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地理
-
康熙浙江通志
《作者:赵士麟》五十卷,首一卷。清赵士麟、王国安等修,张衡、黄宗羲等纂。赵士麟,字玉峰,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康熙三年 (1664年)进士,卒于康熙三十八年 (1699年)。二十三年 (1683)以副督御史巡抚浙江,城杭内河淤塞数百年,下令疏浚,水道复通,还善治城隍,修建学校,后于西湖一书院肖像祀之。张衡 (1630—1696),字友石、晴峰。清景州 (今河北景县) 人。顺治十八年 (1611)进士,授内阁中书舍人,升工部郎中,后为浙江学政,补陕西榆林道,年七十乞休。在浙江上任纂 《浙江通志》。著有 《禊亭华轩诗稿》、《听虞阁集》、《燕台新咏》。黄宗羲 (1610—1695),字太冲,
猜你喜欢的书
先知
《先知》是黎巴嫩现代著名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纪伯伦的哲理散文诗,被认为是他的顶峰之作。作品表达了他诲人从善、改良社会的道德和理想,塑造了一个对社会和人生有深刻见解,叫做亚墨斯达法的智者形象。他即将离开生活了12年的阿法利斯城,临行前,送别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叫做爱尔美差的女子对他说:“上帝的先知,至高的探求者……在你离别之前,我们要请你对我们讲说真理。我们要把这真理传给我们的孩子,他们也传给他们的孩子,如此绵绵不绝。”于是智者就爱与美、生与死、理智与热情、宗教与善恶等问题的真谛向听众发表了寓意深刻的宣谕。《论爱》中说:“爱虽给你加冠,他也要把你钉在十字架上,他虽栽培你,他也刈剪你。”在《论谈话》中,智者说道:“思想是天空中的鸟,在语言的笼里,也许会展翼,却不会飞翔。……也有些人的心里隐存着真理,他们却不用言语诉说。在这些人的胸怀中,心灵是居住在有韵调的寂静里。”作品除去这些对人生、处世的见解,还有许多对统治者和束缚人精神的宗教的揭露和充满哲理的讽刺,当权者“喜欢立法,却也更喜欢犯法”;宗教的欺骗性在于“假如你要认识上帝,就不要做一个解谜的人”。这部发表于1923年蕴藉深沉、充满哲理的作品,具有阿拉伯文学特色和东方色彩,加之作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的插图,使《先知》堪称“纪伯伦风格”的典型。他还创作有小说《折断的翅膀》、散文诗《沙与沫》等作品。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创建、领导了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做出重大贡献。
圭塘小稿
诗文别集。十三卷,别集二卷,续集一卷,附录一卷。元许有壬撰。此集为有壬所自辑,元顺帝至正二十年庚子(1360),其弟有孚抄录并作序。有壬尚有《至正集》,殁后散亡,而有孚所携此本独存,于是重加编次,得诗文二百四十三首,厘为十三卷。又辑以前寄有孚诗文八十五篇、缑献可所收《文过集》及林虑记游诗文九十三篇为《别集》二卷,从倚尖野人家所得有壬残编断简为《外集》一卷,有孚重新作序,题“屠维作噩二月”,即明太祖洪武二年己酉(1369),已是元亡之后。许氏子孙世藏其书,明宣宗宣德(1426—1435)间,遗失《外集》,明宪宗成化五年己丑(1469),其五世孙南康知府许容始校正刊行,而以家乘载志文、祭文及有孚等唱和之作编为《续集》一卷,附于书末。其后《至正集》复出,清四库馆臣以两者相校核,虽大略相同,但也互有出入,如此集所载记、序、碑中,有的为《至正集》所无。此集有明成化刊本、《四库全书》本、民国十二年(1933)河南官书局刊《三怡堂丛书》本。又《述古堂书目》著录有十八卷本。
钱谱
中国古代研究钱币的著作。历代用《钱谱》为书名的甚多,较早的是南朝萧梁时的《顾烜钱谱》。宋代洪遵(公元1120年~1174年)推重此书,谓古代钱币“类多湮没无传。梁顾烜始为之书。凡历代造立之源,大小重轻之度,皆有论序,使后乎此者可以概见。”唐代封演《续钱谱》一卷即是指续《顾烜钱谱》;北宋董卣的《续钱谱》10卷和李孝美的《历代钱谱》10卷;明朝陆深的《钱谱》等,都已失传。今尚存明永乐洪熙年间董遹《钱谱》1卷,其辑录元以前的历代钱钞200余种,但内容简略,且有错误。清朝江德量著《钱谱》24卷,有图有说,惜未镌刊问世。
公孙龙子白话文
又称《守白论》。战国末公孙龙作。《汉书·艺文志》列为名家。十四篇。西汉扬雄《法言》称“龙诡辞数万”。《隋书·经籍志》列为道家,称《守白论》。宋时仅存六篇。据明正统道藏本,次序为《迹府》、《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凡一千九百余字。一说《汉书·艺文志》记载有误,本为六篇。清姚际恒著《古今伪书考》,以本书汉志所载,隋志无之,而定为后人伪作。首篇《迹府》为传记,系后人辑录公孙龙事迹而成。《名实论》为全书总论,立“正名”原则。《白马》、《指物》、《通变》、《坚白》为其“正名”原则的具体体现。为研究公孙龙名辩思想的主要材料,在先秦逻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自唐至今,注说者数十家。主要有成玄英、王应麟、谢希深、宋濂、杨慎、傅山、陈澧、孙诒让等人,今人有谭戒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王启湘《公孙龙子校诠》、伍非百《公孙龙子发微》、庞朴《公孙龙子研究》等。
春秋毛氏传
明末清初经学家毛奇龄依据《左传》,兼采他说,评述南宋胡安国《春秋传》之书。36卷。是书仍从《春秋》经文12公为序,中分《改元》、《即位》、《生子》、《立君》、《朝聘》、《盟会》、《侵伐》、《迁灭》等22门,又总括以《礼例》、《事例》、《文例》 、《义例》。然门例虽分,而卷依经为次,无割裂分隶之害。其说以《左传》为主,指斥胡安国《春秋传》之叛经。声称“胡安国传,则解经之中,畔经尤甚,然反兢兢乎辨之,以为胡氏传出,而孔子道熄,甚至有明三百年,设科立学,但知有胡氏一传,而不知孔子之有经,则辨胡氏抑所以救孔子也。嗟乎! 言至此亦可畏 矣” (《春秋毛氏传·总论》) 。“其书一反胡传之深文,而衡以事理,多不失平允之意,其义例皆有徵据,而典礼尤为该洽,自吴澄《纂言》 以后,说《春秋》者,罕有伦比” (《四库全书总目》)。有《四库全书》本。
问学录
四卷。清代陆陇其(1629—1692)撰。此书中心是力辟王守仁学说及与赞同王学之士进行论辨,以尊奉程朱理学。全书直接驳辨王学之处较少,多数是与近代调停朱、陆二派争论者、攻击王学不尽力者进行驳辨。但有些地方涉牵强之嫌,如高攀龙遭党祸,临终遗书中有“君恩未报,愿结来生”之语,而作者便据此认为其学 “流于佛氏”等等。有 《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