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书
-
易音
《作者:顾炎武》三卷,明清之际顾炎武撰。此书为顾氏《音学五书》之一。《五书》经三十年五易其稿而成,自言“据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据古经以正沈氏(约)唐人之失,而三代以上之音,部分秩如,至赜而不可乱”。他发现“卜筮之辞,多用音和,以便人之玩诵”。全书以彖辞、爻辞、彖传、象传、系辞、文言、说卦、杂卦为序,就古人文章韵脚以求古人韵部,如《师》六五爻辞“长子师师(六脂)弟子舆尸(六脂)”《小畜》上九爻辞“既雨(九麌)既处(八语)”之类。炎武为清代音韵学鼻祖,他继明陈第《毛诗古音考》破宋吴棫叶音之说,探求古本音,为后来江(永)、戴(震)、王(念孙、引之)、段(玉裁)建立有系统条例的文字语言学奠立基础。收入阮元学海堂《皇清经解》卷五至七。
-
诗韵新编
《作者:佚名》中国诗词韵书。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4年编辑,1965年出版。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出版。编者为适应当代戏曲、诗词作者的需要,以普通话字音为标准,参照《中华新韵》、《汉语诗韵》等现代韵书,分为:麻、波、歌、皆、支、儿、齐、微、开、模、鱼、侯、豪、寒、痕、唐、庚、东,共18部韵目。分部韵目及韵部次序,依照《中华新韵》排列;凡属同一韵部的,用一个韵目字统贯到底。每一部中先分平仄两大类:平声类阴平、阳平分列;仄声类上声、去声及旧读入声字分列。旧读入声字,分为8部,分别排列在应属的韵部后面,并按照普通话的四声各自分列。在这8个韵部中,其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小类之末,分别注明还有旧读入声各字见“仄声、入声”,以便全面检用各声调韵字。对一般单字,略举可作韵脚用的词语,间或略加解释,以助理解。
-
声调谱
《作者:赵执信》诗话著作。清赵执信撰。此书分前、后、续谱,故亦称《声调三谱》。有合为一卷者,或分为三卷者,亦有以前后谱为一卷、续谱为一卷者,但于内容均无大出入。唐代律体盛行之后,古诗写作便产生一个避免律调的问题。对古诗声调的注意,始于明人。如李东阳《怀麓堂诗说》云:“古诗与律不同体,必各用其体乃为合格。”后谢榛《四溟诗话》、胡应麟《诗薮》等亦有议及者。清初钱谦益、冯班、吴伟业、王士禛等人,继续探讨这一问题。据说赵执信曾向王士禛讨教古诗声调问题,不得其详,于是独自钻研,从唐代大家名作入手,“发愤三、四月”(李重华《贞一斋诗说》),终于悟出古诗与律诗在声调上的区别,著成此书。赵谱一出,又推动王士禛门生整理出《王文简古诗声调谱》(文简为王士禛谥号)、《律诗定体》等作,从此开了论诗谈声调的风气:“自渔洋、秋谷之书行,此说几于家喻户晓矣。”(梁章钜《退庵随笔》)赵谱所论,大抵以三平为正格,又多采冯班之说。后翁方纲、翟翚、许印芳、吴绍灿、董文焕等对此书所论又有所驳正,使这一项研究更趋精密。有《清诗话》本。
-
诗本音
《作者:顾炎武》十卷。《音学五书》之二,清顾炎武撰。是书以《毛诗》之音为主,他书为辅,考定《毛诗》音韵。《四库全书提要》云:“其书主陈第 ‘诗无叶韵’之说,不与吴棫《补》音争,而亦全不用棫之例。但即本经所用之音互相参考,证以他书,明古人原作是读,非由迁就,故曰 ‘本音’。每诗皆全列经文,而注其音于句下:与今韵合者注曰‘广韵某部’,与今韵异者即注曰 ‘古音某’。大抵密于陈第而疏于江永,故永作《古韵标准》,驳正此书者颇多,然合者十九,不合者十一。南宋以来随意叶读之谬论,至此始一一廓清,阙功甚钜。当以永书辅此书,不能以永书废此书也。”《提要》所言很是。顾氏此书于《毛诗》韵例亦多有发明,如云:“凡诗中语助之辞皆以上文一字为韵。”“古人之诗言尽而意长,歌止而音不绝也,故有句之余,有章之余……记曰: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凡章之余皆嗟叹之辞,可以不入韵; 然合三数章而歌之,则章之末句未尝不自为韵也。”
猜你喜欢的书
宜斋野乘
