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防

- 姓名:蒋防
- 别名:字子徵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
- 出生日期:792
- 逝世日期:835
- 民族族群:
蒋防(792—835),字子徵,一字子微,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元和中历官右拾遗、右补阙。长庆元年十一月,以元稹、李绅荐充翰林学士,二年擢司封员外郎,三年加知制诰。四年李绅为宰相李逢吉所排挤,防亦贬汀州刺史。宝历元年移连州刺史,大和二年改袁州刺史。入为中书舍人,卒于大和五年至开成元年间。防工诗文,尤长于传奇,所撰《霍小玉传》为传诵名篇。胡应麟称:“唐人小说记闺阁事,绰有情事,此篇尤为唐人最精彩动人之传奇,故传诵弗衰。”(《少室山房笔丛》)汤显祖《紫钗记》即本此。《宋史·艺文志》著录《蒋防集》一卷,《蒋防赋集》一卷,已佚。《太平广记》卷四八七存其《霍小玉传》,《全唐诗》卷五○七存其诗一二首,《全唐诗补编·续补遗》收蒋子微诗一首,蒋子微即蒋防。《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二四补二句,《全唐文》卷七一九存其文二六篇。事迹散见《重修承旨学士壁记》、《唐诗纪事》卷四一、《咸淳毗陵志》卷一六、《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六。
蒋防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枕上随笔
随笔集。章衣萍著。北新书局1929年初版。除作者的《序》、《跋》外,均为札记。《序》说:“仿《世说新语》体,记载许多师友的丰采议论。”作品记述了鲁迅、胡适、冰心、陶行知、郁达夫、陈独秀、钱玄同、汪静之、周作人、茅盾、孙伏园、王鲁彦、王品青、章铁民、罗家伦等学者、作家的言谈轶事。《跋》记有当时一些作家读此书的感想:“读了这书,觉得很有趣味。”(胡适语)“这样著作,在中国尚未有过。”(林语堂语)
毕斯麦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毕斯麦》林白水著。毕斯麦即俾斯麦,普鲁士王国首相 (1862—1890),德意志帝国宰相 (1871—1890)。出身容克贵族。天性狂妄。曾受过良好教育。1847年步入政界。首相任内,推行强权统治,实施“铁血政策”。先后通过丹麦战争(1864)、普奥战争 (1866)和普法战争 (1870—1871),完成德国的统一,故有“铁血首相”之称。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受封公爵,出任帝国宰相。参与镇压巴黎公社。1878年颁布 《反社会党人非常法》。对外推行“大陆政策”,以图称霸欧洲。1890年被帝国第二代皇帝威廉二世解职。
朝鲜王朝实录[仁宗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仁宗实录]。李峼(1515年—1545年),即朝鲜仁宗(조선 인종),朝鲜王朝第十二任君主(1544年—1545年在位)。幼名亿命,字天胤,是朝鲜中宗李怿之嫡长子,生母为章敬王后尹氏。章敬王后在他出生后不久因血崩病逝,因此他一直都由文定王后尹氏扶养。正德十五年(1520年)被册封为王世子。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十一月二十日即位于昌庆宫明政殿,次年七月一日升遐,在位仅七个月有余,是朝鲜国王中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位。因未生下子嗣,故由同父异母弟弟李峘即位,即第十三任国王明宗。
逸周书
这是一部记载周时诰、誓、命的汇编书,共有71篇,作者不详。原名《周史记》、《周书》、《逸周书》。司马迁、班固、许慎、马融、郑玄、郭璞等在编写史书的过程中均引证过此书所记载的材料,晋太康二年(218年),《汲冢书》发现。后来,古本失散。《汲冢书》之杂书等被补入,遂有《汲冢周书》。经宋代李焘、丁黼、王应麟及明代杨慎,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等辨正,复称《逸周书》。现代本有10卷70篇;另加《序》1篇。其中缺秦阴、九政、九开、文开、保开、八繁、箕子、耆德等9篇,实存62篇。 晋孔晃注10卷,篇名后均加“解”字。清朝对该书进行过校、补,注释的有王念孙的《逸周书杂志》4卷,陈逢衡的《逸周书补注》22卷,朱右曾的《周书集训校释》19卷,孙诒让的《周书校补》4卷等。现在通行的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章蘖刻本。
春秋比事
二十卷。旧题宋沈棐(生卒不详)撰。又据嘉庆四年庐陵谭月卿《序》,则称为莆阳刘朔撰,并说他亲见刘氏家本,不知其依据何在。此书原名《春秋总论》,陈亮更以今名。前以周天王、齐桓、晋文二伯及鲁、晋、齐、宋、郑诸国类次,后以搜狩、郊、盟会、朝聘、侵伐、战、救、遂、夷狄等事迹相近者类比而为之说。如“齐桓公”条下列“会十五”、“诸侯十四国从齐终始”、“小白抑强楚、卫诸侯”、“小白侵伐并吞执大夫”、“救国城国”、“三伐戎”诸条论述分说。再如“会”条下先释“会”义,再详列“经书公会一国者十有八”、“经书称会公者三”等十一条,收集经文、分类排次,最后为“总论”。宋代经学受啖赵影响,主弃传就经,于经中直寻大义,此书即是迎合这一时尚而编纂的。故陈亮《序》称此书“即经类事,以见其末,使圣人之志可以舍传而独考,此其为志亦大矣。”但此书之编纂的确有助于《春秋》一书之研究,如果摒弃其陈腐之议,至今仍是一部研究《春秋》有用的工具书。此书于元至正年间初刻于金华,此本今存。
辨非集
辨非集,一卷,宋善喜述,有题记。善熹在此书中对解空法师(1092—1182)《金刚通论》《金刚事苑》二书进行了批驳,以维护华严宗第五祖圭峰宗密“禅教并用”的思想,反映出两宋时期佛教内部华严宗与天台宗的争辩,其辩词有理有据,出古入今,体现了丰富的学识,展现了佛教传播进程中的教义之争,于佛教史乃至中古时期中国文化思想史研究均有其意义。收入《卍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