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度庐

- 姓名:王度庐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北京人
- 出生日期:1909年
- 逝世日期:1977年
- 民族族群:
王度庐(1909年-1977年),现代小说家。本名葆祥,以笔名行世。北京人。出身于旗人家庭。7岁丧父,家境贫寒,故读小学和中学时断时续。但因生性好学,常去北京大学旁听国文系课程,也常去京师图书馆读书,从而获得了丰富的文学知识。他当过小学教员,也做过家庭教师。并凭其文学素养,开始向报纸副刊投稿,逐渐崭露头角,被《今是日报》、《小小日报》聘为编辑。1935年,王度庐结婚成家,因添人进口,遂只身赴西北谋生,结果失望而归。但他了解了大西北的风土人情,领略了粗犷荒漠的自然风光,并遭遇过绿林好汉,这对他创作武侠小说关系甚大。1937年“七七”事变前,王度庐偕夫人李丹全赴青岛投亲, 一住就是10年。其间曾任圣功女子中学国文课代课教师,摊贩公会文墨,也曾在街头卖过对联,替苦力、小贩、贫民代写呈文。据说由于朋友介绍,开始给《青岛新民报》撰写连载小说,由于甚受读者欢迎,王度庐的多部作品均在该报连载,并由该报社刊印单行本。1948年底或1949年初,全家迁往大连,王度庐先编《东北教育》杂志,继而任教于大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50年代初调沈阳,任东北实验学校(今改名辽宁省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曾被选为沈阳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沈阳市委委员、沈阳市皇姑区人民代表。1969年退休,旋被下放至昌图县农村。不久,复迁居铁岭,直至去世。
王度庐一生创作长篇小说约20余种,其中言情小说约占三分之一,武侠小说约占三分之二。其言情小说鲜为人道,而武侠小说却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北派武侠小说四大名家(另三家是宫白羽、郑证因、还珠楼主〔李寿民〕)之一。其代表作是《舞鹤鸣鸾记》(又名《鹤惊昆仑》)、《宝剑金钗》、《剑气珠光》、《卧虎藏龙》、《铁骑银瓶》等5部互有联系的系列武侠小说。近年来王度庐的部分武侠小说重新面世,学术界也有所评论。如张赣生在《中国武侠小说的形成与流变》中称王度庐的武侠小说“把豪侠的爱情生活作为小说描写的重点,贯穿全书;同时着力揭示造成悲剧的根源在 于封建观念,奠定了作品的反封建的思想基础”。徐斯年在《孤剑下昆仑》一文中谓王度庐的武侠小说“以擅长描写‘侠情’而独树一帜”。
猜你喜欢的书
牧庵集
元代诗文别集。36卷。姚燧撰。《牧庵集》原本久已亡佚,今存36卷本,是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卷首有至顺三年(1332)吴善序、泰定元年(1324)张养浩序。张养浩序是为江西省臣准备刊印姚燧文集而作。吴善序是为江浙行省所刊印姚燧文集而作。据吴序,50卷本《牧庵集》收入赋3篇,诗222篇,序38篇,记53篇,碑铭墓志140篇,制诰58篇,传2篇,赞15篇,说11篇,祝册10篇,杂著13篇,乐府124篇。今存36卷本《牧庵集》,内容要比原本少四分之一左右。其各卷所收是:卷1为祝册、诏制,卷2为诏制,卷3—4为序,卷5—9为记,卷10—12为庙碑,卷13—25为神道碑,卷26为碑、碣,卷27为阡表、阡碣,卷28—29为墓志铭,卷30—31为传、行状等各体文,卷32为赋、五言古诗,卷33为七言古诗,卷34为五言律诗及七言律绝,卷35—36为词。卷末附录有刘致所撰的姚燧年谱。本集编成后,又收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四部丛刊》据以影印编进初集。
燕乐考原
音乐论著。六卷。清代凌廷堪撰。凌廷堪,字次仲,安徽歙县人。喜好音乐,尤长于南北曲,乾隆年间曾在扬州词曲馆“从事雠校”。此书约成于嘉庆九年(1804年)。本书以论述琵琶调为主,研究唐宋燕乐的来源及其宫调系统。首卷总论,依据历史资料和当时俗乐宫调,探讨了燕乐二十八调的源流,力主四宫七调之说。卷2至卷5,分别论述了宫、商、角、羽四宫各七种调式。卷6是后论及附录。其中“宫调之辨不在起调毕曲说”,纠正了宋儒的偏见。全书对研究唐、宋燕乐宫调体系颇有参考价值。有《粤雅堂丛书》本及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氾胜之书
