦,乱也。从心贵声。”fMQ中华典藏网

② 茎中策策痛 谓阴茎之中刺涩疼痛。按“策策”,当作“茦茦”。《尔雅•释草》:“茦,刺。”郭璞注:“草刺针也。关西谓之刺,燕北朝鲜之间曰茦,见《方言》。”“茦茦”,刺痛貌。fMQ中华典藏网

饴糖半斤 黄芪 远志 当归《千金翼》无 泽泻各三两 芍药 人参 龙骨 甘草各二两 生姜八两 大枣二十枚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汤成,纳糖令烊,一服八合,消息又一服。深师无饴糖远志泽泻龙骨,有桂心六两、半夏一升、附子一枚。fMQ中华典藏网

凡男女因积劳虚损,或大病后不复,常苦四体沉滞,骨肉疼酸,吸吸少气,行动喘惙③,或少腹拘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阴阳废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削,五脏气竭,则难可复振,治之以小建中汤方fMQ中华典藏网

③ 行动喘惙 谓动则气喘虚乏。按“惙”,疲乏。《玉篇•心部》:“惙,疲也。”fMQ中华典藏网

甘草一两 桂心三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胶饴一升fMQ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一服一升,日三。间三日复作一剂,后可将诸丸散。仲景云:呕家不可服。《肘后》云:加黄芪人参各二两为佳;若患痰满及溏泄,可除胶饴。《胡洽方》有半夏六两、黄芪三两。《古今录验》名芍药汤。fMQ中华典藏网

前胡建中汤fMQ中华典藏网

治大劳虚劣,寒热呕逆,下焦虚热,小便赤痛,客热上熏,头痛目疼,骨肉痛,口干方。fMQ中华典藏网

前胡二两 黄芪 芍药 当归 茯苓 桂心各二两 甘草一两 人参 半夏各六分 白糖六两 生姜八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纳糖,分四服。fMQ中华典藏网

治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方fMQ中华典藏网

黄芪 桂心各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饴糖一升fMQ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纳饴令消,温服一升,日三,间日可作。呕者,倍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四两佳。仲景、《集验》、《古今录验》并同。深师治虚劳腹满,食少,小便多者,无饴糖,有人参二两、半夏二升;又治大虚不足,小腹里急,劳寒拘引脐,气上冲胸,短气,言语谬误,不能食,吸吸气乏,闷乱。《必效方》治虚劳,下焦虚冷,下甚渴,小便数者,有人参当归各二两;若失精,加龙骨白敛各一两。《古今录验》治虚劳里急,小腹急痛,气引胸胁痛,或心痛短气者,以干姜代生姜,加当归四两。fMQ中华典藏网

黄芪汤fMQ中华典藏网

治虚劳不足,四肢烦疼,不欲食,食即胀,汗出方。fMQ中华典藏网

黄芪 芍药 桂心 麦门冬各三两 五味子 甘草 当归 细辛 人参各一两 大枣二十枚 前胡六两 茯苓四两 生姜 半夏各八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四味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三升,每服八合,日二服。《深师方》治虚乏,四肢沉重,或口干,吸吸少气,小便利,诸不足者,无麦门冬五味子细辛前胡,有桑螵蛸一十枚。治丈夫虚劳风冷少损,或大病后未平复而早牵劳,腰背强直,脚中疼弱,补诸不足者,无五味子细辛,有远志橘皮各二两、蜀椒一两、乌头三枚。《小品方》治虚劳少气,小便过多者,无五味子细辛人参前胡茯苓半夏,有黄芩一两、地黄二两,以水九升煮取三升;治虚劳,胸中客气,塞冷癖痞,宿食不消,吐噫,胁间水气或流饮肠鸣,食不生肌肉,头痛,上重下轻,目,忽忽去来,躁热,卧不得安,小腹急,小便赤余沥,临事不起,阴下湿,或小便白浊,伤多者,无麦门冬五味子当归细辛前胡茯苓半夏,有厚朴二两。《胡洽方》治五脏内伤者,无麦门冬五味子当归细辛前胡状苓,名大黄芪汤。《延年秘录方》主补虚损,强肾气者,无麦门冬五味子细辛前胡,有防风芎各三两。fMQ中华典藏网

乐令黄芪汤fMQ中华典藏网

治虚劳少气,胸心痰冷,时惊惕,心中悸动,手脚逆冷,体常自汗,补诸不足,五脏六腑虚损,肠鸣风湿,荣卫不调百病,又治风里急方。fMQ中华典藏网

黄芪 人参 橘皮 当归 桂心 细辛 前胡 芍药 甘草 茯苓 麦门冬各一两fMQ中华典藏网

生姜五两 半夏二两半 大枣二十枚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四味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一服五合,日三夜一服。《深师方》无橘皮细辛前胡甘草麦门冬,有乌头三两、蜀椒二两、远志二两。胡洽崔氏有蜀椒一两、乌头五枚。崔氏名乐令大黄芪汤。fMQ中华典藏网

