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宝典

  • 衡山禅师语录

    衡山禅师语录

    《作者:佚名清灯炳说,宗位编,超源序,蓝理序,有塔铭(依驹本印)。

  • 参同一揆禅师语录

    参同一揆禅师语录

    《作者:超琛清超琛(尼)说,普明编、明俊录。卷内收图像。像赞、序、示众、偈、颂古、机缘、佛事、记铭、行实、自叙行略训徒。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 伏狮义公禅师语录

    伏狮义公禅师语录

    《作者:佚名清 (尼)说,明元记录,高以永序,超琛跋,有行状。总目,升座,小参,示众,附法语,机缘,拈古,颂古,偈语,书问题,赞佛,事源,流颂,行状,塔铭。

  • 佛种姓经

    佛种姓经

    《作者:佚名亦称《佛史经》。南传佛教经典。收入巴利三藏《小部》之中。共二十八品。第一品“宝珠经行处品”,为全经的序言,讲诸天和比丘聚集佛处,看佛陀把宝珠化向空中作经行处,众人赞叹佛的功德。第二至二十五品,叙述释迦牟尼佛以前的二十四佛的事迹。第二十六品为“瞿昙品”,专门讲述释迦佛的生平。第二十七品为“诸佛品”,介绍诸佛出世的年代,并说在燃灯佛出世的一劫中,同时还有另外的三佛。最后一品是“舍利分配品”,述分配佛舍利之事。经中所说的过去佛的事迹,在南传其他经文中有零星记载,如毗婆尸佛以下至释尊七佛均可见于《长部》的《大本经》

  • 所行藏经

    所行藏经

    《作者:佚名巴利名Cariya^-pit!aka 。又译作若用藏。属巴利文小部经(Khuddaka-nika^ya)之一。内容叙述现在劫的释尊之所行(cariya^),即释尊之本生故事。分为七波罗蜜,收集三十五个本生故事。(一)施波罗蜜,计有大善见王(Maha^sudassana)、大典尊(Maha^govinda)、尼弥王(Nimi)等十本生。(二)戒波罗蜜,计有瞻箄耶龙(Campeyyana^ga)、摩登伽(Ma^tan%nga)、法天子(Dhamma-devaputta)等十本生。(三)出离波罗蜜,计有优怛阇耶王子(Yudhan~jaya)、受马那沙王子(Somanassa)等五本生。(四)决定波罗蜜,仅有铁密雅(Temiya)本生。(五)真实波罗蜜,计有鱼王(Maccha-ra^ja)、普明王(Sutasoma)等六本生。(

  • 法幢远禅师语录

    法幢远禅师语录

    《作者:佚名清智远说,通慧等编,弘源序(依驹本印)。法幢禅师语录目次,序,上堂,小参,法语,颂古,联芳,偈,赞山居,杂着。

  • 纯备德禅师语录

    纯备德禅师语录

    《作者:佚名清广德说,智远等编。卷首收序;卷一收住彝陵州黄陵月峡禅院语录、住大悲禅院语录、小参、法语;卷二收法语、机缘、颂古、联芳、诗偈、偈、佛事、塔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 幻住明禅师语录

    幻住明禅师语录

    《作者:佚名清尚等编。卷首收序;卷一收住邻水县仙人山观音禅院语录、住万县兴隆禅寺语录;卷二收小参、茶话、示众、机缘、颂古、联芳偈。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 义释

    义释

    《作者:佚名巴利名Niddesa 。音译作尼涕娑。属巴利文小部经(Khuddaka-nika^ya)之一。本书系注解同属小部经之经集(巴Sutta-nipa^ta )。内容分为大义释(巴Maha^-niddesa )与小义释(巴Cu^l!a-niddesa )两部分。其中,大义释系注释经集第四义品(巴At!t!haka-vagga )所收之十六经全部;小义释则注释经集第五彼岸道品(巴Pa^ra^yana-vagga )所收之十六经全部及其结语(巴Niyama ),此外并包含经集第一蛇品(巴Uraga-vagga )中之第三犀角经(巴Khagga-visa^n!a-sutta )。全书主要采取逐字说明语义之方式,其间援引巴利语相应部经、中部经、经集其他部分、增支部经、长老偈、本生经、如是语

  • 法集论

    法集论

    《作者:佚名亦称《法聚论》、《法僧伽》。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上座部根本七论之一。相传为释迦牟尼佛成道后第四周于思惟时生出。全论文前先举属于善法、不善法、无记三大类的一百二十二门论之本母(Abhidhamma-matika),以及属于漏、无漏二大类之下的四十二门经本母(Suttana-matika)。接着分为四品:第一品为心生起品;第二品为色品;第三品为总说品;第四品为义释品。论中解释了诸法,详细介绍了经藏中的术语。中心内容是解释有关禅定心理的问题,如心与心所的关系,善、恶、无记三性与欲、色、无色界三界之间的关系,众生有情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形式,有情五境

