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窗日录》介绍

蓬窗日录,明代文言笔记小说集,共八卷,明陈全之撰。据撰者《蓬窗日录后语》称,此书是他自庚子(万历二十八年)未仕时起游历吴楚所记录的见闻和杂抄,所谓“或搜之遗编断简,或采之往行前言,上至圣神帝王吟咏,下至阛阓闾里碎言,近而衽席晤谈,远而裔戎限界”,岁积月盛而成,删编于万历三十九年,改定于万历四十八年。全书分有“寰宇”、“世务”、“事纪”、“诗谈”四门,每门下另立篇目,或于卷前标出,各两卷为一门。pk1中华典藏网

“寰宇”门杂录九州诸省、山川险要、四方异族风俗物产以及对日本、朝鲜等邻国的考略之类,大抵为地理之作,或杂以议论。仅少数传闻材料略具志异之笔,例“占城国”则:pk1中华典藏网

占城国,逼交趾之南,风俗远不侔。国有神助,故民寡奸慝。民诈未白,令过鳄鱼潭,鱼出食之;理直者避去。有厄于鱼虎者,作符咒,鱼虎自投死。广州发洋八日至其国。pk1中华典藏网

“世务”门记述当时的户口、水利、营制、边屯、盐课、海运,漕河之类,涉及明代有关制度、设施以及政府各项政策的得失等,可补明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尤其是撰者对当时卫兵、武臣、清军、戎役的弊端发论较多,往往于字里行间流露出切齿痛恨之情,而百姓疾苦亦得以略观一斑。pk1中华典藏网

“事纪”门多为杂记,或得之于见闻,或抄录于旧籍,内容大抵古人轶事、解名释物之类。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明时的君臣轶事传闻等,例如“鄱阳张公琬”则,写此公“洪武初以贡入太学,试高等,拜给事中,调户部主事”,此人尽心尽职,初还得到皇帝的赏识,但由于敢于直言,最终被放归田里,又遣使斩杀于市。这时,皇帝竟“复有诏赦之,已无及矣。死之年甫二十七。”又“仁宗御西角门”则,pk1中华典藏网

写其日仁宗视朝罢,偶遇风寒,突然怜惜起守边将士来,乃学宋太祖赐裘帽, “命书敕遣使以钞币赐缘边将士”。这类故事可看作是轶事小说,往往写得简捷而生动。pk1中华典藏网

“诗谈”门主要收集古今诗作,但每每以诗串带故事,因此不少篇幅实也可作小说看。例如“有一女子”则,写一女子未嫁而夫死, “葬日至墓所, 自缢焉”,为此抚按大人亲往吊唁,御史为她作赞诗云云。 又例如“长沙陈思鲁为母求节妇诗”则,极写寡母生活之艰难: “一点丹心随父死,半生残喘为孤留。啼多血泪花生眼,历尽冰霜雪上头。”像这类故事,较现实地反映了封建时代所谓“贞节”观,犹如套在妇女脖上的一条无形的绳索,害得多少人想“借重一言承万古”,结果为了一架廉价的“贞节”牌坊而苦熬终身,甚至未嫁之女子也得为之丧命,这是何等的残忍和不幸!此外,这一门中还有不少故事颇涉神怪,实为志怪志异小说。例如“有客宿湘妃庙前”则:pk1中华典藏网

有客宿湘妃庙前,夜半偶不寐,见舆卫入庙中,置酒鼓琴,心悸不敢窥。迨明方散,隐隐绝水浮空而去。因入庙中,见壁上墨犹未干,诗云: “碧杜红蘅缥缈香,水丝弹月异新凉,峰峦向晓浑相似,九处堪疑九断肠。”综上所述, 《蓬窗日录》一书就其保存了相当丰富的历史资料而言,且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然而正如撰者所说,此书的写作动机仅是“自资考阅,略比稗史”(《后语》),因此实在小说者居多, 《四库全书总目》斥其“诗谈、事纪则更伤猥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此书于《千顷堂书目》入子部小说类, 《钦定续通考》、《四库全书总目》均入子部杂家类。有嘉靖刻本,及上海书店1985年按嘉靖刻本的影印本。pk1中华典藏网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