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从“田园之志”到田园文学   

    文征明楷书《归去来兮辞》 资料图片张衡(78年—139年)的《归田赋》被当成第一篇写田园的作品来看待,但这里有个疑问:何以张衡之前三百来年的汉代文学竟丝毫不见田园文学的踪影,而张衡为什么就能写出《归田赋》来?问题可能就出在“归田”二字上。田园文学的产生,需要有田园(土地),有文学,有文学家(这些汉代都具备),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还缺少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对田园的兴趣,对田园的审美。只有对田园发生了兴趣,且以审美的眼光去观照田园的时候,才会有田园文学的产生。考

  • 《五藏山经》记述的地域及作者新探   

    《五藏山经》是今传本《山海经》的前半部分,简称《山经》,本来是一部独立的著作,是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在校理古书时,将它和《禹本纪》合在一处,题名《山海经》的[1]。历来研究《山海经》者很多,对《山经》的争论也纷纭复杂,特别是其著作的地域和记述的地理方位,诸说不一。就其著作的地域而言,顾颉刚认为是秦人的作品[2],蒙文通以为是巴蜀人的作品[3],袁珂以为是楚国或楚地的人所作[4]。其记述的地理范围,一般认为是在豫西、晋南和陕中地区,茅盾、郑德坤、顾颉刚、谭其骧及日本学者小川琢治诸家基本都主此说。但要真拿《山经

  • 屈原“九章”作品排序问题浅解   

    “九章”是屈原《离骚》、《九歌》、《天问》等之外的九篇作品的合称。其名称来历有二说:一则王逸认为:“章者,著也,明也。言己所陈忠信之道甚著名也。”(《楚辞章句》);二则朱熹认为: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按:当指刘)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按:亦非一地之言)也(《楚辞集注》)。王逸之说是毫无根据的。完全是自己的主观臆想。其原因亦有二:一是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中的相关叙述,表明在刘向之前尚未有ld

  • 李纨形象解读   

    凡读《红楼梦》者,很少有人在初读时对李纨产生深刻的印象。在人们的头脑中,李纨的形象似乎再清楚不过了,她是“槁木死灰”,是封建淑女,是标准的节妇,是妇德妇功的化身。对于这样一个人物,人们似乎觉得没什么要说的。历年来,研究《红楼梦》者不计其数,作品亦是如此,但以李纨为研究对象的作品却少之又少即是明证。在研究当中由于惯性使然,使得一些人对她产生了许多怀疑:有人对李纨的十二钗位产生了怀疑,甚至有人对其人格产生了怀疑。于是有了李纨藏奸,更有甚者,用佛洛依德理论寻求其性意识等等。其实细细品味,

  • 近代词学阅读书目   

    词集词选类:严迪昌.近代词钞.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王昶.清词综.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丁绍仪.清词综补:国朝词综补.北京: 中华书局, 1986叶恭绰.全清词钞.北京:中华书局,1982陈乃干.清名家词.上海:上海书店,1982钱仲联.清八大名家词集.长沙:岳麓书社,1992张宏生.清词珍本丛刊.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近代词选三种,台北:世界书局,1962王瀣.清词四家录,扬州市: 广陵书社, 2003.郑文焯.樵风乐府.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王鹏.半塘定稾.上

  • 词牌索引   

    词牌,即填词所用的曲调。最初的词,都是配合音乐来歌唱,有的按词制调,有的依调填词,曲调的名称即词牌,一般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后来主要是依调填词,曲调和词的内容就不一定有联系,而且大多数词都已不再配乐歌唱,所以各个调名只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定式。【阿那曲】词牌名。又名《鸡叫子》。【安公子】词牌名。唐时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双调,有80、106字诸体。【暗香】词牌名。又名《红香》、《红情》、《晚香》。宋姜夔自度曲,见《白石道人歌曲》。词咏梅花,因林逋《山园小梅》诗"暗香浮动月黄昏"句,取为调名

