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志
-
龙井见闻录
《作者:汪孟鋗》地理杂志。清汪孟鋗(1721—1770)撰。十卷,附录二卷。孟鋗字康吉,号厚石,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乾隆举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巡江南,厚石辑此书御进,约四万字,专载杭州龙井掌故。卷首列图说一篇,叙其载述范围。正文分记山水、寺内外古迹、名僧、乡寓人物、物产、碑刻书画、古今体诗、文、轶闻、余论十门。附录专记不能与正文附类者三十二事。山水卷详载山脉、主峰、四至八到、水源、杂地名等。物产卷载龙井茶特点及真赝品区分。碑文书画亦多为他书所不记。全书记载翔实,内容繁多,征引旧籍二百余部,因具有多方面参考价值。陆祖云《嘉邑文献目》赞其“龙井之掌故备矣”。有乾隆二十七年(1762)刊本,光绪十年(1884《武林掌故丛编》刻本。《清史稿·艺文志》误著汪志鋗撰,《嘉兴府志》误著十四卷。洪焕椿《浙江方志考》(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可供参证。
-
武林理安寺志
《作者:杭世骏》凡八卷。清朝杭世骏撰。收于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理安寺位于浙江杭县南山,五代伏虎逢禅师创建,原名法雨寺,宋理宗时改名理安寺。明弘治四年(1491),龙井山洪水暴发,寺遭废。万历年间,法雨大师重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以僧众多,生产微薄,不敷支出,乃发帑重建,增寺下千亩,斋田二百余亩。寺位于九溪十八涧中,而四绕之峰峦,高接天日,烟霞郁勃,风景殊胜。关于该寺之寺志,旧有法雨大师撰寺纪四卷,然因日久板毁而不存。康熙年间,迦陵老人又撰寺志六卷,稿成未刻而遭火烧毁。乾隆年间,僧实月再纂志稿,亦失于火,时杭世骏受智朗上人之请而撰寺志,共计八卷,分为八门:恩宠、梵宇、山水、田亩、禅宗、规约、著述、艺文。志出于名家,体例严谨,实为寺志之善本。
-
慧因寺志
《作者:佚名》全名《玉岑山慧因高丽华严教寺志》,十二卷。清李翥编辑。慧因寺,为东南大刹,创建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吴越王钱镠时,马鸣之教,流入东土。第五传至晋水,疏释华严经义。高丽国王子僧义天,慕名前来乞为弟子,晋水示寂。高丽国进贡二座金塔。时苏轼为杭州知州,上疏制止,复奉诏进香幡,为置田,故世俗相传,并称高丽华严教寺。自宋以来,人称胜地。明天启中,其寺主持止水,又名僧梦,据术而飞,适遇阳羡 (今江苏宜兴)李翥,请其为寺作志。此志共十二卷,为:原始、景物、祖德、檀那、宫宇、碑记、传志、杂文、题咏、法嗣。是志体例详明,搜录完备,堪称佳作。其中檀那一门,载苏轼谢绝高丽国贡金塔上疏道: 妄淡庸僧净源通晓佛法,以致义天羡慕来朝,从源讲解等;又载寺院中落,众僧皆谓苏轼取寺前护龙沙,以筑湖堤所致。按理苏轼不应在该寺檀护之列,但既为伽蓝,以护该寺,又历世相传,至吕纯如重建碑,乃叙及苏文忠二三事。佛教因缘,诚有不可解者,无从议其妄。
-
续修云林寺志
