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剧
-
萨真人夜断碧桃花
《作者:佚名》元杂剧剧本。简名《碧桃花》。无名氏撰。旦本。叙潮阳知县徐端、县丞张珪,俱是东京人。徐有2女,长名碧桃,次名玉兰。碧桃许字张珪子张道南。某日,道南有白鹦鹉飞入徐家花园,逾墙欲捕。适碧桃游园,2人相会。不料被徐端撞见,怒责其女。碧桃愤极,一气而亡。徐端将其葬于园中,坟上栽碧桃花一株。3年后张珪、徐端皆任满回乡,张道南状元及第,授潮阳知县。春天某日,道南步入后园,折碧桃一枝插瓶清供。是夜碧桃魂来会,道南不知是鬼,遂定百年之好。道南自此得病,久治不愈,其父为之上表辞官,回乡调理。徐端遣媒说于道南,愿以次女玉兰许之,道南应诺。张珪见儿子医药无效,请来丹霞山萨真人,为其禳祷。萨真人夜请诸仙,得知碧桃尚有20年阳寿未尽,而玉兰当于今夕暴亡,遂使碧桃借尸还魂。由是两家再合姻缘。剧中碧桃,一往情深,生而死,死而生,颇为感人。明传奇《牡丹亭》中杜丽娘还魂当受其影响。现存主要版本有:息机子刊本,《元曲选》本。
-
小尉迟将斗将认父归朝
《作者:佚名》又名《小尉迟 将斗将将鞭认父》。简名《小尉迟》。杂剧剧本。 元明间无名氏作。四折,末本。剧写尉迟敬德 降唐时,子保林年仅三岁,留在北番,后被番将 刘季真收养,改名刘无敌。既长,武艺绝伦。刘 季真攻唐,命无敌为先锋,单搦敬德出战。敬德 旧仆宇文庆在番中抚无敌成人,临战遂详告真 情,并以昔年敬德所留盔甲钢鞭为证。无敌与 敬德战,佯败至无人处,认了父亲,约定次日缚 刘季真归唐。监军与军师徐懋功因敬德不杀无 敌,疑其叛唐,次日,无敌缚刘季真来降,始释 疑,于是尉迟父子皆受赐加封。今存《脉望馆钞 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本。京剧《白良 关》(又名《父子会》、《对鞭认子》),亦演此事。
-
瘸李岳诗酒玩江亭
《作者:佚名》元明之际杂剧剧本。简名《玩江亭》。撰人姓名不详。旦本。剧写金童玉女思凡,下界为牛璘、赵江梅夫妇。牛璘为赵江梅临江建一亭,名为“玩江亭”。赵江梅生辰时,两人在亭上饮酒作乐。铁拐李奉东华君之命前往点化,劝牛璘随他出家。牛璘初不肯,后经铁拐李显出神通方省悟,随铁拐李去修道。赵江梅前往牛璘修道的庵中寻找,劝牛璘还家。牛璘奉铁拐李之命送赵江梅回家,在梦中点化赵江梅,于是两人皆成仙。在脉望馆抄本中原有杂剧《赵江梅诗酒玩江亭》,题为戴善甫作,今已佚,有人认为与此剧实为一本。但戴善甫另有《柳耆卿诗酒玩江楼》杂剧,一般认为戴作只是《玩江楼》,后人不查,与《玩江亭》相混,误题为戴善甫作。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后收入《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
都孔目风雨还牢末
《作者:佚名》元杂剧剧本。一作《大妇小妇还牢末》。简名《还牢末》。无名氏撰;一作李致远撰。末,谓剧本主角为正末。叙梁山泊头领宋江遣李逵下山至东平府招降五衙都首领刘唐、史进。不料李逵路见不平,将人打死,拘至府衙。本是死罪,六案都孔目李荣祖改案为误伤发配。李逵感恩,至荣祖家致谢,道出真实姓名,并将所佩金环遗荣祖。荣祖使小妇萧娥保存。大妇谓恐有不妥。萧娥原与本府令史赵某有私,又怒大妇之语,以金环为证告荣祖私通贼人。荣祖被拿问。萧娥知荣祖与刘唐有隙,教刘唐吊死荣祖,弃之荒郊。风吹雨浇,荣祖又活。被萧娥发现,使刘唐背之还牢。宋江差阮小五持书下山,再次招降刘唐、史进,3人劫狱救出荣祖。正欲还山,与下山搭救荣祖的李逵相遇。乃共擒赵令史、萧娥,同归山寨。作为元代“水浒戏”之一,此剧虽演《水浒》故事,但情节皆为长篇小说《水浒传》所无。现存主要版本有:《古名家杂剧》本,脉望馆钞校本,《元曲选》本。
-
雁门关存孝打虎
