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考场上的《史记》
《史记》与科举考试的密切关联,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唐宋两代曾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二是作为文章典范深刻影响了明清八股文的写作;三是作为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丰富和完善了科举文化。唐代的科举考试科目,最为有名的是进士科和明经科,还有其他一些较为次要的科目,比如史科。史科有一史和三史之分,始设于长庆三年(823)。一史指的就是《史记》,考试内容包括问大义一百条,策三道,义通七十、策通二道以上为及第。三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和《后汉书》,与魏晋南北朝时称《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r
-
诗歌声律化由谁开启
——魏之三祖“宰割辞调”的诗歌史意义编者按《文心雕龙》论文体,在《明诗》篇后特又设《乐府》篇,以示“诗与歌别”。在古代,诗评家们往往把乐府当作另一种诗歌,单独品评,于是有了乐府诗学。本期选取的三篇论文都以乐府诗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古人如何论述乐府。郭丽副教授阐发了曹魏三祖创作乐府“宰割辞调”,使歌辞“音靡节平”,从而开启了绮靡诗风。编者十几年前论述永明体与音乐关系时没有说清在永明体以前,是
-
陶渊明对乐府诗的开拓
从留存下来的乐府诗《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可以发现,陶渊明首次将乐府运用于私人交谊,拓展了乐府诗的表现功能。陶渊明不仅在田园诗、营造意境、平淡风格等方面孤明先发,其在乐府诗创作的开创之功也应该受到重视。《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用相和旧题。《宋书·乐志》卷三即载有东阿王曹植所作楚调怨诗《明月》(明月照高楼)一篇,由七解组成。智匠《古今乐录》转引王僧虔《大明三年宴乐伎录》:“楚调曲有《白头吟行》《泰山吟行》《梁甫吟行》《东武琵琶吟行》《怨诗行》,其器有笙、笛弄、节、琴、筝
-
红楼女性聚饮时的琴歌酒赋
曹雪芹通过贾府的衣食住行把钟鸣鼎食人家的富贵之相刻画得淋漓尽致。一屋一室,或雕梁画栋,或曲径通幽,或金碧辉煌,或简约古朴,相映成辉,相映成画。一餐一饮精烹细作,食不厌精。一衣一带雀衣彩绣,美轮美奂。但仍然没有宴席上的浅斟深酌更能体现出贾府“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没有比推杯换盏之时的琴歌酒赋更能体现出翰墨书香之族的风流雅致。/壹/《红楼梦》中饮酒的场合多达五十多处,酒宴就有二三十处,精心刻画的多是女性饮酒的场面。就像她们中几乎每个人都曾梨花带雨,她们中几乎每个人也都曾浅斟深酌。上
-
浅谈司马相如对开发西南夷的贡献
司马相如为后人所铭记并津津乐道的,是其“不似从人间来”(扬雄《与桓谭书》)的大赋作品,还有他与卓文君极富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而相如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功”,即他在汉武帝一朝开发西南夷中的贡献,却被这“文学”的光芒遮掩,有意无意中被人们淡化,甚至是忽视了。司马相如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史记》《汉书》之记载(两书文字大致相同。本文引文依《史记》,所据为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2013年9月版),除了收录其代
-
未来的格律体诗歌是什么样的
从中国几千年诗歌发展历史看,新体总是在旧体中产生,旧体与新体也总能和谐共存而生生不息,鲜有新体诞生而旧体便消亡,这是中国古代各种诗体演进变化的基本规律。与此相关的另一情形是,当一种新诗体即将诞生,它在接受多种旧体滋养孕育的同时,必然会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生长发育的体式作为胎化的母体,由二言、三言体诗歌发展至四言、五言、七言,由古体而近体,由近体而词曲,莫不如此。在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以后的各种诗体,如五言、七言、古体、近体、词、曲等,皆流传至今而不曾中断消亡。而在四言诗之前的二言、三言体诗,虽然逐步演化
