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法家最直接地反映时代要求
在这个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如何看待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各家思想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学术界有一个不好的思维方式,就是片面化和极端化。在“评法批儒”运动中,法家思想被看作是革命的、进步的,因而被肯定和赞扬,儒家思想则被看作是腐朽落后的,因而被否定和批判。而近些年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都得到深入的研究和大力的弘扬,法家思想却被认定为代表封建专制而被贬抑。学术界对儒家和法家的评价完全反转过来,但是或者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的思想方式并没有改变,而这种思维方式无法让我
-
“狸猫换太子”传说里藏着的历史秘密
一、“狸猫换太子”传说由来有关北宋仁宗皇帝身世的“狸猫换太子”传说在元杂剧中已略见雏形,由于富有戏剧性,后来便被演绎成为京剧、越剧等多种艺术形式,遂众所周知。近年,又有了长达30集的电视连续剧《大宋奇案狸猫换太子传奇》,更家喻户晓。传说在宋真宗的皇后去世后,刘妃和李妃都怀上身孕,为了争夺皇后之位,刘妃串通太监和产婆,在李妃分娩昏迷之际,用一只剥掉皮毛的狸猫换走刚出生的太子。真宗看到狸猫以为李妃产下妖孽,遂怒将李妃打入冷宫。因此刘妃所生之子被立为太子,刘妃也被
-
关学的共同体智慧
关学与洛学同为理学的创建者、奠基者。程颢智慧创新理学的新思维、新观念、新学风、新称谓;张载则阐明理学的宗旨和方向,是指导理学为学思辨和笃行的纲领,也是理学的核心价值观、宇宙观、天下观、道德观的宣示。其《西铭》以天地为人类父母及民胞与物与的思想,以及“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的命运共同体观念,为天下确立共同体文化价值,并将“天下无一物非我”的孝亲、仁民、爱物的共同体的本根与“太虚即气”的形而上学相融合,构成体用
-
张璁的改革精神
自晚清以来,学界提及明代改革,主要讲的都是张居正改革。事实上,忽略嘉靖革新而仅谈隆庆、万历时期的变革,有明显的局限性。作为明代改革第一臣,张璁与明世宗一道开创了嘉隆万改革,书写了中国历史上君臣齐心协力来共同推动变革的模式。要真正认知明代改革的特点,必须正视张璁的改革精神,充分肯定张璁时代变革的历史作用和重要意义。张璁,成化十一年(1475年)出生,明代浙江永嘉县(今浙江温州市龙湾区)人,字秉用,号罗峰。嘉靖十年(1531年),因“璁”与朱厚熜之音同,世宗赐改孚敬,赐字茂恭,变罗峰为
-
记取赤子心曲——纪念鲁迅
在时间上,我们离鲁迅先生远了,但在心灵上,我们或许更加靠近,相比从前能更平静地去体会他作品的好、体会他作品里的真,更深刻地感受一颗赤子心多么可贵 敬佩鲁迅,敬佩的是他的光辉艺术成就和沉默而坚定的校订、译介之功,更该敬佩的是他不保留的赤诚,不犹豫的“剥脱”;重读鲁迅,读的是中国新文艺进程之初的精华,更读的是身在时代进程中不做无所谓的旁观者的责任感今年适逢鲁迅先生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与“鲁迅”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我们才能强烈地感受到,55年这一段并不算
-
简说法家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四个字家喻户晓,这与“民惟邦本”“民为贵”“民者,君之本也”“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等等儒家之论是一个意思。论述儒家这种思想的文章比比皆是,囿于所见,论述法家“以人为本”的似乎很少。在此我做点简说。法家可分为两大支——晋秦法家和齐法家。这个问题另行讨论。齐法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法儒融合,齐法家明
-
朱熹与金门书院
