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 写给谁的信

    写给谁的信

    《作者:张资平本书是将他创造社时代的自述文字及回忆创造社时代生活的文章编成一本书。也可以说本书是一本自传。内容有:《写给谁的信》、《白滨的灯塔》、《澄清村》、《通信一则》、《我的创作经过》、《曙新期的创造社》、《新经A字自序》。除了创造社活动,张资平再也没有可圈可点的事业可供他作堂而皇之的自传文章了。

  • 长途

    长途

    《作者:张资平在岭南的重山叠嶂中,有一农村,叫做归来乡。在村的南端雁飞峰下,有一列人家。其中外观上比较宏大的,要算是涂震南的一家了。快近正午时分,村中家家屋屋都起了炊烟,只有涂家还是冷森森的。进了初夏了,太阳烈烈地把这山中的一块洼地晒得十分郁热。只有涂家给山麓的参天的松杉拥抱着,虽在太阳晒得最烈的时分,住在这屋里的人穿着夹衫也不觉热。一个少女,约莫有十六七岁,系着围裙,穿着木屐由屋里走出来。她手中捧着一个黑色的瓦钵,里面盛的是糠粉和稀饭混成的喂鸡的食料。一群鸡儿叽叽格格地跟着她由里面出来。她把瓦钵搁在门首的一株大树脚下,群鸡便围着黑瓦钵抢啄糠饭。

  • 爱力圈外

    爱力圈外

    《作者:张资平长篇小说。张资平著。列入“创作丛书”。上海乐华图书公司1929年11月初版。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写了北洋政府某高级官员家庭中的种种奇闻丑事,诸如姐姐与妹夫通奸,妹妹与家丁同居,姐夫高升后提携妹夫当公使等等。这在客观上具有社会批判意义,但作品主要篇幅是对男女性生活的自然主义的描写,具有不健康的消极作用。

  • 雪的除夕

    雪的除夕

    《作者:张资平短篇小说。张资平著。年关逼近,债主临门,儿子重病。

  • 兵荒

    兵荒

    《作者:张资平因为生活问题,近一星期来V不能不加紧他的翻译工作,再次失业的V的一家生活唯有指望此项工作的报酬费了。<br/><br /> 此项工作是一位同学介绍给他的,因为是属自己的专门学科,并且其中材料多半是从前引用过来教授学生的,所以翻译时倒不觉十分困难。

  • 苔莉

    苔莉

    《作者:张资平现代长篇小说。张资平著。初载1926年7月1日《创造月刊》第5至6期,上海创造社出版部1927年3月1日出版单行本,列入“创造社丛书”。作品描写“五四”时期一对青年男女由于性的困惑而堕落、毁灭的故事。青年女性苔莉发现丈夫白国淳对己不忠,为了报复,她爱上了丈夫的表弟谢克欧。谢克欧一方面为苔莉的美貌、多情所倾倒,另一方面却碍于表兄的情面,同时也不愿牺牲自己的声誉,感情与理智的冲突使他患得患失。不久,白国淳去乡下处理家产事务,苔莉和谢克欧终于在性的寂寞和困扰中堕落了。然而,他们之间的恋爱完全“是由两方的相互的同情和肉感构成的”,并没有真正的爱情。特别是谢克欧对苔莉并非处女耿耿于怀,并且产生了对她的厌恶和憎恨。苔莉也明白这一点,但她为了维系和谢克欧的关系,敦促他与自己正式结婚,只好对此保持沉默。长期的、无节制的性生活毁坏了他们的健康,他俩分别患上了神经衰弱症和血斯得利病。同时,他们的关系也终于被白国淳发现,并且受到白家和社会的指责。谢克欧企图另行择偶结婚来摆脱困境,但遭到苔莉的坚决反对,绝望之中与苔莉双双投海自尽。作品具有反映“五四”青年冲破旧道德、旧礼教的束缚,追求真正的爱情和个性解放的一面,也有简单地描写男女性爱,渲染性苦闷、性冲动的倾向。

  • 最后的幸福

    最后的幸福

    《作者:张资平长篇小说。张资平著。上海创造社出版部1927年7月初版。写于1926年11月1日至12月6日。作品描写了女主人公美瑛先不愿嫁人,年纪大后想嫁农民阿松又嫌对方穷,想嫁小商人松卿又觉得他丑陋,最终与表兄成亲仍后悔,遂与妹夫勾搭同居。去南洋寻夫时,她与松卿发生了不正当关系,染上梅毒流产将死。

