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
春香传
《作者:佚名》朝鲜著名古典文学作品,作者和成书年代不详。故事很早就流行于民间,有各种各样的手抄本。独角戏唱本《春香歌》就是其中的一种。十八世纪末,被文学家加工成小说,名《春香传》,广泛流传于民间。后又出现“京版”、“完版”的木版本。其后,又有过崔南善的《古本春香传》、李海朝的《狱中花》、全用济的《广寒楼》等不同名称及同名的20余种版本。1954年,朝鲜在《烈女春香守节歌》的基础上,整理、校注、加工出版了新版《春香传》。编成歌剧、电影和通俗小说、儿童画册等,近年来,朝鲜所拍新片《爱情,爱情啊,我的爱情》,就是对《春香传》的一次再加工。故事描写封建社会一对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颇为曲折感人。全罗道南原府使之子李梦龙在端阳节游玩赏春之际,邂逅遇见艺妓之女春香,两人一见钟情。后李梦龙私赴春香宅第求婚,得到春香母女的许诺。不久,梦龙父升迁进京,梦龙慑于父亲森严的门第观念未敢直言而随父赴京师。不料,新任南原府使卞学道荒淫无道,看中了春香的姿色而逼其为妾。春香宁死不从,被打入死牢,准备凌迟处斩。此时,李梦龙在京金榜题名,任私察御史赴南原巡察。他得知春香的处境后,乔扮乞丐,闯入卞学道的寿筵,写下了“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的诗句。李梦龙在卞学道对春香即将行刑之际,亮明身份,惩办了贪赃枉法的南原府使,与春香结成百年之好。作品歌颂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忠贞不渝的爱情,鞭笞了封建制度的残酷和无情。《春香传》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被称为朝鲜三大古典小说之一。
-
逃犯
《作者:程小青》说起我的嗜好,也有不少项目:如旅行文艺美术纸烟等,近年来又加上一项,就是瞧电影。这天晚上恰是八月十三。晚餐时一阵子倾盆的雷雨把温度降低了不少,凉风习习已含着些儿凉意。我的妻子佩芹因着那一阵大雨,伊的瞧那《金缕痕》片名的兴致竟也像气候温度一般地降低了。我的意志比伊坚定得多,晚膳既毕,仍独自冒着雨前去。这《金缕痕》一片在描写和结构表演取景方面,处处都合乎艺术的原则,的确当得起“名片”的评价。所以我虽冒雨而往,还觉得非常值得。唯美戏院位置在公园路的北端,从戏院到我家里不过一里多路。我出院时雨点已停,街路上经过雨水的冲洗,清洁非常。我瞧瞧手表,恰指十一点二十分钟。安坐了近三个钟头,身体上感到有活动一下的需要,我便定意步行回去。我沿着公园路向南进行,影片中的情节,兀自在脑子中一幕一幕地自动搬演。
-
霍小玉传
《作者:蒋防》传奇小说。唐蒋防撰。一卷。防字子徵,义兴(今江苏宜兴)人。宪宗时官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敬宗时贬为汀州刺史,寻改连州刺史。诗文俱佳,收入《全唐诗》、《全唐文》各一卷。是篇写出身名门又考取为进士的李益,与“出自贱庶”而沦为娼妓的霍王小女霍小玉相爱,李益得官将赴任前,素缣立盟,“粉身碎骨,誓不相舍。”到任后,转而另娶高门小姐卢氏为妻。小玉数次托人探问音讯,以求相会,不料李益百般推脱,避而不见。后李益因事来京,有黄衫豪士,诓至小玉处。小玉见李,大骂负心薄倖,悲极气绝,化为厉鬼,作祟李家,使李疑其妻妾与外人私通,不得安宁,虽三娶妻房亦如是终。全篇三千二百余字,反映唐代婚姻制度以名门望族联姻为荣的现实生活,通过细致的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了霍小玉刚强勇烈的性格,对李益薄倖,势力熏心、玩弄女性的罪行提出控诉与鞭挞。故事完整,情节曲折,语言通俗,性格刻画具有典型性。为“唐人最精彩动人之传奇”。明汤显祖戏剧《紫钗记》即取材于此。有《虞初志》、《绿窗女史》、《五朝小说》、《唐人说荟》、《龙威秘书》、《艺苑捃华》、《唐宋传奇集》等丛书本。
-
傲霜花
