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VeN中华典藏网

石灰VeN中华典藏网

石灰[1],味辛,溫。主疽疡,疥瘙,热气,恶瘡,癞疾,死肌,堕眉,杀痔虫[2],去黑子[3]、息肉。一名恶灰。生山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石灰:为石灰岩经加热煅烧而成。其药材分生石灰和熟石灰两种。生石灰为不规则的块状物,白色或灰白色,不透明,质硬,粉末白色。生石灰暴露在空气中吸收水分後,则逐渐风化成熟石灰。VeN中华典藏网

【2】痔虫:指痔疮有虫者。VeN中华典藏网

【3】黑子:指高出皮肤、小的黑色或色较深的赘生物,如黑痔、疣等。VeN中华典藏网

【4】生山谷:《别录》:“生中山。”VeN中华典藏网

石灰,味辛,性温。主治疽、痈疮、疥癣,热毒邪气所致的恶疮,癞疾肌肉腐败坏死,眉毛脱落,能消痔疮杀虫,蚀去黑痣、肤疣、息肉。又名恶灰。产于山谷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火郁宜发之”,疽疡疥瘙,癞疾死肌,多由风热毒气,浸淫于骨肉皮肤所致,本品辛温,可发散风热毒气,能蚀恶肉促生新肌,因而为疮家外治要药。本品以其水气未散,性能灼物,所以治黑子息肉及堕眉。味辛而性温燥,行瘀消肿,燥湿,能杀痔虫。此药有毒,宜外用。VeN中华典藏网

礜石VeN中华典藏网

礜石[1],味辛,大热。主寒热,鼠瘘,蚀瘡,死肌,风痹,腹中坚[2]癖邪氣。一名青介石,一名立制石,一名固羊石。生山谷[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礜石:礜yù,音“玉”。为硫化物类矿物毒砂的矿石。VeN中华典藏网

【2】腹中坚:(1)指寒凝气滞,心腹胀硬。(2)指脾臓肿大及癥坚积聚。VeN中华典藏网

【3】生山谷:《别录》:“生汉中及少室。”《吴氏本草》:“生汉中,或生魏兴,或生少室。”VeN中华典藏网

石,味辛,性大热。主治身发寒热,鼠瘘,疮疡溃烂,肌肉坏死或麻木不仁,风痹,心腹胀满痛或症瘕积聚。又名青介石、立制石、固羊石。产于山谷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石,味辛,性大热。辛热助阳,发散风寒,所以主治寒热。辛能散结,行气活血,主治鼠瘘、风痹、腹中坚。本品有毒,以毒攻毒,复能行气活血,充养肌肤,能治蚀疮、死肌。VeN中华典藏网

铅丹VeN中华典藏网

铅丹[1],味辛,微寒。主吐逆,胃反[2],惊痫,瘨疾,除热下气,化还成九元[3]。久服,通神明。生平泽[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铅丹:用铅加工成的四氧化三铅。为橙黄色粉末,又称黄丹,或为橙红色的粉末,又称红丹。VeN中华典藏网

【2】胃反:即反胃,亦称翻胃。指食入良久复出或隔宿吐出的病症。《金匮要略》云:“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VeN中华典藏网

【3】化还成九元:元,孙氏辑本为光。意即铅矿经炼九转加工其色光亮,还成黑铅。VeN中华典藏网

【4】生平泽:《别录》:“生蜀郡。”VeN中华典藏网

铅丹,味辛,性微寒。主治吐逆,反胃,惊痫抽搐,癫疾,能除热降气。经炼九转加工,变成光亮的黑铅。长期服用,能通神明。产于平原川泽矿床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铅丹气寒,质重性沉,能除热下气,热去气降,可治吐逆胃反。热盛动风则惊痫。铅丹气寒除热,质重镇惊坠痰,所以主治惊痫。痰热蒙蔽清窍,心神失主则癫疾。本品除热坠痰,镇静安神,所以又主治癫疾。VeN中华典藏网

粉锡(锡镜鼻)VeN中华典藏网

粉锡[1],味辛,寒。主伏屍[2],毒螫,杀三虫。一名解锡。锡镜鼻[3],主女子血闭,癥瘕,伏肠[4],绝孕[5]。生山谷[6]。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粉锡:即锡粉。亦称胡粉。VeN中华典藏网

【2】伏屍:张志聪曰:“伏屍者,伏于泉下之屍,相泛而为传屍鬼疰之病。”传屍即劳瘵。鬼疰亦即劳瘵。VeN中华典藏网

【3】锡镜鼻:属锡纯者,银白色,呈金属状,光泽,可如镜,得名。VeN中华典藏网

【4】伏肠:指肠中积滞,伏留不下。VeN中华典藏网

【5】绝孕:指此药能堕胎。VeN中华典藏网

【6】生山谷:《别录》:“生桂阳。”VeN中华典藏网

锡粉,味辛,性寒。主治伏尸劳瘵,毒虫螫伤,能杀蛔虫、蛲虫、赤虫。又名解锡。锡镜鼻,即纯锡,主治女子闭经,症瘕肿块,肠中积滞,能堕胎。产于山谷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锡粉、锡镜鼻,皆属锡,味辛性寒,寒能解毒清热,所以主治伏尸、毒螫。辛能行气活血,散结,质重沉降,降逆,消积,逐瘀,因而能杀三虫,主女子血闭、症瘕、伏肠、绝孕。VeN中华典藏网

代赭(代赭石)VeN中华典藏网

代赭[1],味苦,寒。主鬼疰[2],贼风[3],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4]漏下。一名须丸。生山谷[5]。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代赭:即代赭石。为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物赤铁矿的矿石。VeN中华典藏网

【2】鬼疰:即劳瘵。详见蓝实注。VeN中华典藏网

【3】贼风:不正之风引发的疾病,如惊风、中风等。详见蛞蝓注。VeN中华典藏网

【4】赤沃:赤,血也。沃,泼洒也。指崩中。VeN中华典藏网

【5】生山谷:《别录》:“生齐国。”VeN中华典藏网

代赭石,味苦,性寒。主治鬼注,贼风,蛊毒,能消除某些急性发作性疾病,能除腹中毒邪之气,治疗女子崩中漏下。又名须丸。产于山谷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代赭石,一般多用于肝风、呕逆、吐衄等证,《本经》主“女子赤沃漏下”,属特殊经验。其有因血热妄行而致,赭石色赤入血,性寒清热,所以主治此证。亦有因为心肝热盛,心失主血、肝失藏血之职而致,本品入心肝二经,寒能清热;亦有热壅血瘀而致者,本品凉血,因而也能治疗。且本品质重,可直达下焦,其味兼甘,兼能补血,并能收敛血气,因而可治崩漏。VeN中华典藏网

戎盐大盐VeN中华典藏网

戎盐[1],主明目、目痛,益气,坚肌骨,去毒蛊。大盐[2],鹹,寒[3]。主肠胃结热[4],令人吐。生池泽[5]。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戎盐:《本草经疏》:“戎盐,水气凝结而成,不经煎炼,而生于涯坂渍之阴。”实为卤化物类矿物石盐的结晶。VeN中华典藏网

【2】大盐:即食盐。为海水或盐井、盐池、盐泉中的盐水经煎晒而成的结晶。VeN中华典藏网

【3】鹹,寒:孙、黄辑本无此二字,今据姜辑本和马继兴辑注本加。VeN中华典藏网

【4】主肠胃结热:孙、黄辑本无此五字,今据《御览》引《本草经》和马继兴辑注本加。VeN中华典藏网

【5】生池泽:《别录》:“生胡盐山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禄城东南角。”《吴氏本草》:“生邯郸,西羌。”VeN中华典藏网

戎盐,味咸,性寒。主明目,治疗目痛,补益精气,健肌壮骨,消除蛊毒。大盐,气味咸寒。治疗肠胃热结,多食令人呕吐。产于盐池、盐湖及盐碱地。VeN中华典藏网

按:阴虚或血热则目痛不明。本品咸能入血,寒能除热,咸寒润燥益阴,所以可治此证。肾主骨,壮火食气,热则气散,骨消筋缓。本品寒能清火,咸寒补肾降火,所以能益气、坚肌骨。蛊毒,每有留痰停饮,凝固胶粘,久流不动,阻碍气机。所以用戎盐软坚化痰。VeN中华典藏网

卤盐VeN中华典藏网

卤盐[1],味苦,寒。主大热,消渴,狂烦,除邪及下蛊毒,柔肌肤[2]。生池泽。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卤盐:又称卤碱。为盐卤凝结而成的氯化镁等物质的结晶。为无色、玻璃样光泽、有潮解性。此条文,黄奭辑本与戎盐相併,今据森立之辑本而单列一条。VeN中华典藏网

【2】柔肌肤:《本经逢原》解:“肌肤粗者,以汤洗之,顽皮渐退,是即柔肌肤之谓也。”VeN中华典藏网

卤盐,味苦,性寒。主除大热,治疗消渴,心烦狂躁,能除邪气,消除蛊毒,能去肌肤顽皮,使变细嫩。产于池盐、湖盐、海盐一带。VeN中华典藏网

按:卤盐,味苦兼咸而性寒。咸能走肾益阴,软坚除结;寒能清热解毒,苦寒降泄,所以主治大热、消渴、狂烦、除邪及下蛊毒。本品苦寒能清热解毒,咸寒补肾益阴,又含多种微量元素,煎汤外洗对肌肤有保健作用。VeN中华典藏网

白垩VeN中华典藏网

白垩[1],味苦,溫。主女子寒热,癥瘕,月闭,积聚,阴肿痛,漏下,无子[2]。生山谷[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白垩:为沉积岩类岩石白垩的块状物或粉末。又称白土子、画粉。VeN中华典藏网

【2】阴肿痛,漏下,无子:黄氏辑本无此七字。今据《大观》和马继兴辑注本加。VeN中华典藏网

【3】生山谷:《别录》:“生邯郸。”VeN中华典藏网

白垩,味苦,性温。主治女子身发寒热、症瘕肿物,月经闭止,以及腹内积聚,外阴肿痛,漏血不止,不孕无子。产于山谷白垩纪沉积岩。VeN中华典藏网

按:白垩,味苦兼辛,而性温,本土之性而兼金味。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喜温恶寒。白垩,苦能燥湿化痰,温能暖脾以助运化、统血,辛能疏肝以行气血,辛温开发上焦以去邪气,所以主治寒热,症瘕,月闭,积聚。VeN中华典藏网

冬灰VeN中华典藏网

冬灰[1],味辛,微溫。主黑子[2],去月尤[3],息肉,疽蚀,疥瘙。一名藜灰。生川泽[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冬灰: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即草木灰。VeN中华典藏网

【2】黑子:又名黑痣。多发于面部,呈黑褐色扁平隆起,散在分布,小者如黍,大者如豆,有时表面可生硬毛。VeN中华典藏网

【3】月尤:《说文》:月尤,“赘也”。《释名》:“月尤,丘也。出皮上聚高如地之有丘也。”《集韵》:“月尤,或作疣”。VeN中华典藏网

【4】生川泽:《别录》:“生山谷。”VeN中华典藏网

冬灰,味辛,性微温。主治黑痣,去除疣赘、息肉,疽疮,疥癣,瘙痒。又名藜灰。藜草生长在川坡及湿润的荒地里。VeN中华典藏网

按:冬灰,味辛性微温。辛能散结,行气血;温能通血脉。“火郁宜发之”,辛温发散郁热,且时珍认为其含硷,有蚀腐之性,因而主治黑子、月尤、息肉、疽、疥瘙等。VeN中华典藏网

青琅玕VeN中华典藏网

青琅玕[1],味辛,平。主身痒,火瘡,痈伤,白秃[2],疥瘙,死肌。一名石珠。生平泽[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青琅玕:琅,lánɡ,音“郎”。玕,ɡān,音“干”。时珍曰:琅玕,象其声也。属次玉。可碾为珠,故得珠名,又称石珠。VeN中华典藏网

【2】白秃:孙、黄辑本无此二字,今据《大观》和马继兴辑注本加。VeN中华典藏网

【3】生平泽:《别录》:“生蜀郡。”VeN中华典藏网

青琅玕,味辛,性平。主治身痒,火疮,痈疡,白秃,疥癣瘙痒,肌肉溃烂或麻木不仁。又名石珠。产于平原及潮湿的地底下。VeN中华典藏网

按:本品辛能祛风散邪,所以可止痒。辛平开发,散热行瘀,所以主治火疮、痈伤、白秃、疥瘙,死肌。VeN中华典藏网

上,玉石下品九种,旧一十二种,粉锡、锡镜鼻为二,戎盐、大盐、卤盐为三,非,考当各为一。VeN中华典藏网

以上,属于玉石部下品九种,旧本为一十二种,考其原因,旧本把粉锡、锡镜鼻作为两种,把戎盐、大盐、卤盐作为三种,这种分法不正确,经考究,应该分别把它们均合为一种。VeN中华典藏网

附子VeN中华典藏网

附子[1],味辛,溫。主风寒逆邪气,溫中,金瘡,破癥坚积聚,血瘕[2],寒溼踒躄[3],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生山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子根)。VeN中华典藏网

【2】血瘕:《七松岩集》解:“瘕者,假也。假物成形,病独在妇女,或经行不谨,或产後失於禁忌,寒邪客於胞门子户,怒气郁於衝任脈,假血而成血瘕,多在少腹,隐僻而痛。”VeN中华典藏网

【3】躄:同痿,腿萎无力。躄,bì,音“必”。两足不能行。躄,指一侧或双侧肌肉萎缩无力,尤以下肢痿弱,甚至足不能行的病证。VeN中华典藏网

【4】生山谷:《别录》:“生楗为广汉。”附子,味辛,性温。主治风寒邪气,咳嗽喘息,温补脾胃中焦,治疗金疮,能破除症积坚硬肿块,腹中积聚,治妇人血瘕,寒湿阻滞的痿躄,四肢拘挛,两膝疼痛,不能行走。生长在山野和山间沟谷里。VeN中华典藏网

按:附子,多用于心腹冷痛,阴寒吐利,阴厥寒厥,大汗亡阳,风寒湿痹等证。《本经》谓“破症坚积聚,血瘕”,有特殊意义。有因寒气凝结,血滞于中,而致症坚积聚血瘕。血遇寒则凝,得热乃行。附子大辛大热,其性善走,能行十二经,血行诸症皆消。况附子温心阳以主血脉,补脾阳以统血脉,暖肝阳以疏通血脉,血活瘀去则症积血瘕可渐消。VeN中华典藏网

乌头VeN中华典藏网

乌头[1],味辛,溫。主中风[2],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溼痹,逆上气,破积聚,寒热。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一名奚毒,一名卽子,一名乌喙。生山谷[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乌头: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北乌头或其他多种同属植物的块根。VeN中华典藏网

【2】中风:(1)指病名。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病症。(2)指外感风邪的病症,如《伤寒论》:“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脈缓者,名曰中风。”VeN中华典藏网

【3】生山谷:《别录》:“生朗陵。”VeN中华典藏网

乌头,味辛,性温。主治中风,洒洒然恶风,汗自出。能除寒湿痹痛,治咳嗽喘息,破除腹内积聚肿块,身发寒热。乌头汁煎后,称之为射罔,用之能杀死禽兽。乌头又名奚毒、即子、乌喙。生长在山野坡谷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乌头辛温偏热,以其燥烈,而畏用于中风。当知“夹风之中于经也,留而不去,则与络中之津液气血混合不分,是由卫气失其常道,络中之血,亦凝而不行,络中之津液即结而为痰,经络中一有湿痰死血,即不仁,且不用……故以川乌、草乌,直达病所,通行经络,散风邪,逐寒湿”(《成方便读》)。中风后期,风痰瘀阻经络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证,以本品祛风化痰,疏利迅速,通行经络之力甚捷,自可使用。寒湿痹及积聚,也可使用。VeN中华典藏网

天雄VeN中华典藏网

天雄[1],味辛,溫。主大风[2],寒溼痹,历节痛,拘挛缓急,破积聚、邪气,金疮,强筋骨,轻身健行。一名白幕,生山谷[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天雄:为附子或草乌头之形长而细者。多经炮後药用。VeN中华典藏网

【2】大风:(1)指强烈的风邪。如“清靜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素问·生气通天论》)。(2)指血虚生风。《灵枢·刺节真邪篇》:“大风在身,血脈偏虚。”(3)指疠风。《素问·长刺节论》:“骨节重,鬚眉墮,名曰大风。”VeN中华典藏网