金门古称“浯洲”“仙洲”,简称“浯”,自五代时起即被划为泉州属地,辖于同安县。金门历史上曾有四大书院,先后为建于南宋的燕南书院、元代的金山书院和浯洲书院、清代的浯江书院。其中,至少有两座书院与朱熹有着直接的联系。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年称晦翁,又号考亭先生、云谷老人等,祖籍徽州婺源(现属江西),生于福建省尤溪县,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一生著述鸿富,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思想家、教
-
孤桐意象的嬗变
梧桐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而且具有多层次性,在历史长河中曾经历过多次嬗变。特别是孤桐意象,更是经历了由祥瑞、美好到孤独、悲苦再到怀才不遇、清高、孤直、刚毅的嬗变历程。此外,《禹贡》所载“峄阳孤桐”是制作琴瑟的上好材料,作为文学母题,孤桐意象由此延伸到乐声特质领域,由治世之音、清乐之音、怀古之音到呼唤知音、寻求知音再到酬谢知己,进一步丰富了孤桐意象的文学内涵。梧桐自古被视为柔木、嘉木,是祥瑞的象征。《诗经·小雅middo
-
张载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贡献
于佑任手书“横渠四句”资料图片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学者称横渠先生,是北宋理学创立者之一,也是关学宗师。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高度评价张载之学在中国儒学史上的地位,称其“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张载为后世留下的思想文化遗产相当丰富。其中,最具特色并能为中华民族留下永久记忆的是:“尊礼贵德”的人文价值、“横渠四句”的太平理念
-
关学思想史·小识
关学自张载立宗开派,迄清末殆八百余年。张载以千古造道之勇,“穷神化,一天人,立大本,斥异学”,不唯建立孟子以迄宋世“未之有也”之宏大思想体系,且以“学古力行,笃志好礼”,成为一代“关中士人宗师”。当时“关学之盛,不下洛学”,蓝田诸吕,武功苏季明,三水范巽之、张芸叟,长安李潏水,武功游师雄等,并立张载门下,接续横渠遗风。然张载殁于临潼,哲人其萎,关学衰微。诸吕、范、苏等,转入程门,唯为传道
-
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学
20世纪70年代末我研究《吕氏春秋》和《淮南子》,提出了“秦汉新道家”的概念。1981年在《文史哲》第2期刊物上发表题为“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秦汉新道家”的文章,1984年又集结有关论文出版《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虽然“秦汉新道家”这一提法曾经受到学界广泛的注意,但明确赞同和使用这个提法的人不多。而同时引起的一个研究就是黄老之学的研究,先后有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
-
基础姓源
赵Zhagrave;o:伯益的后裔造父为周穆王驾车,穆王把赵城赐了给他,其后代以国为姓。赵匡胤是宋代的开国皇帝,据说赵姓放在第一位与此有关。钱Qiaacute;n:彭祖的孙子彭孚在西周朝廷中任钱府上士,其后人以其官为姓。孙Sūn:周文王的一后代叫惠孙,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孙”作为姓。李Lǐ:皋陶的后人理征因得罪纣王被处死,其妻儿在一棵李子树下摘果充饥得以活命,其后人为纪念李子的救命之恩改为“李”姓。周Zhōu: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
-
十香词案
辽道宗在宗元之乱后,对皇亲国戚失去信任,重用出身平民的耶律乙辛等人,不断引起统治集团内部的派系争斗。懿德皇后萧观音因谏阻辽道宗狩猎而渐受冷遇,为弥补感情裂痕,作《回心院》词,并将其谱曲,希望道宗皇帝能够回心转意。是时宫廷乐队中的伶人大都不会演奏此曲,只有汉人伶官赵惟一能演奏。因罪被没入宫中的宫婢单登原是耶律宗元的奴婢,也擅长演奏琵琶、筝等乐器,对于皇后召赵惟一进宫演奏《回心院》,颇为不满。又加之皇后曾进谏道宗对在宫中服役的罪犯家属应多加预防,因而对皇后更加怨恨。大康元年(1075),辽道宗诏皇太子耶律濬总