一卷。宋吴枋(生卒年不详)撰。吴枋字木方,江阴 (今属江苏)人。生平事迹不详。卷首自序谓,40岁以来,荣念已绝,独于嗜书一事,如饥之于食,渴之于饮,未尝一日忘情也。仿司马光“闻新事即录于册,且记所言之人”之作法,凡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口之所诵,心之所得,随手抄记,日积月累,形成十卷之书,定名为 《宜斋野乘》。后毁于大火,吴枋重新回忆、撰成此书。今检其书,共记五帝非官天下、过秦论误、先辈、千字文重复、孟子与孟尝君同时、先子先君先人、颜子非廿九岁死、画野分州、名不可称、小人小生、状元词误等十一条,当非完帙。此书虽以《野乘》为名,而多涉考证,其中如谓孟尝君与孟子同时,谓颜子不足29岁而死,谓吞灭东、西周者不是秦始皇等,皆有依据。又论五帝非官天下,举少昊传位于侄、颛顼传位于从侄、挚传位于弟、尧传位于五世侄孙、舜传位于六世祖之从兄弟等,以证五帝家天下,颇有新意,可资参证。今传本主要有《百川学海》、《顾氏文房小说》、《格致丛书》、宛委山堂 《说郛》、《艺海珠尘》、《续知不足斋》、《江阴丛书》、《粟香室丛书》、《养素轩丛录》、《常州先哲遗书》、《古今说部丛书》、《丛书集成初编》 等丛书本。
无上秘要
北周武帝宇文邕(561—578在位)令通道观学士所纂。道教类书。 《旧唐书·经籍志》、 《新唐书·艺文志》、 《宋史·艺文志》录存七十二卷,今《正统道藏》太平部目录止于一百卷,但缺佚一至二、十至十四、三十六、五十八至六十四等三十一卷,实存六十九卷。说明原书为一百卷,至唐宋时仅存七十二卷,明正统(1436—1449)间纂《道藏》时又佚三卷。该书录取三洞四辅道书之要,分品编纂,所引魏晋南北朝以来道书多达二百八十七种(见吉冈义丰《道教经典史论》第三编),是研究魏晋南北朝道教史的重要文献。
临池诀
又作《临池妙诀》。唐代卢携编。首叙书法传授源流,谓智永乃王羲之、王献之之后,得其家法,以之传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其子陆彦远,彦远传携本人。取《翰林隐术》、王羲之《笔势论》、徐浩《论书》、《窦暨字格》、《永字八法势论》等著作,删繁选要,以成此篇。
伐檀斋集
诗别集。明张元凯著。十二卷。张有“伐檀斋”,取《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义,因又以为集名。卷首有万历六年(1578)王世贞序。卷末附有“伐檀集诸名家赠答诗”一卷。有旧抄本及《四库全书》本。
两汉博闻 [标点本]
十二卷。宋杨侃编辑。侃又名大雅,字子正,钱塘人(今杭州市)人,北宋端拱年间(988—989年)中进士,官至集贤院学士,生卒年不详。所编《两汉博闻》一书,乃《汉书》和《后汉书》之摘录,所摘内容以原书字句故事为标题,下列颜师古和章怀太子注文等,不依原书篇目排列。该书最早的版本是宋乾道八年 (1172年)胡元质姑孰郡斋刻本。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有黄鲁曾刻本。现均藏于北京图书馆。
吕思勉读史札记
吕思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全两册。吕氏字诚之,江苏常州人。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著《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和《隋唐五代史》四部断代史,享誉史学界。吕氏治史以勤奋读史为基础,在其50年治史生涯中,曾三次通读“二十四史”。读史时,常仔细排比资料,并综合其它史料,据以探索史事真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写成众多读史札记。这些札记很受史学界推重,曾部分结集为《燕石札记》(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和《燕石续札》(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吕思勉读史札记》搜集了他的全部读史札记,按历史时代顺序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以下、通代五个部分编次,从中可见作者严谨的治史作风和认真的读书态度。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