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迪楚

罗迪楚
  • 姓名:罗迪楚
  • 别名:字锦江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嘉定府犍为县杜吴乡人
  • 出生日期:1861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罗迪楚(1861-?),字锦江、一字肇樟,号南贞,嘉定府犍为县杜吴乡人(今乐山市犍为县龙孔镇)。邑人秦拱北门生,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进士,铨选内阁中书。与蔡元培、赵熙均为“壬辰科”同科进士。铨选内阁中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前夕,奉朱批外放湖北监利县任知县。任监利知县期间著有《停琴余牍》。1911年,参与了成立于宣统三年三月的“帝国宪政实进会”1912年,参与筹备成立“中国回教俱进会”,为促进民族的融合和团结做出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贡献。除《停琴余牍》外,罗迪楚还著有《新疆政见》流传于世。二书常被引用于研究清末新疆经济开发和法学方面的著述论作中。


罗迪楚,一代通儒,一代循吏,四川犍为龙孔人。据生于清宣统年间的家父讲,迪楚先贤自中举、进士及第、入仕离乡后,再也没有回过故里。先生一生宦海沉浮,天涯沦落,最后终老何地,逝于何处,不得而知。乡愁,怀念先家沟流经老文滩那条瘦瘦的小河,还有那远去的年代,荒芜的乡村,那飘逝的古韵炊烟,以及先家沟、挖脉坳、龙孔场至犍为古道,一路留下迪楚先生的足迹。百年追忆,翻开尘封的往昔,打开历史的扉页,追寻先生于乱世为官,在宦海生涯、改朝换代中参与革故鼎新的政治活动轨迹。清光绪年间进士、翰林、内阁中书、湖北监利知县、参与“千名举人联名公车上书”

罗迪楚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钵池山志

钵池山志

《钵池山志》设山水志、建置志、古迹志、金石志、人物志、方外志6卷,附《志余》1卷。其体例堪称简洁而严谨。全志计5万多字,按照当今新编志书动辄数十百万字的格局来衡量,似嫌太简太短。然而,这对于一座附培嵝之末、胜迹十湮八九,而又前无旧志可资借鉴和甄录的小山来说,当今编志者,又有几人能有这种渊博,能字字有据地敷衍出这么长的篇幅、这么耐读的文字?前清进士、淮上著名学人田鲁渔评价道:"考其所录,虽止一编,然蒐讨之勤、征引之富、去取之严,伐木开山,厥功亦伟矣。"

伤寒心镜

伤寒心镜

一卷。金常德(生卒年不详)撰。常德字仲明。镇阳 (今地不详)人。早年习文,后弃文攻医,从师于张子和。曾参与整理张子和所著 《儒门事亲》,且摭《儒门事亲》之遗著 《治法心要》。此书又名《张子和心镜别集》、《伤寒心镜别集》。书中载有七篇论文,论述伤寒双解法、发表、攻里、寻衣撮空、伤寒六经传足经不传手经、亢则害承乃制等内容,论述通俗易懂,多所发挥,基本上为刘河间、张子和之说。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宣统元年 (1909)上海千顷堂石印 《河间六书》 单行本。