治虚劳损羸乏,咳逆短气,四肢烦疼,腰背相引痛,耳鸣,面黧黯,骨间热,小便赤黄,心悸目眩,诸虚乏,肾沥汤方fMQ中华典藏网

羊肾一具 桂心一两 人参 泽泻 甘草 五味子 防风 芎 黄芪 地骨皮 当归各二两 茯苓 玄参 芍药 生姜各四两 磁石五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五升先煮肾,取一斗,去肾入药,煎取三升,分三服。可常服之。《广济方》治虚劳百病者,无人参甘草芎当归芍药生姜玄参,有苁蓉三两、牛膝五加皮各二两。胡洽治大虚伤损,梦寤惊悸,上气肩息,肾中风湿,小腹里急引腰脊,四肢常苦寒冷,大小便涩利无常,或赤或白,足微肿,或昏僻善忘者,无泽泻防风黄芪玄参磁石地骨皮,有黄芩一两、麦门冬干地黄远志各三两、大枣二十枚。崔氏治肾脏虚劳所伤,补益者,无芎玄参磁石地骨,有黄芩远志各二两、干地黄三两、麦门冬四两、大枣二十枚。治五劳六极八风十二痹,补诸不足者,无泽泻甘草五味子防风芍药生姜玄参地骨,有附子牡丹皮各一两、干地黄一两半、牡荆子昌浦桑螵蛸各二两。《经心录》治肾气不足,耳无所闻者,无泽泻甘草五味子防风黄芪芍药生姜玄参地骨,有附子牡丹皮牡荆子各一两、干地黄三两、大枣十五枚,名羊肾汤。《近效方》除风下气,强腰脚,明耳目,除痰饮,理荣卫,永不染时疾,诸风著,无当归芍药磁石,有独活牛膝各一两半、麦门冬二两、丹参五两为煮散,都分二十四贴,每贴入生姜一分、杏仁十四枚,水三升煮取一升。fMQ中华典藏网

又方 羖①羊肾一具,切,去脂,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一斗三升 大枣二十枚 桑白皮六两 黄芪 五味子 苁蓉 防风 秦艽 泽泻 巴戟天 人参 桂心 署预 丹参 远志 茯苓 细辛 牛膝各三两 石斛 生姜各五两 杜仲 磁石各八两fMQ中华典藏网

① 羖 黑色的公羊。fMQ中华典藏网

上二十二味咀,纳肾汁中,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五里,再服。fMQ中华典藏网

增损肾沥汤fMQ中华典藏网

治大虚不足,小便数,嘘吸,焦②引饮,膀胱满急,每年三伏中常服此三剂,于方中商量用之。fMQ中华典藏网

② 焦热盛津伤。按“焦”,干燥。马弟伯《封禅仪记》: “初止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焦。”“”,火行。《集韵•萧韵》:“,火行。”fMQ中华典藏网

羊肾一具 人参 石斛 麦门冬 泽泻 干地黄 栝楼根 地骨皮各四两 远志 生姜 甘草 当归 桂心 五味子 桑白皮一作桑寄生 茯苓各二两 大枣三十枚fMQ中华典藏网

右十七味咀,以水一斗五升先煮肾,取一斗二升,去肾内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品方》无石斛栝楼地骨桑皮茯苓,有芎黄连龙骨各二两、螵蛸二十枚。又治肾气不足,消渴引饮,小便过多,腰背疼痛者,无石斛栝楼地骨桑白皮甘草,有芎二两、黄芩芍药各一两、桑螵蛸二十枚、鸡肶胵黄皮一两。崔氏治脏损虚劳,李子豫增损者,无石斛栝楼地骨桑白皮,有黄耆黄芩芍药防风各二两。fMQ中华典藏网

治左胁气冲,膈上满,头上有风如虫行,手足顽痹,鼻塞,脚转筋,伸缩不能,两目时肿痛方fMQ中华典藏网

猪肾一具 防风 芎 橘皮 泽泻 桂心 石斛各一两 生姜 丹参 茯苓 通草 半夏各二两 干地黄三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三味咀,以水一斗半煮肾减三升,去肾下药,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三服。fMQ中华典藏网

五补汤fMQ中华典藏网

治五脏内虚竭短气,咳逆伤损,郁悒不足①,下气通津液方。fMQ中华典藏网

① 郁悒不足 “悒”原作“邑”,今改。按“邑”,通“悒”,愁闷不乐貌。《说文通训定声•临部》:“邑,假借为悒。”《楚辞•离骚》:“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足”,已,止。《老子》第二十八章河上公注:“足,止也。“郁悒不足”,谓郁抑忧闷,不能自已。fMQ中华典藏网

桂心 甘草 五味子 人参各二两 麦门冬 小麦各一升 枸杞根白皮②一斤 薤白一斤 生姜八两 粳米三合fMQ中华典藏网

② 枸杞根白皮 即地骨皮。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口燥者,先煮竹叶一把,水减一升,去叶,纳诸药煮之。《千金翼》无生姜。fMQ中华典藏网

凝唾汤fMQ中华典藏网

治虚损短气,咽喉凝唾不出,如胶塞喉方。fMQ中华典藏网

茯苓 人参各半两 前胡三两 甘草一两 大枣三十枚 麦门冬五两 干地黄 桂心 芍药各一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名茯苓汤。fMQ中华典藏网

