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
太上灵宝净明玉真枢真经
《作者:佚名》太上灵宝净明玉真枢真经,此篇盖为宋元净明道道书,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经文为七言诀。言夜坐存想之法。其中有云:「玉真本在想中立,想意要在有端静,是知净明常了了,便是玉真枢要境」。
-
洞玄灵宝河图仰谢三十六土皇斋仪
《作者:佚名》洞玄灵宝河图仰谢三十六土皇斋仪,不署撰人。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唐宋间。原书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内载施行「三皇中元祈请大斋」之科仪。依次向东、南、西、北四方九垒三十六地(每方九地)皇君礼拜忏悔,启告祈祷社稷之尊隆、庶民物之康阜,希望土皇君「降大慈之恩、流罔极之泽、垂救度之福、赐更造之仁,使道达神气、和合灵官卫护某身,原赦宿新无量罪咎,矜奖即今,改悔丹诚」。并希望:「以是功德,归流某七庙之灵九玄七祖,一切先亡同得离幽苦、上升福堂、转轮成真、利祐见在,使陵庙坟基肃宁,殃注断绝,官宅安稳,怪梦消除,二仪交泰,则七曜调明风雨,以时暄凉应节,黎庶咸安,兵戈止息,天下太平,丑虏归降,某所苦某病即蒙差愈,或官司盗贼即得免过,众灾度脱寿命延长。皇家道德日盛,四海灾消祯祥云集。八节安和,一切群生咸蒙福庆,俱服正教。同归自然得道之后,与皇合真。」按本书所载科仪及上启文辞,与《洞玄灵宝河图仰谢三十六天斋仪》几乎完全相同,唯有三十六地皇君名号尊讳与三十六天帝君不同:两种斋仪原本当合编为一书,《正统道藏》编者误分为二。
-
灵宝净明大法万道玉章秘诀
《作者:佚名》灵宝净明大法万道玉章秘诀,此书盖为南宋净明道道士节抄《上清灵宝大法》加以改编而成。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方法类。内载三十二天星宿图像、三十二天帝君名讳、职掌及居处,三十二天开图卦爻、甲子、炁数、卦息数、下应人身部位等。又载步三十二天玄纲飞升之法,据人身各部位推测吉凶之法,存神诵咒以降神飞升之法。三种法术皆源于灵宝派,文字幽隐难解。
-
太清风露经
《作者:佚名》太清风露经,题无住真人撰。一卷。《道藏阙经目录》着录,通常皆以为已佚,北京图书馆发现藏本,据考证,为元代《玄都宝藏》刊本。现已收入《藏外道书》古侠道书类。经文凡十五章,章名分别为自序、名位、大通、姑盈、自石、玄门、玉庐、大总、空谷、诚、洗涤、虚无、辨惑、治病。书中所论为吸风饮露之道。其自序章云:「夫长生之法其门不一。若乃金石草木采炼有功,神形疲劳,法又不贵。其吸风饮露之道,不离一室,不逾一日。首尾终始,数言便毕。」后面各章述其法,但辞颇隐晦。大抵以鼻口吸引风露,闭气数息,「似漱非漱,如浴非浴,风以导神,露以润屋。欲安神而兼屋,习风露而绝谷」,如此可达于「灵源不散身长在」之境。末章载以呵、吹、咽、嘘、呼、吸六气治病之法,似出于唐代。
-
太上玄天真武无上将军箓
《作者:佚名》太上玄天真武无上将军箓,撰人不详。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书中提及明初正一天师张正常、张宇初、张宇清等人,应为明代正一派道士所作。此书叙述传度真武将军符箓之法。内载玄天大圣真武无上将军神像、符图、部下将官吏兵名额,以及摄鬼神咒、祛鬼神咒、煞鬼神咒。又载受箓盟仪,请箓法词及真师名讳。据称依法得受此箓,可以「保命护身,延生度厄,辟除魔魅,断灭不祥」。
-
太上洞玄灵宝飞仙度人经法
《作者:佚名》太上洞玄灵宝飞仙度人经法,原题「高明大使神功妙济真君许旌阳释」。据考此书应出于元代西山净明道道士,乃许真君降授。据编首目录,此书原本五卷,分为三篇四十一章。即〈叙微〉篇十章,〈叙经〉篇二十八章,〈释例〉篇三章。今《正统道藏》洞玄部方法类收入是书五卷,另有《飞仙度人经法释例》一卷,其卷数篇次已与原本不合。〈叙经〉、〈叙微〉二篇有经有注,其经文多抄录《灵宝度人经》,注文则源出南宋《上清灵宝大法》。〈释例〉篇通释前两篇体例。是书所叙道法,大抵以灵宝派符箓咒术为主,内丹法则受南宗影响,惟忠孝净明之说为净明道道士独创。
