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箴
-
居官寡过录
《作者:佚名》六卷。清刘振清汇梓、李元春评阅。刘振清,字金亭,陕西朝邑县人。李元春,号时斋,陕西朝邑县人,嘉庆举人拣选知县,又改大理寺评事。后因母老,回陕西书院,教人以身心性命之学。本书原为刘振清汇梓,李元春重加辑录、审订,并在书眉上时加评语,其子维翰、来南分别予以校录和参订。作者用心可谓良苦,书前序说:“居官之道,言之略尽”。希望各级官吏能仿而行之,使自己成为良吏。全书分三卷,所列条目甚多。卷一主要谈及官吏赴任前后应注意事宜;卷二为理政事宜,其中注重征收钱粮和审断刑狱;卷三辑录清督抚和地方官有裨治理示谕和审案中的判语等。全书有许多眉批,可谓画龙点睛。例如,卷一首条《初选京邸勿收家人衙役》,眉批说:“今作官每患家人太多,且多有上人荐托者。如使人已足,或知其不可用,皆当善辞。须知凡荐托者亦多系其人自求,荐托者亦碍于情面耳。如己亦碍于情面,兼畏势力,将来受害不少矣。”这样的话,书中随处可见。但实际上,各级官吏听之者甚少。清代官吏的腐败,不是一二个人或一二本书即能解决的。有 《青照堂丛书》本。
-
牧民政要
《作者:佚名》《牧民政要》收于丛书《宫常政要》中,尚未见有单行本流通。《官常政要》共四个版本,其中两个版本都收有《牧民政要》,一是明崇祯二年(1629)金陵书坊说锦池、讲恵畴刻本,又称“宮常政要二十二种本”;二足明崇祯年间金陵书坊增脩《重刻合并宵常政要全书》本。《宮箴书集成》所收《牧民政要》称“明崇祯金陵书坊成氏刻宫常政要本”,想必为明崇祯二年(1629)金陵书坊唐锦池、唐惠畴刻本。《牧民政要》作者不明,计一卷。全书内容分五大部分:(一)慎捕凡十条:(二)慎打凡三十二条:(三)慎监凡二十二条;(四)慎罚凡十六条:(五)催科法。除第五部分外,其余皆有关捕、打、监、罚等刑罚领域,且都强调“慎”字,“慎”的思想可谓辟穿全书。每部分又包含若干子目,子目下的具体内容大多较短,仅有一两句话的篇幅。
-
吏皖存牍
《作者:姚锡光》《吏皖存牍》是姚锡光1899—1901年任职安徽时期的治政文书汇编,主要以官府的日常公牍为主。公牍类型主要有禀、示、函、判等,内容涉及行政事务和司法案件等多个方面。从文书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姚锡光面临政务问题时,在教育、农业、民教纠纷、团练保甲、水灾治理等方面采取的措施颇具前瞻性和开创性。通过对文书的动态流转研究,可以看出姚锡光救灾、团练筹款途径的多样性。除了官府介入,中外士绅亦是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姚锡光的创新多变和恪尽职守增强了政府对救灾以及团练保甲的管控力,但由于财力和人力的限制,公文的执行效果往往得不到保证。《吏皖存牍》作为一线治政文书汇编,不仅展现出姚锡光情理结合,文质兼具的行文特色,更是后世学习的典型教材。
-
司牧宝鉴
《作者:李容》一卷。清李容撰。康熙时,李目睹社会风俗颓敝,生民阽危,于二十八年(1689)录辑此书,作为“千古父母斯民者之宝鉴”(王心敬《序》)。初名《牧民须知》,友人改题为《牧民宝鉴》,后又改为《司牧宝鉴》,约在康熙四十年前后刊行。本书录有宋真德秀、明吕坤等人的谕属之文,其中,真德秀谕属有四事: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十害:断狱不公、淹延囚系、惨酷用刑、讯滥追呼、招引告讦、重叠催税、科罚取财、纵吏下乡、低价买物等;吕坤等人谕属或所著有:知府之职、知州知县之职、先贤要言、牧政往迹、预免铺垫文、救急单方。以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明两代的社会问题,对于研究宋、明历史,特别是吏治问题,提供了重要史料。书前有曾任武功、周至知县的倪雍梧和李 门人王心敬的《序》及作者《自序》。有《逊敏堂丛书》本。李 的著作还有《四书反身录》、《二曲集》。
-
事宜须知
《作者:佚名》袁子才由翰林散知县留别诗云行来官礼我犹生纪实也盖外官礼节非止翰苑诸公不知体例即部曹各衙门司员亦多欠理会所以然者京官只有堂司之分无问品级如六部郎中正五品昔年多有加至三品衔者而八品笔帖式则视若同官无差等也若外官道四品府亦四品正从之分判若霄壤此事之大可笑人者也会典一书繁重难觅而由京外用者往往获咎于无心上游量大者或可原谅否则有因一言一动而自误名程者由是观之则我长白 寿峯观察之惠人不浅也是虽满与汉小有异昔与今畧不同缺有优劣之分境有富贫之判上司好恶亦难轻尝同僚性情亦难预揣要其大旨不外乎此行而宜之之谓义事非所宜鲜不招损况宦塲乎得此一编以为圭臬以先知觉后知世之相须者正殷居心如观察可谓贤矣