补汤方fMQ中华典藏网

防风 桂心各二两 车前子二两 五加皮三两 丹参 鹿茸 巴戟天 干地黄 枸杞皮各五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fMQ中华典藏网

人参汤①fMQ中华典藏网

① 人参汤 “人参”原作“人三”,据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fMQ中华典藏网

治男子五劳七伤,胸中逆满,害食②,乏气呕逆,两胁下胀,少腹急痛,宛转欲死,调中平脏,理绝伤方。fMQ中华典藏网

② 害食 谓饮食受碍而不利。按“害”,妨碍。《字汇•宀部》:“害,妨也。”fMQ中华典藏网

人参 麦门冬 当归 芍药 甘草 生姜 白糖各二两 前胡 茯苓 蜀椒 五味子 橘皮各一两 桂心二两 大枣十五枚 枳实三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五味咀,取东流水一斗半渍药半日,用三岁陈芦梢以煎之,取四升,纳糖复上火煎,令十沸。年二十以上,六十以下,一服一升;二十以下,六十以上,服七八合;虽年盛而久羸者,亦服七八合,日三夜一。不尔,药力不接,则不能救病也。要用劳水陈芦,不则水强火盛猛,即药力不出也。贞观初,有人久患羸瘦殆死③,余处此方一剂则瘥,如汤沃雪,所以录记之,余方皆尔,不能一一具记。fMQ中华典藏网

③ 殆死 谓濒临死亡。按“殆”,几乎,近乎。《字汇•歹部》:“殆,将也。”fMQ中华典藏网

内补散fMQ中华典藏网

治男子五劳六绝。其心伤者,令人善惊,妄怒无常;其脾伤者,令人腹满喜噫,食竟欲卧,面目痿黄;其肺伤者,令人少精,腰背痛,四肢厥逆;其肝伤者,令人少血,面黑;其肾伤者,有积聚,少腹腰背满痹,咳唾,小便难。六绝之为病,皆起于大劳脉虚,外受风邪,内受寒热,令人手足疼痛,膝以下冷,腹中雷鸣,时时泄痢,或闭或痢,面目肿,心下愦愦,不欲语,憎闻人声方。fMQ中华典藏网

干地黄五分 巴戟天半两 甘草 麦门冬 人参 苁蓉 石斛 五味子 桂心 茯苓 附子各一两半 菟丝子 山茱萸各五分 远志半两 地麦五分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五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三匕,无所禁。fMQ中华典藏网

石斛散fMQ中华典藏网

治大风,四肢不收,不能自反覆,两肩中疼痛,身重胫急筋肿,不可以行,时寒时热,足腨如似刀刺,身不能自任,此皆得之饮酒中大风,露卧湿地,寒从下入,腰以下冷,不足无气,子精虚,众脉寒,阴下湿,经①消,令人不乐,恍惚时悲。此方除风,轻身益气,明目强阴,令人有子,补不足方。fMQ中华典藏网

① 经 原作“”,今改。按“”,“经”的古文。《说文古籀补•巛部》:“,古文以为经字。”又,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并作“茎”。fMQ中华典藏网

石斛十分 牛膝二分 附子 杜仲各四分 芍药 松脂 柏子仁 石龙芮 泽泻 萆薢 云母粉 防风 山茱萸 菟丝子 细辛 桂心各三分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六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再。阴不起,倍菟丝子杜仲;腹中痛,倍芍药;膝中疼,倍牛膝;背痛,倍萆薢;腰中风,倍防风,少气,倍柏子仁;蹶不能行,倍泽泻。随病所在,倍三分,亦可为丸,以枣膏丸如梧子,酒服七丸。fMQ中华典藏网

肾沥散fMQ中华典藏网

治虚劳百病方。fMQ中华典藏网

羖羊肾一具,阴干 茯苓一两半 五味子 甘草 桂心 巴戟天 石龙芮 牛膝 山茱萸 防风 干姜 细辛各一两 人参 石斛 丹参 苁蓉 钟乳粉 附子 菟丝子各五分 干地黄二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二十味治下筛,令钟乳粉和搅,更筛令匀,平旦清酒服方寸匕,稍加至二匕,日再。fMQ中华典藏网

肾沥散fMQ中华典藏网

治男子五劳七伤,八风②十二痹,无有冬夏,悲忧憔悴,凡是病皆须服之方。fMQ中华典藏网

② 八风 八方之风,此谓各类风病。《素问•八正神明论》王冰注:“八风者,东方婴儿风,南方大弱风,西方刚风,北方大刚风,东北方凶风,东南方弱风,西南方谋风,西北方折风也。”fMQ中华典藏网

羊肾一具,阴干 厚朴 五味子 女萎 细辛 芍药 石斛 白敛 茯苓 干漆 矾石 龙胆 桂心 芎 苁蓉 蜀椒 白术 牡荆子 菊花 续断 远志 人参 黄芪 巴戟天 泽泻 萆薢 石龙芮 黄芩 山茱萸各一两 干姜 附子 防风 昌蒲牛膝各一两半 桔梗二两半 署预 秦艽各二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三十七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忌房室。fMQ中华典藏网

