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

  • 江淮异人录

    江淮异人录

    《作者:吴淑宋代文言志怪小说。宋初吴淑撰。一卷。有《道藏》本、《知不足斋丛书》本、 《龙威秘书》本等。 《四库全书》本、《函海》本分为二卷。此书所记,多道流、侠客、术士之事,共25人。其中唐代2人,南唐23人。所记多出传闻,描写也不无渲染,然而也并非纯属杜撰。体例在笔记、小说之间。如《耿先生》篇,马令、陆游的《南唐书》皆采之入史。这些人仗义行侠,扶危济困,而行为诡异,神出鬼没。这部出自一人之手、专写怪异事的专集,对后世飞仙剑侠一类的小说有一定影响。原书已佚,后从《永乐大典》录出。有《知不足斋丛书》本、《龙威秘书》本等。

  • 海内十洲记

    海内十洲记

    《作者:东方朔一卷。旧本题汉东方朔撰。《十洲记》记载汉武帝听西王母说大海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等十洲,便召见东方朔问十洲所有的异物,后附沧海岛、方丈洲、扶桑、蓬丘、昆仑五条,明显地模仿《山海经》。此书保存了不少神话材料,其中对于绝域异物,也不无生动有趣的描写。《汉书·艺文志》杂家有《东方朔》二十篇,今散佚。《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等书托名为朔作品。

  • 汉武洞冥记

    汉武洞冥记

    《作者:郭宪志怪小说集。简称《洞冥记》。东汉郭宪撰。疑是六朝人伪托,一说梁元帝萧绎作。4卷。《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为《汉武洞冥记》1卷,题郭氏撰。《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为郭宪《洞冥记》4卷。《新唐书·艺文志》道家类作郭宪《汉武帝别国洞冥记》4卷。《直斋书录解题》始入小说家类,4卷外,尚有《拾遗》1卷。现存本多为4卷本,收60条。记神仙道术及远方怪异之事,内容荒诞无稽,以宣扬道教,方术为目的。但其字句妍华,后代文人乐于采摭征引。书中所记材料也有一定价值。有《汉魏从书》、《龙威秘书》本、《说郛》本等。

  • 甘泽谣

    甘泽谣

    《作者:袁郊唐袁郊撰辑。传奇小说集,一卷。郊字之仪,朗山(今河南确山)人。咸通时为祠部郎中,昭宗朝为翰林学士。是编为郊于久雨病中所撰,以“春雨泽应,故有甘泽成谣之语”,以名其书。咸通间成书。原书久佚,散见《太平广记》。《四库全书》著录本为明毛晋所辑九则, 皆诡异事。宋元时本书散佚,明人从《太平广记》中辑出,有《说郛》、《津逮秘书》、《学津讨原》、 《唐宋丛书》、 《丛书集成》诸本。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知此书原作九条,而现存书中以及由以辑佚的《太平广记》均存八条。

  • 稽神录

    稽神录

    《作者:徐铉笔记小说。五代南唐徐铉(916—991)撰。六卷。铉有《骑省集》已著录。是书为作者积二十年功夫,收记一百五十则神怪之事,初编十卷。内容非神即怪,少有灾异。所录怪异,皆以劝善惩恶为宗旨,文字亦简率质直。如人食马粪。鬼虎害人、蝙蝠阻路、古尸升天、土龙出而人亡、地震则国灭等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其自序称:“自乙未岁至乙卯凡二十年,仅百五十事。”即本书始作于后唐清泰二年(935年),迄于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为徐铉未入宋时所作。

  • 汉武故事

    汉武故事

    《作者:佚名《汉武故事》二卷,《隋书·经籍志》始见著录,作者不详。《旧唐书·艺文志》入乙部起居注类,《新唐书·艺文志》书名作《汉武帝故事》。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于作者始称“世言班固撰”,故《宋史·艺文志》从之,径书班固之名。然司马光《通鉴考异》云:“《汉武故事》语多诞妄,非班固书,盖后人为之,托固名耳。”是以即晁氏亦又谓:“唐·张东子(柬之)书《洞冥记》后云:‘《汉武故事》,王俭造。’”实际上,当为六朝人托名所作。以汉武帝为中心人物,记载了其一生的一些主要事迹,比如“金屋藏娇”“浮海求仙”“死葬茂陵”等事,又兼及司马相如