【3】生山谷:《别录》:“生少室。”VeN中华典藏网

天雄,味辛,性温。主治大风,寒湿痹痛,历节疼痛,筋脉拘挛紧急或缓弛无力,能破除腹中积聚、邪气,治疗金疮,强健筋骨,使人身体轻健,行走快速有力。又名白幕。生长在山野、坡谷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天雄,味辛性温。辛散风邪,辛温则行气血、通经络,达肌肤,散寒湿,所以主治大风,寒湿痹,历节痛。辛温益阳,温通筋脉,令筋舒柔而解拘挛缓急。温养肌肉,所以主治金疮。肾主骨,脾为生化之源,肝主筋。本品补命火以壮肾;暖脾阳以生化;温肝阳以舒筋脉,所以能强筋骨,轻身健行。VeN中华典藏网

半夏VeN中华典藏网

半夏[1],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2],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3],逆,肠鸣,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川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VeN中华典藏网

【2】心下坚:心下,指胃脘部。《金匮要略》:“胃热则实而硬,脾热则燥而闭,皆为坚也。”《伤寒论》:“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脈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方。”可见,坚者,指脘腹部硬满,大便坚硬或结成癥块等病症。VeN中华典藏网

【3】胸张:(1)指胸满。《医宗金鉴》:“表寒无汗,胸满而喘者,风寒之胸满也……面目浮肿,胸满喘不得卧者,停饮之胸满也;呼吸不快,胸满太息而稍宽者,气滞之胸满也……无寒热他病,惟胸满唇痿,舌青口燥,漱水不欲嚥,乃瘀血之胸满也。”(2)指肺胀。证见胸闷、咳嗽气喘,缺盆中痛。VeN中华典藏网

【4】生川谷:《别录》:“生槐裏。”《吴氏本草》:“生微丘,或生野中。”VeN中华典藏网

半夏,味辛,性平。主治伤寒,身发寒热诸证,脘腹硬满,能降逆下气,治疗咽喉肿痛,头眩晕,胸满、肺胀,咳嗽喘息,肠鸣,并能止汗。又名地文、水玉。生长在山间阴湿的沟谷里。VeN中华典藏网

按:半夏,味辛能泄散,开泄其坚满;质多涎而滑,能降逆气。所以主治心下坚,下气。辛散邪气,所以主治伤寒寒热。咽喉肿痛,乃热结或湿热壅滞所致。半夏辛能散结除湿,质滑下气,气下则火降也。痰饮作眩,半夏燥湿可化痰。胸胀咳逆,有因外邪,有因内伤,有因痰湿内蕴,气机升降失常,肺失宣降。半夏辛而能升,滑而能降,下气燥湿祛痰,所以治胸胀咳逆。“因阳明之气本下行,上逆则自汗出”(《神农本草经通俗讲义》)。半夏有升降之力,气降则汗自止。半夏辛温化湿以助脾升清;质滑降气以助胃气下降,脾升胃降湿化,所以主治肠鸣。VeN中华典藏网

虎掌VeN中华典藏网

虎掌[1],味苦,溫。主心痛[2],寒热,结气[3],积聚,伏樑[4],伤筋[5],痿,拘缓,利水道。生山谷[6]。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虎掌: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东北天南星或異叶天南星等的块茎。VeN中华典藏网

【2】心痛:(1)指胃脘痛。张景岳云:“凡病心痛者……此即胃脘痛也。”《丹溪心法》:“心痛即胃脘痛。”(2)指心绞痛。如《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VeN中华典藏网

【3】结气:《诸病源候论·结气候》:“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於内。”此为气病之一种,属气郁、郁证。VeN中华典藏网

【4】伏樑:古病名,五臟积之一。因其肿块起脐上,上至心下,大如臂,似屋樑,故名。亦有肿块在脐下,固定不移,状如屋樑伏于小腹内。亦有肿块在心下,横大如臂,犹屋樑横架,故皆喻称伏樑。VeN中华典藏网

【5】伤筋:指肌腱、肌肉等软组织损伤。後世包括筋断、筋走、筋转、筋翻、筋强等证。VeN中华典藏网

【6】生山谷:《别录》:“生汉中及寃句。”《吴氏本草》:“生泰山,或宛(寃)句。”VeN中华典藏网

虎掌,味苦,性温。主治心痛,寒热,结气,积聚,伏梁,伤筋,痿弱,拘挛,弛缓,能通利水道。生长在山之阴坡及潮湿沟谷里。VeN中华典藏网

按:虎掌,即天南星。味苦兼辛而性温。辛能行滞,温能散寒,苦能降泄,降热泄浊,所以主治心痛,寒热,结气。辛温气烈,开泄之力较大,因而能散血破瘀,行滞攻积,所以主治积聚、伏梁。“风寒湿,有伤经络筋骨为痿、为拘、为缓。天南星苦燥辛温,能蠲其风寒湿,风寒湿去,则诸疾可除”(《神农本草经注论》)。肺为水之上源,虎掌辛温入肺,开发上焦,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虎掌苦温,化湿暖脾,助脾运化水湿,所以能利水道。VeN中华典藏网

鸢尾VeN中华典藏网

鳶尾[1],味苦,平。主蛊毒,邪气,鬼疰,诸毒,破癥瘕积聚,去水,下三虫。生山谷[2]。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鳶尾:为鳶尾科植物鳶尾的根茎。亦称扁竹,土知母。鳶,yuān,音“冤”。VeN中华典藏网

【2】生山谷:《别录》:“生九疑山。”《御览》引《本草经》作:“生淮南。”VeN中华典藏网

鸢尾,味苦,性平。主治蛊毒,除邪气,疗鬼注,解诸毒,破除腹内症瘕积聚,行水消肿,驱蛔虫、蛲虫、赤虫。生长在山谷里。VeN中华典藏网

按:鸢尾,味苦兼辛,性平偏寒。苦能降泄痰湿浊邪,辛能行滞化瘀,寒能解毒清热,所以主治蛊毒,邪气,鬼注,诸毒,破症瘕积聚。湿热阻滞水道而病水,本品苦能燥湿,寒能清热,苦寒降泄;肺为水之上源,本品味辛入肺而能散邪,上焦得通,津液得下,通调水道。其味苦而涌泄可下三虫。本品有毒,克伐正气,故体虚及孕妇慎用。VeN中华典藏网

大黄VeN中华典藏网

大黄[1],味苦,寒。主下瘀血[2],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3]宿食,荡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穀,调中化食,安和五臟。生山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VeN中华典藏网

【2】下瘀血:指瘀血在内,化而降之,逐瘀下出。VeN中华典藏网

【3】留饮:痰饮病之一。饮邪日久不化,留而不去,故名留饮。临床表现可由留饮所在部位不同而異。如饮留于胸则短气而喘;饮留于胁则胁下痛引缺盆;饮留于脾,则腹肿身重。VeN中华典藏网

【4】生山谷:《别录》:“生河西及陇西。”《吴氏本草》:“或生蜀郡北部,或陇西。”VeN中华典藏网

大黄,味苦,性寒。主下瘀血,通血闭,除寒热,破腹内症瘕积聚,除留饮,下宿食,荡涤肠胃湿热秽浊,促进新陈代谢,利水通便,调和脾胃,促进运化,消水谷,安和五脏。生在山地和沟谷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小便不利常见于淋病。其中热淋,因热而致,小便数急、涩痛,且有灼热感。大黄气味大苦大寒,迅速善走,直达下焦,可导湿热从小便出,邪去小便自利。其中石淋,因石致淋,排尿不畅或中断,或频急涩痛难出,有时结石从小便出,尿或赤,或黄。大黄善于荡涤有形之邪,无坚不摧,导石外出,小便自利。其中血淋,以小便痛涩、频、急,其色红赤,溺与血相杂,甚或尿血为主证。多由热伤血络,或结石刺破血络而致。大黄治热淋、石淋,善能祛瘀通利,因而也为治血淋之要药。少腹症瘕积聚阻碍水道可致小便不利,大黄行瘀破积,推陈致新,善破有形,则小便可通利。有病关格小便不通,新病多实,大黄气味具厚,直趋下焦,折关夺将,而通利二便。久病多虚实夹杂,清浊乖乱。大黄治标去浊,则利于复正生新。亦有水气病湿热壅实小便不利,大黄善导湿热从二便出,邪去尿自利。可见大黄以攻决为用,不仅通大便,亦能利小便。VeN中华典藏网

葶苈子VeN中华典藏网

亭历[1],味辛,寒。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2],通利水道[3]。一名大室,一名大适。生平泽及田野[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亭历:即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北美独行菜或播娘蒿的种子。VeN中华典藏网

【2】逐邪:祛除邪气。黄奭辑本、孙氏辑本均无此二字。现据《本草纲目》引文和森立之辑本加。VeN中华典藏网

【3】通利水道:黄奭辑本、孙氏辑本均无此句。现据《本草纲目》引文和森立之辑本而加。VeN中华典藏网

【4】生平泽及田野:《别录》:“生藁城。”VeN中华典藏网

葶苈子,味辛,性寒。主治症瘕积聚,结气胀满;饮食滞塞致生寒热,破脘腹硬满,祛逐痰热瘀滞等邪气,通利水道。又名大室、大适。生长在田野潮湿地。VeN中华典藏网

按:葶苈子,一般多用于痰饮咳喘、肺痈、水肿胀满。此言“主症瘕积聚”,实有特殊意义。葶苈子味苦兼辛而性寒。辛则行气活血,破滞散结,泻肺开闭,苦寒降泄,下气逐水,故主痰饮水气郁滞、血瘀等所致的症瘕积聚。VeN中华典藏网

桔梗VeN中华典藏网

桔梗[1],味辛,微溫。主胸脇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2],惊恐悸气[3]。生山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VeN中华典藏网

【2】肠鸣幽幽:《说文》释:“幽,微则隐也。”肠鸣幽幽,指肠鸣轻微而时隐时现。VeN中华典藏网

【3】惊恐悸气:繫指惊、恐、悸均影响于气,惊则气上,恐则气下,悸则动中气短。或气病可致惊、恐、悸,如胆气虚易惊,肾气虚易恐,心气虚易悸。VeN中华典藏网

【4】生山谷:《别录》:“生嵩高及寃句。”VeN中华典藏网

桔梗,味辛,性微温。主治胸胁痛如刀刺,腹部胀满,肠鸣时隐时显,惊、恐、心悸气短。生于山坡和沟谷的草丛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桔梗,一般多用于咳喘、咽痛、肺痿、肺痈等证。《本经》此条所主各病证,非同一般。有病伤寒,邪结胸胁,经脉阻塞而痛如刀刺。或邪在中焦,升降失常则腹满,肠鸣幽幽。桔梗性味辛苦甘,微温,色白,入肺。能宣发肃降,调理气机,能升能降,能散能泄,味甘和中,所以主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若因于实,本品味辛微温,可发散邪气,行理气血;若因于虚,气血不足,可与益气养血之药合用,借其上升之力,载引诸药上行直达病所。VeN中华典藏网

莨菪子VeN中华典藏网

莨荡子[1],味苦,寒。主齿痛、出虫[2],肉痹[3]拘急,使人健行,见鬼,多食令人狂走。久服,轻身、走及奔马,强志,益力,通神。一名横唐。生川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莨荡子:即莨菪子。为茄科植物莨菪的种子。亦名天仙子。VeN中华典藏网

【2】出虫:指治蛀齿及各种虫病。VeN中华典藏网

【3】肉痹:又叫肌痹。指痹症发生在肌肉,表现为肌肉疼痛、无力,活动障碍,麻木不仁等。故《素问·长刺节论》:“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中藏经》:“肉痹之状,其先能食而不能充悦,四肢缓而不收持者是也。”VeN中华典藏网

【4】生川谷:《别录》:“生海滨及雍州。”马继兴辑注本:“生海滨、川谷。”VeN中华典藏网

莨菪子,味苦,性寒。主治齿痛,排出或杀死蛀虫,治疗肌痹,筋脉拘挛急紧,能使人行走轻快,亦可使人幻视如见鬼怪,过量服用,使人狂奔不已。长期服用,可轻健身体,走如奔马,增强肾志,增长气力,通达神明。又名横唐。生于川谷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莨菪子,陈脏器曰:“性温不寒。”味苦兼辛而性温。辛能疏通,行气活血,散邪;苦能降泄,燥湿泄浊;性温得以通经活络。可使气无不利,风无不除,血无不活,肿痛无不消。因此,可用于齿痛、腹痛等多种疼痛,以及肉痹、拘急,能使人健行。本品过量,“能使痰迷心窍,蔽其神明,以乱其视听故耳”,使人见鬼,令人狂走。小剂量则入心清神,所以能强志、通神,轻身,益气。VeN中华典藏网

草蒿(青蒿)VeN中华典藏网

草蒿[1],味苦,寒。主疥瘙,痂痒[2],恶瘡,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一名青蒿,一名方溃。生川泽[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草蒿:亦称青蒿。为菊科植物青蒿或黄花蒿的全草。VeN中华典藏网

【2】痂痒:(1)指乾疡发痒。(2)指疮面硬壳,局部发痒。VeN中华典藏网

【3】生川泽:《别录》:“生华阴。”VeN中华典藏网

青蒿,味苦,性寒。主治疥疮瘙痒,干疡痛痒或疮结硬壳发痒,恶疮,能杀虱,除骨蒸,明目。又名青蒿、方溃。生长在河岸及潮湿的荒野里。VeN中华典藏网

按:草蒿,味苦兼微辛而性寒。苦寒清热解毒,燥湿,所以主治疥瘙、痂痒、噩疮。青蒿祛湿浊秽毒之气,所以能杀虱。青蒿于苦寒之中而带香透,善除骨蒸,主治留热在骨节间。入肝经清热邪,能明目。VeN中华典藏网

旋复花VeN中华典藏网

旋复华[1],味鹹,溫。主结气[2],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臟间寒热,补中,下气。一名金佛草,一名盛椹。生川谷[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旋复华:即旋复花。为菊科植物旋复花、线叶旋复花或大花旋复花等的头状花序。VeN中华典藏网

【2】结气:(1)指胸中痰结气滞。如《别录》云:“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2)指心、肺结气。心气结则胸闷憋气,心悸气短或阵发心前区痛;肺气结则咳嗽、喘息,咳唾痰饮。VeN中华典藏网

【3】生川谷:《别录》:“生平泽。”马继兴辑注本:“生平泽、川谷。”VeN中华典藏网

旋复花,味咸,性温。主治心肺结气,胁下胀满,惊悸。能除水,去五脏寒热邪气,健脾补中,下气降逆。又名金佛草、盛椹。生长在山坡和山间谷道旁。VeN中华典藏网

按:旋复花,以其下气、舒郁、消痰而多用于胸闷、胁痛、咳喘、呕逆等病症。《本经》言其“除水”,意义非同一般。旋复花,味咸,“借咸降之力,上者下之,水气行,瘀气消”(《神农本草经读》)。又本品味苦,苦能下气,则水随之而下流,通水道,消肿满。亦有血脉瘀滞而致水病。本品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质轻味辛,行散疏泄之力亦猛,能疏通血脉;又苦温化湿健脾,脾健则裹血又统血,使血营运,瘀去水自下。可见本品宣肺治水,下气行水,疏肝泄水,化瘀利水俱备。VeN中华典藏网

藜芦VeN中华典藏网

藜芦[1],味辛,寒。主蛊毒,逆,洩利,肠澼,头疡,疥瘙,恶瘡,杀诸虫毒,去死肌。一名蔥苒[2]。生山谷[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藜芦:为百合科植物黑藜芦的根及根茎。VeN中华典藏网

【2】苒:rǎn,音“染”。VeN中华典藏网

【3】生山谷:《别录》:“生泰山。”《范子计然》:“出河东。”VeN中华典藏网

藜芦,味辛,性寒。主治蛊毒,咳嗽气逆,泄泻、痢疾,头疮头癣,疥疮瘙痒,恶疮溃烂,能杀各种虫毒,治疗肌肉坏死、麻木不仁。又名葱苒。生长在山谷里。VeN中华典藏网

按:藜芦,味辛兼苦,性寒有毒。辛入肺经能宣散,苦而涌吐,能使痰热邪气,胸膈之病,悉皆吐出,所以主治咳逆。吐则宣壅导滞,苦能泻热燥湿,所以主治湿热积滞之泄利肠澼;肌肤湿热之头疡、疥搔、恶疮、死肌。苦而有毒,燥湿杀虫,可杀诸虫毒。VeN中华典藏网

钩吻VeN中华典藏网

钩吻[1],味辛,溫。主金瘡,乳痓[2],中恶风[3],逆上气,水肿,杀鬼疰、蛊毒。一名野葛。生山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钩吻:为马钱科植物胡蔓藤的全草。VeN中华典藏网

