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羸者,本中经。
雄黄
雄黄[1],味苦,平寒[2]。主寒热,鼠瘘,恶创,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蛊毒[3],胜五兵[4]。食之,轻身,神仙。一名黄金石。生山谷[5]。
注:
【1】雄黄: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的矿石。雄黄在矿中质软如泥,见空气即变坚硬,一般用竹刀剔取其熟透部分,除去杂质泥土,即可入药。
【2】平寒:森立之辑本无“寒”字。当从之。
【3】百蛊毒:马继兴辑本为“百虫毒肿”,当从之。
【4】胜五兵:张志聪曰:“胜五兵者,一如硫黄能化金、银、铜、铁、锡也。五兵,五金也。胜五兵,火气盛也。”
【5】生山谷:《别录》:“生武都、敦煌,山之阳。”
雄黄,味苦,性平。主治身发寒热,鼠瘘,恶疮,疽病,痔疮,死肌,并治疗某些急性发作疾病,除邪气、多种有毒虫害,红肿疼痛等。此药火气盛,能化五金。炼后食之则转刚为柔,可轻健身体,寿如神仙。又名黄金石。产于山谷。
按:雄黄色赤质坚,形如丹砂,为纯阳之精,燥湿邪,祛风淫,杀虫虱,解百毒,为其所长。鼠瘘、噩疮、疽痔初起,用之可消;溃破浸淫、久延不已,致成恶疮,是湿毒偏盛,用之可燥、可解;久浸未瘥而生虫则杀之。且能去腐肉、活死肌,促成疮面愈合,所以称为“疮家要药”。
石硫磺
石流黄[1],味酸,溫。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2],坚筋骨,除头秃,能化金银铜铁奇物[3]。生山谷[4]。
注:
【1】石流黄:即硫磺。为硫磺矿或含硫矿物冶炼而成。
【2】恶血:马继兴辑注本为“恶疮”,当从之。
【3】奇物:《吴氏本草经》无此二字,当从之。
【4】生山谷:《别录》:“生牡阳及泰山、河西。”
石硫磺,味酸,性温。主治妇人阴道肿痛、溃疡,疽病,痔疮,恶疮衃血。能坚健筋骨,消除头部秃疮,能与金、银、铜、铁等发生化学变化。产于山谷。
按:石硫磺性味酸温,有毒。头秃,为湿毒在髮根毛囊中,本品燥湿解毒、杀虫,所以能治此证。阴蚀噩疮、疽、痔,为湿毒在下焦,本品以毒攻毒,且酸温能补命火、除下焦湿气,所以也能治疗。补命火、温经脉,除寒湿之痿痹,所以能坚筋骨。
雌黄
雌黄[1],味辛,平。主恶创、头秃、痂[2]、疥,杀毒虫,身痒,邪气,诸毒。之久服,轻身,增年不老。生山谷[3]。
注:
【1】雌黄:为硫化物类矿物雌黄的矿石。采挖後,除去杂石、泥土。
【2】痂:jiā,音“加”。(1)疮口长好以後结的乾。(2)白秃附着较厚灰白色鳞屑。
【3】生山谷:《别录》:“生武都。与雄黄同山,生其阴。”
雌黄,味辛,平。主治恶疮,头癣秃疮,疮痂久不掉,疥癣奇痒。能杀毒虫,灭虱,消除身痒,去邪气,解诸毒。炼后长期服用,使人身体轻健,增长寿命,延缓衰老。产于山谷。
按:雌黄与雄黄均产于山谷,临床应用亦近似。这类药物均有毒,不可久服。“久服轻身,增年不老”之说大概受古代炼丹术影响,应慎用。
水银
水银[1],味辛,寒。主疹[2]、瘘、痂、疡、白秃,杀皮肤中,堕胎[3],除热,杀金、银、铜、锡毒,熔化还复为丹[4]。久服,神仙不死。生平土[5]。
注:
【1】水银:即汞。为一种液态金属,常溫下为银白色小珠。主要由辰砂矿炼出。
【3】堕胎:使胎儿从阴道坠出。
【4】丹:药物剂型之一。依方精的成药。一般为粉末状或颗粒。分内服和外用两种。外用的多含有汞硫等矿物药,经过加工昇华或熔化提炼而成的制剂,为粉末状,如白降丹、红昇丹等。
【5】生平土:《别录》:“生符陵。”
水银,味辛,性寒。主治疥、瘘疮、疮痂不去、疮疡、白秃。杀皮肤中的虱子,使妊妇堕胎,并能除热,解除金、银、铜、锡毒,加温可炼成丹。长期服用,使人长生不老。产于平原地区。
按:水银毒性剧烈,显然不宜内服,即使外用,也应尽量避免“水银入耳”,而以毒攻毒为其所长。基于此,用水银成软膏(如水银膏),或炼成丹(如小升丹),以其攻毒优势外治恶疮肿毒、疥癣疮疡、白秃等。但其毒性剧烈,不可内服,即使外用,也应注意。
石膏
石膏[1],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2],惊喘[3],口乾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4],产乳,金创。生山谷[5]。
注:
【1】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多于秋冬采挖,去淨泥土及杂石。
【2】心下逆气:指胃气上逆,恶心呕吐等。
【3】惊喘:(1)热邪太盛,上衝心肺,心神失主则惊;肺失清肃则喘。(2)因惊而喘。
【4】除邪鬼:指热邪炽盛,蒙扰神明,神情躁扰或神昏谵语或狂癫等精神異常症。这在古代往往归因于鬼。正如陈修园所云:“邪鬼者,阳明邪实妄言妄见,或无故而生惊,若邪鬼附之。”详见前言。
【5】生山谷:《别录》:“生齐山及齐卢山、鲁蒙山。”
石膏,味辛,性微寒。主治中风,身体寒热,胃气上逆,神惊气喘,口干舌燥,呼吸困难,腹中硬满疼痛,解除精神异常,促使产后下乳,治疗金疮。产于山谷。
按:《本经》石膏所治,热邪充斥上下内外。充斥于上则肺热、心热。肺失清肃,肺受热壅则惊喘、不能息;热扰心神,则狂癫或神昏谵语。充斥于中,则阳明热盛化燥,胃失和降,而见心下逆气,口干舌焦,腹中坚痛。充斥于外,则身热,乳汁不下。石膏性味辛、甘、寒,善解横溢之热邪,又善清上焦之燥热;质重而能入里,泻阳明胃腑实热,降肺胃之气逆,镇邪鬼之乱,熄热化之风,所以都能治疗。“阳明之脉,从缺盆下乳”,石膏辛寒能润,阳明润则乳能通。石膏煅后有收敛止血作用,可治金创。
磁石
慈石[1],味辛,寒。主周痹,风溼,肢节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2],消除大热、烦满及耳聋。一名玄石。生山谷[3]。
注:
【1】慈石:即磁石。为氧化物类矿物磁铁矿的矿石。开采後,除去杂石,选择吸铁能力强者入药。
【2】洗洗酸:酸,通“”,即酸痛,酸楚。洗洗,酸痛貌。
【3】生山谷:《别录》:“生泰山及慈山,山阴,有铁处,则生其阳。”
磁石,味辛,性寒。治疗周痹,风湿,肢体关节疼痛,手不能持物,腿不能持重,酸痛酸楚貌。还能消除大热,心胸烦满及耳聋。又名玄石。产于山谷中。
按:磁石味辛则可散风;入肺肃金、金能平木,可以治风。肺司水道,可以行湿;石性燥又能除湿。本品又能入肾,补肾强骨。外而祛风湿,内而补肾壮骨,为治痹止痛之佳品。
凝水石(寒水石)
凝水石[1],味辛,寒。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2]。久服,不饥。一名白水石。生山谷[3]。
注:
【1】凝水石:即寒水石。
【2】水饮之:(1)指用药方法,水煮饮之;将其化水饮之。(2)指病症,渴喜水,饮之。
【3】生山谷:《别录》:“生常山,又中水县及邯郸。”
寒水石,味辛,性寒。主治身热,腹内积聚,内有邪气。皮肤灼热如火烧,心胸烦闷,喜水多饮。长期服用,使人不易饥饿。又名白水石。产于山谷。
按:寒水石味辛微咸而性寒,辛散寒泻,内外双解,而为祛热要药,所以主治身热、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等热盛诸证。本品味辛可发散而能通利散结,寒能泻热,咸能软坚,所以可治腹中积聚。
阳起石
阳起石[1],味鹹,微溫。主崩中漏下,破子臟[2]中血,癥瘕结气,寒热腹痛,无子,阴痿不起,补不足。一名白石。生山谷[3]。
注:
【1】阳起石:为硅酸盐类矿物阳起石或阳起石石棉的矿石。采得後,去淨泥土、杂石。
【2】子臟:指胞宫,即女子胞。
【3】生山谷:《吴氏本草》:“生泰山。”《别录》:“生齐山及琅琊,或云山、阳起山。”
阳起石,味咸,性微温。主治崩漏,破除胞宫中瘀血、衃血,及症瘕肿块,气滞阻结。治疗寒热腹痛、不育、阳痿,补虚劳不足。又名白石。产于山谷。
按:阳起石,禀纯阳之气,性味咸温,长于温肾壮阳、补命火,所以主治命火不足引起的阴痿不起,虚劳不足。脾阳得温,统其阴血,则崩中漏下自止。对于破子脏中血、症瘕结气,若因于阳气不足、阴寒凝积、气血郁滞所致,阳起石温肾之阳,破除寒积,流通血脉,且其味咸可以软坚,所以可以治疗。
孔公孽
孔公孽[1],味辛,溫。主伤食不化,邪结气,恶瘡,疽,瘘,痔,利九窍,下乳汁。一名通石[2]。生山谷[3]。
注:
【1】孔公孽:孽,niè。一名孔公石,一名通石。状如牛羊角,中有孔通,故名通石。实为钟乳床。
【2】一名通石:条文缺此句,依据《御览》加。
【3】生山谷:《别录》:“生梁山。”
孔公孽,味辛,性温。主治饮食所伤、运化不利,邪气聚结,恶疮、痈疽,鼠瘘,痔疮。能通利九窍,下乳汁。又名通石。产于山谷洞中。
按:孔公孽,为钟乳石之房,其内中空,性味辛温而通阳散寒利窍,所以善治寒结气滞、伤食不化等证。辛温行散,化瘀行滞,血脉和畅,因而主治血脉不和所致恶疮、疽、瘘、痔等证,九窍通利,乳汁自下。
殷孽
殷孽[1],味辛,溫。主烂伤[2],瘀血,泄痢,寒热,鼠瘘[3],癥瘕结气。一名薑石。生山谷[4]。
注:
【1】殷孽:一名薑石,钟乳根也。《本草纲目》云:“盖殷孽如人乳根,孔公孽如乳房,钟乳如ru头也。”又因其盘结如薑,故名薑石。
【2】烂伤:即汤火伤。其重者,继发感染而为烂疮。
【3】鼠瘘:鼠,瘰疬既溃为瘘疮,犹鼠所穿之窠穴,塞其此而复穿其彼耳。瘘,指瘰疬溃破,犹蝼穴之多孔口。
【4】生山谷:《别录》:“生赵国,又梁山及南海。”
殷孽,味辛,性温。主治肌肤烂溃、瘀血肿痛,泻泄下痢,身发寒热,瘰疬溃破,症瘕肿物,阻碍气机。又名姜石。产于山谷洞中。
按:殷孽,为钟乳石之根床,性味辛温,通行气血,化瘀散结,通阳散寒,所以主治烂伤、瘀血、鼠瘘、症瘕结气,及虚寒泄利。
铁精落(铁精铁落)
铁精[1],平。主明目,化铜。铁落[2],味辛,平。主风热,恶创,疡疽,瘡痂,疥,气在皮肤中。铁,主坚肌,耐痛。生平泽[3]。
注:
【1】铁精:为炼铁炉中的灰烬铁粉。
【2】铁落:为生铁煅至红赤,外层氧化时被锤落的铁屑。
【3】生平泽:《别录》:“生牧羊及城,或析城。”
铁精,性平。主明目,能化铜。铁落,味辛,性平。主治风热为病,恶疮,痈疽、疮痂、疥癣,邪气在皮肤中。铁,能使人肌肉坚健,并耐疼痛。产于煅铁之平地,或处理炼渣之水边。
按:“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铁精性平,能疏散风热,铁为金象,其性平则能制木以平肝火,质重而降,色黑入肾,能填精生血以上受,所以能“明目”。铁落辛平以散风热毒邪,质重降泻,以泻心肝之火,所以主治此证。噩疮、痈疽等皮肤病,多邪伤血分,成脓以后,损伤精血。本品入肾填精,生血,清热,以利疾病恢复。本品质沉铁属,铁性坚敛,对于恶疮疡疽溃后脓汁稀而多,本品又可收敛排脓,助肌重生。
理石
理石[1],味辛,寒。主身热,利胃[2]解烦,益精,明目,破积聚,去三虫。一名立制石。生山谷[3]。
注:
【1】理石:《本草纲目》云:“理石,即石膏中之长纹直如丝,明洁色带微青者,故此石与软石膏一类二色,亦可通用。”实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中的纤维石膏。
【2】利胃:泻阳明燥热,理胃腑热结,复其通降之职,故云利胃。
【3】生山谷:《别录》:“生汉中及庐山。”
理石,味辛,性寒。主治身热,通利胃腑,泻热除烦,生津益精,使人目明,破除腹内积聚,驱蛔虫、蛲虫、赤虫。又名立制石。产于山谷矿内。
按:理石味辛无毒,得阳明燥金之味,气寒而禀太阳寒水之气。辛能散邪理结,寒能泻阳明胃热。辛寒相合,则能宣清并行,所以有清热、利胃、解烦之功。因其辛寒能散上焦风热,质重味厚而沉,善泻阳明胃热。热去津存;利胃则生化气血津液,所以能“益精明目”。本品辛利善行,行积滞,通经络,逐瘀血,祛留结,解虫毒。
长石
长石[1],味辛,寒。主身热,四肢寒厥[2],利小便,通血脈,明目去翳眇[3],下三虫,杀蛊毒。久服不饥。一名方石。生山谷[4]。
注:
【1】长石: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的矿石。
【2】寒厥:这裏指手足逆冷。此因热深厥深所致。
【3】翳眇:翳yì,音“义”。凡眼内、外所生遮蔽视线之目障,皆可称翳。眇,miǎo,音“秒”。《说文》曰:“小目也。”指视野缩小或眼失明。
【4】生山谷:《别录》:“生长子山及泰山、临淄。”
长石,味辛,性寒。主治身热,手足逆冷,通利小便,畅通血脉,明目,去内、外目障,驱蛔虫、蛲虫、赤虫等,消除蛊毒。长期服用,增加耐饥力。又名方石。产于山谷沉积岩层中。
按:长石气味辛寒,辛能散,寒能清,辛寒相合,散清并具,所以主治身热。四肢寒厥,为热郁亢盛,阳气不能达于四末所致。本品清透邪热,邪热得清,阳气布达,则厥自除。本品辛寒,散肺中之邪热,质重下沉,助肺之肃降,所以能通调水道,利小便;肺朝百脉,而通血脉。本品辛寒,能疏散在上之风热,所以主治风热所致之翳眇以明目。本品聚通、散、清、透于一身,祛邪益正,所以可下三虫,杀蛊毒,久服不饥。长石清热类似石膏,而利小便、通血脉、下三虫、杀蛊毒,优于石膏。
肤青
肤青[1],味辛,平。主蛊毒,及蛇、菜、肉诸毒,恶创。一名推青[2],生川谷[3]。
注:
【1】肤青:石之一种,色青而名。
【2】一名推青:孙、黄辑本无此四字,今据马继兴辑注本加。
【3】生川谷:《别录》:“生益州。”
肤青,味辛,性平。主治蛊毒,以及蛇毒、菜肉等多种毒、恶疮。又名推青。产于山川低谷中。
按:肤青性味辛平,质重。既能行瘀散滞,又能降泄秽浊郁热以解毒,所以主治蛊毒及蛇、菜、肉诸毒,恶疮。
上,玉石中品一十四种,旧一十六种,考铁落、铁,宜与铁精为一。
以上,属玉石部中品一十四种,旧本为一十六种。经考究铁落、铁,宜与铁精合为一种。
干姜
乾薑[1],味辛,溫。主凶月满[2],逆上气,溫中,止血,出汗,逐风溼痹,肠澼[3]下利。生者,味辛,溫[4],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谷[5]。
注:
【1】乾薑:为薑科植物薑的乾燥根茎。
【2】凶月满:即胸部胀满。
【3】肠澼:痢疾古称。
【4】味辛,溫:孙、黄诸辑本无此三字,今据马继兴辑注本加。
【5】生川谷:《别录》:“生犍为及荆州、扬州。”
干姜,味辛,性温。主治胸部胀满,咳嗽气逆。能温胃暖脾,止血,使人出汗,散风逐湿除痹痛,治疗痢疾、泄泻。生姜,味辛,温。用之更好。长期服用,能去除臭气,通神明。生长在川坡及山间低谷的沙土地里。
