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县志卷之二十

同治壬戌编成pIv中华典藏网

阳 湖 恽世临鉴定pIv中华典藏网

邑 人 陈启迈纂辑pIv中华典藏网

职官志第一pIv中华典藏网

灾祥志第一pIv中华典藏网

五行休咎[1],各以类应。咸若雨旸,变为氛祲[2]。高旱低潦,祷祠雩[3]荣。稼伤霜雹,木折冰凌。塘水沸立,五虹交晕。蝗蝥丛生,残蚀林箐。兽戾禽妖,偶萌灾衅[4]。疫疬流行,民受厥病。感以祥符,象呈和顺。骈穗[5]三男,康阜[6]同庆。志灾祥。pIv中华典藏网

pIv中华典藏网

昭帝元平元年(前74),流星出翼轸,东北有光,声如雷,三鸣乃止。《汉书pIv中华典藏网

成帝河平二年(前27)四月,楚国雨雹,大如斧,蜚鸟死。《五行志》pIv中华典藏网

桓帝延熹五年(162),临沅县有牛生鸡两头。《搜神记》[7]pIv中华典藏网

后主延熙十二年(249)吴赤乌十一年(248),黄龙见武陵。《符瑞志》[8]pIv中华典藏网

pIv中华典藏网

武帝咸宁二年(276)闰七月,荆州郡国大水,流四千余家。《文献通考pIv中华典藏网

太康六年(285)六月,武陵旱。《晋书pIv中华典藏网

成帝咸康元年(335)八月,武陵大水。《文献通考》pIv中华典藏网

安帝隆安三年(399),临沅献石榴,一蒂六实。《宋书·符瑞志》pIv中华典藏网

南北朝pIv中华典藏网

pIv中华典藏网

文帝元嘉(424—453)中,武陵水,枉山崩,耸石阙高数丈,宛若雕刻。《宋起居注》pIv中华典藏网

孝武帝大明三年(459)五月,白燕产武陵临沅民家,郢州刺史孔灵符以闻。《宋书·符瑞志》pIv中华典藏网

七年六月,临沅白獐见。《符瑞志》pIv中华典藏网

pIv中华典藏网

高帝建元二年(480),武陵沅头都尉治有桑树,方冬生叶。《南齐书·祥瑞志》pIv中华典藏网

武帝永明八年(490),武陵白沙戌榇木[9]连理,相去五尺,高三丈,东西二枝合而通柯。《祥瑞志》pIv中华典藏网

pIv中华典藏网

梁时,武陵城东产芝数本,因建灵芝观。《贺志》pIv中华典藏网

pIv中华典藏网

中宗六年(689)武后永昌元年,朗州雌鸡化为雄。《宏简录》[10]pIv中华典藏网

大历二年(767),湖南水灾。《唐书·五行志》pIv中华典藏网

德宗贞元十一年(795),朗州江溢。《本纪》pIv中华典藏网

二十一年,朗州武溪水斗。《唐书》pIv中华典藏网

顺帝永贞元年(805),朗州武溪水溢。秋,武陵江水溢,漂万余家。《唐书》pIv中华典藏网

宪宗元和二年(807),自季春至于六月不雨。刘禹锡《观市文》pIv中华典藏网

三年,湖南旱。《五行志》pIv中华典藏网

文宗太和四年(830)夏,湖南大水害稼。《五行志》pIv中华典藏网

开成三年(838),湖广诸州大水。《宏简录》pIv中华典藏网

宣宗大中五年(851),湖南饥。《本纪》pIv中华典藏网

五代pIv中华典藏网

pIv中华典藏网

明宗长兴元年(930),湖南比年大旱。pIv中华典藏网

pIv中华典藏网

太祖广顺元【年】(951),湖南饥。《通鉴》pIv中华典藏网

世祖显德三年(956),湖南大饥。《通鉴》pIv中华典藏网

pIv中华典藏网

太宗雍熙二年(985)七月,朗江溢,害稼。《宋史·五行志》pIv中华典藏网

真宗淳化三年(992)十月,朗州异竹生。《五行志》pIv中华典藏网

大中祥符六年(1013),鼎州城柱下生芝一本。《五行志》pIv中华典藏网

嘉祐元年(1056)七月,荆湖北路水灾。《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八年十月,鼎州芝草丛生,下得异龟。《文献通考》pIv中华典藏网

