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经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丹砂(硃砂)
丹砂[1],味甘,微寒。主身体五臟百病,养精神[2],安魂魄[3],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4]。久服,通神明[5]不老。能化为汞。生山谷。
注:
【1】丹砂:即硃砂。其片状者称“镜面砂”,块状者称“豆瓣砂”,碎末者称“硃宝砂”。
【2】精神:总统魂魄、兼赅志意,既指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固有程序及其生机表现,又包括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即指人的精神、神志、意识、思维活动。
【3】魂魄:《类经》:“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行之境皆是也”;“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若魂不安,则见梦、不眠、呓语、谵妄等症;若魄不安,则见幻听、幻视、啼哭无常及触、痛、溫觉異常等症。
【4】魅:mèi,音“妹”,怪物。引申为精神異常之病。
【5】神明:指神或精神。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又指天地之道,如“论言天地之动靜,神明为之纪”(《素问·五运行大论》)。
朱砂,味甘,性微寒。主治身体五脏的多种疾病。镇养精神,安定魂魄,益脾养气,清心明目,清除精魅鬼物附体及干扰所造成的神志疾病。长期服用能通神明,延缓衰老。加热能化为汞。产于山谷里。
按:硃砂“主身体五脏百疾”颇有道理。本品体重性急,善走善降,无处不到。正如《本草正》:“入心可以安神而走血脉,入肺可以降气而走皮毛,入脾可以逐痰涎而走肌肉,入肝可行血滞而走筋膜,入肾可逐水邪而走骨髓。”
云母
云母[1],味甘,平。主身皮死肌[2],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臟,益子精,明目,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云珠,一名云华,一名云英,一名云液,一名云沙,一名磷石。生山谷[3]。
注:
【1】云母:为硅酸盐类矿物白云母。呈不规则片状,大小不一,为多数薄片叠成,一般长二至六厘米。
【2】死肌:指皮肉不知痛痒,或触觉、痛觉消失。指皮肤、肌肉功能丧失,如硬皮痛、皮肌炎等。还指恶疮,肌肉腐坏。
【3】生山谷:《别录》:“生泰山、齐庐山及琊、北定山石间。”
云母,味甘,性平。主治身体皮肉麻木不仁,感受风邪而发寒热,头昏头晕如坐车船上。能除邪气,安定五脏,补益肾精,明目。长期服用轻健身体,延年益寿。又名云珠、云华、云英、云液、云沙、磷石。产于山谷里。
按:云母色白入肺,质重下气坠痰瘀,利肺气司开发之职,外畅皮毛,所以主治麻木不仁,中风寒热;本药性镇坠,能使火下,火下则水上,水火既济,因此安五脏,益肾精,明目。
玉泉
玉泉[1],味甘,平。主五臟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一名玉札,生山谷[2]。
注:
【1】玉泉:玉之精华,色白明澈,可消之为水,故名玉泉。一名玉屑。
【2】生山谷:《别录》:“生蓝田。”
玉泉,味甘,性平。主治五脏多种疾病,疗筋脉强直、痉挛以柔筋,疗骨酸、骨痛、骨痿、骨软以强骨。安定魂魄,强健肌肉,补益精气。长期服用,使人增强耐受严寒酷暑的能力,不觉饥渴,延缓衰老,寿如仙人。人临死时服此药五斤,死后三年尸体不腐,颜色无改变。又名玉札,产于山谷里。
石钟乳
石钟乳[1],味甘,溫。主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臟,通百节[2],利九窍[3],下乳汁。生山谷[4]。
注:
【1】石钟乳:即钟乳石。为碳酸盐类矿物钟乳石的矿石,除去杂石,色白有光泽为佳。
【2】百节:泛指全身关节。
【3】九窍:头部耳、目、口、鼻七窍,再加前、後阴,合为九窍。这裏泛指全身各窍。
【4】生山谷:《别录》:“生少室及泰山。”
钟乳石,味甘,性温。主治咳嗽喘息。明目,补益精气,安养五脏,舒通全身关节,通利九窍,催下乳汁。产于山谷里。
按:钟乳石甘温,下垂中空,属金入肺,长于降逆利气,所以主治咳逆上气。功专补肺,能引肺气入肾,金水相生,所以能益精,明目。肺朝百脉,肺安气降则余脏受益,所以安五脏。中空则通窍,肺气利则无所不利,所以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
涅石(白矾)
涅石[1],味酸寒。主寒热,洩利[2],白沃[3]阴蚀,恶创[4],目痛,坚筋骨齿。炼饵服之,轻身不老,增年。一名羽。生山谷[5]。
注:
【1】涅石:为矿物明矾石提炼而成的结晶体,即白矾。涅,niè,音“聂”。
【2】洩利:即泄痢。
【3】白沃:即白带。形容白带从阴道直漏而下,如沃泉悬出。
【4】恶创:《新修本草》作“恶疮”。
【5】生山谷:《别录》:“生河西及陇西、武都、石门。”
白矾,味酸,性寒。主治身体寒热交作,泄泻,痢疾,白带,阴疮溃疡,肿毒噩疮,目赤肿痛。能坚硬筋骨牙齿。炼成药饵服用,可轻健身体延缓衰老,增长寿命。又名羽。产于山谷里。
按:白矾,性味酸涩,寒。功擅收涩燥湿,杀湿热之虫,除湿热毒,所以主治泄痢白沃,阴蚀恶疮。寒则制火清金,所以主治目痛。敛气固精,所以能坚骨齿。寒热为肝经之疾,酸能收敛肝气,所以主治寒热。
消石
消石[1],味苦寒。主五臟积热,胃张闭[2],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3],除邪气。炼之如膏,久服轻身。生山谷[4]。
注:
【1】消石:为矿物消石经加工为无色透明六角斜方形柱状晶体,或为白色粉末。
【2】胃张闭:指胃脘胀实、纳降功能阻滞的病症。“张”通“胀”。
【3】推陈致新:逐除腑内痰饮、宿食、瘀滞等实邪,气血津液得以新生。
【4】生山谷:《别录》:“生益州及武都、陇西、西羌。”
消石,味苦,性寒。主治五脏郁热,胃脘胀实,涤逐身体中的蓄积饮长后的消化产物,推荡体内陈积瘀滞的代谢,产生新的气血津液,祛除各种有形实邪。加温炼制成膏,长期服用,可轻健身体。产于山谷里。
按:消石性味苦、咸,寒。咸能软坚,苦能降泻,苦寒解毒泻热,因此有“主五脏积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之用。
朴硝
朴硝[1],味苦寒。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2],结固留癖[3],能化七十二种石[4]。炼饵服之,轻身神仙。生山谷[5]。
注:
【1】朴硝:为含有硫酸钠的矿物芒硝经加工而得的粗结晶。
【2】积聚:指腹内邪气郁结,日积渐大,或胀或痛的病证。
【3】留癖:饮食所伤,或痰瘀凝滞,水饮停结而成痞块,多在两脇,时痛时止。经久不瘥,留而不去,故名留癖。
【4】七十二种石:指体内多种结石,以胆、肾、膀胱、输尿管结石为多见。亦见胃柿石。
【5】生山谷:《御览》引《本草经》作“山谷之阴,有鹹苦之水”。《别录》:“生益州戴山阴。”
朴硝,味苦,性寒。主治多种疾病,祛除邪气及所生寒热,通逐六腑症瘕积聚、牢固难去的结块、两胁痰饮瘀滞的留癖,并能消化体内多种结石。精炼为药饵服用,能使身体轻健,寿如仙人。产于山谷里。
按:以上所治,皆取朴硝苦寒重浊,泻下较烈,荡涤有形实邪。寒能清热,咸能软坚消瘀。
滑石
滑石[1],味甘寒。主身热洩澼[2],女子乳难[3],癃闭[4],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久服,轻身,耐饥,长年。生山谷[5]。
注:
【1】滑石:为单斜晶系滑石的矿石。挖後,去淨泥土、杂石,打碎,或碎为粉用。
【2】洩澼:“洩”通“泄”。“澼”,痢疾之古称。
【3】乳难:指妇人产後缺乳或无乳。
【4】癃闭:指淋闭,排尿困难,点滴难出,甚或闭塞不通。
【5】生山谷:《别录》:“生赭阳及泰山之阴,或掖北白山,或卷山。”
滑石,味甘,性寒。主治身体发热,泄泻、痢疾,女子产后乳少或无乳,小便淋痛难出甚或点滴不出。能通利小便,荡涤胃中蓄饮垢腻导致的积聚寒热,邪去津液自生,精气得益。长期服用能轻健身体,耐受饥饿,延年益寿。产于山谷里。
按:滑石益气,多惑不解。其理有三:暑邪最易伤津耗气,滑石长于解暑,则津气自还;湿热最易困脾,阻遏生机,滑石清利湿热,以复生机,津气自生;滑石通透滑利,通畅官窍,启宣脏气,亦可益精气。
石胆
石胆[1],味酸寒。主明目,目痛,金创[2],诸痫痉[3],女子阴蚀痛[4],石淋,寒热,崩中下血,诸邪毒气,令人有子。饵服之,不老。久服,增寿神仙。能化铁为铜,成金银。一名毕石。生山谷[5]。
注:
【1】石胆:即胆矾。为硫酸盐类矿物胆矾的晶体,或为人工成的含水硫酸铜。
【2】金创:即金属器刃所致的创伤,又名刃伤、金疮、金伤、金疡。或伤後夹感毒邪溃烂成疮,称为金疮或金疡。
【3】痫痉:指癫痫、抽搐一类的病症。
【4】阴蚀痛:指外阴生疮、发斑、溃疡等湿热、虫害所致的疼痛。
【5】生山谷:《别录》:“生羌道,羌裏,句青山。”
石胆,味酸,性寒。能明目,主治目痛,金属器刃所致创伤,各种癫痫、抽搐,女子外阴生疮、发斑、溃疡等疼痛,结石所致小便艰忍难出与疼痛,寒热交作,妇人崩漏血出,能除风、热、痰、湿火多种邪气和毒气。亦可治疗不孕。炼成药饵服用,可延缓衰老。长期服用可长寿,犹如仙人。能提炼铁、铜或金银。又称毕石。产于山谷里。
按:石胆,味酸入肝,性寒胜热,故善能清泻肝胆,涌风热痰涎,熄风止痉,又能敛湿杀虫,祛腐、解毒。故善治上述诸疾。
空青
空青[1],味甘寒。主眚盲[2],耳聋,明目,利九窍,通血脈,养精神。久服,轻身延年不老。能化铜、铁、鈆[3]、锡作金。生山谷[4]。
注:
【1】空青:为碳酸盐类矿物蓝铜矿的矿石,成球形或中空者。
【2】眚盲:指眼外观黑白分明无異常而视力減退,逐渐失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视神经萎缩、青光眼等病。
【3】鈆:音qiān,即“铅”。
【4】生山谷:《别录》:“生益州及越山。”
空青,味甘,性寒。主治眚盲,耳聋,能明目,清利九窍,畅通血脉,调养精神。长期服用,可轻健身体,增长寿命,延缓衰老。空青矿石能提炼铜、铁、铅、锡等金属。产于山谷里。
按:多怒,则肝火起,眚盲、耳聋;水亏,则肾火生,耳聋目昏,精神失养;肝家有火,则血热气逆,故血脉不通。本品色青入肝,寒能除肝热、血热,甘寒益精清热,故有明目、利九窍、通血脉、养精神等功效。
曾青
曾青[1],味酸,小寒。主目痛淚出,风痹[2],利关节,通九窍,破癥坚积聚[3]。久服,轻身不老。能化金、铜。生山谷[4]。
注:
【1】曾青:为碳酸盐类矿物蓝铜矿的矿石成层状者。
【2】风痹:病症名。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走不定。因风邪胜,称风痹。又称行痹。
【3】癥坚积聚:癥积,指腹内肿块,形迹明显而推之不移;聚者,聚散不定,形迹不显,推之能移,同时多伴有腹痛、腹胀。
【4】生山谷:《御览》引《本草经》:“生蜀郡名山,其山有铜者,曾青出其阳”。《别录》:“生蜀中及越。”
曾青,味酸,性微寒。主治目痛流泪,风痹,能通利关节,通畅九窍,破除症结积聚,长期服用能轻健身体,延缓衰老。能提炼金、铜。产于山谷里。
按:曾青,色青味酸,入肝。性寒,质重,故能清肝、明目、镇惊息风。肝主筋、属风、主疏泄,故风热致痹,九窍不利,甚至热瘀、疏泄失常所致症坚积聚,皆可主之。
禹余粮
禹馀粮[1],味甘,寒。主逆,寒热,烦满,下赤白[2],血闭[3],癥瘕,大热。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生东海、池泽及山岛中[4]。
注:
【1】禹馀粮:为氧化类矿物褐铁矿的一种矿石,拣去杂石,洗淨泥土,乾燥即得,表面淡棕色或红棕色,多凹凸不平。
【2】下赤白:《御览》疑“下”字後衍“痢”。亦当含赤白带下。
【3】血闭:指闭经。
【4】生东海、池泽及山岛中:孙、黄辑本无“东海”,今据马继兴辑注本加。东海,在先秦时期指今之黄海或东海北部,千裏之遥。
禹余粮,味甘,性寒。主治咳嗽喘息,身有寒热,心烦满闷,赤白痢或带下,妇人经闭,癥瘕瘀滞积聚,大热。炼成药饵服用,使人不饥,轻健身体,延长寿命。产于东海、池泽地及山岛中。
按:本药味甘,入脾,擅补脾虚,土生金,所以主治咳逆。寒能清热,质燥去湿,所以主治湿热所致寒热、烦满、下赤白。脾健则统血、运血,所以又用于血闭、症瘕。甘寒以除阳明之热,所以主治大热。补养后天脾胃,所以能轻身延年。
太一余粮
太一馀粮[1],味甘,平。主逆上气,癥瘕,血闭,漏下[2],除邪气。久服,耐寒暑,不饥,轻身,飞行千里,神仙。一名石脑。生山谷[3]。
注:
【1】太一馀粮:与禹馀粮同指褐铁矿,去杂质粉碎入药。所不同者,禹馀粮主要产在池泽水下,太一馀粮主要产在山谷中。“太一”为道家术语,此石类药在当时为道家常服,故名。
【2】漏下:指妇人不在经期阴道出血,量少,淋沥不止;或经期血来量少而持续不断,如器之漏,故名。
【3】生山谷:《别录》:“生泰山。”
太一余粮,味甘,性平。主治咳嗽喘息,癥瘕瘀滞积聚,妇人经闭,漏下。能除体内湿、热、瘀等多种邪气。长期服用可增强人体耐受寒暑的能力,使人不饥,身体轻健,可行千里,如同神仙。又名石脑。产于山谷里。
白石英
白石英[1],味甘,微溫。主消渴[2],阴痿[3],不足,欬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溼痹。久服,轻身长年。生山谷[4]。
注:
【1】白石英:为氧化物类矿物石英的矿石,以色白、明洁、有光泽、无杂色、杂质者入药为佳。
【2】消渴:一指口渴多饮;二指多饮,多食善饥,多尿,消瘦或尿有甜味特点的疾病。
【3】阴痿:指男子阴茎痿弱失用的病症。又因相对女性而言男属阳,故称“阳痿”。
【4】生山谷:《别录》:“生华阴山谷及泰山。”
白石英,味甘,性微温。主治消渴,男子阴痿不勃,虚损不足,咳喘逆,胸膈间久病虚寒。能补益精气,祛除风湿痹痛。长期服用,可轻健身体,延长寿命。产于山谷里。
按:白石英,甘温补益,温肺健脾补肾,且温而不燥,润以祛燥,因此而治上述诸症。
紫石英
紫石英[1],味甘,溫。主心腹澼逆[2]、邪气,补不足,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久服,溫中,轻身延年。生山谷[3]。
注:
【1】紫石英:为卤化物类矿物萤石的矿石,拣选紫色者,去淨外附的粘土和砂砾入药。
【2】澼逆:《御览》作“呕逆”。
【3】生山谷:《吴氏本草》:“生泰山或会稽。”
紫石英,味甘,性温。主治心腹疾患所致咳喘或呕逆,能除邪气,补不足,并治女子宫寒不温久不能孕,长期服用,温健脾胃中宫,轻健身体,益寿延年。产于山谷里。
按:紫石英,甘温和中,质重降逆,因此能治疗呕逆。甘温质重善走下焦,能温养胞宫,调补冲任,因此治疗风寒在子宫,绝孕无子。马继兴辑注本除辑佚了白石英、紫石英外,还辑佚了:“黄石英,形如白石英,色黄如金,在端者是。”赤石英,形如白石英,赤端、白后者是。赤泽有光,味苦,补心气。青石英,形如白石英,青端,赤后者是。黑石英,形如白石英,黑泽有光。
五色石脂
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等[1],味甘,平。主黄疸,洩利,肠癖[2]脓血,阴蚀,下血赤白[3],邪气痈肿,疽痔恶创,头疡疥瘙。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五色补五臟[4]。生山谷中[5]。
注:
【1】青石……黑石脂:为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土,很少成结晶状态,多数为胶凝体。除白色外,染有赤、黄、青、黑各色,这与所含氧化铁、氧化锰的多寡有关。
【2】肠癖:即肠澼。痢疾的古称,或指滞下。
【3】下血赤白:指崩漏出血和赤白带下,亦含便血、遗精等证。
【4】五色补五臟:源自五色与五臟相配的理论。如《灵枢·五色》:“以五色命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
【5】生山谷中:《吴氏本草》:“生南山或海涯。”
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等五色石脂,味甘,性平。主治黄疸,泄泻,痢疾下脓血,外阴溃烂,便血,赤白带下,热毒湿等邪气所致的痈肿,疽疮,痔疮、恶疮,头疮、疥癣瘙痒等。长期服用能补髓益气,使身体健壮不饥。也可使人身体轻健,益寿延年,这是由于五色石脂能补人体五脏。产于山谷中。
按:所治诸疾,湿毒居多,五色石脂,气平禀金气,有燥金之用,味甘得土味,又具湿土之质。脾噩湿,燥能补之,味甘健脾,运化水湿,因此,上述湿毒为患,均能主之。本品味甘,补正气则邪气除,湿去脾健津生,自能补髓益气,肥健,轻身延年。
白青
白青[1],味甘,平。主明目,利九窍,耳聋,心下邪气,令人吐,杀诸毒三虫[2]。久服,通神明,轻身延年不老。生山谷[3]。
注:
【1】白青:石类药之一。时珍曰:“此即石青之属,色深者为石青,淡者为碧青也。”圆如铁珠,色白而腹不空,故名白青。依据白青得铁,即化为铜,当推为蓝铜矿物质。
【2】三虫:即长虫(蛔虫)、蛲虫、赤虫(片薑虫)。
【3】生山谷:《别录》:“生豫章。”
白青,味甘,性平。能明目,通利九窍。主治耳聋,胃脘中邪气,可令人呕吐,除去各种毒邪,杀蛔虫、蛲虫、赤虫。长期服用能通达神明,轻健身体,增长寿命,延缓衰老。产于山谷里。
按:白青利九窍之理有三:本品甘平质重,降逆潜阳,阳亢所致上窍不利可用;质重气沉,可达下焦,所以能通利在下的关窍;气行则血行,气利则血畅,所以气血壅滞窍闭的,用后可使通利。
扁青
扁青[1],味甘,平。主目痛,明目,折跌,痈肿,金创不瘳[2],破积聚,解毒气,利精神。久服,轻身不老。生山谷[3]。
注:
【1】扁青:为碳酸盐类矿物蓝铜矿的矿石,单斜晶体,呈板状或短柱状者。
【2】不瘳:病不癒,或无改善。“瘳”,chōu,音“抽”。
【3】生山谷:《别录》:“生朱崖、武都、朱提。”《吴氏本草》:“生蜀郡。”
扁青,味甘,性平。主治目痛,能明目,治骨折,跌打损伤,痈疮肿痛,金疮不愈,破除腹内结块,解毒气,有利精神恢复正常。长期服用能轻健身体,延缓衰老。产于山谷里。
按:扁青,色青入肝,甘平养肝,质重镇火下痰,因此,主目痛,能明目;石体属金,又具收敛之性,能收湿敛肌,因此主折跌、痈肿,金创不瘳。下痰破结,入肝,因此,能破积聚。本品养肝、解毒、化瘀、利精神,所以延缓衰老。
上,玉石上品壹拾捌种,旧同。
以上,玉石上品一十八种,这与原本相同。
菖蒲
昌蒲[1],味辛,溫。主风寒溼痹,逆上气,开心孔[2],补五臟,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或延年。一名昌阳。生池泽[3]。
注:
【1】菖蒲:即石菖蒲。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入药。
【2】心孔:即心脏之孔。古人认为心有七孔,与各脏相通。
【3】生池泽:《别录》:“生上洛及蜀郡、严道。”
菖蒲,味辛,性温。主治风寒湿邪所致的肢体痹痛,咳嗽喘逆,能开心窍,补养五脏,通畅九窍,聪明耳目,使失语者出声。长期服用可轻健人体,增强记忆,头脑清醒,延年益寿。又名昌阳。生长在池泽中。
按:石菖蒲,辛香气温,所以长于行散开通,而有理气,去湿,开窍,豁痰,活血等功效。去痰、湿、瘀、滞,则复生机,以补五脏,通九窍。
鞠华(菊花)
鞠华[1],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2],出,皮肤死肌,恶风溼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华。生川泽及田野[3]。
注:
【1】鞠华:即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于霜降前花正盛开时采收。
【2】目欲脱:指目胀甚而痛,乃至目突欲脱。
【3】生川泽及田野:《别录》:“生雍州。”
菊花,味甘,性平。主治风邪为病,头晕目眩,双目红肿疼痛乃至目突欲脱,流泪不止,皮肤不仁或肌肉坏死,严重的风湿痹痛。长久服用,能畅利血气,轻健身体,延缓衰老,延年益寿。又名节华。生长于川泽及田野。
按:菊花是利血气的良药。有因热壅血脉,血气不利的,菊花味苦走血,苦泄清理,而血气利;有因肝肾阴虚而阳气浮亢,血亦随之菀郁于上而不利的,菊花味甘微寒,养阴益肝,平肝摄降,以去上实,则血气利;有因郁怒,气血奔逆,积于头部,菊花长于平肝,抑木气之横逆,则血气利;若肝火直上,血气郁上的,本品善能凉肝,其恙可解。
人参