  • 红雾

    红雾

    《作者:张资平《红雾》是张资平的长篇小说,1930年11月上海乐华图书公司出版。张资平的作品反映“五四”时期青年男女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热烈追求,以及陈腐的封建伦理道德和金钱势力对他们的束缚。他以客观平实的写作态度,清新流畅的笔调,再加上甜熟柔婉的情致,使张资平的作品很快一纸风行,同时也以众多的女性形象完善了新文学人物画廊的谱系,在文学史占有一席之位。<br/><br /> <br/><br />

  • 脱了轨道的星球

    脱了轨道的星球

    《作者:张资平长篇小说。张资平著。1931年现代书局出版。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我”的家乡在岭南,高祖父在前清开绸缎庄发了财,但到祖父、父亲这两代家道中落。父亲为谋生曾到过南洋,但回家为祖父奔丧连丧葬费都不够匆中一贫如洗,父亲只得开一蒙塾,“我”也跟在父亲身边读书。17岁时,父亲打听到省城官费的测绘学堂开始招考,于是东筹西借了二十块大洋,送“我”去省城考试,“我”为能在省城学校念书兴奋异常。但在复试时,“我”被一篇史论难倒,名落孙山,怀着沮丧的心情回乡,在一个初级师范学校混了两个多月。后来又去参加清华学校的考试,并取得了复试的资格,但因家中久不寄钱,只得替人代考,最后决定安心在高等巡警学堂学习。当时许多有为青年积极献身革命,而“我”则为保持世家的门面,仍醉心于科举考试。自从顶替别人考试之后,便知道人立足于世应准备几个假面,从此“我”的精神开始向病态方向发展,不仅对蓬勃发展的革命高潮漠不关心,还仍在自己个人的小天地里怨天尤人,真象一颗没有轨道的暗星,完全无目的地在天空中乱碰乱撞,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这部自传体小说塑造了一个在大革命动荡年月里,仍一心只求自身荣华而远离时代的青年形象,然而在那样动荡的岁月里,他的理想又不可能实现,因而成为社会的多余人,整天愁眉苦脸,找不到出路,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小说采用第一称手法,富有抒情性,写得情真意切,很有感染力。

  • 林语堂散文

    林语堂散文

    《作者:林语堂林语堂的散文,在内容上有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特点,除其明显的政治上和观点上的差错外,他的有些思想和主张,如要求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的人道主义思想,以自我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等等,这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而在今天看来,特别是联系林语堂个人后来发生的变化,既可以看到他当时的历史的局限性,也可以明显的看到他的反动的阶级实质。本书收入作者所写主要散文作品共102篇。林语堂的散文幽默闲适,平淡中见深长,在现代散文中独树风格。

  • 赖柏英

    赖柏英

    《作者:林语堂《赖柏英》为林语堂的自传体小说。赖柏英原型是作者的初恋情人。新洛与赖柏英青梅竹马,长大后产生了深笃的恋情。赖柏英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同新洛一同出国。新洛在外国对初恋情人的刻骨相思,常使他魂不守舍。叔叔的姨太太荒唐地爱上了他,但终未如愿;吴太太的女儿苦苦追求他,终于无成而自杀。在一片迷惘中,新洛爱上了美丽的混血女郎韩星,并与她疯狂地相恋。后韩星受一妓女影响,去追求欧洲男士的肉感和金钱。在经历了相思、狂恋、失恋、困扰等一系列精神挣扎后,新洛终于又再次与赖柏英团聚,找回了曾经美好。

  • 约檀河之水

    约檀河之水

    《作者:张资平1920年发表的处女作《约檀河之水》,是张资平的早期作品,大多反映了“五四”时期的青年男女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陈腐的封建伦理道德和金钱势力对他们的束缚,体现了反封建、渴求解放的思想,这与当时的时代潮流是相吻合的,使得他成了前期创造社中仅次于郁达夫的重要小说家。20年代中期以后,张资平小说创作的重点发生了转移,三角、四角乃至多角恋爱成为他小说创作的主调,令他红极一时,拥有大批的读者。恋爱小说给张资平带来了广泛的声誉,也给他带来了相当多的批判。

  • 木马

    木马

    《作者:张资平张资平著。发表于1922年《创造季刊》1卷2期。写日本工人家庭生活中的悲剧。贫困的女工瑞枝被人遗弃后与私生女美兰相依为命。美兰被孩子们骂作“杂种”,在孤独中渴念着一个大玩具木马,但因家贫无力购买,一天在去橱窗看木马时失踪了,使母亲悲痛欲绝。作品在朴实真切的叙述中蕴含着人间的辛酸,这里既有爱情的毁灭,也有社会对童心和母爱的虐杀,反映了作者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幼弱者的人道主义的同情。悱恻低回的抒情,细腻动人的刻画,朴实无华的文辞,以及幻觉、潜意识手法的运用,构成了作品特有的艺术风格。由于作者对生活认识不足,作品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揭露显得很不充分。