西汉农学家氾胜之所著,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后半期,《汉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均有提及。全书18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农学专著。唐人贾公彦认为:“汉时农书有数家,氾胜为上”。该书在宋元时期失传,今仅有辑自《太平御览》、《齐民要术》等书的片断,约有3700多字。该书总结了西汉后期我国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的农作技术。书中包括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有不少宝贵经验,并且大都符合科学原理。现存文字的内容涉及早禾、晚禾、麦、稻、稗、黍、大豆、小豆、麻、瓠、桑等农作物,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农作物栽培技术、区种法、整地技术、选种和留种技术、施肥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等项目。其中最突出的是区种法和溲种法,还有耕田法、种麦法、种瓜法、种瓠法,都表现出了高度的技术水平。另外象穗选法、稻田中控制水流以调节水温的方法、桑苗截干法等,也很突出地标志着西汉关中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春阿氏
章回小说。近代王冷佛著。十八回。又名《春阿氏谋夫案》。是根据光绪年发生在北京内城镶黄旗驻防区域内一桩实有命案创编而成的小说。春阿氏年仅19岁,是旗人阿洪阿之女,嫁与本旗春英为妻,按照旗人以名代姓习惯被称为春阿氏。春阿氏是旧时代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者,原本已有婚约,待嫁与她青梅竹马的表弟玉吉,不料对方父母双折,家里便悍然毁约,改将她嫁给春英。婆家的人口复杂,大婆婆严苛,二婆婆刁钻,丈夫愚蛮,还有太婆婆与小叔小姑们,都需她伺候,每日不堪其苦。一晚玉吉前来不意为春英撞见,玉吉一时性起砍倒春英。待婆家发现时玉吉逃逸,春阿氏自此一口咬定是自己失手杀了丈夫,至死决不改口。该案经官府审理,久拖不能定夺,后虽审定为永久监禁,春阿氏却病死狱中,玉吉殉情亦自缢而去。《春阿氏》是该事完结不久即问世的长篇小说,构思不周及结构未工之处确有一些,但是作品在面世一个世纪以来却不断有读者在读在议,不曾为岁月埋没,可见其价值之存在。
洪范传
北宋王安石著。在对《尚书·洪范》的注释中阐述了自己的哲学见解。认为“五行”是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天地万物都由五行变化而生成。指出“五行也者,成变化而行鬼神(按即奇迹),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万物的运动、变化的原因是事物间的对立矛盾,“有耦”、“有对”。强调一切事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故“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将事物变化的形态概括为“相生”和“相克”,“其相生也,所以相继也;其相克也,所以相治也”。提出视和听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明则善视,故作哲,聪则善听,故作谋”,以善视、善听作为智慧的来源。对“五事”(貌、言、视、听、思),主张以“思”为主,肯定了人思维的作用。提出“愚者可诱而为智也”,“不肖者可革而为贤也”。对“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由先天命运决定的传统说法提出异议:“五福者,自天子至于庶人,皆可使慕而欲其至。”但对封建等级制度持维护态度,“若夫贵贱有常分矣”。收入《王文公文集》。
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
《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印度佛教典籍。安慧着,译者不详。卷数不详。据《唯识述记》记载,安慧曾「即糅杂集,救《俱舍论》,破正理师」,所指的应该就是此《实义疏》的创作。在《实义疏》中,安慧以驳斥众贤一系的正理师、护救世亲的《俱舍论》为主要目的,故在许多问题上都遵循了世亲的思想。同时,他并不固执一家之言,而是积极吸收众贤等人的合理说法,旁徵博引,多方论证,因而在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发展了《俱舍论》的思想。所以,本疏对於研究安慧本人的思想以及说一切有部的理论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由於安慧的引用,疏中还包括了一些已经散佚的印度佛教史上的思想材料,为深入研究印度佛教思想提供了新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