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常见古典小说的原名和又名   

    《按鉴编集二十四帝通俗演义全汉志传》 又名《全汉志传》、《按鉴演义东西汉志传》、《东西汉全传》。《按鉴演义帝王御世盘古至唐虞传》 又名《盘古至唐虞传》、《帝王御世志传》、《盘古志传》。《按鉴演义帝王御世有商志传》 又名《有商志传》、《有商传》。《按鉴演义帝王御世有夏志传》 又名《有夏志传》、《有夏传》。《按鉴演义东西汉志传》 又名《全汉志传》、《按鉴编集二十四帝通俗演义全汉志传》、《东西汉全传》。《按鉴演义南北两宋志传》 又名《南北两宋志传》、《南北宋志传》、《南北宋传》。《案中奇缘》 又名《案中奇缘第四

  •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五):通俗小说集   

    1、《新编五代史平话》宋代话本小说,原书题《新编五代史平话》,作者不详。讲说五代十国时期梁、唐、晋、汉、周兴废战争史的话本。一般认为是宋人作品。现存话本虽然刻印时代较晚,但大致还可以看出宋代所说《五代史》平话的概貌。《平话》在体例上梁、唐、晋、汉、周五代各自独立,每朝分上下两卷。《梁史》、《汉史》都缺下卷。采用编年叙述的方式,近似一部五代史的通俗讲话。开卷从伏羲、黄帝讲到黄巢起义,随后朱温篡唐,形成五代相替的局面。这部书既反映了当时封建暴政、割据混战,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也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历史观和对农民

  •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四):文言小说集   

    1、《山海经》《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3100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

  •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三):词曲别集   

    词别集1、《握兰集》《金荃集》晚唐温庭筠著。温庭筠介绍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温庭筠诗集》。温庭筠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色彩浓艳,情思婉约,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表现出与诗歌不同的艺术特色,又为五代西蜀花间词派所推崇,因而被称为“花间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大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惟题材偏窄,被人讥为“男子而作闺音”。词作以《梦江南·梳洗罢》和《菩

  •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   

    1、《蔡中郎集》东汉蔡邕著。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少博学,性至孝、好辞章、数术、天文,工书画,善鼓琴。灵帝建宁四年(171),征辟司徒乔玄府,出任河平长,诏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熹平四年,与杨赐奏定“六经”文字,自书册镌碑,立于太学门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熹平石经”。后因上书论朝政得失,遭诬陷,罪髡钳流放,次年遇赦还本郡。怠慢中常侍之弟,被迫亡命江湖十余年。直到献帝即位时,董卓为司空,召署祭酒,甚为敬重,三日三迁,后

  •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一):总集   

    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即土风、风谣。包括“周南”、“召南”、 “秦”、“豳”、“魏”等(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

  • 丹书铁券:皇帝颁发的免死金牌   

    “铁券”,外形如筒瓦状的铁制品,民间俗称“免死牌”。其制法为熔铁铸瓦,状如蒸笼,断而为二,形如板瓦,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受券人与朝廷各执一半。“铁券”上的信词最初时用丹砂填字,合称“丹书铁契”;梁时用银字填字,即“银券”;隋时用金填字,亦称“金券”、“金书”,所以后世称“铁券”为

  • 中国书法系年   

    【传说时代】黄帝史仓颉造字。·商代【约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建国《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约公元前十四世纪】盘庚迁殷(河南安阳小屯),历二百七十三年不再迁都。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于此发现。【约公元前十四世纪下半叶至十三世纪上半叶】甲骨文第一期书家(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主要在武丁时)有宾、彀、争、互、古、韦、永、菔、共、史等百余人,现存近十万片甲骨中他们的作品几近一半。【约公元前十三世纪前后】甲骨文第二期书家(祖庚、

  • 古代中医名人简录   

    华 佗 华佗(约公元2世纪~3世纪初),字元化,沛国谯(即今安徽省毫县)人。他在年轻时,曾到徐州一带访师求学,“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沛相陈圭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请他去做官,都被他一一谢绝,遂专志于医药学和养生保健术。他行医四方,足迹与声誉遍及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省。曹操闻听华佗医术精湛,征召他到许昌作自已的侍医。曹操常犯头风眩晕病,经华佗针刺治疗而痊愈。但华佗为人耿直,不愿侍奉在曹操身边,甚至认为作侍医是可耻的职业,于是就托词妻子有病,以及回家取方药为由,一去不再返回。