  • 续齐谐记

    续齐谐记

    《作者:吴均志怪小说集。梁吴均撰。一卷。均有《吴朝请集》已著录。此集收民间传说故事十七则,其中有著名的田真兄弟共议分财,紫荆树枯。兄弟相感,不复解树,荆应声荣茂,兄弟合财,遂为孝门故事。其他如七月七牛郎织女相会,九月九配茱萸囊免灾传说,五月五日以栋叶塞竹筒贮米作粽等等, 《隋书·经籍志》、两《唐志》、 《宋志》、 《四库全书总目》均有著录。 《新唐志》误作吴筠撰。 《崇文总目》和《日本国见在书目》作三卷。常见的版本有《古今逸史》本、《广汉魏丛书》本、 《增订汉魏丛书》本、《顾氏文房小说》本、《五朝小说》本、《虞初志》本、陶

  • 桂苑丛谈

    桂苑丛谈

    《作者:严子休五代严子休撰。一卷。《新唐志》《四库全书》均入小说家类。作者有题唐冯翊著,此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引李淑《邯郸书目》称作者姓严,则此书是严某字子休,号“冯翊子”者所作,清四库馆臣考为江南人。全书共记故事二十八条。前十条皆载唐咸通以后鬼神怪异及琐细之事,后十八条为史遗,其中十二条记唐代杂事,余六条记南北朝事。前十条均有标题,如《张绰有道术》、《太尉朱崖辩狱》等,记晚唐时事,有志怪内容。后十八条题“史遗”,杂采前朝史事。

  • 异苑

    异苑

    《作者:刘敬叔志怪小说集。南朝宋刘敬叔作。现存10卷。全书共有382条,题材广泛。记述自先秦迄刘宋的怪异之事,尤以晋代事为多。有少数故事,优美新鲜,叙事刻物,意态神形毕肖。语言简练,但描写比较粗略。《隋志》著录《异苑》十卷, 《唐志》以下宋元书目均无著录。《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小说家类。今传本《异苑》十卷,最早由胡震亨据宋抄本于万历间刊入《秘册汇函》,明末,毛晋又将此本刻入《津逮秘书》,此后又收刻于《学津讨原》、 《说库》、 《古今说部丛书》。

  • 神异经

    神异经

    《作者:东方朔小说。汉东方朔撰。不分卷。朔有《海内十洲记》已著录。此集分东荒经、东南荒经、南荒经、西南荒经、西荒经、西北荒经、北荒经、东北荒经、中荒经九篇,仿《山海经》体例,述各方蛮荒之地的奇禽异兽,茂林佳果及神话传说。如巨梨、仙桃、神枣,食之可以长寿。西北海外有人长二千里,两脚中间相去千里,腹围一千六百里,但日饮天酒五斗。而西海外之鹄国男女皆长七寸,寿三百岁,其行如飞。亦有关于东王公与西王母为巨鸟希有所翼覆,西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去会东王公,其柱高入天。一些情节都比远古神话有所发展。如

  • 幽明录

    幽明录

    《作者:刘义庆又称《幽冥录》或《幽冥记》。志怪小说。原书二十卷,今本作六卷。六朝(宋)刘义庆撰。义庆有《世说新语》已著录。原书久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有二百六十余条。所记皆山精物魅、鬼神祸福、占卜梦兆、吉凶果因之类,与《搜神记》等均为志怪小说之代表作。集中一般故事简短,多涉人神(鬼)关系,幽明纠葛,大量讲述幽婚奇遇,人鬼相恋,以及《鬼媒》、《龟息》、《犬魅》、《鸡怪》等故事。著名之《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二仙女事即出此书。又《庞阿》写石姓女子因慕少年庞阿,魂随之去,终成眷属,为唐传奇《离魂记》、元杂剧《倩女离魂》之所本;集中《生死姻缘

  • 拾遗记

    拾遗记

    《作者:王嘉志怪小说集。东晋前秦王嘉作。又名《王子年拾遗记》。作者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生卒年不详。是晋代一个能文的方士,隐居山林,弟子受业数百人。原十九卷,今存十卷本,为梁箫绮收集整理,并在故事后附加议论,称之为“录”,所以其又名为《拾遗录》。南朝梁萧绮曾加以整理,或以为即绮撰而托之王嘉。十卷。前九卷记上古庖牺氏、神农氏至东晋各代异闻,末卷记昆仑、蓬莱等仙山事物。着重宣扬神仙方术,颇多荒诞不经。有《历代小史》、《古今逸史》、《汉魏丛书》等刊本。