又方 石龙芮 续断 桔梗 干姜 山茱萸 昌蒲 茯苓各二两 蜀椒 芍药 人参 龙胆 女萎 厚朴 细辛 巴戟天 萆薢 附子 石斛 黄芪 芎 白敛 乌头 天雄 桂心 肉苁蓉各一两半 秦艽 五味子 白术 礜石一作矾石 牡荆子 菊花牛膝各一两 远志二两半 羊肾一具,阴干 署预一两半 干漆三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三十六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此方比前方无泽泻黄芩防风,有乌头天雄各一两半,余并同。fMQ中华典藏网

署预散fMQ中华典藏网

补丈夫一切病,不能具述方。fMQ中华典藏网

署预 牛膝 菟丝子各一两 苁蓉一两 巴戟天 杜仲 续断各一两,一方用远志 五味子二分 荆实一两,一方用枸杞子 山茱萸一分,一方用防风 茯苓一两,一方用茯神 蛇床仁二分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夜一。惟禁醋蒜,自外无忌。服后五夜知觉,十夜力生,十五夜力壮如盛年,二十夜力倍。若多忘,加远志茯苓;体涩,加柏子仁,服三两剂,益肌肉。亦可丸,一服三十丸,日二夜一,以头面身体暖为度。其药和平不热,调五脏,久服健力不可当,妇人服者,面生五色。fMQ中华典藏网

治五劳六极七伤,虚损方fMQ中华典藏网

苁蓉 续断 天雄 阳起石 白龙骨各七分 五味子 蛇床子 干地黄 牡蛎① 桑寄生 天门冬 白石英各二两 车前子 地肤子 韭子 菟丝子各五合 地骨皮八分fMQ中华典藏网

① 牡蛎 原作“牡砺”,据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七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服。fMQ中华典藏网

补五劳方 五月五日采五加茎,七月七日采叶,九月九日取根,治下筛,服方寸匕,日三,长服去风劳,妙。fMQ中华典藏网

地黄散fMQ中华典藏网

主益气调中补绝,令人嗜食,除热方。生地黄三十斤细切曝干,取生者三十斤捣取汁,渍之令相得,出曝干,复如是九反曝捣末,酒服方寸匕,食后服,勿令绝。fMQ中华典藏网

钟乳散fMQ中华典藏网

治五劳七伤,虚羸无气力,伤极方。fMQ中华典藏网

钟乳六两 无问粗细,以白净无赤黄黑为上,铜铛中可盛三两斗,并取粟粗糠二合许,纳铛中煮五六沸,乃纳乳煮,水欲减,添之如故,一晬时出,以暖水净淘之,曝干玉硾研,不作声止,重密绢水下,澄取之用 铁精一两 鹿角一两,白者 蛇床仁三两 人参 磁石 桂心 僵蚕 白马茎别研 硫黄别研 石斛各一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一味末之,以枣膏和捣三千杵,酒服三十丸如梧子,日再。慎房及生冷醋滑鸡猪鱼陈败。fMQ中华典藏网

寒食钟乳散 治伤损乏少气力,虚劳百病,令人丁强饮食,去风冷,方在第十七卷气极篇中。fMQ中华典藏网

三石散fMQ中华典藏网

主风劳毒冷,百治不瘥,补虚方。fMQ中华典藏网

钟乳 紫石英 白石英各五分 人参 栝楼根 蜀椒 干姜 附子 牡蛎 桂心 杜仲 细辛 茯苓各十分 白术 桔梗 防风各五分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六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行十数步至五十步以上,服此大佳。少年勿用之,自余补方,通用老少,皆宜冬服之。《千金翼》名更生散,用赤石脂,不用紫石英蜀椒杜仲茯苓,为十三味。fMQ中华典藏网

黄帝问五劳七伤于高阳负,高阳负曰:一曰阴衰,二曰精清,三曰精少,四曰阴消,五曰囊下湿,六曰腰一作胸胁苦痛,七曰膝厥痛冷,不欲行,骨热,远视泪出,口干,腹中鸣,时有热,小便淋沥,茎中痛,或精自出。有病如此,所谓七伤。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疲劳,此谓五劳。黄帝曰:何以治之。高阳负曰:石韦丸主之方fMQ中华典藏网

石韦 蛇床子 肉苁蓉 山茱萸 细辛 礜石 远志 茯苓 泽泻 柏子仁 昌蒲 杜仲 桔梗 天雄 牛膝 续断 署预各二两 赤石脂 防风各三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九味末之,枣膏若蜜和丸。酒服如梧子三十丸,日三,七日愈,二十日百病除,长服良。崔氏无礜石茯苓泽泻桔梗署预,有栝楼根二两半,云白水侯方。fMQ中华典藏网