  • 梅岭之春

    梅岭之春

    《作者:张资平现代短篇小说集。张资平著。上海光华书局1928年6月初版,列入“创造社丛书”。收《梅岭之春》、《Curacoa》、《末日的受审判者》、《圣诞节前夜》、《密约》、《双曲线与渐近线》和《爱之焦点》等短篇小说7篇。本集作品主要表现青年知识分子婚姻、家庭和理想之间的冲突。《梅岭之春》是张资平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24年8月,描写村姑娘保瑛从小就做童养媳,15岁进教会女中,一边读书,一边为亲戚吉叔父看小孩。不久,保瑛受吉叔父引诱而怀孕,只得回去与那目不识丁的做牧童的小丈夫作伴。她心里却痛恨这“社会习惯的束缚和礼教的制限”。吉叔父也因此迁往别处任教。《双曲线与渐近线》写于1922年11月。郑均松是某县女师的教员,与女学生梅茵相恋,而梅早已订婚。梅离校后5年已有子女,偶遇郑,仍情不能已。别后又来信,缠绵动人。郑为此毅然结婚,梅的旧物都被妻儿毁去。多年后梅忽来信,说已皈依上帝,前罪尽蒙赦免。郑一笑了之。

  • 人生的盛宴

    人生的盛宴

    《作者:林语堂《人生的盛宴》收录了林语堂的论读书、古书有毒辩、从梁任公的腰说起、孟子说才志气欲、论性灵、我怎样买牙刷、论文艺如何复兴法子、老北京的精神、闲话说东坡等众多作品。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较为集中地了解林语堂对人生、生活、文艺的精辟见解。

  • 武则天正传

    武则天正传

    《作者:林语堂《武则天正传》是一部描写武则天一生经历的图书,林语堂1944年游罢广元,写下《武则天正传》。书后附有三张武后谋杀表,分涉武氏近族、李唐宗室、文武大臣,直接死于武则天之手的总计93人。武则天这个女人活了八十二岁,权倾中国达半个世纪之久。生活对她而言就如同游戏一样,她有比普通人更强烈的欲望,以至于秽闻不断;争权夺势的游戏,她玩得津津有味,她玩出的不像是一般妇人统治下的正常历史,更像一出梦呓般异想天开的荒唐戏。她决心要做一个有史以来最有威权最伟大的女人。她最后终归失败了,但绝不是她的过错;她武姓家庭中没有一个人有她一半的智慧、一半的个性、一半的政治才能。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去关心这个女人,也会乐意去看一看那样历史,去看她怎样从一个才人变成一代女皇……

  • 风声鹤唳

    风声鹤唳

    《作者:林语堂长篇小说。林语堂著。1941年在美国出版英文本,1947年林氏出版社出版中文译文。该书是《林语堂三部曲》之二,与《京华烟云》有某些承续之处。小说写姚府主人姚伯牙在抗战中的恋爱故事。自北平沦陷后,伯牙的亲戚均去南方,他与富于正义感的老彭成为密友。老彭向伯牙讲述日军在华的暴行。他正准备为游击队筹集经费,购买武器。在老彭的启发下,伯牙觉得自己应参加爱国的行动,打算去南方与人民一起投入战斗,后与游击队员崔玛琳相爱,先后逃离北平去沪。小说通过姚伯牙投身抗战的故事从侧面反映时代的激荡,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情,但作品受当时抗战加恋爱的模式的影响,人物性格不够鲜明,故事亦有随意编造的痕迹。

  • 人生不过如此

    人生不过如此

    《作者:林语堂该书是国学大师、文化巨匠林语堂先生经典人生散文首次结集,记录了他以人生优游者的独特视角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 朱门