紫箫记

紫箫记

传奇。明汤显祖撰。《曲品》著录。主人公霍小玉、李益名字出自唐蒋防小说《霍小玉传》,但剧中与紫箫有关的情节出自《大宋宣和遗事》亨集。此剧又有增饰。写陇西李益,前朝相国李揆子,赴京应试,与花卿、石雄、尚子毗结交。花卿邀李益过府饮酒,令侍妾鲍四娘侑觞,汾阳王郭子仪孙郭小侯亦在座。花卿见郭小侯所乘骏马,心甚爱之,即以爱妾四娘相换。四娘入郭府后思念花卿,小侯怜之,将她放置别院居住。霍王爱姬郑六娘有女名小玉,拜鲍四娘为师学歌,歌唱李益之词而爱其人。四娘遂从中牵合,使小玉与李益成婚。元宵节之夕宪宗驾幸华清宫,令教坊奏李益新度之曲,叹为才子。李益与小玉等亦至华清宫观灯,热闹中走散。小玉拾得紫玉箫一支,被内监捉住,送入宫中郭妃处审问。郭妃询知是李益眷属,派人护送回宅。后来,李益中状元,奉旨为参军至朔方任职,与小玉分别。吐蕃与唐和亲,李益送公主出塞,又娶徐氏为妾,同受磨难。结果是“尚子毗开围救友,唐公主出塞还朝”。剧情拖沓,曲文好用典故,说白多四六骈语,填塞学问,作者自谓有“秾长之累”。今存34出,不及全剧情节之半。《列朝诗集小传》说,汤显祖死后,其子汤开远取显祖续成之《紫箫记》残本及词曲未行者,“悉焚弃之”。今存明刊本多种,《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万历年间富春堂本影印。

宋会要辑稿

宋会要辑稿

中国宋代制度史。徐松自《永乐大典》中辑出。有缪荃孙、屠寄整理之广雅书局稿本、刘富曾整理之嘉业堂清本、北京图书馆于1935年据徐辑原稿影印的线装本和1957年中华书局缩印的精装本等。徐松(1781—1848),字星伯,中国清代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中书、礼部郎中、陕西榆林府知府等职。除辑编有《宋会要》、《宋三司条例考》、《宋元马政考》等史籍外,还有《新疆志略》、《新斠注地理志集释》、《唐登科记考》等著作。宋代修撰的会要,前后成书11种,达3000余卷,但大都散佚,惟赖本书保存最多。本书厘分为200册共376卷,约800余万言。内容分为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等17大门类,每大类之下分列若干细目,按年月排比史料,较详实地记述了宋代政治、经济、军政、文化等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社会史事。其中以礼类、职官类、食货类篇幅最多。记事详瞻、生动和具体,有些内容为他书记载简略或不详,有些则仅见于本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是研究宋史最基本的文献之一。但由于本书是宋会要残余部分的辑编,今流行辑本又未作细致的整理,以致书中文字脱漏、残昏、羼混、讹误、重复、衍文、颠倒等情形较为严重,今已有王云海著《宋会要辑稿考校》等书,对此多所改正补校,可供参考利用。

孝经句解

孝经句解

一卷。元朱申 (生卒年不详)撰。该书注释极其浅陋,如“子曰”释“孔子言曰”。当为乡塾课蒙之本,不足以说是“诂经”之书。卷首题《晦庵先生所定古文孝经句解》。而书中以今文章次标列其间,其字句亦不据从朱熹《孝经刊误》本,糅杂无绪。注释浅肤,完全是乡塾启蒙讲章一类。如“曾子侍”下注:“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侍孔子坐。”由此可见其一斑。有 《通志堂经解》本。



安般守意经译注

安般守意经译注

《安般守意经》结合佛教义理和戒律宣讲了小乘禅法,尤其突出了坐禅中调息、守意的重要性和实践要领。学界称此禅法为“数息禅”。安世高精通此法。又因此法与中国固有的行气理论相通,故安世高在华传播此法,多人受学。其弟子中有一居士名陈慧(约活动于2世纪后期),深得要领,曾为《安般守意经》作注。三国初期在华译经传教僧人康僧会曾就学于陈慧等人门下,亦深得《安般守意经》要领,曾为之作序,序中明确提出禅法的4个阶段和境界(一禅、二禅、三禅、四禅),强调数息在坐禅初级阶段的作用:“系意著息,数一至十,十数不误,意定在之。”魏晋时期,《安般守意经》影响颇大,康僧会和道安、谢敷(313~362)均为《安般守意经》注解,今俱不存。隋代智者大师作《摩诃止观》和《小止观》,也继承了《安般守意经》的要领,遂使此禅法融入中国佛教养生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