人参[1],味甘,微寒。主补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2],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一名鬼盖。生山谷[3]。
注:
【1】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2】惊悸:由惊骇而心悸动不宁,不能自主;或因心悸而惊恐不安。亦指突然心悸欲厥,时作时止的病症。
【3】生山谷:《别录》:“生上党及辽东。”《吴氏本草》:“或生邯郸。”
人参,味甘,性微寒。能补五脏,调养精神,安定魂魄,亦治惊恐不安,心悸动不宁。能祛除风寒、毒热、痰湿、燥邪等各种邪气,明目,开心窍,增智力。长期服用,可轻健身体,延缓衰老,增长寿命。又名人衔、鬼盖。生长于山谷里。
按:人参“除邪气”值得重视与研究。《百药效用奇观》对此发微:人参主为甘味,其气微温,主要作用趋势为温升,故可避风寒,并除风寒之邪,如人参败毒散用治伤寒时气;人参气微温,味兼微苦,且又质润不燥,因此可以除毒热,如《叶氏录验方》黑龙膏治咽喉肿痛,九种急症;人参微温不燥,味甘质润,因此可除燥邪,如清燥救肺汤;人参味兼微苦,可以燥湿,性又微温,可以化湿,甘温益脾,运化痰湿,如甘草泻心汤治疗湿热互结之痞。可见人参不仅大补元气,而且能够除邪气。
天门冬
天门冬[1],味苦,平。主诸暴风溼偏痹[2],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屍[3]。久服,轻身益气,延年。一名颠勒。生山谷[4]。
注:
【1】天门冬:为百合科植物天门冬的块根入药。
【2】偏痹:指一侧肢体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
【3】伏屍:《诸病源候论·伏屍候》:“其病隐伏在人五臟内,积年不除,未发之时身体平调,都如无患,若发动,则心腹刺痛,胀满喘急。”伏屍为急性发作之心腹刺痛,同时胀满喘急。
【4】生山谷:《别录》:“生奉高。”
天门冬,味苦,性平。主治各种急性风湿偏痹,健骨补髓,杀除蛔虫、蛲虫、赤虫,祛除伏尸病。长期服用,可轻健身体、增长气力,延缓衰老。又名颠勒。生长于山谷里。
甘草
甘草[1],味甘,平。主五臟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2],金创[3],解毒。久服,轻身延年。一名蜜甘,一名美草。生川谷[4]。
注:
【1】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入药。
【2】倍力:《本草纲目》作“倍气力”。
【3】金创:即金疮肿。指刀斧等金属锐器所伤,伤口感染而为疮,红肿疼痛。“创”通“疮”,“”即“肿”。
【4】生川谷:《别录》:“生河西,积沙山及上郡。”
甘草,味甘,性平。主治五脏六腑的寒热邪气,使筋骨坚健,肌肉丰满,气力倍增,并治刀斧金刃伤害后所致的金疮肿痛,能解毒。长期服用可轻健身体,延长寿命。又名蜜甘、美草。生长在川谷中。
按:甘草性味甘,平。生用则清热解毒,泻脏腑之热邪;炙用则气温,甘温以除脏腑之寒邪。入凉剂则泻热,入辛温则散寒。可见主治寒热邪气有理。脾主肌肉四肢,甘草味甘最厚,尤善补脾,所以能坚筋骨,长肌肉,增气力。
干地黄
乾地黄[1],味甘,寒。主折跌绝筋[2],伤中[3]。逐血痹[4],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地髓。生川泽[5]。
注:
【1】乾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根茎,用水稍泡,洗淨泥沙杂质,捞出焖润,切片晒乾或烘乾,即为此药。
【2】绝筋:筋脈断绝。
【3】伤中:伤,指五脏内伤不足,阴血亏虚。
【4】血痹:痹者,闭也。血痹即血瘀;病名。因气血虚弱,风邪乘虚侵入,使气血痹阻不通所致。症见肢体不仁、肢节疼痛等。
【5】生川泽:《别录》:“生咸阳,黄土地者佳。”
干地黄,味甘性寒,治疗跌打损伤、骨折、断筋,以及内伤五脏,精血亏虚。可逐瘀血以疗血痹,滋补肾气以增填骨髓、助长肌肉。煎汤服能除寒热所致的腹内肿物或胀满,能消除肢体痹痛,使用生地黄效果更好。长期服用可轻健身体,延缓衰老。又名地髓。生长在川泽中。
按:干地黄“逐血痹”之功有三:因阴血亏虚,脉络不充而血阻痹者,本品滋阴养血,脉络自然流动洋溢,血痹可行;因血热,热壅血脉而致血痹的,生地黄清热凉血,热去则壅除痹行;生地性凉而滑利流通,其色与质皆类血,入于血分,无论外伤、内损所致瘀血,皆可应用。
术(白术)
术[1],味苦,溫。主风寒溼痹,死肌,痉[2],疸[3]。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蓟。生山谷[4]。
注:
【1】术:指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
【2】痉:此指柔痉。主要表现为发热汗出而不恶寒,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抽搐,甚至角弓反张。
【3】疸:此指黄疸,即身、目发黄。
【4】生山谷:《别录》:“生郑山、汉中、南郑。”
白术,味苦,性温。主治风寒湿邪所致痹病,肌肉皮肤麻木不仁,痉病,黄疸。可固肌肤,能止汗出,清除湿热,能消食积。煎汤或做药饵长期服用,可轻健身体、延长寿命,增强对饥饿的耐受力。又名山蓟。生长在山谷里。
按:白术,味苦温,燥湿,化湿,健脾而又芳香四达,因此,可用于风寒湿痹,死肌、疽。燥湿化湿,健脾抑肝,因此可治疗痉病。卫气固表,源于水谷,卫虚不固则多汗。白术益气健脾,故为气虚多汗的要药。
菟丝子
兔丝子[1],味辛,平。主续绝伤[2],补不足,益气力,肥健。汁,去面颇[3]。久服,明目,轻身延年。一名兔芦。生川泽[4]。
注:
【1】兔丝子:为旋复花科植物菟丝子或大菟丝子的种子。
【2】绝伤:此指筋骨损伤,乃至裂断。
【3】面颇:据孙氏辑本为“面皯”。据森立之辑本为“面 ”。指面黑、雀斑、痣、色素沉着等。皯 ,qiān,音“千”。
【4】生川泽:据马继兴辑注本为“生川泽田野,蔓延草木之上”更符合实际。
菟丝子,味辛,性平。可续筋接骨,治疗筋骨损伤,甚至裂断;补精血不足,增添人体气力,使人健壮。菟丝子汁能去面黑及黑斑黑痣等。长期服用,能明目,轻健身体,延年益寿。又名兔芦。蔓生在川坡和湿地的草木上。
按:菟丝子补不足,不仅填精补肾,温阳益气,而且长于补血,为补血之要品。这是因为:精血互生,菟丝子填精益髓,则能生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菟丝子暖脾助胃,补益后天,滋其化源,也能生血;肝藏血,菟丝子温而不燥,滋不滑利,亦善补肝、藏血。
牛膝
牛[1],味苦酸。主寒溼痿痹[2],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热火烂[3],堕胎[4]。久服,轻身耐老。一名百倍。生川谷[5]。
注:
【1】牛:即牛膝。为苋科植物牛膝的根。
【2】痿痹:痿指肌肉萎缩无力,甚至失用;痹指肢体关节疼痛,甚则麻木不仁。临证亦有痿痹同病者。
【3】火烂:指热性痈疮肿毒,烫伤感染,痛风红肿等。
【4】堕胎:牛膝能下血降气,故有催产下胎之功。
【5】生川谷:《别录》:“生河内及临朐。”
牛膝,味苦酸,性平。主治寒湿邪气闭阻经络、肌肉、流注关节所致的痿痹,以及四肢拘紧挛急不能伸展,膝关节痛甚不可屈伸。可活血破瘀行滞,治疗因伤热所致火烂诸证,能催产下胎。长期服用,可轻健身体,延缓衰老。又名百倍。生长在川谷中。
按:牛膝舒筋行血,逐血气,通经络,又能补肝肾,所以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引血下行而降血气,故治伤热火烂;补肝肾而和血气,所以长期服用轻身耐老。
茺蔚子
充蔚子[1],味辛,微溫。主明目,益精,除水气。久服,轻身。茎,主瘾[2]痒。可作浴汤。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生池泽[3]。
注:
【1】充蔚子:即茺蔚子。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果实。
【2】瘾:即瘾疹。指皮肤上发疹,时隐时现,痒而反复发作,即荨麻疹一类病证。
【3】生池泽:《别录》:“生海滨。”
茺蔚子,味辛,性微温。主明目,补益精气,消除水气。长期服用,能使身体轻健。益母草茎,治疗皮肤瘾疹发痒。可做成汤进行药浴。又名益母、益明、大札。生长在池边湿地上。
按:茺蔚子除水之理有四:味辛气温,开发上焦,通调水道;其味兼甘,甘温益脾,运化水湿;益肝行血,助肝疏泄则畅通水道;质重沉降,行气降气,因此水随之能下能化。
女萎(玉竹)
女萎[1],味甘,平。主中风暴热[2],不能动摇,跌筋结肉[3],诸不足。久服,去面黑皯,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一名葳蕤[4]。生山谷[5]。
注:
【1】女萎:即玉竹。为百合科植物玉竹的根茎。
【2】中风暴热:指急性外感热病,突发高热。叶天士云:“风邪中人,身热如暴也。”
【3】跌筋结肉:叶天士:“跌筋者,筋不柔和蹶如跌也;结肉者,肉无膏泽则滞如结也。”另指风湿搏结筋肉而致之结节。
【4】葳蕤:黄奭辑本引自《吴普本草》。
【5】生山谷:《别录》:“生泰山及邱陵。”
玉竹,味甘,性平。主治中风,突然发生的高热,肢体不能动摇,筋脉失柔,肌肉结节,可补益气血津液,治疗诸不足。长期服用,能去掉颜面黑斑黑痣,并能美容,使面色红润光泽,轻健身体,延缓衰老。又名葳蕤。生长在山野林下和河谷阴湿处。
按:玉竹性味甘平,其质柔润,养阴润燥,所以主治中风暴热。又能补养气血,柔筋泽肉,所以主治诸不足,跌筋结肉,并能驻颜,健身,延缓衰老。
防葵
防葵,味辛,寒。主疝瘕[1],肠洩,膀光热结[2],溺不下,逆,溫疟癫痫[3],惊邪[4],狂走。久服,坚骨髓,益气,轻身。一名棃盖。生山谷[5]。
注:
【1】疝瘕:一指小腹部热痛,溺窍流出白色黏液的病证。二指腹内气血与邪相结,腹皮隆起,推之可移,腹痛牵及腰背。
【2】膀光:即膀胱。
【3】溫疟:疟疾的一种。临床以发热,或但热不寒,定时发作为主要表现。《金匮要略》:“溫疟者,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痛。”
【4】惊邪:“惊”,是神志方面的症状。时有见闻,则有所恐怖,形体手足掣而不纵,动而不。“邪”指不正常或致病因素。有因惊而致邪,也有因邪而致惊者,故可并称惊邪。
【5】生山谷:《别录》:“生临淄及嵩高、泰山、少室。”
防葵,味辛,性寒。主治疝气、瘕病、大小肠泄,膀胱结热的小便不利,咳嗽喘急,温疟,癫痫,惊恐邪气,发狂奔走。长期服用,能坚固骨髓,补益精气,轻健身体,又名棃盖。生长在山谷中。
按:防葵,味辛行散,行气血散瘀结;性寒清热,因此治疗疝瘕、肠泄、膀胱热结,溺不下。性味辛散,豁痰开窍,性寒清热,因此治疗痰热所致的咳逆、温疟、癫痫、惊邪、狂走等症。
茈胡(柴胡)
茈胡[1],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2],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3]。久服,轻身,明目,益精。一名地熏。生川谷[4]。
注:
【1】茈胡:即柴胡。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狭叶柴胡的根。
【2】结气:指气滞不通。
【3】推陈致新:即排除体内陈腐的阻碍生机的东西,接纳新的恢复生机的物质。
【4】生川谷:孙、黄辑本无此三字。今据《御览》引《本草经》加。《别录》:“生洪(弘)农及寃句。”
柴胡,味苦,性平。主治脘腹部疾病,去除肠胃中气滞不通,饮食积滞不化;腹中积聚,寒热邪气,推动新陈代谢,长期服用,可轻健身体,明目,补益精气。又名地熏。生川谷中。
按:柴胡“益精”实属高见。肝肾精血同源,肝有郁瘀之病,肾精生机受阻,或阳痿,或无精,或不射精。柴胡是疏肝要药,畅情志,舒气血,条达生机,所以有“益精”之说。
麦门冬
麦门冬[1],味甘,平。主心腹结气[2],伤中伤饱[3],胃络脈绝[4],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生川谷及[5]。
注:
【1】麦门冬:为百合科植物沿阶草的块根。
【2】心腹结气:津血枯涩,脈道不利则心结气,表现为胸闷憋气,甚则喘息,脈结、代等。阴虚胃燥,胃肠失于和降则腹气结,表现为脘腹疼痛,胀满,大便秘结等。
【3】伤中伤饱:燥、热、津枯伤胃,胃失和降之职,脘中胀满。
【4】胃络脈绝:指“虚”,脈搏受阻。胃之大络,名曰虚,在左乳下。
【5】:即堤坂,指堤之斜坡。《别录》:“生函谷山。”《吴氏本草》:“生山谷肥地。”
麦门冬,味甘,性平。主治心腹中邪气结聚,中焦受损,饱食伤胃,胃络脉动似绝,身体瘦弱,呼吸短气。长期服用,能轻健身体,延缓衰老,增强耐饥能力。生长在山川河谷的潮湿地和土堤的斜坡上。
按:麦门冬治疗胃络脉绝,实有复脉作用。肺朝百脉,敷布四脏,洒陈六腑,脉自有神。倘肺燥津绝,津血枯涩,脉道不利,结、代、欲绝。麦冬润肺,生津益血,使脉道复通。心主血脉,心火极而似水,热深者厥亦深,况壮火食气,脉必促或微细。麦冬味苦入心,性寒胜热,热去脉自复。胃之大络名虚里,若虚劳阴阳俱损,脉道泣涩,胃络脉绝。麦冬当用,“盖麦冬之功,在提升胃家阴精,润泽心肺,以通脉道”(《本经疏证》)。麦门实为生脉、复脉之要药。
独活
独活[1],味苦,平。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贲豚[2],痓[3],女子疝瘕。久服,轻身,耐老。一名羌活[4],一名芫青,一名护羌使者。生川谷[5]。
注:
【1】独活: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毛当归、兴安白芷、紫茎独活、牛尾独活、软毛独活以及五加科植物食用木等的根及根茎。
【2】贲豚:《纲目》作奔豚。为肾之积,其发于小腹,上衝心下入咽喉,腹痛,往来寒热,犹江豚之奔走,故名奔豚。
【3】痓:即痫,俗称羊痫风,痓cè,音“侧”,同痉。
【4】羌活:古代独活、羌活不分,故《本经》、《别录》祇有独活,没有羌活。时珍也认为“独活、羌活,乃一类二种。以他地者为独活,西羌者为羌活”,此亦不妥。羌活实为伞形科植物羌活、宽叶羌活或川羌活的根及根茎。
【5】生川谷:《御览》引《本草经》作“生益州”。《别录》:“生雍州或陇西、南安。”
独活,味苦,性平。治疗风寒袭击诸证,刀刃所伤之金疮,能镇痛,并治奔豚,癫痫和痉病。还能治疗女子疝瘕,长期服用,可轻健身体,延缓衰老。又名羌活、芫青、护羌使者。生长在山川河谷中。
按:独活雄烈,芳香四溢,所以能祛风寒湿邪,宣通百脉,通利关节以止痛。金疮因刀刃所伤,风湿壅于血脉而发者,独活祛风胜湿所以可用。奔豚因风寒克肾的,独活祛风散寒所以可治。痫、痉皆因风动,风去则安,所以羌活、独活皆可治。女子疝瘕多经行后血假风湿而成,独活、羌活祛风燥湿所以也能治。
车前子
车前子[1],味甘,寒,无毒。主气癃[2],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溼痹。久服,轻身耐老。一名当道[3]。生平泽[4]。
注:
【1】车前子:为车前草科植物车前及平车前的种子。
【2】气癃:气滞不化,小便不畅,甚则闭塞不通,小腹胀。
【3】当道:因车前常生长在道旁、小土路上,牛马践踏不死,故名当道。
【4】生平泽:马继兴辑注本後加“丘陵、阪道中”更妥。
车前子,味甘,性寒,无毒。主治气癃,止疼痛,通利小便,消除湿痹。长期服用,轻健身体,延缓衰老。又名当道,生长在平原野地,池塘及河边,丘陵,小土道上。
按:车前子,甘寒滑利,性主降泄,利水通淋,兼利下焦气分。湿必由膀胱出,下焦利则湿气除,因此也主湿痹。火动精室,湿阻生机,本品寒能除热以固精室;湿去则精生,因此久服“轻身耐老。”
木香
木香[1],味辛,溫。主邪气,辟毒疫[2]溫鬼[3],强志[4],主淋露[5]。久服,不梦寤魇寐[6]。生山谷[7]。
注:
【1】木香:为菊科植物云木香、越西木香、川木香等的根入药。
【2】毒疫:指疫疠之气,烈性传染病。
【3】溫鬼:指热病谵妄乱语,如鬼怪所作。
【4】志:相当于今天的动机、意志。《素问·宣明五气》王冰注“肾藏志,专意而不移者也。”《灵枢·本神》:“意之所存谓之志。”
【5】淋露:指膀胱气化不利,小便淋沥如水之漏。“露”通“漏”。
【6】梦寤魇寐:“寤”,wù,音“悟”,睡醒;“魇”,yǎn,音“眼”,梦惊也。这裏指神志異常或睡眠不安。
【7】生山谷:《别录》:“生永昌。”
木香,味辛,性温。能除秽浊郁滞等邪气,祛除毒疫、温鬼。能增强肾脏之志,治疗膀胱气化不利,小便淋沥涩痛。长期服用,可改变多梦、失眠、噩梦易惊、睡卧不安等精神异常。生长在山谷中。
按:志虽为肾所主,实与各脏相关。志为心神所宰,脾意所存,肝魂所,肺魄所关。木香能通气,畅舒五脏,五脏得安,则志自强。木香,芳香气烈而味厚,所以能振奋精神。情志不悦,气机郁结,则断无勇气,意志薄弱。木香善行气解郁,所以可强志。秽浊所伤,神志闷乱,木香能辟除秽恶则神清志强。所以木香强志,很有临床价值。
薯蓣
署豫[1],味甘,溫。主伤中[2],补虚羸[3],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一名山芋。生山谷[4]。
注:
【1】署豫:应作薯蓣,即山药。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块茎。
【2】伤中:中者,也。指内伤不足;中者,中焦也。指中焦脾胃的功能受损,中土生化机能不足。
【3】羸:léi,音“垒”,瘦弱貌。
【4】生山谷:《别录》:“生嵩山。”《吴氏本草》:“或生临朐,踵山。”
薯蓣,味甘,性温。主治脾胃损伤,能补气阴亏虚,身体消瘦,除寒热邪气,补中焦脾胃,增益气力,生长肌肉。长期服用,使人耳聪目明,身体轻健,耐受饥饿,延缓衰老,增长寿命。又名山芋。生长在山野及向阳谷坡上。
按:本品除寒热邪气,人多不解,当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人最易受邪,故仲景治“虚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此扶正即可去邪,本品补益中土,中土调和,肌肉充足,则寒热邪气可除;“肺主气,气虚则寒邪生,脾统血,血虚则热邪生。气温益气,味甘益血,血气充,而寒热邪气除矣”。此叶天士言之有理。
薏苡仁
薏苡仁[1],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2],不可屈伸,风湿痹[3],下气[4]。久服,轻身益气。其根,下三虫。一名解蠡[5]。生平泽及田野[6]。
注:
【1】薏苡仁:为禾科植物薏苡的种仁。
【2】筋急拘挛:指筋肉拘挛、痉挛、紧急、挛缩等。
【3】风湿痹:风湿邪气流注肌肉关节,闭阻经脈而产生肢体、关节疼痛、困重、拘挛等病症。
【4】下气:补肺清热,肃降肺气,以疗肺痿、肺痈,咳嗽痰浊上气。健脾,清热利湿,利肠胃,以复通降之职。
【5】蠡:lǐ,音“理”。
【6】生平泽及田野:《别录》:“生真定。”
薏苡仁,味甘,性微寒。主治筋脉肌肉拘挛、不能屈曲伸展,以及风湿痹。又能下气。长期服用,能轻健身体,补益精气。薏苡根,能祛杀蛔虫、蛲虫、赤虫。又名解蠡。生长在潮湿地或田野里。
按:本品不是杀虫药,所言“下三虫”,是由湿热生虫,此药寒能除热,甘淡通降湿热下行,湿热去则虫无由生,故言“下三虫”。
泽泻
泽泻[1],味甘,寒。主风寒溼痹,乳难[2],消水,养五臟,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一名水泻,一名芒芋,一名鹄泻[3]。生池泽[4]。
注:
【1】泽泻: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块茎。
【2】乳难:指乳汁分泌不足或排出困难一类的病症。
【3】鹄:hú,音“斛”,水鸟名,俗称天鹅。
【4】生池泽:《别录》:“生汝南。”
泽泻,味甘,性寒。主治风寒湿痹及乳难证,利水渗湿,消除体内水气,增强五脏功能,增加人体气力,使身体健壮。长期服用,耳聪目明,耐受饥饿,延长寿命,轻健身体,面容光泽,增加人在水中浮力和游速。又名水泻,芒芋,鹄泻。生长在池塘和沼泽的边缘。
按:泽泻非补养之品,这里为什么说能“养五脏,益气力”?这是因为脾主湿,肾主水,水湿邪犯之人,阻碍生机,脾不生化,气血津液无由生,肾则不能生精藏精,五脏失养。本品长于涤水除湿,水湿除则脏安而气生。
远志
远志[1],味苦,溫。主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久服,轻身不老。叶名小草。一名棘菀,一名葽绕[2],一名细草。生山谷[3]。
注:
【1】远志:为远志科植物细叶远志的根。
【2】葽绕:《御览》作“葽绕”。
【3】生山谷:《别录》:“生泰山及寃句。”
