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嘉燧

- 姓名:程嘉燧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休宁(今属安徽)人
- 出生日期:1565
- 逝世日期:1643
- 民族族群:
程嘉燧(1565~1643),明代诗文作家、画家。字孟阳,号松园、偈庵。休宁(今属安徽)人;寓居嘉定(今属上海)。少学制科不成,去学击剑,又不成,乃折节读书。刻意为歌诗,30岁而诗大就。又善画山水,兼工写生,酒阑歌罢,兴酣落笔。与唐时升、娄坚、李流芳等并称为“嘉定四君子”。崇祯十四年(1641)还休宁。崇祯十六年腊月卒于乡里。著有《松园浪淘集》18卷、《偈庵集》2卷、《耦耕堂集》5卷,辑有《破山寺志》4卷。其诗近体多于古风,七律多于五律。比较起来,七律较优。一般写得秀逸浏亮,颇能自成风格。如《岁暮怀履仁李茂修》:“故人不见岁将穷,临别风烟在眼中。嶽院夜眠春涧雨,浦楼寒醉雪山风。溪南邮使明朝发,江北来帆二月通。廿载东桥歌酒伴,他乡残腊梦应回。”他作七律,注意造词新警,诗中甚多佳联。如“瓜步江空微有树,秣陵天远不宜秋”;“远雁如尘飞水面,乱帆疑叶下吴头”;“梅残烛烬西窗雨,雪沍香浓小阁云”;“古寺正如昏壁画,层湖都作水田衣”;“梦里楚江昏似墨,画中湖雨白于丝”:均有画意,颇堪讽诵。王士禛《渔洋诗话》认为:“明末七言律诗有两派:一为陈大樽(子龙),一为程松园(嘉燧)。大樽远宗李东川(颀)、王右丞(维),近学大复(何景明);松园学刘文房(长卿)、韩君平(翃),又时时染指陆务观(游)。”他的绝句,出入于刘禹锡、杜牧、李商隐之间,不名一家,也时诣妙境。他的歌行学苏东坡,虽常写得抑扬跌宕,但缺乏创新,成就不高。他能文,文气舒展自如,文笔轻倩开爽,虽无大文字,但颇有文学色彩。黄宗羲评《松寥诗引》“极似苏公小品”。
程嘉燧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孙子译注
郭化若撰。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书原名《孙子今译》(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对原书作了全面修订以后再版。校勘上,以宋十一家注本为底本,参照《武经七书》和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汉简本。对三种版本中有重大出入之处的,加以注明。在注释上,将从前以“字”注为主,改为以“句”注为主,并添加篇名注释和内容提要。对句中某些重要的命题则加试笺,即从战略理论上给以详细的解释。本书除正文以外,前言和再版的话也是比较重要的。前言最早是1961年中华书局影印本《十一家注孙子》的代序,后来用作前言。前言对《孙子兵法》产生的时代背景、孙子的战争思想、治军原则、知己知彼的作战指导方针以及《孙子兵法》中的军事哲学思想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再版的话”有作者对《孙子兵法》的成书问题的重新认识。作者指出:“《孙子兵法》的思想体系属于孙武无疑,而其成书时间大概是春秋末或战国初。”“当阖闾去世,伍子胥被伯嚭排斥时,孙武见机引退,总结过去的和亲身经历的战争经验,整理成较有系统的军事理论,从事讲学,经由许多门徒、学生和专门前来请教者们的口传笔录,代代相传,从春秋末到战国初,逐渐形成一部丰富而比较完整的兵法。”“《汉志》所说的八十二篇,可能就是许多口传笔录的门徒们,各自把自己大同小异的记录辗转抄录于简上,以后综合起来,才有八十二篇之多。”作者还指出:“银雀山竹简《孙子兵法》的出土,对我们研究《孙子兵法》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宜过于夸张,以为《孙子兵法》成书问题等疑问都已解决了。”
玉台书史
书法史传,一卷。清 代书学家厉鹗撰。厉鹗 (1692~1752),字太 鸿,号樊榭。浙江钱塘 (今属杭州)。康熙举 人。嗜书,工诗。此书专辑历代妇女中工书 者为一编,各具一传,并附书迹、题跋,各 注出处,征引有据。分宫闱、女仙、名媛、 姬侍、名妓、灵异、杂录七门。宫闱收49 人,女仙收7人,附尼1人,名媛收104人, 姬侍收12人,名妓收33人,灵异收2人, 杂录3人,共211人。前后无序跋,亦不分 卷,因此余绍宋 《书画书录解题》 疑为未定 稿或某长编之一部分。有 《昭代丛书》 本、 《赐砚堂丛书》本、《述古丛钞》 本、《说库》 本、《藏修堂丛书》 本等。
花案奇闻
《花案奇闻》这部小说选用的是传统的才子佳人的题材,但又不落窠臼,表现了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观念。《花案奇闻》抨击了社会的黑暗,抨击了淫僧、恶棍和甘愿任人玩弄的小官王子弥,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败,对了解当时世情均有认识意义。
轻世金书
四卷,明末耶稣会士阳玛诺,以尚书谟诰体,译耿稗思修士十五世纪初所著灵修文集De Imitatione Christi,取名《轻世金书》,朱宗元为之校订。这是一本系统俨然的天主教灵修小品集,基督新教阅者亦伙。阳玛诺中译成书的时间大约是一六四○年(崇祯十三年),距清军入关尚有四年。内文依1923年上海土山湾印书馆重刊本。书后序录自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抄本。耿稗思一书,中译以此为最早,后来亦有多种中译本,书名有作《遵主圣范》、《师主篇》等。新教之广学会亦曾翻译出版,于不合新教教义处略为删削。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道源撰,佛者性体也,法者事理也,僧者和合比丘众也,众亦性体也。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则出家在家通称,以性理无二致也。性体迷于事理则秽,秽则为众,性体觉于事理则净,净则为佛。所以众必除秽而转净,不净不得作佛,佛已纯净能知秽,知秽始能觉众。
念佛镜
凡二卷。唐即道镜、善道共集。全称求生西方净土念佛镜。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系以对比方式提出念佛门与其他法门,而鼓吹念佛一行。题名念佛镜,意在照明念佛行人,增益信心,断除疑惑。内分十一门,阐释念佛之名义、体德等。依次为:劝进念佛门、自力他力门、念佛得益门、已得往生门、校量功德门、校量斋福门、疑谤得罪门、誓愿证教门、广摄诸教门、释众疑惑门、念佛出三界门。此外,有关道镜及善道之传历不明,一般推测彼等为本文中常述及之大行和上之门人,约为贞元、元和时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