神宗熙宁八年(1075)七月,鼎州产芝三本,其一类珊瑚,枝叶樛结[11]。《宋史》pIv中华典藏网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湖南旱。《本纪》pIv中华典藏网

高宗绍兴五年(1135),湖南大饥,殍死流亡甚众。六月,湖南旱。《宋史》pIv中华典藏网

二十三年六月,水涨坏城,平地丈五尺,民尽保城西山趾。《续通鉴》pIv中华典藏网

孝宗乾道七年(1171),湖南旱饥。《五行志》pIv中华典藏网

淳熙三年(1176)夏,常德旱,大饥。五月晦,大水入郛[12]。《文献通考》pIv中华典藏网

十五年五月,常德大水。《五行志》pIv中华典藏网

十六年五月,沅、靖山水暴涨,至常德府城没一丈五尺,漂民庐舍。《五行志》pIv中华典藏网

光宗绍熙三年(1192)五月,常德大水通昼夜九日,大水入郛。《本纪》pIv中华典藏网

五年八月,武陵江水溢,田庐圮塌甚众。《五行志》pIv中华典藏网

宁宗开禧元年(1205)夏,鼎州大旱。《文献通考》pIv中华典藏网

pIv中华典藏网

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常德路饥。《本纪》pIv中华典藏网

成宗元贞元年(1295)五月,常德水。《本纪》pIv中华典藏网

二年七月,常德大水。《本纪》pIv中华典藏网

大德元年(1297)八月,常德路大水。十一月,武陵大水。《本纪》pIv中华典藏网

二年五月,常德旱。《本纪》pIv中华典藏网

五年九月,常德旱。《本纪》pIv中华典藏网

七年七月,常德路饥。《本纪》pIv中华典藏网

九年七月,常德路饥。《本纪》pIv中华典藏网

武宗延祐元年(1314)五月,霖雨,水溢为灾,漂溺五百余人。八月,常德水。《五行志》pIv中华典藏网

二年五月,常德饥。《本纪》pIv中华典藏网

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六月,常德饥。《本纪》pIv中华典藏网

二年十一月,常德水。《本纪》pIv中华典藏网

三年三月,常德饥。《本纪》pIv中华典藏网

文宗天历元年(1328)四月,常德饥。《本纪》pIv中华典藏网

二年十月,常德旱。pIv中华典藏网

至顺元年(1330)二月,常德饥。七月,常德水。《本纪》pIv中华典藏网

顺帝至正元年(1341)春,湖南饥。《五行志》pIv中华典藏网

pIv中华典藏网

成祖永乐九年(1411)三月,县民刘观保妻一产三男。《贺志》pIv中华典藏网

宣宗宣德八年(1433),县署火。《贺志》pIv中华典藏网

英宗大顺二年(1458),常德饥。《明史pIv中华典藏网

三年,常德大旱。《明史》pIv中华典藏网

宪宗成化五年(1469),常德大水,漂民庐。《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七年,县民冯贵家牛生犊,麕[13]身马蹄,周身鳞甲,风雷交作,民怪而杀之。知府杨宣以闻。《通志pIv中华典藏网

二十三年,常德大旱,饥,道殣枕藉。《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孝宗弘治元年(1488),常德大旱。《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六年八月,熊入府城,伤六人。《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十四年,虎入府城。《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武宗正德五年(1510),常德大水。《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八年四月,大风、雨、雹骤作,坏舟覆屋。《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御史刘璟墓旁产芝一本。《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十年八月朔,日食,昼晦,星见如夜。《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十一年,地震。《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世宗嘉靖元年(1522),常德大水,决堤防。《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二年,常德大旱,饥。《府志》十二月,大风雪暴作,冻死枕藉。《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五年,常德大旱,饥。pIv中华典藏网

七年,常德大旱。《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十一年六月,蝗,有鸜鹆食之。《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十二年,霪雨自四月至六月,江涨,城几溃,山溪蛟出,损田禾。《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十三年四月,大雨,河溢决堤。五月、六月,大旱,饥,民多死。《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二十二年,大水,漂没房屋。《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二十八年正月,府城地震有声。《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穆宗隆庆五年(1571),大水决堤,民多死。《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神宗万历十六年(1588),大旱,民多疫死。《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二十二年,大水决堤。《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二十七年,霪雨自五月至八月,禾稼俱漂。《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三十五年,常德大水,漂没庐舍。《五行志》pIv中华典藏网