-
太上长文大洞灵宝幽玄上品妙经
《作者:佚名》太上长文大洞灵宝幽玄上品妙经,简称《长文大洞经》。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晚唐五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为内丹经典,经文分十九章。内称:人之形神精血皆为天地气化所生。「神者为阴阳气之用也,形者为神气之宅也,阴阳魂魄为精血之神」。故唯有存神养气,固血炼精,方可长生。炼气养神之法称作真一之法。经文曰:「但于身中炼丹田之气壮,生自然之神全,于十二时中守天真之气入丹田宫中,心无乱想,外无别意,不出不入,无来无往,神定自安,此是真一之法」。又论还丹之道,宣称:「但将本元真气自下返于上,谓之阴返阳也;却将真元一气自上还于下,谓之阳返阴也。六阴六阳会合黄庭,还归丹田,神气皆足,故为还丹也。」其说较为简明。
-
橐籥子
《作者:佚名》橐籥子,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间。南宋《秘目》着录「橐笞子金石真宰通微论一卷」,疑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太清部,附《阴丹内篇》。本书言内丹法诀,分作五章:第一〈三道明真反本〉,宣称人若能以金玉填补骨髓枯竭,则可返老还童,长生久视。 第二〈五行建位泉石〉,谓金丹之道不离元气、五才,元气即水银、五才即五金,五金即黑铅。又称制伏众石乃作道之本,为丹之源。 第三〈八卦系象指明〉,以日时、月象、八卦、五行、五味、五色、雌雄等相配成图,以明金丹之道。 第四〈四序刚柔成岁〉,以四时之气运行成岁比喻炼丹火候,指示阴阳升降。 第五〈九一道备无为〉,宣称「金丹九转,必备五常,实由阴阳之所生,乃悉天地以奉之」。全篇词旨隐晦,大略以外丹术语论述内丹药物、火候。内容主要为讲天道、阴阳、五行、八卦、消息之理,以証金丹之道。认为八卦之精,系象于月,此道至大,并以月象结合卦象作六图,寓长生之道于其中。所附《阴丹内篇》以易理说解丹道。认为阳亦有阴,故坎卦内阳外阴;阴亦有阳,故离卦外阳内阴。阴丹之诀,唯采阳炼阴,销去群阴,而为纯阳之人。此书实为借易学讲解内丹之道,可作研究道教内丹学的参考材料。
-
集注太玄经
《作者:司马光》集注太玄经,北宋司马光集注。六卷(道藏本《集注太玄经》仅一至六卷,为司马光集注。本书七至十卷,据百子全书本《太玄经》补,为许翰注。),收入《正统道藏》太清部。另有清嘉庆刊本。此书为《太玄经》注本。《太玄》是西汉著名学者扬雄所撰,其书模仿《周易》。以天、地、人三才为本,着重阐发宇宙生成、天地运行及人事变化之哲理。具有辩证法因素。该书对东汉以来天文象数学发展影响甚大,但其文辞艰深晦涩,故历代学者为之注释训诂者颇多。司马光《太玄经集注》为现存最为完备之注本。书中采集东汉宋衷、吴陆绩、晋范望、唐王涯、北宋宋惟良、吴秘、陈渐等七家注文,并以司马光自撰序文和〈读玄〉、〈说玄〉二篇冠于卷首。七家之注多为文字训诂而少有义理发挥,司马光则颇能发掘精义。如〈说玄〉一文评述《周易》与《太玄》之异同,谓二者「大抵道同而法异」。《周易》以阴阳为本,卦画有二,〈太玄〉则以三画象天、地、人三才。可谓中肯之说。
-
易象图说
《作者:张理》 六卷。元张理撰。此书分内外两篇,篇各三卷。内篇有《本图书》、《原卦画》、《明蓍策》三卷; 外篇有 《象数》、《卦爻》、《度数》三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该书“于元会运世之升降,岁时寒暑之进退,日月行度之盈缩,以及治乱之所以倚伏,理欲之所以消长,先王制礼作乐、画井封疆,一切推本于图书”。作者认为图、书是天地阴阳之象,《易经》之所以能 “成变化而行鬼神”,原因全在于图、书之象与数。所以,本书以朱熹《周易本义》所附之九图为基础,推衍为十二图,以明阴阳、刚柔、奇偶之象。其中对圆图、方图的解释,皆与道教易相吻合。此书可谓《皇极经世》之支流,陈抟、邵雍图书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此书已为“道藏”所录,有 《正统道藏》刻本,《四库全书》本等。