【2】乳痓:指乳络不通,肿胀疼痛。含乳痈、乳腺增生等病证。痓:zhì,音“至”。VeN中华典藏网

【3】恶风:(1)病邪名。恶,è,音“厄”。指风邪之中人凶恶者。(2)病症名。指疠风、大风。身痛,生疮,眉先堕,甚或鼻柱坏,肌顽麻等。VeN中华典藏网

【4】生山谷:《别录》:“生傅高山及会稽、东野。”《吴氏本草》:“或生会稽、东冶。”VeN中华典藏网

钩吻,味辛,性温。主治金疮,乳痓,中恶风,咳嗽喘逆,水肿。能消除劳瘵,蛊毒。又名野葛。生长在向阳的山坡和谷道旁。VeN中华典藏网

按:钩吻,味辛兼苦而性温。火郁则宜发,本品辛温散郁火,行气血,通经络,散邪气,所以主治金疮、乳痓。又味苦能泄,导滞行积泻浊,所以能治中恶风。苦能燥湿,温能化痰,辛能入肺散邪,主治咳逆上气、水肿。且本品有毒,以毒攻毒,杀虫,可杀鬼注、蛊毒。VeN中华典藏网

射干VeN中华典藏网

射乾[1],味苦,平。主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2],散结气,腹中邪逆[3],食饮大热。一名乌扇,一名乌蒲。生川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射乾:为鳶尾科植物射乾的根茎。VeN中华典藏网

【2】不得消息:(1)指水浆难入,呼吸困难。(2)指体内躁烦,不得安宁。VeN中华典藏网

【3】邪逆:指引起逆上病机病症的邪气。如诸逆衝上,皆属于火;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等。VeN中华典藏网

【4】生川谷:《别录》:“生南阳田野。”马继兴辑注本:“生川谷田野。”VeN中华典藏网

射干,味苦,性平。主治咳嗽气逆喘息,喉痹咽痛,水浆难入,呼吸困难,烦躁不宁。能散结气,除腹中邪逆和食饮积滞化生的大热。又名乌扇、乌蒲。生长在川谷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射干,以其苦寒,降火解毒、消痰,而常用于咳逆上气,咽喉肿痛等证。《本经》言其“散结气”,意义非同一般。所以治疗喉痹、咽痛,正取其散结气的效用。该病或外邪入侵,或邪自内生,其必导致咽喉气结血瘀,所以散结为治喉痹的要法。本品味苦兼辛,辛能开结,苦寒则降泄。又有结气于胸,胸痛而呼吸不利,本品辛能入肺,辛开苦降,能散结气。亦有结气于腹,腹大如臌者,本品辛开苦降,可散结气,降浊气。有因热气结聚为痈、为瘰疬者,本品辛开、苦泄、寒降,可散结气。VeN中华典藏网

蛇合(蛇含)VeN中华典藏网

蛇合[1],味苦,微寒。主惊痫,寒热邪气,除热,金瘡,疽痔[2],鼠瘘,恶瘡,头疡。一名蛇衔。生山谷[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蛇合:即蛇含。原注云合是含字。为蔷薇科植物蛇含的全草或带根全草。VeN中华典藏网

【2】疽痔:指痔疮局部有红肿、疼痛、发热等炎性痔。VeN中华典藏网

【3】生山谷:《别录》:“生益州。”VeN中华典藏网

蛇含,味苦,性微寒。主治惊痫抽搐,祛寒热邪气,尤其能除热,治疗金疮、疽痔、鼠瘘、恶疮、头疮头癣。又名蛇衔。生长于山坡或潮湿的山间沟谷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蛇含,性味苦寒。苦寒清热解毒,则邪气之热可除。惊痫多由热盛所致,清肝经之火,肝主筋,肝火清则惊痫止。金疮、疽痔、鼠瘘、恶疮、头疡,皆内有毒热,壅瘀肌肉经络所致。本品清内热,可解肌肉经脉之毒。VeN中华典藏网

恒山(常山)VeN中华典藏网

恒山[1],味苦,寒。主伤寒[2]寒热,热发溫疟,鬼毒[3],胸中痰结,吐逆。一名元草。生川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恒山:即常山。为虎耳草科植物黄常山的根。VeN中华典藏网

【2】伤寒:这裏指广义伤寒,即“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VeN中华典藏网

【3】鬼毒:这(1)指脑疟或凶险型恶性疟疾。因其常致人死亡,並有传染性,古人不解,而归之为鬼毒。(2)指鬼蛊。痰水瘀血结成痞块,肝脾肿大,疏泄、运化障碍,腹大如臌而尿少。VeN中华典藏网

【4】生川谷:《别录》:“生益州及汉中。”VeN中华典藏网

常山,味苦,性寒。主治伤寒寒热诸证,温热邪气所致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呕吐、呃逆。又名元草。生长在林荫湿润的山地和山间沟谷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常山,味苦兼辛而性寒。辛开苦降,因而外可散发肌表之邪,以主伤寒寒热;内可清热燥湿祛痰,以散胸中痰结;本品气味俱薄而性上升,又能涌吐以开痰结。温疟的形成,多因外邪入里化热,与内伏痰饮相引为病,所以本品为治疟之要药。并治痰饮所致吐逆,以及毒热痰浊所致的鬼毒。VeN中华典藏网

蜀漆VeN中华典藏网

蜀漆[1],味辛,平。主疟及逆,寒热,腹中癥坚,痞结[2],积聚,邪气,蛊毒,鬼疰。生川谷[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蜀漆:为虎耳草科植物黄常山的嫩枝叶。VeN中华典藏网

【2】痞结:痞者,否也。胃脘积块突起,复大如盘,中宫痞塞,上下不通,气结为主,故名痞结,亦名痞气、脾积。VeN中华典藏网

【3】生川谷:《别录》:“生江林山及蜀汉中。”VeN中华典藏网

蜀漆,味辛,性平。主治疟疾及咳嗽喘逆,身发寒热,腹中肿块坚硬,痞结,腹部积聚,心腹邪气,蛊毒,鬼注。生长在山间沟谷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无痰不成疟”,蜀漆辛开苦泄,散邪气,开痰结,化湿除痰,所以能治疟及咳逆寒热。味辛,则行气血,开淤郁,味苦则泄痰浊,降气除满。所以可除腹中症坚,痞结,积聚,邪气,蛊毒,鬼注。VeN中华典藏网

甘遂VeN中华典藏网

甘遂[1],味苦,寒。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2],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穀道[3]。一名主田。生川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甘遂: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根。VeN中华典藏网

【2】留饮:痰饮病之一。因饮邪日久不化,留而不去,故名留饮。饮留于背,则背寒;饮留于胸,则短气而喘;饮留于脇,则脇下痛引缺盆;饮留于脾,则腹肿身重;饮留于肾,则阴囊肿;饮留于经络,则四肢历节痛。VeN中华典藏网

【3】水穀道:即水道和穀道。水道,指水液运行的道路。《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決渎之官,水道出矣。”穀道,指食物消化排出之道路,即胃、大肠、小肠、肛门。VeN中华典藏网

【4】生川谷:《别录》:“生中山。”VeN中华典藏网

甘遂,味苦,性寒。主治大腹水肿,疝瘕,腹部胀满,面目浮肿,留饮诸证,宿食。能破腹内症坚积聚,通利水道和谷道。又名主田。生长在川坡、山沟荒地里。VeN中华典藏网

按:《本经》言甘遂“利水谷道”,其效用非同一般。因甘遂根皮赤而肉白,犹火包金,气味苦寒,降泄通利,直达水饮、宿食所结之处,奔涌直决,使之尽从二便而出。所以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一荡而空。又因本品苦寒速利,疏通十二经,攻坚破结,无问顽坚。仅因本品有毒,使用时需谨慎。VeN中华典藏网

白蔹VeN中华典藏网

白敛[1],味苦,平。主痈肿疽瘡,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溫疟,女子阴中肿痛。一名菟核,一名白草。生山谷[2]。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白敛:即白蔹。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根。VeN中华典藏网

【2】生山谷:《别录》:“生衡山。”VeN中华典藏网

白蔹,味苦,性平。主治痈肿疽疮,能散热结之气,止疼痛,消除身热,治疗目赤肿痛,小儿惊痫抽搐,温疟,女子阴中肿痛。又名菟核、白草。生长在山谷里。VeN中华典藏网

按:白蔹,多取其清热解毒,而治疗痈肿疽疮。《本经》言其可“散结气”。所谓结气,以火热之邪壅结而言。壅于血则为痈肿疽疮;壅于气则为气结;壅结于目则为目赤;壅结于神则为惊痫;壅结于营卫则为温疟。白蔹味苦兼辛,性平偏凉。苦则泄,辛则宣散,苦泄宣通,性凉清热,所以能散结气。VeN中华典藏网

青葙子(青葙)VeN中华典藏网

青葙子[1],味苦,微寒。主邪气,皮肤中热,风瘙身痒,杀三虫。子,名草決明[2],疗口青。一名草蒿,一名萋[3]蒿。生平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青葙子:据《本草纲目》和森立之重辑本为青葙。即为苋科植物青葙的茎叶及根。VeN中华典藏网

【2】草決明:实指青葙子。非为豆科植物決胆的成熟种子。李时珍:青葙“其子明目,与決明子同功,故有草決明之名”。VeN中华典藏网

【3】萋:qī,音“妻”。VeN中华典藏网

【4】生平谷:《别录》:“生道傍。”马继兴辑注本:“生平谷道傍。”VeN中华典藏网

青葙,味苦,性微寒。主消除邪气,治疗皮肤发热,风疹瘙痒,能杀蛔虫、蛲虫、赤虫。青葙子以其明目又有草决明之称,治疗唇口青。又名草蒿、萋蒿。生长在荒野、山沟里。VeN中华典藏网

按:青葙,味苦燥湿、降泄;性寒清热解毒;茎叶质轻滑利,又能疏泄风热而达表,所以可除邪气,治疗皮肤中热,风搔身热。湿热生虫,虫得苦则安。本品苦寒,清热燥湿,味苦安虫,可解虫病诸证,苦寒降泄可杀三虫。VeN中华典藏网

雚菌VeN中华典藏网

雚菌[1],味鹹,平。主心痛,溫中,去长虫[2],白瘲[3]蛲虫,蛇螫毒,癥瘕,诸虫。一名雚芦。生池泽[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雚菌:雚,huán,音“环”。芦苇之属。《本草纲目》:“雚,当作‘’(huán),乃芦苇之属,此菌生於其下,故名也。”《中国药学大辞典》:“其菌色白轻虚,表相似,与众菌不同,秋雨时行则生,天旱久雨则稀,采得可供药用。”VeN中华典藏网

【2】长虫:蛔虫、虫。VeN中华典藏网

【3】白瘲:(1)色白而蠕动迟缓。(2)瘲,为癣之俗称。白瘲,指白癣。VeN中华典藏网

【4】生池泽:《别录》:“生东海及渤海、章武。”马继兴辑注本:“生东海池泽及渤海。”VeN中华典藏网

雚菌,味咸,性平。主治心痛,能温中焦脾胃,驱蛔虫、绦虫,其色白蠕动迟缓,并驱蛲虫,治蛇、蝎螫毒肿痛,症瘕肿物,多种病虫。又名雚芦。生长在沿海、池边和沼泽地带。VeN中华典藏网

按:雚菌,味咸而性偏温,有小毒。功能温中、驱虫、解毒、散结,可用来治疗寒引起的心腹痛,并能驱蛔虫、蛲虫、绦虫等,散症瘕,还可治疗疮痈等证。VeN中华典藏网

白及VeN中华典藏网

白及[1],味苦,平。主痈肿、恶瘡、败疽[2],伤阴[3],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4]。痱[5]缓不收。一名甘根,一名连及草。生川谷[6]。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白及:为兰科植物白及的块茎。VeN中华典藏网

【2】败疽:指疽毒严重,病情凶险之疽。如《灵枢·痈疽篇》:“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烂筋则伤骨,骨伤败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熏于五臟,臟伤故死矣。”VeN中华典藏网

【3】伤阴:(1)血为阴,指咳血、呕吐、便血等,使血损伤。(2)为阴,指五脏受伤,甚至动血、出血。VeN中华典藏网

【4】鬼击:古病名。因历史条件所限,古人对某些病因不明的暴病、重病,归之为鬼击。正如《肘後方》所云:“鬼击之病,得之无渐,卒着如人力状,胸脇腹内绞急切痛,不可抑按。或即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一名鬼排。”详见前言。VeN中华典藏网

【5】痱:fēi,音“非”;又fèi,音“废”。以偏瘫或四肢痿废,不能运动,身无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甚则不能语,神志呆滞。VeN中华典藏网

【6】生川谷:《别录》:“生北山及寃句,及越山。”VeN中华典藏网

白及,味苦,性平。主治痈肿噩疮,败疽,伤血损脏,肌肉坏死溃烂,能除胃中邪气,贼风伤人,以及鬼击而生急病、暴病,并治风痱瘫痪等证。又名甘根、连及草。生长在川谷较湿地带。VeN中华典藏网

按:白及,味苦兼甘、涩,性平偏凉。具有苦泻、寒清、甘补、涩收之功。用其泻热除毒、托补敛疮的效用,可“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甘凉益阴除热,可除“胃中邪气”。养胃、除热,收涩止血,所以主治鬼击急、重之心腹绞急疼痛、吐下血等。肺主皮毛,胃主肌肉。本品色白入肺、补肺;甘凉益胃除邪,肺胃皆实,贼风邪气不可干,所以主治痱缓不收。VeN中华典藏网

大戟VeN中华典藏网

大戟[1],味苦,寒。主蛊毒,十二水肿[2],腹[3]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一名邛[4]钜。生川泽[5]。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大戟:为大戟科植物大戟或茜科植物红芽大戟的根。VeN中华典藏网

【2】十二水肿:(1)《本草三家合注》:“十二经脈环统一身,十二水者,一身水气不行而肿也。”(2)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衍分为:风水、皮水、正水、水、石水、溢饮、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黄汗等十二种类型。(3)张树生《中医病名研究》水病类分为:肝水、心水、脾水、肺水、肾水、风水、皮水、正水、石水、涌水、溢饮、黄汗等十二种。VeN中华典藏网

【3】腹:黄奭辑本、二孙辑本无“腹”字。今据《本草纲目》引《本经》此条文和森立之辑本而加。VeN中华典藏网

【4】邛:qiónɡ,音“穷”。即大戟。VeN中华典藏网

【5】生川泽:黄奭辑本、二孙辑本无此三字,今据《神农本草经贯通》加。《别录》:“生常山。”VeN中华典藏网

大戟,味苦,性寒。主治蛊毒,十二经脉环行障碍、一身水气不行而肿,腹部胀满、突发性剧痛,心腹积聚,中风,皮肤疼痛,胃肠壅滞传化失常所致吐逆等证。又名邛钜。生长在川坡及潮湿的树林下。VeN中华典藏网

按:大戟,性味苦寒,降泄甚猛,荡涤三焦,去菀陈莝,峻利居首,所以主治蛊毒,十二水肿,腹满急痛,积聚、吐逆。本品苦而兼辛,辛能行散,行气血、散风邪,所以主治“中风,皮肤疼痛”。VeN中华典藏网

泽漆VeN中华典藏网

泽漆[1],味苦,微寒。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生川泽[2]。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泽漆:为大戟科植物泽漆的全草。VeN中华典藏网

【2】生川泽:《别录》:“生泰山。”VeN中华典藏网

泽漆,味苦,性微寒。主治皮肤发热,腹水胀大,四肢、面目浮肿,男子肾阴不足。生川坡及潮湿地带。VeN中华典藏网

按:泽漆主“丈夫阴气不足”,多惑不解。不知水邪蕴郁,必阻滞生机,生化不及,肾不能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而阴气必不足。泽漆苦而兼辛,长于利水行郁,以复生化之机,肾得藏精,所以可主治阴气不足。又本品苦辛而寒,行水气,散郁热,则阴气自复。泽漆药用部位为苗,“苗无毒,可作菜食而利丈夫阴气”(《本草纲目》)。VeN中华典藏网

茵芋VeN中华典藏网

茵芋[1],味苦,溫。主五藏邪气,心腹寒热,羸 [2],如疟状,发作有时,诸关节风溼痹痛。生川谷[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茵芋:为芸香科植物茵芋的茎叶。VeN中华典藏网