  • 《三国》刘蜀后期人物三论   

    长期以来,在《三国演义》的众多人物形象中,除曹操之外,人们主要致力于对刘蜀集团人物的研究;而在刘蜀集团人物中,研究最多的则是诸葛亮、关羽、刘备、张飞等创业和立国阶段的人物。这与《演义》的整体构思相合,因而是合理的。不过,对刘蜀后期人物关注过少,毕竟还是一个缺点。本文特拈出其中几个重要人物,略加论析。一、阿斗——庸主的典型《三国演义》中的蜀汉后主刘禅(乳名阿斗),在位四十一年(223-263),先有千古名相诸葛亮主持大局,后有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文武贤臣尽心辅佐,但他却一直浑浑噩

  • 再论曹操形象   

    在汉末三国时期的众多人物中,历史贡献最大,同时又是历代评价争议最多、分歧最大的,首推曹操。而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艺术形象中,内涵最复杂,并一再引起争议的,也是曹操。一、汉末三国最杰出的人物历史上的曹操(155—220),是东汉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出身豪门,其父曹嵩官至太尉;年轻时便机警而有权术,被当时名气很大的人物评论家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镇压黄巾军中,他初露头角,历任骑都尉、济南相、典军校尉;在天下大乱时,他更是大显身手,由东郡太

  • 晚清士绅的文化权力与政治   

    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简称《新陈代谢》)探讨了晚清随着列强的入侵,城乡社会结构发生了转变,并专门探讨了地主阶级的分化。[1]从陈先生文中“地主阶级”的指称对象来看,主要指的是官僚士绅知识分子,应此,其所指不是地主集团,而是士绅集团。①士绅一般通过科举考试或相关渠道获取一定功名或身份,以遵守儒家道统为基本道义要求。有人认为士绅仅仅指在野的儒家知识分子。[2]本文认为,士绅应该包括在野的儒家知识分子以及为官的儒家知识分子,两者都以通过科举考试获取相应身份标识,不管在何

  • 浅谈穿越小说   

    近几年,穿越小说横行天下。不管是网络上,还是在出版商眼里,穿越小说已经成了一块香饽饽。 2007年《中国青年报》上刊登过一篇文章,文章开头作者丁运时就说:今夏最时尚的读物是什么?不是风生水起的讲坛类通俗历史读物,也不是刚刚掀起波澜的以盗墓为题材的鬼神类小说。当下最时尚的是一种称之为“穿越小说”的读物。有人甚至声称:“网络阅读,不知道‘穿越’的人已经过时了。”“穿越小说”眼下已成为各大原创文学网站

  • 论陈宫   

    在《三国志通俗演义》那色彩缤纷的人物谱中,陈宫是一个来去匆匆的角色。从卷一《曹孟德谋杀董卓》则开始,到卷四《白门曹操斩吕布》则为止,他出场的次数并不算多,就像一颗流星,在深沉的苍穹中倏然划过,又遽尔陨落。然而,他留给读者的印象却相当鲜明而深刻。罗贯中是怎样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在他身上寄托着怎样的创作意图和美学意义?让我们来探寻一番吧。一在《三国志通俗演义》所描写的那个英雄辈出,谋臣如云,猛将如雨的艺术舞台上,陈宫凭什么在亿万读者心目中占有一席地位?读罢《演义》有关他的全部描写,人们印象最深的主要有这样三点

  • 世纪课题:关于《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三国演义》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然而,一些重要而又是基本的问题,至今尚未解决。《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问题,就是这样的一个“世纪课题”。一明清两代,尽管《三国演义》流传甚广,影响极大,但人们对它的成书年代并未作过认真的研究。一些学者在他们的笔记杂著中提到《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时,往往根据传闻,或称其为“南宋时人”(如明代嘉靖年间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清代雷琳等的《渔矶漫钞》则转贩其说),

  • 《陕西行都司志》存佚考   

    都司卫所为明代地方军事机构,在不设府、州、县的地区也兼理民事,具有行政职能,为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组成部分。终明一代,先后设立5个行都司,即山西行都司(洪武八年置)、福建行都司(洪武八年置)、四川行都司(洪武二十七年置)、湖广行都司(成化十二年置)和陕西行都司。陕西行都司于洪武七年(1374)设于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市),原名西安行都卫,翌年改为陕西行都司(全名为“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洪武九年(1376)罢撤。洪武十二年(1379)在庄浪(今甘肃省永登县)恢复其建制。洪武二十六年(1