五补丸fMQ中华典藏网

治肾气虚损,五劳七伤,腰脚酸疼,肢节苦痛,目暗,心中喜怒①,恍惚不定,夜卧多梦,觉则口干,食不得味,心常不乐,多有恚怒,房室不举,心腹胀满,四体疼痹,口吐酸水,小腹冷气,尿有余沥,大便不利,方悉主之,久服延年不老,四时勿绝,一年万病除愈方。fMQ中华典藏网

① 喜怒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怒”并作“忘”。fMQ中华典藏网

人参 五加皮 五味子 天雄 牛膝 防风 远志 石斛 署预 狗脊各四分 苁蓉 干地黄各十二分 巴戟天六分 茯苓 菟丝子各五分 覆盆子 石龙芮各八分 萆薢 石南 蛇床子 白术各二分 天门冬七分 杜仲六分 鹿茸十五分fMQ中华典藏网

上二十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三。有风,加天雄芎当归黄芪五加皮石南茯神独活柏子仁白术各三分;有气,加厚朴枳实橘皮各三分;冷,加干姜桂心吴茱萸附子细辛蜀椒各三分;泄精,加韭子白龙骨牡蛎鹿茸各三分;泄痢,加赤石脂龙骨黄连乌梅肉各三分。春依方服,夏加地黄五分、黄芩三分、麦门冬四分,冷则去此,加干姜桂心蜀椒各三分。若不热不寒,亦不须增损,直尔②服之。三剂以上,即觉庶事悉佳。慎醋蒜鲙陈臭大冷醉吐,自外百无所慎,稍加至三十丸,不得增,常以此为度。fMQ中华典藏网

② 直尔 直接,径直。《词诠》卷五:“直,表态副词,径也,今语言径直。”fMQ中华典藏网

治诸虚劳百损,无比署预丸方fMQ中华典藏网

署预二两 苁蓉四两 五味子六两 菟丝子 杜仲各三两 牛膝 泽泻 干地黄 山茱萸 茯神一作茯苓 巴戟天 赤石脂各一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二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食前以酒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日再。无所忌,惟禁醋蒜陈臭之物。服之七日后令人健,四体润泽,唇口赤,手足暖,面有光悦,消食,身体安和,音声清明,是其验也。十日后长肌肉,其药通中③,入脑鼻必酸疼,勿怪。若求大肥,加燉煌④石膏二两;失性健忘,加远志一两;体少润泽,加柏子仁一两。《古今录验》有白马茎二两,共十六味,治丈夫五劳七伤,头痛目眩,手足逆冷,或烦热有时,或冷痹肩疼,腰髋不随,食虽多不生肌肉,或少食而胀满,体涩无光泽,阳气衰绝,阴气不行。此药能补十二经脉,起阴阳,通内制外,安魂定魄,开三焦,破积气,厚肠胃,销五痞邪气,除心内伏热,强筋练骨,轻身明目,除风去冷,无所不治,补益处广,常须服饵为佳。七十老人服之尚有非常力,况少者乎。fMQ中华典藏网

③ 通中 谓药性通利,善能入中。fMQ中华典藏网

④ 燉煌 亦作“敦煌”。郡名。汉武帝元鼎六年分酒泉郡而置,郡治燉煌县,地在今甘肃敦煌西。fMQ中华典藏网

大署预丸fMQ中华典藏网

主男子女人虚损伤绝,头目眩,骨节烦痛,饮食微少,羸瘦百病方。fMQ中华典藏网

署预 人参 泽泻 附子各八分,《古今录》作茯苓 黄芩 天门冬 当归各十分 桔梗 干姜 桂心各四分 干地黄十分 白术 芍药 白敛《古今录》作防风 石膏 前胡各三分 干漆 杏仁 阿胶各二分 五味子十六分 大豆卷五分,《古今录》作黄芪 甘草二十分 大枣一百枚 大黄六分fMQ中华典藏网

上二十四味末之,蜜和枣膏捣三千杵,丸如梧子。酒服五丸,日三,渐增至十丸。张仲景无附子黄芩石膏干漆五味子大黄,有神曲十分、芎防风各六分,茯苓三分,丸如弹丸,每服一丸,以一百丸为剂。fMQ中华典藏网

肾气丸fMQ中华典藏网

治虚劳,肾气不足,腰痛阴寒,小便数,囊冷湿,尿有余沥,精自出,阴痿不起,忽忽悲喜方。fMQ中华典藏网

干地黄八分 苁蓉六分 麦门冬 远志 防风 干姜 牛膝 地骨皮 萎蕤 署预 石斛 细辛 甘草 附子 桂心 茯苓 山茱萸各四分 钟乳粉十分 羖羊肾一具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九味末之,蜜丸。以酒服如梧子十五丸,日三,稍加至三十丸。《古今录验》无远志防风干姜牛膝地骨萎蕤甘草钟乳,有狗脊一两、黄芪四两、人参三两、泽泻干姜各二两、大枣一百枚。fMQ中华典藏网

肾气丸fMQ中华典藏网

主男子妇人劳损虚羸,伤寒冷乏少,无所不治方。fMQ中华典藏网

石斛二两 紫菀 牛膝 白术各五分 麻仁一分 人参 当归 茯苓 芎 大豆卷 黄芩 甘草各六分 杏仁 蜀椒 防风 桂心 干地黄各四分 羊肾一具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八味末之,蜜丸。酒服如梧子十丸,日再,渐增之。一方有苁蓉六分。fMQ中华典藏网

