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官书和私记:尤应重视的文字史料
历史一去不返,今人要了解过去,只能依靠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实物遗迹以及口头传说等,这些可统称为史料。可以说,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在各类史料中,文字史料是数量最多、包罗最广和内容最丰富的,治史者尤应高度重视。这里专就文字史料略加阐述。随着历史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展,由政治史拓展到经济史、社会史、思想文化史等,文字史料的类别也越来越多,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官府文书和私家记载两大类。今天看,可归入官书这一大类的有:政府档案、起居注、日历、实录、正史、诏令、谕旨、奏议、政书、方略、法规、则例、公报、调查报告、会议记
-
《乐记》之“乐”音义辨
今传本《礼记》有《乐记》一篇,尽管人们对于其成书于何时有不同意见,但它总结了先秦儒家对于礼乐文化尤其是乐文化的看法,却是大家的共识。这点只要通读《论语》,看看荀子的《乐论》,就不难明白。然而,当我们阅读这一传统文献的时候,首先便碰到一个问题:《乐记》之“乐”该读何音释何义呢?人们也许不假思索就能回答:《乐记》之“乐”不就是“音乐”之“yuegrave;”吗?其实,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
中国路径:谁在亲亲?
自古以来,中国人形成了种种血缘群体,无论是氏族或宗族,还是大小不等的家庭,皆崇尚亲亲之道。推而至于国家、天下,乃至天地万物,莫非亲亲之体现。故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可见,对于古人来说,亲亲不仅是一般血缘群体的基本准则,而且成为遍及宇宙的普遍法则。换言之,不仅我对父母、兄弟、妻子要讲亲亲,此为孝弟慈爱;而且,推至君臣、朋友、长幼之间,亦当讲亲亲,此为恭友仁忠;至于天地之间,则为民胞物与。可见,亲亲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与之相对,则为尊尊的原则。大概在任何群体中,不同人
-
史文功力在笔端
史学是人文学科中历史最悠久、知识最密集的学科,它涉及人类生存发展的广阔领域,天文地理、文治武功、士农工商、文采风流、生产经济、物性事理、风俗民情、修身节操,无不罗列其间。这样一门丰富多彩的学问,又如何在笔下抒写,让更多读者分享史家的研究成果?这是史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因为丰富的知识、深刻的思想,只有诉诸文字或口头表达,才能发挥社会功效,所以表达能力是研究者的基本能力。古话说:“虽云灵府生智慧,要且功夫在笔端。”写史要有行文的功力,流畅地表述见解,生动地描绘历史过程。这不仅要有文学功底
-
《金瓶梅》:第一部美食百科全书——兼论食的等级
“食色,性也。”这是中国亚圣孟子转述告子的语录。按照近代治《论语》《孟子》的学者杨伯峻先生的理解,“食色性也”,即“饮食男女,这是本性”。此处,饮食居其前,男欢女爱居其后。为何,因为,食物是人这一生命个体得以维持的原初需求,只有这一原初的需求得到维持或满足后,生长、思考、劳作、求偶、婚娶、理想、野心、礼祀等才有可能成为事实。因此,告子的这一表白,反映出古人于人自身的重要认知。也就是说,谈食(当然也包括谈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或者远比
-
“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
庄子(约前370-286)与孟子(约前372-289)皆战国中期人,二子并世,与齐宣王、梁惠王同时。庄子为宋国蒙人,然其学脉在楚,学界称之为“宋人楚学”;孟子则属于邹国人,与孔子籍里鲁国相邻,其自称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后世遂以“邹鲁之士”代称儒家。宋国与邹国距离不远,同为思想巨擘的二子却在各自著作中互不道及,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学术公案。明人焦竑指出,“老之有庄,犹孔之有孟也”(《庄子翼》),庄、孟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庄子发
-
“临川四梦”的独特意趣
汤显祖的四部传奇杰作《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并称“临川四梦”。“四梦”流传了四百多年,如今在戏曲舞台上再一次大放光辉。几家昆剧团已经把“四梦”加工整理,呈现在当代观众面前。汤显祖的“临川四梦”都是根据前人的小说改编的,但是在把它变成传奇剧作时,汤显祖有自己独特的发现与发明,对小说原作的主题有新的阐释,对小说中的人物有新的增补。这一切都是从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出发的。汤显祖是“意气慷慨,以
-
李白的咏月诗为何这么多?