  • 中华医学史概述   

    ── 讲述中医历史 继承传统文化一门科学的历史,就在这门科学本身。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文化一脉相承,从未中断,有五千年左右有文字可考的医学史,中医科学也因此成为历史最为久远的一门科学。其体系庞杂,理论丰富,所衍生出的技术方法多种多样。其发展脉络历历在目,原始文献丰富翔实。形成了有东方文化发展的特色的独特理论框架。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这一时代的医学没有文字记载,但通过文物考古研究和民间的传说故事,我们可以推测和想象出当时尚处茹毛饮血时代的人类如何与疾

  •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   

    1、《尚书》“尚”即“上”,《尚书》即是上古之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其内容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

  • 宋代宰执(宰相、执政)名号变更简表   

    宰执名 北宋初 神宗元丰后 徽宗政和后 南宋初 三师 太师、太傅、太保 同宋初 同宋初,但称“三公” 同政和之时 三公 太尉、司徒

  • 唐代中枢三省名称变更简表   

    年代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附注 高祖武德三年 尚书令、左右仆射 中书令 门下侍郎 李世民曾任尚书令,即位后不再授其职于人。 高宗龙朔二年 改称中台,改

  • 历代中枢部曹演变简表   

    朝代 部曹建制 演变情况 周 六官 六官为:天、地、春、夏、秋、冬 西汉 尚书四曹 成帝时设尚书四人,分为四曹。此时之曹即“部” 东汉

  • 唐宋元明清官员章服制度表   

    唐代官员章服制度表 品级 服色 冠式 带 鱼袋 笏 附注 一品 紫 三梁冠 金玉带十三銙 金饰鱼袋 象笏

  • 清代文武官员散阶简表   

    品级 散阶等级 文官散阶名称 武官司散阶名称 授阶方式 正一品 一等 光禄大夫 建威将军 诰授 从一品 二等 荣禄大夫

  • 唐代官员爵位简表   

    等级 爵号 视品 食邑 一 王 正一品 万户 二 嗣王、郡王 从一品 五千户 三

  • 唐代官员勋级简表   

    等级 勋号 视品 十二转 上柱国 视正二品 十一转 柱国 视从二品 十转 上护军 视正三品

  • 唐代文官散阶简表   

    阶级 品级 文散阶 授阶方式 一 从一品 开府仪同三司 册授 二 正二品 特进 册授 三

  • 清代文武品官岁俸简表   

    品级 文官岁俸 武官岁俸 一品 180两 从一品正俸81两,加支524两 二品 155两 正二品67两,加支444两 从二品53两,加支324两

  • 宋代官俸简表   

    品级 官职名称 年俸 一品 诸王,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南宋末左右丞相 1000两 从一品 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太子太师、太傅、太保,郡王,国公 900两

  • 两汉官俸简表   

    朝代 品秩 实俸 附注 印绶 西汉 万石 每月350斛谷 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号“万石”。 金紫印绶

  • 王彦泓《疑雨集》《疑云集》风靡明末清初民国几个世纪   

    清朝乾隆年间,袁枚和沈德潜之间曾发生过一次较为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沈德潜在编选《国朝诗别裁集》的时候,竟然摒弃不选王彦泓的《疑雨集》、《疑云集》,袁枚闻知,专门去信诘责。袁枚和沈德潜两位都是清朝的大诗人、著名学者。袁枚对沈德潜的行为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他认为,王彦泓无论在早前还是在当时,都是一个受到众多读者喜爱的诗人。事实上,王彦泓的诗在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国时曾数度流行。至今还有不少人研读他的诗。现存文献中,较早提到王次回诗的是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钱谦益《列朝诗集》,《诗集》中有王次回小传:彦泓,字次回,金

  • 《心经》全文注音及解释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知仁笔受,共一卷,是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此经在西藏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心经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

  • 清诗话   

    诗话丛书。近人丁福保编。 丁福保(1874—1952), 字仲祐,江苏无锡人。曾任京师大学堂及译学馆教习。除《清诗话》外,还编有《说文解字诂林》、《文选类诂》、《佛学大辞典》、《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历代诗话续编》等。《清诗话》汇辑清代诗话共43种,包括《姜斋诗话》、《答万季埜诗问》、《钝吟杂录》、《江西诗社宗派图录》,《梅村诗话》、《寒厅诗话》、《茗香诗论》、《律诗定体》、《然镫记闻》、《师友诗传录》、《师友诗传续录》、《渔洋诗话》、《王文简古诗平仄论》、《赵秋谷所传声调谱》、《五言诗平仄