  • 云溪友议

    云溪友议

    《作者:范摅唐代笔记小说集。范摅撰。《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范摅《云溪友议》三卷(咸通时,自称五云溪人)。”《崇文总目》同。《郡斋读书志》小说家类亦著录为3卷,云:“唐·范摅撰,记唐开元以后事。摅,五云溪人,故以名其书。”《直斋书录解题》却称“《唐志》三卷,今本十二卷。”现存各本卷数并不一致。主要有明刊本(《四部丛刊续编》即据此影印,附张元济校勘记1卷。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又据此排印)、《四库全书》本、《嘉业堂丛书》本(附刘承干校勘记3卷)等分上中下的3卷本,共65条,每条有3字标题。卷首有范摅自序,说明本书是他记朋友议论时的所

  • 云仙杂记

    云仙杂记

    《作者:冯贽十卷。旧题唐冯贽撰。冯贽,不知何许人。此书 《新唐志》、《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均不载。《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始载之,作《云仙散录》。《四库全书总目》考二者为一书。关于作者,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洪迈《容斋随笔》、赵与时 《宾退录》均认为无冯贽此人。《四库全书总目》据张邦基《墨庄漫录》定为王铚伪作,亦尚无定论。余嘉锡《四库辨证提要》从书中年号先后颠倒,题唐人撰而引宋人书等事,考此书为后人伪作无疑。卷数为后分,书名也是后人所改。其书杂载古今逸事,记事造语颇工,多为词赋家所引用。其书最

  • 独醒杂志

    独醒杂志

    《作者:曾敏行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南宋曾敏行(号独醒道人)撰。十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库全书》本、 《笔记小说大观》本等。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朱杰人点校本。本书所载内容十分丰富。杨万里所作序称“人物之淑慝,议论之予夺,事功之成败,其载之无谀笔也。下至谑浪之语,细琐之汇,可喜可笑,可骇可悲,咸在焉。”但主要部分则为记载自五代末至南宋初年的遗闻逸事,于朝廷政事与典章制度的沿革,记载较详;对宋代著名人物的遗闻佚事,也有不少精采的记录。如记王安石请人吃饭,十分俭约,客人生性骄纵, “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顾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这

  • 金华子杂编

    金华子杂编

    《作者:刘崇远一名《金华子》,又名《刘氏杂编》。轶事,志怪小说集。五代刘崇远撰。刘崇远自号金华子,以号命书,《直斋书录解题》题《金华子杂编》3卷,但现存本多为1卷或2卷。《说郛》本、《五朝小说》本、《唐代丛书》本、《唐人说荟》本、《古今说部丛书》本均1卷;《榕园丛书》本、《反约篇》本、《函海》本均2卷。清人周广业校注《金华子杂编》,有《丛书集成》本、《读画斋丛书》本、中华书局上海排印本,该校注本分上下卷,前有作者自序,后有校后跋文,比较完备。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以再版,与《玉泉子》合为一书。《金华子杂编》记晚唐大中后朝野的故事。卷上属

  • 开元天宝遗事

    开元天宝遗事

    《作者:王仁裕五代王仁裕撰。一卷。仁裕字德辇,后周天水(今甘肃天水西南)人。以文辞知名,历仕晋、汉、周三朝,入蜀官至翰林学士。蜀亡,仁裕至镐京,采摭民言,得开元天宝遗事一百五十九条,皆系社会传闻,列一百四十六个标题,每条少则一、二十字,多则二、三百字,全书约万余字。内容以奇异物品为多,如记事珠、游仙枕、辟寒犀、自暖杯、照病镜、警恶刀、龙皮扇,夜明杖等等,均属不实奇物。记人物事迹,亦多与史实不符,然初具故事情节。有些故事具有史料价值。历来版本流传较多。卷数各异。如《续百川学海丙集》、《历代小史》、《五朝小说》、《唐人说荟》、《说库》 等丛书均题

  •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

    《作者:刘勰文学理论专著。南朝梁刘勰作。十卷。分上、下编,各二十五篇。包括绪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总序五大部分。绪论包括上编《原道》至《正纬》四篇,是全书理论基础;文体论包括上编《辨骚》至《书记》二十一篇,论述各体文章性质、源流及其写作特点;创作论包括下编《神思》至《物色》二十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及写作技巧等问题;批评论包括下编《时序》至《程器》四篇,论述批评标准及方法,兼评历代文学和著名作家;总序包括最后《序志》一篇,说明写作动机和全书结构。此书以儒家正统文艺观为论文标准,虽含有封建思想杂质,但在文学

