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县志》纂修姓氏

咸丰十年庚申岁(1860)启局,同治元年壬戌岁(1862)成书,二年癸亥岁(1863)开雕。9oS中华典藏网

鉴定9oS中华典藏网

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抚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1]兼理粮饷、前常德府知府[2],阳湖 恽世临9oS中华典藏网

督修9oS中华典藏网

常德府知府,仁和 汪敩[3]灏9oS中华典藏网

升任常德府知府、前武陵县知县[4],黄平 孙翘泽9oS中华典藏网

常德府同知[5],长白 舒 龄9oS中华典藏网

提调9oS中华典藏网

常德府学训导,平江 黄崇文9oS中华典藏网

前任安化县学训导,丙子科举人,邑人 梅盖南9oS中华典藏网

分理9oS中华典藏网

常德府学教授,清泉 李平衡9oS中华典藏网

武陵县学教谕,长沙 熊华璐9oS中华典藏网

武陵县学训导,宁乡 周世霖9oS中华典藏网

纂辑9oS中华典藏网

前任江西巡抚,邑人 陈启迈9oS中华典藏网

参订校对9oS中华典藏网

廪生[6],邑人 殷裕霖9oS中华典藏网

辛酉(1861)科拔贡[7],邑人 余泽春9oS中华典藏网

廪生,邑人 周宝典9oS中华典藏网

廪生,桃源 罗尚斗9oS中华典藏网

辛酉科优贡[8],邑人 余长清9oS中华典藏网

附生[9],邑人 王中炳9oS中华典藏网

临武县学教谕,己酉(1849)科拔贡,邑人 陈佑启9oS中华典藏网

浙江补用同知,丙午(1846)科举人,邑人 余祚馨9oS中华典藏网

同校9oS中华典藏网

廪生,邑人 黄选鸿9oS中华典藏网

廪生,邑人 陈鹤曾9oS中华典藏网

增生[10],邑人 曾 棣9oS中华典藏网

附生,邑人 邱建勋9oS中华典藏网

二品荫生[11],候选同知,邑人 陈孝光9oS中华典藏网

采访9oS中华典藏网

增生,邑人 丁有鉴9oS中华典藏网

监生[12],邑人 钱培因9oS中华典藏网

岁贡生,邑人 高 渐9oS中华典藏网

岁贡生,邑人 马维乾9oS中华典藏网

廪贡生,邑人 陈敦典9oS中华典藏网

附生,邑人 叶兆传9oS中华典藏网

前临武县学教谕,丁酉(1837)科拔贡,邑人 岳 澍9oS中华典藏网

岁贡生,邑人 旷 杰9oS中华典藏网

候选训导,邑人 覃汉棻。9oS中华典藏网

补行壬子(1852)己卯科举人,邑人 刘凤9oS中华典藏网

附生,邑人 张国铨9oS中华典藏网

附生,邑人 薛廉乡9oS中华典藏网

廪生,邑人 夏国麒9oS中华典藏网

廪生,邑人 张光棫9oS中华典藏网

廪生,邑人 张学炽9oS中华典藏网

监生,邑人 钱培原9oS中华典藏网

廪生,邑人 余腾蛟9oS中华典藏网

候选训导,邑人 彭熙光9oS中华典藏网

附生,邑人 戴用章9oS中华典藏网

廪生,邑人 雷骏声9oS中华典藏网

廪生,邑人 陈熙昱9oS中华典藏网

廪生,邑人 胡庭培9oS中华典藏网

廪生,邑人 罗 焕9oS中华典藏网

廪生,邑人 梅 埰9oS中华典藏网

附生,邑人 刘鹤龄9oS中华典藏网

附贡生,邑人 周正诠9oS中华典藏网

监生,邑人 陈慧礼9oS中华典藏网

附生,邑人 沈铭瑔9oS中华典藏网

增生,邑人 陈鼎9oS中华典藏网

附生,邑人 唐滋棣9oS中华典藏网

廪生,邑人 陈启典9oS中华典藏网

候选府经历[13],邑人 戴昌斋9oS中华典藏网

附生,邑人 王文藻9oS中华典藏网

附生,邑人 向镇南9oS中华典藏网

附生,邑人 蔡命三9oS中华典藏网

廪生,邑人 熊斗寅9oS中华典藏网

附生,邑人 陈奉璋9oS中华典藏网

附生,邑人 熊子墉9oS中华典藏网

附生,邑人 蔡文藻9oS中华典藏网

武生[14],邑人 李登甲9oS中华典藏网

附生,邑人 阮国琪9oS中华典藏网

附生,邑人 周 藻9oS中华典藏网

附生,邑人 陈序璂9oS中华典藏网

监生,邑人 唐显钦9oS中华典藏网

附生,邑人 沈安澜9oS中华典藏网

缮写9oS中华典藏网

附生,邑人 程钟毓9oS中华典藏网

童生[15],邑人 陈序培9oS中华典藏网

童生,邑人 胡庭墉9oS中华典藏网

校刊9oS中华典藏网

增生,邑人 陈序征9oS中华典藏网

【注释】9oS中华典藏网

[1]提督军务:清代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省巡抚,均有提督军务之兼职,故在他们的巡抚官衔之下,列有“提督军务”之衔名。9oS中华典藏网

[2]知府:即“太守”,又称“府尹”,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郡最高行政长官。9oS中华典藏网

[3]敩:9oS中华典藏网

[4]知县:官名。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的主官。唐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常派遣朝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如当地驻有戍兵,并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元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9oS中华典藏网

[5]同知:明清时期官名。同知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二人,无定员。9oS中华典藏网

[6]廪生:科举时代生员名称之一。明代府、州、县学生员,由官府给廪膳,补助生活,故称为廪生。9oS中华典藏网

[7]拔贡: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9oS中华典藏网

[8]优贡: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制,每三年由各省学政从儒学生员中考选一次,每省不过数名,亦无录用条例。同治中规定,优贡经廷试后可按知县、教职分别任用。9oS中华典藏网

[9]附生:古时初考入府、州、县学,而无廪膳可领的生员。9oS中华典藏网

[10]增生: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在定额之外增广生员人数。9oS中华典藏网

[11]荫生:清凡因上代系现任大官或遇庆典给予的称恩荫,因上代殉难而给予的称难荫。通称荫生。荫生名义上是入监读书,实际只须经一次考试,即可给予一定官职。9oS中华典藏网

[12]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9oS中华典藏网

[13]府经历:知府的属官,主管出纳文书事。9oS中华典藏网

[14]武生:明清时代,凡经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武童生,通称武生,习称武秀才。9oS中华典藏网

[15]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9oS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