-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
《作者:佚名》《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原名《太上洞玄灵宝仙人请问本行因缘众圣难经》。「古灵宝经」之一,约成书于东晋末南朝初。陆修静《灵宝经目》已着录。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另有敦煌唐抄本(P2454号),题作《太上洞玄灵宝妙经第十五众圣难》。经称吴赤鸟三年(240),地仙道士三十三人登劳盛山谒见葛玄,请问彼等修道六百年尚为地仙,师尊方始学道即被赐为太极左仙公,不知作何功德受此天职。葛玄答云:「尔等前世学道,志在小乘,唯念度己,不念度人,少作功德,故止为地仙。」葛玄宿世发心向道,多生积修,尊法读经,志行大乘,大作功德,度诸困厄,故今得为太极左仙公,经文宗旨在劝人修行大乘之道,不仅自度,而且普度他人。
-
高上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经
《作者:佚名》《高上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经》,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上清大洞真经目》着录「上清太霄琅书琼文帝章一卷」,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无上秘要》亦多引此经。经文假托由虚皇道君授云务子,云务子又下传太华真人及赤松、王乔等十八人。内首先列举九天名号、幅员、天官职掌,以及九天王之姓讳、服饰、治所等等。其次载录《太霄琅书琼文》九篇,皆为五言韵文。再次录《琼文帝章》二百四十音,即二百四十枚篆书真文。据称「太霄琅书乃九天王飞霄之曲,琼文帝章乃高灵玄[日英]之道」;「皆九天之元精,万真之隐名」。修道者依法存神念真,佩带持诵经文,修之九年,即可飞升成仙。「与真同形」。
-
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中和品述义疏
《作者:佚名》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中和品述义疏,原不署注疏者姓名,从内容文字看,似为唐人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本书是南北朝道经《升玄内教经》卷七《中和品》之注疏。作者以隋唐重玄派哲理疏解原经。条分缕折,发明双遣有无,弃边取中,不滞于善恶之义。如开篇第一段疏文即云:「夫中和经者,盖是登真之妙诀,入道之要方,理贯重玄,义该双遣。」又云:「所言中和者,中是非外之名,和是顺从之目。摄心于内,呼之曰中;顺道无违,乃受和称。」「恩善舍恶,名曰中和。」 此段为全书要旨。
-
老子说罪福大报应经(敦煌本)
《作者:佚名》老子说罪福大报应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南北朝或隋唐。原书卷品数目不详。《正统道藏》未收。现有敦煌抄本一件(P2818),首尾完好,存经文138行。题曰「老子说罪福大报应经第七」。经文乃老君对惠通真人讲述罪福报应。宣称行十种不善罪行者,受十条恶报,行十种善行者,可得十条福报。主旨为劝善诫恶。
-
黄帝太一八门入式秘诀
《作者:佚名》黄帝太一八门入式秘诀,撰人不详。盖为唐代道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众术类。此书所载道法与《黄帝太乙八门入式诀》后二卷相似,但文字全异。内载各种符箓、神印、咒诀。大旨以书符念咒之术召请六丁玉女下辟精邪。消灾如愿。又载「六戊法」,其法为书写六戊神符,并用六戊神印,念咒诵名,以步罡蹑虚。
猜你喜欢的书
