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灵”名序诸说考辨
“永嘉四灵”名序,前人说法约有八种,莫衷一是。本文拟对诸说形成略作考辨。
第一种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此排序之文献依据,当为叶适所编《四灵诗选》及《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所载四家诗集之次序。虽叶适原编诗选今未见,然后世所传《四灵诗》诸本尚依此序。
据叶适所撰徐玑墓志,可知徐玑生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据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考证,赵师秀生于乾道六年(1170)。徐照、翁卷生年不详。据叶适《徐文渊墓志铭》称“君与余游最早”,可知“四灵”之中,徐玑与叶适相交最早,交情最深,但叶适《四灵诗选》仍以徐照为“四灵”之首,当以年齿而排列,非以交情或诗艺。徐照既较徐玑年长,其生年当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以前。翁卷生年,可由薛师石《喜翁卷归》推考。此诗作年不详,但可确定在赵师秀卒后至薛师石卒前,即嘉定十二年(1219)至绍定元年(1228)之间。诗云:“我老寡俦侣,年荒值冬迫。”“嗟余四友朋,惊见三化魄。一翁尚凄凉,六秩困行役。”可知当时翁卷年届六旬,且值岁荒。据《宋史·五行志》载嘉定十五年至十六年间灾荒严重:“十五年七月,萧山县大水。时久雨,衢、婺、徽、严暴流与江涛合,圮田庐,害稼。十六年五月,江、浙、淮、荆、蜀郡县水。”故推测此诗或作于嘉定十五年至十六年间(1222—1223),由此推测翁卷生年当在隆兴元年至二年间(1163—1164)。可知翁卷生年与徐玑相近而略晚,而较赵师秀年长数岁。
因此判定此种流传最广的“四灵”排序,乃依其生年之先后。
第二种为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元人程棨(随斋)于《直斋书录解题》之《徐照集》后批注“四灵”名次即如此。
据叶适所撰徐照、徐玑墓志,可知徐照卒于嘉定四年(1211),徐玑卒于嘉定七年(1214)。赵师秀卒年,学界主要有嘉定十二年(1219)与十三年(1220)两说。翁卷卒年不详,但据上引薛师石《喜翁卷归》及《寄题赵紫芝墓》:“世上如今一句无,一灵独存势欲孤。”可以确定翁卷享年在六十以上,为“四灵”之最后谢世者。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三于翁卷《春日和刘明远》诗评云:“‘四灵’中翁独后死,然未能考其没在何年。”又卷四十二于刘克庄《赠翁卷》诗评云:“灵舒之死最后,容续考书。”即可印证上说。
故可确定第二种排序乃依“四灵”卒年之先后。
第三种为徐照、翁卷、徐玑、赵师秀。赵汝回《〈瓜庐集〉序》即如此。
与第一种排序相比,此将翁卷移居徐玑之前,不知何故。可能出于作者一时记忆或书写之误,也可能出于传抄或刊刻之误。
第四种为赵师秀、徐照、徐玑、翁卷。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四云“水心之门,赵师秀紫芝、徐照道晖、玑致中、翁卷灵舒,工为唐律”即如此。
将赵师秀置于“四灵”之首,或因赵师秀于四人中成就最高之故。方岳《跋赵景山村田集》云:“四灵清语不枯,秀语不迂,抑紫芝其尤也。”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七云:“‘四灵’诗,赵紫芝为冠。”又卷四十八云:“四人之中,紫芝最熟而有余味。”皆最推重赵师秀。故此序以赵师秀居首,其他三人仍以年齿。
第五种为赵师秀、翁卷、徐玑、徐照。赵希弁《读书附志》载《四灵诗》作者即如此序。此序正与第一种颠倒。今传《四灵诗》诸本,皆未见按此颠倒之序编排者。故颇疑赵希弁著书时,乃执《四灵诗》之卷尾而递录其作者。
第六种为翁卷、徐玑、徐照、赵师秀。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翁卷《道上人房老梅》诗评即如此。
我们认为方回此处因评翁卷诗,故最先介绍翁卷,自在情理之中;但将徐玑置于徐照之前,或出于一时偶误。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一徐玑《夏初游谢公岩》诗评有云:“予许其诗在‘四灵’中当居丁位。”认为徐玑之成就当居“四灵”之末。故从“四灵”生卒年及方回对其诗歌成就的评价而言,皆不当置徐玑于徐照之前。后来明代徐伯龄《蟫精隽》卷十五《宋诗家数》完全袭用了方回的这一排序。徐伯龄此节文字实为抄缀《瀛奎律髓》中的方回多条评语而成,故沿其旧说,未作改动。今学者言“四灵”之名序,或援据徐氏此说者,实不足为据。
第七种为赵师秀、徐照、翁卷、徐玑。如明人徐象梅《赵师秀传》谓:“至潘柽出,始倡为唐诗,而师秀与徐照、翁卷、徐玑绎寻遗绪。”因传主为赵师秀,故首言赵师秀。而将翁卷置于徐玑之前,则有两种可能:一者,或许为一时笔误,本当同于第四种;一者,或许认同方回以徐玑诗之成就居“四灵”之末位的看法。
第八种为翁卷、赵师秀、徐照、徐玑。如清人阎若璩《潜邱札记》卷六《与戴唐器书》,则是先翁、赵而后二徐,或许寓有论列其成就高下的用意。
今所见“四灵”之序八种,上已略考其因由。如第三种所列,或较随意,实无须深辨。此类情形,亦见于他处。如刘克庄《贾仲颖诗序》有云:“永嘉多诗人,四灵之中余仅识翁、赵。”又于《曹东畎集序》云:“永嘉多诗人,余及识紫芝、灵舒。”可见刘克庄于翁、赵之排序,或前或后,并无固定之说。前人论“四灵”成就,或以赵师秀为冠,但亦非天下共识,如赵汝回即认为:“四人之体略同,而道晖、紫芝,其山林、闺阁之气各不能掩。”即视徐照、赵师秀为并列的两种性情、两种诗风,并不以后者压倒前者。我们十分赞成钱锺书把“四灵”看作“合起来才凑得成一条性命”的观点,像方回那样定要评出“四灵”的甲乙丙丁,似易胶柱。
(作者:汤江浩,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