《作者:佚名》八卷。清沈鑅彪纂。沈鑅彪,仁和 (今浙江杭州) 人,翰林院编修。灵隐 (位今杭州市)为浙江首刹,自韩昌黎始为寺纂志,其后有孙治、吴门徐增修成《灵隐寺志》。清康熙皇帝赐“云林”匾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厉鹗之续修云林寺志,孙吴志与厉志,并著录于《四库书目提要》。道光间, 沈鑅彪续修,志成于道光九年(1829)。此志卷一宸音、墨宝、谕旨,禁约免粮碑附之,卷二重兴、梵宇,卷三檀越、禅祖、古塔、世系图,卷四语录,卷五艺文、墨迹,卷六诗咏,卷七题名,卷八遗事、纠误,禅祖补遗附之。厉鄂之《云林寺志》已是名山佳作,此志续其之后,工力悉敌,纠误各条,尤能补前志之失。题名一卷,补遗一目,尤见于搜采之功。因嘉庆二十一年(1816)其寺毁于火,清仁宗特出万金重修寺院。此编之作,适在重建之后,故开卷以此为冠。该志收入《武林掌故丛编》第一集。
-
崇福寺志
《作者:朱文藻》四卷,续志一卷。清朱文藻纂辑,章廷槐续。 朱文藻 (1735—1806), 字映漘, 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嘉庆十年(1805)纂《余杭县志》,未成即逝。还纂有《臬亭小志》、《洞霄宫续志》、《金鼓洞志》等。据咸淳《临安志》载:崇福寺为古刹,位良山门外,元代系宝寿院,寺中众多高僧。此志共四卷,卷一总叙,卷二寺宇上,卷三寺宇下,卷四住持、各房山主、檀护。续志为:住持、檀护、事实、诗。是编唯总叙一篇,纲目备举,词笔瞻雅。如寺宇上,备载关帝笤经,寺宇下,详登寺产册籍。皆为近俗。据《清皇朝文典》卷九十九载: 乾隆元年(1736),编修王峻拟撰御制崇福寺碑记一篇,记清世宗颁旨发帑重整此寺,始于雍正十二年(1734)九月,落成于十三年(1735)七月,但此志未见提及。续志一卷,成于里人章廷槐,唯《禁约剪代寺南古樟树》一篇宜传,其它事与文,均无足观。其收入 《武林掌故丛编》第三集。
-
寒山寺志
《作者:叶昌炽》寺观志。 清叶昌炽撰。三卷。昌炽,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光绪进士,官翰林院侍讲,甘肃学政。寒山寺位于江苏苏州市西枫桥镇。叶氏返乡,受乡绅之托,广搜旧文,访询故老,纂为是编。宣统三年(1911)成书,约四万字。正文分桥、 寺、 象、 钟、碑、僧、产、游、事、诗、诸志十门,后附寒(山)拾(得)事迹,寒山诗集解题及诸家书牍诗话序跋考证。每门首有提示,引证诸书叙述于前,后以历代诗文、金石碑刻附本门下,对所录资料考证颇翔实。开篇载唐张继题诗枫桥寒山寺后,日显其名。志寺引《吴郡志》、乾隆《苏州府志》、程德全《重修寒山寺碑记》等十四篇志、诗、文、碑记。志碑录《宋王郇全书张继诗石刻》、 《明唐寅姑苏寒山寺化钟疏》、 《郑文焯画寒山子象》等篇。内容宏富,言简事赅,多所订讹。是研究宗教史和苏州史志参考文献。有民国十年(1921)刊本。
-
敦煌录