《作者:张恨水》现代长篇小说。张恨水著。1947年上海百新书店初版。内收《自序》1篇。小说初载时原名《第二条路》,1941年初载于重庆、成都两地的《新民报晚刊》。作者在《自序》中说,这是一部叙述人生的书,将自己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所见所闻有关教育界的困苦情形,“摄取了一部分现象,来构成这部小说”,“替教育界人呼吁”。小说共48章。女主人公华傲霜是个老处女,职业是教师,受过高等教育,但情性孤傲。她热心于妇女运动,办妇女补习学校,曾说:“其实我并没有崇高的理想,只是从小在学校里念书,就养成了这么一个习惯,不甘寂寞,不肯承认男子对外,女子对内这个原则。不过我的交际手腕和我的理想,不能融合,往往在这二点上失败。”她抱独身主义,独处30多年后,才深觉没有男人不易生活,最后和留学生出身的老商人夏山青结合。华傲霜生活道路和人生看法的这个大转变,还由于教育界生活困苦的原因所造成。她教书无法糊口时,不得不弃教从商,与人合办合作社。她一向看不起经商,视商人为市侩。可是一旦生活不下去,自己也不得不经商时,才扭转了旧时的观念,改变了生活态度,最后同经商者结为伉俪。作者写来不无幽默感,但仍“不失正义感”(《自序》)。
猜你喜欢的书
复活
长篇小说。写于1889—1899年。生在牛棚,三岁时母亲死后即成了地主“半养女、半家奴”的玛丝洛娃,刚长大成人就遭贵族少爷聂赫留朵夫的践踏遗弃,沦为娼妓,最后蒙冤进狱并被判刑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自私堕落的聂赫留朵夫后来在法庭上同玛丝洛娃相遇,深受触动,开始了“灵魂大扫除”,为营救玛丝洛娃出火坑而奔走,在一切努力失败后,又决定和玛丝洛娃一起去流放。玛丝洛娃受“忏悔”后的聂赫留朵夫的精神的感召,终又“更深深地爱上他”。小说以单线条的明快结构,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复杂经历,描绘了农奴制度改革后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撕下了贵族资产阶级的“一切假面具”。作者通过极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强烈控诉从外省到首都,从地方到中央,整个俄罗斯帝国,包括它的国家机器、官方教会、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和伦理道德,已经成了囚禁和残害人民的监狱。但也正是在这部小说中,托尔斯泰思想和艺术上的矛盾和局限性,也得到最充分的表现。他谴责地主资产阶级的暴力,同时也否定革命的暴力,并且歪曲革命者的形象;他反对官方教会,却又鼓吹“清洗过的新宗教”,用一种“精制的新毒药来麻醉被压迫群众”;他不赞成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但没有“去反对地主土地占有制和它的政权工具,即君主政体”,幻想“好老爷”发善心,把土地“恩赐”给农民;鼓吹“饶恕一切人”、“爱敌人”等的基督教“博爱”宣传也比以前更加浓重。在艺术上,托尔斯泰通过复杂的心理过程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独特技巧,在《复活》中达到十分精致、高超的程度,语言也较以前质朴多了;但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人性”和“兽性”的荒诞观点,却使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形象在小说后半部苍白无力。《复活》中冗长道德说教和大量抄引《福音书》,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长篇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连它的结构有时也遭到明显的破坏。
易经古本
廖平撰。一卷。《新订六译馆丛书》本。廖氏认为:“《易》古本非反复系辞,则‘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之道不能显明,失《易》周流不居之旨。”因著是书,以推衍之。书中首先引《系辞传》“《易》之为书也”三节、“《易》之兴也”二节、“书不尽言”二节,以为序例。其次以《乾》、《坤》、《坎》、《离》、《颐》、《中孚》、《大过》、《小过》等八错卦,皆三爻反复为六爻,一卦自为一图;其余五十六综卦,则六爻反复系辞,每二卦合为一图,共计三十六图。最后再将《乾》、《坤》等八错卦分立八图,以见八卦自综之义;又合为四图,以见连反错综之法。按廖氏运用此类图式,表明六十四卦所以反易、不反、变易及错综诸义,图解明显,足资考览。但前代学者所言“《易经》古本”,皆指《汉书·艺文志》“十二篇”旧次第,未有以“错综”诸图当“古本”者。故廖氏此书立名实未切当。书中又言:“合上下经诸卦,有顺逆两读,而每卦又有顺逆两读之法。上经主内,顺行,每卦当由初而上,旧读不误;下经逆行,主外,每卦当由上而初。”黄寿祺先生《易学群书平议》指出:“此说昔儒所无,亦无甚确切之义据,则未免故为新说以矜奇立异矣。”【此书有大量图片,需下载图片才能阅读!】
