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宝典

  • 天真毒峰善禅师要语

    天真毒峰善禅师要语

    《作者:本善参学门人悟深编集。上堂,普说,示五羊深禅人,示本空禅人,示徒悟玄,嘱大川关主,普说行脚。

  • 牧云和尚七会语录

    牧云和尚七会语录

    《作者:牧云通门六卷,卷一收上堂、小参、夜参、普说、示众、示语、禅净玄昌,卷二收室中语要、书、答语、天童上堂,卷三收像赞、佛事,卷四至卷六收偈。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六册。

  • 雪窦石奇禅师语录

    雪窦石奇禅师语录

    《作者:石奇通云清通云说,行正等编。十五卷。卷首有序。卷一收住台州灵鹫禅寺语录、住天台景星岩净居禅寺语录、垂问,卷二至卷五收住明州雪窦山资圣寺语录,卷六收住兴化普润禅院语录、住慈水香山禅寺语录、住永嘉头陀山密印禅寺语录、住娄东南广禅寺语录、小参,卷七、机缘上,卷八,机缘下、代,卷九卷十收法语、颂古,卷十一至十三收偈语、雁山杂咏、歌咏,卷十四,题赞,卷十五收佛事、行状、塔铭、后序。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六册。

  • 万如禅师语录

    万如禅师语录

    《作者:万如通微清通微说,行猷等编。十卷。卷首收序、荆溪龙池老和尚列传。卷一收住浙江嘉兴府如如禅院语录,卷二收住福建兴化府曹山上生禅寺语录,卷三至卷六收住荆溪龙池山禹门禅寺语录,卷七收示众、入室机缘、勘辩机缘、问答机缘、卷八收法语、拈古、颂古,卷九收书问、真赞,自赞,卷十收佛事、杂著、偈。卷末附行实、行状、塔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六册。

  • 费隐禅师语录

    费隐禅师语录

    《作者:费隐通容十四卷,明代费隐通容撰,隐元隆琦等编。内容包括上堂、小参、入室、法语、偈、书问、问答机缘、拈古、颂古、判古、赞、杂著、小佛事等,卷末附纪年录。有明崇祯十六年(1643)刊本。

  • 破山禅师语录

    破山禅师语录

    《作者:海明二十卷。明代释海明撰。海明,俗姓蹇,字破山,人称万峰老人。原籍渝城后迁徙大竹(今四川省大足县)人。据《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五十七记载:他“生含聪睿,质挺奇标”。十九岁在大持庵依融光尊宿为师落发为僧。后出四川遍游,寻师悟道,学高道深,为明末清初四川双桂福国禅院高僧。《破山禅师语录》即是海明以其字“破山”题写书名的一部语录体佛书。该书主要记载了海明奉佛弘法的言论,以及他学法持戒的心得体会。其中,有不少富于哲理的言论和比较精炼的语言词汇。除此书外,他还撰有《山居诗》、《双桂草诸集》等书。此语录与他的其它书一起参照来

  • 大沩密印寺养拙明禅师语录

    大沩密印寺养拙明禅师语录

    《作者:养拙正明一卷。明代释正明撰。正明,俗姓常,字养拙,蒲州(今属山西省)人。生秉异姿,独怀幽趣。某夏日近黄昏之时,他仰望青天,喟然长叹: “世界许阔,如何拘此坏我善因”。遂落发于南海普陀,时年二十岁。出家后唯以苦行磨砺性灵,一天看见一僧人读万峰语录,恍然大悟,诸种密印皆悟。后尝有云:“迷因悟有悟,以迷生迷悟两忘”又有云:“入得三界混于常流,识得固事无处停留”。所撰《大沩密印禅寺养拙明禅师语录》详载了他自己生平学法所得所云。是了解正明法师的参考资料。现见载版本有明代崇祯癸未刊本。

  • 大沩五峰学禅师语录

    大沩五峰学禅师语录

    《作者:如学一卷。明代释如学撰。如学,俗姓任,字无为,号五峰,临潼(今陕西省)人。二十岁于五台山出家,从天齐师观修净业,学思并进。广阅佛书,遍游金刚。先后出游天台、杭州虎跑、金陵等,参师闻法,成为明代高僧之一,终于大沩山。有偈云:“痛举钳锤为阿谁,可怜漆桶自孤疑。为伊结下来生债,五夜霜花开玉墀”。他所撰的《大沩五峰学禅师语录》为语录体佛书。详其平生奉佛学法之言事,其中充满了警劝后人之意图。是了解大沩五峰学禅师如学的重要资料。现见载版本有明代崇祯癸未刊本。