【2】 :同“瘦”。VeN中华典藏网

【3】生川谷:《别录》:“生泰山。”VeN中华典藏网

茵芋,味苦,性温。主治五脏中有邪气,心腹寒热、身体非常瘦弱,有如患疟一样,并按一定时间发作,以及各关节风湿痹痛。生山坡沟谷的树荫下。VeN中华典藏网

按:茵芋,味苦兼辛而性温。辛温宣散经络肌表之邪气,通血脉;苦温化在里之湿,降气燥湿,所以主治五脏邪气,诸关节风湿痹痛。除邪气、行气血以和营卫,所以主治心腹寒热如疟状,发作有时。VeN中华典藏网

贯众VeN中华典藏网

贯众[1],味苦,微寒。主腹中邪热气,诸毒[2],杀三虫[3]。一名贯节,一名贯渠,一名百头,一名虎卷,一名扁符。生山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贯众: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蹄盖蕨科植物蛾眉蕨,球子蕨科植物荚果蕨,紫萁科植物紫萁,乌毛蕨科植物乌毛蕨、苏铁蕨、狗脊蕨等的根茎。VeN中华典藏网

【2】诸毒:多种毒邪之气,如时行疫气,溫热毒,斑疹毒或中食毒、酒毒、药毒等。VeN中华典藏网

【3】三虫:这主指蛔虫、钩虫、虫。VeN中华典藏网

【4】生山谷:《别录》:“生玄山及寃句,少室山。”VeN中华典藏网

贯众,味苦,性微寒。主治腹中有热邪结气而致的腹痛、暴吐血、便血、痢下脓血、崩漏等症,可解多种毒,杀蛔虫、绦虫、钩虫。又名贯节、贯渠、百头、虎卷、扁符。生长在山林沟谷湿地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贯众,味苦性寒。苦能燥湿、解毒、走血;寒能清热、泻热,所以主治腹中邪热气,并对蕴热湿秽、时行疫气、温热毒邪及食物中毒等,均可解。人身之虫皆因湿热所生,本品苦寒而燥湿除热,则诸虫自消。VeN中华典藏网

荛花VeN中华典藏网

尧花[1],味苦,平寒[2]。主伤寒,溫疟,下十二水,破积聚、大坚癥瘕,荡肠胃中留癖[3]、饮食,寒热邪气,利水道。生川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尧花:即荛花。为瑞香科植物荛花的花朵。VeN中华典藏网

【2】平寒:《本草逢原》和《本草求真》均认为寒,马继兴辑注本无“平”字,当从之。VeN中华典藏网

【3】留癖:癖,pǐ,音“脾”。意积存。留癖,即留而不去之积滞。VeN中华典藏网

【4】生川谷:《别录》:“生咸阳及河南,中牟。”VeN中华典藏网

荛花,味苦,性寒。主治伤寒,温疟,能下十二经水气,破除积聚、较大较硬的症瘕肿块,荡涤肠胃中久留不去的积滞、饮食,消除寒热邪气,通利水道。生长在川壁石缝或山沟潮湿处。VeN中华典藏网

按:荛花,味苦兼辛而性寒。质地虽轻,但泻水饮、破积聚的效用颇强。以苦寒能攻蕴积伏匿的邪气,所以主治伤寒温疟;以苦寒峻利,味辛行散,可下十二水,破积聚,疗大坚症瘕,荡涤留癖饮食。有形的邪气速去,无形的寒热自除,三焦气化复常,水道通利。VeN中华典藏网

牙子(仙鹤草根芽)VeN中华典藏网

牙子[1],味苦,寒。主邪气,热气,疥搔、恶疡、创、痔,去白虫[2]。一名狼牙。生川谷[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牙子:即仙鹤草根芽。为蔷薇科植物龙牙草的根芽。VeN中华典藏网

【2】白虫:又称寸白虫,指虫。VeN中华典藏网

【3】生川谷:《别录》:“生淮南及寃句。”VeN中华典藏网

仙鹤草根芽,味苦,性寒。主除邪气、热毒,治疗疥疮搔痒,噩疡、疮疡痔疮。驱绦虫。又名狼牙。生长在川坡及山间谷道旁。VeN中华典藏网

按:本品性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泻热凉血,解毒,所以对湿热毒邪所致的疥搔、噩疡有治疗作用。苦寒下泄,所以能除痔疮。清热燥湿、苦寒降泄。又本品有毒杀虫,可去白虫。VeN中华典藏网

羊踯躅VeN中华典藏网

羊蹢躅[1],味辛,溫。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2],溫疟,恶毒[3],诸痹。生川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羊蹢躅:蹢躅,zhízhú,音“踯躅”。为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以花入药,根亦入药。《本草古今注》云:“羊踯躅,黄羊食之则死,见之则踯躅分散,故名羊踯躅。”又名闹羊花。VeN中华典藏网

【2】淫淫痛:指过分疼痛,十分疼痛。VeN中华典藏网

【3】恶毒:指毒邪伤人凶险、严重者。如“鬼疰蛊毒”(《别录》)。VeN中华典藏网

【4】生川谷:《别录》:“生太行山及淮南山。”VeN中华典藏网

羊踯躅,味辛,性温。主治贼风侵害皮肤,而引起皮肤肌肉剧烈疼痛,并治温疟,毒邪伤人严重以及各种痹痛。生长在川谷里。VeN中华典藏网

按:羊踯躅,气味辛温,有毒。其花、叶、根均可入药。具有祛风、除湿、消肿、定痛的功效。本品辛温走窜,通经络,行气血,散邪气,所以主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温疟、诸痹。亦能散郁热、火毒等。长于止痛,可做麻醉用。VeN中华典藏网

商陆VeN中华典藏网

商陆[1],味辛,平。主水脹,疝瘕,痹[2]。熨除痈肿,杀鬼精物。一名 [3]根,一名夜呼。生川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商陆:为商陆科植物商陆的根。VeN中华典藏网

【2】痹:闭阻。指二便不通。VeN中华典藏网

【3】 :yánɡ,音“阳”。 根即商陆。VeN中华典藏网

【4】生川谷:《别录》:“生咸阳。”VeN中华典藏网

商陆,味辛,性平。主治腹水胀满,疝气瘕病,二便痹阻不通。外敷热熨,能消除痈肿,并治突然心腹刺痛、吐血、下血等症。又名根、夜呼。生长在潮湿的川谷里。VeN中华典藏网

按:商陆,味辛兼苦,性平偏寒。苦能降,辛能通,“以攻决见长,使水与陈莝从二便出,所以主水张、疝瘕、痹……杀鬼精物”。本品热熨,解毒散结,可除痈肿。VeN中华典藏网

羊蹄VeN中华典藏网

羊蹄[1],味苦,寒。主头秃[2]、疥瘙,除热,女子阴蚀。一名东方宿,一名连虫陆,一名鬼目。生川泽[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羊蹄:即今土大黄、牛舌大黄。为蓼科植物羊蹄或尼泊尔羊蹄的根。VeN中华典藏网

【2】头秃:俗称秃疮,即头疮、头癣。因其破坏毛囊,令人局部脱髮而秃,故名。VeN中华典藏网

【3】生川泽:《别录》:“生陈留。”VeN中华典藏网

羊蹄,味苦,寒。主治头疮头癣,疥癣瘙痒。能除热,治疗女子阴道生疮、溃疡、糜烂等病证。又名东方宿、连虫陆、鬼目。生长在川坡潮湿地。VeN中华典藏网

按:羊蹄,感秋气而生,经冬不凋,至夏而死,禀秋冬金水之精气,金能制风,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所以能除热,主治头秃、疥搔。苦寒降泄热邪、燥湿,可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的阴蚀。VeN中华典藏网

VeN中华典藏网

扁蓄[1],味辛[2],平。主浸淫[3]、疥瘙、疽痔,杀三虫。一名竹[4]。生山谷[5]。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扁蓄:即蓄。为蓼科植物蓄的全草。VeN中华典藏网

【2】辛:按照《证类本草》当作苦。森立之辑本亦作苦。当从。VeN中华典藏网

【3】浸淫:皮肤病名。“发於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後痛而成疮,汁出浸溃肌肉,浸淫渐烂乃遍体,以其渐渐增长,因名浸淫也。”(巢氏《病源》)VeN中华典藏网

【4】竹:据《御览》引《本经》文加。又据《神农本草经贯通》加。VeN中华典藏网

【5】生山谷:《别录》:“生东莱。”VeN中华典藏网

蓄,味苦,性平。主治浸淫疮,疥癣瘙痒,疽疮肿痛,痔疮,能杀蛔虫、蛲虫、滴虫。又称竹。生长在山野、谷道边。VeN中华典藏网

按:浸淫、疥疮、疽痔、三虫,皆湿热所生病也。蓄味苦,性平偏凉,专能清热利水,除湿,兼能杀虫。VeN中华典藏网

狼毒VeN中华典藏网

狼毒[1],味辛,平。主逆上气,破积聚,饮食,寒热,水气,恶创,鼠瘘,疽蚀[2],鬼精[3],蛊毒,杀飞鸟走兽。一名续毒。生山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狼毒:为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或大戟科植物狼毒大戟、月腺大戟的根。VeN中华典藏网

【2】疽蚀:指疽病溃腐。VeN中华典藏网

【3】鬼精:古人对于某些急性发作的病,如突然心腹刺痛、吐血、下血、谵妄歌哭等,归因于鬼精。VeN中华典藏网

【4】生山谷:《别录》:“生秦亭及奉高。”VeN中华典藏网

狼毒,味辛,性平。主治咳嗽气逆、甚至喘息,能破腹内积聚,治疗饮食积滞、身发寒热、水气浮肿、噩疮、鼠瘘、疽肿溃腐,以及某些急性发作性疾病、蛊毒。能杀死飞鸟走兽。又名续毒。生长在山谷里蓄。VeN中华典藏网

按:今多认为本品有毒而畏使用或弃蓄而不用,实埋没《本经》“主咳逆上气,破积聚”、治“恶疮”、“鼠瘘”、“蛊毒”之价值。狼毒,味辛兼苦而性平。辛则行气血、散结瘀、宣肺气、疏肝气;苦则燥湿、泻浊、下气杀虫;性平而调寒热。所以能治疗痰湿壅肺、气道不利引起的咳逆上气,气滞血瘀引起的积聚、饮食积滞。以其杀虫、散结、疏肝、燥湿,可治恶疮、鼠瘘、疽蚀、蛊毒等。VeN中华典藏网

白头翁VeN中华典藏网

白头翁[1],味苦,溫。主溫疟,狂易[2],寒热,癥瘕积聚,瘿气[3],逐血止痛,疗金疮。一名野丈人,一名胡王使者。生山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白头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根。陶弘景云:近根处有白茸似人白头,故以为名。VeN中华典藏网

【2】狂易:据《汉书·外戚传》:“素有狂易病”,注:“狂而变易常性也。”可知狂易,古病名。属狂病,今之较重精神分裂症,以其神态、动作变易,故名。VeN中华典藏网

【3】瘿气:病名。症见颈前长肿物,高突,或蒂小而下垂,有如缨络形状。多因肝郁不舒,气滞痰凝而成,故名瘿气。VeN中华典藏网

【4】生山谷:《别录》:“嵩山及田野。”马继兴辑注本:“生山谷及田野。”VeN中华典藏网

白头翁,味苦,性温。主治温疟,狂易,身发寒热,症瘕积聚,瘿气,能逐瘀血、止疼痛,治疗金疮。又名野丈人、胡王使者。生长在山谷里。VeN中华典藏网

按:“白头翁,《本经》言其苦温者,传写之误也”(《本草逢原》)。李杲言其“味苦,性寒”,当从之。苦泄导滞,苦能燥湿,苦入心、走血;寒能清热、解毒、凉血、清心。惟其气轻质轻,又能升散郁火。所以主治温疟、狂易、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金疮等证。VeN中华典藏网

鬼臼VeN中华典藏网

鬼臼[1],味辛,溫。主杀蛊毒、鬼疰、精物,辟恶气不祥,逐邪,解百毒。一名爵犀,一名马目毒公,一名九臼。生山谷[2]。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鬼臼:一名独角莲,一名千金锤。为小檗科植物八角莲的根茎。VeN中华典藏网

【2】生山谷:《吴氏本草》:“生九真山谷及寃句。”VeN中华典藏网

鬼臼,味辛,性温。主要用于消除蛊毒、鬼注、突发性心腹卒痛,精神异常等,能辟除邪恶秽气、避免不祥之灾,消除邪气,解百毒。又名爵犀、马目毒公、九臼。多生长在山坡沟谷等阴湿处。VeN中华典藏网

按:鬼臼,味辛兼苦而性温。辛者能行能散,行气血,散结气,散邪气,入肺,疏肝;苦能燥湿,下气,消积滞,杀虫;温则通气血。本品有毒,以毒攻毒,亦能杀虫。所以能杀蛊毒、鬼注精物,逐邪,解百毒。VeN中华典藏网

羊桃VeN中华典藏网

羊桃[1],味苦,寒。主熛热[2],身暴赤色,风水[3],积聚,恶疡,除小儿热。一名鬼桃,一名羊肠。生川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羊桃:为弥猴桃科植物弥猴桃的果实。又名弥猴桃。VeN中华典藏网

【2】熛热:熛piāo,音“飘”;又biāo,音“标”。指火热发展迅速,犹如火飞。亦指丹毒。VeN中华典藏网

【3】风水:水肿病之一。为汗出当风,风湿行于皮所致。以面目、四肢浮肿,尿黄少,恶风为主要临床表现。《金匮》云:“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脈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VeN中华典藏网

【4】生川谷:《别录》:“生山林及田野。”马继兴辑注本:“生山林川谷及田野。”VeN中华典藏网

羊桃,味苦,性寒。主治火热为病,发展迅速,身体突然出现红赤之色,风水,腹内积聚,恶疡溃烂,除小儿身热。又名鬼桃、羊肠。生长在川谷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羊桃,《本经》言“苦、寒”,《陆川本草》言“性寒、甘酸”。当从之。本品蓄含汁液,甘酸可口,为水果之佳品。性寒,能清实热,解毒,所以主治熛热,身暴赤色,恶疡,除小儿热。味甘益脾,助脾运化,统血;味酸多汁以滋肝阴,助肝疏泄之用。所以能利水而活血行气,治风水、疗积聚。VeN中华典藏网

女青VeN中华典藏网

女青[1],味辛,平。主蛊毒,逐邪恶气,杀鬼溫疟[2],辟不祥。一名雀瓢。生山谷[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女青:《名医别录》曰:“蛇衔根也。”为蔷薇科植物蛇含的根块。另指茜草科植物鸡屎藤的全草及根。VeN中华典藏网

【2】鬼溫疟:指凶险之溫疟,致人死亡者多,故称鬼溫疟。其疟热重寒轻,或壮热持续,面赤呕恶,头痛如劈,烦躁,神昏谵语,时有抽搐,舌红绛,苔黄或黑。VeN中华典藏网

【3】生山谷:孙、黄辑本均脱。今据《御览》引《本草经》补。《别录》:“生朱崖。”VeN中华典藏网

女青,味辛,性平。主治蛊毒。能祛逐邪恶之气,消除鬼温疟,辟除不祥之灾。又名雀瓢。生长在山谷里。VeN中华典藏网

按:女青,性味辛平,有毒。辛则能行能散,行瘀滞,散邪气;其有毒,能杀虫,并以毒攻毒。本品药用其根,根多沉降,主下行、潜降、渗湿;味辛而兼香,辟秽浊而醒神开窍。所以主治气血阻滞、湿浊内蓄之蛊毒为害,并能逐内外邪气,杀鬼温疟,辟除不祥。VeN中华典藏网

连翘VeN中华典藏网

连翘[1],味苦,平。主寒热,鼠瘘,瘰,痈肿,恶瘡,瘿瘤[2],结热,蛊毒。一名翘,一名兰华,一名轵,一名三廉。生山谷[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连翘: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VeN中华典藏网

【2】瘿瘤:病名。瘿与瘤合称瘿瘤。其病名又分五种:石瘿、肉瘿、筋瘿、血瘿、气瘿。发病与水土有关,或肝郁不舒,气滞痰凝而成。症见颈前生成肿物,色红而高突或蒂小而下垂,有如“缨络”形状。VeN中华典藏网

【3】生山谷:《别录》:“生泰山。”VeN中华典藏网

连翘,味苦,性平。主治身发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项肿,热邪聚结,蛊毒。又名异翘、兰华、轵、三廉。丛生在山野沟谷里。VeN中华典藏网