  • 玉泉其白富禅师语录

    玉泉其白富禅师语录

    《作者:其白德富清德富说,园顶等编。共三卷。卷首收像、赞、序;卷上收上堂;卷中收上堂、法语、机缘、像赞;卷下收拈古、偈、普说、分灯、颂古、行实、书问、杂著、佛事、塔铭;卷末附融彻顶禅师语录一卷(清园顶说、明盛、明聪等编、彻生序)。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 盛京奉天般若古林禅师语录

    盛京奉天般若古林禅师语录

    《作者:佚名卷首收序;卷一收住盛京般若禅寺语录;卷二收住辽阳如来禅寺语录;卷三收住辽阳建宁禅寺语录、普说;卷四收住奉天府东前山台大悲禅寺语录(本卷第十页上只存第一引六字,下半页原缺)、机缘、颂古、小佛事、法语;卷五收偈上;卷六收偈下;卷末附行状。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 密行忍禅师语录

    密行忍禅师语录

    《作者:密行寂忍凡三卷。明代密行寂忍撰,明广等编。清康熙年间(1662~1722)刊行。全称衡州开峰密行忍禅师语录。本书内容:卷一为上堂语,卷二为有关上堂语之机缘、法语、职事榜、安禅榜,卷三收录颂古、诗偈、赞等。

  • 青城竹浪生禅师语录

    青城竹浪生禅师语录

    《作者:佚名七卷,清彻生说,如鹏等编(依驹本印)卷第一 序 上堂 卷第二 上堂 卷第三 小参 开示 书问 文 卷第四 颂古 分灯 赞 机缘 歌 四威仪 行繇 卷第五 诗偈 卷第六 法语 佛事 卷第七 源流拈颂

  • 即非禅师全录

    即非禅师全录

    《作者:即非如一《即非禅师全录》,清如一说,明洞等编,二十五卷。卷首收像、道影赞、序;卷一收圣寿山崇福禅寺语录;卷二收广寿山福聚禅寺语录;卷三收升座、小参、秉拂;卷四收法语;卷五收举古、拈古;卷六收颂古、代古、答古;卷七收机缘、答问;卷八至卷十一收赞;卷十二收自赞;卷十三至卷十五收书问;卷十六至卷二十三收诗偈;卷二十四收铭、序、跋、祭文、杂著;卷二十五收佛事、末后事实、行业记、塔铭、舍利塔铭;卷末附佛祖正印源流图像赞——自序、道影赞。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 石关禅师语录

    石关禅师语录

    《作者:佚名清 说,芳桂等编(依驹本印),一卷,本卷收序、上堂、小参、机缘、赞、拈、颂、偈、诗、行实、小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 林我禅师语录

    林我禅师语录

    《作者:佚名清鉴说,海鑫、海兹等编。四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河南阳府山+乍山+客山法海禅寺语录、住陕西西安府泾阳文塔铁佛禅寺语录;卷二收住长安大兴善禅寺语录、住秦中宁夏海宝塔寺语录;卷三收小参、示众、入室、机缘、拈颂、颂古、联芳偈、题赞;卷四收警语、示偈、佛事、行实;卷末附塔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 鹤峰禅师语录

    鹤峰禅师语录

    《作者:济悟清济悟说,上震等编。卷首收序;卷上收升座、小参、示众、机缘、拈颂;卷下收佛事、赞咏、诗偈、歌词;卷末附行状、塔志铭、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八册。

  • 分别论

    分别论

    《作者:佚名亦称《毗婆崩伽论》。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上座部根本七论之一。全论分十八品:第一品蕴分别;第二品处分别;第三品界分别;第四品圣谛分别;第五品根分别;第六品缘分别;第七品念处分别;第八品正勤分别;第九品神足分别;第十品觉支分别;第十一品道分别;第十二品禅分别;第十三品无量分别;第十四品学处分别;第十五品无碍分别;第十六品智分别;第十七品小事分别;第十八品法心分别。因以上座部特有的诸法分别解脱之方法来解说有关佛教教义,故名。其在组织上,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为目。学者认为,前十五品说经义的分别,即对经的文句引用解剖,代

  • 界论

    界论

    《作者:佚名音译《陀兜迦他》。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佛教根本七论之一。全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谈蕴、处、界三科之间的相互摄受和互相相应的关系问题。旨在辨别蕴、处、界三界的区别和范围,即何者为重,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然后明确诸法的性质。第二部分论述了心和心所及与三科之间的关系。其中多与心理学的内容有关,如对禅定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烦恼提出了各种现象以及对治之法,分析细密,旨在说明安心的法门。这两部分内容在北传汉译佛典的说一切有部论书《品类足论》以及《界身足论》中皆有所记载。但日本学者木村泰贤认为,《品类足论》的心、心所

  • 华严不厌乐禅师语录

    华严不厌乐禅师语录

    《作者:道乐清道乐说,德晋记录。卷首收序、行由;卷一收住贵州兴隆卫龙山寺语录。住四川遵义府南隅里玉泉寺语录、住重庆府华严禅寺语录;卷二收小参、机缘、拈颂;卷三收单颂、杂著、印偈、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 大悲妙云禅师语录