按:干姜,辛温偏热,气味俱厚,纯阳之品。上能散肺中风寒,温肺化痰,助肺宣降,中能温胃暖脾,辅脾止血。本品辛温行散,逐风寒湿邪而治痹痛。肠澼下利,初病多实,用其辛开、行散、温通之力,祛除秽浊、壅滞之邪;中则虚实夹杂,用其温补、行瘀、散滞之功;末则正虚为主,取其温中暖脾,行滞理血。干姜能通神明,但生姜尤良。姜之辛窜入心,有开豁冲散之力,善豁痰利窍,此豁痰而通神明;姜之辛而不荤,去邪辟秽,此去秽气而通神明;姜之辛散温通,能破血滞,通血脉心气而通神明。实为通神明之佳品。
苍耳实(苍耳子)
枲耳实[1],味甘,溫。主风头寒痛,风溼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2]死肌。久服,益气,耳目聪明,强志,轻身。一名胡枲,一名地葵。生川谷[3]。
注:
【1】枲耳实:枲,xǐ,音“徙”。即苍耳子。为菊科植物苍耳带总苞的果实。
【2】恶肉:指瘀血停著肌肉及息肉、恶疮、疾等病症。
【3】生川谷:马继兴辑注本:“生川谷及田野。”《别录》:“生安陆及六安田野。”
苍耳子,味甘,性温。主治风寒入头,头风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疼痛,恶肉,肌肉麻木不仁等。长期服用,能补益精气,耳聪目明,增强肾志,轻健身体。又名胡枲,又称地葵。生长在川坡和山间谷道上,以及田野里。
按:苍耳子,性味甘温。因其气厚味薄,能上达巅顶,疏散脑户之风寒,所以为治疗风头寒痛之要药。甘能益血,温能疏达,流利关节,宣通脉络,祛散风寒湿邪,所以治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多为毒邪壅滞,肌肤失养所致。本品温通血脉,可散毒除湿。
葛根
葛根[1],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2],起阴气[3],解诸毒[4]。葛穀[5],主下痢十岁已上。一名齐根。生川谷[6]。
注:
【1】葛根:为豆科植物葛的块根。
【2】诸痹:痹者,闭也。指气血闭阻不通,外而肌肉筋脈疼痛,内而滞下、梗阻呕吐等病证。
【3】起阴气:指葛根清胃生津,鼓舞胃气,引津上润以止消渴的作用。
【4】诸毒:指溫热毒邪、酒毒、食诸菜中毒、狂犬毒、药物中毒如野葛、巴豆、百药毒等。
【5】葛穀:为豆科植物葛的种子,卵圆形而扁,赤褐色,有光泽。
【6】生川谷:《吴氏本草》:“生泰山。”《别录》:“生汶山。”
葛根,味甘,性平。主治消渴,身体高热,呕吐,各种肢体痹痛,能起阴气,清胃生津,鼓胃胃气,引津上润,解热毒、酒毒、食物中毒等多种毒。葛谷,主治下痢、久痢,有的病程长达十年,又名鸡齐根。生于靠水之山坡及山间低道上。
按:葛根,味甘平而气轻质润多津。不仅生津,且其气轻浮,鼓舞胃气引津上行,所以能治消渴,起阴气。性平偏凉,气轻散邪,所以主治身大热。中焦湿热,脾有湿则清不升,胃有热则浊不降,壅而呕吐。葛根甘平,清胃生津以主降;其气轻浮,鼓舞脾气以升清。清升浊降,呕吐自止。津液不足,肢体关节失其濡润,若逢邪热留羁则发为诸痹,葛根生津散热,津旺则血脉充,肢体关节得其濡养,且气轻散邪则诸痹自除。
栝楼根(天花粉)
栝楼根[1],味苦,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一名地楼。生川谷及山阴[2]。
注:
【1】栝楼根:一名天花粉。为葫芦科植物栝蒌的根。
【2】生川谷及山阴:《别录》:“生洪(弘)农。”
天花粉,味苦,性寒。主治消渴,身热,心胸烦闷满胀,身体高热,能补体虚,安中焦,治疗跌打损伤或金刃伤。又名地楼。生于川坡、山间谷道旁及阴湿的山草丛中。
按:热盛烁液可致消渴,天花粉苦寒,清热泻火,火去津存。肺胃阴虚生燥,亦可致消渴,本品兼以甘味,且质润,则能滋阴生津以润燥,因而能治。火浮于外则身热,火入于里则烦满、大热。本品苦寒降泄,清热泻火解毒,所以能治此证。续绝伤,只因苦能走血,通利血脉,苦寒清热解毒而消肿,微甘性寒质润,生津养液扶正以生肌。
苦参
苦参[1],味苦,寒。主心腹结气[2],癥瘕积聚,黄疸,溺有馀沥[3],逐水,除痈肿,补中[4],明目,止淚。一名水槐,一名苦。生山谷及田野[5]。
注:
【1】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的根。
【2】心腹结气:由心、脾之病所致,而见胸闷憋气,心痛,脘中痞塞等症。
【3】溺有馀沥:“溺”,“尿”之古字。指小便淋滴不禁。
【4】补中:顺脏腑之性、有利其功能发挥为补。“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苦参性味苦寒,擅能清热燥湿,故云补中。
【5】生山谷及田野:《别录》:“生汝南。”
苦参,味苦,寒。主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小便淋滴不禁。能逐水,消除痈肿,健补中焦。明目止泪。又名水槐、苦。生于山坡、山间谷道边及平原田地上。
按:心腹结气,多由心、脾之病所致,因心主血,血载气,病则不能载运。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病则痞结。其中若因热壅结气,苦参性寒,善于泻火降热,可治此证。若因湿热搏结而致,本品苦寒,气味俱浊,荡涤湿热,结气可去。症瘕积聚,有因湿热而致,有因虫而致,有因寒癖宿滞,饮食不消而致,有因血瘀而致,本品味苦走血,性降通利,所以都可治。
当归
当归[1],味甘,溫。主逆上气,溫疟寒热,洗[2]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3],诸恶瘡疡金疮。煮饮之。一名乾归。生川谷[4]。
注:
【1】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
【2】洗:《大观》本作“癣”。森立之本作“洗洗”。形容畏风寒的样子。
【3】绝子:指女性不孕。
【4】生川谷:《别录》:“生陇西。”《吴氏本草》:“生羌胡地。”
当归,味甘,性温。主治咳嗽气逆,甚至喘息,温疟,身发寒热,恶风寒,非经期妇女阴道点滴出血,不孕,各种恶疮、痈疡、金疮等。煮汁饮用。又名干归,生长在川坡及山间低道旁。
按:咳逆上气有新、久之分。新病在气,久病入络伤血。新病邪实在气,可配用当归,使气血相依,相得益彰。久病在血,血不和而气逆,用当归和血、调血,即能顺气、治气。若阴虚阳无所附,可用当归补血养阴,使阳附气降。肺燥亦令人咳。当归“内润脏腑……能润肺金之燥,所以本经谓其主咳逆上气”(《医学衷中参西录》)。五脏六腑都能令人咳,并非只有肺。肝郁侮肺致咳,当归养肝和血,舒肝解郁即可治;心有所损,血有所瘀则心咳,当归补血养心,活血行瘀也可治;肾阴不足,金水不生则劳嗽,当归补血养肝,精血互生也可主;又有冲任血海不足,气逆犯肺,当归补血以填冲任,也可治。可见,当归是治疗咳逆上气之要药。
麻黄
麻黄[1],味苦,溫。主中风,伤寒,头痛,溫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一名龙沙。生川谷[2]。
注:
【1】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
【2】生川谷:黄奭辑本、孙氏辑本均缺此文,现据森立之辑本加。《别录》:“生晋地及河东。”
麻黄,味苦,温。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能解表使人出汗,以去邪散热,止咳平喘,消除寒邪和郁热,亦能破除腹内症瘕积聚。又名龙沙。生长在川坡、山间谷道旁及河床沙地上。
按:麻黄,味苦兼辛而性温,长于解表,使风寒之邪随汗而解,善于治疗风邪袭于太阳经之中风、寒伤太阳之伤寒,使头痛等证消除,且除寒热。发汗散邪,能去郁热,所以治温疟,去邪热气;风寒束表、袭肺,肺失清肃,不能主气,宣降失常,发为咳喘。麻黄辛温,发汗透表以祛风寒邪气,肺得清肃,则咳止喘平。且有苦味,苦温化湿除饮,以畅气道,所以止咳逆上气。症坚积聚为寒气凝血而成。麻黄苦入心,心主血,温能散寒活血,则症坚积聚自散。
通草(木通)
通草[1],味辛,平。主去恶虫[2],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脈、关节,令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谷[3]。
注:
【1】通草:指木通。为木通科植物白木通或三叶木通、木通的木质茎。
【2】恶虫:(1)虫之为物,见则厌恶,病则恶心,故云恶虫。(2)虫之为害,每致形体消瘦,食欲減退、腹痛时作,甚可杀人,为害险恶,故亦称恶虫。
【3】生山谷:《别录》:“生石城及山阳。”
木通,味辛,性平。能驱逐噩虫,消除脾胃之寒热邪气,通利九窍、血脉、关节,增强记忆力。又名附支。生于山坡及山间谷地半阴处。
按:湿热生虫,木通清热利湿,所以去噩虫。木通性平偏凉,因而除胃热;利湿去浊,而气味芬芳,所以又伸脾气、振脾阳以去寒。木通味辛、质轻,宣通气血,在上、在外之窍可利;又能利水道、泻肾家之湿火,而利下窍。
芍药(白芍药)
芍药[1],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2],破坚积[3]、寒热、癥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一名白木[4]。生川谷及邱陵。
注:
【1】芍药:指白芍药。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根。
【2】血痹: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脈证並治》。痹者,闭也。血涩不行,气血虚弱。证见身体不仁,肢节疼痛,脈微涩,尺脈小紧。
【3】坚积:坚硬之积也。其病日积月累而成,其形日渐增大,固定不移,边缘清楚。故《金匮要略》云:“积者,脏病也,终不移。”
【4】一名白木:孙、黄辑本无此四字,今据马继兴辑注本加。《艺文类聚》引《本草经》:“生山谷及中岳。”
白芍药,味苦,平。主治邪气所致的腹痛,消除血痹,能破消腹内坚硬的积块,去身体寒热,腹内症瘕肿物,止疼痛,通利小便,补益精气。又名白木。生长在川坡以及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和丘陵地带。
按:血脉瘀阻,闭塞不通,所以致血痹。血瘀甚而有形,则致坚积。若因气急挛痛而血痹,白芍药敛气,缓急止痛,则气顺血和。脾统血,脾和则血脉自和。白芍药治肝补脾,陡健脾经,统血则血痹除、坚积消。肝藏血、主疏泄,白芍药养肝又能收敛横逆,以利疏泄,则气血自和。若因血虚致痹,白芍药补血,血旺则流畅,血痹、坚积亦去。小便不利若因肝疏泄失常而致,白芍药柔肝以敛横逆,则疏泄正常,下达宗筋,小便畅利。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水泛滥。白芍药抑肝补脾,土坚则水清、膀胱利,水气去。而且白芍药为养肝调肝要药,肝不足,用之可补;肝太过,用之可抑,总使肝之疏泄正常。
蠡实
蠡实[1],味甘,平。主皮肤寒热,胃中热气,风寒溼痹。坚筋骨,令人嗜食。久服轻身。花、叶,去白虫[2]。一名剧草,一名三坚,一名豕首。生川谷[3]。
注:
【1】蠡实:即马蔺子,也叫马莲子。为鸢尾科植物马蔺的种子。
【2】白虫:据《诸病源候论·九虫候》云:“三曰白虫,长一寸。”又云:“白虫相生,子孙转大,长至四五尺,亦能杀人。”当为今之虫条虫。
【3】生川谷:《别录》:“生河东。”《吴氏本草》:“生寃句。”
蠡实,味甘,性平。主治皮肤寒热,胃中有热诸证,风寒湿痹。能强健筋骨,使人嗜食。长期服用,使人身体轻健。马蔺花和叶,能驱虫条虫。又名剧草、三坚、豕首。生长在向阳的川坡及山间低道旁。
按:蠡实,味甘,平。味甘补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脾健运则气血充足而循经,肢体受益而健美、筋骨受益而坚实。正气充沛,脉络宣通,邪气自退,痹证自除,所以主治皮肤寒热,风寒湿痹。蠡实为马蔺种子,子主沉降,能下泄通达,降泄结气,所以主治胃中热,令人嗜食。虫由湿热以生,得苦则安,得酸则伏。蠡实的花和叶,咸酸苦微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所以治虫、去虫。
瞿麦
瞿麦[1],味苦,寒。主关格,诸癃结[2],小便不通。出刺[3],決痈肿[4],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血[5]。一名巨句麦。生川谷[6]。
注:
【1】瞿麦:为石竹科植物瞿麦或石竹的带花全草。
【2】癃结:癃,《说文》曰“罢病也”,谓之废疾。《内经》指小便不通或淋症。癃结,指小便闭结不通。
【3】出刺:《本草求真》释为拔肉刺。
【4】決痈肿:指痈肿有脓用之,破而排脓作用。
【5】闭血:(1)指瘀血。(2)指闭经、恶露等病症。
【6】生川谷:《别录》:“生泰山。”
瞿麦,味苦,性寒。主治关格,各种小便闭结、潴留、不通。还能拔刺,破痈、排脓、消肿,明目,去翳障,并能堕胎、流产或下死胎,逐瘀血、恶露,通经。又名巨句麦。生长在川坡和山间浅谷里。
按:瞿麦,性味苦寒,性滑利,泄降利水,清热,所以主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苦能走血,阴寒沉降,所以能破胎堕子,下闭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苦能入心,寒能清热,所以能决痈肿。
元参(玄参)
元参[1],味苦,微寒。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馀疾[2],补肾气,令人目明。一名重台。生川谷[3]。
注:
【1】元参:即玄参。为玄参科植物玄参的根。
【2】产乳馀疾:繫指产後有关各病,如血虚生热,产後便秘,产後晕厥及产後寒溫诸症。元参滋阴生血,濡润大肠,则治便秘;濡润肝肾,则治晕厥、痉病抽搐;濡润血脈、心肾,则治产後血虚发热。又因苦寒涼血、清热,可治产後溫热等。
【3】生川谷:《别录》:“生河间及寃句。”《吴氏本草》:“或生寃句山阳。”
玄参,味苦,性微寒。主治腹内寒热积聚,女子产后遗留诸证。能补肾气,使人目明。又名重台。生长在山谷里。
按:积聚有因阴血亏虚,血流不畅,逐渐瘀积而成。本品滋阴生血,以充脉道,则血旺而流畅,积聚消;有因火气凝结而成积聚,本品苦寒,又善清热凉血,火去壅瘀除,积聚散;况玄参其味兼咸,咸可软坚。能启肾气上交于肺,得水天一气上下环转,促使腹中寒热结聚自散!