  • 《〈琵琶行〉并序》寓意发微   

    “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与元九书》)的《〈琵琶行〉并序》,是白居易 “因琵琶以托兴”(明人周敬、周珽辑《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的大痛长恨的流吐倾泄。诗人 “感商妇之飘流,叹谪居之沦落”(清人史承豫《唐贤小三昧集》),所以“其意微以显,其音哀以思,其辞丽以则”。(《唐宋诗醇》赏评认定《〈琵琶行〉并序》)诗以曲达之情辞,精妙之兴感,宛转周详地传递寄寓着诗人“别有幽愁喑恨生rdqu

  • 梅花岭记文考释   

    一《鲒埼亭文集》[1]中有《梅花岭记》一文。梅花岭记为史忠烈,即史可法的衣冠冢。江都之役,兵败城陷史可法被执,“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史可法宁死不屈,英勇就义。“出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其部下史威德欲得其尸,然终不可,乃以其衣冠葬于梅花岭。后人全谢山作《梅花岭记》,以表彰忠烈。《梅花岭记》中有:“或曰:‘城之破也,有

  • 同治年间甘肃地区堡寨作用述论   

    同治年间陕甘回民大起义期间,陇右大地成为重要战场。西北大地主要“存在着三种势力,即回民军、清军和汉族流民队伍”[1]。另有将同治年间甘肃地区的势力划分为“头号回,二号勇,三号即难民也”[2]。回民军、清军、汉族民众这三种势力为维护各自利益,纷纷择险要之处修筑堡寨,希望藉此来捍卫自身利益,从而形成回堡、民堡①和军堡三类堡寨。对同治年间陕甘回民大起义中甘肃地区三类堡寨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该次回民大起义的性质、各种势力的斗争情况、起义影响等问题的认

  • 论女娲、姜媛神话的文学书写   

    古代神话为文学所书写,理论上讲应开始于文学形态的成熟和文学意识的自觉之后,这样中国对古代神话的文学书写至少应在魏晋“文学自觉”之后。事实上,即使是在严格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大学中文学科中,《诗经》、《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史记》等著作也经常被看作文学文本的,这些文本中即有对古代神话的集中书写。那么神话的文学书写就应从周秦时期算起。美国学者西奥多·加斯特《神话与故事》指出,神话在人类历史上依次呈现为四个阶段:原始阶段、戏剧阶段、礼拜仪式阶段和文学阶段,

  • 试论《满江红》确为岳飞所作   

    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填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满江红》词,这就是:满江红·述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一、赏析岳飞(11031142年),是南宋爱国名将,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宣和四年(1122年)应募从军守边,其后在抗金战斗中屡立战功,官至枢密副使。该《满江红》是一首传诵千古的爱国名

  • “艳遇”原型的经典模式   

    ——金圣叹批《西厢记》“惊艳”一折细读金圣叹批《西厢记》[1]共五卷二十折。卷一第一折为“惊艳”,写张生、崔莺莺之相遇,是西厢故事基础,也为“艳遇”文学原型提供了经典模式。《易经》有“利见大人”,即“见大人而利”,代表着因“见”而发生某种改变的原初观念。《山海经》中,“遇见”为人与异物的交感方式之一,如:“

  • 薄太后“配食”高庙与光武晚年政局   

    大凡论及头顶“中兴之君”、“定鼎帝王”两项桂冠的光武帝刘秀晚年政局者[1],多诟病其“宣布图谶于天下”、马援冤案及废郭后易太子等事[2],很少有人注意到光武帝退吕进薄改配高庙一事。事实上,光武帝改配高庙一事,不仅有着极深的政治内蕴,而且反映出光武晚年政局之实状。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不妥之处,祈望指教。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3]古代王朝的国家祭祀对维护统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诚如王柏中所论,国家祭祀在政治上

