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仓颉新论
一 中国历史自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后,商朝被确定为有确切文字记载的一代王朝。在商之前的夏朝,现在还未发现有当时的系统文字。然从商朝在甲骨文未发现之前也是传说中的王朝,甲骨文发现之后所记载的商王朝帝王世系均与后世依据传说所记相符,说明由中华先民世代流传下来的传说是有丰富历史内容的,亦即中国系统文字诞生且得以流传至今以前的传说历史是我们了解那个时期历史的一把钥匙,即传说史中包含有许多真实内容和史影,需依据现代考古学与历史学的成果去加以分析证实,从而把真实的历史之绪捋之出来。 同时甲骨文作为距今3
-
六祖慧能档案的相关研究
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莫过于禅宗,禅宗跟儒学一样,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深入骨髓,禅宗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佛教史、思想史、哲学史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成为每个研究者青睐的部分。只要研究禅宗,有一个人物就必须得研究,这个人就是作有家喻户晓的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宗六祖慧能禅师(也作“惠能”),即真正意义上将中国佛教“禅宗”发扬光大的人。慧能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所创造的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
-
李商隐诗歌的用典艺术
用典,就是在文学创作中引用“出于古书典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1]。它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段,在修辞学上应属引用修辞格。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论“引用”一格,把它分为明引法和暗用法,并以为“暗用法最与所谓用典问题有关系”[2]。用典之法,古已有之,从《诗经》、《楚辞》始,到魏晋南北朝时已颇为盛行。时人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中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
-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文文体变化及其影响
第一部分 引言古代公文是什么,又始于哪里?任何一篇有关于公文文体的文章都不能逃脱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古代公文最简而言之的定义,处理或联系公务的文件。汉代早已有之,“公文”名称,始见于《后汉书·刘陶传》:“但更相告语,莫肯公文。”惟当时称公文者极少,多称“文书”、“文簿”、“文案”等,如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一》:“苞苴盈於门庭,聘问交於
-
论辛弃疾南归前期词的创作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上,似乎从一开始就站到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因为现存的六百二十多首辛词,无例外地都是他南归以后的作品。其实,辛词的创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在其南归前既已植下了深厚的艺术创作根柢【1】,而在其南归后也曾经历过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细心寻绎这一过程,我们会发现,辛弃疾南归后的词作,以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为界限,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虽然前期词作的数量只是后期的六分之一强,然而其时间跨度却与后期大约相当。它既是辛词创作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与后