三十六年,大水,饥疫相继。《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三十九年,大水决堤。是后,岁有水患。《郡国利病志》pIv中华典藏网

四十一年四月,城外便河泉沸,浮沙作碎金国利色,数日乃止。《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四十六年九月,大雨雹,平地水涌三尺。《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四十七年,虎入府城。《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熹宗天启元年(1621)春,积雪五十余日。夏,水涨,堤决。《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七年,民家牛生犊,自脊以前歧为二,两口俱食。《通志》pIv中华典藏网

十一月,城东民家豕生子,白,无毛,象鼻牛足,有肉角寸许。《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庄烈帝崇祯元年(1628)秋,四阅月无雨,湖池俱涸。十月,骤雪,鱼冻裂。杨太傅《戊辰日历》pIv中华典藏网

四年七月夜,地震,声如雷,日数次,塌压民居无数,土裂,涌黑泉,高二、三丈,田池复陷,水涸,连三岁不止。《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九年,县学泮池水涌至明伦堂,经夕,堂鼓自鸣。《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十六年,自四月至九月不雨,瘟疫行。《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十七年十月,天鸣竟夜。《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国朝pIv中华典藏网

顺治二年(1645),县北凤凰山雨血。《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八年六月十二夜,雨,西南天裂约百丈,横可丈余,有声,陨星一,如斗。《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九年,常德大旱。《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十年,饥,斗米千钱,民多殍。《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四月,大风折木,雨雹如砖,伤人。《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十二年,大水,龙坑有巨鼍,射之,不入[14]。《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十五年,大水,槐花堤决,巨鼍徙。《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康熙二年(1663),大水,堤决《府志》。城内外火,延烧无数。pIv中华典藏网

四年十月,常德地震有声。《东华录》[15]pIv中华典藏网

五年四月,城东井沸三日,声震地。《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六年,县南蛟出,水没山巅,大木折,民居多损。《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十八年,常德旱。《通志》pIv中华典藏网

二十八年,城内外火,焚千余人。《节妇纪略》pIv中华典藏网

四十三年秋,武陵旱。《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四十七年夏,武陵水。《通志》pIv中华典藏网

五十五年夏,武陵水。《通志》pIv中华典藏网

雍正四年(1726)夏,武陵水。《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五年夏,武陵水。《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七年秋,武陵旱。《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十一年四月初六日,常德府城北门内民居火,延烧千四百余间。诏训饬地方官。《经世文编》pIv中华典藏网

乾隆四年(1739),常德旱。pIv中华典藏网

十一年,武陵旱。《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十二年,武陵大水,冲塌民屯田地。《通志》pIv中华典藏网

十四年,武陵水。《通志》pIv中华典藏网

二十四年十月,城东井沸有声。《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二十五年,武陵水。《通志》pIv中华典藏网

二十六年,武陵水。《通志》pIv中华典藏网

三十一年,常德大水,堤决。pIv中华典藏网

三十四年,自正月至五月,霪雨,水涨,决堤殆尽。自六月晴至九月,大旱,陂塘尽涸。王敬禧[16]《灾异续笔》pIv中华典藏网

三十五年八月,城东北三处火同时,烧五百余家。《灾异续笔》pIv中华典藏网

四十三年,常德大旱,冬饥。《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四十四年春,大饥大疫。《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五十一年,武陵大水。《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五十二年,三月至六月多火灾。《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五十四年,武陵大水。《通志》pIv中华典藏网

五十七年,武陵大水。《通志》pIv中华典藏网

嘉庆七年(1802)秋,旱。《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十年六月,雨黑水。《志稿》pIv中华典藏网

十一年,大水。pIv中华典藏网

十二年三月,武陵大水。pIv中华典藏网

十三年,大旱,饥,斗米钱八百。民间钱荒,所行皆鹅眼、榆荚之数《府志》。县北村民析薪,木理成“天下太平”字。《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十四年,县北文江渡民田麦穗两歧。《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十六年,旱。《府志》pIv中华典藏网

