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 周易外传

    周易外传

    《作者:王夫之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研究《周易》之著。共七卷,一百四十五论。卷一至卷四分论六十四卦,卷五卷六论《系辞传》,卷七论《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成书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哲学思想。(1)对“道器”、“象道”、“体用”等范畴作了唯物主义分析。认为“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无其器则无其道。”(卷五)道与象的关系并不是父子关系,而是体用关系,“象外无道”(卷六)。(2)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与运动。“物物相依”,“可依者有也”,任何事物都要凭借一定条件才能存在,这种条件性说明了事物之间的互相依赖和普遍联系,它们是客观存在的,“皆无妄而不可谓之妄”(卷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自身运动的结果:“太虚者,本动者也。动以入动,不息不滞。”(卷六)(3)强调“珍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已有是人矣,则不得不珍其生。”(卷二)珍生的目的在于“延天以佑人”(卷五),即把握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后收入《船山遗书》。有1962年中华书局单行本。

  • 周易悬象

    周易悬象

    《作者:黄元御 八卷。清黄元御撰。黄元御字坤载,号研农,昌邑人。早为诸生,因庸医误用药而损害了他的眼睛,于是发愤学医。对于 《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都有注释,总有数十万言。大抵自命非凡,想驾御魏、晋以来医者之上,除上自黄帝、岐伯、秦越人、张机之外,罕有能免于被其批判的。未免师心太过,求名太急。惟其诂经乃颇能沿溯古义。其训释以观象为主,其观象以《说卦》为主,而参以《荀九家》之说,也兼用互体。大抵都是缘象以明理,不纠绕飞伏、纳甲之术,也不推演河、洛、先天之说,在近人易说中犹可算是学有根据。只是喜好以己意改古书。其并彖、象传于经,而将《文言》合为一篇,这也是根据郑玄本而来的(郑玄本《文言》自为一篇,见《崇文总目》)。而改乾卦的次序,使之与坤卦以下同,这也是据王弼本六十三卦之例而来的。将《系辞》十九卦之说割裂而转入文言的,在古代只有吴澄有此说(见《易纂言》),这已经是没有根据。至于《系辞》全部改动其次第,并多所删节,又割掇《说卦》以补之,《说卦》更多所改正。直以孔翼为稿本,而笔削其文,别造一经,更不是古法。《四库全书总目》入存目。

  • 道德悬解

    道德悬解

    《作者:黄元御二卷。清黄元御撰。先人诸家为《道德经》作注,或以养生家言,或以儒、道家言,或以杂家言释解经文。黄元御作《道德经悬解》,多以养生家言训释《老子》。但其书使原文章次多有变更,字句亦多有窜乱。故《四库提要》讽其书 “谓 ‘改本老子’ 可也。”后世对此书颇不为重。传本也极少。《四库提要》据周永年家藏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 周易内传

    周易内传

    《作者:王夫之清王夫之撰。六卷,附《周易内传发例》一卷。作者自述是书不同于“推广于象数之变通”的《周易外传》,而着重“守象爻立诚之辞,以体天人之理,固不容有毫厘之逾越”。为作者长期精研《易》理之结晶。通过对《周易》的系统解释,作者阐述了其“乾坤并建”的矛盾学说,发挥了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针对程朱“息动而使不流”的主静观点,提出“动之端乃天地之心……动岂可终息也?”反对周敦颐、朱熹对“太极”的神秘主义解说,认为太极只是阴阳二气充凝的物质统一体,它并非孤立于阴阳之上,也不在阴阳之先,而只在阴阳二气之中,动静乃阴阳交感产生。否定了“太极动静生阴阳”这一程朱理学的纲领。书中既看到矛盾的普遍性,认为“纯乾纯坤未有易也,而相峙以并立,则易之道在”,万事万物无非是阴阳之道所变化发展而来;又注意到矛盾的特殊性,认为“情各异用,事各异趣,物各异处”,要求“学易者不一其道”,要因时因地,“斟酌所宜”,“变易其故而别为新”。收入《船山遗书》。

