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石

- 姓名:于石
- 别名:字介翁,号紫岩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兰溪(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于石,宋元间诗人。字介翁,号紫岩,一号两溪,兰溪(今属浙江)人。早年曾从著名儒者王瀚学辞赋。瀚为吕祖谦、朱熹弟子,使石得以闻先贤故老之馀论。瀚卒于嘉定四年(1211),是宋亡时石已至耄耋之年。金履祥为于集作序,言宋亡时其年三十,当有误。为人貌古气刚,喜诙谐,知识广博,通诸子百家之学。宋亡后,高隐不出,专意从事诗歌创作,豪宕激发,气骨苍劲,望而知为山林旷士。所存诗多为中年以后之作,许多作品反映了战乱和统治者的过度盘剥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如《邻叟言》、《路旁女》等。有些还表达了对亡宋的悼念以及对恢复故国的期待;这类作品有《感兴》、《述怀》等。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其古诗感时伤事者,多哀厉之音”,其律诗则多“游览闲适”之作,如《半山亭》、《春事》等等,“有清迥之致”。胡应麟称赞其诗“新拔,多奇句”(见《诗薮》)。然其占、近体皆伤于浅易,缺少持久的感染力量,其诗中有写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者,知其享年必在八九十岁之间。撰有《紫岩诗选》。《宋史翼》卷三五有传。
于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腓特烈大帝与约瑟夫二世
该书初版于1915年,《腓特烈大帝与约瑟夫二世:18世纪的战争与外交》以中欧两位雄主腓特烈大帝与约瑟夫二世争霸为背景,以巴伐利亚公国继承战争为切入点,深入解读了欧洲主要大国参战、混战的历史。腓特烈大帝与约瑟夫二世各自的国家战略为什么存在冲突?巴伐利亚公国王位继承问题为什么成为引爆欧洲*桶的的*?列强混战为什么无法彻底破坏欧洲均势?《泰申和约》建立的欧洲秩序为什么是脆弱的?俄罗斯帝国大军进入神圣罗马帝国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本书将详细解读。
文渊阁书目
杨士奇等撰。20卷。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本书为明朝宫廷藏书册籍,据书前序文说,正统六年(1441)杨士奇等奉旨“逐一打点清切,编置字号,写完一本,总名文渊阁书目”。所收各书不著作者、卷数,仅留册数,以《千字文》开头五句20个字为序,每个字下再分若干厨,每厨包括若干号(一号一册),略计总目约合50厨,7300号(册)。本书收入《四库全书》,嘉庆庚申(1800)鲍廷博录出,补入所缺宋朝文集200余种,将家塾旧藏本各书所注“完全”、“残”、“缺”字样转录于官本各书之下,又按《千字文》20个字改官本4卷为20卷成为今本。明朝文渊阁藏书早已散失殆尽,据本书尚可略见明代宫廷所藏典籍。对目录史和考古有参考价值。
黄石公素书注
宋张商英注。商英序称《素书》为秦黄石公之书,《四库提要》以为商英伪撰并注。本书现存诸本中,以《道藏》本早出。商英注涉虚无而归黄老。
将将之将
传记。曹聚仁撰。蒋百里(1882-1938),民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1901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12年出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19年,随梁启超等赴欧考察。先后辅佐过蔡锷、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1936年,在西安事变的和平演变中起过重要作用。1937年日军侵华,蒋百里积极投身抗战。1938年11月病逝宜山,被国民党追赠上将军衔。著作有:《欧洲文艺复兴史》《日本人》《国防论》等。在本书中,曹聚仁用精炼的笔触交代了复杂的时代背景,撷取蒋百里人生中的重点事件予以讲述,如出任保定军校校长、作为西安事变中的“特客”、历次赴欧考察等,并用较多的笔墨将蒋百里最具智慧的军事思想一一道来,其间也夹杂着蒋百里与左梅的爱情故事、对女儿的教育与呵护,显示出他的真挚、柔情。世人多感叹蒋百里命运不济,未能一展才能,而曹聚仁则认为是蒋百里所生的时代太特殊,他已成功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值得后人敬仰。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著。原为作者1947年在美 国宾夕法尼亚州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1948年 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198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涂 又光翻译的中文本。《中国哲学简史》全书28个章节,涵盖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孔子、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道家、儒家、佛家等哲学流派,以及中国历史上代表性的哲学大家,并论及中国哲学与当代世界的关系。全书分二十八章。一、二章论“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国哲学的背景”,三章至二十七章从 “百家”起叙述了中国哲学至二十世纪初的发展过程, 二十八章论述“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问题。本书简明扼要,在欧美较有影响。除英文本外,还曾有法文、意大利文和南斯拉夫文译本出版。
菩萨戒指要
自从我深入律藏以及古人的戒律注疏以来,知道以今日的时代环境,墨守完成于二千五百多年前印度境内的戒律条文,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若无佛制的戒律,作为佛教徒的生活准则,清净身口意三业的目的,也就很难达成。因此,我是注重佛陀制定戒律的精神,不主张死守其全部的戒律条文。 我对于戒律的探索,自始迄今,虽没有间断,我的戒律学作品,却不是很多,成书出版的,除了《戒律学纲要》,仅有《佛教制度与生活》、《学佛知津》两书,收有戒律的文章。到了一九九三年《法鼓全集》编成时,即将此二书中与戒律问题相关的各篇,集成一册,名为《律制生活》。所以,本书应算是我研究戒律学的第三种专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