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度庐

王度庐
  • 姓名:王度庐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北京人
  • 出生日期:1909年
  • 逝世日期:1977年
  • 民族族群:

王度庐(1909年-1977年),现代小说家。本名葆祥,以笔名行世。北京人。出身于旗人家庭。7岁丧父,家境贫寒,故读小学和中学时断时续。但因生性好学,常去北京大学旁听国文系课程,也常去京师图书馆读书,从而获得了丰富的文学知识。他当过小学教员,也做过家庭教师。并凭其文学素养,开始向报纸副刊投稿,逐渐崭露头角,被《今是日报》、《小小日报》聘为编辑。1935年,王度庐结婚成家,因添人进口,遂只身赴西北谋生,结果失望而归。但他了解了大西北的风土人情,领略了粗犷荒漠的自然风光,并遭遇过绿林好汉,这对他创作武侠小说关系甚大。1937年“七七”事变前,王度庐偕夫人李丹全赴青岛投亲, 一住就是10年。其间曾任圣功女子中学国文课代课教师,摊贩公会文墨,也曾在街头卖过对联,替苦力、小贩、贫民代写呈文。据说由于朋友介绍,开始给《青岛新民报》撰写连载小说,由于甚受读者欢迎,王度庐的多部作品均在该报连载,并由该报社刊印单行本。1948年底或1949年初,全家迁往大连,王度庐先编《东北教育》杂志,继而任教于大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50年代初调沈阳,任东北实验学校(今改名辽宁省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曾被选为沈阳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沈阳市委委员、沈阳市皇姑区人民代表。1969年退休,旋被下放至昌图县农村。不久,复迁居铁岭,直至去世。


王度庐一生创作长篇小说约20余种,其中言情小说约占三分之一,武侠小说约占三分之二。其言情小说鲜为人道,而武侠小说却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北派武侠小说四大名家(另三家是宫白羽、郑证因、还珠楼主〔李寿民〕)之一。其代表作是《舞鹤鸣鸾记》(又名《鹤惊昆仑》)、《宝剑金钗》、《剑气珠光》、《卧虎藏龙》、《铁骑银瓶》等5部互有联系的系列武侠小说。近年来王度庐的部分武侠小说重新面世,学术界也有所评论。如张赣生在《中国武侠小说的形成与流变》中称王度庐的武侠小说“把豪侠的爱情生活作为小说描写的重点,贯穿全书;同时着力揭示造成悲剧的根源在 于封建观念,奠定了作品的反封建的思想基础”。徐斯年在《孤剑下昆仑》一文中谓王度庐的武侠小说“以擅长描写‘侠情’而独树一帜”。

猜你喜欢的书

权文公集

权文公集

十卷。唐权德舆撰。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 (今甘肃奉安)人。少以文章知名。德宗建中元年从政,累官至宰相、刑部尚书,后出镇兴元,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德舆善诗文,精通经术。长于五古。著有 《童蒙集》、文集、制集等。是书乃明嘉靖二十年杨慎得之于滇南,仅存目录及诗赋十卷;由刘大谟序,并删其无书之目而刻之。故此刻本为所见最早之版本。其内容为诗、赋、歌词等。其诗多为应制奉和、登临咏物、送别赠言。其文多为奏议、制敕、碑志、书、序等。而《崇文书目》所录《权公文集》、《直斋书录解题》所录 《权丞相集》,皆为五十卷。清乾隆间未见其五十卷全本,只有此十卷本,散见于 《文苑英华》及《唐文粹》中。嘉庆年间,朱珪从其侄朱锡庚处发现《权载之文集》五十卷本,便于嘉庆十一年 (1806)雕版刊行。世称 “朱本”。后长沙叶启勖又得一与 “朱本”不同的嘉庆刻本,仅二十七卷。《四部丛刊》所收为 “朱本”,又由姜殿扬补录文十篇,并附 “校补”一卷。