    朱门

    《作者:林语堂长篇小说。林语堂。1953年美国出版英文本,1976年台湾远景出版中译本。该书是《林语堂三部曲》之三,但故事与前两部没有联系。小说写三十年代初期西安一个记者与女学生之间的爱情故事。在西安学生举行声援“一·二八”抗战游行示威中,出身高门的女学生杜柔安遭到军警的袭击受伤,后被《新公报》驻西安记者李飞援救送入医院,二人逐渐相恋。不久,李飞受命去新疆,李、杜在三岱驿度过了一段甜蜜的生活。杜柔安回到西安后,父亲已死,其叔杜芳霖坚决反对侄女与李飞的结合。此时杜柔安已怀孕,她不顾家中的阻挠,放弃遗产,独立谋生。后李飞自新疆归来,与杜柔安补行了婚礼。作品反映了青年妇女反对封建婚姻的个性解放思想,同时表现了作者爱国主义的激情。

  • 龙虎铁连环

    龙虎铁连环

    《作者:王度庐王度庐著,武侠小说,书中主角为飞环女(徐飞环),全书共分九回。侠女徐飞环(飞环女)受养母龙门女侠赛隐娘之命,带白虎钢飞环去惩办恶少岑山玉。但徐飞环天真单纯,不辨善恶,终于上了岑山玉的当,并爱上了他。岑山玉始乱终弃,骗取了白虎钢飞环,后又布下陷阱将徐飞环抓获,企图将其杀害。危难之时,众豪杰拔刀相助,赛隐娘也飞身赶到,将徐飞环救出。徐飞环惩办了岑山玉后,随母漂泊江湖 。注:该小说应有后续故事,但未写完。龙虎铁连环原是一对两只环。本片更像是铺垫,后续的故事应有,赛隐娘病殁,飞环女飘零一身,幽情万绪,又携带着白虎钢飞环,去会青龙钢飞环 。

猜你喜欢的书

复活

复活

长篇小说。写于1889—1899年。生在牛棚,三岁时母亲死后即成了地主“半养女、半家奴”的玛丝洛娃,刚长大成人就遭贵族少爷聂赫留朵夫的践踏遗弃,沦为娼妓,最后蒙冤进狱并被判刑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自私堕落的聂赫留朵夫后来在法庭上同玛丝洛娃相遇,深受触动,开始了“灵魂大扫除”,为营救玛丝洛娃出火坑而奔走,在一切努力失败后,又决定和玛丝洛娃一起去流放。玛丝洛娃受“忏悔”后的聂赫留朵夫的精神的感召,终又“更深深地爱上他”。小说以单线条的明快结构,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复杂经历,描绘了农奴制度改革后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撕下了贵族资产阶级的“一切假面具”。作者通过极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强烈控诉从外省到首都,从地方到中央,整个俄罗斯帝国,包括它的国家机器、官方教会、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和伦理道德,已经成了囚禁和残害人民的监狱。但也正是在这部小说中,托尔斯泰思想和艺术上的矛盾和局限性,也得到最充分的表现。他谴责地主资产阶级的暴力,同时也否定革命的暴力,并且歪曲革命者的形象;他反对官方教会,却又鼓吹“清洗过的新宗教”,用一种“精制的新毒药来麻醉被压迫群众”;他不赞成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但没有“去反对地主土地占有制和它的政权工具,即君主政体”,幻想“好老爷”发善心,把土地“恩赐”给农民;鼓吹“饶恕一切人”、“爱敌人”等的基督教“博爱”宣传也比以前更加浓重。在艺术上,托尔斯泰通过复杂的心理过程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独特技巧,在《复活》中达到十分精致、高超的程度,语言也较以前质朴多了;但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人性”和“兽性”的荒诞观点,却使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形象在小说后半部苍白无力。《复活》中冗长道德说教和大量抄引《福音书》,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长篇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连它的结构有时也遭到明显的破坏。

易经古本

易经古本

廖平撰。一卷。《新订六译馆丛书》本。廖氏认为:“《易》古本非反复系辞,则‘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之道不能显明,失《易》周流不居之旨。”因著是书,以推衍之。书中首先引《系辞传》“《易》之为书也”三节、“《易》之兴也”二节、“书不尽言”二节,以为序例。其次以《乾》、《坤》、《坎》、《离》、《颐》、《中孚》、《大过》、《小过》等八错卦,皆三爻反复为六爻,一卦自为一图;其余五十六综卦,则六爻反复系辞,每二卦合为一图,共计三十六图。最后再将《乾》、《坤》等八错卦分立八图,以见八卦自综之义;又合为四图,以见连反错综之法。按廖氏运用此类图式,表明六十四卦所以反易、不反、变易及错综诸义,图解明显,足资考览。但前代学者所言“《易经》古本”,皆指《汉书·艺文志》“十二篇”旧次第,未有以“错综”诸图当“古本”者。故廖氏此书立名实未切当。书中又言:“合上下经诸卦,有顺逆两读,而每卦又有顺逆两读之法。上经主内,顺行,每卦当由初而上,旧读不误;下经逆行,主外,每卦当由上而初。”黄寿祺先生《易学群书平议》指出:“此说昔儒所无,亦无甚确切之义据,则未免故为新说以矜奇立异矣。”【此书有大量图片,需下载图片才能阅读!】