按:连翘味苦兼辛而性平偏凉。所以能清热解毒,泻火散结。况本品形圆而尖,中空有房,状似心脏,因此长于清心泻火,解散上焦之热;质轻而空,有开泄宣通作用,亦能散结泻热。《内经》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连翘清心泻火,所以可治痈肿恶疮。以其清热解毒,散结,能治鼠瘘、瘰疬、瘿瘤、结热、蛊毒。VeN中华典藏网

蘭茹VeN中华典藏网

蘭茹[1],味辛,寒。主蚀恶肉[2],败创,死肌,杀疥虫,排脓、恶血[3],除大风、热气,善忘,不乐。生川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兰茹:《御览》作闾茹,《本草纲目》作芦茹,以根入药。VeN中华典藏网

【2】恶肉:病名。指疣赘及瘢痕疙瘩、息肉。VeN中华典藏网

【3】恶血:这裏指败坏之血。VeN中华典藏网

【4】生川谷:《别录》:“生代郡。”VeN中华典藏网

蘭茹,味辛,性寒。能去除疣赘和瘢痕疙瘩等恶肉,治疗痈疮溃烂或久不收口,肌肉坏死或麻木不仁。能杀疥虫,排出腐败的脓血,消除大风诸证与毒热气,治疗健忘,精神郁闷不乐。生长在川谷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此药用其根,性味辛,寒。有小毒。气薄而味厚,辛者升浮向外而能散,并能行气血。所以长于达表而排脓恶血;寒能解毒除热,以其辛寒所以主治蚀恶肉、败疮、死肌,除大风热气。其有小毒,可杀疥虫。辛者行气血,助肝疏泄以解郁,辛寒则去郁热,可治肝郁或郁热所致的善忘不乐。VeN中华典藏网

乌韭VeN中华典藏网

乌韭[1],味甘,寒。主皮肤往来寒热,利小肠光[2]气。生山谷石上。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乌韭:一名石衣,一名石苔。因生山谷石缝间,青翠茸茸,似苔非苔,故名石苔。VeN中华典藏网

【2】光:即膀胱。VeN中华典藏网

乌韭,味甘,性寒。主治肌肤忽寒忽热,或寒热交替。能通利小肠,改善膀胱的气化功能。生长在山谷潮湿的石缝处。VeN中华典藏网

按:乌韭,味甘,性寒,气薄,为阳中之阴药,所以可疏解皮肤之往来寒热。甘能益脾,助脾运化水谷,助小肠传道通利;寒能清热,热除则膀胱气化,小便通利。VeN中华典藏网

鹿藿VeN中华典藏网

鹿藿[1],味苦,平。主蛊毒,女子腰腹痛,不乐,肠痈,瘰疬,疡气[2]。生山谷[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鹿藿:一名野黄豆。为豆科植物鹿藿的茎叶。VeN中华典藏网

【2】疡气:指可导致痈疮肿疡的热毒之气。VeN中华典藏网

【3】生山谷:《别录》:“生汶山。”VeN中华典藏网

鹿藿,味苦,性平。主治蛊毒,女子腰、腹疼痛,痛苦难当,以及肠痈、瘰疬、痈疮肿疡等热毒之气为患。生长在山谷杂草中或附攀树上。VeN中华典藏网

按:鹿藿,味苦则走血,泄降,燥湿,性平而偏凉,所以有解毒,凉血,消痰,去湿杀虫的功效。对于热毒壅滞于内所致的蛊毒、肠痈、女子腰腹痛,以及湿热毒结于外所致的瘰疬、疡气,都宜使用。VeN中华典藏网

蚤休VeN中华典藏网

蚤休[1],味苦,微寒。主惊痫,摇头,弄舌[2],热气在腹中,癫疾,痈瘡,阴蚀,下三虫,去蛇毒。一名蚩[3]休。生川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蚤休:为百合科植物七叶一枝花、金钱重楼及其数种同属植物的根茎。又称七叶一枝花、重楼等。VeN中华典藏网

【2】弄舌:证名。(1)指舌时时舒出于口外,旋伸旋缩,左右吐弄。(2)指舌体伸长弛缓;或舌微出口外,立即收回口内;或舌舐唇上下及口角左右。VeN中华典藏网

【3】蚩:chī,音“痴”。VeN中华典藏网

【4】生川谷:《别录》:“生山阳及寃句。”VeN中华典藏网

蚤休,味苦,性微寒。主治惊痫,摇头,弄舌证,热邪壅积腹中,癫疾,痈疮,外阴溃疡,能驱蛔虫、蛲虫、赤虫,并解蛇毒。又名蚩休。生长在川谷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本经》言蚤休主惊痫、摇头弄舌,癫疾,是内热盛,乃至热盛生风,木火肆疟。蚤休性味苦寒,泄降毒热,则气血不上冲,脑户不受扰,热去风平,因而惊痫、摇头弄舌、癫疾等证可愈。苦寒清热凉血解毒,燥杀,所以主治痈疮、阴蚀。本品苦寒,清热燥湿,解毒,且能杀虫,降泄,可下三虫去蛇毒。VeN中华典藏网

石长生VeN中华典藏网

石长生[1],味鹹,微寒。主寒热,恶创,火热[2],辟鬼气[3]不祥。一名丹草。生山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石长生:为水龙骨科植物石长生的茎叶。因其生长在山谷石岩下,又四时不凋,故名石长生。VeN中华典藏网

【2】火热:《本草纲目》引本经文,森立之辑本均为大热,当从。VeN中华典藏网

【3】鬼气:因历史条件的限制,对一些病因不明的暴病、重病,归因于鬼气。如鬼疰,即属今之劳瘵;鬼击,《肘後方》:“鬼击之病,得之无渐,卒着人力状,胸胁腹内绞急切痛,不可抑按。或即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详见前言。VeN中华典藏网

【4】生山谷:《吴氏本草》:“生咸阳,或同阳。”VeN中华典藏网

石长生,味咸,性微寒。主治身发寒热,恶疮,内有大热诸证,能消除鬼注、鬼击等病。又名丹草。生长在山谷石岩下。VeN中华典藏网

按:本品近代方书多不载,临床应用亦少。石长生,味咸而性寒。咸则入肾走血,软坚;寒则清热、凉血、解毒。所以主治火热毒邪所致的寒热、恶疮、大热,及鬼注、鬼击等病患。以其咸寒,又能养阴滋肾,为泻中寓补的良药。陆VeN中华典藏网

陆英VeN中华典藏网

陆英[1],味苦,寒。主骨间诸痹,四肢拘挛、疼酸,膝寒痛,阴痿,短气不足,腳肿。生川谷[2]。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陆英:为忍冬科植物蒴的花或根、叶。VeN中华典藏网

【2】生川谷:《别录》:“生熊耳及寃句。”VeN中华典藏网

陆英,味苦,性寒。主治骨节间各种痹证,四肢拘挛、酸痛,膝部寒痛,阴痿而阴茎不举,正气不足而短气,以及脚肿等。生长在川谷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陆英味苦兼辛而性寒。苦能燥湿,辛能散邪,行气血以通痹,所以主治骨节间诸痹,四肢拘挛疼酸,膝痛。有湿热壅滞致阴痿,短气不足,脚肿,本品苦能燥湿泻浊,寒能清热;有因气血瘀滞而致,本品味辛,行气血,散郁结;有因肝经郁热,疏泄失常,宗筋失养而致,本品辛寒,善散郁热。VeN中华典藏网

荩草VeN中华典藏网

荩草[1],味苦,平。主久上气,喘逆,久寒,鹭悸[2],痂疥,白秃疡气,杀皮肤小虫[3]。生川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荩草:異名竹,马耳草。为禾本科植物荩草的全草。VeN中华典藏网

【2】鹭悸:孙氏辑本为惊悸,当从。VeN中华典藏网

【3】小虫:这主指生疮之虫,以其微小故名。VeN中华典藏网

【4】生川谷:《别录》:“生青衣。”《吴氏本草》:“生泰山山谷。”《一切经音义》卷九“然荩”条引《本草》:“生蜀中也。”VeN中华典藏网

荩草,味苦,性平。主治久咳、气逆,喘而胸满,寒邪久而不去,惊悸,疮面硬壳,疥疮,头疡秃疮,能杀死皮肤小虫。生长在潮湿的山坡和沟谷里。VeN中华典藏网

按:荩草,味苦而性平。苦则降泄,降气、燥湿、消痰,性平而寒热皆调。所以主治痰热阻肺所致的久咳上气喘逆;湿热上扰于心所致的惊悸;湿热外犯肌肤所致的痂疥、白秃疡气;并杀湿热所生的小虫。VeN中华典藏网

牛扁VeN中华典藏网

牛扁[1],味苦,微寒。主身皮瘡,热气,可作浴汤。杀牛小虫[2],又疗牛病[3]。生川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牛扁:为毛茛科植物牛扁的根、茎、叶。VeN中华典藏网

【2】小虫:这裏主指虱虫、虮虫(虱的幼虫),以及生疮的微小之虫。VeN中华典藏网

【3】牛病:这裏主指牛的皮肤病,如痈肿、癣等,其次指内有湿热诸证,如腹满痛,便秘等。VeN中华典藏网

【4】生川谷:《别录》:“生桂阳。”VeN中华典藏网

牛扁,味苦,性微寒。主治身体皮肤生疮,邪热郁结,可作浴汤洗浴治疗。能杀牛虱、虮虫及其他生疮的小虫,又能治疗湿热所生的牛病。生长在山坡林中或沟谷草地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牛扁,味苦而性偏寒。苦泄燥湿,入心、走血;寒则清热、凉血、解毒。《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湿热郁于肌肤则身皮疮、热气。本品清热、解毒,燥湿、清心;苦寒燥湿清热,自能杀虫;又能降泄湿热,可治湿热所致的内、外牛病。VeN中华典藏网

夏枯草VeN中华典藏网

夏枯草[1],味苦、辛,寒。主寒热,瘰疬,鼠瘘,头创,破癥,散瘿结气,腳肿湿痹,轻身。一名夕句,一名乃东。生川谷[2]。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果穗。VeN中华典藏网

【2】生川谷:《别录》:“生蜀郡。”VeN中华典藏网

夏枯草,味苦、辛,性寒。主治身发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症坚肿物,散项前瘿瘤结气,消脚肿,除湿痹,轻健身体。又名夕句、乃东。生长在川坡和山间谷道旁。VeN中华典藏网

按:瘰疬、鼠瘘、头疮、症、瘿等,均系肝之气血郁结瘀滞,以及热郁。本品辛能行散,行气血,散郁结。苦寒降泄以通内之郁(瘀)结、热邪;辛寒宣发达外以除肌肤血脉之郁(瘀)结、热邪。苦能燥湿,辛能行气血散邪气,可治脚肿、湿痹。湿去热除,气血流畅,所以能轻身。VeN中华典藏网

芫花VeN中华典藏网

芫华[1],味辛,溫。主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2],疝瘕,痈肿,杀虫鱼。一名去水。生川谷[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芫华:即芫花。为瑞香科植物芫花的花蕾。VeN中华典藏网

【2】鬼疟:(1)指蠱疟。正如张寿颐所云:“鬼疟,实即古之所谓蠱疟。”临床可见:乍寒乍热,或壮热持续不退,面目红赤,烦渴欲饮,头痛如劈,胸闷呕恶,甚或烦躁,神昏谵语,时抽搐,小便热赤,大便秘结或不爽。(2)指疟疾,邪入营血,或入心包,而高热不退,神昏谵语,肢体抽搐。因上皆为疟之凶险,古代常致人死亡,均称为鬼疟。VeN中华典藏网

【3】生川谷:《别录》:“生淮源。”《吴氏本草》:“生邯郸。”VeN中华典藏网

芫花,味辛,性温。主治咳嗽,气逆,喉鸣,喘满,咽肿,气短,蛊毒,蛊疟,疟疾,疝气,瘕病,痈肿,并杀虫鱼。又名去水。生长在川谷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痰饮阻肺,肺气不利,则咳逆上气,喉鸣,喘;痰热郁结于咽,则喉肿短气;痰水气血蕴结于里则蛊毒、鬼疟。芫花,辛温胜湿,可散邪宣肺,通调水道,攻荡里实,行气血,疏肝郁,散结气,所以主之。行气血,去痰湿,以毒攻毒,所以主湿热毒邪壅结所致的疝瘕、痈肿,并杀虫鱼。VeN中华典藏网

上,草下品四十九种,旧四十八种。VeN中华典藏网

以上,属于草部下品四十九种,旧本为四十八种。VeN中华典藏网

巴豆VeN中华典藏网

巴豆[1],味辛,溫。主伤寒,溫疟,寒热,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淡癖[2],大腹水张[3],荡涤五臟六腑,开通闭塞,利水穀道,去恶肉,除鬼毒、蛊疰邪物,杀虫、鱼。一名巴叔[4]。生川谷[5]。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巴豆: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种子。VeN中华典藏网

【2】淡癖:《本草纲目》引《本经》文为“痰癖”。指痰饮移停胁肋之间,而致脇痛,时有水声,或心下坚硬如盘,痰多、呕酸嘈杂。VeN中华典藏网

【3】水张:即水胀。《本草纲目》引《本经》文为“水胀”,森立之辑本亦为“水胀”。当从之。VeN中华典藏网

【4】巴叔:《本草纲目》引《本经》为“巴菽”。当从之。VeN中华典藏网

【5】生川谷:《别录》:“生巴郡。”VeN中华典藏网

巴豆,味辛,性温。主治伤寒、温疟,身发热恶寒,能消除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腹部水肿,能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泻下利水,能去疮毒腐肉和赘生疣、瘤等恶肉,除鬼毒为害、蛊注,还能杀鱼、虫。又名巴菽。野生于川谷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巴豆能开闭结,除陈气,泻寒积,逐痰癖。所以古人谓之为斩关夺命之将。用之得当,可救人于危难。若外寒直中,或寒自内生,与气血痰食搏结为积,使气血不通,升降失常,则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胀、鬼毒蛊注就可产生。巴豆辛热去寒,善能通利关窍,开通闭塞,逐痰行水,荡涤脏腑有形之邪,无形之气,利水穀道。VeN中华典藏网

蜀椒VeN中华典藏网

蜀椒[1],味辛,溫。主邪气逆,溫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溼痹痛,下气。久服之,头不白,轻身,增年。生川谷[2]。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蜀椒:又名川椒、花椒。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VeN中华典藏网

【2】生川谷:《别录》:“生武都及巴郡。”VeN中华典藏网

蜀椒,味辛,性温。主治邪气所致的咳嗽、气逆喘息,能温中散寒,治疗骨节不利,肌肤麻木不仁,寒湿痹痛,能降气。长期服用,使人头发不白,身体轻健有力,延年益寿。生长在川谷的灌木丛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蜀椒,以其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多用于心腹冷痛、寒疝、虫病等。《本经》“主邪气咳逆”,意义不同一般。蜀椒辛热纯阳,无处不达,上能入肺,开腠理,通皮毛,发汗散寒,使风寒之邪从毛窍而出;中能入脾,暖脾除湿,蠲除痰饮;下入命门,补相火元阳,以消阴翳。所以为治疗痰咳逆的良药。VeN中华典藏网

皂荚VeN中华典藏网

皁荚[1],味辛、鹹,溫。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2],淚出,利九窍,杀精物[3]。生川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皁荚:又名皂角。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果实。VeN中华典藏网

【2】风头:(1)即头风。头痛经久不癒,反复发作,畏风,或伴鼻流浊涕,或伴眩晕、恶心。(2)指脑风。头两太阳痛连脑,憎风,项强、眩晕。(3)泛指头部感受风邪所致病证之总称,包括头痛、口眼喎斜、眩晕、头痒、畏风等。VeN中华典藏网

【3】精物:(1)为古代对某些精神異常病症的归因。如“好悲而心自动,或心乱如醉,狂言惊怖,向壁悲号,梦寤喜……病苦乍寒乍热,心腹满短气,不能饮食”(《诸病源候论》),归为鬼魅精物所作。(2)为古代对某些暴病、重病的归因。如某些急性心、腹剧痛,吐血、下血等。详见前言。VeN中华典藏网

【4】生川谷:《别录》:“生雍州及鲁邹县。”VeN中华典藏网

皂荚,味辛、咸,性温。主治风痹疼痛,肌肉麻木不仁,肌肉坏死,能除邪气,治头风诸证以及多泪。善于通利九窍,治疗精神异常各证和急性心腹剧痛等证。生长在川谷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风邪伤于肌表经络,气血阻滞不通,则为风痹、死肌;风邪伤于头面,则风头、泪出,关窍不利,皂角辛咸温热,气浮而散,宣上达外,搜风散邪,通痹利窍。VeN中华典藏网

