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际华

周际华
  • 姓名:周际华
  • 别名:字石藩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贵州贵筑(今贵阳市花溪区青岩)人
  • 出生日期:1773
  • 逝世日期:1846
  • 民族族群:

周际华(1773-1846),字石藩。生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卒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贵州贵筑(今贵阳市花溪区青岩)人。际华自幼聪颖才异,14岁时已是秀才。时值父亲参加礼部考试,留京7年不归,鉴于家中赤贫如洗,难以度日,际华便传授蒙童以养其母。际华痛感自己学业无成,教学之余就学于贵阳贵山学院。时其家住在郊外,离城30里。每日为了不耽误功课,际华便半夜动身赶到城里,清晨拿到考卷,用心做完后,又赶回学馆传授蒙童。每当他感到饥乏困顿难以坚持时,便以父亲教诲他“虽身处困顿,而不肯稍易其操;虽心逢横逆,而不敢一逞其气。无苦不尝,无气不受,无亏不吃”的人生经验来激励自己。正是他这种不畏艰辛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使其学养与日俱增。嘉庆三年(1798年),周际华考中举人,嘉庆六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先后任河南辉县、江苏兴化、江都知县,署陕州直隶州知州,以兴水利著称。道光中,在辉县出俸钱集资浚峪河,修红石堰,疏浚玉带河,凿东石河,水利大兴。开拦江坝以泄湖河之水,兴里下河下游扬州东七县水利。曾修渑池入陕大道,毁泰州氵㸒祠,改立义学,兴辉县蚕桑、织纺之利。在泰州时,因江都沿江居民连年遭水灾,又请开义仓,赈济灾民,使人心稳定,次年(公元1842年)英帝国主义侵犯长江时,江都民众一致对外。


周氏祖孙三代工诗,文章出众,一生写了大量的诗词,淋漓尽致地抒写了贵阳花溪的醉人景色,如《古播山村》写道"山村篱落隐斜晖,一径风雨扑面飞。宛转歌声牛背隐,牧童身带绛儿归,江边结舍两三家,近水柴门柳暗遮。忽听哪哑声渐近,老渔沽酒酌林花。"著作有《省心录》、《共城从政录》、《海陵从政录》、《家荫堂诗稿》、《感深知已录》等。

周际华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春分之后

春分之后

《春分之后》描写了自我意识强烈的男人与天真烂漫的堂妹之间的感情纠葛,采用集合若干小短篇的方式写就的长篇小说,延续了作者对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探讨。 夏目漱石的后期三部曲的第一部,写于1912年。

医学原理

医学原理

综合类著作。明汪机撰,吴勉学校。十三卷。机有《运气易览》已著录。依据《内经》、《本草经》及后世名医格言,历八年撰成,以申明医理。约成书于正德十四年(1519)。卷一至卷二,论述经络穴法,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图论;卷三至卷十三,为临床各科病因、机、证、治,包括六淫为病、气血之病、内伤诸证、内科杂病、瘟疫、五官、口齿、外科、妇产、小儿及痘疹等。每门病证治法均有“丹溪活套”,以为临证参考。所论病源、病机简明有据,选录方剂广泛精要。为临床较好参考书。有明刻本。

删补名医方论

删补名医方论

方书。清吴谦等人辑。八卷。谦有《医宗金鉴》已著录。此即《医宗金鉴》之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三。从《金匮》、《千金》、《外台》及历代名方中,精选汇编而成。全书九万余字。卷一载独参汤、参附汤等二十二方。卷二载补中益气汤、平胃散等二十一方。卷三载续命汤、三生饮等二十四方。卷四载黄连解毒汤、三黄汤等二十九方。卷五载礞石滚痰丸、指迷茯苓丸等二十四方。卷六载桂枝汤、麻黄汤等二十七方。卷七载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等二十一方。卷八载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等二十一方。每方列述方名、主治、药物、服法,并附以“集注”或间有按语。引述历代名医之论,以阐述每方主治病证机理、方义及加减变化。选方精,论述详,可谓集诸家之精华于一书。对所引论述有删有补,意求简明透晰,故名。选方以实用为准,未分类。对研究方剂学较有参考价值。有乾隆七年(1742)武英殿刊《医宗金鉴》本,一九五七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医宗金鉴》单行本。

我佛山人传

我佛山人传

我佛山人(1866—1910)原名吴宝震,一名吴沃尧,字小允,号茧人,后易为趼人,别署趼、偈、怫、茧叟、茧翁、(雁灬)叟、趼廛、茧闇、检尘子、野史氏、老上海、岭南将叟、抽丝主人、中国老少年等,而以我佛山人这个笔名最流行。

五经类语

五经类语

此《五经类语》由明代梁宇乔编撰。全书共八卷,前七卷分修齐、治平两门,修齐门有六十二子目,治平门八十七子目。修齐治平出自《大学》,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卷八为杂著拾遗。其内容为摘取五经之语,并加以阐述。此本应为清康熙时期果亲王府精钞本。原书无序跋,宇乔宗谊事迹并无考。《中国善本书提要》关于清抄本《五经类语》提要在介绍清抄本《五经类语》的刊刻人员中写道:“余疑施宗谊、吴民泰并是 (清) 果亲王府教师,盖为王府所编参考读物也。此本书写极工,疑出吴民泰手。”

不增不减经

不增不减经

全一卷。今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元魏菩提流支译。其梵名若依宝性论所引用者,应为 Anu^natva^pu^rn!atva-nirdes/a-parivarta,梵本、藏译无本经,其中心部分的三分之一,则被宝性论所引。由其梵名推之,此经原系大部经典之一品,而今则成为小部之经典。其内容为世尊与舍利弗对于有关六道三界四生中轮回的众生界有无增减等问题之对答,为说明如来藏思想之重要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