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理

张理
  • 姓名:张理
  • 别名:字仲纯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元清江(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张理,生卒年不详,元清江(今属江西)人。字仲纯。曾于武夷山师事杜本,尽得其学。举茂才异等。历任泰宁教谕,勉斋书院山长。元仁宗延祐间(1314—1320)为福建儒学副提举(见《闽书》及《宋元学案》)。早年从杜本学易于武夷山中,传图书之学。《易》学著述今存《大易象数钩深图》三卷、《易象图说》六卷。

张理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简称《通论》,1936年出版。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代表作,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最有影响的经济学著作。该书使凯恩斯的理论体系发展到完备的形式,并震动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界,被称为“凯恩斯革命”。其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深刻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并使许多经济学家改变了原来的观点。不同于以往经济学家,凯恩斯不回避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危机和失业现象,而是力图解释这些现象,并试图加以解决。他抨击了“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抛弃了资本主义可以通过自动调节实现充分就业的传统理论,提出社会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的大小;而“有效需求”又由“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和货币量的大小所决定。它们的作用引起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形成大量失业。因此必须放弃自由放任原则,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有效需求,才有可能实行经济计划化,达到充分就业。这部著作在方法论上的特点是“总量分析”即“宏观分析”,也称“收入分析”,以及短期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

陈虚白规中指南

陈虚白规中指南

全称《陈虚白规中指南》。道教内丹炼养著作。两卷。宋元间陈冲素撰。约成书于宋末元初。冲素生平不详,疑即陈致虚。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该书分两卷,共十二章。上卷九章: 《止念》、《采药》、《识鼎炉》、《入药起火》、《坎离交媾》、《乾坤交媾》、《攒簇火候》、《阳神脱胎》、《忘神合虚》,其完整的记录了丹功内炼的过程。下卷三章:《玄牝》、《药物》、《火候》,以图配文,直指丹道三要。

苗疆风云

苗疆风云

民国“北派”武侠名著。在普洱西南方,紧邻缅甸的那一道边疆,正是葫芦野夷界,在野夷界之南,后来便是所谓猛连宣抚,但在清初时节,那地方似乎尚未经宣抚,一片全是蛮苗交错,可说一句是化外之地。在猛连与葫芦野夷界之间,有一带山脉,那是属于金沙江以北的云岭山脉的一支。此间地广人稀,尽为葫芦野的一种苗人所集居,其族世以勇武为荣,若干年、若干代下来,相沿成风,因此小孩子秉了祖先强悍的体气,生下来就与他处的人不同,发育既极坚实,练武尤为他们的天经地义……

江州司马青衫泪

江州司马青衫泪

元杂剧剧本。简称《青衫泪》。马致远撰。旦本。谓吏部侍郎白居易,结识长安善弹琵琶的妓女裴兴奴。时值唐宪宗盛精图治,认为文臣中多尚浮华,各以诗酒相胜,不肯尽心职守,且以白居易、柳宗元等人为最,故将白居易远谪江州。裴兴奴则立志守节,不肯再接他人。江西浮梁茶商刘一郎来长安做买卖,看中兴奴。遂与鸨母定计,造一假书,言白居易病死江州。兴奴在鸨母的威逼下,嫁茶商远去。白居易之友元稹官拜廉访使,采集民风,路过江州。月夜,与居易江上小宴,闻有弹琵琶者。唤过相见,方知是兴奴。兴奴复归居易。元稹回朝,奏明唐宪宗,认为白居易无罪远谪,理应召回,宪宗允之。元稹亦将白、裴相爱之事奏上,请求圣裁。宪宗让兴奴上殿诉其原委。最后亲断:兴奴归于白居易。虔婆与刘一郎伪造书信,诬人身亡,虔婆杖60,刘一郎流窜远方。此剧据白居易《琵琶行》演绎而成,但思想意义已大为削弱。且白谪江州之由与史实不符,与《琵琶行》中情节亦多有出入。此剧楔子在第一、二折之间,与通常杂剧体例不同。明人顾大典《青衫记》传奇,即本此剧增饰而成。现存主要版本有《改定元贤传奇》本,脉望馆校《古名家杂剧》本,顾曲斋刊本,《元曲选》本,《柳枝集》本。

诸儒论小学

诸儒论小学

蒙学,一卷,清陈宏谋撰。宋儒论蒙养道理,俱从源头说来,彻内外,贯始终,多不胜录。兹录其切近时弊者,以补前编所未备焉。鲁斋先生于元代以教化为己任,一时蒙古诸生多所成就。今观用人于其所长,教人于其所短,因其所明,开其所蔽数语,已括设教之大端矣。夫教法具在,行之惟人。小子何知,父兄师长之责也。林致之谕父师,其旨深矣,因并录之。

南朝佛寺志

南朝佛寺志

二卷。清孙文川葺述,陈作霖编纂。孙文川,字伯澄。著有《读书斋诗集》十卷,多记咸同兵兴故闻,被誉为诗史。陈作霖,字伯雨,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人。平生留心金陵掌故,著有《金陵通传通纪》等书。六朝以来,佛教盛行,帝王推崇佛教,代有其人。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可见北朝大致。南朝佛寺,仅散见于高僧传诸书中,所有当时的著作,如京寺记、寺塔记,今俱不传。孙文川有感南朝众多佛寺而无志载,遂创其稿,搜采略备,归返道山,志稿留存刘世珩。陈作霖取其残稿,略为补葺,加以订正,乃成定本,付剞劂,即为此本。全书二卷。上卷志吴、晋、宋三代,下卷志齐、梁、陈三代。此志以寺为经,历代异名,附注标题之下,大都详于佛寺史乘。引据群书,则低一格,附注正文之后。此篇不仅可以见南朝诸寺的梗概,即使后来沿革,也予著录。该志梁以前,大都以高僧传为依据,梁之后,多取材于许嵩《建康实录·天朝事迹编》、景定《建康志》、《金陵梵刹志》等书及南朝诸史、金陵类书、名家艺文,凡涉及佛寺,有见必录,计收吴二寺,晋三十七寺,宋六十四寺,齐二十六寺,梁九十二寺,陈十一寺,共二百二十七寺。此编即使有遗漏,也相差不远。惜是书只详载建置,罕及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