柳花VeN中华典藏网

柳华[1],味苦,寒。主风水,黄疸,面热黑[2]。一名柳絮[3]。叶,主马疥[4],痂瘡。实,主溃痈,逐脓血。子汁,疗渴。生川泽。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柳华:即柳花。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花。呈淡黄色。VeN中华典藏网

【2】面热黑:(1)指女劳疸、黑疸。(2)指色素沉着。(3)可见于阿狄森氏病。VeN中华典藏网

【3】柳絮: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具毛种子。又称柳实。文中以絮为花,误矣。VeN中华典藏网

【4】马疥: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其疮潜隐皮肤,钻刺,剧痒,搔抓不知痛。类似结节性痒疹。VeN中华典藏网

柳花,味苦,性寒。主治风水身肿,黄疸,面热皮肤发黑。柳叶,主治马疥,疮疡表面硬壳不脱。柳实,主治痈疡溃烂,能排脓血。柳子连絮浸渍,研汁服之,治疗口渴多饮。生于川边、湿地。VeN中华典藏网

按:柳花味苦,燥湿、坚肾,则能主水;苦寒降泄,除湿热、通郁阻,导湿热从小便出;柳花得春气以开,助肝疏泄,推陈布新,所以主治风水、黄疸、面热黑。柳叶性味亦苦寒。清热解毒,利湿,质轻又能透达肌表。所以主治马疥、痂疮等湿热毒邪为患。柳实有相同的功效,可治溃痈、排脓血。VeN中华典藏网

楝实(川楝子)VeN中华典藏网

楝实[1],味苦,寒。主溫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生山谷[2]。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楝实:即川楝子。为楝科植物川楝的果实。VeN中华典藏网

【2】生山谷:《别录》:“生荆山。”VeN中华典藏网

川楝子,味苦,性寒。主治温病或伤寒化热,身体热,心烦躁狂。能杀蛔虫、蛲虫、赤虫,治疗疥癣疮疡,通小便,利水道。生于山谷的潮湿处。VeN中华典藏网

按:川楝子,性味苦寒而质重,长于降泄而直达下焦,引火毒下泄,所以主治温疾、伤寒所致的大热烦狂。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去湿热,可杀三虫,治疥、疡。膀胱,州都之官;小肠,受盛之官,二经热结,则小便不利。本品味苦气寒质重,走二经而导热结,水道通,小便自利。VeN中华典藏网

郁李仁VeN中华典藏网

郁李仁[1],味酸,平。主大腹水肿,面目四肢浮肿,利小便水道。根,主齿肿[2],龋齿[3],坚齿。一名爵李。生川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郁李仁:为蔷薇科植物郁李、欧李或长梗郁李的种子。因以核仁入药,又称李核仁。VeN中华典藏网

【2】齿肿:即齿龈肿。VeN中华典藏网

【3】龋齿:齿被虫蛀,俗称虫牙。VeN中华典藏网

【4】生川谷:《别录》:“生高山及邱陵。”马继兴辑注本:“生高山川谷及邱陵。”VeN中华典藏网

郁李仁,味酸,性平。主治腹水胀大,面目及四肢浮肿,能利小便,通水道。郁李根,主治齿龈肿痛,龋齿,能使牙齿坚硬、牢固。又名爵李。生长在向阳川坡及山间谷道灌木丛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郁李仁,味酸而兼辛、苦,性平,质润多脂。辛则行气血、散结滞、助肝疏泄;苦则降泄,化湿,下气;质润则滑利。所以能下气、利水、活血、滑肠,而主大腹水肿,面目四肢浮肿,利小便水道。其根苦酸凉,苦凉泻热燥湿,消肿杀虫,所以能主齿龈肿、龋齿,并能坚齿。VeN中华典藏网

莽草VeN中华典藏网

莽草[1],味辛,溫。主风头,痈肿,乳痈,疝瘕,除结气,疥瘙,疽疮[2],杀[3]虫、鱼。生山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莽草:莽,mǎng。为木兰科植物狭叶茴香的叶。VeN中华典藏网

【2】疽疮:黄奭辑本无此二字。据《御览》引《本经》文、森立之辑本有此二字,故加。VeN中华典藏网

【3】杀:黄奭辑本无此字,据《本草纲目》引《本经》文、森立之重辑本均有此字,故加。VeN中华典藏网

【4】生山谷:《吴氏本草》:“生上谷山谷中或寃句。”VeN中华典藏网

莽草,味辛,性温。主治头风诸证,痈疮肿痛,乳痈,疝瘕,能消除结气,治疗疥癣瘙痒、痈疽疮疡,并杀虫、鱼。生长在潮湿山坡、溪谷两旁的杂木林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莽草,性味辛温,所以能行散,祛风散郁毒,行气血,消痈肿,散结气。而主治风头、痈肿、乳痈,疥瘙,疽疮。其性猛烈,亦能荡涤在内有形之邪,所以主治疝瘕。本品有毒,可杀虫、鱼。VeN中华典藏网

雷丸VeN中华典藏网

雷丸[1],味苦,寒。主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利丈夫[2],不利女子[3],作摩膏,除小儿百病。生山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雷丸: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菌核。VeN中华典藏网

【2】利丈夫:丈夫属阳,其病多热多实。雷丸苦寒而属阴,故宜之。VeN中华典藏网

【3】不利女子:女子属阴,其病多寒多虚。雷丸苦寒属阴,故不宜之。张志聪曰:“震为雷,为长男,故利丈夫,不利女子”(《本草三家合注》)。VeN中华典藏网

【4】生山谷:《别录》:“生石城及汉中土中。”马继兴辑注本:“生山谷土中。”VeN中华典藏网

雷丸,味苦,性寒。主杀蛔虫、绦虫、蛲虫,祛除毒气和胃中热邪。有利于热证、实证。寒证、虚证不宜使用。作摩膏外涂按摩,可治小儿多种疾病。多寄生于山谷病竹根部。VeN中华典藏网

按:雷丸,苦寒且有小毒。苦能燥湿杀虫,寒能清热解毒,苦寒降泄,消积行滞,可杀三虫,逐毒气、除胃中热。VeN中华典藏网

桐叶VeN中华典藏网

桐叶[1],味苦,寒。主恶蚀创著阴[2]。皮,主五痔,杀三虫。华[3],主敷豬创[4],饲豬,肥大三倍。生山谷[5]。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桐叶:为玄参科植物泡桐的叶。VeN中华典藏网

【2】恶蚀疮著阴:指痈疽发背,溃烂较深、病证险恶者。VeN中华典藏网

【3】华:指泡桐花。VeN中华典藏网

【4】敷豬创:外敷治疗豬疮。此指桐花杀虫疗疮之效用,非专用于月豬。VeN中华典藏网

【5】生山谷:《别录》:“生桐柏山。”VeN中华典藏网

桐叶,味苦,性寒。主治痈疽发背,溃烂浸淫较深,久不能愈。桐皮,主治五痔,杀蛔虫、蛲虫、赤虫。桐花,主要作用杀虫疗疮,外敷治疗猪疮及外伤感染,作猪饲料,能使猪肥大三倍。生长在山丘沟谷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桐叶,性味苦寒,清热解毒,燥湿,消痈。所以主治恶蚀疮着阴。桐皮性味苦寒,燥湿清热解毒,杀虫,其味厚质重,可达下焦,可主治湿热毒结所致的五痔,并杀三虫。VeN中华典藏网

梓白皮VeN中华典藏网

梓白皮[1],味苦,寒。主热,去三虫。叶,敷豬瘡,饲豬,肥大三倍。生山谷[2]。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梓白皮:为紫葳科植物梓的根皮或树皮的韧皮部。VeN中华典藏网

【2】生山谷:《别录》:“生河内。”VeN中华典藏网

梓白皮,味苦,性寒。主治热病,能驱蛔虫、蛲虫、赤虫等三虫。梓叶,捣烂外敷,治疗痈疮肿毒,亦治猪疮。作饲料喂猪,可使猪肥大三倍。生于低山河谷,湿润的土壤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热者寒之”,梓白皮苦寒,直清里热而坚阴,所以主治热病热证;虫之所生,多因湿热,本品苦以燥湿,寒能清热,湿除热清以绝虫生之源,能去三虫。《内经》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梓叶味苦入心,气寒清热泻火解毒,所以主治痈疮。VeN中华典藏网

石南VeN中华典藏网

石南[1],味辛、苦,平[2]。主养肾气,内伤阴衰,利筋骨皮毛。实[3],杀蛊毒,破积聚,逐风痹。一名鬼目。生山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石南:为蔷薇科植物石楠的树叶,多以乾燥叶入药。VeN中华典藏网

【2】平:黄奭本无此字,据《本草纲目》加。VeN中华典藏网

【3】实:即石南实。为石楠的果实。VeN中华典藏网

【4】生山谷:《别录》:“生华阴。”VeN中华典藏网

石南,味苦、辛,性平。主要作用补养肾气,治疗内伤阴衰诸证,能濡养筋骨皮毛。石楠果实,能消除蛊毒,破积聚,祛除风痹疼痛。又名鬼目。生长于山石间向阳处以及沟谷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石南叶,味辛、苦,性平。辛平达表,筋骨皮毛皆得濡养,所以能利筋骨皮毛。石南实,质地较重,偏于走里。味辛则行气血、散瘀结;苦则燥湿杀虫、下气消积,可杀蛊毒、破积聚。辛散邪气、行气血,可逐风痹。VeN中华典藏网

黄环VeN中华典藏网

黄环[1],味苦,平。主蛊毒,鬼疰,鬼魅[2]邪气在藏中。除逆寒热。一名凌泉,一名大就。生山谷[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黄环:时珍曰:“此物叶黄而圆,故名黄环,亦是葛类,故名就葛。”VeN中华典藏网

【2】鬼魅:魅,mèi,音“妹”。传说的山林鬼怪。古人对某些精神異常的病症和某些不解的病症,归因于此。《诸病源候论》鬼魅候云:“凡人有为鬼物所魅,则好悲而心自动,或心乱如醉,狂言惊怖,向壁悲號,梦寤喜,或与鬼神交通,病苦乍寒乍热,心腹满短气,不能饮食,此魅之所持也。”详见前言。VeN中华典藏网

【3】生山谷:《别录》:“生蜀郡。”VeN中华典藏网

黄环,味苦,性平。主治蛊毒,鬼注,以及邪气在脏腑所致的各种精神异常病证。能止咳平喘,解除身发寒热等。又名凌泉、大就。生长于山谷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内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黄环味苦,苦则燥湿化痰,降气;性平不燥,平调寒热,可除咳逆寒热。苦能降泄,下气、通结、排浊,且苦入心以治热,热去则心安。所以主治蛊毒、鬼注、鬼魅邪气在脏中。VeN中华典藏网

溲疏VeN中华典藏网

溲疏[1],味辛,寒。主身皮肤中热,除邪气,止遗溺,可作浴汤。生山谷及田野故邱虚地[2]。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溲疏:为虎耳草科植物溲疏的果实。其果近球形,顶端扁平,径4~5毫米,有多数细小种子。VeN中华典藏网

【2】生山谷及田野故邱虚地:《别录》:“生熊耳山。”“丘墟”,即旧废荒地。VeN中华典藏网

溲疏,味辛,性寒。主治身体肌肤有热,散热除邪,止遗尿,可作浴汤洗浴。生长在山谷和田野及庭园空地上。VeN中华典藏网

按:本品味辛,能行能散,性寒除热,可散身体皮肤中热,除邪气;质重沉降,下气利水,以助膀胱气化,可止遗溺。VeN中华典藏网

鼠李VeN中华典藏网

鼠李[1],味苦,涼[2]。主寒热,瘰疬创。生田野。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鼠李:为鼠李科植物鼠李的果实。亦称山李子、牛李子等。VeN中华典藏网

【2】味苦,涼:黄奭辑本、孙氏辑本均无此三字,疑为缺,今据《本草纲目》加此三字。VeN中华典藏网

鼠李,味苦,性凉。主治身发寒热,瘰疬和各种疮疡。生长在田野里。VeN中华典藏网

按:鼠李,苦能燥湿除痰,凉能清热透邪,所以可疗病之寒热,治瘰疬疮疡。VeN中华典藏网

药实根VeN中华典藏网

药实根[1],味辛,溫。主邪气,诸痹疼酸,续绝伤,补骨 [2]。一名连木。生山谷[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药实根:此药失传、失用,今究不知何物。《广雅》云:“贝父,药实也。”贝父,即贝母,而贝母之主治与此大異。或以为药实根是贝母之根,贝母之根是鳞茎,此说似较有理。VeN中华典藏网

【2】 :即髓。VeN中华典藏网

【3】生山谷:《别录》:“生蜀郡。”VeN中华典藏网

药实根,味辛,性温。主要作用是除邪气,治疗各种痹病所致的肢体酸疼,能接筋续骨,愈合皮肉外伤,补骨髓壮筋骨。又名连木。生长在山谷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药实根,味辛能行能散,行气血,通经络,散邪气;温能通行。辛温升浮而达筋脉肌肤。所以主邪气、诸痹疼酸,续绝伤。用根必质润、下行入肾,以补骨髓。VeN中华典藏网

栾花VeN中华典藏网

栾华[1],味苦,寒。主目痛,淚出,伤眥[2],消目肿。生川谷[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栾华:为无患子科植物栾树的花。VeN中华典藏网

【2】眥:眼角赤肉也。目之内角称目内眦,目之外角称目外眦。VeN中华典藏网

【3】生川谷:《别录》:“生汉中。”VeN中华典藏网

栾花,味苦,性寒。主治目赤肿痛,流泪,目眦赤烂等,能消除目肿。生于山坡和沟谷的杂木林或灌木林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栾花,乃目病要药。因栾花质轻,上行于目,疏散风热,气味苦寒,降泄内热,且又燥湿、解毒,所以治疗风毒热和湿热所致的目痛、泪出、伤眦、目肿等证。VeN中华典藏网

蔓椒VeN中华典藏网

蔓椒[1],味苦,溫。主风寒溼痹,疬节疼,除四肢厥气[2],膝痛,一名家椒。生川谷及邱冢[3]间。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蔓椒:亦名豬椒(《别录》)。野生于林蒿间,枝软如蔓,子、叶皆似椒,山人亦食,故得此名。VeN中华典藏网

【2】厥气:泛指逆乱之气,如阴阳失调,阴阳之气不能顺接,气血逆乱、痰浊闭阻等,可引起四肢厥冷、精神失常或突然昏仆等。这裏主要指前者。VeN中华典藏网

【3】冢:zhǒnɡ,音“肿”。指坟墓,或丘顶、山顶。这裏指後者。VeN中华典藏网

蔓椒,味苦,性温。主治风寒湿痹,历节疼痛。能除四肢厥冷,膝痛。又名家椒。生于川谷及山丘间。VeN中华典藏网

按:《本草纲目》引《本经》文在膝痛后有:“煎汤蒸浴,取汗。”似当从。《本经》所主风寒湿痹,历节疼,四肢厥气,膝痛等,是以风寒湿邪,入侵人体,阻滞气血,痹阻经络,营卫失和所致。本品味苦,燥湿,走血;性温则能温通气血,胜寒化湿,血行风自灭,总使风寒湿邪得除,痹通,痛止。VeN中华典藏网

上,木下品一十七种,旧一十八种,今移芫华入草。VeN中华典藏网

以上,属木部下品一十七种,旧本为一十八种,今把芫花移入草部,所以为一十七种。VeN中华典藏网

豚卵VeN中华典藏网

豚卵[1],味苦[2],溫。主惊痫,瘨疾,鬼疰,蛊毒,除寒热,贲豚[3],五癃,邪气,挛缩。一名豚颠。悬蹄[4],主五痔,伏热[5]在肠,肠痈内蚀。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豚卵:即豬睾丸。VeN中华典藏网

【2】苦:森立之辑本为“甘”。VeN中华典藏网

【3】贲豚:古病名。又名奔豚,奔豚气。属肾之积。症见:气从少腹上衝脘、胸、咽喉,发时痛苦难忍,或腹痛,或往来寒热,犹江豚之奔走,故名奔豚。VeN中华典藏网

【4】悬蹄:即豬蹄甲。VeN中华典藏网

【5】伏热:(1)热邪入内未即发病,潜伏于,待机而发。(2)热自内生蕴结于。发病时可见咽乾、口臭、腹胀痛,大便秘,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等症。VeN中华典藏网