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在《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一书中说:“在李白的作品中,以某种形式吟咏月亮的差不多占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笔者根据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的《李太白全集》统计,李白以某种形式吟咏月亮的诗篇有340首,在其全部诗作中所占比例约为三分之一。李白之所以喜爱月亮,大概有三种原因:其一是性格品质决定。诗仙豪爽、倜傥;月亮光明、透彻,这两者是契合的。其二是生活习惯决定。李白家境优裕,有夜生活习惯。《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自金陵泝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
-
道教典藏《方壶外史》详细介绍
《方壶外史》道教东派内丹炼养丛书。九卷。明陆西星撰。成书于明隆庆间。陆西星,字长庚,号潜虚。生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卒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扬州兴化县人。因九次乡试,均未得中,遂弃儒从道,为方外之游,数遇异人授以真诀。以其潜心修真,自言于嘉靖丁未感吕祖洞宾降临其北海草堂,相居二十余日,亲授其丹诀。于是将授受之事写成《宾翁自记》、《道缘汇录》。此后广收门徒,开创内丹东派。平生著述有《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黄帝阴符经测疏》、《老子道德经玄览》、《周易参同契测疏》、《参同契口义》、《崔公入
-
章太炎论经子关系
经子关系与经史关系都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命题,章太炎对这两个命题均有所论述,然学界研究较多的是章氏对经史关系的认识,他对经子关系的思考,学者关注甚少。在此,我们选取三个问题来讨论,希望能起抛砖引玉之效。首先,史学与哲学。晚清因回应东渐之西学的冲击,传统学术在转型中发生了知识门类的分化,出现了依循西方现代学术规范而进行知识分科的现象。那么,四部类目中哪些可转化为史学,哪些可转化为哲学呢?章太炎结合经子关系来思考这些问题。他在《诸子学略说》一文中,从宏观的视角来定义经学与子学的知识性质,提出“
-
是苏轼不懂天文,还是我们不解风情
——七月既望读东坡《前赤壁赋》有感【作者简介】刘骏,上海人,学历复旦大学古典文献学研究生。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七月既望,被贬黄州的苏轼在游长江赤壁古战场后,写下了千古绝唱的佳作《前赤壁赋》。这篇文章很早就收入高中课本,可以说我们很多人都是读着这篇文章长大的。文章开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点明了游玩的时间和人物。继云“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
-
学人解读苏轼:名花苦幽独
宋元丰二年(1079),苏东坡遭“乌台诗案”,流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春,寓居定惠院,作《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等诗数首,其中《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以下简称《寓居定惠院海棠》)一诗颇受文人好评,可谓流寓文学的经典之作,其诗云: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
穿越“孟母教子”的故事丛林
母亲与哲学看起来毫不相干,但在哲学与政治的比较中,却是另外一番境况:政治是外在的,哲学是内在的;政治是现实的,哲学是想象的;政治是欲望的,哲学是心灵的……更形象地说,政治无异于我们的父亲,哲学无异于我们的母亲。从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看,政治多为史学素材,史学注重客观;哲学多为经学内容,经学倾向阐释。所以,经学时代,曾国藩提出“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家书》卷3《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后经学时代,91岁的冯友兰1986年3月写下了ldq
-
忠孝仁义与汉代法制的建构
儒家伦理与汉代法制的融合,主要基于忠孝仁义的伦理体系。探索儒家伦理与汉代法制融合的原理,揭示中华法系形成时期所呈现的伦理法律化与法律伦理化的独特意蕴,诠释中国传统伦理法在社会秩序建构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对于解决好协调道德与法律的资源性难题,创新、发展中国特色伦理政治与法律文化,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忠孝仁义是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伦理规范体系。儒家以仁孝互释建立了以血亲之爱为基础的仁孝一体观。仁的亲亲原则表现在家庭伦理中就是孝道,父子关系是人伦之
-
张载如何“继绝学”
“为往圣继绝学”是张载使命意识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在表达其学术使命的“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是使命意识的哲学内涵,“为生民立命”是使命意识的政治内涵,“为万世开太平”是使命意识的社会内涵的话,那么,“为往圣继绝学”则是张载使命意识的文化、学术内涵。要理解“为往圣继绝学”的意蕴,首先要了解“往圣”与“
-