《作者:佚名》五代敦煌地志。册页装,首尾全,共八十行,内容记敦煌郡境内之效谷城、贰师泉、莫高窟、鸣砂(沙)山、甘泉水、金鞍山、李先王庙、阳关、玉女泉、张球故居、石膏山、河仓城、长城等佚闻遗事。所记莫高窟天王堂绘赞普部从、金鞍山望祀、阳关即古玉门关以及张球事迹、乌山祭醮等,皆不见于他书。记张球事迹而云“先有沙倅张球”又云“天不憖遗,民受其赐”,必撰于张球死后相当一段时期。本卷封面有五代后期沙州名僧道真署名。抄卷字体亦为道真手笔。因知本卷为道真抄藏本。本件之后,又抄有后唐《浑子盈邈真赞》,亦道真手笔,而文中有“恩奉邀命,自愧不才”之语,知此赞为曹氏归义军节度孔目官杨继恩所撰。《敦煌录》撰者不知何人,但据此可推知其成书当在后梁至后唐之间。1914年英国翟林奈发表《敦煌录译释》,最早对本卷进行研究,胡適憾其讹误颇多,撰文为之正误,1915年翟林奈接受胡適批评,发表改订之新译本。1925年罗振玉刊布原卷录文,1958年那波利贞撰《千佛岩莫高窟与敦煌文书》再次发表原卷录文并进行了扼要的论述,却误断本卷撰成于晚唐宣懿时期。
-
颜山杂记
《作者:孙廷铨》名胜志。清孙廷铨(1613—1674)撰。四卷。廷铨字伯度,一字枚先,号沚亭,益都(今属山东)人。明崇祯进士,入清官吏部主事。著有《南征纪略》、 《孙文定公全集》等。康熙五年(1666)搜辑旧闻而成书,四万余字。分山谷、水泉、城市、官署、乡校、逸民、孝义、风土、岁时、长城考、灵泉庙、灾祥、物变、遗文十四目。内容以颜神镇附近山川形势、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及其历史典故为主。城市目颇有特色,其城建在要扼。据载自唐赛儿起义后引起明清官员重视,实因颜山常有农民起义,据险攻守自如,官方深感恐惧所致。灾祥目记自明永乐十三至清康熙年间有三次农民起义,一此矿丁暴动、六次水灾。物产目载有煤矿勘探、开采和冶铁、瓷窑、开采矾、烧制琉璃等工矿业,俱为重要经济史料。有康熙十七年(1678)刻《孙文定公全集》本, 《四库全书》本。
-
京城古迹考
《作者:励宗万》清励宗万撰。励宗万,字滋大、号衣园,直隶静海人。康熙六十年(1721) 进士。是书为他奉乾隆帝命,对北京古迹作了一番调查后写成的。书不分卷,是将北京划分为东西南北城四区加以介绍的。共列东城的东岳庙、碧霞元君庙、宋仁宗篆书针炙经石刻、于少保忠肃祠、泡子河、吕公祠、月河梵院,南城的万柳堂、三忠祠、鱼藻池、天庆寺、崇真宫、丰台、晋阳庵、报国寺、昆庐阁、三忠祠,西城的团殿、白塔寺、弘慈广济寺、元佑圣王灵应庙、护国寺、鹫峰寺、天宁寺塔、慈寿寺、土城、元福宫、万寿寺、高粱桥、卢沟桥、题应寺、圣感寺、元灵福寺、寿安寺、潭柘寺、戒坛寺,北城的石鼓、文丞相祠、彝伦堂古松、定武本《兰亭序》、延祐二年进士题名记、唐火神庙、莲花池、古墨斋、满井、古蓟门等46处,每处先引证前人记述,再叙当时目睹情形,记录了 “向时名迹,或升为禁地,或湮为荒野,或变迁于兵燹,或埋没于尘嚣” 的种种景况。有的则不但叙古迹的沿革,且辨史传的正误,如团殿条,参证多种史书,确认团殿是金章宗为李宸妃建的添妆之所,就是不但与北京史地有关,且与帝王和后妃生活有关的考证文字了。是书1964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标点本。1981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又重新排印此书。
-
大岳志