唐·吉诃德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萨维德拉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出版的长篇反骑士小说。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诺(唐·吉诃德原名)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进而自封为“唐·吉诃德·德·拉曼却”(拉曼却地区的守护者),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做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但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回到家乡后死去。文学评论家称《唐·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续茶经译注
三卷。附录一卷。清陆廷灿撰。陆廷灿,字秩昭,嘉定 (今上海市嘉定县)人。生卒年不详。曾任崇安县知县,候补主事。著有《续茶经》外,还有《南村随笔》、《艺斋志》。从唐代以来,茶品首推武夷,武夷山即在崇安境内,廷灿崇安知县,悉知其情,任职期间已成草稿,归田后编撰成《续茶经》及其《附录》。是书前载陆羽《茶经》原文,并从其原目广采诸家茶说以续之。上卷续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中卷续茶之器。下卷分为六部分,下卷之一续茶之煮。下卷之二续茶之饮。下卷之三续茶之事。下卷之四续茶之出。下卷之五续茶之略。下卷之六续茶之图。书后载有《附录》,主要记述历代茶法。茶法,陆羽《茶经》本无此目,而是廷灿另补的,征引繁富,其法切实可行。现存雍正中刊本、雍正乙卯寿椿堂刊本、《四库全书》本。
慎斋遗书
综合类著作。明周慎斋撰。十卷。慎斋名之干,太平(今属安徽)人。临床治验丰富,在医林颇具影响,撰有《周慎斋三书》、《脉法解》等。本书系周氏门人记录整理,成于万历元年(1573)。卷一至卷五论述脏腑阴阳升降及五行亢害承制、望切脉、二十六字元机、用药权衡与药物炮制、古方解、古今名方等; 卷六至卷十分寒热、辨内外伤、九十八种病证的证治,并附以验案或方剂。周氏对《内经》、《伤寒论》研究有素,医术高超。书中介绍的理、固、润、涩、通、塞、清、扬、逆、从、求、责、缓、峻、探、兼、候、本、寒、热、补、泻、提、越、应、验二十六字元机,对临床辨证用药有一定参考价值。周氏运用古方,不拘成规,善增损化裁,随证加减,颇有可取之处。有乾隆四十一年(1776)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一九五九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盛燮荪《周之干和他的<慎斋遗书>》(《中医杂志》1982.2.9)可供参考。
采访本记
采访系列记录了曹聚仁先生从抗战到内战时期的采访经历和所所闻,以及在时代巨变中的复杂意绪。《采访本记》叙述始于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中日纠纷,重点在于九·一八事迹、淞沪战役、七七事变,一直到南京沦陷,与《采访外记》所叙战地八刚好接榫。曹聚仁先生致力于使其成为人民的战史,亲临战场,搜集第一手材料,既有敌军文件,日记以及俘虏口供,也有官方公布文书既参阅友邦人士的报道与批评,也研讨专家的论著。全书包括引论,日本侵略战序幕,全面抗战初页三部分,叙述战事,不蔓不枝,分析战争背后的动因,资料翔实,令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胜也罢,败也罢,只不过要和敌人讲和,如作者所言,这部书可说是蒋百里氏此语的有力注解。
北征录
明金幼孜撰。一卷。永乐八年(1410),成祖北征阿鲁台,幼孜扈从出塞。自二月十日出征,至七月十六日回京,于行军途中据鞍起草。详记成祖言行与作战情况,以及行军路程、气候、见闻,实为随军日记。为研究明与蒙元残部斗争以及经营北部疆域的重要资料。
大妙金刚大甘露军拏利焰鬘炽盛佛顶经
大妙金刚大甘露军拏利焰鬘炽盛佛顶经,简称大妙经,唐 达磨栖那译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