豚卵,味苦,性温。主治惊痫,癫疾,鬼注,蛊毒,除寒热,疗奔豚,治五癃小便点滴难出,能除邪气,解四肢、肌肉拘挛。又名豚颠。悬蹄甲,治疗多种痔疮,热邪潜伏在肠,而发肠痈,甚至化脓、溃烂。VeN中华典藏网

按:猪睾丸,温而不燥。苦能入心、泻实,燥湿化痰,甘温除大热,益精血,所以主治热痰所致的惊痫、癫疾、蛊毒,以及虚实夹杂引起的鬼注(劳瘵)。苦则降泄,下气平逆,所以主治奔豚;肾司开合,甘温血肉有情之品,补肾气、益精血,助肾司开合;味又苦泄去实,所以主治五癃。肝主筋,精血亏虚,筋脉失养则挛缩,本品益精血,养肝柔筋,可治挛缩。悬蹄甲质坚而利,功能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所以主治五痔、肠痈内蚀。VeN中华典藏网

麋脂VeN中华典藏网

麋脂[1],味辛,溫。主痈肿,恶瘡,死肌,寒风溼痹,四肢拘缓不收,风头,肿气[2],通氵奏理[3]。一名官脂,生山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麋脂:为鹿科动物麋鹿的脂肪。VeN中华典藏网

【2】肿气:即气肿。《诸病源候论·气肿候》云:“气肿者,其状如痈,无头虚肿,色不变,皮上急痛,手着,便即痛。此风邪搏於气所生也。”VeN中华典藏网

【3】氵奏理:即腠理。泛指皮肤、肌肉、臟腑的纹理及皮肤、肌肉间隙交接处的结缔组织。是渗泄体液、流通气血的门户。VeN中华典藏网

【4】生山谷:《别录》:“生南山及淮海边。”“淮海”在秦代泛指淮水与海间之地。马继兴辑注本:“生山谷及淮海边。”VeN中华典藏网

麋脂,味辛,性温。主治痈肿,噩疮,肌肤坏死,麻木不仁,风寒湿痹,四肢拘挛或弛纵不收,头风头痛,气肿疼痛,能通腠理。又名官脂。麋鹿生活在山谷里。VeN中华典藏网

按:麋脂,性味辛温而质润。辛则行散,行气血,散风、寒、湿、邪,“火郁宜发之”,辛润亦散郁热;温则通,辛温亦能通经脉、通腠理。所以主治郁热所致的痈肿、恶疮;风寒湿邪所致的痹痛和四肢拘缓不收;风邪上扰所致的头风肿气;除邪气,行气血,可去死肌、通腠理。VeN中华典藏网

鼠(鼯鼠)VeN中华典藏网

鼠[1],微溫[2]。主堕胎[3],令人产易。生平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鼠:即鼯鼠。为鼯鼠科动物棕鼯鼠的全体。lěi,音“磊”。VeN中华典藏网

【2】微溫:孙、黄辑本及《证类》和《唐本草》均脱性味,今据《本草纲目》和马继兴辑注本加。VeN中华典藏网

【3】主堕胎:主要作用堕胎。非治堕胎。VeN中华典藏网

【4】生平谷:《别录》:“生山都。”鼯鼠,性微温。主要作用为堕胎,有催产作用。多栖于平原和山谷森林地带。VeN中华典藏网

按:本条原无气味,疑有缺漏。《本草纲目》载其性微温。温则通行,行气活血,通塞导闭,又其动作敏捷,有飞鼠之名,性善走窜,所以可堕胎,令人易产。VeN中华典藏网

六畜毛蹄甲VeN中华典藏网

六畜毛蹄甲[1],味鹹,平。主鬼疰,蛊毒,寒热,惊痫,癫,痓[2],狂走。骆驼毛尤良。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六畜毛蹄甲:指马、牛、羊、猪、狗、鸡的毛和蹄甲或爪。VeN中华典藏网

【2】痓:(1)同痉。以颈背强直、口噤,甚则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主证。(2)筋强直不柔称为痉,口噤而角弓反张称为痓。VeN中华典藏网

六畜毛、蹄甲,味咸,性平。主治鬼注,蛊毒,身发寒热,小儿惊痫,癫病或癫痫,痓证,狂病,弃衣奔走。骆驼毛的效果更佳。VeN中华典藏网

按:本品性平偏凉,多能清热除邪;蹄甲质重、味咸,多能降逆潜阳镇惊,熄风止痉。所以热邪虫毒所致的鬼注、蛊毒、寒热,适宜使用;热动肝风所致的惊痫、癫、痓也可使用;热扰心神所致狂走也可使用。VeN中华典藏网

上,兽下品四种,旧同。VeN中华典藏网

以上,属兽部下品四种,这与旧本相同。VeN中华典藏网

虾蟆VeN中华典藏网

虾蟇[1],味辛,寒。主邪气,破癥坚血,痈肿,阴疮。服之不患热病。生池泽[2]。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虾蟇:为蛙科动物泽蛙的全体。VeN中华典藏网

【2】生池泽:《别录》:“生江湖。”马继兴辑注本:“生江湖池泽。”VeN中华典藏网

虾蟆,味辛,性寒。主除邪气,破症坚血瘀,治疗痈肿,阴疮。经常服,使人不易患热病。生活在水池及沼泽里。VeN中华典藏网

按:虾蟆,性味辛兼甘而寒。辛能散邪,寒能清热解毒,所以主邪气。又辛能行散,行气血,散瘀结,可破症坚血。辛寒清热解毒,所以主治痈肿、阴疮。本品辛寒泻热,甘寒益阴,常服不患热病。VeN中华典藏网

马刀VeN中华典藏网

马刀[1],味辛,微寒。主漏下赤白,寒热,破石淋,杀禽兽、贼鼠[2]。生池泽[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马刀:一名竹蛏。为竹蛏科动物长竹蛏的贝壳。时珍曰:“俗称大为马,其形象刀,故名。”VeN中华典藏网

【2】贼鼠:贼,害也。指害鼠,田鼠。VeN中华典藏网

【3】生池泽:《别录》:“生江湖及东海。”《吴氏本草》:“生池泽,江海。”马继兴辑注本:“生江湖池泽及东海。”VeN中华典藏网

马刀,味辛,性微寒。主治妇女阴道出血淋沥不止,以及赤白带下,消除寒热,破除石淋,能杀死禽兽、老鼠。生长在池、湖、沼泽里。VeN中华典藏网

按:马刀,味辛兼咸而性寒。热伤阴络则下血。肾家有热则小便淋痛,火煎熬之则可致石淋。本品辛能散邪、疏肝,寒能清热,咸能入肾、走血。可清肾热,凉血,软坚,所以主治漏下赤白,破石淋,除寒热。VeN中华典藏网

蛇蜕VeN中华典藏网

蛇蜕[1],味鹹,平。主小儿百二十种惊痫,瘈瘲,癫疾,寒热,肠痔[2],虫毒,蛇痫[3]。火熬之良。一名龙子衣,一名蛇符,一名龙子单衣,一名弓皮。生川谷及田野[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蛇蜕:为游蛇科动物黑眉锦蛇、锦蛇、乌梢蛇、赤链蛇等多种蛇蜕下的皮膜。VeN中华典藏网

【2】肠痔:痔病的一种。《诸病源候论·肠痔候》:“肛边肿核,发寒热而出血者,肠痔也。”VeN中华典藏网

【3】蛇痫:病名。是以弄舌摇头为主证的疾病。VeN中华典藏网

【4】生山谷及田野:《别录》:“生荆州。”VeN中华典藏网

蛇蜕,味咸,性平。主治小儿多种惊痫、抽搐,癫病或癫痫,身发寒热,肠痔出血,可解虫毒,治疗蛇痫。用火炙黄效果更好。又名龙子衣、蛇符、龙子单衣、弓皮。蛇栖于山坡及平原荒野里。VeN中华典藏网

按:蛇蜕,味咸入肾,亦禀水气。金能制木,水能涵木,所以善于祛风活络,定惊止痉,因而主治肝风所致的惊痫、瘈瘲,癫疾等病。本品性平,可调寒热;有毒,可杀虫而治虫毒;又能解毒清热,可治肠痔。VeN中华典藏网

白颈邱蚓(蚯蚓)VeN中华典藏网

邱蚓[1],味鹹,寒。主蛇瘕[2],去三虫、伏屍、鬼疰、蛊毒,杀长虫,仍自化作水。生平土[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邱蚓:即蚯蚓。为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或正蚓科动物背暗異唇蚓等的全体。亦称地龙。VeN中华典藏网

【2】蛇瘕:其形长大如蛇状,在脐上下,或左右胁。“其状常若饥,而食则不下,喉噎塞食,至胸内即吐出,其病在腹摸揣,亦有蛇状,谓蛇瘕也”(《诸病源候论·蛇瘕候》)。VeN中华典藏网

【3】平土:即平原土地。VeN中华典藏网

蚯蚓,味咸,性寒。主治蛇瘕,能驱蛔虫、蛲虫、赤虫,并治疗某些慢性传染病,鬼注病,蛊毒,可杀蛔虫,能化作水。生长在平地潮湿的土壤里。VeN中华典藏网

按:今人用蚯蚓,多用其平肝息风而治疗惊风、中风半身不遂,亦有用其止喘,外治毒疮等。《本经》所言“主蛇瘕,去三虫、伏尸、鬼注、蛊毒、杀长虫”,而今很少使用。蚯蚓禀土气,则能运化,清升浊降;禀水气,则司开合,除热邪;禀木气,则助肝疏泄,行气血,布新排浊。所以可治《本经》所言诸证。VeN中华典藏网

螉螉( 螉)VeN中华典藏网

螉螉[1],味辛,平。主久聋,逆,毒气,出刺,出汗。生川谷[2]。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螉螉:音wēnɡ,翁翁,以其飞鸣时音响得名。亦名 。为蜾蠃科昆虫蜾蠃的全虫。VeN中华典藏网

【2】生川谷:《别录》:“生熊耳及。”马继兴辑注本:“生川谷及人屋间。”VeN中华典藏网

,味辛,性平。主治久聋,咳嗽气逆,甚至喘息,去毒气,能出竹木刺,并发汗。生活在川坡和沟谷的树木及崖壁上。VeN中华典藏网

按: ,今多不用,《本经》云:“主久聋、咳逆、毒气”等,尤有意义。久聋、咳逆,为肺肾病。本品味辛性平,质轻色黑。辛入肺,且体轻,而能升散,散邪气,宣发肺气;味辛又能行气血,以疏肝。是以肺气宣发肃降,布水精于肾,行气血,开孔窍,所以耳聪、咳逆平。本品有毒,以毒制毒,所以主毒气。味辛散邪,表解营和,可治汗出。VeN中华典藏网

蜈蚣VeN中华典藏网

吴蚣[1],味辛,溫。主鬼疰,蛊毒,[2]诸蛇、虫、鱼毒,杀鬼物老精,溫疟,去三虫。生川谷[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吴蚣:即蜈蚣。为大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或其近缘动物的乾燥全虫。VeN中华典藏网

【2】噉:dàn,音“淡”,也作啖、吃。VeN中华典藏网

【3】生川谷:《别录》:“生大吴,江南。”VeN中华典藏网

蜈蚣,味辛,性温。主治鬼注,蛊毒,杀多种蛇、虫、鱼中毒,能消除精神异常,治疗慢性传染病和流行病,并治温疟,能驱蛔虫、蛲虫、赤虫。栖居于山坡、沟谷的潮湿阴暗处。VeN中华典藏网

按:蜈蚣,味辛,性温,走窜之性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一切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本品有毒,以毒攻毒,杀虫。所以“主鬼注、蛊毒、噉诸蛇虫鱼毒,杀鬼物老精,温疟,去三虫”。VeN中华典藏网

水蛭VeN中华典藏网

水蛭[1],味鹹,平。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2]积聚,无子,利水道。生池泽[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水蛭:为水蛭科动物日本医蛭、宽体金线蛭、茶色蛭等的全体。VeN中华典藏网

【2】血瘕:少腹及胁下积气包块,假血成形,故称血瘕。《七松岩集》云:“病独在妇女,或经行不谨,或产後失于禁忌,寒邪客于胞门子户,怒气郁于衝任之脈,假血则成血瘕,多在少腹隐僻而痛……其脉沉弦涩数也。”VeN中华典藏网

【3】生池泽:《别录》:“生雷泽。”VeN中华典藏网

水蛭,味咸而性平。主要作用祛除恶血、瘀血,治疗闭经。能破除血瘀积聚肿物,治疗不孕无子,通利水道。生长在水池及湖泊里。VeN中华典藏网

按:水蛭逐瘀通经,膀胱瘀塞自去,气化自行,水道则通。更有肝水为病,腹水胀大,胁下支满,小便黄少,面色晦暗,腹皮青筋暴露,舌暗有瘀色。此肝疏泄失职,水道闭塞。水蛭入肝、膀胱经,通瘀塞而水道自利。水蛭“利水道”之功不可灭也。VeN中华典藏网

斑蝥VeN中华典藏网

班苗[1],味辛,寒。主寒热,鬼疰,蛊毒,鼠瘘,恶瘡,疽蚀,死肌。破石癃[2]。一名龙尾。生川谷[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班苗:即斑蝥。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乾燥全虫。VeN中华典藏网

【2】石癃:即石淋,通指泌尿繫结石。VeN中华典藏网

【3】生川谷:《别录》:“生河东。”《吴氏本草》:“生河内,川谷,或生水石。”VeN中华典藏网

斑蝥,味辛,性寒。主治身发寒热,鬼注,蛊毒,鼠瘘,恶疮,疽疮溃烂,肌肉坏死或麻木不仁。破石淋。又名龙尾。多群集在山谷里。VeN中华典藏网

按:斑蝥,以其解毒消疮、破血攻积,多外用治疗瘰疬、顽癣、疮疽、死肌;内服治疗症瘕积聚。《本经》言其可“破石癃”。石癃,气化失常、水道不利所致。有因湿浊阻滞而致,小便多涩痛。斑蝥,“通利水道,以其能追逐肠胃垢腻,复能破结走下窍也”(《本草经疏》);有因热毒而致,小便赤涩,水道不利,本品其性专走下窍,性寒解毒,辛能散结。有因瘀血阻滞水道、气化失常而致,本品味辛行散,疏肝行瘀,攻坚散结,所以破石癃。此开活血化瘀治疗泌尿系结石之先河。VeN中华典藏网

贝子VeN中华典藏网

贝子[1],味鹹,平。主目翳,鬼疰,蛊毒,腹痛下血,五癃,利水道。烧用之良。一名贝齿[2]。生池泽[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贝子:亦名贝齿。为宝贝科动物货贝或环纹货贝等的贝壳。VeN中华典藏网

【2】一名贝齿:孙、黄辑本无此四字。今据《御览》引《本草经》文和马继兴辑注本加。VeN中华典藏网

【3】生池泽:《别录》:“生东海。”马继兴辑注本:“生东海池泽。”VeN中华典藏网

贝子,味咸,性平。主治目生翳障,鬼注,蛊毒,腹痛便血,五癃而小便不利,能通利水道。用火煅后使用更好。又名贝齿。生长在池水和湖泊里。VeN中华典藏网

按:贝子,性平偏凉,能清热;味咸软坚,咸润走血。长于清热利水,逐蛊活血,软坚,因而能除目翳、鬼注、蛊毒、腹痛下血、五癃。VeN中华典藏网

石蚕VeN中华典藏网

石蚕[1],味鹹,寒。主五癃,破石淋,堕胎,肉[2],解结气,利水道,除热。一名沙。生池泽[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石蚕:为石蚕科昆虫石蛾或其近缘昆虫的幼虫。VeN中华典藏网

【2】肉:《本草纲目》引《本经》文作“其肉”,孙氏辑本为“内”。VeN中华典藏网

【3】生池泽:《别录》:“生江汉。”《吴氏本草》:“生汉中。”VeN中华典藏网

石蚕,味咸,性寒。主治五种小便淋涩不畅,能破石淋,堕胎。其肉,能散胸腹结气,通利水道,清除热邪。石蚕,又名沙虱。多生活在河池湖泊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石蚕,味咸而性寒。时珍曰:“性寒而下行”,《本草经疏》:“咸主下走。”其咸又能软坚,咸走血。故主五癃,破石淋、堕胎、利水道,除热。VeN中华典藏网

雀甕VeN中华典藏网

雀甕[1],味甘,平。主小儿惊痫,寒热,结气,蛊毒,鬼疰。一名躁舍。生树枝间[2]。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雀甕:为刺蛾科昆虫黄刺蛾的虫茧。VeN中华典藏网