-
晚清时期老外的“国学”情结
自1807年英国人马礼逊来到中国,此后来华的西方人络绎不绝,来华者往往背负外交、经商抑或宗教使命,其中不乏久居中国长袍马褂客死异乡者。人们喜欢探究来华汉学家身上的中国情结。考察这些来华西方人的生活与著述,我们深感,他们身上有的并不仅仅是中国情结,而是长期耳濡目染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而形成的“国学”情结。第一,人名多附庸中国传统文化。美国汉学家Samuel Wells Williams,中文名字为卫三畏。“三畏”,不仅与他的英文名Samuel音相近,而且能从《论语
-
释“副车”
“副车”一词,《辞源》第一个义项释作:皇帝的侍从车辆。《汉语大词典》:皇帝的从车。书证均引《史记·留侯世家》“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及司马贞《索隐》“《汉官仪》:天子属车三十六乘。属车即副车,而奉车郎御而从后”。而钱玄、钱兴奇编《三礼辞典》对“副车”的解释是:备用之车,亦称贰车。天子、诸侯、卿大夫皆有贰车。皇帝的侍从车辆(或皇帝的从车)叫属车,不叫副车。《史记a
-
从副文本看绘画
中国绘画在诞生之时以及在后世的流传中,往往会产生诸多附着于绘画文本(有部分留存于文本之外)的题跋、印鉴、花押以及附记等,此即为绘画之副文本。中国绘画副文本如以形式来划分,有题跋诗、题跋文、题记、签名、印鉴、花押等等。如以留存方位来划分,又有题于画内或画外之分:题于画内又可细分为题于引首、画面、前后隔水、拖尾等处,题于画外者多存于古代典籍之中。如以题写者来划分,又有自题和他题之分。以全局视域解读中国古典绘画,会有意外的收获。借助绘画副文本特别是画家自题副文本,诗画对读,可深入理解画作之妙处。元代王冕擅长墨梅
-
贵州威宁赵氏家谱
一、上古先辈1、轩辕黄帝娶西陵氏嫘祖生昌意、玄嚣。昌意娶女妪生高阳(即颛顼)。颛顼娶邹屠氏生九子,长骆明、次苍舒、三聩鼓、四梼寅、五大临、六庞降、七庭坚、八仲容、九叔达。又娶胜溃氏生三子,十卷章、十一穷蝉、十二梼兀不才子。大临生岩。岩娶女修生大业(即皋陶)。大业娶女华生伯益。伯益娶妣姚姓玉女生二子,长子大廉,次子若木。大廉为秦(国)、赵(国)的共祖。若木封于徐,其后为徐氏。2、大廉之子无考(总谱未明记)。大廉之孙季费、戴宁。季费之子、之孙无考。季费之玄孙费昌。费昌五世孙仲容。仲容长子启、次子恶来(秦国之祖
-
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漕运的本质在于把经济重心区域的物质财富输送到政治中心,因此漕运线是一条连接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的纽带,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然而,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黄河中下游的关中、山东一带为农业经济发达之区,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漕运线路也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代以后,南方经济崛起并日益成为王朝依赖的物资供应区,所以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
-
怎样在史料体系中理解历史的细节和碎片
——仍以明清歇家为例陶渊明诗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学者之间的往复论辩,是推动研究不断走向深入的重要途径。所以当我看到胡铁球教授的回应文章时,非常高兴。不过拜读之后,原有疑惑并未消失,不揣谫陋,再提出来讨论一下。针对我关于“准确把握历史的细节和碎片”的说法,胡教授补充说:“但细节或‘碎片’的理解与解读,需放在史料体系中去,仅依靠一段单独文字来理解,往往会误读。”对
-
