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今存最早的古注《荀子注》
《荀子》注释本《荀子注》二十卷。唐杨倞撰。成书于唐元和十三年(818年)。
杨倞,唐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县南)人。其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只知其在唐代做过登仕郎守大理评事。
杨倞认为,《荀子》和《孟子》对当时的时政做出过同样大的贡献,但《孟子》一书传习不绝,历代都有人为之作注。而《荀子》却被人冷落,至使该书残缺不全,个别传抄也有许多谬误之处,文意不通现象到处可见。不了解该书的思想实质的人称它为异端,而想研究该书的人则由于它残缺、脱误现象而有始无终,不能得其要领。所以《荀子》一书上千年来被埋没而未见天日。基于这种情况,为了使《荀子》重见天日而传于后世,他则将该书的文字和词句进行了订正和训释,并尽力讲清该书的义理,使后人便于对它进行研究。
杨倞的注本,首先将原名《孙卿子》改为《荀子》,继而对原篇目顺序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如《成相第八》改为第二十五;《礼论第二十三》改为第十九;《宥坐第二十四》改为第二十八;《子道第二十五》改为第二十九;《性恶第二十六》改为第二十三;《法行第二十七》改为第三十;《哀公第二十八》改为第三十一;《大略第二十九》改为第二十七;《尧门第三十》改为第三十二;《君子第三十一》改为第二十四;《赋篇第三十二》改为第二十六。三十二篇文章分为二十卷,使内容相近或同类之文归于同一卷。用作者话讲就是“其篇第亦颇有移易,使以类相从云”。
对于原文,杨倞则首先进行文字的订正和词句的核查披漏,对难懂之字给予标音,对难解之句给予注释,使后人对《荀子》一书能较顺利地读懂,恰当准确地理解其内容。杨倞的注释比较简明、易懂,基本上揭示了《荀子》原意。如《劝学》篇中:“君子曰:学不可以己,青出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一句,杨倞的注释为: “以喻学则才过其本性也。”又《富国》篇中:“万物同宇而异体(同生宇内,形体有异)无宜而有用(虽于人无常定之宜,皆有可用人之理,必在理得其道,使之不争,然后可以富国也)为人数也,人伦并处,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知(伦,类也。并处,群居也。其在人之法数则与类群居也。同求异道谓或求为善,或求为恶,此人之性也。)”(括号内为杨注)
《荀子注》一书是现存最早的《荀子》注本,注释颇详,为后人所承,清代王先谦的《荀子集解》全录了该注。但杨倞在注中也有对原书未全解之处,有时出现“或曰”二字。又如对于篇名“成相”二字,杨倞解释为“成功在相”,而清人卢文弨经考证解释“相”为一种乐器,又引申为用该乐器所奏之曲,今已发展为“弹词”。篇中首句“请成相”之意为“请奏此曲”。
《荀子注》的版本,现可见到的有:清光绪二年(1876年)浙江书局重刻嘉善谢氏本,六册。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新化三味书室重刻嘉善谢氏本,六册;日本文政十三年(1830年)江户书林和泉屋刻本八册;日本水玉堂刻本十一册,另有日本猪饲彦博撰《荀子补遗》一卷;民国二年(1913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四册。《廿二子》中收录有清代卢文弨、谢墉于光绪二年(1876年)据嘉善谢氏本校刻的版本。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