二十一年,大水,西堤决。pIv中华典藏网

道光十一年(1831),大水,城东、西堤俱决,漂没居民不可胜计。七月十四日,光绿。pIv中华典藏网

十二年,大饥大疫,道殣相望,殍亡以万计,民户多绝。pIv中华典藏网

十三年,水。pIv中华典藏网

十四年,大水。pIv中华典藏网

十五年,大旱。pIv中华典藏网

十七年至二十四,递有水患。pIv中华典藏网

二十二年六月,有星昼见,由东北直指西南。pIv中华典藏网

二十三年,府城地震。pIv中华典藏网

二十六年,大雨,雹伤稼。pIv中华典藏网

二十八年六月,大水,西堤决,漂没民庐无数。十一月,突有红云四合,大雷雨。pIv中华典藏网

二十九年三月至五月,大雨,水暴涨,官、私堤垸尽溃,漂溺民居无数。大饥,斗米钱八百;大疫,殍亡相继,民户多绝。pIv中华典藏网

三十年七月,地震。pIv中华典藏网

咸丰元年(1851)至五年,岁有水患。pIv中华典藏网

二年七月,彗见西方。pIv中华典藏网

三年三月及六月,阴霾蔽天,日色无光。二月二十七夜,有星大如碗,色白,东南流,有声,光长二丈余,尾赤,久之,复作数小星。pIv中华典藏网

四年,粤贼陷城详见《纪兵》。十一月,自辰州以下,水沸立,塘堰皆然。pIv中华典藏网

六年,旱。pIv中华典藏网

七年七月,蝗飞蔽天。pIv中华典藏网

八年,蝗,不为灾。时知府葆亨率属吏躬履四乡,督民禽扑,悉坑之。又购献蝗蝻日数十百斛。以是,蝗无遗种,不足害稼。是秋,遂大熟云。八月,彗见太微垣。pIv中华典藏网

十年九月,大水。六月,有牛五足,一出于背。十二月,大冻,冰凝,树木压折无数。pIv中华典藏网

十一年二月,前乡沙溪坪民妇陈氏一产二女一男。五月,大水,彗见文昌、少辅间。七月六日,云骤起西南,如烟火状。大风、雷,暴雨如注,坏屋覆舟,溺毙百余人。府学大成门风扑其一,吹折提署旗竿。八月,有妖人翦发辫,邑人大恐,桃源旋获教匪,伏诛,民始定。pIv中华典藏网

论曰:子产有言“天道远,人道迩。异常之事,君子多慎言之。”武陵上承五溪,下阻洞庭,春、夏恒苦水,入秋则沙滩淤涸,又易致旱。水、旱之在吾邑,谓之异常不得也。pIv中华典藏网

国家轸恤民命,屡沛恩膏[17],而堤防之曲筑、河渠之雍遏,依然如故。天道邪?人道邪?君子宜知所辨矣。pIv中华典藏网

【注释】pIv中华典藏网

[1]休咎:吉凶、福祸,美恶。pIv中华典藏网

[2]氛祲:妖气。pIv中华典藏网

[3]雩: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pIv中华典藏网

[4]灾衅:指祸端。pIv中华典藏网

[5]骈穗:指并生的双穗。古人以为祥瑞。pIv中华典藏网

[6]康阜:安乐富庶。pIv中华典藏网

[7]《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原本已散,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pIv中华典藏网

[8]《符瑞志》:儒教文献,记载符命、祥瑞的志书,仅见于《宋书》和《南齐书》。pIv中华典藏网

[9]榇木:梧桐树。pIv中华典藏网

[10]《宏简录》:明代邵经邦所著,本意欲续郑樵《通志》,而仅编成唐、宋、辽、金诸朝纪、传。pIv中华典藏网

[11]樛结:互相缠绕。pIv中华典藏网

[12]郛:古代城圈外围的大城。pIv中华典藏网

[13]麕:獐子。pIv中华典藏网

[14]《府志》载:军士射之,箭不入。pIv中华典藏网

[15]《东华录》:以国史馆在东华门内,故题为《东华录》,通称《蒋氏东华录》。后潘颐福辑咸丰朝《东华录》,王氏亦加以增补,凡100卷。加自辑同治朝《东华录》100卷,合称《十一朝东华录》,俗称《王氏东华录》。pIv中华典藏网

[16]王敬禧:字孝承,一字南陔,号春墅,武陵人,诸生,有《诗教堂集》。pIv中华典藏网

[17]恩膏:犹恩泽。pIv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