秦艽
秦[1],味苦,平。主寒热邪气,寒溼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生山谷[2]。
注:
【1】秦:即秦艽。为龙胆科植物大叶龙胆、粗茎龙胆、西藏龙胆的根。
【2】生山谷:《别录》:“生飞鸟山。”
秦艽,味苦,性平。主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身体肢节疼痛,并能下水、通利小便。生长在山野和山间沟谷里。
按:秦艽味苦兼辛,而性平和,既祛寒邪,又除热邪。辛能宣发,以散在表之风寒湿邪;苦能降泄,以除在里之湿热,表里双解,所以为治疗痹证要药。又本品苦能燥湿,助脾气以运化;辛能宣发,助肺气以通调水道,所以能下水、利小便。
百合
百合[1],味甘,平。主邪气腹张[2]、心痛[3],利大小便,补中益气。生川谷[4]。
注:
【1】百合:为百合科植物百合、细叶百合、麝香百合及其同属多种植物鳞茎的鳞叶。
【2】腹张:即腹胀。
【3】心痛:主要指胃脘痛,其次指心前区痛即心痛。
【4】生川谷:《别录》:“生荆州。”《吴氏本草》:“生寃句及荆山。”
百合,味甘,性平。主治邪气阻滞腹部胀满、胃脘痛,心前区痛,能通润大便、畅利小便,补中焦益精气。生长在川谷里。
按:热邪蕴结阳明则腹胀脘痛,百合清润开结,通利泄导,热去腑通则不胀痛。若阴虚胃燥,百合甘寒益阴,清润解燥,燥解则脾胃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家有热,乱于脾胃,则腹胀、心痛。百合清心,热去则痛止。若神聚而痛,百合安神,神安则痛止。
知母
知母[1],味苦,寒。主消渴、热中[2],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一名蚳[3]母,一名连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参,一名水参,一名水浚[4],一名货母,一名蝭[5]母。生川谷[6]。
注:
【1】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
【2】热中:按内经“邪在脾胃,阳气有馀,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指胃火炽盛,善饥能食的病症。
【3】蚳:qí,音“奇”。
【4】浚:jùn,音“俊”。使水疏通、流通故名。
【5】蝭:tí,音“提”。
【6】生川谷:《别录》:“生河内。”
知母,味苦,性寒。主治消渴,中焦热盛,善饥能食,能除邪气,消肢体浮肿,利水,补津液不足,益精气。又名蚳母、连母、野蓼、地参、水参、水浚、货母、蝭母。生长在向阳的川坡上,山间沟谷沙丘上。
按:肺为水之上源,肺有伏热,渴而引饮,每致水道不能通调,膀胱绝其化源,小便闭塞而水泛溢为肿。高源水泛,当责之肺。知母苦寒,清肺金而滋水之化源,通调水道,则肿自消。若下焦真水不足,膀胱干涸,无阴则阳无以化,水亦泛滥为肿。下游泛滥,当责水脏。知母润燥滋肾,清金泻火,金水相生,使阴气行,阳自化,小便通,水肿消。可见治水并非务求淡渗,当知水有源头,治病求本。
贝母
贝母[1],味辛,平。主伤寒,烦热,淋沥[2],邪气,疝瘕,喉痹[3],乳难,金疮风痉[4]。一名空草。
注:
【1】贝母:川贝为百合科植物卷叶贝母、乌花贝母或棱砂贝母等的鳞茎。
【2】淋沥:(1)小便频、急、热痛,排尿不畅,甚至点滴而出。(2)亦有小便不爽,便後馀沥不尽。(3)指精浊从窍端淋沥不断的症状。
【3】喉痹:痹者,闭也。咽喉肿塞疼痛,水浆不能入,令人壮热恶寒,甚至呼吸困难,类似今之急性咽喉炎。
【4】金疮风痉:因金刃创伤,皮肉筋脈受损,邪气因入,而致颈项强直,手足抽搐,甚至角弓反张,神昏等症。即今之破伤风。
贝母,味辛,性平。主治伤寒,烦热,小便淋沥,有热邪之气,疝瘕,喉痹,妇人产后乳少或无乳,金刃创伤所致风痉。又名空草。
按:肺主治节,通调水道,行于膀胱,若肺壅实,则下窍不利。贝母辛平偏凉,善除肺之痰热,邪气去,治节行,则淋沥愈。亦有膀胱有热而致淋沥。亦有心热移于小肠而致淋沥,贝母兼有苦味而入心经,凉则除热,苦凉降泄,则小肠之热亦去,淋沥可利。仲景治“妊娠小便难,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亦有此意。妊娠后血虚有热,气郁化燥,膀胱津液不足,肺气失于通调,故致小便难而不爽,贝母利气解郁,清气化源,散膀胱之热,解郁除热则小便自能爽利。贝母主淋沥,莫等闲视之。
白茞(白芷)
白茞[1],味辛,溫。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2],阴肿,寒热,风头[3],侵目[4]淚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5]。一名芳香。生川谷[6]。
注:
【1】白茞:茞,chǎi,音“ ”。又zhǐ,音“芷”。即白芷。
【2】血闭:即经闭。
【3】风头:即头风。
【4】侵目:(1)风热上犯于目。(2)指迎风,风寒刺激于目。
【5】面脂:指用植物或矿物药,与动物脂经一定加工而成油性药膏,用来塗面,以治面黑瘢疵等,並能养颜美容。
【6】生川谷:马继兴辑注本为“生川谷下泽”。《别录》:“生河东。”
白芷,味辛,性温。主治妇人漏下及赤白带下,闭经,外阴肿痛,身发寒热,头风头痛,迎风流泪或风热犯目而赤痛多泪,养肌肉和皮肤,使其滑润光泽,可制作养颜美容面脂。又名芳香。生长在川坡、山间沟谷里。
按:冲脉隶于阳明,白芷味辛性温,善入阳明,散胃之寒,燥脾之湿,所以主治漏下赤白。也有肝经湿热下注的,白芷入肝,辛能疏肝、散郁热,行气血,芳香可以燥湿。脾主肌肉,白芷芳香燥湿悦脾,以助气血生化,辛温外达,则长肌肤而润泽。
淫羊藿
淫羊藿[1],味辛,寒[2]。主阴痿,绝伤[3],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一名刚前。生山谷[4]。
注:
【1】淫羊藿:亦名仙灵脾。为小檗科植物淫羊藿、心叶淫羊藿或箭叶淫羊藿的茎叶。
【2】寒:《本草经疏》:“淫羊藿,其气溫而无毒。《本经》言寒者,误也。”
【3】绝伤:一指络脈绝,阴精阳气不能达于宗筋、阴茎。《金匮》云,络脈者,阴精阳气所往来也。一指阳气大伤欲绝,亦致阳痿。
【4】生山谷:《别录》:“生上郡、阳山。”
淫羊藿,味辛,性寒(温)。主治阳痿,阴茎中疼痛。能利小便,增益气力,强健肾志。又名刚前。生长于山谷中。
按:淫羊藿入命门,兼入肝肾,味辛、甘而性偏温。味辛润肾,开理,致津液,通气也。甘温益阳以助气化,所以利小便。小便主于膀胱,亦赖肝之疏泄。肝虚木郁,也可致水道不畅,小便不利。本品入肝,味辛行散开郁,助肝疏泄,则小便通利。因此,《本经》言其“利小便”,不容忽视。
黄芩
黄芩[1],味苦,平。主诸热[2],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瘡,疽蚀,火疡。一名腐肠。生川谷[3]。
注:
【1】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
【2】诸热:(1)指邪热、湿热、郁火。(2)多处有热,外而肤表,内而臟腑;在气、在血;上而心肺,中而脾胃,下而肝胆、膀胱、大小肠等,非独肺也。
【3】生川谷:《别录》:“生秭归及寃句。”
黄芩,味苦,性平。主治各种热证,黄疸、痢疾、泄泻,并能逐水、下瘀通经,治疗恶疮、痈疽、肌肉溃疡、火疮肿痛等证。又名腐肠。生长在山谷中。
按:肺主通调水道,肺热则失清肃之令,水道不通。黄芩苦平偏寒,苦能泻肺,寒能清肺,肺清实去则通调水道,气化下及膀胱而水下逐。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脾湿不运则水泛溢。黄芩苦能燥湿,湿去则脾健运。可见黄芩“逐水”颇有道理。血闭即经闭不通。有因热雍而致的,心主血,黄芩味苦清心,苦又降泄;有因中焦湿热,脾不统血,血不健运而致的,黄芩清热燥湿,则脾健运、统血,所以主治此证。黄芩,质细而实,沉重下降,专泻大肠下焦之火,攻肠中蓄血。
狗脊
狗脊[1],味苦,平。主腰背强,关机[2]缓急,周痹,寒溼膝痛,颇利老人。一名百枝。生川谷[3]。
注:
【1】狗脊:为蚌壳蕨科植物金毛狗的根茎。
【2】关机:(1)指关节。关者,相关连属也;机者,枢机要害也。(2)指启闭、开合之机关,即肾。“盖溺虽出于膀胱,而启闭由于肾,启闭之以时,犹关节之以利……肾固主藏,五脏六腑之精而敷布于周身百节者也,故以启闭之机关,可验屈伸之机关……以屈伸之机关,可揣启闭之机关,用是知狗脊所治之失溺不节,必机关有倔强之萌者矣。”(《本经续疏》)
【3】生川谷:《别录》:“生常山。”
狗脊,味苦,性平。主治腰背强直,关节松弛或拘急,周痹,寒湿凝滞而膝疼痛。对老年人颇为有利。又名百枝。生长在山谷中。
按:狗脊味苦兼甘,平而偏温。“腰背强,关机缓急”,有因肾虚所致,狗脊味甘以益气血,性温能补肾气;又有虚实夹杂的,本品补而能走、能泻,温补肾气以胜风寒,味苦又能燥湿,所以主治此证。
石龙芮
石龙芮[1],味苦,平。主风寒濕痹,心腹邪气,利关节,止烦满。久服,轻身,明目,不老。一名鲁果能[2],一名地椹。生川泽石边[3]。
注:
【1】石龙芮:为毛茛科植物石龙芮的全草。
【2】鲁果能:《御览》作“食果”。
【3】生川泽石边:《别录》:“生泰山。”
石龙芮,味苦,性平。主治风寒湿痹,心腹邪气,通利关节,止烦除满。长期服用,能轻健身体,明目,延缓衰老。又名鲁果能、地椹。生长在有水川坡、潮湿地、石边湿缝中。
按:石龙芮,傍水而生,禀水之性,善入下焦以补肝肾、壮筋骨。又其味苦,苦入心,走血,而利心气,行气血;苦又燥湿,助脾气以统血,所以主治风寒湿痹,心腹邪气,利关节,止烦满。本品补肝,因而久服明目;又能补肾,因而久服轻身、不老。
茅根(白茅根)
茅根[1],味甘,寒。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其苗,主下水。一名兰根,一名茹根。生山谷田野[2]。
注:
【1】茅根:即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茎。
【2】生山谷田野:《别录》:“生楚地。”
白茅根,味甘,性寒。主治虚劳所伤,身体消瘦虚弱,能健补中焦,益津气,消除瘀血、经血闭阻不通,身发寒热,通利小便。茅根苗,能下水。又名兰根、茹根。生长在山间谷道旁和田野上。
按:茅根“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今人不解。本品味甘,甘能补脾,益脾所以补中;性寒则能清热,除热而不损胃气,祛邪而令中气复、津液生,所以为热病后期及虚劳病伴虚热、吐衄、尿血者的良药。
紫菀
紫菀[1],味苦,溫。主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躄[2],安五臟。一名青菀[3]。生山谷[4]。
注:
【1】紫菀:为菊科植物紫菀的根及根茎。
【2】痿躄:是指肢体筋脈弛缓,软弱无力,严重者手不能握物,足不能任身,肘、腕、膝、踝等关节知觉脱失,渐至肌肉萎缩而不能运动的一种病症。
【3】一名青菀:孙、黄辑本无此四字,今据马氏辑注本加。
【4】生山谷:《别录》:“生房陵及真定、邯郸。”
紫菀,味苦,性温。主治咳嗽气逆,喘息,胸中寒热,结气胀满,能去蛊毒,痿躄,安养五脏。又名青菀。生长在山谷里。
按:紫菀主咳逆上气,医多知晓,而“去蛊毒、痿躄,安五脏”则知之甚少。蛊毒病在腹属土,土壅木塞,腹胀大、尿短赤。火能生土,紫菀微温能散结利脾;又入肝经,助肝疏泄,所以主治此证。肺热叶焦可致痿,本品兼有辛味,入肺以通肺气,使热从二便去,所以主治痿躄。
紫草
紫草[1],味苦,寒。主心腹邪气,五疸[2],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一名紫丹,一名紫芺[3]。生山谷[4]。
注:
【1】紫草:为紫草科植物紫草、新蕨假紫草或滇紫草的根。
【2】五疸:为五种黄疸病。《金匮要略》记有穀疸、酒疸、女劳疸、黑疸、黄疸五种。《千金》记有“黄有五种,有黄汗、黄疸、穀疸、酒疸、女劳疸。”
【3】紫芺:即紫芙。《御览》为“地血”。
【4】生山谷:《别录》:“生砀山及楚地。”
紫草,味苦,性寒。主治心腹邪气,及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等五疸。能健补中焦益精气,通利九窍,畅通水道。又名紫丹、紫芙。生长在高山野草中、山间沟谷里。
按:“五疸,湿热在血中”(《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紫草色紫入血,寒则清理血分之热,质滑则通利,使湿热从小便出,黄疸除。“五疸者,湿热在脾胃所成”(《本草经疏》),本品味苦,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所以能治此证。
败酱
败酱[1],味苦,平。主暴热、火瘡、赤气[2],疥搔[3],疽痔,马鞍热气[4]。一名鹿肠。生川谷[5]。
注:
【1】败酱:为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黄花败酱或近缘植物的带根全草。
【2】赤气:热邪所致皮肤红赤等表现。
【3】疥搔:即疥疮。搔,通“瘙”。瘙,《博雅》云“疮也”。此疮多生于手指,尤以指缝为最,刺痒难忍。甚则传遍全身。
【4】马鞍热气:(1)热有起伏、弛张。(2)骑马过久,居部焮肿,疼痛烦热。
【5】生川谷:《别录》:“生江夏。”
败酱,味苦,性平。主治暴热,火疮,热邪所致皮肤红赤、面赤,疥疮、痈疽、痔疮,弛张热。又名鹿肠。生长在川坡草地及山间谷道旁。
按:大凡暴热、火疮、赤气、疥疮、疽痔、马鞍热气,皆火热毒邪为患。初期以红肿热痛为主,中期以腐肉化脓为主,末期以溃破不收为主。败酱苦平偏凉,长于清热解毒,排脓破瘀,生肌,用此药,初可解毒,中可排脓,末可化瘀而生肌,因此为解毒疗疮之要药。
白鲜(白鲜皮)
白鲜[1],味苦,寒。主头风,黄疸,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溼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2]。生川谷[3]。
注:
【1】白鲜:即白鲜皮。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根皮。
【2】起止行步:(1)起卧不安,不时欲走。(2)因有内热,四肢不安,时动时止,渴饮欲走。
【3】生川谷:《别录》:“生山谷及寃句。”
白鲜皮,味苦,性寒。主治头风头痛,咳嗽气逆,甚则喘息,小便淋沥,妇女阴道肿痛,湿痹,肢体麻木不仁等,四肢不能屈伸,四肢不安,时行,腹中大热,饮水欲走。生长在川坡及山间沟谷中。
按:白鲜皮,味苦性寒。苦能燥湿、降泄、走血。寒能清热解毒、凉血。肝肺热除,则头风自解;脾胃湿热除,则黄疸自消。实火上犯于肺,肺失清肃则咳逆。清肺热则止咳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下焦湿热为病。本品苦寒降泄,直达下焦,清热燥湿,所以主治此证。湿热害人皮肉筋脉,则为湿痹、死肌,本品长于清热利湿,所以能治。
酸酱(酸浆)
酸酱[1],味酸,平。主热,烦满,定志,益气,利水道。产难[2],吞其实立产。一名醋酱[3]。生川泽[4]。
注:
【1】酸酱:《御览》为“酸浆”。即茄科植物酸浆的全草。
【2】产难:即难产。
【3】醋酱:据马继兴辑注本应为“醋浆”。
【4】生川泽:马继兴辑注本为“生川泽及人家田园中”。《别录》:“生荆楚及人家田园中。”