-
《广弘明集》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价值、地位及其现代意义
《广弘明集》是唐释道宣编撰的一部佛教思想史料集。全书选收魏晋至唐初有关佛学的各类文章二百八十多篇,作者一百三十余人。《广弘明集》的版本,据唐宋以来的各种官私书目著录,主要有两种:一是三十卷本,一为四十卷本。宋、元和明吴惟明刊本(吴本即《四部丛刊》所据印之本)等单刻本,宋、金、元入《大藏经》本,如北宋《开宝藏》、南宋《资福藏》、宋元《碛砂藏》、金《赵城金藏》和据《开宝藏》翻刻的《高丽藏》、据宋元明诸藏刊刻的日本《弘教藏》、《大正藏》以及据《弘教藏》排印的《频伽藏》本等,皆为三十卷本。明《洪武南藏》、《永乐北
-
论域外所存的宋代文学史料
宋代文学研究的史料,绝大多数来自中国国内现存的宋代和宋代以后的各种典籍中。然而在域外,主要是韩国和日本等国家所保存的宋集、宋人的其他撰述和这些宋集与撰述的朝鲜本、和刻本以及域外士人所编撰的宋集的注本、选本和诗话、文集、史传、笔记等许多文献中,也保存了大量的宋代文学研究的材料。一、宋人别集与总集在中国历史上,以汉语言文字为主要载体的汉文化曾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产生过重要影响。汉籍之传入周边国家,由来已久。即如汉籍在朝鲜半岛的传播,虽然西周时期箕子率中国5000人入朝鲜,因而也将诗书、礼乐带到朝鲜的说
-
《离骚》中女媭既往释义考辩
文学的奇特处,《离骚》禀赋有二:一是作为一部地方文志,其情思也妖冶恣肆、其文辞也华丽奇幻、其物典也生疏冷异;二是《离骚》带有鲜明的个人纪传色彩,成古今中外第一部自传与心灵自陈书。这样一部奇文字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伯庸曰皇考”开篇,在高低起伏的音韵中娓娓尽道自己平生不忿之意,后自白于重华、占卜向灵氛,历经远离尘嚣的幻境而不渝笃行善身之矢志。诗篇分上下,中间以“女媭”一角登场,完成整个视角场景的转换。由此可见“女媭”一角分量的举足轻重。
-
论“清华简”求证于《孔传》尔后立、依附儒经正其名
一、绪言暨及“清华简”之整理与评判宜分家“清华简”整理释读,泽被学众,功莫大焉。但整理与论判则事分两端,前者捐“公有”于学林,后者则“私家”之言,非可一概此学。余也寡闻,但就目前所晓而言,二事已然被捆绑,遂生“挟古简以令舆论”之嫌,后果堪忧。比如“在清华简看到真正原本的古文《尚书》”之说,余便期期以为不然。乃清华简中相关《尚书》之遗册,既非真义之《尚书》,又非真义
-
康熙《古文评论》的文章学思想及其意义
康熙作为清代有雄才大略的一代帝王,除了在政治上有杰出作为之外,他本人亦学识渊博,对传统文章学有着相当的造诣。康熙二十四年,他御选古文总集《古文渊鉴》,并率领徐乾学等臣僚对所选文章逐篇置评。其后大学士张玉书编辑康熙文集《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时,将《古文渊鉴》中的圣祖御评汇集一处,称《古文评论》,置于《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三集杂著类中。康熙《古文评论》[1]凡十八卷,1391条,始自《左传》,终于南宋谢枋得《交信录》。康熙的评论视角虽不一致,间有史论、政论等,但以文论为主,因而这十八卷《古文评论》实为非常重
-
三种《礼记正义》整理本平议
清人阮元说:“窃谓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至于注疏诸义,亦有是非。我朝经学最盛,诸儒论之甚详,是又在好学深思、实事求是之士,由注疏而推求寻览之也。”[1]诚哉斯言!整理经学研究代表作《十三经注疏》,是经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经学研究之必须。1999年1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的《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即“简体横排”本(下简称ld
-
先秦两汉哲学世界观与认识论、方法论的表现
《周易》是殷周春秋时代的哲学经典,它的世界观是奴隶制巫术礼教“以德配天”的天命观,它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是阴阳八卦图式。“六十四”卦即是“究天人之际”的六十四类天人之道变化的一般规律,借所反映的事物本质与现象,以作为探究天人之际的吉凶祸福、帮助人们把握天道与人道的变化规律,赖以巩固与加强奴隶制“礼治”的统治。所以《周易》的世界观和认识论、方法论:第一是属于奴隶制时代具有巫术性质特点的世界观和认识论、方法论;第二是其