-
明末白话短篇公案小说集《龙图公案》
《龙图公案》是明末产生的白话短篇公案小说集。其中包含一百个断案故事,大多数是写包公断案的公正与神奇。其实,那里面只有一篇 《割牛舌》的本事见于《宋史》包拯传,九十九个都是别人的或虚构的。所以,人们常说,戏曲、小说中的包公形象是一个“箭垛式人物”,“滚雪球式人物”。包拯生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卒于仁宗嘉祐七年(1062),庐州合肥人。从《宋史》、《宋史新编》、《东都事略》、《隆平集》、《名臣碑传琬琰集》、《包拯集》乃至包拯墓出土的墓志铭等信史资料来看,
-
别把阳明心学理解偏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链条之中,作为一种思想形态的阳明心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最后一个环节。它以儒家学说为根荄,整合了包括佛教、道家(道教)在内的不同思想形态的合理内涵以及宋代以来理学思想之精义,完成了以“良知”为根本理念的思想体系架构,体现出极为宏阔的理论涵容度与相当精致的思想结构。它要求把人人本具的“良知”落实于个体现实生活的实践领域,实现个体的经验生存与其本原实性的同一、实现存在与价值的同一,从而达成“致良知”与“知行
-
汤显祖的曲学修养
汤显祖虽享誉剧坛,但在戏曲史上,人们对他的音律主张与实践并不都是肯定的。所谓“汤沈之争”给人们的印象是,汤显祖的曲学修养似乎欠佳。这一印象是否符合事实,不妨从他的唱曲活动入手,略窥一二。汤显祖幼而好乐,读书侍亲之余,往往“载音于彤管”。十五岁开始研习声歌之学,成年后,“戏逐诗赋,歌舞游侠”。汤氏留存后世的诗文中对此颇有记载。他常常与友人“歌随凤咮管,酒酌龙头铛”,“歌风扬激楚”,ldq
-
墨子:让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第一人
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为此他自立门户,聚徒讲学,且热衷游说,不输儒者,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说。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归纳起来有十项,或称“十论”。即“兼爱”“非攻”“天志”“明鬼”ldqu
-
礼仪非儿戏
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学者赫伯特·芬格莱特将中国称为“一个如神圣礼仪般存在的人类社群”。年复年,日复日,礼仪生活交织着种种敬意与温情,在我们这个和谐大邦世代传承。《管子·牧民》:“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其中,“四维”指的是礼、义、廉、耻。“四维”是国家运行的重要支柱,礼绝则国倾,义绝则国危,廉绝则国覆,耻绝则国灭。国家顺应礼制法度才能使
-
王子成与《礼念弥陀道场忏法》
王子成,字庆之,自号极乐居士。著有《礼念弥陀道场忏法》。赵秉文赞“未曾有也”。“极乐居士,是汝导师。当知此忏,诸资粮具”李纯甫认为“乃学佛之捷径”。明成化四年(1468)秋,宪宗皇帝为其父之丧,尝印《弥陀忏法》安于殡侧。近人顾净缘这样评价:“网落群籍,蔚为巨制,文义整瞻,靡所不包,千百年来,西方之教,至此又一集其大成焉。”[1]此书也流传至高丽、日本。《礼念弥陀道场忏法》总共分为十三门:第一,归依西方三宝,第二
-
《书》学大道 必兴中华
《史通》云:“夫《尚书》者,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学者必精此书,次览群籍。”此论多为历代学者共识。故汉唐以来,上自庙堂,下至闾里,人莫不习。解之为史鉴,援之以赞治,释之为训诫,授之为教化,引之以立论,《书》之大经大史地位,莫可比肩。当下,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书》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尚书》的现代诠释显现出巨大的张力。作为经典中的经典,《尚书》的当代价值正日益彰显。一《尚书》为“政书”之祖。司马迁《太史公自序》称“《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