酸浆,味酸,性平。除热,主治心胸烦闷胀满,能安定神志,补益精气,通利水道。难产妇女,吞服酸浆的果实,能很快产下。又名醋浆。生长在川坡及潮湿的田野里。
按:本品味酸独厚而名之。烦热为肝之郁热;满为肝气不疏;志不宁为肾有邪;水道不利、难产为气机阻滞。酸浆味酸兼苦,性平偏凉,善于清肝之火,理肝之郁,泻肾之实,所以能除烦满,安神志,利水道,疗难产。
紫参
紫参[1],味苦辛,寒。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治牛病[2]。一名牡蒙。生山谷[3]。
注:
【1】紫参:时珍曰:“古方所用牡蒙,多是紫参也。”又云:“紫参根干紫黑色,肉带红白,状如小紫草。”
【2】治牛病:孙、黄辑本无此三字,今据《御览》引《本草经》和马继兴辑注本加。
【3】生山谷:《别录》:“生河西及寃句。”
紫参,味苦辛,性寒。主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利九窍,利小便、通大便。还能治牛病。又名牡蒙。生长在山野和山间沟谷中。
按:紫参,文献说法不一,使用失传,究为何物待考。藁本
高木本[1],味辛,溫。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2],除风头痛,长肌肤,悦颜色。一名鬼卿,一名地新。生山谷[3]。
注:
【1】高木本:即藁本。为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本、火藁本的根茎及根。
【2】腹中急:腹中痛,按之腹部肌肉拘紧。
【3】生山谷:《别录》:“生崇山。”藁本,味辛,性温。主治妇人疝瘕,阴部寒冷、肿痛,腹中拘紧疼痛。能消除头风疼痛,长养肌肉和皮肤,使人颜面舒润色美。又名鬼卿、地新。生长在山坡和沟谷中。
按:今人使用藁本,但用其治头、治外,《本经》用其治内,“主妇人疝瘕”、“腹中急”,有特殊意义。清阳不振,寒邪犯内,凝滞气血,肝失疏泄,而为“疝瘕”、“腹中急”。藁本辛温,辛行气血、散瘀郁、助肝之疏泄;温而气烈,善能散寒,所以主治此证。又因本品辛温升散,能祛头面之邪,令气血上充于面,濡养肌肤,悦颜色。
石韦
石韦[1]味苦,平。主劳热[2]邪气,五癃[3]闭不通,利小便水道。一名石革庶[4]。生山谷石上[5]。
注:
【1】石韦:为水龙骨科植物石韦、庐山石韦、毡毛石韦、有柄石韦、北京石韦或西南石韦的叶。
【2】劳热:(1)见《丹溪心法·发热》指虚劳骨蒸发热多由气血亏虚,阳衰阴虚所致。(2)五脏邪热不清亦可致劳热,见《医学入门》。
【3】五癃:五液癃闭,小便不利。亦解五淋。
【4】革庶:zhè,音“蔗”。皮也。以石韦叶长而阔,柔韧如皮,故名石革庶。
【5】生山谷石上:《别录》:“生华阴山谷。”
石韦,味苦,性平。主治劳作太过发热,邪气在内,五液逆闭,小便不利。通小便水道。又名石革庶。生长在山野岩石上、山沟石缝中。
按:石韦为利小便水道要药。肺有热邪或郁热,则不能治节,小便不利。石韦,上能清肺,热去则肃降,水道通而小便利。脾主运化水湿,喜燥恶湿。石韦味苦兼甘,苦能燥湿且主降泄,甘则益脾。膀胱有热,不能气化,可致水道不通,小便不利。石韦味苦,主降泄,入膀胱,性平偏凉,则能清热。亦有肺肾同病而致,“石韦助肺肾之精气,上下相交,水精上濡则上窍、外窍皆通,肺气肃降,则水道通而小便利。”
萆薢
萆薢[1],味苦,平。主 [2]背痛,强骨节,风寒溼周痹,恶创不瘳[3],热气。生山谷[4]。
注:
【1】萆薢: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叉蕊薯蓣、山萆薢或纤细薯蓣等的块茎。
【2】 :即腰。
【3】瘳:chōu,音“抽”。指病癒。
【4】生山谷:《别录》:“生真定。”
萆薢,味苦,性平。主治腰背痛,能强壮骨节,治疗风寒湿痹,周痹,噩疮久不愈,有邪热之气。生长在山谷里。
按:萆薢一般多用于治疗小便白浊、小便频数等证。风寒湿邪在腰背骨节则疼痛,脾主肉属湿,肝主筋属风。萆薇味苦燥湿化浊,质轻气清,以伸阳气,开发腠理,宣行营卫,所以能治此证。又本品入肝,搜风去湿,所以能理风湿与筋之病。
白薇
白薇[1],味苦,平。主暴中风[2],身热,肢满[3],忽忽不知人,狂惑[4],邪气,寒热,酸痛,溫疟洗洗,发作有时。生川谷[5]。
注:
【1】白薇:为萝科植物直立白薇或蔓生白薇的根。
【2】暴中风:病名。(1)指猝中: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喎斜。(2)指急惊风等,壮热,神昏、抽搐。
【3】肢满:指四肢或偏侧上下肢发胀或浮肿。
【4】狂惑:病名。狂,指神识错乱,彻夜不寐,骂詈不休,不避亲疏等;惑,指迷惑烦乱,失去正常的判断力。二者皆为神明错乱所致,故相提並论。
【5】生川谷:《别录》:“生平原。”马继兴辑注本为:“生平原、川谷。”
白薇,味苦,性平。主治暴中风,身热抽搐,四肢胀重,精神恍惚或神识昏迷,狂惑,邪气火热,肢体寒热,酸痛,温疟而洗洗然恶风,身热,发作有一定的时间。生长在平原、山川之坡或山间沟谷中。
按:白薇,多用于除烦安神及温病内热。暴中风,有因郁热过盛,肝阳暴亢,血随气并菀郁于上,清窍闭塞,发为卒中。白薇味苦兼咸,性平偏寒。苦能入心、走血,降泄;偏寒则能清热,咸寒则能滋阴抑火潜阳。有因热邪入内,热盛动风。白薇,苦而兼咸,平而偏凉,为清热凉血之佳品,热除则风熄。
水萍(浮萍)
水萍[1],味辛,寒。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2],长鬚髮,消渴[3]。久服轻身。一名水华。生池泽[4]。
注:
【1】水萍:即浮萍。为浮萍科植物紫背浮萍或青萍的全草。
【2】胜酒:即解酒。酒为热为湿,水萍辛寒气散,热从汗解,湿从尿出,表分消。
【3】消渴:《本草纲目》引作“止消渴”,当从之。
【4】生池泽:《别录》:“生雷泽。”马继兴辑注本为“生池泽水上”。
浮萍,味辛,性寒。主治突然身体发热,全身瘙痒,能行水利小便,解酒毒,长胡须头发,治消渴。长期服用,使人轻健有力。又名水华。生长在池沼、湖泊中。
按:风热之邪入侵,郁于肌表,体内之热不得宣泄,所以为暴热身痒。浮萍,其体轻浮,味辛而宣散,性寒能除热,因而使郁热从外而解。本品轻浮,味辛性寒,上宣肺气,外畅肌表,水道通调,而水自下,此谓宣上而启下。血热则须发易枯、易脱。本品不专入气分,且兼清血热,所以能长须发。热伤津液则消渴,湿热阻遏,津液不布亦为消渴。本品寒能除热,辛寒宣散,开发上焦以敷布津液,通调水道,以利湿邪,所以止消渴。
王瓜
王瓜[1],味苦,寒。主消渴,内痹[2],瘀血,月闭[3],寒热酸疼,益气愈聋。一名土瓜。生平泽[4]。
注:
【1】王瓜:为葫芦科植物王瓜的果实。《纲目》作“王瓜根”。
【2】内痹:内,即。痹,指闭塞不通。
【3】月闭:指闭经。妇女月水不应月来潮。
【4】生平泽:《别录》:“生鲁地田野及人家垣墙间。”马继兴辑注本同。
王瓜,味苦,性寒。主治消渴,气机阻滞,二便不通,血瘀闭经,身体寒热酸痛,补益精气,治愈耳聋。又名土瓜。生长在广阔平地及潮湿的土壤上。
按:内痹,瘀血,月闭,有因热壅血脉而致,王瓜味苦走血,性寒清热;有因湿热壅郁,伤脾则不能统血,气机升降滞塞。本品苦能燥湿,苦能降泄,寒能清热。伤肝则不能疏泄,气血瘀滞。王瓜得春升之气最佳,而具疏泄之能。热盛灼阴则消渴,本品苦寒清热存阴则治之;内痹,脏腑机能阻滞,津液不能化生、输布亦消渴,本品除内痹,故亦主之。血热不洁亦令人消渴,本品味苦走血,性寒解毒清热,故亦主之。王瓜乃治消渴之佳品,倍应重视。
地榆
地榆[1],味苦,微寒。主妇人乳痓痛[2],七伤[3],带下十二病[4],止痛,除恶肉[5],止汗,消酒,明目[6],疗金瘡。生山谷[7]。
注:
【1】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的根及根茎。
【2】乳痓痛:乳,生产,新产。痓,zhì,音“至”。痉挛,抽搐之意,病通痉。《金匮要略》云:“新产血虚,多汗出,类中风,故令病痉”。另指产後乳痛。
【3】七伤:这裏主要指外科七类病:疖、痈、疽、疔、瘤、瘿、岩。非指虚劳七伤。故《本草正义》云:“所谓主七伤,补绝伤,亦皆指外疡言之,非谓地榆苦寒,能治虚损之劳伤也。”
【4】带下十二病:孙、黄诸辑本无“十二”二字,今据马继兴辑注本加。这裏通指妇科十二种病:“一曰:多赤,二曰:多白,三曰:月水不通,四曰:阴蚀,五曰:子臟坚,六曰:子门僻,七曰:合阴阳患病,八曰:小腹寒痛,九曰:子门闭,十曰:子宫冷,十一曰:梦与鬼交,十二曰:五臓不定。”(孔氏《音义》)
【5】恶肉:(1)病名。包括疣赘及瘢痕疙瘩。《肘後方》云:“恶肉者,身中忽有肉,如赤小豆粒突出,便长如牛马乳,亦如鸡冠状。”(2)病症,指腐坏之肌肉。
【6】消酒,明目:孙、黄辑本无此四字。今据马继兴辑注本加。
【7】生山谷:《别录》:“生桐及寃句。”
地榆,味苦,性微寒。主治妇女产后病痉,手足抽搐疼痛,乳痛,外科七类病伤,妇科十二种疾病,能止疼痛,消除恶肉,止汗出,消酒,明目,治疗金刃伤害出血、肿痛及金疮。生长在山地灌木丛及山坡沟谷中。
按:地榆,医家多用于血崩、血痢、带下、烧伤等,《本经》“主妇人乳痓痛”,“除恶肉”,颇有意义。产后正气亏虚,而为邪毒侵袭,入血化风,而致产后发痉。地榆味苦性寒,苦能走血,寒能清热,热去则风息。且苦寒降泄,直达下焦,入肝泻肝,肝风可平。恶肉,为毒扰血脉、气血逆乱则生,或湿热壅瘀血脉而致。本品苦能燥湿、走血,寒能清热,解毒,凉血,所以除恶肉。
海藻
海藻[1],味苦,寒。主瘿瘤[2]气,颈下核[3],破散结气,痈肿,癥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水肿[4]。一名落首。生池泽[5]。
注:
【1】海藻:为马尾藻科植物羊栖菜或海蒿子的全草。
【2】瘿瘤:《说文》曰:“瘿,颈之瘤也。”瘤,肿物也,又名赘。指大粗脖子,或颈腋肿物,或瘿与瘤合指。
【3】颈下核:颈部肿块,形如鸡卵漫肿热痛,或形如枣核而不痛。
【4】十二水肿:指诸经积水,盖以十二经而言。皆有小便少、不利而浮肿。
【5】生池泽:《别录》:“生东海。”马继兴辑注本为:“生东海池泽。”
海藻,味苦,性寒。主治大粗脖子或腋下肿块,颈下肿物,能破散结聚邪气、痈肿症瘕及腹内坚积邪气,治疗腹中上下鸣音亢进,能利十二经积水及水肿。又名落首。生长在池水及湖海中。
按:海藻,医多用于瘿瘤、症瘕,《本经》所说“下十二水肿”,具有重要意义。水为阴质,水赖气行,水赖气化,有因气结不行而致水肿,海藻破散结气,所以主治此证。肺、脾、肾三脏有病,皆可致水肿。海藻寒以清金,开水之上源;苦以燥湿健脾,运化水湿且制水无泛滥之灾;本品兼有咸味,咸寒泻肾,利水消肿。亦有血瘀及症瘕阻滞水道而水肿者,本品可软坚散结,消症瘕畅血脉。
泽兰
泽兰[1],味苦,微溫。主乳妇内衄[2],中风馀疾[3],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金瘡,痈肿瘡脓。一名虎兰,一名龙枣。生大泽傍[4]。
注:
【1】泽兰:为唇形科植物地瓜儿苗的茎叶。
【2】内衄:内者,裏也;衄者,出血也。指内有离经之血、出血,即瘀血而致出血。《御览》作衄血。
【3】中风馀疾:指顽固性头痛、肢体疼痛、风瘫等病症。
【4】生大泽傍:《吴氏本草》:“生下地水傍。”《别录》:“生汝南。”马继兴辑注本:“生诸大泽傍。”
泽兰,味苦,性微温。主治妇人产后内有瘀血、外有出血,中风遗留诸证,腹水胀大,身面四肢浮肿,骨节腔积水而肿大,跌打金刃损伤肿痛、金疮,痈肿疮脓。又名虎兰、龙枣。生长在低洼地、河湖沿岸草丛中。
按:今人用泽兰活血者多,不知泽兰行水优于活血。《本经》所说“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有重要意义。泽兰,味苦燥湿以健脾气,芳香悦脾以快脾气,温通脾阳以助运化,所以能治此证。本品味苦,苦走血、苦降泄;味又兼辛,辛温宣发,助肺通调水道;行滞活血,助肝疏泄,总使水道得利,其肿自消。
防己
防己[1],味辛,平。主风寒,溫疟,热气,诸痫[2],除邪,利大小便,通腠理,利九窍[3]。一名解离。生川谷[4]。
注:
【1】防己: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木防己和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异叶马兜铃的根。
【2】诸痫:(1)古指急惊风。其病热盛动风,随热起伏,阵挛阵止,间断而续作,轻者手足抽搐,甚者角弓反张,神昏。(2)痰热所致多种癫痫。如《千金要方》云:“马痫之为病,张口,摇头,马鸣,欲反折。”“牛痫之为病,目正直视,腹胀。”“羊痫之为病,喜扬目吐舌。”“豬痫之为病,喜吐沫。”“犬痫之为病,手屈拳挛”等。
【3】通腠理,利九窍:孙、黄辑本无此六字。今据马继兴辑注本加。腠理,指皮肤肌肉和脏腑之间的组织。《金匮》云:“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4】生川谷:《别录》:“生汉中。”
防己,味辛,性平。主治风寒外袭,温疟发作,清火热之气,治疗急惊风及各种癫痫。除邪气,利小便、通大便,通腠理,利九窍。又名解离。生长在山谷中。
按:防己,今多用治风湿痹痛及利水消肿。《本经》言主“诸痫”,痫,唐以前指急惊风,因其病身热而数惊,阵作手足抽搐,甚则角弓反张,随热起伏,阵挛阵止。唐以后指癫痫,其病呈间歇性发作,发时手足掣纵,甚则口眼相引,两目上吊,背脊强直,颈项反折,昏不知人。该病多因实热或痰热内闭清窍,引动肝风。防己味辛兼苦,性平偏寒。味苦走血,辛能行散,行气血,散瘀滞,血行风自灭。苦能燥湿,苦能降泄,寒能清热,所以诸痫无论热盛动风或湿热蒙闭清窍动风,皆能治疗。
款冬花
款冬花[1],味辛,溫。主逆上气,善喘,喉痹,诸惊痫,寒热邪气。一名橐吾[2],一名颗[3],一名虎鬚,一名菟奚。生山谷及水傍[4]。
注:
【1】款冬花:为菊科植物款冬的花蕾。
【2】橐:tuó,音“驼”。
【3】颗:《御览》作“颗冬”。
【4】水傍:孙、黄辑本无此二字。今据马继兴辑注本加。《别录》:“生常山及上党,水傍。”
款冬花,味辛,性温。主治咳嗽气逆,喘息反复发作,喉痹,各种惊风,除寒热邪气。又名橐吾、颗冻、虎须、菟奚。生长在荒山沟谷中和水旁。
按:款冬花,医多用于咳逆上气,喘病。《本经》言其主“喉痹,诸惊痫”,效用特殊。风寒外束,肺不得宣,热不得泄,邪气郁结于喉,则为喉痹。款冬花,辛温宣散,热得宣泄,结得开散。风热侵肺,郁结于喉,亦为喉痹。本品得金水之气,润而不燥,金能平木而疏风,水能制火而泻热。诸惊痫,病因不止一种,有因热盛而致,有因痰热蒙闭清窍所为,有患急惊风,有患癫痫。款冬花出于水中,温而不燥,而兼润;辛温透达、通窍开闭,而辛润兼清,能和阴阳。
牡丹(牡丹皮)
牡丹[1],味辛,寒。主寒热,中风,瘈瘲[2]、痉,惊痫,邪气,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臟,疗痈瘡。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3]。
注:
【1】牡丹:即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根皮。
【2】瘈瘲:瘈,chì,音“翅”。筋急挛缩。瘲,zònɡ,音“纵”。筋脈弛缓。合指手足挛缩、抽搐或弛缓无力,甚至失用的一类病症。
【3】生山谷:《别录》:“生巴郡及汉中。”
牡丹皮,味辛,性寒。主治身发寒热,中风,筋急挛缩或筋脉弛缓,痉病,惊痫,热邪,能消除腹内坚硬肿物,瘀血蕴结于肠胃,能安定五脏,治疗痈疮。又名鹿韭、鼠姑。野生在山谷里。
按:牡丹皮,医多用于骨蒸劳热、症瘕、吐衄发斑等证。《本经》所说“中风、瘈瘲、痉、惊痫邪气”等,有特殊意义。有因热盛,引动肝风,害其筋则为瘈瘲,乱其魂则为惊痫。牡丹皮,味辛兼苦而性寒。辛则开郁达痰,得金味以平肝,苦寒泻热以凉血。又有阴虚内热,营血不足而致,丹皮能泻阴中之火,使火退而阴生,辛寒可以推陈血而生新血。
