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二程粹言

    二程粹言

    《作者:杨时理学著作。宋程颢、程颐著,杨时编。是杨时汇辑二程的言论集。二卷,分为十篇:《人物》、《心性》、《君臣》、《圣贤》、《天地》、《论事》、《论政》、《论书》、《论学》、《论道》。朱熹称程颐之言即事明理,耐人咀嚼;程颢之言发明极致,善开发人。但当时记录很多,卷帙浩繁,且记录者各以己意增删,不免牴牾庞杂,读者亦不能窥其要。朱熹曾打算删定为节本而未成。作者师事二程,亲承指授,记录真切。

  • 渔樵问对

    渔樵问对

    《作者:邵雍理学著作。北宋邵雍著。1卷。其书设为问答,以发明义理。所言虽大抵习见之谈,然亦不乏精彩之处。朱熹认为:“其间尽有好处,非康节不能著也”(《朱子语类》卷一一五)。对天地构架成因有独到见解,非止于阴阳消长的推论。明杨慎《铅丹总录》尝摘驳其中几条,恐未必尽是。

  • 知言

    知言

    《作者:胡宏南宋胡宏著。原本1卷,现传本6卷。为平日论学随笔札记,屡经修改而成。此书对理学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如道、理、心、性等多有论述,而于性命之理阐发尤详。主张“性”是宇宙本体,是“天命之全体”,而“理”则包括人伦和物理两方面。在他看来,“性”既是人伦之理的渊源,但又高出于“理”;虽无善恶,却有好恶。因此,“世儒之言性者,类指一理而言之尔,未有见天命之全体者也”。认为“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反对天理人欲对立观。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主张“务圣人之道”,“必先致知,及超然有所见,方力行以终”。此书对衡湘学者影响深远。但朱熹、吕祖谦、张栻等人对之既有肯定,也有责疑。今有明嘉靖间正心书院本、清道光间粤雅堂本等。

  • 胡子知言疑义

    胡子知言疑义

    《作者:朱熹哲学著作。南宋朱熹著,载《朱文公文集》卷73。《知言》为胡宏所著,提出了许多非正宗理学的思想和命题。朱熹取其中关于心以成性、性无善恶、心无死生、天理人欲同体异用等有疑义问题,与张栻、吕祖谦反复辩论。最后由朱熹将三人辨析之语编成《胡子知言疑义》。据朱熹自称:“《知言》疑义,大端有八:性无善恶,心为已发,仁以用言,心以用尽,不事涵养,先务知识,气象迫狭,语论过高。”(《朱子语类》卷101)明程敏中重新校刊、编次的《知言》6卷本中,将《知言疑义》附录于后。收入中华书局1987年版《胡宏集》附录2。

  • 北溪字义

    北溪字义

    《作者:陈淳南宋学者陈淳的重要伦理学著作。原名《字义详讲》,又称《四书字义》、《四书性理字义》、《经书字义》、《北溪陈氏字义》。约成书于宋宝庆二年(1226年)。是陈淳学生王隽根据陈淳晚年讲学笔记整理集编,由陈淳“笔削”修改而成的。此书是理解朱熹《四书集注》的重要参考书。分上、下两卷,共26条目。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等书中选取若干重要范畴,逐一加以疏释论述。全书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激烈抨击陆学,维护朱学立场。《北溪字义》承袭了程朱的天理论,说“未有天地之先,固先有是理。” (《北溪字义·道》)把具有伦理属性的理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