《张协状元》的断代问题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的《张协状元》,是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刊载这个剧本的那一册《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九百九十一)曾流失到欧洲,1920年被叶恭绰从英国古玩市场购回,存放在天津某银行保险柜中。抗战爆发后,该书一度下落不明。2009年台湾学者汪天成发现该书其实完好地保存在台北的“国家图书馆”,康保成《〈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再发现与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对其传奇经历进行了详细阐述。《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再发现,使《张协状元》又一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相关学案再次被激活。在《张协状元》进入
-
题画诗和咏画诗
顾名思义,题画诗是题于画面之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这是狭义的题画诗。但“题”字亦有品评之意,如王维《题友人云母障子》、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就是诗人品评屏风画的诗,但并未题于画面。后人在讨论题画诗时,较多使用广义的内涵,将品评画作之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统称为题画诗,其实这是不妥的。确切地说,品评画作之诗应当称为咏画诗,它与题于画面的题画诗有诸多区别,不可不辨。唐宋时期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等,写作了大量歌咏绘画的诗作,其中李白8首、杜甫22首、苏轼110首、黄庭坚90多首,
-
中国古代的流寓民歌
中国历代人口流寓与各地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自民歌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先民的流寓推动、促进了民歌的起源。文字出现之时,远古民歌早已在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的来历,都是些美丽的传说或后人的伪托,是先民持续流寓而开疆拓土的结果。且各地人类最初发出的声音清浊粗细有别,各地民歌的差异从产生的时候就开始存在了。每一种民歌无不有它相对完整的生命轨迹。起先,它的原生形态必然涟漪式地卷动越来越多的各种人群参与进来,需要地域文化及各种艺术的影响、渗透、哺育、作用,需要依靠人口流动不断丰富
-
旧体诗的现代性问题
旧体诗创作由沉寂、寥落走向复苏、繁盛,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引人注目的文学景象之一。相关的学理研讨,也经历着日益拓宽、深入的积极变迁。其中两个方面的争鸣最为诗坛和学界关切:一是现当代旧体诗是否具备进入现当代文学史的资格,二是现当代旧体诗创作能否获得文化精神上的现代性。现代性是在与古代性的比照中呈现自身质性的,其要义在于物质和精神的持续融旧出新,即对于时代生活动态,尤其精神文化动态的热诚反映与介入。这样的现代性,并非今世才有而是自古有之。变风变雅、屈宋楚骚、“建安风骨”、陶谢田园山水诗、
-
有关“一丝九鼎”与“夏里”之说
浙江桐庐严子陵钓台风景区发现一块明朝“一丝九鼎”隶书石刻(拓片见图),楷书落款“明万历乙巳季夏里人赵如献孟清甫书”,引发业界关注和讨论。近期又有文章根据这一石刻,提出“一丝九鼎是何意”“‘夏里’又在哪里”等问题。这些问题和猜测,存在重大错误。首先是有关“一丝九鼎”的猜测和解释。“一丝九鼎”并非“九鼎一丝rdqu
-
金石靡矣,声其销乎—当前古典诗歌的创作与批评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纬》则言:“诗者,天地之心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诗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虽然古典时代早已结束,但古典诗歌,包括同样以精练形式涵毓美学意蕴的词和曲的创作,仍然一直存在,并且表现出日益繁盛的发展趋势。古典诗词的语体虽与新文学不同,但同为
-
“四灵”名序诸说考辨
“永嘉四灵”名序,前人说法约有八种,莫衷一是。本文拟对诸说形成略作考辨。第一种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此排序之文献依据,当为叶适所编《四灵诗选》及《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所载四家诗集之次序。虽叶适原编诗选今未见,然后世所传《四灵诗》诸本尚依此序。据叶适所撰徐玑墓志,可知徐玑生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据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考证,赵师秀生于乾道六年(1170)。徐照、翁卷生年不详。据叶适《徐文渊墓志铭》称“君与余游最早”,可知“四灵r