肾气丸fMQ中华典藏网

胜胡公肾气丸及五石丸方。fMQ中华典藏网

干地黄 茯苓 玄参各五两 山茱萸 署预 桂心 芍药各四两 附子三两 泽泻四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末之,蜜丸。酒服如梧子二十丸,加至三十丸,以知为度。《千金翼》有牡丹皮四两,为十味。fMQ中华典藏网

八味肾气丸fMQ中华典藏网

治虚劳不足,大渴欲饮水,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方。fMQ中华典藏网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署预各四两 泽泻 牡丹皮 茯苓各三两 桂心 附子各三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末之,蜜丸如梧子。酒下十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五丸。仲景云:常服去附子加五味子。姚公云:加五味子三两、苁蓉四两。张文仲云:五味子苁蓉各四两。《肘后方》云:地黄四两、附子泽泻各一两,余各二两。fMQ中华典藏网

肾气丸fMQ中华典藏网

主肾气不足,羸瘦日剧,吸吸少气,体重,耳聋眼暗,百病方。fMQ中华典藏网

桂心四两 干地黄一斤 泽泻 署预 茯苓各八两 牡丹皮六两 半夏二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fMQ中华典藏网

黄芪丸fMQ中华典藏网

治五劳七伤,诸虚不足,肾气虚损,目视,耳无所闻方。fMQ中华典藏网

黄芪 干姜 当归 羌活一作白术 芎 甘草 茯苓 细辛 桂心 乌头 附子 防风 人参 芍药 石斛 干地黄 苁蓉各二两 羊肾一具 枣膏五合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九味末之,以枣膏与蜜为丸。酒服如梧子十五丸,日二,加至三十丸。一方无干姜当归羌活芎,止十四味。《古今录验》无羊肾,有羌活钟乳紫石英石硫黄赤石脂白石脂矾石各二分,名五石黄芪丸。fMQ中华典藏网

黄芪丸fMQ中华典藏网

疗虚劳方。fMQ中华典藏网

黄芪 鹿茸 茯苓 乌头 干姜各三分 桂心 芎 干地黄各四分 白术 菟丝子 五味子 柏子仁 枸杞白皮各五分 当归四分 大枣三十枚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旦酒服十丸,夜十丸,以知为度。禁如药法。fMQ中华典藏网

神化丸fMQ中华典藏网

主五劳七伤,气不足,阴下湿痒或生疮,小便数,有余沥,阴头冷疼,失精自出,少腹急绕脐痛,膝重不能久立,目视漠漠,见风泪出,胫酸,精气衰微,卧不欲起,手足厥冷,调中利食方。fMQ中华典藏网

苁蓉 牛膝 署预各六分 山茱萸 续断 大黄各五分 远志 泽泻 天雄 人参 柏子仁 防风 石斛 杜仲 黄连 菟丝子 栝楼根 白术 甘草 礜石 当归各一两 桂心 石南 干姜 萆薢 茯苓 蛇床子 细辛 赤石脂 昌蒲 芎各二分fMQ中华典藏网

上三十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丸。fMQ中华典藏网

三仁九子丸fMQ中华典藏网

主五劳七伤,补益方。fMQ中华典藏网

酸枣仁 柏子仁 薏苡仁 菟丝子 菊花子 枸杞子 蛇床子 五味子 菴子 地肤子 乌麻子 牡荆子 干地黄 署预 桂心各二两 苁蓉三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六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二夜一。fMQ中华典藏网

填骨丸fMQ中华典藏网

主五劳七伤,补五脏,除万病方。fMQ中华典藏网

石斛 人参 巴戟天 当归 牡蒙 石长生 石韦 白术 远志 苁蓉 紫菀 茯苓 干姜 天雄 蛇床子 柏子仁 五味子 牛膝 牡蛎 干地黄 附子 牡丹 甘草 署预 阿胶各二两蜀椒三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二十六味末之,白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三。fMQ中华典藏网

通明丸fMQ中华典藏网

主五劳七伤六极,强力行事举重,重病后骨髓未满房室,所食不消,胃气不平方。fMQ中华典藏网

麦门冬三斤 干地黄 石韦各一斤 紫菀 甘草 阿胶 杜仲 五味子 肉苁蓉 远志 茯苓 天雄各半斤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二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食上饮若酒服十丸,日再,加至二十丸。fMQ中华典藏网

补虚益精大通丸fMQ中华典藏网

主五劳七伤,百病方。fMQ中华典藏网

干地黄八两 天门冬 干姜 当归 石斛 肉苁蓉 白术 甘草 芍药 人参各六两 麻子仁半两 大黄 黄芩各五两 蜀椒三升 防风四两 紫菀五两 茯苓 杏仁各三两 白芷一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九味末之,白蜜枣膏丸如弹子。空腹服一丸,日三,十日效①。fMQ中华典藏网