  • 墨子智慧与当代人心灵成长   

    一、向墨子借智慧:当代中国人的选择如果说中华文化是现代中国人的生命母体,那么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思想与精神则是我们长大成人的文化血液。春秋战国是中华民族长大成人的阶段,是我们的思想最鲜活并茁壮成长的阶段,那个时候出现了让我们自豪的诸子百家,我们的民族心理尤是成熟起来,建构起中华民族的心理地图。至今,我们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心理、情绪、行为仍游走在这个巨大而繁复的地图上。春秋战国形成的儒、墨、道、法等几大思想体系中,最具影响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仍在规范着我们的现实人伦秩序的当首推儒家,其进退自如的人生态度最让知识

  • 解读《道德经》中的自由思想   

    前言中国哲学具有不同于西方哲学的言说方式,其语言具有强烈的暗示性,不像西方哲学那样用及其精细的表述。这个特点一方面导致了后人在文本意思的理解上的异见纷呈、莫衷一是,种种注解版本层出不穷,给中国哲学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另一方面也使其具有言之不尽的无穷内涵,为后人的继承和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在后人的不断注解下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道德经就是这样的一部哲学巨著。道德经言语相较于其他中国哲学文本更具暗示性,甚至连文本也没有统一的版本。对于纷杂的版本所带来的问题,倘若考据起来,不知要考据到何年何月。考据不是笔者

  • 杜甫与李贺的“咏马诗”比较   

    引言在中国古代,不论是车骑交通、狩猎、攻战,都离不开马。马的强壮与否和拥有数量的多少往往成为衡量国力财力的重要标志。早在《诗经》时代,马就开始出现在了文学的视野中,如《小雅·车攻》的‘萧萧马鸣,悠悠旆旌’,雄俊健朗的良马以他一声长鸣奏响了英雄的乐章。之后,周穆王的“八龙之骏”、西楚霸王的“乌骓”雄风、汉武帝的“天马”吟咏……翩翩良

  • 试解秦俑主帅之谜   

    秦始皇兵马俑中,不见大军主帅的俑像,论者有不同的说法,但都很难令人信服。笔者认为秦俑大军必有主帅,而且主帅必坐镇军中。本文试图从古籍记载及兵马俑坑的残留遗迹中,对秦俑主帅之谜,寻求出一个合理的解答。秦始皇兵马俑大军之中,不见三军主帅,原因何在,至今尚无定论。论者对此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这是秦始皇的军队,秦陵地宫内的秦始皇就是兵马俑大军的主帅。二、秦始皇尚未指派大军主帅。三、三号坑之西,有一贵族大墓,大墓墓主就是主帅。这三种说法,都很难令人信服。秦俑大军虽是秦始皇的军队,但他身在地宫之内,无论如何,这支军

  • 浅析《诗经·齐风》与东西周地域文化   

    在《诗》三百篇中,最能体现西周、春秋时期区域文化色彩的自然首推《国风》。无论从其产生和收集的地域,还是它们在音乐和诗歌艺术形式上的表现,都代表着各自生产领域,表现着较为强烈的地域色彩。这一点,古人也早就注意到了。如在内容上,《郑风》和《卫风》多情歌,多言男女之事,《陈风》多靡靡之乐和巫鬼的舞诗,多神秘梦幻,《秦风》则多金戈杀伐之音,粗犷强悍。而《齐风》为《诗经》十五国风中姜姓部族的风歌,《齐风》中女子对爱情幸福的追求上表现大胆而热烈、齐地的尚武精神以及物质生产力极其先进等。《齐风》中各诗篇所表现出来独特的