上清骨髓灵文鬼律

上清骨髓灵文鬼律

上清骨髓灵文鬼律,原题饶洞天定正,邓有功重编。二人皆为北宋天心派道士。原书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戒律类。全书收载上天「驱邪院」法律科仪一百二十余条,据称皆仿「国家法律」而定。三卷内容概略如下:上卷载「鬼律」六十三条,皆为约束神兵将吏、城隍社令、龙神树神,亡魂妖祟等鬼神之法律。凡有徇私失职,传奏误时,危害人民者,皆按律处罚,轻则杖徙流放,重则灭形处死。 卷中载「玉格」十六条,乃上天驱邪院法官受职、行法、传付之规则。 卷下载「仪」三十六条,乃行天心正法之威仪;「式」十二条,乃上天驱邪院行法所用之各种款式,如印式、步罡咒诀式、誓神将文、正法榜式、补驱邪院官告式等等。

春明外史

春明外史

现代长篇小说。张恨水著。原载1924年4月 12日至1929年1月24日北平《世界日报》副刊《明珠》。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5月出版单行本。收《后序》1篇。小说以“报人”杨杏园的恋爱史为情节主干,展示了军阀时代北京纷纭的人生画面。杨杏园旅居北京5年,仍孤身一人。后结识了妓女梨云,两人情投意合。当梨云病势沉重,被鸨母送往小屋时,杏园尽心服侍。在梨云去世后,杏园又将她当未婚妻殓葬。其后,杏园在朋友剑尘家又认识了女士冬青。从此,两人时有诗文酬作,感情日深。杏园意欲与冬青永结良缘,然冬青因身患暗疾,自知薄命,故不得不在手绢上血书“我不负君”,愿以兄妹相称,并决心促成杏园与她的女友史科莲的婚事。杏园倍感冬青的深情厚谊,良苦用心,但仍表示非冬青不娶。在杏园病危之际,冬青突然赶到,执手相对,难受万分。杏园口授七绝4首,字字血泪。他又挣扎着写了两副自挽联后,便投笔死去。冬青也哭得晕倒于地。作者在《后序》中说:“予书既成,凡予同世之人,得读予书而悦之,无论识与不识,皆引予为友,予已慰矣。”

明道编

明道编

明学者黄绾撰。黄绾(1480~1554),字宗贤,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早年宗程朱理学,后转向王阳明心学,晚年又批评王学。其子黄承德将其所撰《久庵日录》八卷与学生听讲所记《习业录》四卷合并为十二卷,总名《明道编》。今存《明道编》系他晚年所写的《久庵日录》中之六卷,其余大多散佚。黄绾认为,人的私情乃“天性人情之真”,喜怒哀乐之情出于人性之自然,“盖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人情之所有”(同上书,卷一)。书中叙述了他由相信宋儒到信仰王守仁,晚年又 背叛王学,对致良知说展开批判的过程。书中论治学、论修养、论时弊,亲切平实,语多剀切。有清刻本,中华书局标点本。

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

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

三十三卷,别录一卷。明·觉浪道盛撰,大成、大峻、大状、大浩等编。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又称《天界觉浪禅师全录》。收录在《嘉兴藏》(新文丰版)第三十四册、《禅宗全书》第五十九册。觉浪道盛另撰有一部十二卷本的《天界觉浪禅师语录》。两书相较,本书实为结集道盛一生语录、小参、法语、偈颂之大成者。本书卷首收兴翱赵㟲等十五篇序,卷一至卷五收所住诸刹的上堂语,卷六收小参,卷七收示众,卷八收普说,卷九收茶筵法语,卷十收法语,卷十一收机缘,卷十二收颂古,卷十三收源流赞,卷十四收赞、佛事,卷十五收偈,卷十六收附载,卷十七收塔铭,卷十八收诗,卷十九至卷二十收论,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二收序,卷二十三收记,卷二十四至卷二十六收说,卷二十七收书札,卷二十八收题跋,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三收杂记,卷三十四是别录,收杂录《杖门随集》二卷。本书卷十有〈洞宗标正〉,以及关于五位说的详细记述与〈五位颂),颇能传达曹洞宗的禅风。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