  • 无趣老人语录

    无趣老人语录

    《作者:无趣如空一卷。明代释如空 (1490—1580)撰。如空,俗姓施,字无趣,自号静斋,秀水人。幼性端凝,长企清洁。留心内典,博览经论。与同友法舟参访八年,出家为僧。自受戒后便付衣法偈曰:“非法非非法,非性非非性,非心非非心,付汝心法竟晓本”。成为明临安东天目昭明寺沙门。辞世有偈云:“生来死去空华,死去生来一梦”。所撰 《无趣老人语录》,详载生平学法心得言断。对了解如空法学言行很有参考价值。现见载版本有明万历年间宝梦堂刊本。

  • 松隐唯庵然和尚语录

    松隐唯庵然和尚语录

    《作者:德然三卷。元代释德然撰。《松隐唯庵然和尚语录》为语录体佛书。此书以语录形式较详细地记载了松隐奉佛学法的经历、体会和言论,是了解松隐其人其事的有价值史料。现见载版本有明崇祯二年刊本。

  • 赵州真际禅师语录

    赵州真际禅师语录

    《作者:从谂全一卷。为赵州从谂之语录。又作赵州和尚语录、赵州从谂禅师语录、真际大师语录、赵州录。唐代赵州从谂(778~897)撰,文远编,宋代栖贤澄諟校。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八册古尊宿语录卷十三。辑录从谂之行状、上堂、示众、问答、对机、勘辨、偈颂等。另有赵州真际禅师语录之余一卷,收于古尊宿语录卷十四,内容辑有上堂示众语要、十二时歌、偈颂、真赞等。

  • 密藏开禅师遗稿

    密藏开禅师遗稿

    《作者:道开凡二卷。明代密藏道开撰。卷上包括上慈圣皇太后、募刻大藏文、刻大藏愿文等共五十篇;卷下包括上本师和尚、与徐海观居士等六十四篇。

  •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

    《作者:佚名天竺沙门阇那多迦译,范仲淹序,其内容乃十六国大阿罗汉为摩拏罗多等诵佛说因果识见悟本成佛大法之颂偈颂皆押韵语义俱妙。经首有对“因果识见”的题解:因者因缘;果者果报;识者识自本心;见者见其本性。若因缘有善果报有福则自识其本心见其本性使万法不生当得成佛。

  •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

    《作者:佚名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大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无障碍经、莲华三昧经。收于卍续藏第三册。本经系以密教观点来解说妙法莲华经,全经以金刚萨埵之请问及大日如来之答说形式所成。其内容,初举‘归命本觉心法身’等二颂八句之本觉赞;此赞偈颇为著名,被视为古来三世诸佛随身之偈,又为一切众生成佛之文。次述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前十四品以文殊为本尊,后十四品以普贤为本尊之义,并阐说五重、九重之普贤。其后又于方便秘密三摩耶品、见宝塔秘密三摩耶品等诸品之中,分别宣说‘十如是’与‘八叶九尊’之配当方法、宝塔与法华经根本一字阿字之深旨、提婆达

  • 却温黄神咒经

    却温黄神咒经

    《作者:佚名全一卷。译者不详,或谓系唐代不空所译。又作却(却)温神咒经、却温黄神咒经。却,退却避除之意;温,指瘟疫毒气。本经明示退却毒害、消殃之法。收于卍续藏第三册。乃佛陀游王舍城竹林精舍说法时,毗耶离国(梵Vais/a^li )疫气流行,会中听众染疫者甚多,阿难因此而问避除瘟疫毒气之法,佛陀遂为其开示。谓有七鬼神常吐毒气以害万姓,若人得毒,则头痛寒热,百节欲解,苦痛难言;如欲平安,当诵持此经咒,即(卍续三·三八八下):‘南无佛陀耶,南无达磨耶,南无僧伽耶,南无十方诸佛,南无诸菩萨摩诃萨,南无诸圣僧,南无咒师,(某甲)今我弟子所说神咒,即从其愿,如是神名,我今当说沙罗佉。三说沙罗佉已

  • 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

    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

    《作者:佚名 佛典注疏。唐知恩集。二卷(或三卷)。敦煌遗书藏本。是依据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来疏释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作。分五门:(1)“辨教因缘”,论述佛说《金刚经》的原因,共十条;(2)“定经宗旨”,谓《金刚经》以般若为宗;(3)“明处会”,明此经在《大般若经》四处十六会中之所属;(4)“叙翻译”,追叙《金刚经》的历代异本;(5)“正释文义”,即逐段引用经文,进行疏释。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省庵法师语录