① 十日效 “十”字原缺,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补。fMQ中华典藏网

赤石脂丸fMQ中华典藏网

主五劳七伤,每事不如意,男子诸疾方。fMQ中华典藏网

赤石脂 山茱萸各七分 防风 远志 栝楼根 牛膝 杜仲 署预各四分 蛇床仁六分 柏子仁 续断 天雄 菖蒲各五分 石韦二分 肉苁蓉二分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五味末之,蜜枣膏和,丸如梧子。空腹服五丸,日三,十日知。久服不老,加菟丝子四分佳。fMQ中华典藏网

鹿角丸fMQ中华典藏网

补益方。fMQ中华典藏网

鹿角 石斛 署预 人参 防风 白马茎 干地黄 菟丝子 蛇床子各五分 杜仲 泽泻 山茱萸 赤石脂 干姜各四分 牛膝 五味子 巴戟天各六分 苁蓉七分 远志 石龙芮各三分 天雄二分fMQ中华典藏网

上二十一味末之,酒服如梧子三十丸,日二。忌米醋,一方无干姜五味子。fMQ中华典藏网

治五脏虚劳损伤,阴痹,阴下湿痒或生疮,茎中痛,小便余沥,四肢虚吸,阳气绝,阳脉伤,苁蓉补虚益气方fMQ中华典藏网

苁蓉 署预各五分 远志四分 蛇床子 菟丝子各六分 五味子 山茱萸各七分 天雄八分 巴戟天十分fMQ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二服,加至二十五丸。fMQ中华典藏网

治五劳七伤六极,脏腑虚弱,食饮不下,颜色黧黯,八风所伤,干地黄补虚益气,能食,资颜色,长阳方fMQ中华典藏网

干地黄七分 蛇床子六分 远志十分 茯苓七分 苁蓉十分 五 味子四分 麦门冬五分 杜仲十分 阿胶八分 桂心五分 天雄七分 枣肉八分 甘草十分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三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下二十丸,日再,加至三十丸,常服尤佳。fMQ中华典藏网

治虚劳不起,囊下痒,汗出,小便淋沥,茎中数痛,尿时赤黄,甚者失精,剧苦溺血,目视,得风泪出,茎中冷,精气衰,两膝肿不能久立,起则目眩,补虚方fMQ中华典藏网

蛇床子 细辛 天雄 大黄 杜仲 柏子仁 菟丝子 茯苓 防风 萆薢 昌蒲 泽泻各四两 栝楼根三分 桂心 苁蓉 署预 山茱萸 蜀椒 石韦 白术各三分 远志 牛膝各六分fMQ中华典藏网

上二十二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五丸,日再,渐加至五十丸,十五日身体轻,三十日聪明,五十日可御五女。fMQ中华典藏网

覆盆子丸fMQ中华典藏网

主五劳七伤羸瘦,补益,令人充健方。fMQ中华典藏网

覆盆子十二分 苁蓉 巴戟天 白龙骨 五味子 鹿茸 茯苓 天雄 续断 署预 白石英各十分 干地黄八分 菟丝子十二分蛇床子五分 远志 干姜各六分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六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五丸,日再,细细加至三十丸。慎生冷陈臭。《张文仲方》无龙骨鹿茸天雄续断石英,有石斛白术桂心枸杞子仁参柏子仁泽泻各六分、牛膝四分、山茱萸五分、赤石脂甘草各八分、细辛四分。fMQ中华典藏网

治五劳七伤,虚羸无气力,伤极方fMQ中华典藏网

菟丝子 五味子各二两 蛇床子一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末之,蜜丸如梧子。一服三丸,日三。禁如常法。fMQ中华典藏网

补益方fMQ中华典藏网

干漆 柏子仁 山茱萸 酸枣仁各四分fMQ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服二七丸,加至二十丸,日二。fMQ中华典藏网

曲囊丸fMQ中华典藏网

治风冷,补虚弱,亦主百病方。fMQ中华典藏网

干地黄 蛇床子 署预 牡蛎 天雄 远志 杜仲 鹿茸 五味子 桂心 鹿药草 石斛 车前子 菟丝子 雄鸡肝 肉苁蓉 未连蚕蛾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七味各等分,欲和任意捣末,蜜丸如小豆大。酒服三丸,加至七丸,日三夜一。禁如常法,须常有药气,大益人,服药十日以后,少少得强。fMQ中华典藏网

翟平世治五劳七伤方fMQ中华典藏网

钟乳粉 萆薢各一分 干姜三分,一作干地黄 巴戟天 菟丝子苁蓉各二分fMQ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七丸,日三,服讫行百步,服酒三合,更行三百步,胸中热定,即食干饭,牛羊免肉任为羹,去肥腻,余不忌。fMQ中华典藏网

明目益精,长志倍力,久服长生耐老方fMQ中华典藏网

远志 茯苓 细辛 木兰 菟丝子 续断 人参 昌蒲 龙骨 当归 芎 茯神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二味各五分末之,蜜丸如梧子。服七丸至十丸,日二夜一,满三年益智。fMQ中华典藏网