马先蒿
马先蒿[1],味苦[2],平。主寒热,鬼疰,中风,溼痹,女子带下病,无子。一名马[3]蒿。生川泽[4]。
注:
【1】马先蒿:为玄参科植物返顾马先蒿等的茎叶或根。
【2】苦:黄奭辑本无“苦”字,现据森立之辑本加。
【3】:即屎。
【4】生川泽:《别录》:“生南阳。”
马先蒿,味苦,性平。主治身发寒热,鬼注病,中风,湿痹,女子带下病及不孕无子。又名马屎蒿。生长在川坡及潮湿的荒野里。
按:寒热、鬼注,多因劳伤正气,阴阳失调,邪气侵袭,正邪相争。马先蒿性平,和调寒热,平调阴阳,除邪扶正。中风、湿痹、女子带下及无子,由痰湿为患。本品味苦,苦能燥湿,助脾运化;味又兼辛、气香,行气血,推陈血而致新血。
积雪草
积雪草[1],味苦,寒。主大热,恶创,痈疽,浸淫[2],赤熛[3],皮肤赤,身热。生川谷[4]。
注:
【1】积雪草:为伞形科植物积雪草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2】浸淫:病名,即浸淫疮。初起形如粟米,瘙痒不止,搔破流黄水,蔓延迅速,浸淫成片,甚者身热,故称浸淫,亦称黄水疮。
【3】赤熛:biāo,音“标”。病名。亦称丹。其病初起患部鲜赤一片,边缘清楚,灼热,痒痛间作,迅速蔓延扩大,发热恶寒,头痛,口渴,甚则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即丹毒。
【4】生川谷:《别录》:“生荆州。”
积雪草,味苦,性寒。治疗热毒盛,恶疮焮肿痛痒,痈疽,黄水疮,丹毒,皮肤赤灼,身体发热等病证。生长在川坡、山间谷道旁。
按:积雪草乃外科要药,所主“大热,恶疮痈疽,浸淫,赤,皮肤赤,身热”,皆为火热湿毒为患。本品苦寒,苦能燥湿,苦能走血,苦主降泄,利湿浊;寒能清热解毒,凉血。热解火清湿去毒消,则诸证可除。
女菀
女菀[1],味辛,溫。主风寒洗洗[2],霍乱[3],泄痢,肠鸣上下无常处,惊痫,寒热百疾。生川谷或山阳[4]。
注:
【1】女菀:为菊科植物女菀的全草或根。
【2】风寒洗洗:黄奭辑本为“风寒洗”,今据森立之辑本改为“风寒洗洗”,恶风寒貌。
【3】霍乱:病名。泛指起病突然,大吐大泻,烦闷不舒为主的病证。以其“挥霍之间,便致缭乱”,故名。
【4】生川谷或山阳:《别录》:“生汉中。”
女菀,味辛,性温。主治风寒外感,洗洗然恶风寒,霍乱吐泻,泄利,肠鸣上下无定处,惊痫抽搐,寒热邪气所致多种疾病。生长在川谷或气候湿润地区向阳山坡上。
按:女菀,表里分解之要药,味辛性温,辛温宣散,入肺达表,解散外邪,风寒束表,用之可解,火郁于内,用之可散,所以主治畏风寒,惊痫,寒热百疾。辛者能行,辛能疏肝;温能通行,除寒止痛,总使肝疏脾健,气血调和,湿浊邪气得除,所以主治霍乱、泄利、肠鸣上下无常处等证。
王孙
王孙[1],味苦,平。主五臟邪气,寒溼痹,四肢疼酸,冷痛[2]。生川谷及城郭垣下[3]。
注:
【1】王孙:为百合科植物四叶王孙的根茎。異名旱藕、百节藕。
【2】冷痛:症名。即膝。指膝部关节、肌肉、经脈发冷疼痛。
【3】及城郭垣下:孙、黄辑本无此五字,今据马继兴辑注本加。《吴氏本草》:“生西海、山谷及汝南城郭垣下。”
王孙,味苦,性平。主治五脏有邪气,寒湿痹证,四肢酸痛,膝部冷痛等。生长在川谷以及围城墙下。
按:本品味苦,苦能燥湿,助脾运化而主四肢;苦走血,通血脉以通痹阻。其性平可祛寒、调热,具有寒热双向调节作用,因此,风寒湿痹,风热湿痹皆能治疗。
蜀羊泉
蜀羊泉[1],味苦,微寒。主头秃、恶瘡、热气、疥搔、痂[2]、癣虫,疗龋齿[3]。生川谷[4]。
注:
【1】蜀羊泉:亦名白毛藤。为茄科植物白英泉的全草。
【2】痂:jiā,音“加”。疮面硬壳。
【3】龋:qǔ,音“取”。齿被虫蛀,俗称虫牙。
【4】生川谷:《别录》:“生蜀郡。”
蜀羊泉,味苦,性微寒。主治头癣秃头,恶疮,热毒郁于肌表,疥疮搔痒,疮痂不脱,虫癣等证,并治疗龋齿。生长在川坡、山间谷道边。
按:《本经》关于蜀羊泉所治病症,皆由湿热毒虫所致。本品苦寒,苦能燥湿,苦能降泻湿浊,苦又走血,寒能清热解毒,所以能治。
爵床
爵床[1],味鹹,寒。主腰脊痛,不得著,俛[2]仰艰难,除热,可作浴汤。生川谷及田野[3]。
注:
【1】爵床:为爵床科植物爵床的全草。
【2】俛:fǔ,同俯。
【3】生川谷及田野:《别录》:“生汉中。”
爵床,味咸,性寒。主治腰脊疼痛,不能卧床,俯身弯腰和直腰仰视困难,能除热,可加水作热汤沐浴。生长在川坡、山间谷道旁及旷野草地上。
按:今人用爵床多用其利湿而治水肿、淋、臌胀腹水等,《本经》言“主腰脊痛,不得着床,俯仰艰难”等,有因湿热之邪留滞腰脊而致;有因瘀血阻于肾络而致;有因肾阴亏虚,腰脊失养而致。本品味咸兼辛而性寒。辛能行散,行气活血散邪,咸者入肾,咸寒益阴补肾,清热,肾主水,肾得补,司开合而水湿自利。假(荆芥)
假[1],味辛,溫。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瘡,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溼痹。一名鼠蓂[2]。生川泽[3]。
注:
【1】假苏:即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全草。
【2】蓂:mínɡ,音“明”。
【3】生川泽:《别录》:“生汉中。”荆芥,味辛,性温。主治外感发热恶寒,鼠瘘,瘰疬,皮肤疮疡。能破聚散结,下瘀血,除湿痹。又名鼠蓂。生长在有水川坡及潮湿的田野里。
按:荆芥,今多用于外感,时有用于带下、崩漏。然而本品性味辛温,辛者能行能散,行气血,散结聚,散风寒湿邪;辛者入肝,助肝之疏泄,推陈布新。温者,温阳,胜寒,温通经脉。所以能“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等。
翘根
翘根[1],味甘[2],寒平[3]。主下热气,益阴精,令人面说[4]好,明目。久服,轻身耐老。生平泽[5]。
注:
【1】翘根:《本草纲目》谓连翘根。亦即森犀科植物连翘的根。
【2】、【3】甘,寒平:《御览》作苦,平。森立之辑本作甘,寒。马继兴辑注本亦作甘、寒。当从之。
【4】说:当为“悦”。
【5】生平泽:《别录》:“生嵩高。”
翘根,味甘,性寒。主降泄热气,补益阴精,使人面色润泽好看,亦能明目。长期服用,轻健身体,延缓衰老。生长在湿润的田野里。
按:翘根,坚劲下趋,性寒沉降,所以能下热气。味甘入脾,以助后天生化阴血之源,甘寒生津清热,益阴精,阴精充则面润泽,明目。长期服用,肾精旺盛,因而轻健有力,延年耐老。
上,草中品四十九种,旧四十六种。
以上,属草部中品四十九种,旧本是四十六种。
桑根白皮(桑白皮)
桑根白皮[1],味甘,寒。主伤中,五劳六极[2],羸瘦,崩中,脈绝,补虚益气。叶,主除寒热,出汗。桑耳,黑者[3],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癥瘕积聚,阴痛,阴阳寒热,无子。五木耳[4],名栭[5],益气,不饥,轻身,强志。生山谷[6]。
注:
【1】桑根白皮:为桑科植物除去栓皮的根皮。亦名桑白皮。
【2】六极:指六种极度虚损的病症。“一曰气极,令人内虚,五臟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欲言。二曰血极,令人无颜色,眉髮堕落,忽忽喜忘。三曰筋极,令人数转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四曰骨极,令人削,齿苦痛,手足烦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动。五曰肌极,令人羸瘦无润泽,饮食不生肌肤。六曰精极,令人少气然内热,五臟气不足,髮毛落,悲伤喜忘”(《诸病源候论·虚劳候》)。
【3】桑耳,黑者:为寄生于桑树上的木耳。专取黑者入肾。
【4】五木耳:即桑木耳。为木耳科植物木耳的子实体。因寄生于桑幹上故名。陶弘景注云:“惟老桑树生桑耳,有青、黄、赤、白、软湿者”五种,故云五木耳。
【5】栭:ěr,音“耳”。
【6】生山谷:《别录》:“生犍为。”桑白皮,味甘,性寒。主治中焦脾胃损伤,五种虚劳病证,六种极度虚损病证,身体瘦弱,女子崩中而阴道出血不止,脉微欲绝,能补气虚益精气。桑叶,主要消除寒热表证,促出汗。黑色桑木耳,治疗妇女阴道漏血,赤白带下,血病瘀阻,甚至症瘕积聚,前阴肿痛,阴阳失调而生寒热,以及不孕无子。各种桑木耳,能补益精气,使人耐饥,轻健身体,增强肾志。生长在荒山、沟谷中。
按:桑白皮,现多用其清泻肺热而治喘满咳嗽,热痰唾血。桑白皮味甘厚,得地中正之土味,长于补脾益气,以助气血生化之源,为胃行其津液,强四肢、长肌肉,虚劳损极、羸瘦则去。味甘益脾以统血,甘寒益阴清热,使阴络无伤,所以治崩中脉绝。
竹叶
竹叶[1],味苦,平。主逆上气,溢筋急[2],恶疡[3],杀小虫。根[4],作汤,益气,止渴,补虚,下气。汁[5],主风痓[6]。实[7],通神明,轻身益气。
注:
【1】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
【2】溢筋急:过分筋急,即拘挛、抽搐等证。《本经疏证》:“乃阳不伸而津阻之筋急”。或为扭挫伤。
【3】恶疡:同恶疮。疮疡焮肿痛痒,溃烂後浸淫不休,经久不愈。
【4】根:指竹根,其嫩根为佳。
【5】汁:竹汁,即竹沥。
【6】风痓:即风痉。感受外邪而见突然跌倒,身背强直,口噤不开,阵发阵止。
【7】实:即竹实。为禾本科竹类植物的颖果,如小麦粒大。
竹叶,味苦,性平。主治咳嗽气逆喘息,手足拘紧、抽搐,恶疮溃烂浸淫,经久不愈,并能杀死小虫。竹根煎汤,能益精气,止渴,补虚,下气。竹汁即竹沥,主治风痉。竹实,能通达神志,轻健身体,补益精气。
按:竹叶,医多用于清心除烦,利尿。《本经》言其“主咳逆上气”,今人少知。有因风热袭肺,肺失宣降而致。本品质轻,轻能解上;气寒而清,亦能散邪。有因痰热壅滞,气道不利而致。竹叶味苦,苦能燥湿,苦能降泄,寒能清热,热去痰消,所以能治此证。《本草经疏》云:“阳明客热,则胸中生痰,痰热壅滞,则咳逆上气。竹叶辛寒能解阳明之热结,则痰自消,气自下。”
吴茱萸
吴茱萸[1],味辛,溫。主溫中,下气,止痛,逆,寒热,除溼、血痹,逐风邪,开腠理[2]。根,杀三虫。一名 [3]。生山谷[4]。
注:
【1】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
【2】腠理:分皮腠、肌腠、粗理、小理、理等。泛指皮肤、肌肉、藏府的纹理及皮肤、肌肉间隙交结处的结缔组织。是渗泄体液,流通气血的门户,有抗外邪内侵的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发腠理。”《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後病脈证》:“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3】 :yì,音“易”。
【4】生山谷:《别录》:“生上谷及寃句。”
吴茱萸,味辛,性温。温中散寒,降逆下气,能止痛。治疗咳嗽喘息,身体寒热,祛除湿痹、血痹,能逐风邪,开腠理。吴茱萸根能杀蛔虫、蛲虫、绦虫或赤虫。又名 。生长在山地、山间谷道旁。
按:吴茱萸多用于厥阴头痛,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胀痛及五更泻等,《本经》所说“除血痹”,有一定的临证意义。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泣而为痹。吴茱萸性温热而散血中之寒,所以能除血痹。肝乃藏血之脏,主疏泄,肝寒或肝气不足,可致疏泄不及,瘀而为血痹。吴茱萸长于温肝、暖肝,疏泄职复,血自能畅,血痹可除。本品温热而辛,行散疏发力强,能逐风寒温邪,从腠理而出,邪去络通血行。所以决不能认为吴茱萸纯系气药,血痹不能用。其通脉活血之功不可忽视。
栀子
卮子[1],味苦,寒。主五内[2]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炮 鼻[3],白癞[4],赤癞[5],创疡。一名木丹。生川谷[5]。
注:
【1】卮子:即梔子。为茜草科植物山梔的果实。
【2】五内:臟居于内而有五,因此,五脏亦称五内。
【3】酒炮 鼻:炮,通“皰”。即指酒 鼻。证见鼻准发红,久则成紫黑色,甚至可延及鼻翼,皮肤变厚,鼻头增大,表面隆起,高低不平,状如赘疣。
【4】【5】白癞,赤癞:癞,即疠风,麻风。白癞初起皮色逐渐变白,四肢顽麻,肢节发热,手足无力,患部肌肉如刺样疼痛,声音嘶哑,两目视物不清。类似结核型麻风。赤癞,癞之一种,多热多火。白癞多湿。
【6】生川谷:《别录》:“生南阳。”
栀子,味苦,性寒。能清五脏邪气,尤清胃中燥热之气,治疗面热红赤,酒 鼻,麻风中湿热所致白癞,火热所致赤癞,疮疡。又名木丹。生长在山谷中。
按:栀子多用于清热泻火,燥湿,而治心烦、黄疸、脘灼吐酸等里证。《本经》所说“酒疱 鼻,白癞、赤癞,创疡”,有一定的临证意义。鼻为肺之外候,肺有郁热,或嗜酒生热,久熏于鼻,成为酒 。或由心火乘肺,胃火熏蒸,循经伤鼻,均可致酒 鼻。栀子苦寒,苦能入心、苦能降泄,气薄轻清,上行入肺,寒能清热,心、肺、胃之火热即清,所以能除。白癞多湿热,赤癞多火毒,疮疡为火、为湿热。栀子味苦,走血、燥湿泻浊,性寒则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芜荑
芜荑[1],味辛,平[2]。主五内邪气,[3]皮肤骨节中淫淫湿行毒[4],去三虫,化食。一名无姑,一名 。生川谷[5]。
注:
【1】芜荑:为榆科植物大果榆果实的加工品。
【2】平:黄奭辑本有辛,无“平”。现据森立之辑本加。
【3】:同散。
【4】淫淫湿行毒:湿,森立之辑本无此字,据《本草逢原》改作湿。即湿气如虫行状流注皮肤、骨节中。
【5】生川谷:《别录》:“生晋山。”
芜荑,味辛,性平。能除五脏邪气,散皮肤、骨节中如虫行状流注的湿毒,杀蛔虫、蛲虫、绦虫,消积化食。又名无姑、 。生长在川坡和山间沟谷中。
按:芜荑多用于杀虫、消积,而《本经》所说“散皮肤骨节中淫淫湿行毒”有特殊意义。芜荑性味苦辛,平而偏温。苦能燥脾湿,助运化;苦能降泄湿浊,苦能走血;辛则行散,行气血,散邪气,开腠理;辛则助肝疏泄,推陈致新。所以散皮肤骨节中淫淫湿行毒。
枳实
枳实[1],味苦,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2],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臟[3],益气,轻身。生川泽[4]。
注:
【1】枳实:为芸香科植物枸橘、酸橙或香圆的幼果。
【2】如麻豆苦痒:麻豆,形容瘖的形状,小者如芝麻粒,大者如豆粒。苦痒,难以忍受之瘙痒。
【3】利五脏:使五脏受益。此指脾胃昇降和调,气血津液生化充盈,肝气疏泄敷布,五臟得以濡养。亦指通利五脏功能,各受其利。
【4】生川泽:《别录》:“生河内。”
枳实,味苦,性寒。治疗大风病初起邪毒侵害皮肤,起瘖皮疹,小者如芝麻,大者如豆粒,奇痒难忍。还能除寒热通结滞,止痢,增长肌肉,加强五脏功能而各受其利,补益精气,轻健身体。生长在山坡及潮湿的土壤里。
按:枳实,古今皆知其破,而不知其补。《本经》所说“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有重要的临证意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赖以生化,肌肉赖以充养。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气以运为顺;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气以通为用。所以脾病湿;胃病结。外湿、内湿均可致脾不能健运,气、血、痰、食亦可令胃气壅结,气机阻滞,运化失常,因而后天受困而气血生化不足,则必定乏力、肉削。枳实苦而兼辛,苦能燥湿,湿去则脾健运;苦能降泄,降泄则胃气降。辛能行滞散结,辛能助肝疏泄,推陈布新。