-
颜氏家谱
五、颜氏家谱一世 颜回二世 颜歆三世 颜俭四世 颜威第五世孙 颜芃第六世孙 颜亿第七世孙 颜岵第八世孙 颜卸第九世孙 颜誉第十世孙 颜产第十一世孙 颜异第十二世孙 颜愚第十三世孙 颜逵第十四世孙 颜律第十五世孙 颜衷第十六世孙 颜凯第十七世孙 颜邃第十八世孙 颜龠第十九世孙 颜绰第二十世孙 颜准第二十一世孙 颜阮,字怀珍第二十二世孙 颜亮,字世明第二十三世孙 颜敫,字士荣第二十四世孙 颜斐,字文林、颜盛,字叔台第二十五世孙 颜钦,字公若,諡曰「贞」。第二十六世孙 颜默,字静伯,西晋汝阴太守第二十七世孙
-
《蓬窗日录》介绍
蓬窗日录,明代文言笔记小说集,共八卷,明陈全之撰。据撰者《蓬窗日录后语》称,此书是他自庚子(万历二十八年)未仕时起游历吴楚所记录的见闻和杂抄,所谓“或搜之遗编断简,或采之往行前言,上至圣神帝王吟咏,下至阛阓闾里碎言,近而衽席晤谈,远而裔戎限界”,岁积月盛而成,删编于万历三十九年,改定于万历四十八年。全书分有“寰宇”、“世务”、“事纪”、“诗谈”四门,每门下另立篇目,或于卷前标出,各两卷为
-
中华最古老词典《尔雅》
中国古代最早的字典是《说文解字》,而与字典相对应的是词典,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词典是《尔雅》。《尔雅》是汉族辞书之祖,是古汉语第一部训诂之书,且列入儒家经典《十三经》,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尔”字,本意为“近”(后来分写成“迩”以示近意);“雅”字,本意为“正”,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词语。《尔雅》的意思,即以雅正之言
-
《资治通鉴纲目》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纲目》,简称《朱子纲目》,或称《纲目》。纲目体编年史书。五十九卷。南宋朱熹撰。成书具体年代不详。(撰者事迹参见“《周易本义》”条)因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部头太大,且内容太繁,所以要点不明,又不便阅读。因此,朱熹以《资治通鉴》为依据,欲改编成一部简明扼要的通俗读本。另外,《资治通鉴》原书的正统名分观点,基本上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这既不能使理学家的观念得到印证和贯彻,又没有通过书法义例而达到寄寓褒贬与劝戒的效果。所以,朱熹又欲以《春秋》笔法为义例,使之能够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提
-
荀子今存最早的古注《荀子注》
《荀子注》《荀子》注释本。二十卷。唐杨倞撰。成书于唐元和十三年(818年)。杨倞,唐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县南)人。其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只知其在唐代做过登仕郎守大理评事。杨倞认为,《荀子》和《孟子》对当时的时政做出过同样大的贡献,但《孟子》一书传习不绝,历代都有人为之作注。而《荀子》却被人冷落,至使该书残缺不全,个别传抄也有许多谬误之处,文意不通现象到处可见。不了解该书的思想实质的人称它为异端,而想研究该书的人则由于它残缺、脱误现象而有始无终,不能得其要领。所以《荀子》一书上千年来被埋没而未见天日。基于这种情
-
茶联集锦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长期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堪称人类文化的瑰宝。其特点是字数相同,对仗均衡,节奏相称,平仄协调。茶联是对联宝库中的一枝鲜花。它运用对联的文学特徵,以茶事为题材,按照对联特点拟写而成。可被广泛应用于茶叶店、茶馆、茶庄、茶座、茶艺、茶居、茶亭、茶汤、茶人之家等,内容广泛、意味深长,雅俗共赏,既可宣传茶叶功效,又能给人带来联想,增加品茗情趣。现将所集茶联选登部分,以飨读者。陆羽著经 龙团凤饼 新香嫩色 片片情真 泡龙井茶蔡襄赞美 雀舌蝉膏 淡绿微黄 滴滴香浓 汲虎跑泉一天无空座
猜你喜欢的书
哲学与现象学