  • 穆天子传

    穆天子传

    《作者:佚名历史小说集,先秦无名氏撰。六卷。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汲冢墓出土,荀勗等校理为五卷,东晋郭璞作注,增《周穆王盛姬死事》一篇,编为六卷,是为今本。前五卷记周穆王西征,作《周王游行记》或《周王传》,为第一部分。后一卷记盛姬之死及殡葬事,称《盛姬录》,为第二部分。八骏和西王母的故事,是古代神话传说,见《山海经》。穆王西征传说,载于《左传》。此书以历史和神话传说为根据,夸张虚构,使其成为充满神话色彩的历史小说。穆王率七萃雄壮之师,由造父驾御,伯天为响导,驶八骏,长驱万里,北绝流沙,西达昆仑,于瑶池之颠会见西王母,互赠礼物。对穆王沿途所见殊方外域珍禽

  • 搜神记

    搜神记

    《作者:干宝志怪小说集。东晋干宝撰。二十卷。原书已佚。今本系后人据《法苑珠林》、《太平御览》等书辑录而成。大小故事凡四百五十四条。多记神灵怪异之事,意在“发明神道之不诬”。但亦保存有不少优秀神话故事及民间传说。如“干将莫邪”、“韩凭夫妇”、“李寄斩蛇”等著名传说,即出此书。描写较细致,有虚构与想象,初具小说格局,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有《秘册汇函》、《百子全书》等丛书本及商务印书馆1957年排印本、中华书局1979年汪绍楹校注本。别有《汉魏丛书》八卷本,乃宋以后入据北魏僧人昙永《搜神论》残卷增补而成,与二十卷本内容不同。

  • 鉴诫录

    鉴诫录

    《作者:何光远轶事小说集。五代何光远撰。《宋史·艺文志》、《郡斋读书志》著录3卷,《四库全书总目》作10卷,现存为10卷本。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学海类编》本、《说郛》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明初刊本、崇文书局汇刻本。所记多为中晚唐及五代间事,而以蜀事为多。该书以写名人轶事与文人生活为主,杂有神鬼怪异、因果报应、征兆灵验等事,与“鉴诫”之名并不相称。全书共66篇,每篇前都有三字标题,扼要而醒目,如《知机对》、《诛利口》等等。《朱太祖》篇写唐昭宗为朱温改名“全忠”,有人以拆字法认为“全”乃“人王”、“忠”乃“中心”,不祥。后朱温果然建

  • 儒林公议

    儒林公议

    《作者:田况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宋田况撰。 《稗海》本、 《笔记小说大观》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作二卷, 《说郛》本、 《五朝小说》本均作一卷。本书主要记载宋初建隆至庆历间(960—1048)数十年中北宋的政治事件以及皇帝、大臣们的言行片断,也有一部分涉及五代十国时的事情。共九十多则,不分时间先后,文字长短也不一,短的几十字,长的达千言。作者虽为夏竦幕僚,但对于夏竦所深嫉的富弼、范仲淹等人,常赞不绝口,书中对北宋党祸之起甚为关心,但能不标榜门户,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所以《笔记小说大观》本的《提要》认为:本书“颜曰‘公议’,庶几当之无愧”。书中有些政事

  • 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

    《作者:张岱明代笔记。8卷。张岱撰。书前有一篇未署名的序。序文说明了该笔记的内容:“兹编载方言巷咏、嘻笑琐屑之事,然略经点染便成至文,读者如历山川,如睹风俗,如瞻宫阙宗庙之丽,殆与《采薇》、《麦秀》同其感慨而出之以诙谐者欤!”这是一部以自觉的忏悔意识创作的笔记。作者通过“梦忆”的形式,反映了个人的生活,展现了晚明社会的风俗,将个人的忏悔与时代的悲慨溶为一体,实是一部饶有文学色彩的散文作品。该书生动地反映张岱早年生活。他上山能打猎,曾在牛首山“极驰骤纵送之乐”,并且获得“鹿一、麂三、兔四、雉三、猫狸七”的战果。他平地会斗鸡,由于他饲鸡得

  • 西湖梦寻

    西湖梦寻

    《作者:张岱明代笔记。5卷。张岱撰。《四库全书总目》说:“是编乃于杭州兵燹之后,追记旧游,以北路、西路、南路、中路、外景五门,分记其胜。每景首为小序,而杂采古今诗文列于其下。”集前有王雨谦、祁豸佳、查继佐、武林道隐、李长祥的序,以及张岱自序。其自序说明他为什么运用“梦寻”方式记述西湖:“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余梦与李供奉(白)异。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因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张岱能吸收公

  •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长篇小说。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作。系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三国戏和某些有关传说资料创作而成。现存最早刊本为嘉靖本,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又对嘉靖本辨正史事、增删文字、更换论赞,并合二则为一回,以对偶标目,成为现今通行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结义,至王濬平吴结束,描写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近百年间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反映人民在动乱时代所受灾难和痛