《作者:佚名》元明之际杂剧剧本。简名《存孝打虎》。撰人姓名不详(一说为元人陈以仁撰)。末本。剧写唐末沙陀李克用应唐朝皇帝之命带兵去抵御黄巢,行至雁门关,梦见被飞虎所咬。周德威为其圆梦,说李克用将遇应梦将军。李克用行围射猎,遇见为邓大户牧羊的安敬思独力打死猛虎,李克用收为义子,改名李存孝。李存孝战败黄巢部下大将,又乘胜攻入长安,杀败黄巢之弟黄圭。此剧第三折有〔古竹马〕2曲,与《太和正音谱》所载陈以仁《十八骑误入长安》相同,有人疑此剧即《误入长安》。但一般认为,两者不是一本。另,脉望馆抄本有《飞虎峪存孝打虎》杂剧,情节、曲词与此剧略同。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后收入《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
罗李郎大闹相国寺
《作者:佚名》元杂剧剧本。简名《罗李郎》或《相国寺》。无名氏作。剧述罗李郎的友人苏文顺、孟仓士上京赶考,罗资以路费。苏、孟以幼子幼女寄养罗李郎处。20年后,由罗李郎作主,苏、孟儿女汤哥、定奴婚配成家,生子受春。汤哥整日酗酒狎妓生事,又从仆人侯兴口中打听出自己的生父在朝中作官,遂离家出走,进京寻父。罗李郎闻讯,命侯兴追回汤哥。侯兴赶上后,却更加调唆,并“资助”汤哥假银。侯兴回家,谎告汤哥已死。又趁罗李郎病倒,拐走定奴、受春。罗李郎病愈,亲自出外寻访汤哥下落。时汤哥使用假银,触犯刑律,被判在相国寺拘役。罗李郎与汤哥相会,出钱为汤哥买下“甲头”之职。苏文顺做官后,罚打新买的小厮受春;汤哥遇受春,也被吊打。适罗李郎路过,与苏文顺相认,救下汤哥、受春,并与孟仓士相会。遂捉盗贼侯兴,寻回定奴。苏、孟两家遂得团圆。2家共奉罗李郎养老。本剧《录鬼簿续编》、《太和正音谱》著录。现存版本有《元曲选》本、《古名家杂剧》本。
-
阀阅舞射柳蕤丸记
《作者:佚名》无名氏作。《也是园书目》著录。今存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本。剧写番兵将领耶律万户屡次侵犯宋朝边境,宋朝大臣韩琦与范仲淹等八府宰相商议对策,御史唐介保举女真人延寿马,葛监军不服,吕夷简遂建议延寿马为先锋,葛监军为合后。延寿马正歇马云州,陈尧佐奉命前去宣召,命他星夜赴京。延寿马到京,范仲淹宣读皇命,令延寿马、葛监军统领人马,在雁门关取齐,又命参谋李信领兵截杀。葛监军领军先到,意欲争功,不等延寿马会合,即与番兵接战,失败退走。此时延寿马同李信率军马来到,杀退番兵,并一箭射死耶律万户。延寿马得胜回京时,正逢端午蕤宾节,范仲淹奉皇帝命,在御园中设太平宴会,一来犒军,二来会集众官庆贺蕤宾节令,举行打毬射柳之戏。葛监军先到,向范仲淹谎言他射死耶律万户,并说延寿马不知去向,范不信。延寿马来到,范仲淹命他与葛监军比赛射柳打毬。葛监军射柳不中的,打毬不过门,延寿马则射箭中柳,打毬过门。葛监军被革职,延寿马加封兵马大元帅。本剧末折写射柳打毬,题名作“阀阅舞”和“蕤丸”,两者如何联系,尚难索解。近人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提要》谓“蕤丸”系“捶丸”之误,存疑待考。
-
闺怨佳人拜月亭
《作者:关汉卿》元杂剧剧本。简名《拜月亭》。4折加楔子。主要写书生蒋世隆与王瑞兰在兵荒马乱时候的离合故事。共四折一楔子。战乱逃亡之中,王瑞兰与母亲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瑞莲失散。世隆与瑞兰相遇,共同逃难中产生感情,私下结为夫妇。瑞莲则与瑞兰的母亲结伴同行。瑞兰的父亲偶然在客店遇到瑞兰,嫌弃世隆是个穷秀才,门户不相称,催逼瑞兰撇下生病的世隆,跟自己回家,在路上又与老妻及瑞莲相遇。瑞兰一直惦念着世隆,焚香拜月,祷祝世隆平安,心事被瑞莲撞破。二人得知情由,姐妹之外又成姑嫂,愈加亲密。蒋世隆与逃难途中的结义兄弟分别高中文武状元,被势利的瑞兰之父招为女婿。世隆与瑞兰相见,知她情贞,夫妻终于团聚。瑞莲则与世隆的结义兄弟成婚。
-
牡丹亭