    省庵法师语录

    《作者:省庵二卷。清释宝贤编。宝贤为清鄮山阿育王寺沙门,俗姓时,字思齐,号省庵。常熟(今属江苏省)人。“省庵法师”即是指释宝贤。宝贤少年甘蔬食,厌酒肉。后接触佛经,感念心净。梦观阿育王塔,发下供养四十八愿。弱冠之年,为逃脱家人强欲娶妻,而于浙江绍兴柯桥弥陀庵落发为僧。出家后他勤于佛法研习,历游天台、梵天寺等地,终成一代高僧。他所作《省庵法师语录》一书,亦称《省庵法师遗书》,为语录体佛书。书中译载了他一生闻法、学法、研法、弘法的经历,其中不少语录发人深醒。劝人奉佛修善,警示后人之言,成为他所作语录留给后学的精神财富。现见载版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作者:圆瑛圆瑛著。二十四卷。1951年出版,分五册。是对《楞严经》的论释,分十门:初总释名题;二教起因缘;三藏乘摄属;四义理浅探;五能诠教体;六所被机宜;七宗趣通别;八说时前后;九历代传译;十别解文义。此书主宗贤首,同时会通天台、禅、净,在近代有很高赞誉。

  • 古农佛学答问

    古农佛学答问

    《作者:范古农作者范古农。本书是近代范古农居士佛学答问汇集,可以帮人们解决不少佛学问题。佛家有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话很多人都熟悉,但是你知道它的真正意思吗?是告诫我们不要好色吗?如果你是这样认为,那你就错了。其实很多佛家用语我们都耳熟能详,但是真正了解典故含义的又有几人?如果你真的对佛教感兴趣,你不想再一知半解、人云亦云,那么看看本书。

  • 金刚经讲义

    金刚经讲义

    《作者:江味农江味农著。本书中江味农居士不仅对金刚经的字词、文意、精髓做了详细的讲解,而且兼及佛教各派的教义主张和佛教的历史,是一本佛教的百科全书。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对佛教有较全面的理解,也会对金刚经有较深入的认识。本书是对金刚经释读的经典读物。《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般若经大部六百卷之一卷,文约而义精,喻为金中之刚,良有以也。六百卷文,汪洋浩瀚。而本书发挥般若要旨,既详且尽,又复旁通诸大乘经。其指导学者观照法门,不第禅宗之向上,净宗之一心,皆有所阐发而已。其尤具法眼,发前人所未发。

  • 金刚经白话述义

    金刚经白话述义

    《作者:王骧陆王骧陆著。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是个人,就免不了自身的烦恼痛苦。其原因,总是执取名相,认虚妄的当作真实,无非以执我为本,诤论为用,发生世上一切的颠倒。而金刚经用处,正是去我执的无上法门。在社会上的广大妙用,虽说十世百世,也说不尽的。譬如医院的医生医药医法,是没有穷尽的。要世上一个病人也没有了,医药就用不着了。佛法正是如此。

  • 禅宗大意

    禅宗大意

    《作者:正果法师正果法师著,本书为正果法师在中国佛学院、福州鼓山涌泉寺等处多次讲授禅学的讲稿。法师认为,在菩提达摩之前,中国已有禅学的滥觞,其发展的轨迹隐然可寻。同时,禅宗与法相唯识也有密切的关系,达摩所传禅法并不轻视经典,楞伽师所学历然有据。法师考证,禅的起源,在于世尊的正觉。禅的教法,是用公案来推动和弘传的。禅宗“拈花微笑”公案后,历代祖师承继了传法付衣的真传。禅宗有正传旁传的差别,南宗惠能以下有五家七派之分,五祖旁出尊宿之血脉与正传是一统的。后世“临济将军,曹洞士民”之说,就是对两宗参禅方法差异的评论。法师始终坚信,参禅是学佛人修行办道

  • 净土十疑论白话释

    净土十疑论白话释

    《作者:智顗一卷。隋代释智顗撰。《净土十疑论》由智顗说,灌顶整理成书。所谓十疑是:一解释求生净土无大慈悲疑,二解释求生无生理疑,三解释偏求生一土疑,四解释偏念一佛疑,五解释具缚得生疑,六解释得即不退疑,七解释不求兜率内院疑,八解释十念得生疑,九解释女人根缺不生疑,十解释作何行业得生疑。六中多引华严、维摩、金刚、涅槃、无量寿、弥勒上生等经书,以及智度十住毗婆娑中等论点。《净土十疑论》对弘扬净土道,以及在阐发净土思想方面的书籍当中,“唯有此论,最为首冠”。