远志,味苦,性温。治咳嗽喘息,脾胃内伤,补心肾等内脏不足,除邪气,通利九窍,补益人的智慧,使耳聪目明,不易健忘,加强肾志,倍增气力。长期服用,可轻健身体,延缓衰老。远志叶又称小草。远志,又名棘菀、葽绕、细草。生长在山坡上。
按:远志“强志”确是高见。肾藏志,邪着于肾则志不定,远志能宣泄肾邪,邪去则志强;远志味辛能通达诸窍,味苦能泻利经脉,所以能通肾气上达于心,使肾中之水,上交于心,而水火既济,神安志强。
龙胆
龙胆[1],味苦涩,寒[2]。主骨间寒热[3],惊痫[4],邪气,续绝伤[5],定五臟,杀蛊毒[6]。久服,益智不忘,轻身耐老。一名陵游。生山谷[7]。
注:
【1】龙胆:为龙胆科植物龙胆或三花龙胆的根及根茎。
【2】寒:据森立之辑本加。
【3】骨间寒热:邪由皮肤肌肉而深入于骨,内热甚而假寒,热深者厥亦深。
【4】惊痫:(1)指急惊风、身热、面赤、发搐。(2)泛指惊风、癫痫各种病证。
【5】续绝伤:指接续筋骨损伤。
【6】蛊毒:是由寄生虫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腹大如鼓,皮青筋怒张,大便脓血,身体消瘦,或有发热。
【7】生山谷:《别录》:“生齐朐及寃句。”
龙胆,味苦涩,性寒。治疗骨间寒热。并疗惊风抽搐,以及癫痫。除邪气,接续筋骨损伤,安定五脏,消除蛊毒。长期服用,增强智力,增加记忆力,轻健身体,延缓衰老。又名陵游。生长在山谷草丛、灌木丛中。
按:龙胆苦,寒。入肝、胆、胃经。大泻肝胆胃之火,火热邪去则内热惊痫自除。湿热生虫,蛊毒由寄生虫所致,龙胆草能清热利湿,湿热去,则蛊毒平。肝主筋,肝有湿热则筋伤。本品善利湿热,所以可清肝养肝,接筋续骨。湿热得除,五脏安和,则智慧与记忆力自强,精神焕发,活动灵便,延缓衰老。
细辛
细辛[1],味辛,溫。主逆,头痛脑动[2],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一名小辛。生山谷[3]。
注:
【1】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或华细辛的带根全草入药。
【2】脑动:指患者头部不自觉地摇动或摇摆,难以自制。“伤寒阳脈不和,则头为之摇……痉病风盛,则头摇”(《医学入门》)。
【3】生山谷:《别录》:“生华阴。”
细辛,味辛,性温。主治咳嗽喘息,头痛,头部不自主地摇动或摆动,肢节拘挛,风湿痹痛,肌肤麻木不仁。长期服用,能明目,通利九窍,轻健身体,延长寿命。又名小辛,生长在山谷中。
按:细辛,性味辛温,能散肺经风寒,所以主治咳逆。善散头风,主治头痛脑动。搜散筋骨肌肉中的风寒,主治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辛温畅肝以助疏泄,因此明目。疏散风寒,开发之力大,无处不到,无微不入,因此通利九窍。
石斛
石斛[1],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臟、虚劳羸瘦[2],强阴[3]。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一名林兰。生山谷[4]。
注:
【1】石斛:为兰科植物金钗石斛或其多种同属植物的茎。
【2】虚劳:五脏诸不足而产生的疾病,总括为虚劳。《内经》:“男子平人,脈大为劳,极虚也为劳。”《诸病源候论》:“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
【3】强阴:(1)指养阴益精。(2)滋脾。“脾为阴中之至阴,故曰强阴”(《本草三宗合注》)。
【4】生山谷:《吴氏本草》:“生六安,水傍石上。”
石斛,味甘,性平。主治脾胃伤损,能消除痹病,通降气机,补养五脏。治疗五脏虚劳,身体瘦弱。养阴益精,使阴精充足。长期服用,滋养胃肠,轻健身体,延年益寿。又名林兰。生长在山谷中。
按:石斛除痹很有临床价值。痹久,津伤血少,其状如羸,关节疼痛,甚至痿痹。石斛养阴益精,强阴补虚,所以能主治。热痹更易津伤化燥。石斛“运清虚之气,而使肾阴上济,肺阴下输也”(《本草思辨录》),自有除痹之效。石斛咸能益肾,益阴精而固元气,强腰膝,坚筋骨,凡骨痿痹弱,用石斛能益壮。脾虚则肉不荣,肌肤不滑泽,纹理痹,而为肉痹。石斛培脾土,长肌肉,所以能主治。
巴戟天
巴戟天[1],味辛,微溫。主大风[2]邪气,阴痿[3]不起,强筋骨,安五臟,补中,增志,益气。生山谷[4]。
注:
【1】巴戟天:为茜科植物巴戟天的根。
【2】大风:(1)邪气之一,风邪较甚、严重。(2)指病名,中风较甚,语言蹇涩,半身不遂,或有神昏。(3)指疠风。
【3】阴痿:即阳痿。指性交时,阴茎痿软不能挺起。
【4】生山谷:《别录》:“生巴郡及下邳。”
巴戟天,味辛,性微温。主治大风邪气以及阴茎痿软性交时不能挺起,能强健筋骨,安养五脏,温补中土脾胃,补肾健脑以强志气。补益精气。生在山谷中、山林下。
按:巴戟天为补肾要品,其质润,性微温,温阳而又强阴益精;味辛温,又能祛风除湿,实有补泻双向调节作用。
白英
白英[1],味甘,寒。主寒热[2],八疸[3],消渴[4],补中益气。久服,轻身延年。一名穀菜。生山谷[5]。
注:
【1】白英:为茄科植物白英的全草。
【2】寒热:恶寒发热或寒热往来。
【3】八疸:泛指发黄为主的病证。《金匮要略》分五疸:黄疸、酒疸、穀疸、黑疸、女劳疸。《诸病源候论》分九疸:胃疸、心疸、肾疸、肠疸、膏疸、舌疸、体疸、肝疸、肉疸。
【4】消渴:一指病名,以多饮、多尿、或多食,消瘦为主要表现。二指口渴。如《伤寒论》云:“太阳病,发汗後……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5】生山谷:《别录》:“生益州。”
白英,味甘,性寒。主治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以及八疸,消渴。能健补中焦,增益精气。长期服用,轻健身体,延长寿命,又名谷菜。生长在山坡、山沟里。
按:白英,实证可泻,虚证可补,能泻能补,是补泻兼施佳品。
白蒿
白蒿[1],味甘,平。主五臟邪气[2],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髮,令黑,疗心繫[3],少食常饥。久服,轻身,耳目聪明,不老。生川泽[4]。
注:
【1】白蒿: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
【2】五臟邪气:(1)指五臟各易为某一淫邪所伤,故各有所恶。《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2)指某一邪气,传伤五臟,五臟受邪,功能受损。
【3】心繫:指心臟与其它臟腑联繫的脈络。《灵枢·经脈篇》:“手少阴之脈,起於心中,出属心繫,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繫上挟咽……”《类经》张景岳注:“心其繫有五,上係肺,肺下繫心,心下三繫,连脾、肝、肾。”
【4】生川泽:《别录》:“生山中。”
白蒿,味甘,性平。祛五脏之邪气,治风寒湿三气杂至所造成的痹证。健补中焦,增益精气。促长毛发,使其增黑。治疗心及与其联系的各脏疾病。可令人食少,常常感到饥饿。长期服用,能轻健身体,使人耳聪目明,延缓衰老。生长在河边、潮地上。
按:白蒿除甘味之外,《千金·食疗》:“味苦辛。”辛能发散透邪,苦能燥能泻,使邪表里分解,所以能治五脏邪气,疗风寒湿痹。性味甘平,故能补中益气,使脾胃健运,气血充盛,而长发令黑。且入心经,甘可缓急,所以治心痛,疗心系。补中益气,以资化源,可使气血旺盛,精血充足,而轻身延年。
赤箭
赤箭[1],味辛,溫。主杀鬼精物[2],虫毒[3],恶气[4]。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一名离母,一名鬼督邮。生山谷[5]。
注:
【1】赤箭:即天麻。《别说》:“今医家见用天麻,即是赤箭根。”《梦溪笔谈》:“赤箭,即今之天麻也。”为兰科植物天麻的根茎。
【2】【3】【4】鬼精物,蛊毒,恶气:古代病因的代名词。指精神、虫害、自然界不正之气。古代对于某些急性病的发作,如猝然心腹刺痛,惊痫抽搐,中风,谵妄,哭笑无常等病,多归于其所致。
【5】生山谷:《别录》:“生陈仓、雍州及泰山、少室。”
赤箭,味辛,性温。治疗精神损伤、虫害、秽噩之气所中而发生的某些急性病。长期服用,增加人体气力,补益阴精,使人健壮,身体轻便,益寿延年。又名离母、鬼督邮。生长在潮湿肥沃的山谷里或林下。
按:天麻性味辛温,辛而不燥,能祛风除邪,畅血,开窍;天麻之质,厚重坚实,明净光润,富于脂液,且兼甘味,因此又善养肝补肾,息风镇定。实为补泻双向调节佳品。
菴子
奄闾子[1],味苦,微寒。主五臟瘀血,腹中水气,胪胀[2]留热,风寒湿痹,身体诸痛。久服,轻身,延年不老。生川谷[3]。
注:
【1】奄闾子:即菴子。为菊科植物菴的果实。
【2】胪胀:即腹胀。《说文》:“皮也。”《广韵》:“腹胀也。”
【3】生川谷:《别录》:“生雍州,亦生上党。”
菴子,味苦,性微寒。主治五脏瘀血诸证,腹中有水气,腹胀,内热留恋,以及风寒湿痹,身体多处疼痛。长期服用,轻健身体,增长寿命,延缓衰老。生长在山坡、湿谷里。
按:菴子为肝经血分之要药,善行瘀血,又能祛湿化浊利水,是治疗血、水互结之佳品。
菥蓂子
析蓂子[1],味辛,微溫。主明目、目痛,淚出,除痹,补五臓,益精光[2]。久服,轻身不老。一名蔑析,一名大蕺[3],马辛。生川泽及道[4]。
注:
【1】析蓂子:即菥蓂子。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种子。【2】益精光:使目光敏锐,视物清晰。
【3】蕺:jí,音“即”。
【4】:即“傍”。《别录》:“生咸阳。”
菥蓂子,味辛,性微温。明目,并治目赤肿痛,流泪不止,解除痹痛,补养五脏,使目光敏锐,视物清晰。长期服用,轻健身体,延缓衰老。又名蔑析、大蕺、马辛。生长在河畔、湿地及道路旁。
按:菥蓂子,味辛微温而质润,疏散邪气,通行气血,又寓补养之功,遇实可泻,所以主治目痛,泪出,除痹;遇虚可补,所以补五脏,益精光,明目。
蓍实
蓍实[1],味苦,平。主益气,充肌肤,明目,聪慧先知[2]。久服,不饥,不老,轻身。生山谷[3]。
注:
【1】蓍实:为菊科植物蓍的种子。蓍,shī,音“诗”。原植物为一枝蒿。
【2】聪慧先知:指发挥聪明,增长智慧,反应机敏,有一定预见性。
【3】生山谷:《别录》:“生少室。”
蓍实,味苦,性平。主补益精气,充养肌肉皮肤,明目,增长人的智慧,及预见能力。长期服用,可耐受饥饿,延缓衰老,轻健身体。生长在山坡、山沟向阳草地里。
按:本品为子实,又气平,得天地之和气以生,因此能补心益气;味苦能降,心阳下趋肾阴,水火既济,交泰而气益、聪慧。火热上攻则目不明,本品味苦,泻热败火,因此主明目。补虚泻实诸证去,则肌肤润泽,轻身而长寿。
赤芝
赤芝[1],味苦,平。主胸中结[2],益心气,补中,增慧智[3],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丹芝。生山谷[4]。
注:
【1】赤芝:为多孔菌科植物赤芝的全株。
【2】胸中结:指胸中结气,而表现为胸闷憋气,心痛等证。
【3】曾慧智:森立之辑本为“增智慧”。即提高智力,增长聪明才智。
【4】生山谷:《别录》:“生霍山。”
赤芝,味苦,性平。治疗胸中结气,能养益心气,补健中焦脾胃,健脑增智,增强记忆力。长期服用,可轻健身体,延缓衰老,增加寿命,如同神仙。又名丹芝。生长在山谷朽木旁。
按:《本经》记载,芝有六神,又有六色之不同,归属各脏则异。赤芝色赤入心,气平得天地之和气以生,长于补心健脾,味苦降泄,能治胸中痰湿结气。
黑芝
黑芝[1],味鹹,平。主癃,利水道[2],益肾气,通九窍,聪察[3]。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元芝。生山谷[4]。
注:
【1】黑芝:即黑色之灵芝。古代文献有记载,今极少见。
【2】水道:水代谢之通道,主要指肾、膀胱、尿道。
【3】聪察:指健脑而耳聪目明。
【4】生山谷:《别录》:“生常山。”
黑芝,味咸,性平。主治小便淋沥或闭塞不通,能通利水道,补益肾气,通利九窍,聪耳明目。长期服用,能轻健身体,延缓衰老,增长寿命,有如神仙。又名元芝。生长在山谷朽木旁。
青芝
青芝[1],味酸,平。主明目,补肝气,安精魂[2],仁恕[3]。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龙芝,生山谷[4]。
注:
【1】青芝:多孔菌科植物,形似赤芝,惟菌盖皮壳青色。现已罕见。
【2】精魂:指精神異常,魂不宁,如谵妄歌哭,烦乱躁扰,不眠少寐,噩梦纷纭等。
【3】仁恕:指仁慈宽厚。说明青芝有调养精神的作用。
【4】生山谷:《别录》:“生泰山。”《御览》引《本草经》又有“亦生五岳、地上”。
青芝,味酸,性平。主明目,补肝气,安养精神,宁志定魄,使人仁慈宽厚。长期服用,轻健身体,延缓衰老,增长寿命,有如神仙。又名龙芝。生长在山谷朽木旁。
白芝
白芝[1],味辛,平。主逆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勇悍,安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玉芝。生山谷[2]。
注:
【1】白芝:即白色之灵芝。属多孔菌科植物。
【2】生山谷:据森立之辑本加。《别录》:“生华山。”
白芝,味辛,性平。主治咳嗽喘息。能补益肺气,通利口鼻二窍,强健志意,增强强悍和勇猛之气,安魄。长期服用,轻健身体,延缓衰老,益寿延年,有如神仙。又名玉芝。生长在山谷朽木旁。
黄芝
黄芝[1],味甘,平。主心腹五邪[2],益脾气,安神,忠信和乐[3]。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金芝。生山谷[4]。
注:
【1】黄芝:古代灵芝之一。为黄色多孔菌科植物。
【2】五邪:(1)五臟病邪的合称(《灵枢·五邪》)。(2)虚邪、实邪、贼邪、微邪、正邪五种。《难经·五十难》:“从後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3)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难经·四十和难》)。(4)风、寒、湿、雾、伤食五种(《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後病脈证》)。
【3】忠信和乐:指黄芝健中、补土的作用,使人更具中土之性:对人忠诚、厚道、信义、不欺,能容纳众事,五音为宫,谐和诸音。
【4】生山谷:据森立之辑本加。《别录》:“生嵩山。”
黄芝,味甘,性平。主治心胸和腹内的五脏邪气,能补益脾气,安神,使人忠诚、厚道,谐和安乐。长期服用,使人身体轻健,延缓衰老,增长寿命,有如神仙。又名金芝。生长在山谷里。
紫芝
紫芝[1],味甘,溫。主耳聋,利关节,保神[2],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久服,轻身,不老,延年。一名木芝。生山谷[3]。
注:
【1】紫芝:灵芝草之一。为多孔菌科植物紫芝的全株。菌盖及菌柄均有黑色皮壳,菌肉、菌管锈褐色,孢子褐色,卵形。
【2】保神:调节情志,颐养精神。盖因紫芝味甘入脾,色紫兼五臓之色,甘溫补养,益精气。
【3】生山谷:《别录》:“生高夏山。”《御览》引《本草经》:“生山岳、地上。”
紫芝,味甘,性温。主治耳聋,通利关节,调节情志,颐养精神,补益精气,强健筋骨,驻颜美容。长期服用,可轻健身体,延缓衰老,增长寿命。又名木芝。生长在山谷朽木旁。
按:紫芝,为补益心肾之佳品,又能补五脏。气、血、精、液不足者皆可用之。
卷柏
卷蘗[1],味辛,溫。主五藏邪气,女子阴中寒热痛,癥瘕,血闭[2],绝子。久服,轻身,和颜色[3]。一名万岁。生山谷[4]石间。
注:
【1】卷蘗:为卷蘗科植物卷蘗的全草。
【2】血闭:这裏指闭经,月水不行。
【3】和颜色:指除面皯、色斑,改善面色等美容作用。
【4】生山谷:《别录》:“生常山。”
卷柏,味辛,性温。除五脏邪气,治疗女子阴道寒热疼痛,消腹内症瘕痞块,通经治闭经、不孕绝子。长期服用,可轻健身体,改善面部颜色。又名万岁。生长在山谷岩石间。
按:卷柏,性味辛温。辛以疏通散达,温以通经脉、畅气血,消瘀滞,散邪气。为理血要品,所以治症瘕、血闭、绝子。卷柏质地轻清,可升散,生用微寒,以祛热邪;炙用辛温,以祛寒邪。主治五脏邪气,女子阴中寒热痛。
蓝实
蓝实[1],味苦寒,主解诸毒,杀蛊蚑[2],注鬼[3],螫毒。久服,头不白,轻身。生平泽[4]。
注:
【1】蓝实:为蓼科植物蓼蓝的果实。
【2】蛊蚑:指虫鼓,下血,神志異常之病。
【3】注鬼:注者,病自上注下,与前人相似故曰注。肺臟受痨虫所侵蚀,血气败坏,咳嗽咳血,潮热骨蒸,以成劳,在古代死亡率较高,故称注鬼。
【4】生平泽:《别录》:“生河内。”
蓝实,味苦,性寒。主解各种毒,消除虫鼓、注鬼、螫毒。长期服用,使人头发不白,身体轻健。生长在旷野、水沟边。
按:蓝实乃解毒要药,因本品苦寒,性禀至阴,清心降火,凉血解毒,温热毒邪在气、在血均得以清解。
芎(川芎)
芎藭[1],味辛,溫。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2],妇人血闭无子[3]。生川谷[4]。
注:
【1】芎藭:即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入药。
【2】金创:指金刃所伤,出血及红肿疼痛或为金疮。
【3】血闭无子:妇人月水不通,闭经而致不孕。
【4】生川谷:《别录》:“生武功、斜谷、西岭。”《吴氏本草》:“或生胡无挑山阴,或斜谷、西岭、或泰山。”
川芎,味辛,性温。主治风邪直中入脑所致头痛,寒邪侵犯肢体经络所致寒痹,以及筋脉挛缩,屈伸不利,或弛缓无力,并治金刃创伤乃至妇人闭经不孕。生长在川坡及山间低道上。
按:川芎,味辛性温,味薄气雄,善于走窜,长于搜风、升散、疏达,温可祛寒邪,通经络,畅血脉,开郁结。又入厥阴肝经,上行头目,下调经水,旁达肌肤,内开郁结,所以主治上述诸证。
麋芜
蘼芜[1],味辛,溫。主逆,定惊气,辟邪恶[2],除蛊毒[3]、鬼疰,去三虫。久服通神。一名薇芜。生川泽[4]。
注:【1】蘼芜:又称芜,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苗叶。
【2】邪恶:能使人致病的不正之气,如风、寒、湿、浊、秽气等。
【3】蛊毒:病名。为虫毒所致,可表现腹大如鼓,青筋怒张,四肢消瘦,面黄晦暗,神疲乏力等证。
【4】生川泽:《别录》:“生雍州及寃句。”
麋芜,味辛,性温。主治咳嗽,喘息,平定惊悸,辟除邪恶,消除蛊毒。治疗劳、鬼注,祛除蛔虫、蛲虫、赤虫。长期服用,开窍醒神,调养神志。又名薇芜。生长在山坡或潮湿野地里。
按:本品辛温,疏散风寒,宣通肺气,开发上焦,所以主治咳逆,定惊气。此药气味芳香清洁,发越郁遏不正之气,能辟秽浊,化湿邪,所以能辟邪恶,除蛊毒、鬼注,去三虫。
黄连
黄连[1],味苦,寒。主热气,目痛,伤泣出,明目,肠澼[2],腹痛,下利[3],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连。生川谷[4]。
注:
【1】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峨嵋野连、云南黄连的根茎。
【2】肠澼:痢疾之古名。澼言澼,水中击絮,为声澼,且絮浮沫起;而痢疾为病,肠鸣澼,便沫如絮,此名之由来也。
【3】下利:利,所下流利。此指“泄泻”。观《内经》、《伤寒》秦汉诸书,言“利”、“下利”、“自利”、“泄利”、“吐利”等,其“利”当指泄泻。
【4】生川谷:《别录》:“生巫阳及蜀郡、泰山。”
黄连,味苦,性寒。主治火热为病,目痛,眦伤泣泪出,能明目,治疗痢疾,腹痛,泄泻,妇女阴中肿痛。长期服用,能使人不健忘。又名王连。生长在山坡、低谷的潮湿处。
按:黄连,味甚苦,故善燥湿,降火,性大寒,擅清热。能清上中下三焦之热;气有余便是火,分为数类,有君火、邪火、相火、龙雷之火诸论,其实皆为一气!黄连主热气,除在上的湿热,所以主治目痛、眦伤泪出,明目;除中焦的湿热,所以主治肠澼、腹痛、下利;除在下的湿热,所以主治妇人阴中肿痛。所谓人不忘,有记忆者皆在心肾二脏。因于心火燔于上,肾水亏于下,下虚上实,水火不能既济,则多健忘头昏。黄连善清心火,火去则不吸烁真阴,肾水得复;降心阳交泰于肾阴,所以令人不忘。
络石藤
络石[1],味苦,溫。主风热,死肌,痈伤,口乾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水浆不下。久服,轻身,明目,润泽好颜色,不老延年。一名鲮石[2]。生川谷[3]。
注:
【1】络石:即络石藤。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的茎、叶。
【2】鲮:línɡ,音“陵”。《康熙字典》:“又石鲮,药名”,即络石藤。
【3】生川谷:《别录》:“生泰山,或石山之阴,或高山岩石上。”