猜你喜欢的书

哲学与现象学

哲学与现象学

舍勒思想的确立是受胡塞尔现象学激发而作的《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此书是与胡塞尔《逻辑研究》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鼎足而立的现象学三大经典之一,实际构成了从《逻辑研究》到《存在与时间》的思想轨迹。针对康德之形式先天论,舍勒试图论证“情感先天论”,认为情感是个体生活及其伦理行为的基本质料。不同于胡塞尔,舍勒强调,现象学是实事的现象学,走向生活世界、尤其是生活世界的伦理现象。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爱尔兰小说家詹姆士·乔伊斯的自传体小说。描写一个出身于中产阶级的爱尔兰青年从童年到20年后离开爱尔兰的生活片断。斯蒂芬·迪德勒斯在都柏林天主教和民族主义的环境中渡过童年,长大以后,逐渐认清了民族主义的狭隘和欺骗性,他曾一度迷恋天主教丰富的传统精神,但爱尔兰天主教同样渺少、庸俗。在海边的一瞬间经历使他感悟到艺术追求的博大,只有它才能使他的精神和肉体和谐,才能使他超脱于周围环境的平庸,他最终选择了远走他乡,追求艺术。主人公生活片断由一个总结构原则联系在一起: 作者只选人那些与他最后走上创作道路有关的因素。小说分为五章,每章都以主人公的胜利而告结束 (受鞭罚后斯蒂芬证明自己无辜; 在妓女怀抱中得到慰藉; 在圣洁,典雅的宗教气氛中的兴奋; 感悟到自己创作才能时的狂喜; 准备动身去法国时的决心)。但每章都是在平常、压抑气氛中开始。第三人称叙述的间接性使一种讽刺和移情作用成为可能。斯蒂芬是小说的绝对中心,其它所有人物都是因在他成长过程中与他相关而存在。在一定意义上,《肖像》又是一部心理小说,它表现了主人公心理、精神的发育成长。乔伊斯在小说现实主义基础上,适当地采用了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意识流创作技巧,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乔伊斯又是一位摹仿大师,摹仿在小说中构成了与主题相适应的风格变幻基础,从开始时婴孩的呢喃儿语,到小学生幼稚客观的语言记录,牧师大段布道摹仿纽曼,找到艺术灵感时又采用了培特风格,大学中和朋友们关于美学问题的长篇讨论又摹仿19世纪末自然主义小说的风格。

医寄伏阴论

医寄伏阴论

温病著作。二卷。清·田宗汉撰。刊于1888年。田氏认为时行伏阴有似霍乱而实非霍乱。遂详论此病,辨析伏阴与霍乱之区别,列述其原病、变症、死候、禁令、瘥后等情况,说理明晰,有独到见解,可以启迪后人。书中还摘取《伤寒杂病论》中与伏阴症同属一派的阴病条文作为此类并观,末附舌鉴图25帧。现有初刻本《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春脚集

春脚集

方书。清孟文瑞辑。四卷。文瑞字荇州,泃阳(今属河北)人。嗜岐黄之术,每遇良方必录而藏之,或家传,或旁搜博采,剂之大小不一,分量轻重不等,但必求其验。历三十余年,按人身不同部位所患病症分类编成此书,其不足者,以谢五堂所藏之《回生集》、《经验集》之方补之。全书约三万余字。成书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取“爱民恤物”者为“有脚阳春”之典,故名。卷一至卷三,分为头、目、咽喉、舌、牙齿等十七部,分列治疗该部疾患之方。卷四,分内、妇、幼、外科随录四部分。共载方约四百八十余首。每部下皆有论述,阐明其生理、病理,言简意赅。次选方剂,其方大多简要,药物易得,切实可用。少则一、二味,多则数十味。纲目清楚,查阅方便,为救急便用之书。可供临症参考。有道光二十六年潞河谢金声刊本,光绪十六年(1890)善成堂刊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诸法勇王经

诸法勇王经

刘宋罽宾国沙门昙摩蜜多译,佛在竹林,有新出家比丘问毕报施恩事?佛以入僧数,修僧业,得僧善利,三法答之。次问发大乘心而出家者,具三法否?佛言,不在三法。比丘三致疑问。佛三止之。次放白毫相光照大千界,集诸大众。舍利弗复致三请,佛为说阿耨达池喻,广显发心功德。谓无人能报恩者,唯除漏尽,及发大心耳。次较持经功德,及为发心者说性空法。魔军落地,佛亦敕其持经。

中本起经

中本起经

凡二卷。东汉昙果、康孟详合译(一说康孟详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册。记述释迦成道后教化之事迹。计有转法轮品、现变品、化迦叶品、度瓶沙王品、舍利弗大目揵连来学品、还至父国品、须达品、本起该容品、瞿昙弥来作比丘尼品、度波斯匿王品、自爱品、大迦叶始来品、度奈女品、尼揵问疑品、佛食马麦品等十五品。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