猜你喜欢的书

牧斋初学集

明代诗文别集。钱谦益撰。钱谦益是明清之际文学家,号牧斋。本集是他在明代所作的诗文结集。诗20卷,包括《还朝诗集》、《归田诗集》各上、下2卷,《崇祯诗集》6卷,《桑林诗集》、《霖雨诗集》各1卷,《试拈诗集》、《丙舍诗集》各上、下2卷,《移居诗集》1卷,《东山诗集》3卷,编年排次;文90卷,除各种体裁之外,还包括《太祖实录辨证》、《读杜小笺》、《读杜二笺》等3种学术专著。以上合计110卷,卷次相属。钱谦益是由明入清的重要作家。其文典重深稳,议论考证,富博丰赡,在明末较有声誉,入清后亦影响了清初文坛。此集系他手自编定在明时作品。有《四部丛刑》本。

金匮要略广注

金匮类著作。清李彣撰。三卷。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好诗文,笃志医学,曾从张卿子、潘邓林两师研经数年,因欲“究伤寒论之旨者,舍金匮要略无由从”,遂取而释之,首刊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卷一为从脏腑经络先后病起至血痹虚劳病止,卷二为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起至黄疸病止,卷三从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起至果实菜谷禁忌止。计二十五篇。每篇列有总论,概言其要;中列仲景原文,后有李氏之注,多按《素问》、《难经》医理析释,间引诸家之言。引证资料丰富,为学习研究《金匮要略》较有价值的参考书。有康熙二十一年刻本。

珠江名花小传

名流和者数十辈。玉珊生制《珠江纪事》序,余又为记,以传其事云。 

尚书考异

五卷。明梅鷟撰。《尚书》有今、古文之分,由汉儒伏生所传《尚书》二十九篇,系用当时通行文字(隶书)书写而成,因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坏孔子宅,自壁中得《尚书》四十五篇,系用古文字书写而成,因称古文《尚书》。西晋永嘉之乱(311年)后,今、古文《尚书》相继失传。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一说当作梅颐)献孔安国《孔传古文尚书》于朝,其书分四十六卷,五十八篇。其中三十三篇,内容同于今文《尚书》,另多出二十五篇,多出部分,后人亦称之为“晚书”。《孔传古文尚书》出现不久,便立于学官,自东晋至隋、唐,学者均坚信此即孔壁古文《尚书》,于孔安国传亦坚信不疑,最初怀疑晚书系伪作者,为宋人吴棫(见《书稗传》)其后朱熹赞成吴说(见《朱子全书》、《朱子语类》)。其持论依据,主要为今、古文词句深浅难易不同。梅鷟此书以前人研究为基础,确认晚书二十五篇系由晋人皇甫谧伪作。梅氏自汉人所记载古文《尚书》传授情况入手,从晚书篇数、文体、来源、所载史实等诸多方面,对晚书和《孔传》进行分析与辨证,指出破绽颇多,其所指摘,皆有依据,言之凿凿、切中要害。此书影响深远,为后人《尚书》辩伪辟一蹊径,其功至伟,实不可没。此书坚信孔壁古文十六篇为汉人张霸伪作,则承孔颖达之误;至谓晚书为皇甫谧伪作,则尚待深入研究。此书《明史·艺文志》未着录,朱彝尊《经义考》作一卷,库书据天一阁藏本缮录。天一阁本不分卷,缮录时以篇帙较繁,析为五卷。现存版本有明白崔山房抄本,不分卷,藏北京图书馆。另有清抄本三种,其中两种亦不分卷,一种分作六卷,前两种亦藏北京图书馆,六卷本藏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此外尚有《平津馆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经稗

十二卷。清郑方坤撰。方坤字则厚,号荔乡,建安(今福建建瓯)人,雍正元年进士,官至兖州府知府。此书杂采前人说经之文,包括《易》、《书》、《诗》、《春秋》、《三礼》、《四书》。因多摭诸说部之中,故名之曰“稗”,犹如正史之外别有稗官所记。汉代传经,专门授受,自师承以外,罕有旁征,故治此经者,不通他经,即便同治一经,也因师承不同,此师之训故不同于他师,这样专而不杂,才能对一部经典有较深入的钻研。自东汉郑玄淹贯六艺,参亘钩稽,旁及纬书,又多采摭,经学之有考证自此始。宋代诸儒,只有朱子穷究典籍,其余研求经义者,大都断之以理,不大阅读经籍。当时方坤荟粹众说,对经籍的研求颇为有益。

马鸣菩萨传

一卷,秦罗什译。即付法传中第十二祖马鸣大士之别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