磁石酒fMQ中华典藏网

疗丈夫虚劳冷,骨中疼痛,阳气不足,阴下疥一作痛热方。fMQ中华典藏网

磁石 石斛 泽泻 防风各五两 杜仲 桂心各四两 桑寄生 天雄 黄芪 天门冬各三两 石南二两 狗脊八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十二味咀,酒四斗浸之,服三合,渐加至五合,日再服。亦可单渍磁石服之。fMQ中华典藏网

石英煎fMQ中华典藏网

主男子女人五劳七伤,消枯羸瘦,风虚痼冷,少气力,无颜色,不能动作,口苦咽燥,眠中不安,恶梦惊惧,百病方。fMQ中华典藏网

紫石英 白石英各一斤,碎如米,以醇酒九升,铜器中微火煎取三升,以竹篦搅勿住手,去滓澄清 干地黄一斤 石斛五两 柏子仁 远志各一两 茯苓 人参 桂心 干姜 白术 五味子 苁蓉 甘草 天雄 白芷 细辛 芎 黄芪 山茱萸 麦门冬 防风 署预各二两 白蜜三斤 酥一升 桃仁三升fMQ中华典藏网

上二十四味治下筛,纳煎中,如不足加酒取足为限,煎之令可丸,丸之。酒服三十丸如梧子,日三,稍加至四十丸为度。无药者可单服煎,令人肥白充实。fMQ中华典藏网

麋角丸方fMQ中华典藏网

取当年新角连脑顶者为上,看角根有斫痕处亦堪用,退角根下平者是不堪。诸麋角丸方,凡有一百一十方,此特出众方之外,容成子羔服而羽化①。夫造此药,取角五具,或四具三具两具一具为一剂,先去尖一大寸,即各长七八寸,取势截断,量把镑得,即于长流水中以竹器盛悬,浸可十宿。如无长流水处,即于净盆中满著水浸,每夜易之,即将出,削去皴皮,以利镑②镑取白处,至心即止,以清粟米泔浸之,经两宿,初经一宿即干,握去旧水,置新绢上曝干净择,去恶物粗骨皮及镑不匀者,即以无灰美酒于大白磁器中浸经两宿,其酒及器物随药多少,其药及酒俱入净釜中,初武火煮一食久后,即又著火微煎,如蟹目沸,以柳木篦,长四尺阔三指徐搅之,困即易人,不得住,时时更添美酒,以成煎为度。煎之皆须平旦下手,不得经两宿,仍看屑消似稀③胶,即以牛乳五大升,酥一斤,以次渐下后药。fMQ中华典藏网

① 羽化 谓飞升成仙。《晋书•许迈传》:“玄自后莫测所终,好道者皆谓之羽化矣。”fMQ中华典藏网

② 利镑 锋利的铲。按“镑”,铲的别名。《农政全书•农器•图谱一》:“铲,俗又名镑……其刃如锄而阔。”fMQ中华典藏网

③ 稀 原作“希”,今改。按“希”,与“稀”同。《文选•曹植•朔风诗》李善注:“希,与稀同,古字通也。”fMQ中华典藏网

秦艽 人参 甘草 肉苁蓉 槟榔 麋角一条,炙令黄为散,与诸药同制之 通草 菟丝子酒浸两宿待干,别捣之,各一两fMQ中华典藏网

上捣为散,如不要补,即不须此药共煎。又可一食时,候药似稠粥即止,火少时歇热气,即投诸药散相和,搅之相得,仍待少时渐稠,堪作丸,即以新器中盛之,以众手一时丸之如梧子大,若不能众手丸,旋暖渐丸亦得。如粘手,著少酥涂手。其服法:空腹取三果浆④以下之,如无三果浆,酒下亦得。初服三十丸,日加一丸,至五十丸为度,日二服。初服一百日内忌房室。服经一月,腹内诸疾自相驱逐,有微痢,勿怪,渐后多泄气,能食,明耳目,补心神,安脏腑,填骨髓,理腰脚,能久立,发白更黑,貌老还少。其患气者,加枳实青木香,准前各一大两;若先曾服丹石等药,即以三黄丸食上压令宣泄;如饮酒食面,口干,鼻中气粗,眼涩,即以蜜浆饮之,即止。如不止,加以三黄丸使微利。诸如此一度发动以后,方始调畅。服至二百日,面皱自展光泽;一年,齿落更生,强记身轻,若风日行数百里;二年,常令人肥饱少食,七十以上却成后生;三年,肠作筋髓,预见未明;四年,常饱不食,自见仙人,三十以下服之不辍,颜一定。其药合之时,须净室中,不得令鸡犬女人孝子等见。妇人服之亦佳。五脏虚劳,小腹弦急胀热 灸肾俞五十壮,老小损之。若虚冷,可至百壮,横三间寸灸之。fMQ中华典藏网

④ 三果浆 用三种果品酿制的微带酸味的饮料。按“浆”,酸味饮料。《周礼•天官•酒正》:“辨四饮之物:一曰清,二曰医,三曰浆,四曰酏。”郑玄注:“浆,今之酨浆也。”fMQ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