《作者:汤显祖》杂剧。全称《牡丹还魂记》。汤显祖作。又称《还魂记》、《还魂梦》、《牡丹亭梦》。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一日去花园游玩,疲倦小睡,梦见书生柳梦梅,醒后思念成疾,自画小像,忧郁而死,葬于梅下。后果有一名柳梦梅者来此,梦中见杜丽娘,得知使丽娘复活的方法,遂开墓穴,二人成为夫妇,同去临安,最后一家欢聚。这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封建制度下青年对于自由、幸福、爱情的大胆追求,歌颂了对于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剧中对杜丽娘的刻画十分成功,她是继崔莺莺之后又一个动人的妇女的艺术形象。作品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来表现主题,构思奇特,以“梦而死”、“死而生”来反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曲词如诗,具有浓烈的抒情色彩。其词不受格律约束,服从于主题和人物情感的需要。作者自己说: “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明人沈德符说“汤义仍《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顾曲杂言》)
-
中山狼
《作者:康海》明代杂剧,全名《东郭先生误救中山狼》。康海作。康海之师马中锡曾写过传奇小说《中山狼传》(一说为宋代谢良所作),康海之同学王九思写有《中山狼院本》(一折),情节均大致相近。但以康海之杂剧写得最好,影响也比较大。剧情略谓:战国晋赵简子猎干中山,一狼带箭而逃。墨者东郭先生见狼哀求,出于兼爱之心,将狼藏入书袋中以瞒过赵简子。但事后,狼却要拿东郭先生充饥。东郭先生无奈,求问“三老”。老杏、老㹀都说狼应该吃他。最后问到藜杖老人,老人设计骗中山狼重新钻入书袋,并命东郭先生用剑将狼刺死。剧本成功地塑造了以忘恩负义著称的中山狼形象。当它面临危机、身陷绝境之时,摇尾乞怜,低声下气,说尽了好话。一旦危险过去,就露出残忍面目,要吃掉自己的救命恩人,并反诬恩人“欺心”,要“谋害”它,“把恩情反成仇敌”。从而曲折地对封建社会作了鞭笞,对尔虞我诈、忘恩负义、反目成仇、恩将仇报的不道德行径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这种道德上的背信弃义最能激起人们的义愤。此后,“中山狼”就成了忘恩负义的代名词。
-
梁山五虎大劫牢
《作者:佚名》元明间杂剧剧本。简名《大劫牢》。不著撰者姓名。末本。剧演梁山泊头领宋江探知滦州韩伯龙是条好汉,便遣李应下山招其入伙。李应到滦州后身染重病,因乏店钱,被店小二逐出,倒地待毙。值韩伯龙楼上赏雪,见后救至家中。伯龙见李应聪明英武,便与其结为兄弟。宋江半年不见李应回转,恐有闪失,又遣鲁智深、武松、刘唐、阮小五等4人下山接应。4人暗见李应,共商计策。伯龙清明节踏青赏春,鲁智深等来寻衅,诱至僻静处,将其擒拿。李应在家放火烧房,绝其后路。伯龙上山,仍恋家中妻儿,请求放归。官军以伯龙勾结梁山强人,将其全家下狱。宋江得信后再遣李应、鲁智深等5人下山劫牢,救出其全家,复上梁山。此剧基本内容不见于长篇小说《水浒传》,但与《水浒传》中争取卢俊义上山情节相类,疑卢俊义事即据此敷演而成。本剧共5折,异于杂剧常格。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
猜你喜欢的书
黄庭遁甲缘身经
黄庭遁甲缘身经。不着撰人。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参校.版本:《云笈七签》,该书卷十二、十四收有部分内容。《云笈七签》卷14收录《黄庭遁甲缘身经》,文字与本经几乎全异。述吞符服符、内视、服四极云牙诸养生法。
灵芬馆词话