  • 金刚决疑

    金刚决疑

    《作者:德清亦称《金刚经决疑》。佛典注疏。明德清撰。一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的注释书。作者在前言中称,《金刚经》“解者极多,都不合佛意。独西域天亲菩萨以二十七疑分经极是”。故本书注解“先出疑在本文(指经文)之前,节节按迹而破之。忘言领悟,自得其宗”。全书列三十二疑。据作者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所撰《刻金刚决疑题辞》记载,本书有多种刻本。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化珠保命真经

    化珠保命真经

    《作者:佚名《佛说化珠保命真经》所宣扬的药王菩萨信仰,应本自《法华经》卷六《药王菩萨本事品》,讲述药王菩萨本生故事。药王菩萨在过去为了“一切众生”,自念“以神力供养于佛,不如以身供养”,遂燃身以供佛。佛说若听闻《药王菩萨本事品》,“能令众生离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缚”。又说此品“为阎浮人病之良药”,若人有病,“得闻是经,病即消灭,不老不死”。《法华经》在中国被翻译出来之后,迅速受到中国人的欢迎,六朝时不仅出家僧徒抄写此经,连贵族们也争相抄写,如南朝齐竞陵文宣王萧子良曾抄写《妙法莲华经》一部十四卷等。伴随着《法华经》的流传,效仿药王

猜你喜欢的书

叶八白易传[标点本]

一名《八白易传》,十六卷。明叶山撰。叶山字八白,里籍不详。据作者自序;十岁始读《周易》,越十年能压学究语。嘉靖二十二年(1543)从鹿田精舍见杨诚斋(万里)《易传》而读之,因自著《八白易传》十六卷,然属未定之稿,以后反复修改,叶氏有《重改易传序》二篇、《改录易传序》一篇可证,至嘉靖三十九年定稿誊清,藏之石匮,可见其为学之不苟。此书专释六十四卦卦辞、爻辞,对《彖》、《象》、《文言》等《十翼》没有涉及。大旨以《诚斋易传》为主,出入子史,佐以博辨,实为借《易》以言人事,非尽为经义而作。其体例先列卦辞、爻辞原文,再加“叶子曰”三字进行解说。《四库全书总目》谓此书所言“往往可以昭法戒”。
有《四库全书》本。

内经知要

医经类著作。明李中梓(1588—1655)撰。二卷。中梓字士材,号念莪,华亭(今上海)人。博学多闻,后因多病及其子被庸医误治,究心医学,对《内经》、《伤寒论》的理论有较深研究。医术高超,颇负盛名。在学术上受李东垣、薛立斋、张介宾等人影响较大,主张脾肾并重,强调阳气的重要性,治疗上擅长温补。一生著述较多。根据《内经》、《伤寒论》理论,参阅诸家著述,结合其多年临床经验,撰有《医宗必读》、《士材三书》、《颐生微论》、《伤寒括要》等著作。本书撰于崇祯十五年(1642),是《内经》的节注本。约五万字。分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和病能八类。分类系统,选材精当,注文联系实际,重点突出。实为学习《内经》的一部较好参考书。为后人所重,流习甚广,为学习 《内经》必读之书。至清薛生白重校加按语,即后世通行本。有金阊传万堂刻本,清道光五年(1825)太邑赵氏重校刻本,一九三七年上海世界书局影印本。杨春波《论李中梓的学术思想及其主要成就》(《福建中医药》1963.8)、徐荣斋《略论李士材学说》(《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78.2),可供参考。

江苏省通志稿人物志

宣统元年(1909)始修,由江苏通志局主持,缪荃孙任总纂。人物志。曰名宦,凡人任于苏省有名者,曰任绩,凡苏人任于京外有可述者;曰孝义、曰儒林、曰文苑、曰武功、曰忠节、曰隐逸、曰艺术、曰方外、曰流寓,皆详事实,各为列传。此次编志,夏先生仁虎有补者,一并列入。

持咒仙人飞钵仪轨

持呪仙人飞鉢仪轨,一卷,唐不空拔出,尾题飞鉢仪轨,日本道觉题记,龙肝题记。

斗南暐禅师语录

二卷,清 暐说,普润,法权等录,杨雍建序。南岳下第三十二世,嗣别庵统。依驹本增入并印。

中部经典

南传巴利文经藏五部之一。相当于汉译《中阿含经》。分为三篇十五品,共收经一百五十二部。其中九十八部与《中阿含经》大体相同。《中部》的汉译本名为《中部经典》,其节选本由近代芝峰译出,收入《普慧藏》、《大藏经补编》。此本共收经五十部,始《根本法门经》,终《呵魔经》。《中部》的全本由今人通妙译出,收入台湾出版的《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九至十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