络石藤,味苦,性温。主风热之病,治疗肌肤麻木不仁或坏死,痈伤,口干舌燥,痈疮肿痛不消,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水浆不能下咽。长期服用,使人身体轻健,明目,肌肤润泽,颜面色美,延缓衰老,增长寿命。又名鲮石。攀缘附生在荒山坡石上和山间低谷的其他植物上。
按:络石藤,《别录》作微寒,《中药大辞典》作凉。主风热。络石有通络之功,寒能祛热,苦能降泄,使风热之毒,得以清解,络道得通,瘀塞得除,所以主治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水浆不下。
蒺藜子
疾藜子[1],味苦,溫。主恶血[2],破癥结积聚,喉痹[3],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一名旁通,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豺羽,一名昇推。生平泽或道旁[4]。
注:
【1】疾藜子: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实。
【2】恶血:指瘀血、死血、血。如《素问·刺腰痛论》:“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灵枢·邪气臟腑病形》:“有所堕坠,恶血留内”。《素问·五臓生成论》:“赤如血者死”。
【3】喉痹:是一种咽喉科急性病,临床以喉肿痛,甚则闭塞不通,水浆不能入,语不能出为主要表现。
【4】生平泽或道旁:《别录》:“生冯翊。”
蒺藜子,味苦,性温。主治噩血证,破除腹内的症结积聚,喉痹,产后乳汁缺少。长期服用,能使人长肌肉,明目,身体轻健。又名旁通、屈人、止行、豺羽、升推。生长在潮湿的田野里或道旁。
按:本品性味苦,温。苦能降泄,温能宣通,其性宣通快便,能运能消,行滞气,破瘀血,祛风毒,所以主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助肝疏泄,脾健运,所以能“长肌肉、明目,轻身”。
黄芪
黄芪[1],味甘,溫。主痈疽[2],久败创[3],排脓止痛,大风癞疾[4],五痔[5],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载糁。生山谷[6]。
注:
【1】黄芪: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等的乾燥根。
【2】痈疽:疮面浅而大者为痈。因发病部位不同分为外痈、内痈,但临证均有肿胀、焮热、疼痛及成脓等证。疮面深而恶者为疽。是气血为毒邪所阻滞,发于肌肉筋骨间的疮肿。
【3】创:与疮通。
【4】大风癞疾:大风,又名疠风;癞疾,又名恶疾。《三因方·大风叙论》:“《经》所载疠风者,即方论中所论大风、恶疾、癞是也。”其病机和主要临床表现在《素问》中早有记载:“有荣气热,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脈而不去,名曰疠风”(《素问·风论》)。“病大风,骨节重,鬚眉堕,名曰大风”(《素问·长刺节论》)。
【5】五痔:痔,峙也,高耸貌。古人遂取类比象,把一些所生赘物,称之为痔。五痔,一指牡痔、牝痔、脈痔、肠痔、血痔。《千金要方·痔漏·五痔》:“牡痔者,肛边如鼠乳,时时溃脓血出;牝痔者,肛肿痛生疮;脈痔者,肛边有疮痒痛;肠痔者,肛边核痛,发寒热;血痔者,大便清血,随大便污衣。”一指肛痔、鼻痔、眼痔、耳痔、牙痔。
【6】生山谷:《别录》:“生蜀郡、白水、汉中。”
黄芪,味甘,性温。治疗痈疽,长久不愈或不收口的败疮,能排脓止痛,治疗大风癞疾,五痔,鼠瘘。长于补虚,治小儿多种疾病。又名载糁。生长在向阳山坡上或低谷河床上。
按:黄芪具有补虚泻实的双向调节作用。能排脓止痛,托肌肉中的热毒,所以主治痈疽、久败疮;去肌肉中的风毒,所以主治大风癞疾;去肌肉中的湿毒,所以主治五痔、鼠瘘;本品甘温,善能补虚,健中,治小儿百病。
肉松容(肉苁蓉)
肉松容[1],味甘,微溫。主五劳[2]七伤[3],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臟,强阴,益精气,多子,妇人癥瘕。久服轻身。生山谷[4]。
注:
【1】肉松容:即肉苁蓉。为列当科植物肉苁蓉或苁蓉、迷肉苁蓉等的肉质茎。
【2】五劳:五种过劳而造成的虚损病。《素问·宣明五气》云:“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诸病源候论》:“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瘦劳。”
【3】七伤:是指对人体的七种伤害。《诸病源候论》:“七伤者,一曰阴寒,二曰阴萎,三曰裏急,四曰精连连,五曰精少阴下湿,六曰清滑,七曰小便苦数,临事不举。”又:“一曰大饱伤脾,脾伤善噫,欲卧面黄;二曰大怒气逆伤肝,肝伤少血,目闭;三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肾伤少精,腰背痛,咳嗽鼻鸣;五曰忧愁思虑伤心,心伤苦惊,喜忘善怒;六曰风雨寒暑伤形,形伤发肤枯夭;七曰大恐惧不节伤志,志伤恍惚不休。”张志聪:“七伤者,喜怒思悲忧恐惊七情所伤也。”
【4】生山谷:《别录》:“生河西及代郡、雁门。”《吴氏本草》:“生河东阴地,或生代郡、雁门。”
肉苁蓉,味甘,性微温。主治五劳;七伤。能补中,消除阴茎中寒热痛,补养五脏,壮阳,增强性功能,补益精气,促育多子,并治妇女症瘕肿物。长期服用,轻健身体。生长在山间沙滩及干河谷沙地上。
按:肉苁蓉“除茎中寒热痛”、“妇人症瘕”颇有道理。茎中寒热痛,新病多实,以膀胱湿热为多。久病则多虚。有风木枯槁,疏泄不行,下窍不利,而致茎中寒热痛。本品滋养肝血,肝得养则疏泄行,气血利,下窍通,使茎中寒热痛解。有房劳失精,肾阴亏虚,虚火内生而致者,本品咸能入肾,益精润燥,性兼滑利,下导虚火,而茎中热痛则止。亦有肾病虚寒,开合失常,下窍不利而致者,本品厚重下降直入肾家,温养阳气,复其开合之职,下窍通利,茎中痛则除。
症瘕,其病有形,在血分者多。肉苁蓉补精血之要药,血盛则行,行则消症瘕;又入血分,咸能软坚,其性滑利,亦可消症瘕;本品又善温养阳气,气壮则血流畅,气血流利则否塞通,症瘕消。
防风
防风[1],味甘,溫,无毒[2]。主大风[3],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4],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久服轻身。一名铜芸。生川泽[5]。
注:
【1】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
【2】无毒:森立之辑本无此二字,当从。
【3】大风:(1)指强盛的风邪。《素问·生气通天论》:“清靜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2)指血虚生风:《灵枢·刺节真邪》:“大风在身,血脈偏虚。”(3)指疠风。
【4】目盲无所见:目疾。指视物不清,甚至失明一类的病症。《诸病源候论》:“夫目者,五臟六腑阴阳、精气皆上注于目,若为血充实,则视瞻分明,血气虚竭,则风邪所侵,令目暗不明。”
【5】生川泽:《别录》:“生沙苑及邯郸、琅琊、上蔡。”
防风,味甘,性温,无毒。主治大风,头痛目眩,恶风,风邪为病,视物不清,风行周身,骨节疼痛,心烦满闷。长期服用,可轻健身体,又名铜芸。生长在山坡草丛中及田边平原里。
按:风伤阳位,侵害空窍,所以头眩痛,目盲无所见。防风气味俱薄,性浮以升,上达头目,善于祛风,所以用其治疗。风伤皮毛,或伤太阳经,则为恶风;风伤经络,则行周身,风伤骨节,则骨节疼痹。防风乃祛风要药,治周身之风,所以用其治疗。烦满,风伤上焦;大风(疠风),风毒为害。防风治周身之风,又为风药之统领,且润而不燥,所以用其治疗。
蒲黄
蒲黄[1],味甘,平。主心腹旁光[2]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3]。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生池泽[4]。
注:
【1】蒲黄:为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或其同属多种植物的花粉。于夏季花将开放时采收蒲棒上部的黄色雄性花穗,晒乾碾为细粉。
【2】旁光:即膀胱,俗称尿脬。
【3】瘀血:是指血流阻滞,蓄积于脈道之内外。瘀血既是各种病因而致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瘀血于体内可产生各种临床病证。
【4】生池泽:《别录》:“生河东。”
蒲黄,味甘,性平。治疗心腹、膀胱寒热,通利小便,止血,消除瘀血。长期服用,可轻健身体,增加气力,延缓衰老,增长寿命,有如神仙。生长在水池、沼泽里。
按:蒲黄生于水中,而禀水土之性,蒲黄乃其精华,色黄味甘,清香宣散,令脾运化,味又兼辛,能行能散,令肝疏泄,则为消瘀、利水要药。有湿热邪气壅滞水道而生寒热,本品通调水道,邪从小便俱出,则心腹膀胱寒热自解;有血气瘀郁,营卫不调而生寒热,本品消其瘀血,而气机调和,则心腹膀胱寒热得除。
蒲黄生用性凉,行血消瘀而兼清。《本草汇言》:“血之上者可清,血之下者可利,血之滞者可行,血之行者可止”,炒用则味涩,专擅止血。
香蒲
香蒲[1],味甘,平。主五臟、心下邪气[2],口中烂臭,坚齿,明目,聪耳。久服,轻身耐老。一名睢[3]。生池泽[4]。
注:
【1】香蒲:即蒲黄之苗。
【2】心下邪气:指心腹有邪气而致的某些疾病,如关格、痢疾、小便不利等。
【3】睢:《御览》为睢蒲。睢,suī,音“虽”。
【4】生池泽:《御览》引《本草经》为“生南海池泽”。“南海”,先秦时泛指中国南方海域。
香蒲,味甘,性平。主治五脏、心腹邪气,口腔内溃疡、口臭,能使牙齿坚硬,眼睛明亮、视力增加,改善听力。长期服用,可轻健身体,延缓衰老。又名睢蒲。生长在水池、沼泽里。
按:香蒲为蒲黄之苗,初春生嫩叶,禀春生之气,嫩鲜而色青入肝,香芳以疏肝悦脾,又味甘入脾、益脾,总使肝疏泄、脾健运,生化正常,气血充足,周身得以濡润,所以主治五脏心下邪气,坚齿、明目、聪耳,久服轻身耐老。脾气得升,胃火则难上炎;肝得疏泄,又无郁火内生,所以亦主治口中烂臭。
续断
续断[1],味苦,微溫。主伤寒[2],补不足[3],金创,痈伤,折跌,续筋骨,妇人乳难,崩中、漏血[4],久服,益气力。一名龙豆,一名属折。生山谷[5]。
注:
【1】续断:为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或续断的根。
【2】伤寒:指狭义伤寒,即外受寒邪,伤于经络筋骨。
【3】补不足:补肝肾之不足;补督脈之不足;补中焦之不足。《本草求真》:“味兼甘,又入中州以补虚。”
【4】崩中、漏血:据《御览》引《本草经》文及马继兴本加。妇女非月经期而阴道出血急而量多者为崩中,点滴而量少者为漏血。
【5】生山谷:《别录》:“生常山。”
续断,味苦,性微温。主治伤寒,补肝肾、督脉、中州等不足,以治金刃所伤及感染为疮,痈疡,折伤跌仆,能续筋接骨,并治疗妇人产后乳汁缺少难下,妇人崩中漏血。长期服用,可增强气力。又名龙豆、属折。生长在山坡及低沟里。
按:续断,以其治疗金刃跌折而造成肌肉、筋骨、血脉损伤及断折而得名。《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续断有肉有筋,如人筋在肉中之象,而色带紫黑,为肝肾之色,故能补续筋骨。”然其尤有特长在于补续血脉断伤。《本草汇言》:“大抵所断之血脉,非此不能续。”这是由于续断具有补性,且味苦兼辛,苦为心味,以养血脉;辛为肺味,以养皮毛。其气温和,善于行血,宣通百脉。但行而不泄,补而不滞,行血而又和血,所以善理血脉损伤,实为补续血脉之药。吐血、衄血、崩漏、便血、尿血等各种出血证血脉有损伤的,均可使用。折跌挫伤血脉及金刃血脉损伤,尤宜使用。这就是主金创、折跌的原因。
漏芦
漏芦[1],味苦鹹,寒。主皮肤热,恶创,疽[2],痔,湿痹,下乳汁。久服,轻身益气,耳目聪明,不老延年。一名野兰。生山谷[3]。
注:
【1】漏芦: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或禹州漏芦的根。
【2】疽:见《五十二病方·疽》:“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藏,气血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
【3】生山谷:《别录》:“生乔山。”
漏芦,味苦咸,性寒。治疗皮肤发热,恶疮,败疽,痔疮,湿痹,能通乳络,下乳汁。长期服用,使人身体轻健,气力大增,耳聪目明,延缓衰老,益寿延年。又名野兰。生长在山坡及山间谷地里。
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痈疽的形成,无不因于热毒,既成之后,又无不出现气血壅滞,热蕴肉腐。本品味苦入心,苦寒下泄,长于解毒、泻火,燥湿,咸能软坚散结,实为除热、软坚、通利之药。所以主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
营实
营实[1],味酸,溫。主痈疽恶创,结肉[2]跌筋,败创热气,阴蚀[3]不瘳,利关节。一名墙薇,一名墙麻,一名牛棘[4]。生川谷[5]。
注:
【1】营实:为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的果实。
【2】结肉:指外伤或感染而造成局部肌肉肿痛或拘挛,或结节肿硬。
【3】阴蚀:为阴道或外阴部疮疡、溃烂,或痒,或痛,局部肿胀。古人认为这是由虫蚀造成。《诸病源候论》:“阴蚀者,由三虫九虫动作侵食所为也”。
【4】牛棘:《御览》作蔷棘。
【5】生川谷:《别录》:“生零陵及蜀郡。”
营实,味酸,温。治疗痈疽噩疮,肌肉肿痛或肿硬,跌打伤筋,败疮火热,外阴生疮,溃烂不愈,通利关节,恢复关节活动功能。又名蔷薇、蔷麻、牛棘。生长在川坡或山间沟里。
按:酸为肝味,营实味酸入肝,而又益肝,主疏泄、行气血,散瘀滞。性温亦能行血散滞。主疏泄则推陈致新,布清排浊,毒热随之而去;散瘀滞则气行血活,壅结之毒散,所以有散瘀、解毒的作用。
天名精
天名精[1],味甘,寒。主瘀血,血瘕[2]欲死,下血[3],止血,利小便。久服,轻身耐老。一名麦句薑,一名虾蟆蓝,一名豕首。生川泽[4]。
注:
【1】天名精:为菊科植物天名精的根及茎叶。
【2】血瘕:古病名。指少腹及胁下,积气包块,假血成形,故称血瘕。《素问·阴阳类论》:“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並绝,浮为血瘕,沉为脓。”《医阶辨证》:“血瘕在少腹及在胁下,假物成形,无常处。”《七松岩集》:“瘕者,假也,假物成形,病独在妇女,或经行不谨,或产後失於禁忌,寒邪客於胞门子户,怒气郁於衝任之脈,假血而成血瘕,多在少腹,隐僻而痛……其脈沉弦涩数也。”
【3】下血:指崩漏、便血等下窍出血。
【4】生川泽:《别录》:“生平原。”《吴氏本草》:“生寃句。”
天名精,味甘,性寒。主治瘀血、血瘕、欲死,崩漏、便血。能止血,通利小便。长期服用,可轻健身体,延缓衰老。又名麦句姜、虾蟆蓝、豕首。生长在山坡、河堤坡及潮湿的田野里。
按:天名精,以其辛味而得姜名,又称麦句姜。辛者能行能散,行气血,散瘀结,又助肝疏泄,所以主治瘀血、血瘕。寒能清热解毒,所以可用于热、瘀所致的下血及各种出血证,以及由热、瘀所致的小便不利。
决明子
決明子[1],味鹹,平。主青盲[2],目淫[3]肤赤白膜,眼赤痛,淚出。久服,益精光[4],轻身。生川泽[5]。
注:
【1】決明子:又称草決明。为豆科植物決明的成熟种子。
【2】青盲:指眼部外观端好,而视力渐降至盲无所见的眼病。《诸病源候论》:“青盲者,谓眼本无異,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证治准绳·七窍门》:“夫青盲者,瞳神不大不小,无缺无损,仔细观之,瞳神内並无些少别样,气色俨然,与好人一般,祇是自看不见,方为此证。若有何气色,即是内障,非青盲也。”
【3】目淫:(1)目泪。淫,浸润、流溢。(2)泛指目疾。淫,病邪,目受病邪,即为眼病。
【4】精光:指神光。目者,神之窗;光者,神之气。精光充足,则精神饱满,神采奕奕,目光精彩,炯炯有神。
【5】生川泽:《别录》:“生龙门。”
决明子,味咸,性平。治疗青盲,眼病多泪,目表面生有赤、白膜,目赤痛,流泪。长期服用,使人精神饱满,目炯有神,身体轻健。生长在山坡、河边及田野里。
按:肝开窍于目,瞳子神光属肾。决明子气味咸平,子色紫黑具亮,禀太阳寒水之气,而生厥阴之肝木,益阴凉肝清热;又味薄气浮,具升散之性,疏散风热,所以主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本品咸平,蕴益肝肾,补阴降摄,头目清利,最为有利无弊,所以可久服,益精光轻身。
丹参
丹参[1],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气[2],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一名郤蝉草。生川谷[3]。
注:
【1】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
【2】心腹邪气:(1)指心与小肠有湿热之邪气,《本草经解》:“心腹者,心与小肠之区也。邪气者,湿热之邪气也。”(2)指心胸与腹部肝、脾等感受致病因素,如六淫和疫疠之气而发病。(3)指心、心包和腹部肝、脾、胃、肠等血瘀、气滞等内生邪气而致病。
【3】生川谷:《别录》:“生桐柏山及泰山。”
丹参,味苦,性微寒。主治心腹邪气,肠鸣,如水流作响,身发寒热,腹内积聚。能破除症瘕,消烦除满,补益精气。又名郤蝉草。生长在川坡及山间低沟里。
按:丹参,色赤入血,苦寒清热凉血,并善活血行滞,所以主治心腹邪气,寒热,止烦满,破症除瘕。《本经》载丹参“益气”颇有道理:(1)本品自有补性,能补血,《本草害利》称其为“补心之猛将”,所以可益心气。(2)凡有血瘀,必然阻滞生机。本品祛瘀生新,有利生机,所以益气。(3)邪能伤正、损气,丹参能去心腹邪气,邪去则正复。《本草经解》:“丹参清心泻火,火不刑金,所以益气。”
茜根(茜草根)
茜根[1],味苦,寒。主寒溼风痹,黄疸[2],补中。生川谷[3]。
注:
【1】茜根:茜草根。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茎。
【2】黄疸:病症名。可出现身黄、目黄、小便黄等症。
【3】生川谷:《别录》:“生乔山。”
茜草根,味苦,性寒。主治寒湿风痹,黄疸,补益中焦。生长在川坡及山间沟谷里。
按:茜草根苦寒,苦能走血、入心,燥湿;寒能清热。痹证是邪气侵于经络、肌肉关节,气血闭阻不通而为病。本品长于行瘀活血,疏通经络,治血热痹痛最妙。本品清热、燥湿、逐瘀,所以可用于湿热黄疸或血蓄发黄。唯“补中”之说,人多不解。脾居中焦,喜燥恶湿,湿淫于脾,脾气困、伤。茜根苦能燥湿,所以能伸脾气以补中;热淫于里,则中气伤,茜根性寒,去里热,清其血,则中得补;肝主疏泄,木能疏土,木瘀(郁)则土壅,茜根活血通络,疏气行滞,中土自和。《内经》治疗气竭肝伤脱血、血枯证使用四乌贼骨一芦茹丸。《圣惠方》治疗脱肛不收使用茜根、石榴皮。可知茜根确有补中的作用。
飞廉
飞廉[1],味苦,平。主骨节热,胫重[2]酸疼。久服,令人身轻。一名飞轻。生川泽[3]。
注:
【1】飞廉:为菊科植物飞廉的全草或根。现《黑龙江中药》称为老牛错,《湖南药物志》称为雷公菜。
【2】胫重:指两小腿肿胀。
【3】生川泽:《别录》:“生河内。”
飞廉,味苦,性平。治疗骨节热痛,小腿肿胀酸疼。长期服用,可轻健身体。又名飞轻。生长在川坡及潮湿的田野里。
按:飞廉味苦,苦能燥湿、走血、泻热,所以主治热、湿壅瘀所致的骨节热、胫肿酸疼。但本品确有补泻双向调节作用,苦平坚阴,也适用于肾阴亏虚,相火亢盛证,葛洪《抱朴子》载,飞廉单服可轻身延寿,飞廉煎剂,可远涉疾行,力数倍于常。由此可知,《神农本草经》谓本品久服令人轻身,当为可信。
五味子
五味子[1],味酸,溫。主益气,逆上气[2],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3],益男子精。生山谷[4]。
注:
【1】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果实。
【2】上气:喘息。《周礼·天官疾医》:“冬时有嗽上气疾”。郑注:“嗽,也;上气,逆喘也”。
【3】强阴:这裏主要指:(1)补阴。亦称滋补肾阴,强壮阴精。(2)指强壮阴器,治疗阳痿。
【4】生山谷:《别录》:“生齐山及代郡。”
五味子,味酸,性温。主补益精气,治疗咳嗽、喘息,过劳体伤,身体虚弱消瘦。能补不足,增填阴精,治疗阳痿,补益男子精。生长在向阳的山坡及山间低谷里。