-
曹寅编刻《全唐诗》时期交游考略
一、前言明清之际的扬州饱受战祸,百业凋敝,清政权稳定之后,便开始复兴扬州的商业与文化。然而,此时扬州的士人并没有因为城池得以重建而淡忘传统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夷夏之防」,相反在这种观念的刺激下,他们与苏州、江宁等地的士人一起,以文化为纽带,构建了江南庞大的遗民群体。清初的扬州,在经济上的地位又远非苏州、江宁等地所能比拟,因此如何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已成为清政府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清圣祖康熙在施政过程中,也积极表现出对儒家文化充满倾慕的姿态,以期逐渐化解满汉两族敌对的僵局。曹寅作为康
-
经注与诸子
研究专书学史,相关专著自当论列,较难处理的是散见于其他著作中的材料涉及面到底控制到多大。为把握不同著作间的内容相关度,笔者尝试利用中国传统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能提出“经注关系”与“诸子关系”的理论模型。尽管是以中国传统目录学的话语呈现的,但正如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适用于东亚,也适用于任何无文字社会,本文原则上也适用于非汉字文明。一、引子:从“五经四书”的经子架构谈起(一)儒家的经典体系主要有ldq
-
周公作诗传说的文化分析
两周秦汉文化史上,周公绝对称得上是一位箭垛式的人物,摄政、东征的辉煌政治业绩之外,系于其名下的文化成果颇多。马融、陆绩等以为《周易》之爻辞乃周公所作。《史记·鲁周公世家》云:“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继又谓其作《大诰》,作《嘉禾》,作《多士》,作《毋逸》,作《周官》,作《立政》等。《孔丛子》卷上云:“周公以成王之命作《康诰》,称述文王之德。”张揖《上广雅表》曰:“昔在周公,六年制礼以道天下,著《尔雅》一篇,以释其意义。r
-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道家文化形象
一、陈芸道家文化形象的内涵1、“姑射山仙子”般神韵气质道家的审美重自然天成,反对后天的修饰。陈芸的出场,很好体现了道家尚“真朴”的审美倾向:“时但见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这是沈复十三岁那年跟母亲回娘家,见到了从小青梅竹马的陈芸,她身上所流露出来的“真朴”之美,即刻便深深吸引了这位少年沈复,致使他在生命中的几十年后,还能清晰无误地回想起幼时的惊鸿一瞥:“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am
-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札记
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三十卷,解释古地名时,基本依据《括地志》一书。此书五百五十卷,是唐太宗时魏王李泰命萧德言、顾胤、蒋亚卿、谢偃、苏勖等共撰,以贞观十三年(639)大簿为依据,对全国地理山川作的详尽记录,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今已散佚,贺次君辑《括地志辑校》[1],即多据张守节《史记正义》辑得。但今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正义中有关《括地志》的字句,也存在一些讹误。今略举数则,加以订补,并就教于方家。1.《史记》卷二《夏本纪》:“既修太原,至于岳阳。”《正义》:《括地志》云:
-
石钟山散考
苏轼的《石钟山记》语言优美形象,叙事简洁条贯,议论要而不烦,是传诵不衰的文学名篇。从思想价值来看,作者不信成说而坚持实际勘察,这种求实求真的独立思考精神也为后辈学人树立了榜样。但如就石钟山的得名之因这个具体的考察结论而言,并没有超出他批评的郦道元和李渤的“声说”。其说之弊及其产生原因,下面就实际考察并结合有关史料加以考论:一、苏轼与石钟山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口东面湖口镇的两侧,北面峙于大江之边的名叫下钟山,南面滨临鄱阳湖的名叫上钟山。两山距湖口镇均一华里左右。《石钟山志》上合称为l
-
三余读书杂记二则