  • 公是先生弟子记

    公是先生弟子记

    《作者:刘敞理学书名。北宋刘敞(世称公是先生)著。据刘敞墓志,《弟子记》本作5卷,《郡斋读书志》作1卷,后《四库全书》本厘定为4卷。《四库全书总目》称:是书“文格古雅,与敞所注《春秋》词气如出一手,似非其弟子所能。故晁公武《读书志》以为敞自记问答之言,当必有据也。”据此,乃敞自记讲学中问答而托名于弟子。其内容大旨在发挥孔孟正统儒学思想,攻击王安石者甚多,对二程、苏轼、欧阳修等学说亦予以排斥。所见在当时独成一家之言。如认为“道”与“仁义礼智”无别无二,“弃仁义礼智则安用道?”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对“学不可行者”、“言不可用者”,君子则“弗取”、“弗询”。又以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之语攻击王安石自命为“圣人”,等等。对宋代学术流于空谈心性颇有纠弊的作用。是研究刘敞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有宋蜀中刊本、乾道七年(1171)江溥重刊本、淳熙元年(1174)赵不黯增补本及《知不足斋丛书》一卷本等。

  • 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

    《作者:黎靖德理学著作。宋朱熹著,黎靖德编。是朱熹讲学语录的汇集。又名《朱子语录》。一百四十卷。朱熹一生从事讲学,门人对他的讲话和答问各有所记。朱熹死后,门人对这些记录进行汇辑刊刻,有多种版本,详略不一。其中主要有建州、饶州、池州所刊三种《语录》,徽州、眉州所刊两种《语类》,称为三录二类,同时流行。然互有出入,未尽完善。南宋末年,黎靖德参校以上五种书,除去重复谬误1151条,然后以类相附,名为《语类大全》。分为《理气》、《性理》、《鬼神》、《学》等二十六门,对孔子、孟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等均有论述。对《乐》、《礼》、《春秋》、《孝经》、《诗》、《书》、《易》、《四书》也有解说。内容涉及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史学等方面,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资料。该书集中论述了朱熹“理在气先”的世界观,认为“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卷一)。还论证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论观点,指出“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卷四)。着重强调“天理人欲之辨”,鼓吹二程提出的“去人欲,存天理”的道德说教,“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卷十二)。书中还有不少辩证法思想,把一分为二表述为一个无穷的过程。还揭示了矛盾对立的普遍性,认为天下之物,“有阴便有阳,有仁便有义,有善便有恶,有语便有嘿(默),有动便有静”(卷九十五)。此书内容十分丰富,虽不是朱熹所定,但反映了朱熹学说的“大要”及基本思想。有《四库全书》本,《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本,《刘氏传经堂丛书》本,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

  • 近思录

    近思录

    《作者:朱熹理学著作。宋朱熹、吕祖谦编。十四卷。是书辑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主要言论而成,取《论语》中子张记子夏“切问而近思”之义为书名。二程、周、张之书,精深博大,初学者不知所择,入门无从。作者从《二程遗书》、《经学理窟》、《正蒙》、《西铭》、《易通》、《太极图说》中,摘录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的言论,依类编排,分为十四门:道体、为学、致知、存养、克治、家道、出处、治体、治法、政事、教学、警戒、辨异端、观圣贤,共622条。《道体》论述“性之本原,道之体统,盖学问之纲领也”。《为学》论证“为学之要,盖尊德性矣。必道问学,明乎道体,知所指归”。《出处》论述“出处之道,盖身既修,家既齐,则可以仕矣。”该书令学者致力于日用之实,而不好高骛远,实为阐述儒家性理概论诸书之祖,入圣之基。有《四库全书》本,《朱子遗书》本,《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本,《端溪丛书三集》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看命一掌金