厚朴
厚朴[1],味苦,溫。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2],死肌,去三虫。生山谷[3]。
注:
【1】厚朴: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树皮或根皮。
【2】气血痹:(1)指气血闭阻,气滞血瘀的病症。(2)指气痹和血痹。《中藏经》:“气痹者,愁思喜怒过多则气结於上,久而不消则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而邪气逾胜。留於上则胸腹痹而不能食;留於下则腰腳重而不能行;攻於左则左不遂,衝於右则右不仁,贯於舌则不能言,遗於肠中则不能溺;壅而不散则痛,留而不聚则麻。”血痹者,身体不仁,肢节疼痛,脈微,尺脈小紧(见《金匮要略》)。
【3】生山谷:《证类》各本、《唐本草》均无。今据《御览》引《本草经》补。《别录》:“生交址,寃句。”
厚朴,味苦,性温。主治中风、伤寒,头痛,发热恶寒,神惊恐惧,心悸动不宁,以及气血闭阻不通所致气痹和血痹,肌肉麻木不仁,肌肉坏死等。能驱蛔虫、绦虫、蛲虫。
按:厚朴,医多用其行气破滞,而鲜用其活血行瘀。气血痹,有因风寒湿邪入于腠理,阻滞经络,气涩血瘀而致。厚朴苦而兼辛而性温,苦温化湿、燥湿,湿去则脾健,生化气血、主肌肉、四肢,且统血而健运。辛温则行散,行气血,开腠理,散邪气,而使气血畅流。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有因肝气郁结,不得疏泄而致,厚朴气温,禀木气而入肝,味辛气温,可以达肝以助疏泄,推陈致新,气行血活。肺主一身之气,本品辛温入肺而专于散,散胸中气结;心主血,本品苦温入心而专于泄,能泄则血行。
秦皮
秦皮[1],味苦,微寒。主风寒溼痹,洗洗寒气[2],除热,目中青翳、白膜[3]。久服,头不白,轻身。生川谷[4]。
注:
【1】秦皮: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小叶白蜡树或秦岭白蜡树的树皮。
【2】洗洗寒气:恶寒貌,如冷水浇身状。
【3】青翳、白膜:青翳,即青盲翳。患有青盲者,复遇风热所伤,邪气不得外泄,蕴积于目内,因而生翳。如蝇翅之状覆盖于瞳子上面,影响视力。白膜,病症名。指黑睛边缘出现灰白色小疱,逐渐向中央进展,严重的是灰白色小疱可融合成片,横越黑睛。患眼极度畏光、刺痛流泪,病状常反复发作。
【4】生川谷:《吴氏本草》:“生寃句、水边。”《别录》:“生庐江及寃句。”
秦皮,味苦,性微寒。主治风寒温痹,洗洗然恶寒,能除热邪,治疗青盲翳,目中白膜。长期服用,使人头发不白,身体轻健有力。生长在川谷中。
按:秦皮多用于肠炎、痢疾及赤白带下。《本经》所说“目中青翳、白膜”,被后世忽略。患青盲复遇风热之邪,邪气不得外泄,蕴积于目内而生翳。白膜系肺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二者的病机,皆为肝胆火热及风热上蕴于目。秦皮苦寒,其性沉降,能清降炎上之邪热,使目不受其犯。秦皮生水旁,受水泽之精,具青碧之色,禀水木相生之气化,升而散,凉而清,因而除风热治此证。
秦茮(花椒)
秦茮[1],味辛,溫。主风邪气,溫中,除寒痹,坚齿、髮,明目。久服,轻身,好颜色,耐老,增年,通神。生川谷[2]。
注:
【1】秦茮:即花椒。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时珍曰:“秦椒,花椒也。始产于秦,故名秦椒。”
【2】生川谷:《别录》:“生泰山及秦岭上,或琅琊。”
花椒,味辛,性温。祛风邪,温中散寒,除寒痹,坚齿固髮,明目。长期服用,使人身体轻健有力,颜面润泽好看,延缓衰老,增长寿命,通达神志。生长在川谷里。
按:花椒,味辛,性温。馨香四溢,善行走窜,色赤入血。所以长于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助阳化气,疏利五脏。因此,风寒邪气,其可散;寒湿痹痛,其可除。五脏温通,血脉调和,所以能坚齿发,令目明,好颜色,久服轻身耐老并增年。
山茱萸
山茱萸[1],味酸,平。主心下邪气,寒热,溫中,逐寒溼痹,去三虫。久服轻身。一名蜀枣。生山谷[2]。
注:
【1】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肉。亦称萸肉。
【2】生山谷:《别录》:“生汉中及琅琊,寃句,东海,承县。”
山茱萸,味酸,性平。主治心下邪气身发寒热,能温中焦脾胃,祛寒湿而通痹,驱蛔虫、蛲虫、赤虫。长期服用,轻健身体。又名蜀枣。生长在山坡及山间沟谷的灌木丛中。
按:山茱萸多用于补肝肾、涩精气,而《本经》所说“逐寒湿痹”,有特殊意义。因本品味酸而兼辛,性平而偏温。辛温行散,行气血,通经络,止疼痛;开腠理,散邪气,祛寒湿,因而能逐寒温痹。另外本品酸温,以益肝气,助肝疏泄,流通气血,而风自灭、湿自去,痹自除。肝主筋,本品养肝补肾健筋骨,筋骨壮而痛除。
紫葳(凌霄花)
紫葳[1],味酸,微寒。主妇人产乳馀疾,崩中,癥瘕,血闭,寒热,羸 [2],养胎。生川谷[3]。
注:
【1】紫葳:異名凌霄花。为紫葳科植物紫葳的花。
【2】 :即瘦。
【3】生川谷:《别录》:“生西海及山阳。”《吴氏本草》:“或生真定。”“西海”,所指或今裏海及蒻海。“山阳”,指山的南面向阳处。
凌霄花,味酸,性微寒。主治妇女新产后遗留病证,崩中而见阴道出血,腹内症瘕肿块,经血闭止,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身体非常瘦弱,并能养胎。生长在川谷里。
按:妇人以治血为本,以调肝为要。肝为藏血之脏,主疏泄。若疏泄失常,可令气滞血瘀,而致产后余疾,恶露不绝、腹痛等症,也可致崩中、症瘕、血闭、寒热、羸瘦、胎儿失养。若血热不能藏血,可令血热妄行,亦可致崩中,胎动不安等。紫葳味酸性寒,善入肝经,清肝热,疏肝气,活肝血,所以主上述诸证。
猪苓
豬苓[1],味甘,平。主痎疟[2],解毒,蛊注[3]不祥,利水道。久服,轻身,耐老。一名猳豬[4]。生山谷[5]。
注:
【1】豬苓:为多孔菌科植物豬苓的乾燥菌核。
【2】痎疟:痎,jiē,音“皆”。(1)疟疾的通称。(2)指间日疟。(3)指久疟。详见龟甲注。
【3】蛊注:病名。又称蛊疰、疰胀。证见“四肢浮肿,肌肤消索,咳逆腹大如水状,死後转易家人”。
【4】猳豬:猳,jiā,音“加”。即公豬。即屎。因豬苓的乾燥菌核,形如豬屎,故名。
【5】生山谷:《别录》:“生衡山及济阴、寃句。”
猪苓,味甘,性平。主治痎疟,能解毒,治疗传染性蛊注,通利水道。长期服用,能轻健身体,延缓衰老。又名猳猪屎。生长在山谷中柞树、枫树、橡树等的根上。
按:猪苓多用于利水,《本经》记载“主痎疟,解毒”,“其主痎疟者,盖主太阳呕吐之湿疟也。猪苓入脾肺以化气,则湿行而疟止也”(《本草经解》)。亦有湿热犯于太阴,伤及募源所致,猪苓味甘,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脾助其运化,淡渗利湿而分消湿邪,所以主治痎疟。湿热之毒所侵,阴阳相争而发痎疟。本品甘淡而性善于疏利脏腑,渗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开腠理,利水道,使邪热从小便而解,毒随之去,解毒而有去路。
白棘
白棘[1],味辛,寒。主心腹痛,痈肿溃脓,止痛。一名棘 [2]。生川谷[3]。
注:
【1】白棘: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棘刺。
【2】 :同。
【3】生川谷:《别录》:“生雍州。”
白棘,味辛,性寒。主治心腹疼痛,痈肿溃烂、成脓,能止痛。又名棘针。生长在川谷中。
按:白棘,止痛要药。因其味辛,行瘀散结,疏肝理郁。质地尖硬,穿透力强,通则不痛。亦有热壅瘀滞而疼痛,本品性寒,清热凉血,热退则痛止。
龙眼(龙眼肉)
龙眼[1],味甘,平。主五臟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魄[2],聪明[3],轻身,不老,通神明。一名益智。生山谷[4]。
注:
【1】龙眼: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假种皮。亦名龙眼肉。
【2】魄:孙、黄辑本无此字。今据《唐本草》和马继兴辑注本补。
【3】聪明:即耳聪目明。
【4】生山谷:马继兴辑注本:“生南海山谷。”
龙眼肉,味甘,性平。主治五脏邪气,安定肾志,并治厌食证。长期服用,增强魂魄、耳聪目明,身体轻健,延缓衰老,通达神明。又名益智。生长在山谷里。
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龙眼味甘,而性偏温而质润,补气血,健脾,脾健运则五脏皆充,正胜则邪退,所以主治五脏邪气。肾藏志,肾受五脏之精而藏之。本品益气健脾,生化精微,又能补血,血能生精,肾精充足则安志,轻身不老而耳聪;肝血充足则强魂,目明。肺气得充则强魄。心主神明,益气养血以补心,所以通神明。
松萝
松罗[1],味苦,平。主瞋怒[2],邪气,止虚汗,头风,女子阴寒肿病[3]。一名女萝。生山谷[4]。
注:
【1】松罗:为松萝科植物长松萝、破茎松萝的丝状体。
【2】瞋怒:瞋,chēn,音“抻”。(1)张目,瞪大眼睛。(2)怒。瞋怒,即怒目圆睁。
【3】病:林立之辑本为“痛”。
【4】生山谷:马继兴辑注本为“生川谷松树上”。《别录》:“生熊耳山松树上。”
松萝,味苦,性平。主治病暴躁、多大怒,两目圆睁,除邪气,止虚汗,治头风头痛,女子阴寒、肿痛。又名女萝。生在潮湿的山谷林中,附生在松树上。
按:松萝,性味苦平。苦能燥湿,湿去则脾健;苦能降泄,疏泄肝之郁滞,“土疏泄,苍气达”。本品具有燥湿、健脾、疏肝作用。嗔怒、邪气,肝之郁;虚汗,脾之虚;头风,肝之风;女子阴寒肿痛,湿之下注。所以本品皆能治疗。
卫矛
卫矛[1],味苦,寒。主女子崩中下血,腹满,汗出,除邪,杀鬼毒[2]、虫注[3]。一名鬼箭。生山谷[4]。
注:
【1】卫矛:为卫矛科植物卫矛的具翅状物的枝条或翅状附属物。
【2】鬼毒:古人把猝暴心痛、吐血、下血,神昏谵妄等病,归因于鬼毒。详见前言。
【3】虫注:马继兴辑注本为“蛊疰”,当从之。这主指肚腹胀大,肌肉消瘦,常致死亡的慢性传染病。
【4】生山谷:《别录》:“生霍山。”《吴氏本草》:“或生田野。”
卫矛,味苦,性寒。主治女子崩漏,腹部胀满疼痛,出汗较多,能除邪气,消除鬼毒、蛊疰等证。又名鬼箭。生于山谷中。
按:卫矛,味苦性寒。苦可以燥湿、降泄、杀虫,苦走血、行血。寒可以清热解毒,凉血。因而本品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活血凉血达到止血的功效。崩中下血为血热,血瘀;腹满、汗出,湿热为患,所以能治。
合欢(合欢皮)
合欢[1],味甘,平。主安五臟,利心志[2],令人欢乐无忧。久服,轻身,明目,得所欲[3]。一名蠲忿[4]。生山谷[5]。
注:
【1】合欢:即合欢皮。为豆科植物合欢的树皮。
【2】利心志:调节神志,改善精神壮态。《艺文类聚》作和心志。《御览》作和心气。
【3】得所欲:心想事成,心安自得,心情舒畅。
【4】一名蠲忿:孙、黄辑本无此四字。今据马继兴辑注本加。
【5】生山谷:《别录》:“生益州。”《御览》引《神农本草》:“生豫州、河内川谷。”
合欢皮,味甘,性平。主安定五脏,调节神志、改善精神状态,使人快乐无忧。长期服用,使人身体轻健有力,明目,心安自得,心情舒畅。又名蠲忿。生长于山谷里。
按:本品性味甘平,甘平健脾补中,则化源充足,气血由生,以养五脏,安五志。甘平缓急,肝急得缓,则无郁怒之害,心气和缓,则神明自畅,令人欢乐无忧。有开达五神,消除五志异常的妙用。
上,木中品一十七种,旧同。
以上,属木部中品一十七种,与旧本相同。
白马茎
白马茎[1],味鹹,平。主伤中,脈绝,阴不起[2],强志,益气,长肌肉,肥健,生子。眼,主惊痫,腹满,疟疾,当杀用之。悬蹄[3],主惊邪,瘈瘲,乳难,辟恶气、鬼毒[4]、蛊注,不祥。生平泽[5]。
注:
【1】白马茎:也称白马阴茎。为马科动物马的雄性外生殖器。
【2】阴不起:指阴茎不能挺起,即阳痿。
【3】悬蹄:即马蹄甲。这裏指白马蹄甲。
【4】鬼毒:毒之甚也。其致病可令人壮热、神昏、谵妄,抽搐,乃至死亡。详见前言。
【5】生平泽:《别录》:“生云中。”
白马茎,味咸,性平。主治中焦脾胃伤损,虚里跳动微弱,六脉微细欲绝,阳痿而阴茎不能挺举,能增强肾志,补益精气,增长肌肉,健壮身体,使人有子。白马眼,主治惊痫,腹满,疟疾,应当杀马时取用其眼。白马蹄甲,主治惊邪,瘈瘲,产后乳少或无乳,能辟除秽噩气、消除鬼毒、蛊注等急性流行性疾病。马生活在广阔草原及有水地带。
按:白马茎,味咸而兼甘,性平而偏温,血肉有情之品。甘温所以能补中。甘温补益气血,温通经脉,所以主治脉绝。本品咸温,走下焦而入肾,填精助阳,所以治阳痿,强志益气,令人生子。甘温健脾、益气血,所以能长肌肉,肥健。肝开窍于目,马目可以补肝,养肝、柔肝,同类相通,所以主治惊痫、腹满、疟疾。马蹄质地坚硬,筋之聚,入肝平肝,通利血脉,所以主治惊邪、乳难、恶气、鬼毒、蛊注等病。
鹿茸
鹿茸[1],味甘,溫。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生齿,不老。角,主恶创痈肿,逐邪恶气,留血在阴中。
注:
【1】鹿茸: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尚未骨化的幼角。
鹿茸,味甘,性温。主治妇人阴道漏下恶血,身发寒热,惊痫,补益精气,增强肾志,促进牙齿生长,延缓衰老。鹿角,主治噩疮痈肿,祛邪恶之气及阴道内的瘀血。
按:鹿茸味甘兼咸而气温,血肉有情之品。甘温健脾,益气血以统血;咸温补肾,益精髓,强筋骨,以复封藏之本。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本品气温,温通血脉,助肝疏泄,畅通气血,以去瘀血而藏新血。鹿茸甘温不燥,为血肉有情之品,补益精血,血足则肝柔;精足风自息,所以主寒热,惊痫。鹿角,坚硬如利刃,因而善通利血脉,主噩疮痈肿,留血在阴中。
牛角角思
牛角角思[1],下闭血[2],瘀血疼痛,女人带下血。 [3],补中,填骨 。久服,增年。胆,治惊,寒热[4],可丸药。
注:
【1】牛角角思: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角中的骨质角髓。
【2】闭血:(1)指妇女闭经。(2)血脈闭阻不通。
【3】 :即髓。
【4】治惊,寒热:孙、黄辑本无此四字。今据马继兴辑注本加。
牛角角思,主通经,活血,治疗瘀血所造成的疼痛,妇女带下赤白。牛髓,能补中焦脾胃,填髓壮骨。长期服用,可益寿延年。牛胆,能治疗惊风,身发寒热等证。可作丸药。
按:角思、髓、胆三者文中皆无气味,可能有文字缺漏。《本草纲目》:“牛角角思,苦,温,无毒;髓,甘温,无毒;胆,苦、大寒,无毒”,当从之。牛角角思,味苦能泄,苦能燥湿,苦能走血;温能通行,通经络,行气血,去瘀滞。中焦即脾胃。脾为阴土,喜温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牛髓甘温则健脾化湿,质润则润燥养胃,所以能补中。牛髓,以物补物,所以填骨髓。
羖羊角
羖羊角[1],味鹹,溫。主青盲,明目,杀疥虫,止寒洩,恶鬼、虎、狼,止惊悸。久服,安心,益气,轻身。生川谷[2]。