-
韩国阳明学的发展
朝鲜时期对阳明学的认知开始很早,按照朴祥编写《辨王阳明守仁传习录》的时间推断,应该是在中宗十六年(1521年)。此时王阳明才50岁,距离其代表作《传习录》首次在中国刊行(1518年)才过去三年而已。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朝鲜学界有不少响应阳明学,或至少是对阳明学抱有好感的学者,而且这些学者大都是这一时期在学界和政界享有知名度并有影响力的学者,如南彦经、李睟光、崔鸣吉等人。但在以朱子性理学为宗的朝鲜学界,道统显得尤为重要。自1392年朝鲜王朝建国后,当时的朝鲜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创业期,前期学者郑道传、
-
唐代诗歌的日常生活功能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标志之一,就是唐诗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的功能达到极致。上层社会,墨客文人和三教九流各有其日常生活。但不管何种人群,其日常生活均能亦均在唐诗中有所表现,题材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至政治外交,小至起居饮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举其大者,应有四个方面。纪事遣兴,是唐诗在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功能。这本是文人生活的常态。唐人用诗歌来表达思想,纪录生活并自我抒情。如果一个诗人的传世作品较多,后人便可以从其作品入手,复原其生活轨迹之大概。原因就在于唐人写诗,类同后人的日记,是日常生活
-
孙中山与阳明心学
122年前,孙中山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的号召,为进中国于世界先进行列,撰写《建国方略》,勾勒含“心理建设”“实业建设”与“社会建设”的系统建设工程——一个宏伟的现代化建设蓝图,其中既有世界视野,又从中国国情出发,既借鉴西方经验,又蕴含着中国元素。本文仅就“心理建设”,透视它与传统心学的渊源关系,并从中得到启迪。一《心理建设》为《建国方略》之首篇,文中阐述心理建设
-
孙中山的儒学观与传统道德继承论
我国以孔孟儒家学说为主流的文化形成传统,与社会教育、道德行为、个人前途紧密结合,在独尊儒术的两千余年间,潜移默化,规范了世代国人的思想道德。传统文化的功能及其影响力,绝对不可小觑。近代以来,以曾国藩为代表的一批儒士出身、笃信程朱理学、热心经世的带兵官,之所以能铲除洋不洋土不土的洪杨“拜上帝”会(拜上帝教),其宣之于众的口号,不是保卫大清王朝,而是保卫孔孟“圣教”。而今,孔子学院在国外开遍通都大邑,成为进行中外文化交流、中国向世界展示“软实力rd
-
晚清中西人士在“救国策略”译介中的心态历程
翻译引进西学著作,在西学中求得救国之策、强国之法,改变国家命运,这是晚清知识群体译介西学的初衷。而作为这一时期西学译介的另一主力,来华传教士也有着自己的打算。纵观晚清中西人士在西学译介中的互动和心态变化,虽然在微观层面上因个体、环境差异而各不相同,但在宏观层面上,以社会群体视之,则呈现出一般性特点和规律。这两个社会群体在“救国策略”译介中的心态变化,反映了晚清救国方略探索错综复杂、曲折变迁的多元面相。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译介西学的第一步往往是针砭时弊,采用以破为立、边破边立的
猜你喜欢的书
王阿嫂的死
短篇小说。作于1933年5月21日,发表于同年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夜哨》,日期未详;后编入《跋涉》。署名悄吟。这是一个反映中国农村佃农阶级的悲惨生活的小说。王阿嫂的丈夫被地主逼疯、烧死,她也因为被地主踢了一脚,于产后死去,家里剩下一个领养的九岁的女孩小环,结果仍然是一个孤儿。小说值得注意的是:一、在揭露地主的罪恶时,不写政治上的压迫和经济上的剥削,而是着重在人性方面,刻画其凶残的面目;二、“妇人们的集团”,既有同情王阿嫂的时候,也有充当看客的时候,但是,对于地主的本质始终缺乏认识。
许东雷诗存