    看命一掌金

    《作者:一行看命一掌金,一卷,唐一行著。唐代一行禅师所著命理方术奇书,收在续藏五十九册

猜你喜欢的书

彭惠安集

彭惠安集

十卷。明彭韶撰。彭韶,字凤仪,福建莆田人。天顺元年(1457)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后擢为副都御史,巡抚应天。弘治中,官至刑部尚书。著有《政训》、《从吾滞稿》十二卷。彭韶正色立朝,岿然耆旧。其文虽治台阁之体,而醇深雅正,具有根柢,不同于神瘠而貌腴。此集初名《从吾滞稿》。嘉靖中重刊,乃改题此名。然据郑岳原序,已有遗稿散佚之语。则似己非其旧本,故所收诗仅十余首。如《明诗综》载其临江词一篇,指斥东里,慷慨激烈,足起顽懦,而此集不载。又莆风《清籁集》载其诗十五首,亦半从他书录入。是掇拾散失,尚多未尽。特赖此一编,幸不至于全佚,是则校刊者之功。彭韶之风节虽不藉文章以传,然文章亦足以不朽。至其巡视浙江,兼理盐法,怜鼋户之苦,绘八图上进,各系以诗。具有元结舂陵行、郑侠流民图之意,又不仅以词采工拙论。四库已存目。

梅品

梅品

赏梅专著。南宋张镃撰。1卷。镃有诗名,工画竹石古木,酷好梅花。淳熙十二年(1185)购得南湖滨曹氏荒圃。园中原有古梅数十株,又增取别圃之红梅、千叶缃梅,合300余株,移种成列,分区培植。建轩堂临之,时与诸诗友聚会观赏。因“审其性情,思所以为奖护之策”,叙赏花之感受,于绍熙五年(1194)撰成此书,书于堂上,使观赏者有所警省,以爱敬梅花。全书分为四事,共58条。“花宜称”26条,“花憎嫉”14条,“花荣宠”6条,“花屈辱”12条。其澹阴、晓日、薄寒、细雨、夕阳、竹边、松下等条,皆为宜梅的自然环境,能使观赏者感到赏心悦目;而狂风、淫雨、烈日、苦寒等,皆于梅不利,且败坏赏花者心情。此书反映出宋代文人艺梅、好梅、赏梅的风尚。周密《齐东野语》全录之。传世单行本有《百川学海》、《夷门广牍》、《说郛》、《香艳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柳南随笔

柳南随笔

清代笔记。王应奎撰。王应奎(1683—约1767),字东溆,号柳南。诸生,屡试不第,以著述终身。此集6卷,另有《续笔》4卷,共10卷。内容或记叙自己的见闻,包括当时文人轶事、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或记录读书心得、涉及经史子集、诗词曲画、文字音韵各个方面。这些内容都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史料。如卷2记复社之声势,卷3记应社、复社之关系,《续笔》卷3《虎丘社稷》记顺治十年(1653)各地文人聚会虎丘大举社事。成书于乾隆五年(1740)。作者少年以诗闻,然八入棘闱未得中式,遂退隐山居,埋头著述。是书仿宋洪迈《容斋随笔》之例,内容分为两类:一是读书所得,随手札记,凡经史子集、诗词曲画、文字音韵等,均有涉猎;二是所见所闻,涉及明末清初文人士大夫遗闻轶事。

周易辨录

周易辨录

四卷,明杨爵著。《明史》本传作《周易辨说》。其书释64卦,只载上、下经卦辞,训解及六爻、《彖传》、《象传》,但不列原文。说多本人事,深切明著。《四库全书》本。此书乃杨氏被系狱中时所作,惟解六十四卦经义,多旁引人事以说之。《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杨氏“以上疏极论符瑞下诏狱,系七年始得释”,“其书前有《自序》,题嘉靖二十四年乙巳,盖即其与周怡、刘魁等在狱中讲论所作,故取《系辞》‘《困》,德之辨’一语为名。

中华民国史事日志

中华民国史事日志

郭廷以编著。四册。依台北“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图书馆所藏图书报刊及其他资料辑录而成,记1912年元旦至1949年12月31日间史事。逐日编排,条列大事。所辑史事,依年区划,分别列举要目,另摘子题,注于页旁,并于卷首冠以年月简表,以为目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大事。上与编著者所编《近代中国史事日志》(清季之部)相衔接。虽间有不准确之处,然不失为研究中华民国史重要工具书。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1985年出版。

父母恩难报经

父母恩难报经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孝子经大同小异。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