注:
【1】羖羊角:羖,ɡǔ,音“古”。雄性。为牛科动物雄性山羊或雄性绵羊的角。
【2】生川谷:《别录》:“生河西。”
羖羊角,味咸,性温。主治青盲,能明目,杀疥虫,止寒泄,止神惊心悸,如见恶鬼虎狼。长期服用,能安养心神,补益精气,使人身体轻健。生长在山区河谷地带。
按:羖羊角,药用价值较高,但今人用之甚少。羖羊角,味咸而兼苦,性温而偏凉。苦凉能清肝火,降肝热,解毒,苦走血,泄壅滞,所以能治肝热青盲。本品咸凉,益阴降火,所以也能明目。疥虫,湿热所致,苦凉清热燥湿,所以能治。寒泄,为湿盛而阳不伸、脾不健运。苦能燥湿,以伸脾气,助脾健运。惊悸,心热所致。苦凉清心,所以也能治疗。
牡狗阴茎
牡狗阴茎[1],味鹹,平。主伤中,阴痿不起,令强热大[2],生子,除女子带下十二疾[3]。一名狗精。胆,主明目。
注:
【1】牡狗阴茎:即狗鞭。为犬科动物雄性狗的外生殖器。牡,雄也。
【2】令强热大:使阴茎挺硬、充血发热、膨胀增长。言药效也。
【3】带下十二疾:指衝任虚寒所致的女科疾病,经行後期、经水过少、经闭、崩漏、痛经、白带、黑带、五色带、胎漏、不孕等。
牡狗阴茎,味咸,性平。主治内脏伤损,脾胃虚损,阳痿而阴茎不能挺举,服用本品可使阴茎坚硬、发热、膨胀,促进生育而能生子,并治疗妇科白带、黑带、五色带等十二种冲任虚寒所致的病证。又名狗精。牡狗胆,主要用于明目。
按:牡狗阴茎,味咸性平而偏温,血肉有情之品。狗属土,性温而不燥,所以阴土阳土皆宜,主伤中。味咸入肾,咸温补肾,补真阳、壮命火,温通经络,所以主阴痿不起,令强热大,生子。咸温入下焦,补暖冲任二脉,因而除冲任虚寒所致的女子带下十二疾。
麢羊角(羚羊角)
麢羊角[1],味鹹,寒。主明目,益气,起阴[2],去恶血注下,辟蛊毒、恶鬼[3]不详,安心气,常不厌寐[4]。久服,强筋骨,轻身[5]。生川谷[6]。
注:
【1】麢羊角:好羚羊角。为牛科动物蹇加羚羊等的角。
【2】起阴:使阴茎挺起,即治疗阳痿。
【3】恶鬼:指噩梦而见怪物,或患有幻视幻觉精神異常之癫狂等病症。详见前言。
【4】厌寐:同魇寐。噩梦纷纭,常被梦中惊醒。引申为精神異常,惊狂躁扰,乃至神昏谵语。羚羊角镇惊安神,蒻寒滋肾益水,水能济火,所以“常不厌寐”。
【5】久服,强筋骨,轻身:孙、黄辑本无此七字。今据《大观》和马继兴辑注本加。
【6】生川谷:《别录》:“生石城及华阴山。”
羚羊角,味咸,性寒。主明目,补益精气,使阴茎挺举,去瘀血、败血,治血痢,辟除蛊毒及噩梦怪物或幻视幻觉等不祥病症,能安定心气,减少梦惊及精神异常等证。久服,强筋壮骨,身体轻健。生活在山间沙谷、盆地、有水地带。
按:羚羊角,属木而入厥阴肝经,味咸入肾,性寒,质重而坚硬,所以能清热,解毒,镇惊安神,凉肝明目,消瘀,益阴生气。目为肝之窍,解毒凉肝,因而明目。壮火食气,除热即益气。热盛伤阴,清热则存阴,咸寒则滋阴,阴器为宗筋所聚,肝经过阴器,木得烈日则萎,得雨露而挺,所以能起阴。咸能破血,质地坚硬能通行经络,去恶血注下。蛊毒。为湿热之毒。本品寒可清热、泄浊、解毒,故亦主之。
犀角
犀角[1],味苦,寒。主百毒,虫疰[2],邪鬼,障气[3],杀吻[4]、鸩羽[5]、蛇毒,除邪[6],不迷惑、厌寐。久服轻身。生山谷[7]。
注:
【1】犀角:为犀科动物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犀等的角。
【2】虫注:森立之辑本为蛊注,当从之。
【3】障气:即瘴气。古病名。指受湿热杂毒所致疫疠的一种,是属急性传染性很强的热病。
【4】吻:即钩吻。亦称断肠草,苦辛溫有大毒。
【5】鸩羽:鸩,zhèn,音“阵”。传说中的一种毒鸟,用其羽毛浸酒服,可杀人。
【6】除邪:孙星衍等辑本无此二字,现据森立之辑本加,当从之。
【7】生山谷:《别录》:“生永昌及益州。”
犀角,味苦,性寒。主治多种毒邪、蛊注,急性发作性疾病,瘴气,解除钩吻毒、鸩羽毒,蛇毒,长于除邪气,使人不迷惑,减少噩梦惊恐。长期服用,轻健身体。生活在热带山林及山间沟谷中。
按:百毒多热。犀角苦寒,苦者降泄,燥湿、走血;寒能清热凉血。而治钩吻毒、鸩羽毒、蛇毒。蛊注、瘴气,湿热毒邪,苦能燥湿,寒能清热。邪鬼、迷惑魇寐,热扰神明,清热可定惊。今人多用治疗急性热病及吐衄等病。
上,中品七种,旧同。
以上,属兽部中品七种,与旧本相同。
燕屎
燕 [1],味辛,平。主蛊毒、鬼疰[2],逐不祥邪气,破五癃,利小便。生平谷[3]。
注:
【1】燕 :即燕屎。为燕科动物金腰燕等的屎。
【2】鬼疰:《诸病源候论》鬼疰候说:“注之言住也,言其连滞停住也。人有先无他病,忽被鬼排击,当时或心腹刺痛,或闷绝倒地,如中恶之类,其得差之後,馀气不歇,停住积久,有时发动,连滞停住,乃至于死,死後注易旁人。”可见是指病程慢、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3】生平谷:《别录》:“生高山。”马继兴辑注本:“生高山、平谷。”
燕屎,味辛,性平。主治蛊毒,鬼注诸症,能驱逐不祥邪气,治疗五种小便不利或点滴难出的疾病,善能通利小便。栖息于平原村落或山谷里。
按:本品味辛性平。辛能利窍,散结、散郁、破结、散邪,行气血,助肝疏泄以推陈致新;色白归肺,味辛入肺,气平则平调邪气,寒热皆宜使用,助肺气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以“主蛊毒……破五癃,利小便”。
天鼠屎(夜明砂)
天鼠 [1],味辛,寒。主面痈肿,皮肤洗洗[2]时痛,腹中血气,破寒热积聚,除惊悸。一名鼠沄[3],一名石肝。生山谷[4]。
注:
【1】天鼠:即夜明砂。为蝙蝠科动物蝙蝠等多种蝙蝠的乾燥粪便。
【2】洗洗:亦作洒洒。恶寒貌。
【3】沄:yún,音“云”。
【4】生山谷:《别录》:“生合浦。”
夜明砂,味辛,性寒。主治面部痈肿,皮肤恶寒、时有疼痛,腹中血气壅滞,能破积聚,除寒热,止惊悸。又名鼠沄、石肝。产于山区沟谷里。
按:本品性味辛寒。辛能散内外结滞,活血散邪,寒能清热解毒,凉血。凉血清热解毒活血,所以主治面痈肿,辛寒透表散热,主治皮肤洗洗时痛,散内外结滞,活血散邪,治腹中血气之病,破寒热积聚。清热凉血散邪,主治气血热盛之惊悸。
上,禽中品二种,旧同。
以上,属于禽部中品二种,这与旧本相同。
蝟皮(刺猬皮)
蝟皮[1],味苦,平。主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阴肿痛引腰背,酒煮杀之。生川谷[2]。
注:
【1】蝟皮:即刺猬皮。为刺猬科动物刺猬或短刺猬的皮。
【2】生川谷:《别录》:“生楚山、田野。”马继兴辑注本:“生川谷田野。”
刺猬皮,味苦,性平。主治五痔,阴道溃疡、糜烂,以及出血,或带下赤白及五色带,血汁漏下不止,阴道肿痛、牵引腰背。需用酒煮杀。生活在川坡及山间沟谷的灌木丛中。
按:五痔多由大肠或下焦湿热留滞,湿滞则气血雍滞,热郁则血脉不畅而瘀塞,湿热迫血妄行则下血,甚则血汁不止。猬皮味苦兼辛,苦能燥湿,苦能降泄,味厚气沉专泄下焦湿热,兼有辛味,行瘀散滞,开雍散结,所以主治五痔。
露蜂房
露蜂房[1],味苦,平。主惊痫,瘈瘲,寒热邪气,瘨疾[2],鬼精[3],蛊毒,肠痔。火熬之良。一名蜂肠。生山谷[4]。
注:
【1】露蜂房:为胡蜂科昆虫大黄蜂或同属近缘昆虫的巢。
【2】瘨疾:即癫。(1)指癫痫,因发作时形体颠仆得名。(2)指癫病。因病心神颠倒,表现为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
【3】鬼精:古人对于某些急性发作的病,如突然心腹刺痛,吐血下血及精神異常的病,如癫狂等,归因于鬼精。详见前言。
【4】生山谷:《别录》:“生牂牁。”
露蜂房,味苦,性平。主治惊痫瘈疭,寒热邪气,癫病,急性发作性疾患,蛊毒,痔疮。用火加水煮熬,效果更好。又名蜂肠。产于山谷中。
按:惊痫瘈瘲、癫疾等,多由痰湿久留,痹阻络窍,蒙蔽清窍所致;肝主筋,藏魂,痰浊痹阻肝经,则筋脉失养,清窍蒙蔽而发为神志错乱之癫、痫、抽搐等证。蜂房味苦兼甘,性平而偏凉,有毒。苦则燥湿,降泄痰浊,甘能缓急止痉;平、凉除热。湿热留滞大肠发为肠痔。蜂房苦平降泄,燥湿除热,所以也能治。蛊毒,虫毒为害,湿热蕴结,气血瘀阻。本品苦能燥湿,苦能走血,以毒攻毒,兼能杀虫。
鳖甲
鳖甲[1],味鹹,平。主心腹癥瘕坚积、寒热,去痞[2]、息肉、阴蚀、痔、恶肉。生池泽[3]。
注:
【1】鳖甲: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背甲。
【2】痞:痞者,否也。胃脘积块,中宫痞塞,上下不通,故名痞。
【3】生池泽:《别录》:“生丹阳。”
鳖甲,味咸,性平。主治胸腹部症瘕、坚积、寒热诸证,去除痞塞、息肉、阴道溃疡、痔疮、噩肉等。生活在池塘湖泊里。
按:《本经》记载鳖甲“主心腹症瘕坚积”颇有意义。有因瘀血痰浊所结而致,本品味咸性平,咸则入血,软坚散结以消症坚。同理,亦治息肉、痔、噩肉等。
蟹
蟹[1],味鹹,寒。主胸中邪气,结热痛,喎僻,面肿,败漆[2],烧之致鼠[3]。生池泽[4]。
注:
【1】蟹:为方蟹科动物中华绒螯蟹的肉和内脏。
【2】败漆:即使漆败。指治漆疮、解漆毒。《别录》:“愈漆疮。”
【3】致鼠:即治鼠,能引鼠出洞而灭之。《本草求真》曰:“以蟹烧煙,败能集鼠於庭。”
【4】生池泽:《别录》:“生伊洛,诸水中。”马继兴辑注本:“生池泽诸水中。”
蟹,味咸,性寒。主治胸中有邪气,热结疼痛,口眼斜,面肿,治漆疮、解漆毒,蟹烧后,能引鼠出洞而灭鼠。生长在水池湖泊里。
按:《内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本品性味咸寒,所以主胸中邪热之气,热结痛。僻面肿,邪热毒气上犯头面,壅瘀筋脉肌肤所致。本品咸能入血散血,寒能清热解毒,咸寒滋阴荣筋。以其清热解毒,凉血散血,所以能治愈漆疮而败漆。
蚱蝉
柞蝉[1],味鹹,寒。主小儿惊痫[2],夜啼,癲病,寒热。生杨柳上。
注:
【1】柞蝉:即蚱蝉。为蝉科昆虫黑蚱的全虫。
【2】惊痫:这裏指小儿阵惊並伴抽搐的病症,有间隔地反复发作。多因热盛动风所致。
蚱蝉,味咸,性寒。主治小儿惊痫身热易惊,小儿夜啼,癫病,身发寒热。多栖于杨、柳树上。
按:《本经》记载“主小儿惊痫”,其有热盛动风而致,本品咸寒,生于土而栖于树上,得土木之合气,入肝经,味咸性寒,其体轻扬,长于疏风清热。蝉应秋而生,秉秋清风清露之气最全,金能平木,寒能治火,所以能治此证。
蛴螬
蛴螬[1],味鹹,微溫。主恶血、血瘀、痹气,破折血在下坚满痛,月闭,目中淫肤[2],青翳,白膜。一名蟦蛴。生平泽[3]。
注:
【1】蛴螬:为金龟子科昆虫朝鲜金龟子或其他近缘昆虫的乾燥幼虫。
【2】目中淫肤:指眼中分泌物增多,以致浸淫,使眼睑之肌肤溃烂也。
【3】生平泽:《别录》:“生河内,人家积粪草中。”马继兴辑注本:“生平泽及人家积粪草中。”
蛴螬,味咸,性微温。主治身体脏腑、肌肉、经络有恶血、瘀血、气滞不运所致诸证,跌打折伤瘀血在胁下而致胁下硬胀疼痛;月经闭止不潮,目中分泌物增多、浸淫,乃至眼睑溃烂,去翳障而疗青翳,白膜等。蛴螬,又名蟦蛴。生活在广大平原潮湿的土壤中及人家的积粪草中。
按:蛴螬,味咸而性微温,善出入土中,穿凿力颇强,咸则入血,温则通行,所以能破血、行瘀、通络、散结。因而“主恶血、血瘀、痹气,破折血在胁下坚满痛,月闭”等瘀血诸证。此乃化瘀血、消症块之佳品。
乌贼鱼骨(海螵蛸)
乌贼鱼骨[1],味鹹,微溫。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闭,阴蚀肿痛,寒热,癥瘕,无子。生池泽[2]。
注:
【1】乌贼鱼骨:即海螵蛸。为乌科动物无针乌或金乌的内壳。
【2】生池泽:《别录》:“生东海。”马继兴辑注本:“生东海、池泽。”
海螵蛸,味咸,性微温。主治女子漏下而阴道出血淋沥,赤白带下,经血闭止,阴道溃疡糜烂,阴肿疼痛,身发寒热,症瘕肿物,男女无子等病证。生活在沿海水中。
按:海螵蛸多用于治疗胃脘痛吐酸,或女子漏下。《本经》记载“主血闭、症瘕、无子”。其有因寒湿痹阻而致,本品咸温入肝肾,祛寒湿而通血脉;有因瘀血而致,本品味咸走血,性温通行。肾为藏精之脏,肾虚精竭则无子;肝为藏血之脏,肝虚血枯也无子。本品咸温,通血脉、暖肝肾、固精血,所以能治。
白僵
白僵[1],味鹹,平[2]。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皯,令人面色好,男子阴疡[3]病。生平泽[4]。
注:
【1】白僵蚕: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的幼虫,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乾燥全虫。
【2】平:黄奭辑本、孙氏辑本均无平字,现据森立之辑本加。
【3】阴疡:(1)这裏指阴痒。(2)阴部疮疡。(3)指阴性痈疡,漫肿,久不癒者。
【4】生平泽:《别录》:“生颍川。”白僵蚕,味咸,性平。主治小儿惊痫,小儿夜啼,能驱蛔虫、蛲虫、赤虫,除脸上黑斑黑痣,使人面色光泽好看,治男子阴痒,或阴疮等证。生活在广大平原气候湿润的种桑区。
按:小儿惊痫、夜啼,风热乘肝所致。白僵蚕秉桑木之性,入足厥阴肝经,味咸兼辛而性平,辛能疏肝,宣散郁热;其体白亮,聚秋金之精华,佐肺金以平肝木,其祛风解痉,化痰散结之力较强,而为治疗惊痫要药,且治夜啼。为肾虚于下,风客于上,颜面失荣所致。本品咸平益肾,辛平散风,俾水气上滋,因而灭黑皯,令人面色好。男子阴疡,风湿侵淫所致。辛平散风,兼能燥湿。
鮀鱼甲(鼉甲)
鮀鱼甲[1],味辛,微溫。主心腹癥瘕、伏坚[2]、积聚[3]、寒热,女子崩中,下血五色,小腹阴中相引痛,瘡疥,死肌。生池泽[4]。
注:
【1】鮀鱼甲:亦称鼉甲。为鼉科动物扬子鳄的鳞甲。
【2】伏坚:指深部肿物,质地坚硬。
【3】积聚:积者,积也。其病日积月累而成,其形日渐积大,固定不移,触之边缘清楚,故名为积。聚者,聚散之谓,气病也。发无常处,痛不留止,痛时有形,触无根本,痛止自散,忽来忽去,故称为聚。
【4】生池泽:《别录》:“生南海。”马继兴辑注本:“生南海池泽。”鼉甲,味辛,性微温。主治胸腹部症瘕、伏坚、积聚、身发寒热,女子崩漏,下五色带,小腹与阴中相互牵引痛,并治疗疮、疥,皮肤麻木不仁或坏死等。生活在湖、河沿岸。
按:鼉甲,味辛性温,长于行散温通,而为逐瘀消积、散恶血、除症瘕积聚要品,辛温透邪达表化湿,所以主治疮疥。辛温散邪活血通络,外达肌肤,所以主治死肌。
樗鸡(红娘子)
樗[1],味苦,平。主心腹邪气,阴痿,益精强志,生子,好色[2],补中轻身。生川谷[3]。
注:
【1】樗鸡:即红娘子。为蝉科昆虫红娘子的乾燥全虫。其鸣以时,故得鸡名;居樗树上,故名樗鸡。其羽文彩,亦称红娘子。
【2】好色:(1)指增强性功能。(2)好颜色,有驻颜、养容作用。
【3】生川谷:《别录》:“生河内樗树上。”马继兴辑注本:“生川谷樗树上。”
红娘子,味苦,性平。主治心腹部有邪气,阴痿而房事阴茎不能挺举,能补益阴精,增强肾志,促育生子,增强性功能,健补脾胃中焦,轻健身体。生活在川坡、沟谷的矮树丛中。
按:本品味苦兼辛,性平。味苦以燥湿邪,兼辛以行瘀滞,性平能调寒热,所以主治心腹邪气,及湿阻生机、气血瘀滞厥阴所致的阴痿。瘀血去,则新血生,精血同源,所以益精强志,生子,好色。脾为阴土而恶湿,本品味苦燥湿,湿去则运化强,能补中、轻身。
蛞蝓
活蝓[1],味鹹,寒。主贼风[2]口僻,轶筋[3]及脱肛,惊痫,挛缩。一名陵蠡。生池泽[4]。
注:
【1】活蝓:即蛞蝓。为蛞蝓科动物蛞蝓的全体。
【2】贼风:(1)指伤人之风。(2)指门隙或窗缝所进之风邪。(3)病证名。《诸病源候论》:“贼风者,谓冬至之日有疾风从南方来,名曰虚风,此风至能伤害於人,故言贼风也。其伤人也,但痛不可得按抑,不可得转动,痛处体卒无热,伤风冷则骨解深痛,按之乃应骨痛也。但觉身内索索冷,欲得热物熨痛处小宽,时有汗久不去……”
【3】轶筋:即伤筋之义。
