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武陵县志
作者:陈启迈
湖南地方志。清孙翘泽等修,陈启迈纂。四十八卷。翘泽, 贵州黄平人。咸丰举人。历官知县、知府。启迈字竹伯,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道光进士,官至江西巡抚。著有《武陵故实》。是志成于同治二年(1863),约四十五万字。正文分地理、建置、食货、灾祥、学校、武备、职官、选举、人物、艺文十门。下分舆图(含府城及县境图四幅)、沿革、 疆域、 山川、坊乡、古迹(附金石)、风俗、城池、田赋、户口、物产、关隘等五十目。是志体例严谨,山川图考等不以十景八景充斥,而着重实地介绍。艺文载与地方有关者及历代学者书目。地理志重山水,对境内主要河流沅江的记述详瞻,既溯其源流,又记支干,并及历年水患修堤治水事宜。古迹三十五处,载有沈约台记碑、春申君故宅、善卷坛石坛等。人物有仕绩、忠烈、孝友、耆旧等各目,凡记千余人。艺文门收载已佚和尚存书籍一百八十余种,如梁代《武陵图经》、唐代《桃花源志略》、宋张斛鐫《鼎帖》、明《武陵县志》等,有较高文献价值。有同治二年刻本。
章节列表
升序↑- 《武陵县志》叙[1]
- 《武陵县志》叙
- 《武陵县志》序
- 《武陵县志》凡例
- 请修《武陵县志》公呈
- 《武陵县志》纂修姓氏
- 武陵县志卷之一
- 武陵县志卷之二
- 武陵县志卷之三
- 武陵县志卷之四
- 武陵县治卷之五
- 武陵县志卷之六
- 武陵县志卷之七
- 武陵县志卷之八
- 武陵县志卷之九
- 武陵县志卷之十
- 武陵县治卷之十一
- 武陵县志卷之十二
- 武陵县志卷之十三
- 武陵县志卷之十四
- 武陵县志卷之十五
- 武陵县志卷之十六
- 武陵县志卷之十七
- 武陵县志卷之十八
- 武陵县志卷之十九
- 武陵县志卷之二十
- 武陵县志卷之二十一
- 武陵县志卷之二十二
- 武陵县治卷之二十三
- 武陵县志卷之二十四
- 武陵县志卷之二十五
- 武陵县志卷之二十六
- 武陵县志卷之二十七
- 武陵县志卷之二十八
- 武陵县治卷之二十九
- 武陵县志卷之三十
- 武陵县志卷之三十一
- 武陵县志卷之三十二
- 武陵县志卷之三十三
- 武陵县志卷之三十四
- 武陵县志卷之三十五
- 武陵县志卷之三十六
- 武陵县志卷之三十七
- 武陵县志卷之三十八
- 武陵县志卷之三十九
- 武陵县志卷之四十
- 武陵县志卷之四十一
- 武陵县志卷之四十二
- 武陵县志卷之四十三
- 武陵县志卷之四十四
- 武陵县志卷之四十五
- 武陵县治卷之四十六
- 武陵县治卷之四十七
- 武陵县志卷之四十八
陈启迈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渼陂集
十六卷。《续集》三卷。明王九思(1468—1551) 撰。王九思,字敬夫,号渼陂,酃县(今陕西户县)人。明弘治九年 (1496)进士,授检讨,因依附刘瑾而官至吏部郎中。瑾败,降为寿州同知,后勒其致仕。著有 《渼陂集》。是编正集十六卷,系嘉靖十二年(1533)由九思门人王献所刊。续集三卷,系九思晚年罢官以后所作,由翁万达续刻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钱谦益曾评价九思,称“敬夫馆选试《端阳赐扇诗》,效李西涯体,遂得首选,有名史馆中,时人语曰 ‘上有三老,下有三讨’。既而康、李辈出,唱导古学,相与訾警馆阁之体,敬夫舍所学而从之,于是始自贰于长沙矣。敬夫……盛年屏弃,无所发怒,作为歌谣,及《杜甫春游》杂剧,力诋西涯,流传腾涌,关陇之士杂然和之。敬夫《渼陂集》粗有才情,沓拖浅率,续集尤为冗长。李中麓云‘敬夫词曲新奇,得元人心法’。王元美云 ‘敬夫词曲与德涵齐名,秀丽雄爽,康大不如也’。评者以为不在关汉卿、马东篱下。大率康、王皆工词曲,而秦人推其诗文,以为一代师匠,乡曲之言,君子存之而已”。