  • 周易大象解

    周易大象解

    《作者:王夫之清王夫之撰。一卷。《船山遗书》本。此书专释《十翼》中的《大象传》。书首《自序》云:“《大象》与彖、爻,自别为一义。取《大象》以释彖、爻,必龃龉不合;而强欲合之,此《易》学之所由晦也。惟《大象》则纯乎学《易》之理,而不与于筮。”柯劭忞指出:“象与彖、爻,有别为一义者,亦有同义者,不尽龃龉不合;《易》本卜筮之书,谓《大象》不与于筮,亦非通论。夫之撰《易内传》,诠释《大象》之义已详尽矣,此书作于《易内传》之前,词义与《内传》间涉复重。然谓‘否而可以俭德避难’、‘剥而可以厚下安宅’、‘归妹而可以永终知敝’、‘姤而可以施命告四方’,略其德之凶危,而反诸诚之通复,则深切著明,有裨于反身之学,不当以有复重而废之矣。夫之《自序》,其文又见于《易内传发例》,不应重出于此,则刊书者之失检也。”(《续修四库全书提要》)

  • 内经评文灵枢

    内经评文灵枢

    《作者:周学海医经类著作。清周学海撰。三十六卷。学海有《周氏医学丛书》已著录。是书刊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含《素问评文》二十四卷(附《遗篇》)和《灵枢评文》十二卷。依通行本《内经》之编次,用品评方式,根据诵读古文的要求,通过注文及旁注逐条评述。从文字及医理的角度,阐述撰者的见解,简洁明了。对学习及研究《内经》颇有裨益。有《周氏医学丛书》二集本及单行本。

  • 御定六壬直指

    御定六壬直指

    《作者:佚名《御定六壬直指》中大六壬是中国古代预测学的最高层次之一,位列三式之首。法以占时加地盘取四课,以四课克贼发三传,以三传与干支的生克论吉凶。因课式较繁杂故研习者较少。此《御定六壬直指》作者不详。全书内容共分:直指、析义两部分。直指简明扼要地介绍六壬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析义对六壬所可能产生的每一课(以六十甲子纪日配每日十二个时辰,共七百二十课)的意义分课解释。

  • 凌门传授铜人指穴

    凌门传授铜人指穴

    《作者:佚名针灸经穴专著。1卷。撰人不详。约成书于清康熙纪元之前。此书列针灸歌37首、赋6首、论7篇。分别叙述经络穴位、针法、治则、禁忌及子午流注等。另有图36幅,述十四经循行部位、腧穴名称及针法、脏腑等。现存抄本及198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抄本出版之影印本。【图片附于最后】

  • 伤寒论集注

    伤寒论集注

    《作者:张志聪清张志聪撰。六卷。志聪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已著录。此书成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张氏注释本书,未成病逝,后由门人高世栻重予编撰补订成书。卷一至卷二为太阳病脉证篇。卷三为辨阳明、少阳病脉证篇。卷四为辨太阴、少阴、厥阴病脉证篇。卷五为辨霍乱病脉证、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辨痉湿暍病脉证、辨可不可下、汗、吐病脉证。卷六为辨脉法、平脉法。撷取前贤注疏,结合心得,将《伤寒论》内容相似条文汇为一节,概括注论。纲目清楚,便于学者掌握,对后世医家影响较为深远。清代以来印本较多,有平远楼刻本,同治九年(1870)内邑公局刊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校经山房印本。

  • 伤寒论宗印

    伤寒论宗印

    《作者:张志聪伤寒论著作。清张志聪撰。八卷。志聪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已著录。张氏认为:能医伤寒则可医诸病。遂潜心研究十余年,对仲景之文加以分析注释,成书于康熙二年(1663)。内容为辨脉法、平脉法、辨痉湿暍脉证、辨六经脉证、辨霍乱、辨阴阳易、瘥后劳复、辨不汗与可汗、辨不可吐与可吐、辨不可下与可下等,后附伤寒例。书中每篇先录仲景原文,多以内经理论加以注释,间有按语,概言其要。后附仲景原方,并有方解,对药物作用说明较详。论述详尽,但多以经解经。对经典著作,过分推崇,反映张氏浓厚的尊经思想。有康熙二年武林张志聪手抄本(典藏中国医学科学院),康熙间刻本。