按:五味子“主益气……补不足”颇有道理:肺主一身之气,五味子辛能入肺,益肺气,酸能敛肺气,所以用于虚劳久嗽,少气,自汗。五味子气温益胆,味酸益肝。《本草经解》:“肝胆生发,则余脏从之宣化,五味子益胆气而滋阴血,所以补不足也。”因此常用于肝胆气虚之惊悸、头晕、失眠、乏力等症。酸收则心守其液,气更无泄,《本草害利》列为补心之猛将,常用于心虚证。本品味兼甘味,入中宫以养脾胃;味兼咸味,入肾以补肾气不足,常用于肾虚消渴、小便多等。
旋花
旋华[1],味甘,溫。主益气,去面皯[2]黑色,媚好。其根,味辛,主腹中寒热邪气,利小便。久服,不饥、轻身。一名筋根华,一名金沸。生平泽[3]。
注:
【1】旋华:即旋花。为旋花科植物篱天剑的花朵。
【2】皯面:《说文》:“面黑色气也。”《诸病源候论·二十七卷》:“人面皮上或有如乌麻,或如雀卵上之色是也。”此由风邪客于皮肤、痰饮積于臓腑,故生“皯黑黾”。实指脸上黑斑、面色黎黑等症。
【3】生平泽:《御览》引《本草经》:“生豫州或预章。”
旋花,味甘,性温。能益气,祛除面部黑斑,使其颜色鲜润美丽。旋花根味辛,治疗腹中寒热邪气,通利小便。长期服用,使人无饥饿感,身体轻健。又名筋根花、金沸。生长在潮湿的平地里。
按:旋花,味甘性温,能益气,治疗因脏腑虚弱所致的面部色素沉着,面色黎黑。其根味辛,辛温行散温通,既散寒邪,又解郁热,所以主治腹中寒热邪气。温通则气化行,邪去则水道利,所以能利小便。
兰草(佩兰)
兰草[1],味辛,平。主利水道,杀蛊毒[2],辟不祥[3]。久服,益气,轻身,不老,通神明。一名水香。生池泽[4]。
注:
【1】兰草:即佩兰。为菊科植物兰草的茎叶。
【2】蛊毒:(1)指病因,即寄生虫致病毒素。(2)指病证名:由寄生虫而致人病臌:腹大如鼓,面目青黄,或吐血,或下血,小便黄少。《诸病源候论·蛊毒病诸候》蛊吐血候:“其状,心切痛,如被物啮,或面目青黄,病变无常”,蛊下血候:“心腹懊痛,烦毒不可忍,食人五脏,下血瘀黑,如烂鸡肝”。此当含血吸虫病。
【3】辟不祥:指消除和预防秽浊邪气为害。
【4】生池泽:《别录》:“生大吴。”
佩兰,味辛,性平。能通利水道,消除虫毒,治疗虫蛊,预防和治疗秽恶浊邪。长期服用,能补益正气,延缓衰老,振奋精神,改善和治疗神志异常等病证。又名水香。生在池塘边和潮湿的原野里。
按:脾主运化水湿,喜芳香。兰草芳香悦脾,大伸脾气,助脾运化,水湿自利;肝喜疏泄,恶抑郁。兰草辛散,助肝疏泄,所以能利水道。舒脾气,散肝郁,通利三焦,则杀蛊毒、去鼓胀。兰草芳香醒脾,大悦脾气,加强脾的运化,所以称益气;兰草能除秽浊之邪,邪去则正安,所以亦可称益气。
蛇床子
蛇床子[1],味苦,平。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溼痒,除痹气[2],利关节,癫痫,恶创。久服轻身。一名蛇米。生川谷及田野[3]。
注:
【1】蛇床子:为伞形科植物蛇床的果实。
【2】痹气:(1)风寒湿致痹疼痛之淫邪。(2)痹者闭也,痰湿在经络、关节闭阻、气血不通而产生疼痛等证。
【3】生川谷及田野:《别录》:“生临淄。”
蛇床子,味苦,性平。主治妇女阴道肿痛,男子阳痿及阴囊湿痒。能祛除风寒湿等致痹邪气,通利关节,治疗癫痫,恶疮。长期服用,可轻健身体。又名蛇米。生长在山坡、沟谷及田野荒地里。
按:蛇床子味苦,善燥湿毒,所以治疗下体湿毒,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部湿痒;除筋骨关节痰湿,而除痹气,利关节;除肌肉湿毒,而主恶疮;除心窍痰湿,而主癫痫。本品性平而偏温,内服有温肾助阳的作用,所以主治男子阴痿,并治阳虚癫痫。
地肤子
地肤子[1],味苦,寒。主光[2]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3]。久服,耳目聪明,轻身,耐老。一名地葵,生平泽及田野[3]。
注:
【1】地肤子:为藜科植物地肤的果实。
【2】光:即膀胱。
【3】精气:指最基本的生命运动方式,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对生命的生成、演化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3】生平泽及田野:《别录》:“生荆州。”
地肤子,味苦,性寒。主治膀胱热证,通利小便,补益中焦,增益精气。长期服用,使人耳聪目明,身体轻健,延缓衰老。又名地葵。生长在潮湿的平原和荒野地里。
按:地肤子性味苦寒,入肾、膀胱经。寒能泻热,所以主治膀胱热结。苦能燥湿,湿热去则膀胱气化,所以利小便。地肤子乃清利之品,为何言其能益精气?因有湿热之邪,扰动精室,以致遗精,久则必精气虚,本品清热燥湿,湿热不扰则阴精自安,因而不虚;又有湿热之邪壅瘀精隧,阻遏生机,以致无精、少精,阳痿。本品清利湿热,邪气去则精遂畅,生机勃发,而精气足。
景天
景天[1],味苦,平。主大热,火创[2],身热,烦,邪恶气[3]。华,主女人漏下赤白[4],轻身,明目。一名戒火,一名慎火。生川谷[5]。
注:
【1】景天:为景天科植物景天的全草。
【2】火创:火疮。泛指疮疡肿毒。
【3】邪恶气:指实热火毒。因其往往导致惊风抽搐,心烦热狂,吐血、咳血等急症、重症,故有邪恶气之称。
【4】漏下赤白:指经、带之证。漏下,是指妇人经血淋漓不止,时时有之。赤白,是指带下赤白。因带下可导致乱经及漏下,故可二者並提。
【5】生川谷:《别录》:“生泰山。”
景天,味苦,性平。主治大热,火疮,身热,心烦,恶毒邪气。景天花,主治妇女阴道出血不止,赤白带下。能轻健身体,明目。又名戒火、慎火。生长在川坡及低谷里。
按:景天苦寒,长于清热解毒,并能燥湿,所以主治气分热盛、心火亢盛引起的大热,火疮,身热,烦;湿热伤下动血引起的漏下赤白;火热伤上引起的目赤肿痛、目翳等证。
茵陈
因陈[1],味苦,平。主风溼寒热邪气,热结[2]、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生邱陵阪[3]岸上。
注:
【1】因陈:即茵陈。为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幼嫩茎叶。
【2】热结:指在体内热气郁结。
【3】阪:bǎn,音“板”。斜坡。生邱陵阪岸上:《御览》引《本草经》:“生泰山。”《吴氏本草》:“生田中。”
茵陈,味苦,性平。主治风湿,寒热邪气,体内热气郁结,热结,黄疸。长期服用,可轻健身体,补益正气,延缓衰老。生长在丘陵斜坡及河岸上。
按:茵陈色青,性凉,气薄味厚,为阴中微阳之品,入肝、肾二经。肝主疏泄,且与胆互为表里。本品味厚则泄、出于下窍,气薄则发,助肝疏泄、助胆排汁,性凉而泻热,所以主治黄疸。气薄升散发泻,味又兼辛能行散,所以主治风湿寒热邪气。叶天士:“久服则燥胜,所以轻身;平寒清泻,肺主气,所以益气;心主血,味苦清心,心清则血充华面,所以耐老而面白可悦也。心为十二官之主,心安,则十二官皆安,所以长年也。”
杜若
杜若[1],味辛,微溫。主胸下逆气,溫中,风入脑户[2],头肿痛,多涕,淚出。久服,益精,明目,轻身。一名杜衡。生川泽[3]。
注:
【1】杜若:即杜衡。为马兜铃科植物杜衡的根茎及根或全草入药。
【2】脑户:经穴名,属督脈。位于头正中线上,风府穴直上一点五寸,当枕骨粗隆上缘凹陷处。
【3】生川泽:《别录》:“生武陵及寃句。”
杜若,味辛,性微温。主治胸及胁下上逆的邪气,能温中焦,治风邪袭入脑户,头面肿痛,多鼻涕、眼泪流出。长期服用,能补益精气,明目,轻健身体。又名杜衡。生长在川坡及潮湿的原野里。
按:杜衡色白、味辛入肺,辛温发散风寒邪气,则肺得宣降以复呼吸之职,所以主治肺气上逆;温能化饮,所以仲景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痰饮去则肺司呼吸以统一身之气,所以亦主治气上逆;肝主疏泄而恶抑郁,疏泄失常则气滞、气逆。本品辛温行散,助肝疏泄,所以主治胁下气逆。辛香走窜,辛温升散,所以主治风毒上犯所致的头面肿痛,多涕泪出。
沙参
沙参[1],味苦,微寒。主血积[2],惊气[3],除寒热,补中,益肺气。久服利人。一名知母[4]。生川谷[5]。
注:
【1】沙参: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杏叶沙参或其他几种同属植物的根。
【2】血积:积者,癥也。其病日积月累而成,其形日渐增大,固定不移,触之边缘清楚,病在血分的瘀血病证,故名血积。
【3】惊气:即惊气。惊,是神志方面的症状,时若有所见闻,有所恐怖,形体手足掣而不纵,动而不栗。气,指邪气,因邪气可以致惊,也可因惊而致邪气。
【4】知母:《神农本草经》中品有知母,并言一名地参,一名水参,一名水浚……结合功效主治可知,此条专指沙参,不可混淆。
【5】生川谷:《别录》:“生河内及寃句,般阳,续山。”
沙参,味苦,性微寒。主治瘀血而致的症积,去惊邪,除寒热,能健补中州、益肺气。长期服用,对人有益。又名知母。生长在川坡及山沟谷地里。
按: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色白而润。甘寒养阴,胃土得之而能润;微苦燥湿,脾土得之亦能燥,所以能补中。甘寒润燥,肺得之而濡润,燥气除;况且土能生金,亦能益肺,所以能益肺气。肺气失调则寒热,本品补中、益肺气,除燥、热、惊邪,能使肺气清和,所以除寒热。惟主血积的道理深奥,孰不知有因阴虚血燥而血行不畅而致的,沙参养阴清热,补中以统血脉,益肺以朝百脉,清心以主血脉,所以可治疗血积。
白兔藿
白兔藿[1],味苦,平。主蛇、虺[2]、蜂、虿[3]、猘狗[4]、菜、肉、蛊毒、注[5]。一名白葛。生山谷[6]。
注:
【1】白兔藿:即白葛(《本经》)、白葛壳(《吴普本草》)。
【2】虺:huǐ,音“毁”,毒蛇。
【3】虿:chài,音“钗”,蝎子一类毒虫。
【4】猘:zhì,音“智”,疯狂之义。
【5】注:马继兴辑本作“鬼疰”,当从之。
【6】生山谷:《别录》:“生交州。”
白兔藿,味苦,性平。治疗蛇、毒蛇、蜂、蝎子、疯狗等咬伤、刺螫伤,解某些菜、肉毒,蛊毒,鬼疰。又名白葛。生长在山坡和山间低谷里。
按:白兔藿色白味苦性平,气薄味厚,为阴中之阳,入心肺二经。因其味苦泻热解毒,所以蛇、虺、蜂、虿、狾狗,菜、肉,蛊毒,鬼疰,风疰,诸大毒不可入口的,皆能消除。毒肿在外,可为末置患处,立效;毒入腹内,煮汁饮即解。
徐长卿
徐长卿[1],味辛,溫。主鬼物百精[2],蛊毒,疫疾[3],邪恶气[4],溫疟[5]。久服,强悍轻身。一名鬼督邮。生山谷[6]。
注:
【1】徐长卿:人名,他善用此药治邪病,遂以其名而名药。实为萝科植物徐长卿的根及根茎或带根全草。
【2】鬼物百精:“凡人有为鬼物所魅,则好悲而心自动,或心烦如醉,狂言惊怖,向壁悲啼,梦寐喜魇,或与鬼神交通,病苦乍寒乍热,心腹满,短气,不能饮食,此魅之所持也”(《诸病源候论》)。故古人对发作性某些疾病,如突然心腹刺痛,吐血,下血,谵妄,歌哭等,皆归因为精鬼作怪。
【3】疫疾:“其病与时气,溫、热等病相类似,皆由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戾,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有如鬼疠之气,故云疫疠病”(《诸病源侯论校释》)。
【4】邪恶气:泛指六淫或疫疠之气,乃因气血阻滞而产生瘀浊的一种病理产物(《中医名词术语选释》);又指“一切痧症和肚痛、胃气痛、食积、霍乱”(《中国药植志》)。即指突然发作性消化道疾病,以腹痛昏厥为主症者。
【5】溫疟:《素问·疟论》:“此先伤於风,而後伤於寒,故先热而後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溫疟。”《金匮要略》:“溫疟者,其脈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6】生山谷:《别录》:“生泰山及陇西。”
徐长卿,味辛,性温。主治某些发作性疾病,蛊毒和某些严重传染病,邪恶气,温疟。长期服用,使人勇猛,身体轻健。又名鬼督邮。生长在山坡峡谷里。
按:“鬼精百物,蛊毒,疫疾,温疟”,乃由情志不遂、疫邪、虫毒等因素,致使风痰、邪浊瘀阻而生。徐长卿性味辛温,既能发散邪气,又能行气活血,温化痰饮,还能助肝疏泄,布新排浊,所以对上述诸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石龙芻
石龙芻[1],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气,小便不利,淋闭,风溼,鬼注[2],恶毒[3]。久服,补虚羸,轻身,耳目聪明,延年。一名龙,一名草续断,一名龙珠。生山谷[4]。
注:
【1】石龙芻:为灯芯草科植物石龙芻的全草。芻chú,音“除”。
【2】鬼注:注与疰通。注之言住也。言其连滞停住也。人有先无他病,忽被鬼排击,当时或心腹刺痛,或闷绝倒地,如中恶之类,其得差之後,馀气不歇,停住积久,有时发动,连滞停住,乃至于死。死後注易旁人,故谓之鬼疰(《诸病源侯论校释》),即指慢性传染病。
【3】恶毒:指有传染性、致人重病或死亡的毒邪,如鬼疰之毒。非痈毒也。
【4】生山谷:《别录》及《吴氏本草》:“生梁州。”
石龙芻,味苦,性微寒。主治心腹部邪气,小便不畅,淋沥疼痛,癃闭不通,风湿为病,鬼疰,恶毒。长期服用,能补虚弱消瘦,使人身体轻健,耳聪目明,延年益寿。又名龙须、草续断、龙珠。生长在山坡及潮湿的低谷里。
按:心腹有湿热邪气,致使三焦气化不利,水道闭涩,而发生小便不利、淋闭等症;湿热之邪流注肌肉关节,产生疼痛而成为风湿痹症。湿热毒浊内蕴,伤神损正,正愈虚则邪愈漫,可致鬼注。石龙芻味苦,性寒,燥湿清热,解毒通降,且可坚阴补虚,所以皆可治疗。本品补泻双向调节,泻中寓补,补中寓通,两路调节,扶正祛邪,所以能补虚羸,轻身,耳目聪明,延年。
薇衔
薇衔[1],味苦,平。主风溼痹,历节痛[2],惊痫吐舌[3],悸气贼风[4],鼠瘘痈肿。一名糜衔。生川泽[5]。
注:
【1】薇衔:即鹿蹄草。为鹿蹄草科植物鹿蹄草的全草入药。又称鹿衔草。
【2】历节痛:以关节疼痛,肿大变形,以至僵硬不得屈伸为特徵。因其疼痛循历遍身百节,故名。
【3】吐舌:舌体吐伸,或伴掉动。多由心、脾热盛,欲动风;或肝热暴盛而欲作风者。
【4】悸气贼风:“悸”同“季”,指四季。贼风,指不正常的气候。这裏引申为四时不正之气,最易伤人致病。
【5】生川泽:《别录》:“生汉中及冤句、邯郸。”
薇衔,味苦,性平。主治风湿痹痛,历节痛,惊风,痫症,吐弄舌,四季不正之风及贼风,鼠瘘,痈疮肿痛。又名糜衔。生长在河坡或潮湿的土地上。
按:鹿蹄草味苦,性平。长于祛风除湿,活血通经,所以对风湿痹阻经络,或流注肌肉关节之风湿痹、历节痛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本品祛风、泻热,对热盛动风引起的惊痫、吐舌等证也适宜。本品不仅祛邪,清热活血消肿,而且益肾补虚,所以对正虚邪实之鼠瘘也有治疗作用。
云实
云实[1],味辛,溫。主洩利,肠澼,杀虫、蛊毒,去邪恶、结气[2],止痛,除热[3]。华,主见鬼精物,多食令人狂走[4]。久服,轻身,通神明。生川谷[5]。
注:
【1】云实:为豆科植物云实的种子。
【2】结气: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不行。
【3】除热:森立之辑本为除寒热。
【4】多食令人狂走:多服中毒,令人精神異常,幻视幻觉,谵妄,狂走。
【5】生川谷:《别录》:“生河间。”
云实,味辛,性温。主治泄泻,痢疾,能杀虫去蛊毒,邪恶,结气,能止痛,除寒热。云实花,治疗幻视幻觉等精神异常病证,过服该药使人神志昏乱,狂妄奔走。小剂量长期服用,使人身轻体健,有调节精神作用。生长在川坡及山谷里。
按:云实辛温,以其升散可祛风散寒;火郁宜发之,又能发郁火;以其能行能散,疏肝解郁,所以能止痛,除寒热,去邪恶结气。泄利肠澼,初以湿热秽浊壅郁,气滞血瘀,使用云实,辛开行散,散壅郁,行气血;中则湿热久郁,冷热不调,治宜寒热并投,相反相成,使用云实,温通瘀滞,化湿散寒;未则多见虚寒,气血凝滞,更宜云实温里散寒,寒去气顺血和,泄利、肠澼自止。
王不留行
王不留行[1],味苦,平。主金创,止血,逐痛,出刺[2],除风痹、内寒。久服,轻身,耐老增寿。生山谷[3]。
注:
【1】王不留行: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种子。
【2】出刺:刺入肌肉的草、木、竹等刺,使之出。
【3】生山谷:《别录》:“生泰山。”
王不留行,味苦,性平。治金刃所伤出血和继发金疮,止血,去痛,使刺入肌肉的草、木、竹刺等拔出,除风痹和脏腑内寒邪。长期服用,可轻健身体,延缓衰老,增长寿命。生长在山丘和山沟谷地上。
按:王不留行走而不守,其性甚急,长于行血通经,所以主金创,逐痛,出刺。血行风自灭,故除风痹。此活血之要药,又怎能止血?孰不知血瘀,脉道不通则旁溢,血出不止。本品活血化瘀,通达脉道,则旁溢之血循经脉而运行,出血自止。《本草求真》云:“得其气味以通达,则血不于疮口长流,而血自散各经,以致其血自止,其痛即定,岂必以止为止哉。”
升麻
昇麻[1],味甘,辛。主解百毒,杀百老物殃鬼[2],辟溫疾[3],障邪[4],毒蛊。久服不夭。一名周昇麻[5]。生山谷[6]。
注:
【1】昇麻:为毛茛科植物昇麻、兴安昇麻和大三叶昇麻的根状茎。
【2】百老物殃鬼:大观本为“百精老物殃鬼”,森立之辑本亦如大观本。古人对于某些急性发作的病,如突然心腹刺痛,吐血、下血、谵妄歌泣等病症,归因于百精老物殃鬼。
【3】溫疾:大观本作“瘟疫”,森立之辑本同。指热性传染病。《素问·刺法论》:“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少,病状相似……”
【4】障邪:障者,蠱气,岚雾迷障之溫湿之气。《医·卷中》:“蠱即溫湿之气。特以南方岭嶂之地,此气最酷烈,故谓之蠱气也。”邪者,邪气。统指一切山岚秽浊温湿之气,病似伤寒或疟之热病。
【5】周昇麻:马继兴本为周麻。
【6】生山谷:《别录》:“生益州。”
升麻,味甘、辛。解各种毒,主治精神失常和某些急性发作性疾病,去除温热疫病,瘴邪,毒蛊。长期服用,避免早夭。又名周升麻。生长在山野及沟谷里。
按:此药独言味而无气,似有缺佚。大观本作“甘平”。森立之辑本亦作“甘平”。实则偏凉。辛甘微苦,平而微寒,气味清轻,升阳,发表,所以外毒可以宣透,秽浊疫蛊亦能辟除。甘能解毒,微苦泻邪,微寒清解,所以在内之毒亦除。《本草求真》:“以升其阳而散其热,俾邪尽从外解,而浊自克下降。故又能以解毒”。若但知升阳,不知解毒之长,不能领悟其中真谛。
青蘘
青蘘[1],味甘,寒。主五臟邪气,风寒痹,益气,补脑髓,坚筋骨。久服,耳目聪明,不饥,不老增寿,巨胜[2]苗也。生川谷[3]。
注:
【1】青蘘: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苗叶。陶隐居曰:“胡麻叶也。胡地脂麻,鹊色,子颇小。”《齐民要术》:“青蘘,胡麻茎叶也。”
【2】巨胜:胡麻之角巨如方胜者,故名巨胜。
【3】生川谷:《别录》:“生中原。”
青蘘,味甘,性寒。主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能补益精气,补脑填髓,强健筋骨。长期服用,使人耳聪目明,不易饥饿,延缓衰老,增长寿命。苗名巨胜。生长在川坡和低谷里。
按:青蘘,味甘性寒,其味甘,甘能补中;其性寒,肾气应之。其气味归于脾肾,先天、后天皆得补益,而能益气、补脑髓、坚筋骨。痹病所成,外因邪气所袭,内因正气亏虚。本品益气可以固表,补脾可以壮四肢,益肾又能坚筋骨,且孙真人、甄权皆云有祛风之功,内外相合,邪当自去,痹证自除。
姑活
姑活[1],味甘,溫。主大风邪气,痹寒痛。久服,轻身,益寿,耐老。一名冬葵子[2]。生川泽[3]。
注:
【1】姑活:自陶弘景言“方药亦无用此者”後,绝无论及,讫今仍不知其为何物,现列出待考。
【2】冬葵子:非指锦葵科植物冬葵的种子。
【3】生川泽:二孙辑本、黄奭辑本无此句。依据《别录》言“生河东川泽”,和森立之辑本而加。
姑活,味甘,性温。主治大风邪气,湿痹寒痛。长期服用,可轻健身体,增长寿命,延缓衰老。又名冬葵子。生长在川坡和潮湿地。
别羁
别羁[1],味苦,微溫。主风寒痹,身重[2]四肢疼酸,寒邪,历节痛。生川谷[3]。
注:
【1】别羁:陶弘景云:“方家时有用处,今俗变绝尔。”至今无人辨识,待考。
【2】重:(1)困重感,湿气重也;(2)肿。
【3】生川谷:《别录》:“生蓝田。”
别羁,味苦,性微温。治疗风寒湿痹,身体困重或肿,四肢酸痛,祛寒邪,治遍身历节疼痛。生长在川坡或浅谷中。
屈草
屈草[1],味苦,微寒[2]。主胸下痛,邪气,腹间寒热,阴痹[3]。久服,轻身,益气,耐老。生川泽[4]。
注:
【1】屈草:陶弘景云:“方药不复用,俗无识者”。时至今日,仍无人识,属待考之列。
【2】微寒:黄奭辑本无此。据《御览》加此二字。
【3】阴痹:阴者,也;痹者,闭也。气血瘀滞而产生疼痛等症。《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
【4】生川泽:《别录》:“生汉中。”