【2】生树枝间:孙、黄辑本无此四字。今据马继兴辑注本加。VeN中华典藏网

雀甕,味甘,性平。主治小儿惊痫抽搐,消除寒热,结气,治疗蛊毒,鬼注。又名躁舍。生在树枝间。VeN中华典藏网

按:雀甕,性味甘、平。能镇惊息风,治疗小儿惊风。又气味甘平,甘能补中,运化四旁,平能寒热皆调,以此补虚泻实,所以主治蛊毒、鬼注。VeN中华典藏网

蜣螂VeN中华典藏网

蜣[1],味鹹,寒。主小儿惊痫,瘈瘲[2],腹张,寒热,大人癫疾,狂易。一名蟪蜣。火熬之良[3]。生池泽[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蜣:即蜣螂。为金龟子科昆虫屎虫各螂的乾燥全虫。VeN中华典藏网

【2】瘈瘲:指手足伸缩交替,抽动不已。VeN中华典藏网

【3】火熬:《别录》:“五月五日取蒸藏之,临用去足火炙,勿置水中”,即是先蒸後炙的炮方法。VeN中华典藏网

【4】生池泽:《别录》:“生长沙。”VeN中华典藏网

蜣螂,味咸,性寒。主治小儿惊风,癫痫抽搐,腹胀,身发寒热等证,以及大人癫狂等精神失常病。又名蟪蜣。用火炮制后使用效果更好。栖息在池坡湖岸潮湿地穴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惊痫、瘈瘲,肝热风动,蜣螂乃甲虫属金,金能制木,味咸寒,清下焦肝热且滋水涵木,所以可治上述诸证。腹胀,阳明热结壅实,本品寒能泻热,咸能软坚,善开燥结。“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癫疾狂易,火热为病,咸寒清热泻火。VeN中华典藏网

蝼蛄VeN中华典藏网

蝼蛄[1],味鹹,寒。主产难,出肉中刺,溃痈肿,下哽噎[2],解毒,除恶瘡。一名蟪蛄,一名天蝼,一名 [3]。夜出者良。生平泽[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蝼蛄:为蝼蛄科昆虫蝼蛄的乾燥全虫。VeN中华典藏网

【2】哽噎:(1)指食管骨刺,食水噎塞不顺。(2)指食管狭窄或肿物,食水噎阻难下。VeN中华典藏网

【3】 :hú,音“胡”。VeN中华典藏网

【4】生平泽:《别录》:“生东城。”VeN中华典藏网

蝼蛄,味咸,性寒。主治难产,使其汁滴刺上,使刺能从肉中出,并治痈肿溃疡,能下骨哽,通噎塞,解毒,除恶疮。又名蟪蛄、天蝼。夜间出穴活动的疗效更好。生活在潮湿的田野里。VeN中华典藏网

按:蝼蛄,咸寒润下,又能软坚、走血,所以主治产难,下哽噎。寒能清热解毒,虫类善入血分,又能凉血活血,所以主治溃痈肿,除恶疮,出肉中刺。VeN中华典藏网

马陆VeN中华典藏网

马陆[1],味辛,溫。主腹中大坚癥,破积聚,息肉,恶疮,白秃。一名百足。生川谷[2]。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马陆:又称千腳虫(《分类草药性》)、大草鞋虫(《四川中药志》)。为圆马陆科动物约安巨马陆或其他马陆类动物的全虫。VeN中华典藏网

【2】生川谷:《别录》:“生元(玄)菟。”VeN中华典藏网

马陆,味辛,性温。主治腹中肿块坚硬肿大,破除腹内积聚,治疗息肉、恶疮、头癣秃疮。又名百足。多栖于川谷潮湿地区。VeN中华典藏网

按:坚症、积聚,血气壅瘀形成。马陆为虫类,入血分,味辛行散,行气血,散瘀滞,气温则通,所以主治腹中大坚症、破积聚。“火郁宜发之”,本品辛散郁热,行气血,又有毒可攻毒,所以主治息肉,恶疮,白秃。VeN中华典藏网

地胆VeN中华典藏网

地胆[1],味辛,寒。主鬼疰,寒热,鼠瘘,恶瘡,死肌,破癥瘕,堕胎。一名青。生川谷[2]。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地胆:为芫青科昆虫地胆的乾燥全虫。VeN中华典藏网

【2】生川谷:《别录》:“生汶山。”VeN中华典藏网

地胆,味辛,性寒。主治劳瘵,寒热往来,鼠疮瘰疬,恶疮浸淫溃烂,肌肉坏死,或麻木不仁,破除腹内症瘕肿物,并能堕胎催产。又名元青。常栖于川谷草丛中或树皮下。VeN中华典藏网

按:本品味辛性寒而有毒。味辛行散,行气血,散结滞,辛寒则祛瘀热、解毒邪。可用于热毒蕴结所致的鼠瘘、恶疮、鬼注等病,可破气血结聚形成的症瘕。VeN中华典藏网

鼠妇VeN中华典藏网

鼠妇[1],味酸,溫。主气癃[2]不得小便,妇人月闭,血癥,痫,痓,寒热,利水道。一名眉蟠,一名虫尹威[3]。生平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鼠妇:一名湿土虫,一名潮湿虫。为鼠妇科动物平甲虫的乾燥全虫。VeN中华典藏网

【2】气癃:气淋的别称。证见小腹胀满,小便涩痛,甚则点滴难出。VeN中华典藏网

【3】虫尹威:《本草纲目》引《本经》名为,yīwēi,音“衣威”。VeN中华典藏网

【4】生平谷:《别录》:“生魏郡及人家地上。”马继兴辑注本:“生平谷及人家地上。”VeN中华典藏网

鼠妇,味酸,性温。主治气癃,不能小便,妇人月经闭止、血症而胸腹胁肋或脐下有块疼痛,以及癫痫,颈项强直,肢体拘紧,抽搐,身发寒热等证。能通利水道。又名眉蟠、虫伊虫威。集居于平野和山谷的朽木、枯叶、石块等下面。VeN中华典藏网

按:鼠妇,味酸兼咸而性温。咸走下焦,温则助阳行气,以利气化,所以主治气癃,不得小便。温通气血,又性善行走血分,可治妇人月闭、血症。因气阻血瘀,或风热毒邪侵犯,耗血伤津,而致筋脉失养,引动肝风,则见痫痓抽搐。本品味酸入肝,酸温益肝,行气血,使筋脉得养,肝得柔,肝风自息,痫痓可止。VeN中华典藏网

萤火VeN中华典藏网

荧火[1],味辛,微溫。主明目,小儿火疮,伤热气,虫毒[2],鬼疰,通神精。一名夜光。生池泽[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荧火:即萤火。为萤科昆虫萤火虫的全虫。VeN中华典藏网

【2】虫毒:《本草纲目》引《本经》为蛊毒,森立之辑本亦为蛊毒。当从之。VeN中华典藏网

【3】生池泽:《别录》:“生阶地。”马继兴辑注本:“生阶地、池泽。”阶地,指山邱间梯形地。VeN中华典藏网

萤火,味辛,性微温。主明目,治疗小儿火疮,外感热毒邪气,蛊毒,鬼注等病证。通达神明。又名夜光。多栖于池边、湖边草丛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本经》主明目,小儿火疮,蛊毒,鬼注等,究其因属内蕴湿热为患。本品性味辛温,可宣散三焦郁火,燥湿以除秽浊之气,湿热毒邪去则诸证自愈。所言通神者,因心藏神,包络为其外卫,上焦秽浊之邪,得本品宣散之力,则豁然而去,邪毒去则心神清,所以称通神。VeN中华典藏网

衣鱼VeN中华典藏网

衣鱼[1],味鹹,溫,无毒。主妇人疝瘕,小便不利,小儿中风,项强背起,摩之[2]。一名白鱼。生平泽[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衣鱼:宗奭曰:衣鱼生久藏衣帛中,及书纸中。其形稍似鱼,其尾又分二歧,故得鱼名。为衣鱼科昆虫衣鱼的全虫。VeN中华典藏网

【2】摩之:这指药摩,即塗药後摩之。VeN中华典藏网

【3】生平泽:《别录》:“生咸阳。”VeN中华典藏网

衣鱼,味咸,性温,无毒。主治妇人疝瘕,小便不利,小儿中风,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可用此药涂后按摩。又名白鱼。生于潮湿地而蠹食衣服、书籍、糨糊、胶质等物。VeN中华典藏网

按:本品咸润走下焦,软坚,温能行气血、通闭涩,所以主治妇人疝瘕,小便不利。小儿中风,项强背起,因风寒湿邪侵袭足太阳膀胱经而致,本品温行气血,通痹祛邪,涂后按摩可除。VeN中华典藏网

上,虫鱼下品一十八种,旧同。VeN中华典藏网

以上,属于虫鱼部下品一十八种,这与旧本相同。VeN中华典藏网

桃核仁(桃仁)VeN中华典藏网

桃核仁[1],味苦,平。主瘀血,血闭,瘕[2],邪气,杀小虫。桃花,杀注恶鬼,令人好颜色。桃凫[3],微溫。主杀百鬼精物。桃毛[4],主下血瘕,寒热,积寒[5],无子。桃蠹[6],杀鬼,辟邪恶不祥。生川谷[7]。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桃核仁:又称桃仁。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种子。VeN中华典藏网

【2】瘕:《本草纲目》引《本经》文为“癥瘕”,当从之。VeN中华典藏网

【3】桃凫:凫,fú,音“扶”。又名桃奴。为树上乾桃实,至冬不落者。VeN中华典藏网

【4】桃毛:毛桃实上的毛。VeN中华典藏网

【5】积寒:《本草纲目》引《本经》文为积聚。森立之辑本亦为积聚。当从之。VeN中华典藏网

【6】桃蠹:《别录》曰:“食桃树虫也。”VeN中华典藏网

【7】生川谷:《别录》:“生泰山。”VeN中华典藏网

桃仁,味苦,性平。主治瘀血证,经血闭止,症瘕,除邪气,杀小虫。桃花,能够治疗疟疾等急性发作性疾病及各种精神情志异常,可使人面色润泽。桃凫,味苦而性微温。主治癫狂等急性发作性疾病,及劳瘵等慢性传染性疾病。桃毛,能消除妇女小腹肿物,身发寒热,以及积聚、无子等病证。桃蠹,能杀鬼魅、辟邪恶不祥之气。生于山谷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桃仁,苦则降泄通里;辛则疏肝、行气血开瘀结。所以主治内外血瘀诸证,血闭、症瘕。血气平和,邪气无犯,不除邪而邪自去。苦能燥湿,又桃仁有毒,可杀小虫。桃花,能畅行肌肤颜面气血,所以令人好颜色。且能畅通内在气血,可杀注恶鬼。桃凫,其功专于辟邪去瘀;桃毛,其功专于破瘀消症。VeN中华典藏网

杏核仁(杏仁)VeN中华典藏网

杏核仁[1],味甘,溫。主逆上气,雷鸣[2],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3],贲豚。生川谷[4]。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杏核仁:即杏仁。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等味苦的乾燥种子。VeN中华典藏网

【2】雷鸣:指腹中雷鸣,即肠鸣音亢进。VeN中华典藏网

【3】寒心:(1)指寒饮停在胃中。马继兴辑注本考注:“寒心……盖寒饮在心下之谓。”(2)指阴寒之邪犯于心胸。VeN中华典藏网

【4】生川谷:《别录》:“生晋山。”VeN中华典藏网

杏仁,味甘,性温。主治咳嗽气逆,甚至喘息,肠鸣如雷,咽喉肿痛,甚至闭塞不通。能降逆下气,催产下乳,治疗金疮,寒犯心胸,以及奔豚上冲心下。生长在川谷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杏仁,味苦泄降,疏利开通,破壅降逆;苦又燥湿化痰,性温化饮。气降痰消,所以主治咳逆上气;气降饮化,可主治雷鸣;降逆开痹,气行血行,可治疗喉痹、产乳、金疮;气机和利,苦温降逆,所以主治寒心、贲豚。VeN中华典藏网

上,果下品二种,旧同。VeN中华典藏网

以上,属于果部下品二种,这与旧本相同。VeN中华典藏网

腐婢VeN中华典藏网

腐婢[1],味辛,平。主痎疟[2],寒热,邪气,洩利,阴不起[3],病酒头痛。生汉中。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腐婢:又名满山香、豆腐木。为马鞭草科植物豆腐木的茎、叶。VeN中华典藏网

【2】痎疟:(1)疟疾的通称。(2)传屍病的别称。详见龟甲。VeN中华典藏网

【3】阴不起:指阴茎不能挺举,即阳痿。VeN中华典藏网

腐婢,味辛,性平。主治疟疾,除寒热邪气,治疗腹泻和痢疾,阳痿不举,能解酒毒,治疗饮酒所致的头痛。生长在汉中山地、路边。VeN中华典藏网

按:《本经》云:腐婢主治“阴不起”,有特殊意义,厥阴之脉,络阴器,系于肝。若肝有所瘀,疏泄不达阴器,则气血不主不营,而致阴不起。腐婢味辛、性平。辛能开散,通经疏瘀,气血达而阳事兴。VeN中华典藏网

上,米穀下品一种,旧同。VeN中华典藏网

以上,为米谷部下品一种,与旧本相同。VeN中华典藏网

苦瓠(苦葫芦)VeN中华典藏网

苦瓠[1],味苦,寒。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肿,下水,令人吐。生川泽[2]。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苦瓠:瓠,hù,音“户”。一名金葫芦,一名小葫芦。为葫芦科植物苦葫芦的果实。VeN中华典藏网

【2】生川泽:《别录》:“生晋地。”VeN中华典藏网

苦葫芦,味苦,性寒。主治面目四肢浮肿,能下水消肿,令人呕吐。生长在山坡河岸潮湿地带。VeN中华典藏网

按:《本经》言苦瓠“主大水……下水”有重要临床价值。本品苦寒降泄,降逆下气,气下则水下;脾主运化水湿,湿热困脾则病水。本品苦燥脾湿,寒能清热,湿热去则脾运化;肝有湿热壅滞不能疏泄,可致肝水。苦瓠味苦燥湿,寒能清热,苦能降泄,助肝之疏泄,可疗肝水;肾主水,“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本品苦寒,坚肾益阴,助肾主水。VeN中华典藏网

水芹VeN中华典藏网

水斳[1],味甘,平。主女子赤沃[2],止血,养精,保血脈,益气,令人肥健,嗜食。一名水英。生池泽[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水斳:即水芹。为伞形科植物水芹的全草。VeN中华典藏网

【2】赤沃:(1)指赤带。所谓沃者,如沃泉悬出,直漏而下,以此言带下从阴部流滴而出。(2)指漏下出血。VeN中华典藏网

【3】生池泽:《别录》:“生南海。”马继兴辑注本:“生南海,池泽。”VeN中华典藏网

水芹,味甘,性平。主治女子赤带漏下。能止血,养精,保养血脉,补益精气。常食,可使人身体健壮,增加食欲。又名水英。生长在池水沟边或低湿洼地。VeN中华典藏网

按:水芹,味甘兼辛,性平偏凉,长于清热,利水。能治疗湿热所致的赤带及出血尿血。本品又有甘味,具有补益之性,为食疗佳品,能养精,益气,令人肥健。VeN中华典藏网

上,菜下品二种,旧同。VeN中华典藏网

以上,为菜部下品两种,与旧本相同。VeN中华典藏网

彼子(榧子)VeN中华典藏网

彼子[1],味甘,溫。主腹中邪气,去三虫,蛇螫[2],蛊毒,鬼疰,伏屍。生山谷[3]。VeN中华典藏网

注:VeN中华典藏网

【1】彼子:为红豆杉科植物榧的种子。VeN中华典藏网

【2】螫:zhē,音“遮”。毒虫鍼刺。VeN中华典藏网

【3】生山谷:《别录》:“生永昌。”VeN中华典藏网

榧子,味甘,性温。主治腹中邪气,能杀蛔虫、蛲虫、绦虫,治疗毒蛇咬伤,蛊毒,鬼注,伏尸。生长在山坡及山间沟谷中。VeN中华典藏网

按:凡杀虫之物,多有毒而伤气血,榧子不然。火炒食之,香酥甘美,甘能补中,温而暖脾,中州运化,生气血,则湿热无以生,邪气无以留腹中,所以主治腹中邪气,去三虫,蛊毒,鬼注,伏尸。实为补泻兼备、杀虫要药。VeN中华典藏网

三合,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VeN中华典藏网

上、中、下三品药物总合,合计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如果按照三百六十五度、一度与一日相应,那么这三百六十五种药物也就成为一年了。VeN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