  • 麻疹备要方论

    麻疹备要方论

    《作者:吴亦鼎儿科著作。清吴亦鼎辑。一卷。亦鼎字砚丞,安徽歙县人。辑有《神灸经纶》。本书简要地介绍了麻疹之病原、脉症、各种兼症、治疗禁忌及备用诸方。是书曾与《原瘄要论》合刊有 《中国医学大成》本。

  • 陈莲舫医案

    陈莲舫医案

    《作者:陈莲舫清陈莲舫撰。3卷,成书于1914年。全书所收医案以内科外感、杂病为主,兼收外、妇科病证126种。上卷载中风、类中、肝风、历节风、春温、风痧、食复、霍乱、囊风、惊风、肺痈、哮喘、咳嗽、呕血、胸痹等42种病证。中卷列痢疾、肠风、泄泻、痰饮、脾胃、疟疾、脚气、臌胀、噎膈、淋浊、遗溺、癃闭、梅毒及耳、目、鼻、舌等病证44种。下卷为咽喉、失音、痫、痫厥、癫、头痛、河白、黄疸、汗、损病、疬、消渴、怔忡、鹅雪疳,以及外科各类痈症、妇人调经、胎前产后等病证40种。各症医案少则一例,多二十则,惟药物大多无剂量,为其不足。

  • 增订医方歌诀

    增订医方歌诀

    《作者:王泰林方书。清王泰林撰,曹仁伯增订。不分卷。泰林有 《王旭高医书六种》 已著录。本书为其六种之一,系周镇少时所录存,与《退思集类方歌注》 及《医方证治汇编歌诀》 详略互异,前二书已载者不收,仅载前二书未载,或歌注不同者。初刊于光绪二十三年 (1897)。全书约三千余字。书中分补益、发汗、攻下、和解之剂,凡四类。补益之剂载有鹿茸丸、菟丝子丸等五方; 发汗之剂载有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等八方;攻下之剂载有海蛤散、十枣汤等八方; 和解之剂载有桂枝汤、芍药甘草汤等五方。凡二十六方。每方均编以七言歌诀,说明方剂组成、主治证候及证治机理。歌诀中有注释,述来源,并引用前贤之言以论制方之理、主治证候及药物剂量。可供初学中医者参考。但载方太少,似为不足。有一九六五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旭高医书六种》 本。

  • 杂病源流犀烛

    杂病源流犀烛

    《作者:沈金鳌内科著作。清沈金鳌(1717—1767) 撰。三十卷。金鳌有 《沈氏尊生书》已著录。本书为《沈氏尊生书》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无论何因,而病发于皮毛肌肉,经络脏腑之间,均为杂病,故著此书。博采 《内经》、《难经》、《甲乙经》 及历代诸名医之精华,参以己见,分证述其源流,详辨证,明治法,变杂乱为明晰,故名。成书于乾隆三十八年 (1773)。卷首,载有《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全书分脏腑、奇经八脉、六淫、内伤外感、面部、身形等六门,每门详列若干病证,每病均设“源流”一篇,以述病证原委,说明脏腑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的有机联系。每病脉、因、证、治悉俱,理、法、方、药契合,条分缕析,一目了然。使“表里不相蒙,寒热不相混,虚实不相淆,阴阳不相蔽”。除介绍方治外,还附有养生导引之术。全书所论源流清晰,分类明细,辨证论理精到,在杂病著作中颇有影响。对研究中医理论及临床运用,均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图书集成印书局《沈氏尊生书》本。一九五七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诸脉主病诗