屈草,味苦,性微寒。主治胸胁下疼痛,有邪气,腹部阵发性寒热,里有气血闭阻阴痹。长期服用,可轻健身体,补益正气,延缓衰老。生长在川坡或潮湿地里。
淮木
淮木[1],味苦,平。主久上气,肠中[2],虚羸,女子阴蚀,漏下,赤白沃[3]。一名百岁城中木。生山谷[4]。
注:
【1】淮木:即古城中之木,指多年老木。
【2】肠中:据吴普本草当为“伤中”。
【3】赤白沃:指赤白带下从阴道流出貌。
【4】生山谷:《吴氏本草》:“生平泽。”《别录》:“生泰山。”
淮木,味苦,性平。主治久咳气短或喘息,中焦被损,运化无权,身体瘦弱,女子阴部肿痛溃疡,经血不止,赤白带下。又名百岁城中木。生长在山野、幽谷中。
上,草上品七十三种,旧七十二种。考六芝当为一,昇麻当白字,米穀部误入青蘘,唐本六种,姑活、屈草、淮木,当入此。以上,属草部上品七十三种,旧本七十二种。考赤、黑、青、白、黄、紫六种灵芝,应当归为一种,升麻旧本应当用白字,在米穀部中又误入青蘘,唐本六种,姑活、屈草、淮木,当入草部上品。
牡桂(肉桂)
牡桂[1],味辛,溫。主上气逆,结气喉痹[2],吐吸[3],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4]。
注:
【1】牡桂:即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乾皮及枝皮。
【2】结气喉痹:三焦之气不行,气结于喉而致喉痹,咽喉肿痛,吞嚥、呼吸不利,局部有塞滞感;反之,热毒壅滞于喉而致喉痹,除局部肿痛、食水难入外,并有呼吸不利,咽喉窒塞,结气不行感,故称结气喉痹。
【3】吐吸:即呼吸。此指吸浅而未归根即吐出。
【4】生山谷:《一切经音义》卷一“桂生”条引《本草》:“出交、广州及桂林。”
肉桂,味辛,性温。主治喘息咳嗽气短,结气喉痹,呼吸浅短,通利关节,补中益气。长期服用,能通达神明,轻健身体,延缓衰老。生长在山野及坡谷里。
按:肉桂“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人以其非清肺、解毒之品而疑之。药味辛甘发散为阳,气温性热亦属阳。肉桂气味纯阳,能窜上达表,散风寒,通营卫,故能治疗风寒所致的上气咳逆,喉痹。卫出下焦,命火不足,表疏不任风寒,寒邪客肺,则致上气咳逆、喉痹,病本在肾,其末在肺。肉桂味厚甘辛大热,峻补命门,阳长则阴寒之邪自消,肺气得利,脾气健运,致津液,通气也,所以可除上气咳逆、喉痹。寒主凝滞,每致气血瘀滞,导致上气咳逆、喉痹。肉桂“甘入血分,辛能横走,热能通行,合斯三者,故善行血分”(《纲目》)。血气畅行,使人和平。亦有阳衰于下而浮于上所致的上气咳逆、喉痹者,本品亦能自上达下,引火归元,此症顿除。既使阴虚阳扰于上而致上气咳逆、喉痹者,亦可于阴中敛阳,在滋阴之中用肉桂。亦有本为火热,而用寒凉太过,火郁于内,治宜发之,肉桂气味纯阳,用之热散。
菌桂(官桂)
菌桂[1],味辛,溫。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2],为诸药先聘通使[3]。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4]。生山谷[5]。
注:
【1】菌桂:《图经》称:“树皮青黄,薄卷若筒,亦名筒桂。”恭曰:“菌者竹名。此桂嫩而易卷如筒,即古所用筒桂也。筒似菌字,後人误书为菌,习而成俗,亦因循也。”时珍曰:“牡桂为大桂,故此称小桂。”据此,菌桂即今之官桂。
【2】和颜色:调和、养颜,使面色鲜艳润泽。
【3】为诸药先聘通使:为诸药之先导,引药以通经络。
【4】媚好常如童子:体态美好,常像儿童一样。
【5】生山谷:《别录》:“生交、桂林。”《一切经音义》卷一“桂生”条引《本草》:“出交、广州及桂林。”
官桂,味辛,性温。主治多种疾病,补养精神,调和面色,为诸药通行经络的先导。长期服用,轻健身体,延缓衰老,面色光华,姣好如儿童。生长在山坡、浅谷里。
按:官桂(菌桂)辛而不热,气味俱薄,薄而能宣,善走胸胁,亦能直达下焦,为诸药之先导,所以能治百病。温通脏腑,得养于内,使精神健旺,而见于外。温养气血,畅通经络,血脉通利,所以说久服轻身不老。
松脂(松香)
松脂[1],味苦,溫。主痈疽恶创,头疡白秃[2],疥瘙[3],风气,安五臟,除热。久服,轻身,不老延年。一名松膏,一名松肪。生山谷[4]。
注:
【1】松脂:即松香。为松科植物马尾松或其同属植物树幹中取得的油树脂,经蒸馏除去挥发油後的遗留物或松树节油渗出受空气凝结之脂。
【2】头疡白秃:白秃,即头秃。《诸病源候论·白秃候》云:“白秃者,皆由此虫所作,谓在头生疮,有虫,白痂甚痒,其上髮並秃落不生,故谓之白秃”。疡,即疮。据此,头疡白秃,即头生秃疮。属现代医学头癣中之白癣。
【3】疥瘙:即疥疮。《诸病源候论·疥候》云:“疥有数种……乾疥者,但痒,搔之皮起乾痂;湿疥者,小疮皮薄,常有汗出,皆有虫,人往往以鍼头挑得,状如水内蜗虫。”由于痒是疥疮主症之一,合称疥瘙。
【4】生山谷:《别录》:“生泰山。”
松香,味苦,性温。主治痈疽恶疮,头生秃疮白癣,疥疮,安养五脏,除热。长期服用,轻健身体,延缓衰老,增长寿命。又名松膏、松肪。产于山野、沟谷的松树上。
按:痈疽恶疮,头疡白秃,疥癣,皆湿热郁于皮肉,或为湿热生虫所害,必腐肉伤皮。松树耐寒,经冬绿而不凋,是具水气。松脂产于松木中,必秉松性。具水气,所以能除热。味苦燥湿,除湿热则杀虫。以其燥湿除热杀虫之功,所以能治上述病证。本品善除湿热,散胃中伏热,洁血清流,使脾胃健、五脏安。久服轻身不老延年。
槐实
槐实[1],味苦,寒。主五内[2]邪气热,止涎唾,补绝伤[3],五痔,火创[4],妇人乳瘕[5],子臟[6]急痛。生平泽[7]。
注:
【1】槐实:即槐角。为豆科植物槐的果实。
【2】五内:即五臓。心、肝、脾、肺、肾五者深居胸腹内,故名。
【3】补绝伤:绝者,断也,断绝之义。《淮南子·天文》:“天柱折,地维绝。”此筋骨伤断之意。此外,经脈阻滞不通,亦为经脈绝伤。
【4】火创:(1)指直接被火焰或火苗烧伤。(2)火邪所伤,症见高热、烦渴、咽喉肿痛,面红目赤,斑疹,痈肿等。
【5】乳瘕:瘕者,假也。指肿物结块,或有或无,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大或小,虚假不牢,推之可移,按之而走,故称为瘕。乳瘕,即妇人乳房中生瘕块也。
【6】子臟:即女子胞。奇恒之府,又名胞宫、子宫。
【7】生平泽:《别录》:“生河南。”
槐实,味苦,性寒。主治五脏热邪发热,止流涎多唾,治疗骨折及筋脉绝伤,五痔,火疮,妇人乳房瘕块,小腹胞宫拘急挛痛。生长在平原湿润的土壤里。
按:五脏热邪在内,病症必映于外。肺有邪气,津液不布,则涎唾;肝有邪气,疏泄失职,肝血不能渗灌于经脉,则经脉绝伤;心火内盛,则生火疮;脾胃有邪,土壅木塞,则生乳瘕;阳明火壅而犯下则为五痔;肾有邪气,内逆冲妊脉,则子脏急痛。槐实当秋之令而得实,禀秋金清肃之气,味苦性寒,纯阴之品,能清五脏之火,除一切热,凉血,散结,兼以燥脾湿、润肝疏肝,火热除,湿气去,肝疏泄,所以能治疗上述诸病证。
枸杞(地骨皮)
枸杞[1],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中[2],消渴,周痹[3]。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一名杞根,一名地骨,一名枸忌,一名地辅。生平泽[4]。
注:
【1】枸杞:这裏指枸杞根,即地骨皮。
【2】热中:病症名。指善饥能食,小便多的中消症;或指多饮数溲为热中;亦有指热中即消瘅。《素问·风论》则以目黄为主症的病症为热中。其云:“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内,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
【3】周痹:痹病的一种,因疼痛遍周全身,故曰周痹。
【4】生平泽:《别录》:“生常山。”马继兴辑注本:“生平泽及诸丘陵阪岸。”
地骨皮,味苦,性寒。主治五脏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长期服用,坚固筋骨,轻健身体,延缓衰老。又名杞根、地骨、枸忌、地辅。生长在平原、田梗和水渠边。
按:地骨皮,南方产者苦味轻,微有甘辛而性凉;北方产者苦寒微甘。以其苦寒可以清热泻火,所以心肺脾胃肝肾之热邪,用之可除;以其甘寒可以益阴以制火、除虚热,所以阴虚肺燥、心肾不交虚火上炎以及肝肾虚热,用之可解。因此,五内邪气,热中,消渴,用之适宜。其主周痹者,“痹为闭症,血枯不运,而风湿乘之也。治风先治血,血行而风自灭也”,地骨皮甘寒补肝肾,益精血;苦寒,清热凉血洁血,补虚泻实,所以可用其治疗。
柏实(柏子仁)
柏实[1],味甘,平。主惊悸,安五臟,益气,除痹。久服,令人悦泽[2],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生山谷[3]。
注:
【1】柏实:即柏子仁。为柏科植物侧柏的种仁。
【2】悦泽:指心情愉快、精神焕发,面润光泽。
【3】生山谷:《别录》:“生泰山。”
柏子仁,味甘,性平。主治惊恐,心悸不安。能安定五脏,补益精气,祛除湿痹。长期服用,使人精神愉快,面部润泽,肤色健美,耳聪目明,不易饥饿,延缓衰老,轻健身体,增长寿命。生长在山野、山坡沟谷里。
按:心藏神,心神不宁,或因于虚,或因虚火扰动则惊悸。柏仁入心,甘平质润,滋血养心以宁神;气香悦脾,味甘益脾胃,生血气以安神;甘平滋润,养肝滋肾以制虚火、游火,心无扰动则神宁。虚得补,火得制,所以心宁神安而惊悸除。柏实得秋金平之气以成,气平益肺气;香甘益脾气;质润多脂,滋润益阴以补肝肾,滋血以养心。所以能安五脏。柏实能益肺气通润水道;益脾气运化水湿,湿气下逐而去,所以能除湿痹。
茯苓
伏苓[1],味甘,平。主胸逆气[2],忧恚[3],惊邪,恐悸,心下结痛[4],寒热,烦满,逆,口焦舌乾,利小便。久服,安魂魄[5],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生山谷[6]。
注:
【1】伏苓:为多孔科植物茯苓的乾燥菌核。
【2】胸逆气:指痰饮内停,气机不利,肺气不降,胸胁之间气逆上衝,犯肺抢心所致的病证,如喘咳、胸闷心痛心悸等。
【3】忧恚:指忧郁闷闷不语或忿恨怒发。
【4】心下结痛:指气滞或痰饮痞结于胃脘而引起的脘部满闷堵滞疼痛。
【5】魄:黄、孙诸辑本均无,今据《唐本草》和马继兴辑本补。
【6】生山谷:《别录》:“生泰山。”《吴氏本草》:“生益州大松根下。”
茯苓,味甘,性平。主治胸胁逆气,忧郁不语或愤恨易怒,惊恐胆怯,心悸不宁,心下滞塞疼痛,恶寒身热,心烦满闷,咳嗽气逆,口干舌燥,能利小便。长期服用,能安魂魄,养神,不易饥饿,延长寿命。又名茯菟,寄生在山野、坡谷的赤松或马尾松的树根上。
按:脾主升,胃主降,肝属厥阴而为枢机。升降、枢机不利则胸胁逆气。茯苓禀松木之精华而生,借土气以成,故气味甘平,益脾和胃有升降之妙,禀木气以利枢机而旋转,因此可治胸胁逆气。“甘能补中,淡能利窍,补中则心脾实,利窍则邪热解,心脾实则忧恚惊邪自止,邪热解则心下结痛寒热烦满逆,口焦舌干自除”(《本草疏正》)。张志聪:“里气不和则心下结痛,表气不和则为寒为热,气郁于上,上而不下,则烦满咳逆,口焦舌干。气逆于下,下不交通,则小便不利。茯苓位于中土,灵气上荟,主内外旋转,上下交通,故皆治之。”
榆皮(榆白皮)
榆皮[1],味甘,平。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2],除邪气。久服,轻身不饥。其实尤良。一名零榆。生山谷[3]。
注:
【1】榆皮:即榆白皮。为榆科植物榆树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
【2】水道:这裏指水液流通和代谢的主要通道:饮入于胃,游益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津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膀胱气化,则能出焉;又肾主水,与膀胱为表。
【3】生山谷:《别录》:“生颍川。”
榆白皮,味甘,性平。主治大、小便不通,能畅利水道,逐除邪气。长期服用,轻健身体,耐受饥饿。果实榆荚仁,效果优佳。又名零榆。生长在山野、谷坡中。
按:榆白皮,味甘性平,质润滑利。甘能益脾,运化水湿;滑润能利窍,通水道,逐邪气。其性又平,所以湿热壅塞大便不利,湿热阻滞水道不通、小便不利皆能治疗。能除邪气,只因其能利窍,渗湿热,消导有形之邪。
酸枣(酸枣仁)
酸枣[1],味酸,平。主心腹寒热[2],邪结气聚[3],四肢酸疼,痹。久服,安五臟,轻身,延年。生川泽[4]。
注:
【1】酸枣:即酸枣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种子。
【2】寒热:(1)心腹不和,为寒或为热。枣仁性平,故寒热皆调。(2)乍寒乍热。枣仁性平而且为安神要药,故调之。(3)发热恶寒。邪犯太阳,营卫不和所致。枣仁补心养营,熟则香透,故亦主之。(4)寒热往来。邪犯少阳。枣仁味酸入肝胆,益胆气,胆壮则邪怯。(5)寒热胜负。病在厥阴。枣仁补肝,正气盛则邪气散。
【3】邪结气聚:指病邪留滞体内所引起的气机阻滞、郁结、积聚不散一类的病症。
【4】生川泽:《别录》:“生河东。”
酸枣仁,味酸,性平。主治心腹寒热诸证,邪气结聚,四肢酸痛,湿痹。长期服用,安养五脏,轻健身体,延长寿命。生长在川坡和沟边湿地。
按:所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疼,湿痹等证,皆宜生用,以其气芳香能悦脾气,透心气,味酸性平,平肝理气,疏利肝之血脉。炒熟则收敛津液,养肝宁心安神,荣筋养髓,所以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
檗木(黄柏)
檗木[1],味苦,寒。主五臟肠胃中结热[2],黄疸,肠痔;止洩利、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创[3]。一名檀桓。生山谷[4]。
注:
【1】檗木:即檗木,黄檗。为芸香科植物黄檗或黄皮树的树皮。
【2】结热:指热邪结聚于臟腑的症候;或阳气受郁而出现内热盛的症候;或情志抑郁,臟腑功能失调,产生内热的症症。
【3】阴伤蚀创:指阴肿阴疮。多因情志郁火,损伤肝脾,湿热下注,郁蒸、生虫,虫蚀阴中所致。证见外阴部肿痛溃烂,脓血淋漓,或痛或痒。
【4】生山谷:《别录》:“生汉中及永昌。”
黄柏,味苦,性寒。主治五脏、肠胃中热邪结聚,黄疸、痔疮;能止泻下、痢疾、女子漏下出血及赤白带下,外阴肿痛或阴疮溃烂。又名檀桓。生长在山谷中。
按:黄柏,隆冬而不凋,禀天地水寒之气,其味苦,其性寒,性沉而下降,可直达下焦,擅能清热燥湿,又能坚阴制火。因此五脏肠胃中结热所致诸病症,湿热黄疸,及湿热下注所致的肠痔、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等,都能治疗。
干漆
乾漆[1],味辛,溫,无毒。主绝伤[2],补中,续筋骨,填髓脑,安五臟,五缓六急[3],风寒痹。生漆去长虫[4]。久服,轻身耐老。生川谷[5]。
注:
【1】乾漆:为漆树科植物漆树的树脂经加工後的乾燥品。
【2】绝伤:指跌打等外伤而致筋断骨折、皮肉脈损害诸症。
【3】五缓六急:五缓:(1)弛纵曰缓,五臟不和,而弛缓,是为五缓。(2)五缓即五劳。劳者,过用之意。“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篇》)。“心劳血损、肝劳神损、脾劳食损、肺劳气损、肾劳精损”(《医学纲目》)。所伤所损皆为不足,其功能減弱、懈怠,故亦为缓。六急:(1)六腑不和而拘挛,是为六急。(2)六急即六极。指人体器官和功能的六种重度损伤的病症。《诸病源候论·虚劳候》:“一曰气极,令人内虚,五臟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欲言。二曰血极,令人无颜色,眉发堕落,忽忽喜忘。三曰筋极,令人数转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四曰骨极,令人削,齿苦痛,手足烦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动。五曰肌极,令人羸瘦无润泽,饮食不生肌肤。六曰精极,令人少气嗡嗡然内虚,五臟气不足,发毛落,悲伤喜忘。”
【4】长虫:即蛔虫。《内经》称蛟虫有,《金匮要略》称虫,《诸病源候论》称长虫。
【5】生川谷:《别录》:“生汉中。”
干漆,味辛,性温,无毒。主治跌打金刃损伤。能补益中焦,接筋续骨,填髓健脑,安定五脏,治疗五缓六急,风寒湿痹。未经炮制的生干漆能除蛔虫。长期服用,轻健身体,延缓衰老。生长在向阳的山坡和沟谷里。
按:《本经》云“主绝伤……风寒湿痹”颇有道理;盖因绝伤,必肿痛而血瘀气滞;而所伤筋骨等组织或器官的愈合,又赖气血畅通。干漆性味辛温,辛者能行能散,行气血、散瘀滞;温者能通,通经络、活气血。气行瘀消,肿痛除,绝伤自和,筋骨自续。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闭滞于经络,流注于关节而作痛,则为风寒湿痹。干漆味辛温,通行气血,散风寒湿邪,“漆得寒反坚,得湿反燥”(《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所以能治疗风寒湿痹。本品祛邪气,活气血,消积滞,滋灌五脏六腑,各组织器官,因此能填髓脑、安五脏,疗五缓六急。因其有毒,不可长久用。
五加皮
五加皮[1],味辛,溫。主心腹疝气[2],腹痛,益气,疗躄[3],小儿不能行,疽创,阴蚀。一名豺漆。
注:
【1】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五加或无梗五加、刺五加、糙叶五加、轮伞五加等的根皮。
【2】疝气:病名。历代论疝,名目繁多,有五疝、七疝之说。疝的发病与肝肾经有关。临床表现可归纳为:(1)泛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的病证。(2)指生殖器、睾丸、阴囊部病证。(3)指腹部的剧烈疼痛,兼有二便不通的病证。
【3】躄:bì,音“必”。指两足不能行,筋脈弛缓,软弱无力,渐至肌肉萎缩,不能随意活动的一种病症。
五加皮,味辛,性温。主治心腹疝气、腹痛,能温补精气,治疗躄证,以及小儿发育迟缓,不能行走,疽疮、阴疮溃疡等。又名豺漆。
按:五加皮味辛,行滞散寒通结;气温则温肾壮阳暖脾,所以治疗寒凝或虚寒所致的心腹疝气、腹痛。所述“疗躄,小儿不能行”更具临床价值。《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此湿胜伤脾,不主四肢,可以致躄。五加皮辛温,上能温肺祛邪,通调水道;中能暖脾,运化水湿;下能温肾壮阳以主水。总使湿去而筋强。况且本品能祛寒逐风而胜湿,邪去则筋强骨壮。若属小儿先天不足,肝肾亏虚不充,则骨气软弱,筋脉不坚,每致数岁仍不能行走。本品补肝肾、壮筋骨,所以能治此病。
蔓荆实(蔓荆子)
蔓荆实[1],味苦,微寒。主筋骨间寒热,痹[2],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3]。久服,轻身,耐老。小荆实亦等。生山谷。
注:
【1】蔓荆实:即蔓荆子。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果实。
【2】痹:孙氏辑本、黄奭辑本均无“溼”字,据森立之辑本而加。
【3】白虫:据《诸病源候论·九虫候》:“三曰白虫,长一寸。”又说:“白虫相生,子孙转大,长至四五尺,亦能杀人。”当为今之虫条虫。
蔓荆子,味苦,性微寒。主治筋骨间寒热诸证,湿痹,四肢拘挛。能明目,坚固牙齿,通利九窍,祛除虫条虫。长期服用,轻健身体,延缓衰老。小荆子具有相同的功效。生长在山野沟谷里。
按:蔓荆子苦、辛,微寒。辛能疏风散邪行滞,苦能燥湿,微寒则能清热。因此主邪气所致的筋骨间寒热,湿邪盛所致的湿痹、拘挛等证。辛而微寒则疏散风热,苦而微寒则能清泄降火,目齿无犯则明目坚齿。风、热、湿邪即去,一身经络舒通,气血周流则九窍之蔽障自当通利。虫为湿热所化,本品苦能燥湿,微寒清热,所以去白虫。
辛夷
辛夷[1],味辛,溫。主五臟身体寒热,风头,脑痛[2],面皯。久服,下气,轻身,明目,增年耐老。一名辛矧,一名侯桃[3],一名房木。生川谷[4]。
注:
【1】辛夷:为木兰科植物辛夷或玉兰的花蕾。
【2】风头,脑痛:属风病,当含首风、脑风。均为风邪上犯于头、入于脑所致。除头痛症状外,可伴眩晕、恶风、多泪,或伴鼻塞、清涕、眉棱骨痛等症。
【3】侯桃:因其花于春最先开,亦名望春花,其果虽小而似桃,故名侯桃。
【4】生川谷:《别录》:“生汉中。”《御览》引《神农本草》:“生汉中、魏兴、凉州。”
辛夷,味辛,性温。主治五脏不和,身体寒热,风头脑痛,及面部黑斑、雀斑。长期服用,浊气下降,轻健身体,明目,益寿、延缓衰老。又名辛矧、侯桃、房木。生长在川坡、山沟向阳谷坡上。