猜你喜欢的书
骆宾王文集
别集。唐骆宾王撰。中宗朝,郄云卿奉敕搜访骆宾王诗,所集即当时之遗漏,得10卷。凡赋1卷,诗4卷,表、启各1卷,杂著3卷。今有影印明刻本。清陈熙晋撰《骆临海集笺注》10卷,颇精审翔实。有中华书局校勘本。清嘉庆二十一年石研斋秦恩复校重雕宋蜀本附有元和顾广圻撰《考异》1卷。有中华书局影印本。宾王诗悲郁激切。
茶话
明代茶书,陈继儒撰。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松江华亭(治今上海)人。诸生,隐居昆山之阳,后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善文,书法精妙兼能绘事,博学多才,名重一时。与董其昌齐名,为王世贞所重。或刺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争购。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有《眉公全集》60卷等。事具《启祯野乘》卷一四、《明史》卷二九八及《陈眉公先生全集》卷首《空青先生墓志铭》、《行略》、《年谱》等,乃在野一大名士。是书约750字,凡19则,其中 11 则录自其《太平清话》,7则出于《岩栖幽事》,文字略有异同。此书仅见于《茶书全集》,可能为喻政所辑。内容大致杂采他人之作,如第1则就录自张源《茶录》的三字茶道。间有己意,如认为茶始自吴王、晋人,不自陆羽始;又称宋徽宗《大观茶论》不如《清异录·十六汤品》。是书还记述了日本人嗜饮茶,似为首见于中国茶书。
佛道散论
宗教哲学学术论文集,作者是蒙文通。本书主要讲述作者对宗教哲学的研究,收入论文十余篇。其中包括深受近代唯识派大师欧阳渐推崇并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的两篇佛教方面的文章,以及道教、道家研究的若干篇文章。可以看作蒙文通宗教研究的论文总集,也是他宗教哲学研究成果的代表。
钦定叶韵汇辑
五十八卷。清梁诗正等撰。是书字数及部分皆仍《佩文诗韵》之例,惟以今韵之离合别古韵之异同,如江韵独用,则一韵为一部,东冬两韵同用,则两韵为一部,支微齐三韵同用则三韵为一部。每部皆附叶韵,略如吴棫之 《韵补》。只是《韵补》于今韵每部皆附叶韵,此书则一部独用者附本部末,诸部同用者即总附诸部末,如“蒙”字叶莫邦切,则独附江部后;“江”字叶户公切,则总附东冬二部后;“鱼”字叶鱼羁切,则总附支微齐三部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夫古今声音之递变,亦如大小篆隶八分之递变,或相因,或迥不相近。以迥不相近之音施于歌咏,于古虽有征而于今不能悉协。唐人古诗大抵皆相近之音,故东冬江古音虽同,而此书东冬自为部,江自为部;支微齐佳灰古音虽同,而此书支微齐自为部,佳灰自为部,皆取不戾于古而可行于今也。”至于叶韵“此书所录,惟据古书注有是音者,使以类相从,明前有所承即后有所本。不复旁牵博辨,致枝蔓横生,解结释纷,尤为得要,于数百年讲古韵者,诚为独酌其中矣。”是书有殿刊本。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藏地大成就者麦彭仁波切依于《大悲白莲华经》,所著的《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一份相当令人感动的佛教著作,论中述及了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中所发的五百大愿及本生故事。作为诸佛的本愿,佛教中最广为人知的,为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取西方极乐净土。而释迦牟尼佛,是以什么样的因缘与愿望而在此五浊恶世成佛道、度众生的,很少有人提及,《白莲花论》提供了这方面的详细信息。
楞严经文句
楞严经文句,十卷,明智旭撰述并后序,道昉参订。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