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纲目

作者:武之望
济阳纲目

综合类著作。明武之望撰。一百零八卷。之望有《济阴纲目》已著录。武氏编完妇科专著《济阴纲目》后,认为还应编一部利济男患者(所谓济阳)的医书,遂广参博搜,“汇集众编,别异比类”(见自序)而为本书。广搜博采、删繁取要,仿前书体例于天启六年(1626)撰成此书。内容丰富,包括内、外、伤、五官各科病证,以病名为纲,以诸论为目。每论一病,先因证设论,后据证列方,各论之下,引录古今医家学说,论述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疗原则、类证鉴别、具体治法等内容。条理清楚,便于读者检索阅览。有清咸丰六年(1856)泾阳姚锡三重刊,一九八二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宏道书院藏版影印本。

章节列表

升序↑

武之望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司马文园集

司马文园集

一名《司马长卿集》。别集名。西汉司马相如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汉文园令司马相如集一卷”,已散佚。后代辑本较多,以明人张溥所辑《司马文园集》最为完备。此集收存有《子虚赋》、《上林赋》、《哀秦二世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六篇,以及《喻巴蜀檄》、《难蜀父老》、《上书谏猎》等散文和诗歌二首。近人又辑有《司马长卿集》(二卷本),内容同张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诸本。

柳塘外集

柳塘外集

宋代诗文别集。4卷。释道灿著。《四库全书总目》谓其“所著别有语录,故此以外集为名”。“释氏以佛学为内学,以儒学为外学也。”散文中有一篇《送一侍者归日本序》字里行间,充满中日佛门弟子之友谊,十分可贵。尚有部分专为佛教徒作的志铭,可提供一些佛教史研究的资料。诗歌以登山临水的题材居多。佛门的清静之气和世风的江河日下,使他的作品于淡泊萧散之中又含有一丝傲岸。如《和渊明祠》:“一寸归心酒得知,门前官道是危机。道傍也有人归去,不似先生真个归。”又如《钓台》:“汉室兴亡一聚尘,山河社稷几番新。独余七里滩头水,只属严家不属人。”

文王金钱课

文王金钱课

自古之说,卜灵之为道,通于神明。所以断吉凶,决忧疑,辩阴阳于爻象,查变化之元机。此其义为至精,而其事为至大。圣经曰: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故问卜者,不诚不格,占卦者妄断不灵。此二语实定论也。每见世人遇事即卜,而诚之一字。昧焉罔觉,或饮酒茹晕,或淫邪不洁,迨至临时祝告,遂欲感格神明,不亦惑乎。或托亲朋,或委奴仆,至此问卦者。八卦能通天地理,万事总在诚者灵。

小张屠焚儿救母

小张屠焚儿救母

元杂剧剧本。简名《焚儿救母》。撰人姓名不详。末本。剧写汴梁张屠事母至孝,母病重想吃米汤,张屠将棉袄典当,得米2升。张屠妻又让他以首饰换沙为婆母治病,王员外却给了假药,医疗无效。张屠夫妻遥拜东岳神,愿将3岁的儿子喜孙作祭物献神,以求母亲病愈。张母痊愈后,张屠带喜孙去东岳还愿,王员外也带了儿子万宝奴到东岳庙作买卖。炳灵神命急脚兔李能暗中将万宝奴丢入火池,却把喜孙换出送回张家,并让王员外之母警告王员外,不要再作恶。张屠夫妻还家,正愁母亲问起喜孙无法交待,张母却先责备他们不该吃醉酒失落孩子,让李能送回。张屠见了李能留下的系腰,方知是神灵护持,一家拜谢东岳神。现存主要版本有:《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后收入《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历代诗话

历代诗话

清吴景旭撰。八十卷。以天干数分为十集。甲集六卷,评论《诗经》,乙集六卷,评论《楚辞》,丙集九卷,评赋,丁集六卷,评古乐府,戊集六卷,评汉魏六朝诗,己集十二卷,评杜甫诗并考订其谱系,庚集九卷,评唐诗,辛集七卷,评宋诗,壬集十卷,评金、元诗,癸集九卷,评明诗。其体例仿陈耀文《学林就正》,“先列旧说于前,而杂引诸书,以互相参考。其旧说所无,而景旭自立论者,则列本诗于前,而附己意于其后。虽嗜奇爱博,不免有曼衍之失,然取材宏富,亦《苕溪渔隐丛话》之亚也。”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二十《集部》九《诗文评类》)有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和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本。

春秋左传译文

春秋左传译文

亦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我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儒家经典《春秋》三传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左氏传 “三十卷” ,班固注作者曰“左丘明,鲁太史” 。两汉魏晋学者均无异辞,唐赵匡始疑《左传》非左丘明作。宋元以来疑难者相继而起,争论不休,迄今无定论。《左传》解经,以记载史事为主,用大量可靠史料来补充、说明、订正《春秋》,也有说明“书法”者。所记史实延及鲁悼公十四年,比 《春秋》多二十七年,由于《左传》不以空言论道,故有若干条“无经之传” ,或有经无传,从而不同于《公羊传》、《榖梁传》的体例,成为与《春秋》平行记载春秋时代鲁史的一部编年史,史料价值高于公羊、榖梁二传。叙史详密而周备,兼包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及社会各个方面,自然天象、医学、音乐等等亦有丰富记载,是我国第一部独立的史学著作。行文简练、活泼流畅,特别长于叙事和描写人物。在经学、史学、文学各个方面都有很高价值。此为左传原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