按:脏腑浊气下降,或为外邪侵袭人体,郁而不散,营卫不和,则发寒热。辛夷味辛性温,其性升浮而专于向上,芳香清烈,升达清气,解表散邪,因此主治五脏身体寒热。风邪上犯巅顶则发为头风脑痛;若客于颜面,血行不畅则为面皯;上攻于目则目昏不明。本品辛温无毒,气香而清,味薄而散,上走空窍,升散风邪,所以能疗上述头目诸疾,并为引经药。
桑上寄生(桑寄生)
桑上寄生[1],味苦,平。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齿,长眉。其实[2],明目,轻身,通神[3]。一名寄屑,一名寓木,一名宛童。生川谷[4]。
注:
【1】桑上寄生:即桑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桑寄生或毛叶桑寄生等的枝叶。
【2】其实:指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果、桑寄生果、柿寄生果等。
【3】通神: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包含生理性或病理性外露的徵象;狭义指思维意识活动。通神,指调节、改善病理性生命活动徵象和思维意识障碍,总使神气充旺。
【4】生川谷:《别录》:“生宏农桑树上。”
桑寄生,味苦,性平。主治腰痛,小儿脊背僵硬强直,活动不利,痈疮肿痛,能安胎,充养肌肉、皮肤,令头发质韧,牙齿坚固,令胡须、眉毛坚固。桑寄生果,能明目,轻健身体,通达神志。又名寄屑、寓木、宛童。寄生在河堤、山坡浅谷的桑科植物上。
按:桑寄生乃桑之精气所结,其味甘苦,其气和平,不寒不热,其质偏润,所以能补能泻,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除风湿,通经络。因此,腰痛、背强,属肝肾亏虚、筋脉失养的,用之可补;属风湿外侵,经络阻滞、筋脉失柔的,用之可泻。痈肿初期多实,以其祛风湿、活血通络用之可泻;后期多虚,以其益精血用之可补。益精血,补肝肾,因此能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
寄生果聚寄生之精气,补力更大,补肝肾、益精血尤于寄生。精血足,上注于头目、充于脑,则明目、通神;外充于周身则轻身。
杜仲
杜仲[1],味辛,平。主要[2]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3],除阴下痒,小便馀沥。久服,轻身,耐老。一名思仙。生山谷[4]。
注:
【1】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树皮。
【2】要:同“腰”。
【3】强志:肾藏志,“意之所存,谓之志”。补肾,增强肾的功能,改善精神状态,增长人的意志,谓之强志。
【4】生山谷:《别录》:“生上虞及上党、汉中。”
杜仲,味辛,性平。治疗腰脊疼痛,能补中焦,养益精气,强健筋骨,增强肾志,消除会阴部或阴囊湿痒,小便淋沥不禁。长期服用,轻健身体、延缓衰老。又名思仙。生长在山野、沟谷里。
按:杜仲色紫而润,质重沉降,味甘微辛,气平微温。甘温补中,平润益精气,滋养血脉。直达下焦,补肝益肾。因肝主筋,肾主骨、藏志,腰为肾之外腑,肾充则骨坚、强志、腰脊痛除;肝充则筋健。阴下痒湿、小便馀沥,若属久病多为肾虚,气化不利。本品补肾,主二阴司开合,所以能治此证。若属新病则湿盛。本品补中运化水湿、补肾主水利湿,同样能治。
女贞实(女贞子)
女贞实[1],味苦,平。主补中,安五臟,养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轻身,不老。生山谷[2]。
注:
【1】女贞实:即女贞子。为木犀科植物女贞的果实。
【2】生山谷:《别录》:“生武陵。”
女贞子,味苦,性平。主补益中焦,安定五脏,颐养精神,解除百病。长期服用,强壮肌肉,轻健身体,延缓衰老。生长在山野、沟坡上。
按:女贞子,苦甘性平而色黑。甘平能补,滋补肝肾,润燥补中通便。苦平能泻,凉血除热,清心凉肝。补中兼清,实为清补之品。所以五脏不安、精神失养属虚的,用之可补;属实而邪气干扰的,用之可泻。百疾属实的,用之可泻;虚实夹杂的,能补能泻。
木兰(木兰皮)
木兰[1],味苦,寒。主身大热在皮肤中,去面热、赤皰[2]、酒 [3],恶风,瘨疾[4],阴下痒溼,明耳目。一名林兰。生川谷[5]。
注:
【1】木兰:为木兰科植物辛夷的树皮。
【2】赤皰:pào,音“炮”,泡。同疱。皮肤上起的水泡或脓疱。《千金方》:“凡肿,根广一寸以下名疖,一寸以上为小痈,如豆粒大者为皰子。”其多色赤而肿,故名赤皰。
【3】酒 : ,zhā,音“扎”。即粉刺,生于面鼻。张志聪云:“ ,面鼻赤瘰也。”此病,嗜酒者多见,或饮酒加重,故名酒 ,亦名酒 鼻。
【4】瘨疾:据森立之辑本为“癞疾”。病即疠风,今称麻风。
【5】生川谷:马继兴辑注本作“生山谷。”《别录》:“生零陵及泰山。”
木兰皮,味苦,性寒。主治全身皮肤大热,清除面热、赤皰、酒 、麻风病,以及外阴与阴囊湿痒,并能明目聪耳。又名林兰。生长在川坡及向阳的沟谷里。
按:木兰皮性味苦寒,苦能燥湿、走血、泻浊;寒能清热、凉血、解毒。清热燥湿亦能杀虫。凡上、中、下三焦湿热诸证皆宜用之。因此主身大热、面热、赤皰、恶风、癞疾、阴下痒湿等病证。湿热犯目则肿痛目昏;湿热犯耳则耳痛耳聋。木兰皮清热解毒,燥热,凉血,所以能治此证。
蕤核(蕤仁)
蕤核[1],味甘,溫。主心腹邪结气,明目,目赤痛伤,淚出。久服,轻身,益气,不饥。生川谷[2]。
注:
【1】蕤核:即蕤仁。为蔷薇科植物单花扁核木的乾燥成熟果核。
【2】生川谷:《别录》:“生谷及巴西。”《吴氏本草》:“生池泽。”
蕤仁,味甘,性温。主治心腹邪气积结,擅长明目,治疗目赤肿痛、流泪等证。长期服用,轻健身体,不易饥饿。生长在川河间沙丘和山坡上。
按:蕤仁,眼科要药。禀木性而能祛风散热;得土之甘味,而能生化以补血、养肝。因风热乘肝,或血虚而目昏乃至不能视者,皆可用之。
橘柚(橘皮)
橘柚[1],味辛,溫。主胸中瘕热[2],逆气,利水穀。久服,去臭、下气、通神。一名橘皮。生川谷[3]。
注:
【1】橘柚:指橘皮。为芸香科植物多种橘类的果皮。
【2】胸中瘕热:(1)热聚胸中不散,而见痞满郁闷之类病症。(2)肺主气,气滞则血食痰涎等有形之物,假滞气而成瘕,致使肺气不降而生热。
【3】生川谷:《别录》:“生南山,江南。”
橘皮,味辛,性温。主治胸中瘕病,烦热,气逆。能利水消谷。长期服用,能辟除秽臭,降气,通达神志。一名橘皮。生长在川河堤坡及山间浅谷上。
按:本品“利水谷”,很有临床价值。水为阴质而赖气化,所以有水道气滞,亦有水病而阻气。橘皮味辛能开能散,味又兼苦则能降能泄,因此长于理气行滞。气行则水运,性温则水化。陈皮味辛气温,化痰养肺。“肺为水之上源,源竭则下流不利,热结膀胱,肺得所养而津液贯输,气化运动,故膀胱留热、停水、五淋皆通也”(《本草经疏》)。肺通膀胱,肺气宣化,则膀胱通利。脾主运化水湿,脾气滞则不能运化,水湿泛滥,小便不利。陈皮味苦则燥脾湿,性温则通气滞,长于理气健脾,因此利水。
上,木上品二十种,旧一十九种。考果部橘柚当入此。以上,属木部上品二十种,旧本一十九种。考究果部的橘柚当入木部上品。
发髲(血余)
髮髲[1],味苦,溫。主五癃关格[2]不通,利小便水道,疗小儿痫,大人痓[3],仍自还神化[4]。
注:
【1】髮髲:髲tì,音“剃”。古代妇女将他人剪下或落下之头髮,编作装饰之用的假髮。实为人的头髮,亦名血馀。
【2】关格:关者,闭而不出,指小便、大便不通;格者,拒而不入,指吐逆。凡临床主要表现为吐逆而小便不通或大便不通,或二便俱不通,即可称为关格。
【3】痓:指痉挛、抽搐、角弓反张、口噤一类的病证。
【4】自还神化:髮为血之馀,炼服能散瘀血,止出血,生新血,所以称“自还神化”。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云:“人之髮,原人心血所生,服之能自还原化,有以人补人之妙,则血可不虚。”此外,血餘煅治服饵,令髮不白,并治脱髮,此正神化之应验。
血余,味苦,性温。主治五种癃闭,关格不通。能利小便,通调水道,治疗小儿惊痫,大人痉病。仍使人自还神化之妙。
按:血余,性味苦温。苦能走血,温能通行,质地滑利,所以能活血化瘀,利窍。血、水同源,血不利而为水,水不利则病血。血余活血化瘀则逐水道之瘀血,血源浚而水自通。五脏皆通于心,心系联于五脏。血余逐瘀而利心窍,则诸脏受益,各施其功能。心无瘀则主血脉,血无病而水自通;肝无瘀则主疏泄,通利小便;脾无瘀则运化水湿;肺无瘀则朝百脉,水津四布,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肾无瘀则主水,司开合。
右,人一种,旧同。
以上,属人部一种,这与旧本相同。
龙骨
龙骨[1],味甘,平。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逆,洩利脓血,女子漏下,癥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2]。齿,主小儿、大人惊痫,癫疾[3],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4],杀精物。久服,轻身,通神明,延年。生山谷[5]。
注:
【1】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骼的化石。
【2】惊痫:(1)指小儿急惊风。身热、面赤、神昏躁扰,手足抽搐,角弓反张。(2)指小儿痫证之一。《千金要方》:“起于惊怖大啼,乃发作者,此惊痫也。”(3)泛指各种惊风、痫证。
【3】瘨疾:即癫疾。(1)指心神颠倒,不能自主。症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或哭笑无常,幻视幻觉,语言无伦,不知秽洁,或喃喃独语。(2)指形体颠倒,症见猝然昏仆,口吐白沫,手足抽搐。即痫病。
【4】诸痉:以其发病缓急、病程久暂、证之所属和临床表现差異分为刚痉、柔痉;阳痉、阴痉;风痉、风痰痉、痰火痉、热甚发痉、虚痉等名称。但其共同临床表现为:项背强急、口噤、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故统称为痉。
【5】生山谷:《别录》:“生晋地及泰山水岸土穴中死龙处。”《吴氏本草》:“生晋地山谷阴,大水所过处,是死龙骨。”
龙骨,味甘,性平。主治心腹鬼注,精神异常,咳嗽气逆,泄利脓血,女子下血,症瘕结聚,小儿发热惊痫。龙齿,主治小儿及大人的惊风、癫痫,发狂奔走,心下邪气结聚,不能喘息,各种痉病,及各种精神疾患。长期服用,轻健身体,通达神明,延长寿命。产于山谷里。
按:龙骨“主咳逆”,很有临床实用价值。龙骨收敛,是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因此伤寒邪气未尽时,仲景也曾用过。且收敛之中仍有开通之力。“其性尤善利痰,治肺中痰饮咳嗽,咳逆上气”。(《医学衷中参西录》)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若肝气上逆,挟痰犯肺,木火刑金,以致咳逆。龙骨敛火降逆,逐痰肃肺,咳逆可平。更有劳肾,阴阳乖离,水亏火旺。龙骨益肾镇心,潜火下归,启水上济,自然收到功效。
麝香
麝香[1],味辛,溫。主辟恶气,杀鬼精物,溫疟[2],蛊毒,痫痉[3],去三虫。久服,除邪,不梦寤厌寐[4]。生川谷[5]。
注:
【1】麝香:为鹿科动物麝的雄兽香腺囊中的分泌物。
【2】溫疟:(1)内有伏邪,至夏季感受暑热而发的一种疟疾。临床表现有先热後寒,热重寒轻,汗多或少,口渴喜涼饮,舌红,脈轻按浮数,重按无力等症。(2)“溫疟者,其脈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痛,时呕……”(《金匮要略·疟病脈证并治》)
【3】痫痉:指癫痫及溫病等抽搐一类的疾病。
【4】梦寤厌寐:梦,指睡着时多梦或噩梦纷纭。寤,wù,同悟。意为醒,或明白。这裏引申为不睡或失眠少睡。厌:yàn,音“燕”。有厌烦之意。另音yà,同“压”。心胸有压闷不舒感。寐,mèi,音“妹”。意为睡。引申为嗜睡。上梦寤厌寐均属精神異常,或多梦噩梦,或不眠少寐,或心烦郁闷,或嗜睡多眠。
【5】生川谷:《别录》:“生中及益州、雍州。”
麝香,味辛,性温。能辟秽恶、除邪气,消除心腹暴痛、中噩及精神异常,温疟,蛊毒,癫痫,痉病。驱除蛔虫、蛲虫、赤虫。长期服用,能除邪气,改善多种睡眠及精神障碍,如:多梦噩梦,失眠少寐,心烦胸闷不舒,嗜睡多眠。麝生长在山野河边及浅谷一带。
按:麝香,辛温香窜,所以能开壅、散结、通闭、开窍。内而脏腑,外而肌骨经络诸窍,无处不到。本品芳香甚烈,为诸香之冠,所以辟恶气。开壅散结、通闭透邪,所以能杀鬼精物,温疟。虫皆湿秽所生,本品香燥辟秽,又能散结通闭,所以能治蛊毒。惊痫、抽搐诸病,每由痰涎壅滞,心窍闭塞所致,本品可温豁痰涎、开窍通闭。
牛黄
牛黄[1],味苦,平。主惊痫,寒热,热盛,狂,痉,除邪,逐鬼[2]。生平泽[3]。
注:
【1】牛黄: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囊、胆管或肝管中的结石。
【2】鬼:古代对于热陷心包、热入营血、脑性疟等发病急且有神昏谵语等精神異常,以及突发性心腹暴痛、吐血、下血等难以解释的病证,归因于鬼。详见前言。
【3】生平泽:《别录》:“生晋地。”《御览》:“生陇西。”
牛黄,味苦,性寒。主治惊风,癫痫,寒热,热盛,狂病,痉病。能除邪气,驱鬼证。牛生活在平原或水田里。
按:牛黄,禀胆中精之汁,味苦性平偏凉,能清三阳之热,尤泻心、肝、胆火,并能化痰、镇惊。所以主治心肝热盛所致之惊痫;三阳热盛夹痰所致的狂、痉,泻心清肝则风火息、神鬼清。
熊脂
熊脂[1],味甘,微寒。主风痹不仁,筋急,五臟腹中积聚,寒热,羸瘦,头疡[2]白秃,面皯皰。久服,强志,不饥,轻身。一名熊白[3]。生山谷[4]。
注:
【1】熊脂:为熊科动物黑熊或棕熊的脂肪。
【2】头疡:主指头癣,次含头部疖疮等。
【3】一名熊白:孙、黄辑本均无。今据马继兴辑注本加。
【4】生山谷:《别录》:“生雍州。”
熊脂,味甘,性微寒。主治风痹,肢体麻木不仁,筋脉拘挛,五脏不和,腹中积聚,寒热,身体瘦弱,头癣头疮,白秃,颜面黑斑、水疱、脓疱。长期服用,增强肾志,减少饥饿感,轻健身体。熊生活在山林沟谷中。
按:熊脂,质润滑泽,能滋养肝脾,通行经络。滋肝则筋柔,血行风自灭,所以主治风痹不仁,筋急。滑泽通行,所以主治五脏积聚。甘润善补,所以主寒热羸瘦。甘寒解毒,又润肌肤,所以主治头疡白秃,面皯皰。
白胶
白胶[1],味甘,平。主伤中,劳绝[2],腰痛,羸瘦,补中益气,妇人血闭,无子,止痛,安胎。久服,轻身延年。一名鹿角胶。
注:
【1】白胶: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角煎熬而成的胶块,其色黄白,半透明。
【2】劳绝:作劳太过,正气大损,生化衰微,精血枯绝。
白胶,味甘,性平。主治脾胃中焦损伤,劳作太过,精血枯竭,腰痛,形体瘦弱。能补中益气,治疗妇女闭经,不孕无子,又能止痛,安胎。长期服用,轻健身体,延长寿命。又名鹿角胶。
按:脾居中焦、主肌肉、四肢,而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劳作太过则中伤精绝、羸瘦;肾居下焦,腰为之外腑,主生殖、司开合。精血亏虚,奇经受损,则血闭,无子,腰痛、小腹痛,胎动不安,乃至胎漏、滑胎。鹿角胶为血肉有情之品,味甘咸,性平偏温而润。善能益精养血,补肝肾,填冲任;又甘温补中益气,所以主上述诸证。
阿胶
阿胶[1],味甘,平。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2]如疟状,要[3]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一名传致胶。
注:
【1】阿胶:为马科动物驴的皮去毛後熬而成的胶块。以乌黑色、光亮、透明、无腥臭气,夏不变软者为佳。
【2】劳极洒洒:虚劳至极,形体衰惫,弱不经风,畏风寒貌严重。
【3】要:同“腰”。
阿胶,味甘,性平。主治心腹内脏有病而致大出血;虚劳至极形体衰惫,畏风寒,有如疟疾发作一样;腰腹疼痛,四肢酸疼,女子崩漏、下血不止。并能安胎。长期服用,轻健身体,养益精气。又名传致胶。
按:阿胶产于山东省东阿县,得阿井纯阴之济水,又得纯黑补阴之驴皮,所以入肝肾肺脾诸经,善于滋阴养血,补五脏而充冲任,且又长于止血,因此治上述虚证和出血,且能安胎。
上,兽上品六种,旧同。
以上,属于兽部上品六种,这与旧本相同。
丹雄鸡
丹雄鸡[1],味甘,微溫。主女人崩中漏下,赤白沃。补虚,溫中,止血,通神,杀毒,辟不祥。头,主杀鬼,东门上者尤良。肪,主耳聋。肠,主遗溺。肶胵黄皮,主洩利尿白[2],主消渴,伤寒寒热[3]。黑雌,主风寒溼痹,五缓六急,安胎。翮羽[4],主下血闭。子[5],主除热,火疮,痫痉,可作虎魄神物[6]。白蠹[7],肥脂。生平泽[8]。
注:
【1】丹雄鸡:为雉科动物毛羽呈褐红色或带红色之雄鸡。
【2】尿白:森本“矢白”。
【3】伤寒寒热:(1)伤寒而发热恶寒,太阳之病也。(2)寒热往来,少阳之病也。(3)寒热胜负,厥阴之病也。
【4】翮羽:翮,hé,音“合”。又读gé,音“格”。鸟羽的茎。这裏指鸡翅羽。
【5】鸡子:即鸡卵。
【6】虎魄神物:定魄之功殊,宁神之用妙。
【7】蠹:dù,音“杜”。蛀虫。
【8】生平泽:《别录》:“生朝鲜。”
丹雄鸡,味甘,性微温。主治妇女崩漏,赤白带下,能补虚温中,止血,通调神志,消除毒邪,辟不祥之灾。鸡头,除鬼邪,东门上所磔鸡头更好。鸡脂肪,主治耳聋。鸡肠,主治遗溺。鸡内金,即鸡肶胵里黄皮,治疗泄利。鸡屎白,主治消渴,伤寒,寒热诸证。黑雌鸡,主治风寒湿痹,五缓六急,并能安胎。鸡翅羽,主治下血,癃闭。鸡卵,除热邪,治疗火疮,惊风抽搐,定魄宁神。鸡白蛀虫能使人肥胖。鸡生长在广大平原、潮湿地。
按:鸡乃血肉有情之品,补虚羸最要。凡人体质虚弱或久病虚损,用之有补益强壮之功。其中丹雄鸡,秉火运而生,味甘性微温属阳,善于补气温中,加之味甘入脾,坐镇中州以生肺金而制肝木,因此崩漏因脾不统血、肝血不藏者,更宜使用。黑雌鸡尤于养血益精,入肾补虚,所以主五缓、六急,且能安胎。
雁肪
雁肪[1],味甘,平。主风挛拘急,偏枯[2],气不通利。久服,益气,不饥,轻身,耐老。一名鹜肪。生池泽[3]。
注:
【1】雁肪:为鸭科动物白额雁等的脂肪。
【2】偏枯:古代病名。指半身汗出,肢体不遂之证。
【3】生池泽:《别录》:“生江南。”
雁肪,味甘,性平。主治风邪所致的筋脉肌肉痉挛拘紧,半身不遂,气血不通畅等证。长期服用,能补益精气,减轻饥饿,轻健身体,延缓衰老。又名鹜肪。雁生长在池水和沼泽里。
按:雁肪,味甘,性平。味甘,入太阴脾经,以助后天生化之源,统血而主四肢之用。土能疏木,木得土而能疏,且雁肪质地流利,通利气血。所以主治风挛拘急、偏枯。
上,禽上品二种,旧同。
以上,属于禽部上品二种,这与旧本相同。
石蜜
石蜜[1],味甘,平。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痉,安五臟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一名石饴。生山谷[2]。
注:
【1】石蜜:又名石饴、土蜜、崖蜜、山蜜等。其蜂色黑似虻,作房于崖岩高岭处或石岩中,其蜜故名石蜜。
【2】生山谷:《别录》:“生武都、河源及诸山石中。”
石蜜,味甘,性平。主治心腹邪气,各种惊风癫痫抽搐。能安定五脏,治疗其各种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能除多种疾病,调和百药。长期服用,增强肾志,轻健身体,耐受饥饿,延缓衰老。又名石饴。产于山崖谷缝的蜂巢里。
按:石蜜,集百花之精华,秉草木之和气,和合众性而不偏,其性甘平。以其为补养之上品,能益气补中,安五脏诸不足,强志轻身,不饥不老。以其和合众性而不偏,所以能双向调节,除众病,和百药,有毒能解,有邪能除,有虚能补,因此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痉。味甘能缓诸急、缓筋急、肌急、肝急,此亦主厥阴风木为病之惊痫痉,并能止痛。
蜂子
蜂子[1],味甘,平。主风头[2],除蛊毒,补虚羸伤中。久服,令人光泽,好颜色,不老。大黄蜂子[3],主心腹复[4]满痛,轻身益气。土蜂子[5],主痈肿。一名蜚零。生山谷[6]。
注:
【1】蜂子:蜂之幼虫。
【2】风头:即头风。指头痛经久不癒,时作时止者。故《医林绳墨》云:“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远者,名曰头风。”另意为头部感受风邪之症的总称,包括头痛、眩晕、口眼歪斜等。
【3】大黄蜂子:指在人家屋上作房及大木间侯瓜娄瓜蜂之子。因其蜂色黄,比蜜蜂更大,故名。
【4】复:森氏辑本为“胀”。
【5】土蜂子:为土蜂科昆虫土蜂的幼虫。
【6】生山谷:《别录》:“生武都。”