Ⅰ、引言战国荀子以十驾劝学,三国董生以三余读书,余少慕之,因仿钱大昕“十驾斋”,号书室为“三余斋”,名所作古籍读书笔记为“三余录”。既积岁月,笔记亦多。五年前,开始着手整理旧日笔记,越一载,仿徐仁甫《广释词》,以补订释词诸书者着成《古书虚词旁释》,已于2007年出版;又越三十月,仿王念孙《读书杂志》、卢文弨《群书拾补》,复以补订群书者着成《群书校补》,已于2009年年初交出版社。近二年来,着《群书校补(续编)》,已逾80万字。这里奉献
-
论“爱敬”是“仁”的核心
儒家说我们做人要做志士仁人,治理国家要实行仁政,待人接物要仁慈温厚。这些主张很令人向往,也许有人要问,仁到底是什么?或说二人为仁,或说忠恕距仁不远,而我根据自己所接触的资料及自己的一些认识,深感“爱敬”是“仁”的核心。一、对亲人的“爱敬”是“仁”的根基“仁”字按《说文解字》的意思是:亲也。从二人。即两人的关系应该像亲人一样。那么我们先看亲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亲人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夫妇、
-
《国语集解》订补(《鲁语》部分)
《国语》成书以来,东汉郑众、贾逵,魏晋王肃、唐固、虞翻、韦昭、孔晁等为之作注。唐宋以来,各家之注多亡佚,惟韦昭《国语解》存于世。北宋时,宋庠(字公序)曾整理《国语》及韦解,并作《国语补音》三卷,成为主要传世之本(公序本);又有仁宗明道年间所刊之本(明道本),清黄丕烈重刊之,并作校勘札记一卷。自清中期以后,明道本与公序本同为《国语》通行之本。清代学者校注《国语》者主要有:汪远孙《国语校注本三种》(《三君注辑存》、《国语发正》、《国语考异》)、董增龄《国语正义》、刘台拱《国语补校》、汪中《国语校文》、陈瑑《国
-
《七略》“互著”、“别裁”辩正
《七略》是汉代刘歆在父亲刘向死后,继承父业,校理群书,在刘向的《别录》和自己校书成果的基础上撰写成的我国第一部分类综合目录,类别详致,结构严谨,系统完整,对后世目录的编纂和目录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七略》中究竟有无“互著”、“别裁”这两种著录方法却历来存有争议,至今莫衷一是。笔者不揣简陋,力图澄清《七略》书中这一问题,推进人们对此的认识。一、“互著”、“别裁”正名首先,我们明确一下“互著
-
由“一心开二门”到“存有三态论”
“一心开二门”是大乘佛教的一个重要观念,牟宗三认为这一观念不仅在佛教内部具有普适性,而且在佛教以外也具有普适性,故可以作为一个“公共模型”来使用。因此,牟宗三借用这一模型建构了一个儒家式的“一心开二门”体系:“良知”为本体,它既可开出本体界,成就了“无执的存有论”;亦可开出现象界,成就了“执的存有论”。显而易见,这一理论对于传统儒学来讲是一种理论新创,故对于儒学在
-
南宋藏书家井度考略
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是一部重要的目录文献。据相关研究表明,公武以藏书家井度赠书为主要依据,并且在自己藏书的基础上,除其重复,写成此书而名传千古,但井度其人却湮没史海,不为人知。笔者试根据史料,大致勾勒他的生平行实。井度字宪孟,号南阳公。按:《直斋书录解题》卷八《晁氏读书志》云:“昭德晁公武子止撰。其序言得南阳公书五十箧,合其家旧藏得二万四千五百卷。……南阳公未知何人,或云井度宪孟也。”[1]淮宁人,井亮采之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
-
明清之际“西学中源”
在中国古代数千年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基于“厚德载物”理念而产生的包容精神,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壮大,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也是传统文化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重要原因。这种包容精神,不仅体现在中国境内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吸收,而且还反映在中华传统文化对外域文明的吸纳与融会。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西文化交流的高峰时期。以传教士为媒介的西方异质文明的传入,为中国士大夫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促使他们去了解西学,认识西
猜你喜欢的书
哲学与现象学