一卷,诗集,民国许家惺著,王义胜笺注。许家惺,字默斋,号东雷。上虞人,清同治癸酉年(一八七三)生,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殁。其祖父许正绶为清道光九年进士,先后任湖州府学教授二十馀年,有重桂堂集光绪刻本传世,惜今日在民间已成绝版,万难觅得。在书香门第之熏陶下,家惺公幼承家学,自是媕雅善诗文。然四次乡试落第,既是打击,亦不啻是觉醒之初萌。此后,便绝意科举,毕生从事自谓之「佣笔」事。即前后任新闻报,中外日报之编撰及主笔。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中册:1917—192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以一百三十余万字的篇幅,生动地勾勒了一段上自袁世凯朝鲜发迹、下至张学良东北易帜,前后三十三年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历史,刻画了一大批军阀与政客的群体雕像,揭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隐闻秘事,军头武夫里穿插着舞文弄墨的冷幽默,阴谋算计里隐藏着颠扑不破的人性,处处都是活生生的历史,处处都有饶有趣味、发人深思的话题。这或许正是民国史的魅力所在,它不是教科书上已经定义好了的历史,而是就发生在民族生活的昨天的故事,动荡而令人充满惊奇。被称为是中国版的《光荣与梦想》。
两朝纲目备要
《两朝纲目备要》16卷,作者佚名。此书是一部编年体的史籍,起自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迄止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共记两朝35年间事。南宋另有一部不知作者的《中兴两朝纲备要》18卷,记高宗、孝宗两朝事,而这部《两朝纲目备要》原名本作《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即续《中兴两朝纲目备要》,只因《永乐大典》所收此书没有“续编”2字,《四库全书》又是从《大典》中辑出来的本子,所以也不称“续编”,于是《四库全书》著录的这个书名以后就成了通称,其原名渐不为人所知。这两部佚名的《纲目备要》,其体例、格式、史笔以至最初的板刻都一致无二,因此它们很有可能是出自同一个作者之手。由于宋人记载高宗、孝宗两朝历史的著作较多,所以《中兴两朝纲目备要》就远不如《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受人重视。此书虽不知作者,但为宋人所撰则无疑,书中凡遇“昀”字就注为“御名”(宋理宗名赵昀),第12卷嘉定三年五月附记理宗朝追赠朱熹官职,下及淳祐元年(1241),据此可知其书大略作于理宗后期。作者当时尚能看到宋朝实录、国史,因此书中所记大多可信,虽然内容较为简略,但仍可补《宋史》之不足。此书还间杂议论,一部分是作者自己的评议,一部分取自李心传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四库提要》称其“叙次简明,议论亦多平允”。
毛诗正义
简称“孔疏”。诗文注。唐孔颖达撰。四十卷。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历任国子博士、司业及祭酒。贞观十六年(642)奉唐太宗诏命与诸儒共撰《五经正义》,颖达为主编。此为其中之一种。原出王德韶、齐威等人之手,而颖达总其成。其书乃是对《毛传》及《郑笺》的疏解。“笺”曰注,“正义”曰疏,合称《毛诗注疏》。“其书以列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义》为稿本,故能融贯群言,包罗古义,终唐之世,人无异词。”(《四库全书总目》)盖以吸取两晋南北朝学者研究《诗经》之成果,更以皇家组织编书队伍,披览宏富, 自能有所发现。如对《史记》孔子删诗说之质疑,则不拘于成说。训诂、注疏均持慎重态度,以“疏不破注”为原则。故亦难于超越《毛传》、《郑笺》范围,缺乏批判精神,而疏解亦尝流于烦琐。有《四库全书》本,《十三经注疏》本。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莲华金刚藏圣者吴公润江上师讲述,1960年十二月上旬,美国旧金山大埠正善佛道研究会讲堂。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