    大悲妙云禅师语录

    《作者:佚名清真雄说,机德等编。六卷。卷首收序、请启、付;卷一收住山东临清州大悲禅寺语录;卷二收住浙江嘉兴府三塔景德寺海会禅院语录;卷三收拈古;卷四收颂古、法语、行略;卷五收机缘、像赞、联芳偈;卷六收诗偈、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 人施设论

    人施设论

    《作者:佚名巴利名Puggala-pan~n~atti (补特伽罗坋那坻)。系分类说明补特伽罗(人)之书。即主要论述蕴、处、界、根、谛、人我等六施设中之人我施设及人我之各种类。为南传佛教上座部巴利七论之一。内容分论母(巴ma^tika^ )与解说分,解说分为本书主要部分,将论母揭出之一人五十种以下分为一人乃至十人等十章逐一解说,然祗下定义,而无精审之解说。在巴利七论中,一般认为本书与分别论为最早之著作,并且本书与汉译‘舍利弗阿毗昙论’之人品及连结于集众经之‘集异门足论’,具有相当密切之关系。本书现有原文出版及英译( A Designation of Human Types, P.T.S. 1924)、日译

  • 山铎真在禅师语录

    山铎真在禅师语录

    《作者:山铎真在清真在说,机云、智旭等录。一卷。卷内收住江西九江府庐山东林兴隆禅寺语录、住楚黄蕲水县华桂山能仁禅寺语录、住黄安碧云山龙兴禅寺语录、机缘、勘辨、拈古、颂古、法语、茶话、佛事、诗偈、杂著、行状。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 黄莲东岩禅师语录

    黄莲东岩禅师语录

    《作者:佚名一卷。清说,机琇记录,黎元宽序,文德翼序,内分黄莲语录,蕲州语录。

猜你喜欢的书

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

在书中,阿德勒为我们描述了个体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认为一个有热情的人群,是能够与人合作愉快,并希望对人类福祉有所贡献的。在越来越冷漠的社会,阿德勒所提倡的这种合作、奉献的精神可以使个人与社会形成更加亲密的关系,沟通心灵,继而努力追求生命的意义。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戒拔罪妙经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戒拔罪妙经

道教书。三卷。太玄女青乃神仙之名。托为太玄女青传达元始天尊法旨。其中分上元天官, 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三篇。谓人于三元八节日念诵此经,则可消灾除罪,得福长寿。认为人本无形,从虚无中来,结气成体而有形, 若能形心合真, 则归于无形而成道。为古《灵宝经》之一。收入《道藏》第28册。

苦雨斋序跋文

苦雨斋序跋文

周作人著。1934年3月上海天马书店初版。著者作《自序》。收《红星佚史序》、《知堂文集序》、《桃园跋》等序跋文52篇。

独醉亭集

独醉亭集

三卷。明史谨撰。史谨,字公敏,一作公谨,自号吴门野樵,江苏昆山人,生卒年不详。史谨少从倪赞、高启游,善丹青、能诗文。洪武初以事谪居云南。后洪武三十一年(1398)经王学士推荐为应天府 (今南京)推官,不久降补湖南湘阴县丞。寻罢归,侨居金陵 (今南京) 卖药自给,以诗画终其身,著有《独醉亭集》三卷。此集前有陈琏 《序》。据陈琏所序,此集为史谨自编。但以体分,不题卷数。自 《武当八景》以下九十三首,别题目 《遗稿》。疑是史谨没以后,其后人掇拾晚年所作附于集末。然中有《经人��瓮诗》、《谒黔宁王庙诗》,则皆在谪云南时。又有《雪酒为金粟公赋诗》,金粟道人乃顾阿瑛别号,则元末明初之作亦在其中。殆杂采佚篇,不复甄别。其诗善写景观,颇有画境,故所载题画之诗特多,必丹青手迹,一一录之。现以原本所有,亦其存之,与史谨所自定诸诗共为三卷。清人评“其诗不涉元季缛靡之习,亦不涉宋季酸腐之调。平正通达,而神采自然高秀。”在明初可自为一家。有两淮马裕家藏本。

北狩行录

北狩行录

杂史。宋蔡鞗提点,王若冲纂修。1卷。鞗,蔡京子,靖康元年从徽宗北行。绍兴三年,徽宗欲录北迁以来所历风俗异事,鞗荐随行宦官若冲为之。是书自靖康二年(1127)二月初七日徽宗初出青城起,详记其北迁过程中思念故土、以衣易书、放生、善学、赋咏等起止言行,凡25条,故又名《太上道君北狩行录》。虽多谀颂之词,犹有他书所不备者,可供取资。有《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据以排印。

孝经纪事

孝经纪事

《孝经》、《论语》,圣贤教人之书也。而《孝经》尤简约,朝廷以此试士,本以圣贤之教教天下,而士但以为考试题目而已。世之劝人为善者,乃至取巫觋语而刊布之,不亦慎乎?古人尊信《孝经》之事,群书所载甚多。今取其见十七史者若干条,抄而刻之,其余更俟续刻焉。咸丰十一年二月。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