    诸脉主病诗

    《作者:沈金鳌诊法著作。清沈金鳌撰。一卷。《诸脉主病诗》按李时珍《濒湖脉诀》法,作二十七脉主病诗,将各脉所主之病分以咏之。与《脉象统类》相呼应。

  • 阴骘文注

    阴骘文注

    《作者:朱珪《文昌帝君阴骘文》注释书,清朱珪撰。清代朱珪校定的《阴骘文注》认为:“《阴骘文》有宋郊之事,当作于宋代。”阴骘,原指默默地使安定,转指阴德,后引申为默默行善的德行。《文昌帝君阴骘文》,简称《阴骘文》,它告诫人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劝人多积阴功阴德,为善不扬名,独处不作恶,这样就会得到暗中庇佑,赐予福禄寿。

  • 陈莘田外科方案

    陈莘田外科方案

    《作者:陈莘田《陈莘田外科方案》为清代医家陈莘田临证病案,刊行年代不详。陈莘田为清道咸间吴县(今属江苏)人氏,世居长洲枫桥,通内外科,以疡科名医,名重一时。书中以病为纲,分为肺痈、胃脘痈、痰瘿、手腕流注、眉心疔等230门,计录病案658则,并载外科备用汤方36首(其中有3首重复,实为33首)。内容涉及疮疡痈疽、瘿瘤、流注流痰、乳房、皮肤、前阴等疡科疾病。每案先列病情,后载方药。

  • 医医十病

    医医十病

    《作者:吴楚一卷,清吴楚撰。《医医十病》主要是批评有些医生不重医德,不精医术,疏于审脉,轻忽人命,守时套病,用药似是而非,曲顺人情而无已见; 或轻药保名,吝惜药料; 更有甚者,妒嫉谗谤,欺哄诈骗,害人不浅。因之昔人有言曰,医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智慧,读书达理之儒,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笃诚无伪之君子,不可信也。故该篇是研究清代早期医学伦理的一份重要资料。<br/><br />

  • 医医病书

    医医病书

    《作者:吴瑭医论。清吴瑭撰。二卷。瑭有《温病条辨》已著录。是书系为医流俗之弊并补《温病条辨》一书所不及而撰。成书于道光十一年(1831),展转传抄,,至一九一九年刊行。载论凡七十六则,约万余言。其中医非上智不能、以明理为要、博而不精、多读无用等论,论述医德、医术及医者之弊病;中风、痿痹、午后发热、虚劳、吐血等论,论述内科杂病诊治;无论三阴皆以胃气为要、治内伤须辨明阴阳三焦论、看病须察兼证等论,论述治疗原则与方法;肝郁用逍遥散、柴胡治痨病等,论述药物性能与治疗法则。结合个人经验心得,论述理论与临床实践中的部分重要问题。阐发经旨,批评偏弊,观点鲜明,可供研究吴氏学术思想参考。后经曹炳章重编,分为二卷,归类为学医总论、病理各论、证治要论、用药统论,并有所增补。有一九一五年、一九五一年绍兴育新书局石印本。

  • 经验麻科

    经验麻科

    《作者:佚名嘉庆道光年间,安徽太平县沈望桥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写了《经验麻科》一书,当时仅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由于该书经验确切,药效显著,得书者往往视同珍宝,秘不示人。

猜你喜欢的书

皮佑选集

皮佑选集

让·雅克·皮佑,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空想共产主义者,巴黎公社积极的战士。本选集收录了皮佑的《平等人的历史,或在人间建立绝对平等的方法》《既无宫廷,又无茅屋》《公有制不再是空想!》等三部著作。在书中,皮佑认为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而社会却把人分为富人和穷人、老爷和奴隶、大人物和小人物等等,这是违反自然的规律的。因此他主张废除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代之以一个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绝对平等的新社会。皮佑曾经数度入狱,遭到审讯和放逐,巴黎公社失败后死于狱中。皮佑的全部著作都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之初写成的。本书是十九世纪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

燃烧的天使

燃烧的天使

小说以十六世纪的德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三角的爱情故事。 一个魔鬼三番五次乔扮成上帝的使者下凡,捉弄多情的少女莱娜塔,引诱她犯下了形形色色的罪孽。骑士鲁卜列希特在旅行途中遭遇了被魔鬼缠身的莱娜塔,陷入了对她无法自拔的痛苦的爱恋,他和莱娜塔共同探索魔法、关亡术、招魂术,期望寻找到魔鬼的踪迹。 最终,骑士和魔鬼化身的亨利希伯爵相遇并展开了决斗 莱娜塔隐身于修道院自新,但将面临宗教界的审判