舍勒思想的确立是受胡塞尔现象学激发而作的《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此书是与胡塞尔《逻辑研究》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鼎足而立的现象学三大经典之一,实际构成了从《逻辑研究》到《存在与时间》的思想轨迹。针对康德之形式先天论,舍勒试图论证“情感先天论”,认为情感是个体生活及其伦理行为的基本质料。不同于胡塞尔,舍勒强调,现象学是实事的现象学,走向生活世界、尤其是生活世界的伦理现象。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爱尔兰小说家詹姆士·乔伊斯的自传体小说。描写一个出身于中产阶级的爱尔兰青年从童年到20年后离开爱尔兰的生活片断。斯蒂芬·迪德勒斯在都柏林天主教和民族主义的环境中渡过童年,长大以后,逐渐认清了民族主义的狭隘和欺骗性,他曾一度迷恋天主教丰富的传统精神,但爱尔兰天主教同样渺少、庸俗。在海边的一瞬间经历使他感悟到艺术追求的博大,只有它才能使他的精神和肉体和谐,才能使他超脱于周围环境的平庸,他最终选择了远走他乡,追求艺术。主人公生活片断由一个总结构原则联系在一起: 作者只选人那些与他最后走上创作道路有关的因素。小说分为五章,每章都以主人公的胜利而告结束 (受鞭罚后斯蒂芬证明自己无辜; 在妓女怀抱中得到慰藉; 在圣洁,典雅的宗教气氛中的兴奋; 感悟到自己创作才能时的狂喜; 准备动身去法国时的决心)。但每章都是在平常、压抑气氛中开始。第三人称叙述的间接性使一种讽刺和移情作用成为可能。斯蒂芬是小说的绝对中心,其它所有人物都是因在他成长过程中与他相关而存在。在一定意义上,《肖像》又是一部心理小说,它表现了主人公心理、精神的发育成长。乔伊斯在小说现实主义基础上,适当地采用了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意识流创作技巧,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乔伊斯又是一位摹仿大师,摹仿在小说中构成了与主题相适应的风格变幻基础,从开始时婴孩的呢喃儿语,到小学生幼稚客观的语言记录,牧师大段布道摹仿纽曼,找到艺术灵感时又采用了培特风格,大学中和朋友们关于美学问题的长篇讨论又摹仿19世纪末自然主义小说的风格。
医寄伏阴论
温病著作。二卷。清·田宗汉撰。刊于1888年。田氏认为时行伏阴有似霍乱而实非霍乱。遂详论此病,辨析伏阴与霍乱之区别,列述其原病、变症、死候、禁令、瘥后等情况,说理明晰,有独到见解,可以启迪后人。书中还摘取《伤寒杂病论》中与伏阴症同属一派的阴病条文作为此类并观,末附舌鉴图25帧。现有初刻本《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春脚集
方书。清孟文瑞辑。四卷。文瑞字荇州,泃阳(今属河北)人。嗜岐黄之术,每遇良方必录而藏之,或家传,或旁搜博采,剂之大小不一,分量轻重不等,但必求其验。历三十余年,按人身不同部位所患病症分类编成此书,其不足者,以谢五堂所藏之《回生集》、《经验集》之方补之。全书约三万余字。成书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取“爱民恤物”者为“有脚阳春”之典,故名。卷一至卷三,分为头、目、咽喉、舌、牙齿等十七部,分列治疗该部疾患之方。卷四,分内、妇、幼、外科随录四部分。共载方约四百八十余首。每部下皆有论述,阐明其生理、病理,言简意赅。次选方剂,其方大多简要,药物易得,切实可用。少则一、二味,多则数十味。纲目清楚,查阅方便,为救急便用之书。可供临症参考。有道光二十六年潞河谢金声刊本,光绪十六年(1890)善成堂刊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诸法勇王经
刘宋罽宾国沙门昙摩蜜多译,佛在竹林,有新出家比丘问毕报施恩事?佛以入僧数,修僧业,得僧善利,三法答之。次问发大乘心而出家者,具三法否?佛言,不在三法。比丘三致疑问。佛三止之。次放白毫相光照大千界,集诸大众。舍利弗复致三请,佛为说阿耨达池喻,广显发心功德。谓无人能报恩者,唯除漏尽,及发大心耳。次较持经功德,及为发心者说性空法。魔军落地,佛亦敕其持经。
中本起经
凡二卷。东汉昙果、康孟详合译(一说康孟详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册。记述释迦成道后教化之事迹。计有转法轮品、现变品、化迦叶品、度瓶沙王品、舍利弗大目揵连来学品、还至父国品、须达品、本起该容品、瞿昙弥来作比丘尼品、度波斯匿王品、自爱品、大迦叶始来品、度奈女品、尼揵问疑品、佛食马麦品等十五品。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