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文
-
天长节度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
《作者:李白》此碑文当是李白于乾元二年(759)游江夏时为鄂州刺史韦良宰所作。此文与《经乱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作于同时。韦良宰是太白好友,早在天宝初年二人就有很深厚的交谊。韦良宰曾为贵乡县令、房陵太守、鄂州刺史等。李白长流夜郎赦归后,曾在江夏与韦良宰交游。李白写此德政碑正当韦即将离任之际。此碑盛赞韦良宰的出身、气节、政绩、识见和政治才能,描写了韦太守在鄂州天长节与民同庆的热闹情景,表达了李白对友人的深情与厚望。题中“天长节使”之使字,王云:“使字疑误。”《校注》亦云:“按文义不当有使字。”安旗先生云:“使字当无误。倘删去使字,题之不通尤为明显;‘天长节’,似仅言作碑之时间为八月五日,与文义亦不合。为他人作功德碑在职官前冠以作碑之时间,在唐人中恐是仅见。详《碑序》,首叙天长节之来由,盛称玄宗之伟业;次叙韦良宰家世、德政;末叙鄂州群僚庆贺圣诞之礼仪及百戏杂耍之类。‘天长节使’或为州郡地方宴乐作寿仪式之主使者。似此,‘天长节使’与‘鄂州刺史’方能谐合而不捍格。姑妄言之,以俟宏识。”(《李白全集编年注释》)鄂州,即江夏郡,唐属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北武昌。德政碑,旧时颂扬官吏政绩的碑刻。
-
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
《作者:朱棣》在江苏南京市兴中门内狮子山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相传当年郑和出使西洋,屡历险境而转危为安,认为这是海神天妃保佑之故,因建天妃宫酬谢,立此碑。后来宫毁,仅存此碑。其高3.38米,宽15米,碑额篆书“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碑文记述郑和航海史实和建天妃宫之缘起,落款日期为“永乐十四年四月初六日”。该碑系南京现存的两块明代巨碑之一。
猜你喜欢的书
澎溯台湾纪略
本书(一册六五面三九、○○○字)为一集刊,共收杜臻撰「澎湖台湾纪略」、周于仁与胡格撰「澎湖志略」及林谦光撰「台湾纪略(附澎湖)」三种。「澎湖台湾纪略」(一卷)作者杜臻,宇肇余,浙江秀水人。清顺治进士,历内阁学士。康熙二十二年台湾平,奉差与同官石柱至闽、粤相度展界。往还岭海,跋涉三万里,着有「闽粤巡视纪略」六卷、「海防述略」一卷;「澎湖台湾纪略」(原题作「彭」),即于此时撰作。首述澎湖,叙其位置、史略、物产及地理;次述台湾,先叙沉有容平倭并录陈第「东番记」,继叙施烺入台之战与郑氏之降,再详地志而以设官守终。「台湾纪略」(一卷)作者林谦光,字芝嵋,福建长乐人。清康熙壬子(十一年)副榜,历官政和教谕、延平教授;二十六年,调台湾府学。所著「纪略」目次为形势、沿革、建置、山川、沙线礁屿、城郭、户役赋税、学校选举、兵防、津梁、天时、地理、风俗、物产,末以「澎湖」附。「澎湖志略」(一卷)作者周于仁,字纯哉,号仙山;四川安岳举人。清雍正十一年,由福建将乐知县,升授澎湖通判;乾隆元年,告病卸事。
瀛涯胜览
中国古代外国地理游记。马欢撰。明永乐十四年 (1416)成书。除旧刻本外,还有近人冯承钧的校注本,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55年中华书局重印。马欢,字宗道,浙江会稽 (今绍兴) 人,信伊斯兰教,通阿拉伯文。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奉旨于1405—1433年七下西洋(指今印度洋),马欢3次随行,任通事 (翻译),沿途记录了亲身见闻。曾参加郑和第四、六、七次远洋航行,任翻译。是书系作者随同郑和第四次航行归来后所作。记述所历经二十国之疆域、道里、风俗、物产及沿革等。因系目睹亲闻,且通外国语文,所记珍贵可信。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是一部清代太医院内的处方集,为国内仅有的一部抄本。书中共收录方剂400余首,除少量古代名方外,多数则不曾见有其他方书记载。其剂型包括丸、散、膏、丹、汤剂,以及许多药酒剂,每方详细标明药物、剂量、制服法及适应症,适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皮科等多种疾病。《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据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珍藏之孤本整理而成,可供中医药人员参考研究。
真龙虎九仙经
真龙虎九仙经,原题「罗叶二真人注」,乃天真皇人传授。约成书于晚唐。《通志‧艺文略》着录:「天真皇人九仙经一卷,唐叶静能撰,罗公远、一行注」,当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此书言内丹修炼密诀,以水火为大药。内称:「心为火,应离;肾为水,应坎。凡修道造金丹,须凭龙虎水火也。」又多用观想存思之法,谓修炼者先瞑目鼻上望寸丝,不逐诸境;其次入眉间,观白毫光业现;眉上力极,移入顶中,三件定实,功乃腾矣。又多言开顶出神,及出神后投胎移舍,夺位分身之要术。与一般内丹功法不同,似出于佛教密宗之法。书名「九仙」者,谓依炼丹功力之深浅,可成就九等仙,即天侠、仙侠、灵侠、风侠、水侠、火侠、气侠、鬼侠、剑侠。《文献通考》卷二二五载晁公武说:此书在唐大中年间(847-859)曾遭禁绝。
易纬坤灵图
旧题东汉郑玄注。一卷。《四库全书》本。又称《坤灵图》。为《易纬八种》之一。其书久佚,此本乃辑自《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列此书于“经部易类附录”,《提要》指出:“案《坤灵图》,孙瑴谓配《乾凿度》名篇。马氏《经籍考》著录一卷。今仅存论《乾》、《无妄》、《大畜》卦辞及史注所引‘日月连璧’数语。则其阙佚盖已夥矣。考《后汉书注》,《易纬坤灵图》第三,在《辨终备》、《是类谋》之上;而王应麟《玉海》谓,三馆所藏有郑注《易纬》七卷,《稽览图》一、《辨终备》四、《是类谋》五、《乾元序制记》六、《坤灵图》七,二卷、三卷无标目。《永乐大典》篇次亦然。今略依原第编孴,盖从宋时馆阁本也。”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凡十八卷。唐代宗密(780~841)撰。又作圆觉经修证仪、圆觉广修证仪、圆觉修证仪。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八册。内容记载关于礼忏禅观等之修行仪则。本书系根据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经),以阐明佛教修行者于实际上之修行及宗教行事方面所应行之坐禅观法与忏悔灭罪之法,并规定赞仰讽诵加行礼拜之行法。又本书于中国佛教之仪礼方面,系继承东晋道安至天台智顗之实修体系,而与唐代慧觉之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四十二卷,并称佳作。书中引用智顗所著天台小止观之处甚多,然本书之重点在于巧妙地将华严与禅之行法加以结合。又宋代净源(1011~1088)将本书简化,着成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一卷。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