【4】生池泽:《别录》:“生泰山及阴地、沙石、垣下。”马继兴辑注本:“生池泽及阴地、沙石、垣下。”《说文》:“垣,墙也。”
蛞蝓,味咸,性寒。主治风邪伤人致口眼斜,伤筋及脱肛,惊痫,手足拘挛等证。又名陵蠡。生长在池坡潮湿的泥土中。
按:僻、惊痫、挛缩,皆属风证。有因腠理不密,贼风乘虚而入,风摇热动而生;或阴血亏竭,阳气躁扰,热极而动风。风中经络则僻、挛缩,风中肝则惊痫。蛞蝓,其体滑润而善动,味咸走血,能通经活络;咸寒则能益阴润燥,总除诸热,因此使用该药,则热平风平,筋脉舒缓,经络通达而风证俱除。脱肛,多因大肠燥热而致,本品咸寒,润燥软坚除热,所以可治。
石龙子
石龙子[1],味鹹,寒。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2],下血[3],利小便水道。一名蜥易。生川谷[4]。
注:
【1】石龙子:又名蜥蜴。为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的全体。
【2】石淋:病名。亦称砂淋。主要表现为脐腹拘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或阵发性绞痛,痛连小腹及阴部,排尿不畅,或中断,或频急涩痛难出,有时尿中夹有砂石,尿色黄浊,或呈血尿。
【3】下血:(1)指便血。《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脈证治》:“下血,先便後血,此远血也。”(2)指下窍出血,即尿血。
【4】生川谷:《别录》:“生平阳及荆山石间。”马继兴辑注本:“生川谷及山石间。”
石龙子,味咸,性寒。主治邪气阻结,气化不利所致,五种癃闭,排尿困难,淋涩疼痛,通石淋,疗下血,利小便、通水道。又名蜥蜴。生活在川谷中。
按:《本经》记载石龙子“主五癃、破石淋、利小便水道”,有重要意义。有因下焦湿热蕴结,气化不利所致,蜥蜴常居山砂地区,秉燥气之全,最能胜湿,味咸入肾,气寒除热,湿热去,气化利;也有因血瘀水道而致,本品味咸,咸则入血走血,软坚散结,逐瘀通闭。瘀滞去则气化行,水道利,所以可治上述诸证。
木
木 [1],味苦,平。主目赤痛,眥伤淚出,瘀血、血闭,寒热酸忄斯[2],无子。一名魂常。生川泽[3]。
注:
【1】木 :为 科昆虫复带 的雄性全体。因其从木叶脱蛆而出,又常着木叶之上,且以吸食植物的汁液为生,故名木 。
【2】酸忄斯:忄斯,sī,音“斯”。意寒慄、战慄。酸忄斯,为酸楚战栗貌。
【3】生川泽:《别录》:“生汉中。”
木 ,味苦,性平。主治目赤肿痛,目眦受伤而泪流较多,瘀血诸证,经血闭止,身发寒热而战栗,不孕无子等证。又名魂常。生活在山区及潮湿的平原地区。
按:目赤痛,眦伤泪出,为肝之郁火上冲,或为风热毒邪入肝所致。木 ,得木性而善入肝经,性禀疏达,且味苦降泄,具有疏散风热,降火泻肝之作用,所以能治此证。血闭、无子,瘀血阻滞胞宫所致,本品得木气而入肝,性禀疏达,且味苦走血,功能活血行瘀。
蜚 (虻虫)
蜚 [1],味苦,微寒。主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2]、癥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生川谷[3]。
注:
【1】蜚 :为 科昆虫复带 或其它同属昆虫的雌性全虫。亦称 虫、牛虻。
【2】坚痞:属脾积。以胃脘部有积块突起,复大如盘,按之硬,饥则减、饱则显为主要临床表现。
【3】生川谷:《别录》:“生江夏。”
虻虫,味苦,性微寒。主逐除瘀血,破下胸腹之血积、坚痞,症瘕肿物,并除寒热,通利血脉和九窍。分布于川谷里。
按:虻虫,其性栗悍,啮牛、马诸畜血,味苦兼咸,苦能泄结,咸能走血,所以能通利血脉,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症瘕等血瘀诸证。为攻逐血瘀诸证之要品。通调气血,则寒热不作。
蜚廉(蟑螂)
蜚廉[1],味鹹,寒。主血瘀、癥坚、寒热,破积聚、喉咽痹,内寒无子。生川泽[2]。
注:
【1】蜚廉:蜚蠊科昆虫东方蠊等的全虫。又名蟑螂。
【2】生川泽:《别录》:“生晋阳及人家屋间。”《御览》引《本草经》作:“生晋地山泽中。”马继兴辑注本作:“生川泽及人家屋间。”
蟑螂,味咸,性寒。主治血瘀诸证,症块坚硬,身有寒热,能破积聚,治咽喉肿塞、食水难入甚至呼吸困难,寒凝瘀阻胞宫、令人不孕等。多栖于潮湿地及人家屋间。
按:蟑螂,味咸兼辛而气寒。咸入血分,辛能行散,行气血,散瘀结,辛能散郁,助肝疏泄,推陈布新,所以主瘀血、症坚、积聚及血瘀胞宫所致闭经、无子等证。气机畅、气血调则寒热不作。瘀热上攻、壅滞喉咽,则为喉咽痹。本品散瘀,性寒清热解毒,所以能治。
庶虫虫
庶虫虫[1],味鹹,寒。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癥瘕,破坚[2],下血闭,生子大良。一名地。生川泽[3]。
注:
【1】庶虫虫:又名地鳖、土鳖。为鳖蠊科昆虫地鳖或姬蠊科昆虫赤边水庶虫的雌性全虫。
【2】破坚:破者,除也,散也。坚者,指有形癥积,质地较硬;又指血瘀所致的肌肉肿硬、筋脈结节肿硬等症。
【3】生川泽:《别录》:“生河东及沙中,人家墙壁下土中湿处。”
庶虫虫,味咸,性寒。主治心腹寒热时作时止,血积症瘕,破坚积,下瘀血,通经络,疗不孕。又名地鳖。多生活在潮湿的土里。
按:庶虫虫,爬行虫类,善攻隙穴,味咸性寒,咸能入血走血,因而本药具有搜剔、破瘀、消症之功。所以主治血积症瘕,下血闭。且味咸入血软坚。若血瘀滞,经络不通,营卫不和,则寒热洗洗,本品活血理气,营卫通畅,寒热自除。血气通畅,月事以时下,因而生子。
伏翼(蝙蝠)
伏翼[1],味鹹,平。主目瞑[2],明目,夜视有精光[3]。久服,令人喜乐,媚好无忧。一名蝙蝠。生川谷[4]。
注:
【1】伏翼:即蝙蝠。为蝙蝠科动物蝙蝠的全体。
【2】目瞑:指目不明,视力不清。或眼不欲睜,少神。
【3】精光:精通睛。即目明眼亮。
【4】生川谷:《别录》:“生泰山及人家屋间。”马继兴辑注本:“生川谷及人家屋间。”
蝙蝠,味咸,性平。主治目昏、视力不清,能明目,使人夜晚目明眼亮。长期服用,使人心情愉悦,笑口常开,仪态优美,无忧无虑。又名蝙蝠。栖于山崖石缝及沟谷树洞中。
按:本品治目疾,若因精血不足,肝肾亏虚,用之可补;若因毒火上炎属实,用之可泻,所以为治疗目疾要药。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喜柔恶燥。本品补肝血以柔肝,血气条达而无太过,所以久服令人喜乐,媚好无忧。
上,虫鱼中品一十七种,旧一十六种,考禽部伏翼宜入此。以上,属虫鱼部中品一十七种,旧本为一十六种,考究禽部的伏翼宜放入虫鱼部中品。
梅实(乌梅)
梅实[1],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2],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3],恶疾[4]。能益气,不饥[5]。生川谷[6]。
注:
【1】梅实:即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的乾燥未成熟果实。
【2】止肢体痛:孙、黄辑本无“止”字,今据马继兴辑注本加。
【3】志:通痣。《本草纲目》引《本经》为痣。
【4】恶疾:《本草纲目》引《本经》为恶肉,当从之。
【5】能益气,不饥:孙、黄辑本无此五字,今据马继兴辑注本加。
【6】生川谷:《别录》:“生汉中。”
乌梅,味酸,性平。主下气降逆,除热、止烦去胸腹胀满,能安心,止肢体疼痛,治疗半身不遂,偏瘫而失去知觉,肌肉麻木坏死,能去皮肤颜面的青黑痣,去恶肉。能补肝胆,益气血,使人耐饥。产于川谷地区。
按:今人用乌梅,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和胃安蛔;生津止渴。肝主筋,疏泄失常,血瘀气滞则肢体痛。本品味酸入肝,酸平益肝以助疏泄,通畅气血,以利机关。脾主肢体而为土,肝木克土则痛,本品味酸敛肝,则肝急缓,脾土伸,此亦止肢体痛。肝藏血,肝血虚则偏枯不仁、死肌。乌梅味酸益肝血,血和则润,不仁、死肌则愈;肝体阴而用阳,血和以养肝体,其用自复,所以也能治偏枯。乌梅味酸则敛、则收,因而常外用去黑痣、蚀恶肉。
上,果中品一种,旧同。
以上,属果部中品一种,与旧本相同。
大豆黄卷
大豆黄卷[1],味甘,平。主溼痹,筋挛,膝痛。生大豆,涂痈肿,煮汁饮,杀鬼毒[2],止痛。生平泽[3]。
注:
【1】大豆黄卷: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子(黑大豆)发芽後晒乾而成。
【2】鬼毒:(1)指突发难以解释的病证,归因于此。(2)指有精神症状異常,如神昏、躁扰,歌哭无常等。(3)病情危重的、常致死亡的传染病或流行病,如鬼疟、鬼疰等。
【3】生平泽:《别录》:“生太山。”大豆黄卷,味甘,性平。主治湿痹,筋脉拘挛、膝痛。生大豆捣碎涂擦可治痈肿,煮汁饮用,能杀鬼毒,止疼痛。生长在广阔平原湿润的土地上。
按:脾主运化水湿,主肌肉四肢。大豆黄卷,为黑大豆之芽,具升发之性,性味甘平,甘能益脾、缓急,使用后可分消内外之湿,因而主治湿痹,筋挛膝痛。黑大豆,性平能除大热,味甘能解诸毒,质坚滑利,又有活血利湿之功,所以主治湿毒所致的痈肿、疼痛,并能杀鬼毒。
赤小豆
赤小豆[1],甘酸,平[2]。主下水,排痈肿脓血。生平泽。
注:
【1】赤小豆:(1)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种子。(2)此条文黄奭辑本,孙星衍、孙冯翼辑本均合于大豆黄卷条内,今单列出。
【2】甘酸,平:黄奭等辑本均无性味,疑缺,现据《别录》加。
赤小豆,味甘、酸,性平。主下水,消痈肿,排脓血。生长在平原湿润的田野上。
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赤小豆,味甘,入脾补中,能助脾运化水湿,利水消肿,所以主下水。本品色赤,入血属心,性平而清心,味甘以解毒,所以疗痈肿,排脓血。
粟米
粟米[1],味鹹,微寒。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陈者,味苦,寒[2],主胃热,消渴,利小便。
注:
【1】粟米:为禾本科植物粟的种仁。
【2】寒:黄奭辑本、孙氏辑本无“寒”,疑缺文,今据《别录》补之。
粟米,味咸,性微寒。主要作用为补养肾气,去脾胃中热,补益精气。陈粟米,味苦,性寒。主治胃热,消渴,能通利小便。
按:粟米,色黄则入脾胃,味咸入肾。咸寒则益肾阴,养肾气;寒则去胃脾中热。陈粟米,性味苦寒,所以能清泻胃热,热去则津液存,因而主治消渴。脾为阴土,喜燥恶湿,陈粟米味苦,则能燥湿,助脾运化水湿,能利小便。若因热壅水道而小便不利,本品性寒能清热,热去则小便利。
黍米
黍米[1],味甘,溫。主益气补中,多[2],热令人烦。
注:
【1】黍米:为禾本科植物黍的种子。其粘者为黍,不黏者为稷。
【2】多:太过之义。
黍米,味甘,性温。主要作用为益精气,补中焦。多食,壅中化热使人心烦。
按:黍米,甘温。脾为阴土,喜温恶寒,甘则入脾、健脾补中;温则暖土健运。多食则壅中化热,使人烦。
上,米穀中品三种,旧二种。
以上,属米谷部中品三种,旧本为二种。
蓼实
蓼实[1],味辛,溫。主明目,溫中,耐风寒,下水气,面目浮肿,痈疡。马蓼[2],去肠中蛭虫[3],轻身。生川泽[4]。
注:
【1】蓼实:为蓼科植物水蓼的果实。又名水蓼子。
【2】马蓼:又名大蓼、墨记草。盖因此属蓼科植物,高四五尺,故名大蓼。马者,大也,又称马蓼。但每叶中间有黑迹,如墨记,故方士呼为墨记草。
【3】蛭虫:(1)指水蛭。为水蛭科动物日本医蛭、宽体金钱蛭、茶色蛭等。(2)指水蛭及其他肠道寄生虫。
【4】生川泽:《别录》:“生雷泽。”
蓼实,味辛,性温。主明目,温暖脾胃中焦,提高人体耐受风寒的能力,能下水气,消除面目浮肿,治疗痈疮。马蓼,能祛除肠中水蛭及其他寄生虫,长期服用,使人身体轻健有力。生长在川沟、沼泽的淤泥中。
按:肝开窍于目。蓼实性味辛温,入肝而性走散,行气血,畅经脉,使精血上充头目,所以能明目。本品性温,温能胜寒,因而能温中。辛温升散,达肌肤,畅气血,能耐风寒。水为阴质,而赖气行、气化,辛温行散温化,所以下水气。亦有肺气壅滞,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者,本品辛温宣肺,开发上焦以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下水气。亦有肝瘀(郁),不能疏泄而致,本品辛温,助肝疏泄,行气血,则下水气。热郁血瘀则发痈疡。火郁易发之,血瘀易行之。本品辛温,可散郁行瘀。
葱实
蔥实[1],味辛,溫。主明目,补中不足。其茎[2],可作汤,主伤寒寒热[3],出汗,中风面目肿。生平泽[4]。
注:
【1】蔥实:为百合科植物蔥的种子。
【2】其茎:即蔥茎、蔥白。为百合科植物蔥的鳞茎。
【3】伤寒寒热:一指发热恶寒,病在太阳;二指寒热往来,邪正相爭,病在少阳;三指寒热胜负,手足厥冷,其面赤,或身热。
【4】生平泽:《别录》:“生鲁山。”
葱实,味辛,性温。主明目,补中焦脾胃阳气不足。葱白,可作汤饮用,主治伤寒寒热诸证,能使人出汗,治疗中风面目浮肿。生长在广大平原湿润的土壤里。
按:葱实即葱子,聚葱白之精华,具有补性。脾为阴土,喜温恶湿。葱实,其味辛温,辛则疏肝以伸脾,温则化湿暖脾以补土,所以能补中不足。以其味辛,疏达肝之郁滞,畅通气血上注于目,所以能明目。葱白辛温发散,令人出汗。散风寒邪气,治中风面目肿。散太阳风寒以治发热恶寒;辛温助阳胜邪,以治寒热往来;辛温助阳通阳,以治阳虚载阳及阴盛格阳。所以主治伤寒寒热。
薤白
薤[1],味辛,溫。主金瘡瘡败[2],轻身,不饥,耐老。生平泽。
注:
【1】薤: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或薤的鳞茎。又名薤白、薤根、小蒜。黄奭本将薤並于蔥实後,现据《神农本草经贯通》将二者分开,单列一条。
【2】创败:即疮败。指疮溃败,久不合口,阳气亏虚,肌皮经脈虚寒所致。
薤白,味辛,性温。主治金疮、败疮溃久不合口。长期服用,能使人身体轻健,减轻饥饿,延缓衰老。生长于广大潮湿地区。
按:薤白,一般多用于胸痹、下痢等病,《本经》言其“主金疮、疮败”,有特殊意义。疮乃热毒壅瘀肌肤所致,败疮溃后久不收口,是毒邪未尽,阳气已虚,气血不能充养肌肤所致。“火郁宜发之”,本品性味辛温,辛能发散毒热,温能通气血,可助阳气,长肌肉。此辛温疏肝,肝气条达,木舒脾健,气血日生,长养身体,荣华于面,因而轻身、不饥、耐老。
水苏
水苏[1],味辛,微溫。主下气,杀穀[2],除饮食[3],辟口臭,去毒,辟恶[4]。久服,通神明,轻身,耐老。生池泽[5]。
注:
【1】水苏:为多年生唇形科草本植物水苏的全草。異名鸡苏、香苏。
【2】杀穀:黄氏辑本无此二字,今据马继兴辑注本加。
【3】除饮食:孙、黄辑本无此三字,今据《大观》和马继兴辑注本加。
【4】辟恶:指去除秽臭之浊气。
【5】生池泽:《别录》:“生九真。”
水苏,味辛,性微温。主理气降逆,消食,除饮食积滞,消除口臭,解毒,辟除秽恶浊气。长期服用,能通达神明,轻健身体,延缓衰老。生长在池边、水沟边及潮湿地。
按:水苏,效似紫苏,傍水以生而得名。其味辛性温,疏达行滞,且性主沉降,所以主下气,杀谷,除饮食积滞。气味芳香浓烈,醒脾开胃,所以能辟口臭,去解辟恶。辛温香浓,舒肝化湿、健脾,通利九窍,所以能通神明,轻身耐老。
上,菜中品三种,旧四种,考蔥实宜与薤同条,今並假苏宜入草部。以上,属菜部中品三种,旧本是四种。考究葱实宜与薤同条,今与假苏均入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