蜂子,味甘,性平。主治头风头痛,除蛊毒,能补虚弱消瘦,中焦损伤之病患。长期服用,使人皮肤光泽,面色红润,延缓衰老。大黄蜂的幼虫,主治心腹胀满疼痛,轻健身体,补益精气。土蜂的幼虫,主治痈疮肿痛。又名蜚零。生长在山野浅谷里。
按:蜂子为蜂之幼虫。性味甘平,所以具补益之功,而补虚羸伤中,久服令人光泽,好颜色,不老。然而蜂皆有毒,所以蜂子秉其性而能解毒,祛邪。因此主头风,除蛊毒,主治心腹满痛,痈肿。
蜜蜡
蜜蜡[1],味甘,微溫。主下利脓血,补中,续绝伤金创,益气,不饥,耐老。生山谷[2]。
注:
【1】蜜蜡:为蜜蜂科昆虫中蜜蜂等分泌的蜡质,经精而成。《集解》云:“蜡乃脾底也,取蜜後炼过,滤入水中,候凝取之,色黄者俗曰黄蜡,煎炼色白者为白蜡。”
【2】生山谷:《别录》:“生武都,蜜房、木石间。”
蜜蜡,味甘,性微温。主治下痢脓血,健脾补中,续筋接骨、愈合皮、肉、经脉损伤,并治金刃创伤及金疮。补益精气,减轻饥饿,延缓衰老。产于山野、沟谷的养蜂区。
按:蜜蜡,源于蜂之蜜,其味甘而稍温,其性涩而收敛,其体得热则溶,得寒则凝,所以长于健脾、疗疮,对于脾虚久泄、久痢、疮疡久不收敛,效果更佳。
牡蛎
牡蛎[1],味鹹,平。主伤寒寒热,溫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2]、鼠瘘[3],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杀邪气,延年。一名蛎蛤。生池泽[4]。
注:
【1】牡蛎:为牡蛎科动物近江牡蛎、长牡蛎或大连湾牡蛎等的贝壳。
【2】拘缓:指手足拘挛、不能伸展自如;或肌肉弛缓无力,不能随意运动。
【3】鼠瘘:指瘰疬溃破後,脓稀薄如痰,或如豆汁,久不收口,可形成窦道或瘘管。古称其为鼠者,是因鼠有尖喙利齿,好啮善穿,如本病之此伏彼起之溃破状。
【4】生池泽:《别录》:“生东海。”马继兴辑注本:“生东海池泽。”
牡蛎,味咸,性平。主治伤寒寒热,温疟往来、恶寒,惊恐、怨恨、愤怒等情志异常证,并能消除肢节、手足拘挛、鼠瘘,治疗妇女赤白带下。长期服用,强健骨节,消除邪气,益寿延年。又名蛎蛤。生水池及浅水沼泽里。
按:牡蛎收敛能固涩精气,非敛邪,反能祛邪。所以仲景治少阳病“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伤寒寒热,以太阳、少阳、厥阴病为多。《本草经解》:“病在太阳寒水,所以寒热。其主之者,咸寒之味入太阳,壮水清火也。”“传入少阳之经,则为寒热往来。其主之者,借其得秋金之气,以平木火之游行也”(《神农本草经读》)。传入厥阴,可见寒热胜负。本品入肝,转枢内外,通达阴阳,使之调和,故亦主之。
龟甲(龟板)
龟甲[1],味鹹,平。主漏下赤白,破癥瘕,痎疟[2],五痔,阴蚀,溼痹,四肢重弱,小儿不合。久服,轻身不饥。一名神屋。生池泽[3]。
注:
【1】龟甲:为龟科动物乌龟的甲壳(主要用腹甲)。
【2】痎疟:病名。(1)泛指疟疾。(2)指间日疟,两日一发。(3)指久疟、老疟。(4)指疟邪未尽而复发于四季的疟疾。
【3】生池泽:《别录》:“生南海及湖水中。”马继兴辑注本:“生南海、池泽及湖水中。”
龟板,味咸,性平。主治阴道出血,赤白带下。破除症瘕,疟疾,五痔,阴道肿痛、溃疡,湿痹,四肢沉重软弱,小儿囟门不闭合。长期服用,轻健身体,不易饥饿。又名神屋。生长在海、湖、池水里。
按:“漏下赤白”,湿热居多。龟板秉水寒之性,性平微寒,所以能除热,生于水中,性能胜湿,所以能治之。因此,阴蚀、湿痹等湿热为患,皆可治疗。症瘕为血瘀气结有形之病。龟板能补能破,精血亏虚,用之可补;症瘕瘀血,用之能消。只因龟板咸能入血软坚。小儿囟门不合,多属肾虚骨软,龟板可补肾壮骨。
桑螵蛸
桑蜱蛸[1],味鹹,平。主伤中、疝瘕[2]、阴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3],利小便水道。一名蚀月尢[4]。生桑枝上,采蒸之。
注:
【1】桑蜱蛸: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巨斧螳螂、华北刀螂等的卵鞘。
【2】疝瘕:病名。(1)下焦湿热,而见小腹部热痛,溺窍流出白色粘液,类似前列腺炎。(2)寒凝气血于腹内,症见:腹皮隆起,推之可移,腹痛牵引腰背。
【3】五淋:指五种淋症。(1)冷淋、热淋、膏淋、血淋、石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2)血淋、石淋、气淋、膏淋、劳淋(《证治要诀》)。(3)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外台秘要》引“集验”说)。
【4】月尢:同月尤、同疣。赘物之生于皮肤上者。这指桑枝上的螳螂子。
桑螵蛸,味咸,性平。主治中焦脾胃伤损,疝瘕,阴痿。能补益精气,促进生育。并治疗女子闭经,腰痛。能通利小便治疗五淋。又名蚀月尤。附着在桑枝上,采后蒸之即可入药。
按:肺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桑螵蛸,秉秋金之阴气,气平属金。“诸虫中,其性最刚,以其金性,能使肺中之治节申其权,故能通五淋,利小便水道也”(《神农本草经读》)。肾主水,与膀胱为表里。本品味咸入肾,补肾助阳,肾得所养,则膀胱受益,气化则能出,所以能通淋而利水道。脾主运化水湿,本品味甘补中,益脾健运,因此无水气泛溢之灾。水血一气,有因血瘀而致淋者,“桑性最能续伤和血,螵蛸在桑者,亦得桑之性,故有养血逐瘀之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瘀去则水道通、淋能除。但知其固涩,不知其通利,是不知本品之全也。
海蛤(海蛤壳)
海蛤[1],味苦,平。主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一名魁蛤。生池泽[2]。
注:
【1】海蛤:即海蛤壳。为帘蛤科动物青蛤等几种海蛤的贝壳。
【2】生池泽:孙、黄辑本无此三字。今据《御览》引《本草经》加。马继兴辑注本:“生东海。”
海蛤壳,味苦,性平。主治咳嗽气逆,呼吸困难而喘,心烦胸中胀满,胸痛,寒热诸证。又名魁蛤。长在海、湖、池水中。
按:海蛤壳味苦而兼咸;性平而偏寒。光滑质沉,气味俱降,所以善清泻肺热,化痰利湿,降逆。属痰火郁结所致的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适宜使用。顽痰、老痰阻塞气道而作喘,也宜使用。
文蛤
文蛤[1],味鹹,平[2]。主恶疮[3]蚀[4],五痔。生东海[5]。
注:
【1】文蛤:亦名花蛤、黄蛤、白利壳。为帘蛤科动物文蛤的贝壳。
【2】味鹹,平:孙、黄辑本无此三字。今据马继兴辑注本加。
【3】恶疮: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指疮疡焮肿痛痒,溃烂後浸淫不休,经久不癒。
【4】蚀:《御览》作“除阴蚀”。
【5】生东海:孙、黄辑本无此三字。今据《御览》引《本草经》加。
文蛤,味咸,性平。主治恶疮、阴道肿痛及溃疡,五痔。生活在东海里。
按:此药孙黄辑本中无性味、产地,为缺遗。《别录》:味咸,平。生东海,加之为妥。以其咸平,秉水中阴气,清热利湿,软坚消瘀,生肌敛疮,止血,所以治上述湿热壅瘀、血败腐肉之病。
蠡鱼(鳢鱼)
蠡鱼[1],味甘,寒。主溼痹,面目浮肿,下大水[2]。一名鱼。生池泽[3]。
注:
【1】蠡鱼:即鳢鱼。一名黑鱼,一名乌鱼。为鳢科动物乌鳢的肉或全体。
【2】大水:指水肿甚剧,腹大水胀,小便短少。
【3】生池泽:《别录》:“生九江。”
鳢鱼,味甘,性寒。主治湿痹,面目浮肿,能消大腹水肿。又名鲖鱼。生长在水池和湖泊里。
按:鳢鱼味甘性寒,无磷而滑利,色黑。长于补脾利水,为益脾除水的要药。
鲤鱼胆
鲤鱼胆[1],味苦,寒。主目热赤痛,青盲[2],明目。久服,强悍,益志气。生池泽[3]。
注:
【1】鲤鱼胆:为鲤科动物鲤鱼的鱼胆。
【2】青盲:指眼外观无異常而逐渐失明的眼病。《诸病源候论》:“青盲者,谓眼本无異,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
【3】生池泽:《别录》:“生九江。”
鲤鱼胆,味苦,寒。主治眼睛热赤肿痛,青盲,能明目。长期服用,能使人体壮勇敢,增强肾志,补益精气。生长在水池和湖泊里。
按:鲤鱼胆,味苦,性寒。所以能清热解毒,尤擅长清泻肝胆之火。肝开窍于目,肝胆火炎上扰于目则出现目热赤痛、青盲等证。肝火清,毒热泻则诸证愈。
上,虫鱼上品一十种,旧同。
以上,属于虫鱼部上品一十种。这与旧本相同。
蕅实茎(藕)
实茎[1],味甘,平。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一名水芝丹。生池泽[2]。
注:
【1】实茎:即藕实茎。为睡莲科植物莲的肥大根茎。茎、实一气,根、实无異,故名。今称之为藕。
【2】生池泽:《别录》:“生汝南。”
藕,味甘,性平。功能补脾益胃,调养精神,增强气力,消除多种疾病。长期服用,能轻健身体,延缓衰老,不易饥饿,延长寿命。又名水芝丹。生长在水池、湖泊、沼泽地里。
按:藕,得水土之精,其味甘性平,气香质润,所以能健脾养胃以补中焦,益气力;芳香清心,益血补心,所以养神。况土为元气之母,甘平补中,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为补中安神之食疗佳品。
大枣
大枣[1],味甘,平。主心腹[2]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3],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叶,覆麻黄能令出汗。生平泽[4]。
注:
【1】大枣:即乾枣、红枣。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
【2】心腹:太阴经循行之地,上至心胸,下至小腹,旁及两脇。
【3】平胃气:姜春华云:“平有抑制的意义。胃气上逆,抑之使平。”
【4】生平泽:《别录》:“生河东。”
大枣,味甘,性平。主治心腹邪气,能安中养脾,充养十二经,和调胃气,通利九窍,补气虚、津液亏虚,身体中气不足。并治大惊,四肢沉重无力。能调和百药。长期服用,能轻健身体,延年益寿。枣树叶复盖麻黄煎服,能使人出汗。生长在广大平原潮湿地。
按:大枣味甘、肉厚,气平偏温,所以能安中养脾,平胃气。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胃得补,生化充足,则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助十二经,通九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盛则邪怯,所以主治心腹邪气。大惊,心气虚;四肢重,脾气虚。大枣色赤,入心滋血,养心健脾,所以能治。中气不足,则九窍不通,大补中气而通九窍。以其甘缓,则和百药。
葡萄
蒲萄[1],味甘,平。主筋骨溼痹,益气,倍力,强志,[2]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久食,轻身,不老延年。可作酒。生山谷[3]。
注:
【1】蒲萄:即葡萄。为葡萄科植物葡萄的果实。
【2】益气,倍力,强志:姜春华认为,气,指人体的活动力。益气即增强人体活动能力。凡身体健壮者,其精神也健。某些药物可以增强体力,收到强志勇悍作用。
【3】生山谷:《别录》:“生陇西、三原、敦煌。”
葡萄,味甘,性平。主治筋骨湿痹,能补益精气,增加体力,增强肾志,使人身体胖壮,更耐饥饿,能抵抗风寒。长期服用,能轻健身体,延缓衰老,增长寿命。可制作葡萄酒。产于山区和盆地。
按:葡萄,其枝“屈曲蔓延,冬卷春舒,与筋相似,故能补益筋骨,其实甘美”(《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入脾补脾,脾主中州,主灌四旁,外合肌肉,所以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久食轻身,不老延年。补益筋骨,复又健脾以运化水湿,利小便,去湿邪,所以可治湿痹。
蓬蘽
蓬蘽[1],味酸,平。主安五臟,益精气,长阴令坚[2],强志倍力,有子。久服,轻身,不老。一名覆盆。生平泽[3]。
注:
【1】蓬蘽:为蔷薇科植物灰白毛莓的果实。
【2】长阴令坚:(1)补益人体,使人壮健有力。(2)补益肾精,治疗阳痿,使阴茎坚硬。
【3】生平泽:《别录》:“生荆山及寃句。”
蓬蘽,味酸,性平。主滋养安和五脏,补益精气,增长肾阴,使阳事坚硬,增强肾志,力气倍增,促进生育。长期服用,能轻健身体,延缓衰老。又名覆盆子。生长在旷野和溪边。
按:蓬蘽性味酸平。酸平入肝益肝,使木气冲和条达,周身血脉通畅;又肝主疏泄,饮食入胃,赖肝之疏泄,而水穀乃化,五脏得以滋养安和。肾为藏精之脏,主生殖。蓬蘽“味咸”(《别录》),入肾,益精气,治不育。
鸡头实(芡实)
雞头实[1],味甘,平。主溼痹,要脊[2]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久服,轻身,不饥,耐老,神仙。一名鴈[3]啄实。生池泽[4]。
注:
【1】鸡头实:即芡实。为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种仁。
【2】要:要:通“腰”。通“膝”。
【3】鴈:yàn,音“雁”。鸟名,游禽类。形状像鹅,秋去南方,春来北方,飞时自成行列。
【4】生池泽:《别录》:“生富泽。”
芡实,味甘,性平。主治湿痹,腰膝脊背疼痛。能补益中焦脾胃,消除急暴病苦,补益精气,增强肾志,使人耳聪目明。长期服用,能轻健身体,耐受饥饿,延缓衰老,寿如神仙。又名雁啄实。生长在池沼湖泊中。
按:湿痹,内有痰湿流注肌肉关节,外有湿邪侵犯经络为患。湿邪下走腰膝则疼痛。芡实甘平,益脾补肺,脾能运化水湿,肺能通调水道,所以主治湿痹、腰膝痛。味甘益脾,所以能补中。芡实甘润,甘能益精,润能滋阴,所以益精气,强志。脾气虚,清气不升,则目昏耳鸣耳聋,芡实可补中健脾升清;阴精虚,不能制火亦目昏耳聋,芡实可甘润滋阴益精。暴疾因中气大虚,芡实可甘平补中。若因阴精大亏,芡实甘润,可益精气。
上,果上品五种,旧六种,今以橘入木。
以上,属果部上品五种,旧本为六种,这是由于今以橘柚改入木部的缘故。
胡麻(胡麻仁)
胡麻[1],味甘,平。主伤中虚羸,补五内[2],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巨胜,叶,名青蘘。生川泽[3]。
注:
【1】胡麻:異名黑脂麻。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种子。
【2】五内:《御览》作五臓。
【3】生川泽:《别录》:“生上党。”
胡麻仁,味甘,性平。主治中土伤损,化源不足,阴血大亏,身体瘦弱。能补五脏,益精气,增力量,长肌肉,填脑髓。长期服用,能轻健身体,延缓衰老。又名巨胜。胡麻叶则称青蘘。生长在川坡及湿润的田地里。
按:阴为中之守。伤中则为阴血伤。胡麻仁甘润多脂以滋阴,甘平益血,所以主治伤中。脾主肌肉,脾燥则无阴血以濡养肌肉则虚羸,本品甘润,补脾滋燥,所以主治虚羸。五脏为藏阴之所,胡麻仁甘润多脂,濡灌五脏,因此补五内。五脏既补,则益气力;甘润益脾,则长肌肉;滋阴益精,则填髓脑。
麻
麻蕡[1],味辛,平。主五劳七伤,利五藏,下血寒气[2]。多食令人见鬼狂走[3]。久服,通神明,轻身。一名麻勃。[4]麻子,味甘,平。主补中益气,肥健,不老神仙。一名麻勃。生川谷[5]。
注:
【1】麻蕡:蕡fèn,音“愤”。为桑科植物大麻的幼嫩果穗。
【2】下血寒气:此指溫经活血之义。
【3】见鬼狂走:指精神異常、幻觉幻视一类的病证。
【4】一名麻勃:孙、黄辑本无此四字。今据马继兴辑注本加。
【5】生川谷:《别录》:“生泰山。”
麻,味辛,性平。主治五劳七伤,通利五脏,活血温经,祛寒气。大量服用,使人产生幻觉,如见鬼怪,惊狂奔走。小量长期服用,镇静安神,通神明,轻健身体。又名麻勃。麻子仁(火麻仁),味甘,性平。主补中益气,壮健身体,延缓衰老,寿如神仙。又名麻勃。生长在山野及沟谷里。
上,米穀上品二种,旧三种,今以青蘘入草。
以上,属米穀部上品二种,旧本为三种,这是由于今把青蘘一药入草部之故。
冬葵子
冬葵子[1],味甘,寒。主五臟六腑寒热,羸瘦,五癃[2],利小便。久服,坚骨,长肌肉,轻身,延年。
注:
【1】冬葵子:一名葵菜子。为锦葵科植物冬葵的种子。
【2】五癃:即五淋。指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淋,古谓之癃。”(《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淋闭叙论》)癃,淋之甚也。
冬葵子,味甘,性寒。主治五脏六腑之病而引起的寒热,身体瘦弱,五种小便淋沥或不通,通利小便。长期服用,能使骨骼坚硬,肌肉增长,身体轻健,延年益寿。
按:冬葵子气味甘寒,性滑利窍,所以主治五癃、利小便。本品甘寒能补,益阴清热,所以治羸瘦。五脏六腑之寒热若因于虚,用之可补;若因于湿热壅郁,用之可泻;若因于虚实夹杂,用之补泻兼施。冬葵子补益而不壅滞,利水而不伤阴,是能补能利之品。
苋实
苋实[1],味甘,寒。主青盲,明目,除邪[2],利大小便,去寒热。久服,益气力,不饥,轻身。一名马苋。生川泽及田中。[3]
注:
【1】苋实:为苋科植物苋的种子。
【2】除邪:除肝风客热及湿热毒邪。
【3】生川泽及田中:孙、黄诸辑本无,今据马继兴辑注本加。《别录》:“生淮阳及田中。”
苋实,味甘,性寒。主治青盲,明目,除肝风客热及湿热毒邪,通利大小便,消除寒热。长期服用,补益精气,增长气力,使人不饥,身体轻健有力。又名马苋。生长在潮湿的川坡及田地里。
按:苋实乃明目要药。目疾若因肝风客热及湿热毒邪引起,本品可除邪、利大小便、祛邪且有出路。若因阴虚不能濡目、虚火上扰于目引起,本品甘寒,可益阴降火。若因虚实夹杂引起,本品可滋阴益精,补肝益肾,又能除邪。
瓜蒂
瓜蒂[1],味苦,寒。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下水,杀蛊毒,逆上气,及食诸果不消[2],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生平泽[3]。
注:
【1】瓜蒂:即甜瓜蒂。为葫芦科植物甜瓜的果蒂。
【2】不消:孙、黄诸本均无二字,今据马继兴辑注本加。
【3】生平泽:《别录》:“生嵩山。”
瓜蒂,味苦,性寒。主治腹水胀大、一身悉肿之大水,身体面部、四肢浮肿,能利水消肿,消除蛊毒,治疗痰饮阻滞、气逆而咳嗽气短或喘息,及过食水果,因其不洁或不消化,病发于胸腹中,都可用其催吐或泻下。生长在湿润的平地上。
按:瓜蒂,即甜瓜之蒂也。此瓜极甜,而蒂极苦,善治水湿痰饮,能吐能下。水饮痰湿犯肺,气道不畅而失肃降,则咳逆上气。瓜蒂苦能上涌,所以主治此证。水饮痰湿阻滞水道,小便不利而大水、身面四肢浮肿、蛊毒,瓜蒂苦寒可下泄、下水。过食诸果不消,病在胸腹中,瓜蒂能吐能下。
瓜子(冬瓜子)
瓜子[1],味甘,平。主令人悦泽,好颜色,益气,不饥。久服,轻身,耐老。一名水芝[2]。生平泽[3]。
注:
【1】瓜子:一名白瓜子,一名冬瓜仁。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种子。
【2】水芝:《御览》作“土芝”。
【3】生平泽:《别录》:“生嵩山。”
冬瓜子,味甘,性平。能使人皮肤润泽,光洁好看。能补益精气,使人耐饥。长期服用,轻健身体,延缓衰老。又名水芝。冬瓜生长在潮湿肥沃的平田上。
按:瓜子味甘性平,甘润善补,向外濡养肌肤,则令人悦泽,好颜色;向内濡养脏腑,则使人耐饥,轻身耐老。
苦菜
苦菜[1],味苦,寒。主五臟邪气,厌穀,胃痹[2]。久服,安心,益气,聪察[3],少卧[4],轻身,耐老。一名荼[5]草,一名。生川谷、山陵、道傍[6]。
注:
【1】苦菜:一名苦苣,一名苦荬。为菊科植物苦苣菜的全草。
【2】胃痹:(1)痹者,闭也。胃主降,以下降为顺。气血阻滞而致胃失通降,出现脘腹胀满、疼痛等病证,称为胃痹。(2)指胸痹,见《症因脉治》卷三。
【3】聪察:马继兴辑本解为明察。
【4】少卧:即少寝,为失眠之义。
【5】荼:tú,音“途”。就是苦菜。
【6】山陵、道傍:孙、黄诸辑本无此四字。今据马继兴辑注本加。《别录》:“生益州、山陵、道旁。”
苦菜,味苦,性寒。主要治疗五脏邪气,厌恶饮食,胃脘胀满、疼痛、呕吐等胃痹诸证。长期服用,安心神,健胃益气,使人聪明,感觉敏锐能明察,治失眠少寝,使人身体轻健,延缓衰老。又名荼草、选。生长在川坡,山间浅谷里及丘陵、道旁。
按:苦菜,性味苦寒,禀气至阴,能降能泄,又能燥湿,所以可去五脏热、毒、湿邪。燥湿以伸脾气,降泄以通胃气,受纳运化水谷,则厌谷、胃痹自除。小剂量久服,苦寒除热,则神自清、心自安;燥湿以健脾气,通泄以和胃气,又有益气健胃之效,所以能聪察、少卧、轻身、耐老。本品能通能泄,长于解毒,又有益气健胃之功,具有补泻双向调节作用。
上,菜上品五种,旧同。
以上,属菜部上品五种,与旧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