上清骨髓灵文鬼律
上清骨髓灵文鬼律,原题饶洞天定正,邓有功重编。二人皆为北宋天心派道士。原书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戒律类。全书收载上天「驱邪院」法律科仪一百二十余条,据称皆仿「国家法律」而定。三卷内容概略如下:上卷载「鬼律」六十三条,皆为约束神兵将吏、城隍社令、龙神树神,亡魂妖祟等鬼神之法律。凡有徇私失职,传奏误时,危害人民者,皆按律处罚,轻则杖徙流放,重则灭形处死。 卷中载「玉格」十六条,乃上天驱邪院法官受职、行法、传付之规则。 卷下载「仪」三十六条,乃行天心正法之威仪;「式」十二条,乃上天驱邪院行法所用之各种款式,如印式、步罡咒诀式、誓神将文、正法榜式、补驱邪院官告式等等。
春明外史
现代长篇小说。张恨水著。原载1924年4月 12日至1929年1月24日北平《世界日报》副刊《明珠》。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5月出版单行本。收《后序》1篇。小说以“报人”杨杏园的恋爱史为情节主干,展示了军阀时代北京纷纭的人生画面。杨杏园旅居北京5年,仍孤身一人。后结识了妓女梨云,两人情投意合。当梨云病势沉重,被鸨母送往小屋时,杏园尽心服侍。在梨云去世后,杏园又将她当未婚妻殓葬。其后,杏园在朋友剑尘家又认识了女士冬青。从此,两人时有诗文酬作,感情日深。杏园意欲与冬青永结良缘,然冬青因身患暗疾,自知薄命,故不得不在手绢上血书“我不负君”,愿以兄妹相称,并决心促成杏园与她的女友史科莲的婚事。杏园倍感冬青的深情厚谊,良苦用心,但仍表示非冬青不娶。在杏园病危之际,冬青突然赶到,执手相对,难受万分。杏园口授七绝4首,字字血泪。他又挣扎着写了两副自挽联后,便投笔死去。冬青也哭得晕倒于地。作者在《后序》中说:“予书既成,凡予同世之人,得读予书而悦之,无论识与不识,皆引予为友,予已慰矣。”
明道编
明学者黄绾撰。黄绾(1480~1554),字宗贤,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早年宗程朱理学,后转向王阳明心学,晚年又批评王学。其子黄承德将其所撰《久庵日录》八卷与学生听讲所记《习业录》四卷合并为十二卷,总名《明道编》。今存《明道编》系他晚年所写的《久庵日录》中之六卷,其余大多散佚。黄绾认为,人的私情乃“天性人情之真”,喜怒哀乐之情出于人性之自然,“盖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人情之所有”(同上书,卷一)。书中叙述了他由相信宋儒到信仰王守仁,晚年又 背叛王学,对致良知说展开批判的过程。书中论治学、论修养、论时弊,亲切平实,语多剀切。有清刻本,中华书局标点本。
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
三十三卷,别录一卷。明·觉浪道盛撰,大成、大峻、大状、大浩等编。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又称《天界觉浪禅师全录》。收录在《嘉兴藏》(新文丰版)第三十四册、《禅宗全书》第五十九册。觉浪道盛另撰有一部十二卷本的《天界觉浪禅师语录》。两书相较,本书实为结集道盛一生语录、小参、法语、偈颂之大成者。本书卷首收兴翱赵㟲等十五篇序,卷一至卷五收所住诸刹的上堂语,卷六收小参,卷七收示众,卷八收普说,卷九收茶筵法语,卷十收法语,卷十一收机缘,卷十二收颂古,卷十三收源流赞,卷十四收赞、佛事,卷十五收偈,卷十六收附载,卷十七收塔铭,卷十八收诗,卷十九至卷二十收论,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二收序,卷二十三收记,卷二十四至卷二十六收说,卷二十七收书札,卷二十八收题跋,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三收杂记,卷三十四是别录,收杂录《杖门随集》二卷。本书卷十有〈洞宗标正〉,以及关于五位说的详细记述与〈五位颂),颇能传达曹洞宗的禅风。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