二卷。清郭麐撰。郭麐著有《金石例补》,是有名的浙派词人。其论词推许南宋姜夔、张炎一派,于清代词人则奉朱彝尊为教主。本书论述清初及同时友朋之词,间亦及于宋元诸家。卷首即开宗明义,分词体为四派:风流华美,浑然天成,以晚唐花间诸人与宋初晏殊、欧阳修等人为代表;施朱传粉,学步习容,含情幽艳,以北宋秦观、周邦彦、贺铸、晁补之等人为代表;一洗华靡,独标清绮,以南宋姜夔、张炎为代表;以绝代天才,凌厉气概,偶尔作歌,而自是雄词高唱,如苏轼、辛弃疾等人。郭麟说苏、辛“别为一宗”,略嫌其粗豪,而盛赞姜、张诸人于“词之能事备矣”,反映了浙派词人论词倾向的偏颇。卷二记载杨伯夔所作《续词品》十二则,所标轻逸、绵邈、独造、凄紧、微婉、闲雅、高寒、澄淡、疏俊、孤瘦、精炼、灵活之类,与朱彝尊主张的醇雅、清空、温雅、芊丽等等,如出一辙。《灵芬馆词话》对清代词人的作品多有品评,又特别记载了当时许多女性作家的作品,为研究清代词学提供了不少有用的材料。郭麟本身是词人,其论词的拗调、拗句等言论,又都是经验之谈,对后人也有借鉴意义。有《灵芬馆全集》本,唐圭璋据以编入《词话丛编》。
楚昭公疏者下船
元杂剧剧本。一作《楚昭王疏者下船》;简名《楚昭公》或《疏者下船》。郑廷玉撰。末本。叙春秋时吴王阖庐所藏湛庐宝剑,飞入楚国,屡索不与。遂命伍员、孙武攻楚。楚兵败,楚昭公与弟芈旋及夫人、儿子出奔。过江时,仅有一小船。因后有追兵,4人尽载而渡。船至中流,狂风骤起,波涛汹涌,船中进水,不堪重载。艄公让“不着亲的,快请一个下水去,才救得一船人性命。”即所谓“疏者下船。”芈旋认为自己疏,便要下水,为楚昭公所阻。夫人认为自己是别姓,乃是疏者,即主动投水。船仍不负载,还须下去一人。芈旋再次请死,又被昭公拦阻。儿子认为自己不亲,投水死。船济岸后,兄弟各投他国。后来申包胥从秦国请来救兵,得复楚国,兄弟相见。夫人及儿子均由龙王救起,合家团聚。此剧重在宣扬封建道德的“友悌”观念,再辅之以子孝妻贤的说教,由此才能感动上帝,差龙王救护昭公妻儿。本事出《左传》及《国语》,但所演关目不尽实据典籍。现存主要版本有《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本,脉望馆钞校本,《元曲选》本。
红拂记
戏曲。明张凤翼(1527—1613)撰。凤翼有《窃符记》传奇已著录。此剧取材唐人小说《虬髯客传》,演李靖、红拂女、虬髯客三人故事,并插入孟棨《本事诗》中所记乐昌公主与徐德言破镜重圆传说。写隋代杨素的妾女红拂对到杨府谒见杨素的书生李靖一见钟情,于晚上投奔李靖住处,一同出走,路遇见虬髯客张促坚,张仲坚侠义给予帮助,并与红拂女结为兄妹。后虬髯客在海外建功立业,李靖投奔李世民,辅佐李世民登基, 终成一代名将的故事。 剧本反映了封建时代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慕、 追求, 讴歌慷慨任侠的思想行为。
三国志补注
六卷。附《诸史然疑》一卷。清杭世骏撰。杭世骏,仁和(今浙江钱塘县)人。字大宗,号董浦,雍正年间举人,乾隆初年间召试鸿博,授为编修,校勘武英殿十三经、二十四史,纂修《三礼义疏》。后又自号秦亭老民。他博闻强记,对经史词章无所不贯通,浙中耆宿,自黄宗羲后,以全祖望、杭世骏为冠首。有《史记考异》、《汉书疏证补》、《晋书传赞》、《北齐书疏》、《经史质疑》、《西汉蒙拾》、《榕成诗话》、《道古堂诗文集》等等。《三国志补注》六卷,补裴松之《三国志》注所脱漏,魏志四卷,蜀志一卷,吴志一卷。注释详细。附《诸史然疑》一卷,《后汉书》十四条,《三国志》六条,《晋书》三条,《宋书》三条,《魏书》八条,《北史》六条,《陈书》三条。引杂说甚详细,对史学有补益。有《昭代丛书》本,《食旧堂丛书》本,《杭大宗七种》本。
相宗八要直解
明智旭解。因明入正理论直解一卷,百法明门论直解一卷,唯识三十论直解一卷,观所缘缘论直解一卷,观所缘缘论释直解一卷,直唯识量略解一卷,八识规矩直解一卷,六离合释法式略颂一卷。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