舍勒思想的确立是受胡塞尔现象学激发而作的《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此书是与胡塞尔《逻辑研究》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鼎足而立的现象学三大经典之一,实际构成了从《逻辑研究》到《存在与时间》的思想轨迹。针对康德之形式先天论,舍勒试图论证“情感先天论”,认为情感是个体生活及其伦理行为的基本质料。不同于胡塞尔,舍勒强调,现象学是实事的现象学,走向生活世界、尤其是生活世界的伦理现象。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爱尔兰小说家詹姆士·乔伊斯的自传体小说。描写一个出身于中产阶级的爱尔兰青年从童年到20年后离开爱尔兰的生活片断。斯蒂芬·迪德勒斯在都柏林天主教和民族主义的环境中渡过童年,长大以后,逐渐认清了民族主义的狭隘和欺骗性,他曾一度迷恋天主教丰富的传统精神,但爱尔兰天主教同样渺少、庸俗。在海边的一瞬间经历使他感悟到艺术追求的博大,只有它才能使他的精神和肉体和谐,才能使他超脱于周围环境的平庸,他最终选择了远走他乡,追求艺术。主人公生活片断由一个总结构原则联系在一起: 作者只选人那些与他最后走上创作道路有关的因素。小说分为五章,每章都以主人公的胜利而告结束 (受鞭罚后斯蒂芬证明自己无辜; 在妓女怀抱中得到慰藉; 在圣洁,典雅的宗教气氛中的兴奋; 感悟到自己创作才能时的狂喜; 准备动身去法国时的决心)。但每章都是在平常、压抑气氛中开始。第三人称叙述的间接性使一种讽刺和移情作用成为可能。斯蒂芬是小说的绝对中心,其它所有人物都是因在他成长过程中与他相关而存在。在一定意义上,《肖像》又是一部心理小说,它表现了主人公心理、精神的发育成长。乔伊斯在小说现实主义基础上,适当地采用了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意识流创作技巧,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乔伊斯又是一位摹仿大师,摹仿在小说中构成了与主题相适应的风格变幻基础,从开始时婴孩的呢喃儿语,到小学生幼稚客观的语言记录,牧师大段布道摹仿纽曼,找到艺术灵感时又采用了培特风格,大学中和朋友们关于美学问题的长篇讨论又摹仿19世纪末自然主义小说的风格。
医寄伏阴论
温病著作。二卷。清·田宗汉撰。刊于1888年。田氏认为时行伏阴有似霍乱而实非霍乱。遂详论此病,辨析伏阴与霍乱之区别,列述其原病、变症、死候、禁令、瘥后等情况,说理明晰,有独到见解,可以启迪后人。书中还摘取《伤寒杂病论》中与伏阴症同属一派的阴病条文作为此类并观,末附舌鉴图25帧。现有初刻本《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春脚集
方书。清孟文瑞辑。四卷。文瑞字荇州,泃阳(今属河北)人。嗜岐黄之术,每遇良方必录而藏之,或家传,或旁搜博采,剂之大小不一,分量轻重不等,但必求其验。历三十余年,按人身不同部位所患病症分类编成此书,其不足者,以谢五堂所藏之《回生集》、《经验集》之方补之。全书约三万余字。成书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取“爱民恤物”者为“有脚阳春”之典,故名。卷一至卷三,分为头、目、咽喉、舌、牙齿等十七部,分列治疗该部疾患之方。卷四,分内、妇、幼、外科随录四部分。共载方约四百八十余首。每部下皆有论述,阐明其生理、病理,言简意赅。次选方剂,其方大多简要,药物易得,切实可用。少则一、二味,多则数十味。纲目清楚,查阅方便,为救急便用之书。可供临症参考。有道光二十六年潞河谢金声刊本,光绪十六年(1890)善成堂刊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诸法勇王经
刘宋罽宾国沙门昙摩蜜多译,佛在竹林,有新出家比丘问毕报施恩事?佛以入僧数,修僧业,得僧善利,三法答之。次问发大乘心而出家者,具三法否?佛言,不在三法。比丘三致疑问。佛三止之。次放白毫相光照大千界,集诸大众。舍利弗复致三请,佛为说阿耨达池喻,广显发心功德。谓无人能报恩者,唯除漏尽,及发大心耳。次较持经功德,及为发心者说性空法。魔军落地,佛亦敕其持经。
中本起经
凡二卷。东汉昙果、康孟详合译(一说康孟详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册。记述释迦成道后教化之事迹。计有转法轮品、现变品、化迦叶品、度瓶沙王品、舍利弗大目揵连来学品、还至父国品、须达品、本起该容品、瞿昙弥来作比丘尼品、度波斯匿王品、自爱品、大迦叶始来品、度奈女品、尼揵问疑品、佛食马麦品等十五品。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