猜你喜欢的书

哲学与现象学

哲学与现象学

舍勒思想的确立是受胡塞尔现象学激发而作的《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此书是与胡塞尔《逻辑研究》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鼎足而立的现象学三大经典之一,实际构成了从《逻辑研究》到《存在与时间》的思想轨迹。针对康德之形式先天论,舍勒试图论证“情感先天论”,认为情感是个体生活及其伦理行为的基本质料。不同于胡塞尔,舍勒强调,现象学是实事的现象学,走向生活世界、尤其是生活世界的伦理现象。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爱尔兰小说家詹姆士·乔伊斯的自传体小说。描写一个出身于中产阶级的爱尔兰青年从童年到20年后离开爱尔兰的生活片断。斯蒂芬·迪德勒斯在都柏林天主教和民族主义的环境中渡过童年,长大以后,逐渐认清了民族主义的狭隘和欺骗性,他曾一度迷恋天主教丰富的传统精神,但爱尔兰天主教同样渺少、庸俗。在海边的一瞬间经历使他感悟到艺术追求的博大,只有它才能使他的精神和肉体和谐,才能使他超脱于周围环境的平庸,他最终选择了远走他乡,追求艺术。主人公生活片断由一个总结构原则联系在一起: 作者只选人那些与他最后走上创作道路有关的因素。小说分为五章,每章都以主人公的胜利而告结束 (受鞭罚后斯蒂芬证明自己无辜; 在妓女怀抱中得到慰藉; 在圣洁,典雅的宗教气氛中的兴奋; 感悟到自己创作才能时的狂喜; 准备动身去法国时的决心)。但每章都是在平常、压抑气氛中开始。第三人称叙述的间接性使一种讽刺和移情作用成为可能。斯蒂芬是小说的绝对中心,其它所有人物都是因在他成长过程中与他相关而存在。在一定意义上,《肖像》又是一部心理小说,它表现了主人公心理、精神的发育成长。乔伊斯在小说现实主义基础上,适当地采用了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意识流创作技巧,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乔伊斯又是一位摹仿大师,摹仿在小说中构成了与主题相适应的风格变幻基础,从开始时婴孩的呢喃儿语,到小学生幼稚客观的语言记录,牧师大段布道摹仿纽曼,找到艺术灵感时又采用了培特风格,大学中和朋友们关于美学问题的长篇讨论又摹仿19世纪末自然主义小说的风格。

医寄伏阴论

医寄伏阴论

温病著作。二卷。清·田宗汉撰。刊于1888年。田氏认为时行伏阴有似霍乱而实非霍乱。遂详论此病,辨析伏阴与霍乱之区别,列述其原病、变症、死候、禁令、瘥后等情况,说理明晰,有独到见解,可以启迪后人。书中还摘取《伤寒杂病论》中与伏阴症同属一派的阴病条文作为此类并观,末附舌鉴图25帧。现有初刻本《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春脚集

春脚集

方书。清孟文瑞辑。四卷。文瑞字荇州,泃阳(今属河北)人。嗜岐黄之术,每遇良方必录而藏之,或家传,或旁搜博采,剂之大小不一,分量轻重不等,但必求其验。历三十余年,按人身不同部位所患病症分类编成此书,其不足者,以谢五堂所藏之《回生集》、《经验集》之方补之。全书约三万余字。成书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取“爱民恤物”者为“有脚阳春”之典,故名。卷一至卷三,分为头、目、咽喉、舌、牙齿等十七部,分列治疗该部疾患之方。卷四,分内、妇、幼、外科随录四部分。共载方约四百八十余首。每部下皆有论述,阐明其生理、病理,言简意赅。次选方剂,其方大多简要,药物易得,切实可用。少则一、二味,多则数十味。纲目清楚,查阅方便,为救急便用之书。可供临症参考。有道光二十六年潞河谢金声刊本,光绪十六年(1890)善成堂刊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诸法勇王经

诸法勇王经

刘宋罽宾国沙门昙摩蜜多译,佛在竹林,有新出家比丘问毕报施恩事?佛以入僧数,修僧业,得僧善利,三法答之。次问发大乘心而出家者,具三法否?佛言,不在三法。比丘三致疑问。佛三止之。次放白毫相光照大千界,集诸大众。舍利弗复致三请,佛为说阿耨达池喻,广显发心功德。谓无人能报恩者,唯除漏尽,及发大心耳。次较持经功德,及为发心者说性空法。魔军落地,佛亦敕其持经。

中本起经

中本起经

凡二卷。东汉昙果、康孟详合译(一说康孟详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册。记述释迦成道后教化之事迹。计有转法轮品、现变品、化迦叶品、度瓶沙王品、舍利弗大目揵连来学品、还至父国品、须达品、本起该容品、瞿昙弥来作比丘尼品、度波斯匿王品、自爱品、大迦叶始来品、度奈女品、尼揵问疑品、佛食马麦品等十五品。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