本草单方

本草单方

明缪希雍撰。十九卷。希雍有《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已著录。缪氏著述颇丰,多行于世,唯此不轻易示人。谢世十余载后,由康文初与庄敛之搜讨诠次,分门别类,历二年而成书于崇祯六年(1633)。分内、外、妇、儿及杂病五科。卷中以病症为目,归纳诸方。伤寒方因有仲景《伤寒论》可稽,故不录; 药品价昂难求及药性峻烈者不收; 方中品味多者,虽效著,但难于制得者亦不载。卷一至卷九,为内科病证。载有卒中暴厥、疟疾、痰饮、反胃、胸痛、黄疸等八十九类病证。卷十至卷十一,为五官科病证。载有眼目、耳、鼻、口等十五类病证。卷十二至卷十三,为妇科病证。载有调经、经闭、产难等二十类病证。卷十四至卷十五,为儿科病证。载有初生、疳、滞颐等二十八类病证。卷十六至卷十八,为外科病证。载有痈疽、疔疮、手足皲裂、金疮等四十五类病证。卷十九,杂病。分奇病、服食、杂治、解中诸毒等七类病证。凡二百零四类。门类齐全,载方多,纲目清晰,易于查寻。其方以单方为主,药简易得、运用方便。尤可为基层医生临症参考。有崇祯六年刊本。

清风亭稿

清风亭稿

八卷。明童轩(1425—1498)撰。童轩,字士昂,鄱阳 (今属江西)人。景泰二年(1415)进士,授南京吏科给事中,历任寿昌知县、云南提学佥事。成化初,以右副都御史总制松潘军务,后又进南礼部尚书。著有 《梦要览》、《清风亭稿》、《枕肱集》等。据《千顷堂书目》载《清风亭稿》十卷。而此集共八卷,其中骚赋一卷,诗七卷。为其门人李澄所编,刘珝、张弼评之。后有魏骥、杨守陈、沈周诸人题词。较《千顷堂书目》少三卷,未知为原本佚脱,为黄虞稷误记。戴冠濯《缨亭笔记》称童轩性寡和,不妄取予。居南京日,家人衣食或不给。惟王恕馈以米及白金,或不受。毗陵(今江苏常州)王与知其介,不敢致馈。有以礼币求文者,导使诣童轩,童轩亦不纳。其人品本为高洁。其诗亦雅淡绝俗。然在明代不以诗名。殆正德以后北地、信阳之说盛行,寥寥清音,不谐俗尚故。朱彝尊 《明诗综》仅录其忆金陵五言律诗一首,未尽所长。又引周吉父之言,称其“九日诗 ‘黄菊酒香人病后,白苹风冷雁来引’。草堂诗‘草堂夜雨生科斗,花径春风唤栗留’两联。亦非其至。”或朱彝尊偶未见其全集,亦未可知。童轩别有 《枕肱集》二十卷,又有 《海岳涓淡》、《谕蜀稿》。《千顷堂书目》尚著录,但未见。其存佚盖莫之详。四库已存目。

枢言

枢言

清王柏心著。著有《枢言》《续枢言》。枢言,《管子》篇名,旧注云:“居中以运外,动而不穷者也;言则虑心而发口,变而无言者也。其用若枢,故曰枢言。”清娄姚椿《〈枢言〉序》:“枢言者所以济乎法之所不及,而使人以自为者也。”今人赵守正谓“即言本文各条理都极重要”。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

◎一九八三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释迦牟尼佛为了我们众生这个生死的问题,出现在这个娑婆世界。他生在皇帝的家庭里头,把全国的财富都舍弃了,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成就佛果。成就佛果后,他观察娑婆世界众生的因缘,和哪一位佛因缘最深?他一观察,知道我们娑婆世界,和两位佛因缘最深。这两位佛,就是东方的药师琉璃光如来和西方阿弥陀如来。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