九思倜傥风流,不拘礼节,善歌弹,工词曲,与康海、何景明等称为十才子,又称弘治七子之一。据集前九思自序称“始为翰林时,诗学靡丽,文体萎弱。其后德涵、献吉导予易其习。献吉改正予诗稿,而文由德涵改正者尤多”,则钱氏评价应系实情。盖其平生相砥砺者,在李梦阳、康海二人,故其诗体文格与二人相似,而诗之富健则不及梦阳,文之粗率尤甚于海。乐府乃是其长技,其他皆未称其名也,九思为有明一代著名文人,今亦可称为文学家、词曲大师,前人称许如此,其应名不爽矣。此集今有明嘉靖间刻本传世,现藏北京图书馆。
范子计然
又称《范子问计然》,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农书。《旧唐书·经籍志》五行类著录“《范子问计然》15卷”,作者注:“范蠡问,计然答。”《新唐书·艺文志》农家类著录“《范子计然》15卷”,作者注:“范蠡问,计然答。”可见这是同一部书。此书到宋代已佚失。《齐民要术》卷三曾引过《范子计然》,但《汉书》、《隋书》均无著录。清代有马国翰辑本《范子计然》三卷,收在《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清史稿·艺文志》农家类作了著录。另外《清史稿·艺文志》还著录黄奭辑本《范子计然》1卷。
原阳子法语
原阳子法语,明初道士赵宜真(号元阳子)撰,门人刘渊然编集。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辑录赵宜真所撰诗歌偈颂四十八首、题辞二篇、论说一篇。其诗文多言仙道性命修炼,兼融净明道、全真道二派教义。倡言三教合一,福慧双修,自利利他,彼此皆济。其论丹道则主张内外丹兼修。谓内丹者,自性法身本来具足,不假于外,自然之真;其进修之功则摄情门性,摄性还气。有偈云:「摄情还性归一元,元一并忘忘亦去,囊括三界入虚空,粉碎虚空绝命伍。」又谓外丹者,色身未免败坏,必资外药点化成真;其服炼之功则取日月之精华,夺乾坤之造化,刀圭入口,情欲顿消,骨肉都融,以臻形神俱妙,白日冲举。内外二丹功用虽异,而造道则一。又认为善恶因果报应灼然可信。自称早年从李尊师(李玄一)问道,师命以日记为炼心人道之门,积功日久,豁然贯通,「心与理融,天人合德,方知所谓修心即修道也」。
星
叶紫一九三五年完成的一部中篇小说。作品以大革命中的湖南洞庭湖滨为背景,叙述的是农村妇女梅春姐在农民运动前后命运变化的故事。叶紫调动多种艺术手段,以展示人物心理特征为重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带着时代风姿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通过人物命运同农民运动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指明了一条我国妇女解放的正确道路,同时深刻地揭示出农民运动的深远影响。《星》思想上取得的成就,远在当时同类作品之上;艺术上的成功,标志着叶紫创作的高峰。作品发表之初,曾受到读者热烈的称赞,说它“好象孤耸在黑夜的大海上的灯塔一般,有睥睨一切之概。”
中国通史
傅乐成撰,(上下册)上探旧石器时代,下至1912年清帝退位,凡六十余万言。文字浅近平易,不做繁征博引,叙说清晰,见解持正,数千年中国史事之此伏彼起,重要节点,前因后果,俱在目前。意在使读者对中国历史有一较为清晰而客观的概念。全书重心有四:政治社会的变迁;对外关系;各种制度的演进;学术思想的渊流。所据资料有三:历朝旧史;近代学人的研究成果;作者的读史心得。对所据资料的整理及叙述,力求忠实谨慎,缺乏实证的见解和过分主观的议论,均不予采用。
善乐长者经
一卷,赵宋法贤译。佛为善乐长者说清净眼秘密大神咒,治其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