九经字样

九经字样

字书。唐玄度撰,1卷。书成于唐开成(836—840)中。大和七年(833),唐玄度奉敕复定九经字体,他以张参《五经文字》为准,参照《说文解字》及其他字书,正其乖误,补其遗漏,纂录为《新加九经字样》,通称《九经字样》。全书依《五经文字》体例,以类相从,分为76部,共421字。又设“杂辨部”以收录“偏旁上下,本部所无”之字,并引文注解“经典相承、与字义不同”之字。全书系用直音法,不标反切,均用同纽之字注音,并标明四声。如无同音字可注,则用“某平”、“某上”字样就四声之转以表其音,这一点,与《五经文字》不同。《九经字样》与《五经文字》相辅而行,刻在石壁九经之后。对于校定经书中的字体,刊正讹谬,有一定作用。五代开运(944—947)中,田敏合二书为一编,后又有印板,据陈振孙《书录解题》中所记,他曾得到过这种刻本,为家藏书籍中最古者。宋代亦有《五经文字》、《九经字样》的合刻本。明嘉靖乙卯(1555)地震,二书同石经皆遭损缺。清人马日璐依宋刻本刊印成书,即今流传的扬州马氏丛书楼刻本。此书尚属完善,但其间传写失真及校者意改之处,往往有之。

黄庭坚诗选

黄庭坚诗选

宋诗别集选注本。今人潘伯鹰选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初版。注者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宁陈三立覆刻日本宽永六年(1629)大和田意闲翻宋绍定五年(1232)闽中刊本《山谷诗集注》和朝鲜活字本《山谷外集诗注》为依据,精选一百五十首诗作,详加注释,为建国后出版的第一部黄庭坚诗歌选注本。注者在任渊、史容注释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史传及宋人笔记中与黄诗有关的材料,并参照钱钟书《谈艺录》中的有关见解,对所选作品在用典、句法、诗旨等方面的特点作了颇为详赡的注解。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注者常常联系对具体作品的阐释将这类诗作的句法特点作简要交待,如《内集·次韵公择舅》注云:“这是一种六言四句的诗,宋朝人多喜欢作,山谷尤精于此体”,“这其中要诀,须将句法炼得坚挺,把不相干的转折字、虚字删得干净。这样才能将意思的转折藏在里面,因而耐人寻味”。凡此种种,对读者深入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而探讨宋诗的独特面貌,颇富启发意义。卷首导言对黄庭坚的生平、政治见解、思想渊源及其诗作在章法、写景、句法方面的特点作了细致的阐述,对理解所选诗作甚有裨益。

不得已

不得已

清杨光先著。二卷。顺治十七年(1660),向礼部上《正国体呈》,控告传教士汤若望“窃正朔之权以予西洋”。礼部未准。康熙三年(1664)上书《请诛邪教状》,告汤若望造妖书和谋反。汤若望由是下狱。四年,被特授钦天监监正,以“但知推步之理,不知推步之数”,五次上疏辞职,未准。因辑其前后所上的书、状、论、疏,为上、下两卷。上卷除上述之文外,还有《辟邪论》上、中、下三篇,《摘谬十论》等。下卷有《孽镜》等文。杨、汤一案是清初天文学领域中的一件大事,对天文学的发展和对国家的政治、宗教以及西方知识在中国的传播等都有一定影响。本书是斗争中的一方的文献结集。与之相对的是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类思针对《不得已》所作的《不得已辩》,一卷。其后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又曾加以修订。《不得已》在清代流传很少。光绪十五年(1889)出版荆楚挽狂子重辑的《不得已辑要》一卷附一卷本。直到1929年方有据清抄本影印的两卷本。利类思《不得已辩》有康熙四年版,八年南怀仁修正本。

百两篇

百两篇

西汉张霸伪造。将《今文尚书》分为数十篇,又采取《左传》《书序》作为首尾,编成一百零二篇,故名。此书早佚。汉书儒林传曰:世所传《百两篇》者出东莱张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为数十,又采左氏传书叙为作首尾,凡百二篇。或数简文意浅陋,或帝时求其古文者,霸以能为百两征。以中书较之,非是霸辞受。《汉魏遗书钞》收辑文七则。

深沙大将仪轨

深沙大将仪轨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称深沙大将菩萨仪轨。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深沙大将,据传,玄奘于远涉流沙遭遇危难时,感见此神之守护,或以此大将为北方多闻天王之化身,本仪轨则以之为观世音菩萨化身。若诵其真言,恶业悉能消灭,文中并载修法及所成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