《作者:方升》一卷。明方升撰。方升,生平不详。大岳,又名太岳、太和山。即湖北均州之武当。相传为玄武修真之地。其崇奉自元代始。山上有五座名石碑。一为崇封真武诰碑。一为揭徯斯所撰宫碑。一为揭徯斯所撰瑞应碑。其余两座为戒臣下碑。碑末刻至元三年,又系以龙儿年、牛儿年。明成祖即位时,自谓神之祐,因尊为太岳,敕建宫观。常遣内臣,司其香火。嘉靖间,提督太监王佐,始纂志。太监吕评续增之。万历十一年,田玉复增补为太岳太和山志。此书则为明人所撰又一太和山志也。《大岳志》广百川学海本,共一卷。分为八述。一曰太和宫四图述。二曰南岩宫七图述。三曰紫霄宫五图述。四曰五龙宫八图述。五曰玉虚宫六图述。六曰遇真宫三图述。七曰迎恩宫一图述。八曰净乐宫二图述。兹篇志太和山,各方面均十分详细。其增于旧志者,十之三。删削旧志者,十分有五。
猜你喜欢的书
小辨斋偶存
诗文集。明顾允成撰。八卷。允成字季时,无锡(今属江苏)人。宪成弟。万历进士。官礼部主事, 谪光州州判。曾上疏救海瑞。归田后与兄讲学东林,为东林党人。是集五万余字。含策、疏各一卷,说议等二卷,书二卷,文、诗各一卷。其中《救海瑞疏》、《争三王并封疏》等皆真气流溢,于当时颇有影响。《说议》等则为允成与其兄归田讲学东林之作,颇具史料价值。其诗仅收七十首,为《击壤集》派风格。有《四库全书》本,《常州先哲遗书第一集》本,作八卷,附录一卷。
后画录
中国画评品著作。一名《后画品》、《帝京寺录》。唐代释彦悰撰。一卷。成书于唐代贞观九年(635),初名《帝京寺录》。主要版本有明人翻刻南宋本、《王氏画苑》本、《津逮秘书》本、《佩文斋书画谱》本、《丛书集成》本、《中国画论类编》本、《画品丛书》、《中国书画全书》本、《画学集成》本等。该书就所见长安各寺院名画,系以品题,藉以续写姚最《续画品》。录郑法士、田僧亮、展子虔、董伯仁、阎立本、范长寿、尉迟乙僧等二十七人,记时代、官职并对其绘画艺术加以简洁而精辟的评论。《后画录》是中国绘画史上一部重要的评品著作,它继续了六朝时代的审美风尚和理想,客观反映了隋唐之际画坛的概况。
大丹记
大丹记,原题魏伯阳撰,疑为隋唐人之作。宋《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均着录此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外丹,首先论述铅汞性状。谓「龙者汞也」,汞生于砂,属金,性冷产南方,属「阳中有阴之位」,象离卦;「虎者银也」,银生于铅,属石,性热产北方。属「阴中有阳之位」,象坎卦。炼银于铅,铅沉银浮,谓之黄芽。黄芽孤阳性热,不堪服用,「须合之以汞,为雌雄黄芽」。书中又载《真铅真汞用药鼎器肘后诀》,谓真铅真汞是日月之精,亦名龙虎、坎离、阴阳、夫妇。二物同归于土釜,可养炼成丹。「人服长生,五金土木瓦石等并化为宝」。
录异记
志怪小说集。五代前蜀杜光庭著。八卷。沈士龙《题〈录异记〉》云此书“大都捃拾他说,间入神仙玄怪之事用相证实”,所记多为怪异不经之事。卷一录神仙事十二条,卷二录异人事十七条,卷三录忠孝、异梦、感应事十一条,卷四录鬼神事十条,卷五录龙、异虎、异龟、异鼋、异蛇二十五条,卷六录洞六条,卷七记异水、异石二十六条,卷八记墓四条。《宋史·艺文志》著录十卷,已佚。今有明刊本、《道藏》、《秘册汇函》、《津逮秘书》诸本。
盂兰盆经疏钞余义
佛教著述。北宋熙宁元年(1068)日新撰。一卷。是在《孝衡钞》卷末音释的基础上所撰的一部人名、地名、事件等词汇的注释书。所收词目约六百余条。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物不迁正量证
物不迁正量证,一卷,明道衡述,无似道人跋,内题证上有论字。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