玉函山房輯佚書八十卷目录
一卷附三十一卷[清]马国翰辑 光绪九年 长沙嫏嬛館补校刊 (一)经编易类.第一帙卷一 连山一卷坿诸家论说 归藏一卷坿诸家论说 周易子夏传二卷 [周]卜商撰周易薛氏记一卷 [□]薛虞撰蔡氏易说一卷 [汉]蔡景君撰 经编易类.第一帙卷二 周易丁氏传二卷 [汉]丁宽撰周易韩氏传二卷 [汉]韩婴撰周易古五子传一卷 周易淮南九师道训一卷 [汉]刘安撰周易施氏章句一卷 [汉]施讐撰周易孟氏章句二卷 [汉]孟喜撰周易梁丘氏章句一卷 [汉]梁丘贺撰 经编易类.第一帙卷三 周易京氏章句一卷 [汉]京房撰费氏易一卷 [汉
-
清儒名字训诂撷谈
清人的训诂考据之学讲究无征不信、实证不诬,力求在充分占有可靠材料的基础上作判断、下结论,显现出了敦朴严谨的学风。为获得大量可用的训诂材料,清儒广开路径,旁求博讨,甚至连古文献中的人名资料亦勤加搜采。由此,依据名字之义考求古训、裁正疑误也成为清儒常用的一种训诂考据方法。在清儒看来,古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往往有一定的联系,或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或相因相关。惠栋《九经古义》卷一六说:“《仲尼弟子列传》云:‘巫马施字子旗。’…he
-
孔子思想体系
一、《论语》中的基本概念道我们都知道万有引力,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客观存在着。月亮绕太阳运行,流星闪亮地划过夜空,扫帚星拖着壮观的尾巴,苹果落地,水的流动,人跳起来想飞却落回地面,这些不同的表现都是万有引力作用的结果。卫星上天、飞机飞行,都必须遵循它的规律,不遵循它,就不能正常运行,它也属于宇宙自然之道或叫天道。日出日落、月圆月亏、春去冬来、万物生生不息,先民们虽不知道万有引力,但从这些现象想到必有某种天道在背后起作用。那么,天道又是怎样对权力的更替、邦国的兴亡、族群的延续等等产生影响的呢?人应当怎样做才
-
老子其姓其名其人推测
关于老子,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给出了三个说法:(1)“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
中国素食传统的国学蕴涵
素食在中国有深厚的传统。《墨子》记载:“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清人孙诒让注:“素食,谓食草木”。素食又称“蔬食”,《礼记》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东汉郑玄注:“草木之实为蔬食”。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以及整个东亚,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舌尖之上是对美的品味,舌尖之下是文化精神的倾向。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蕴涵,
-
“青云”考论
从今天可见的可靠文献记载看,“青云”最早见于屈原《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王逸注:“言日神来下,青云为上衣,白霓为下裳也。日出东方,入西方,故用其方色以为饰也。”青是古人所谓五正色(青、赤、黄、白、黑)之一,按照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东方属木,其色为青,西方属金,其色为白。所以王逸注“青云”“白霓”,认为ldqu
-
“建安风骨”之流变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社会发展、时局变迁对文学理论、审美风尚、文学题材与内容、体裁、形式乃至文人心态、文坛现象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所谓“风动于上,波震于下”者也。本期围绕这一中心编发了3篇论文。“建安风骨”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自其产生以来,受到历代诗人和理论家的重视,而其内涵则随着时局的变迁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王洪琛的《“建安风骨”之流变》,不仅揭橥了这一理论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及由汉魏至唐以
-
道家处世之道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关于处世之道的内容。刘歆指出,人际交往是“人道之本始,纪纲之大要”,有人际交往就会思考如何交往,因而古代众多思想家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处世之道。其中,道家以站在世俗之外的心态冷眼旁观,体会俗世种种,滋生出独特的处世智慧。道家既有指导实际生活的经验性方法、技巧,也有待人接物的理论性原则、价值,更有超越实际生活、追寻心灵自由的超越性境界。但是,长期以来道家处世之道备受误解,如以老子为阴谋论,以庄子为阿Q之“精神胜利法”或避世主义。充分
-
清代布衣诗人张晋
张晋(1764—1819)是清乾隆嘉庆年间享誉三晋的布衣诗人,原名张光晋,字隽三,山西阳城人。其父系清代著名数学家、藏书家张敦仁的族叔张树佳,张树佳为乾隆年间拔贡,曾任夏县、榆社教谕和潞安府教授,是一个岁俸不足以生活、身后不余一钱的学官。张晋出生于贫寒读书人家庭,弱冠应童子试,府院县皆第一,时有“小三元”之美誉。中秀才后不求仕进,外出当幕僚二十余年,浪迹山水,周游梁、闽越、吴楚、燕齐间,足迹遍天下。40多岁归乡后与“樊南诗社”众诗友徜徉诗酒,抒写
-
《西游记》里的南瓜
《西游记》第十一回:十殿阎王同意放唐太宗还阳,太宗非常感激,说,我回阳世,无物可酬谢,唯答瓜果而已。十王喜曰:“我处颇有东瓜、西瓜,只少南瓜。”太宗说,我一回去即送来。于是,招募到刘全,让他“头顶一对南瓜,袖带黄钱,口噙药物”,到阴司给阎王送南瓜。阎王非常高兴,收下南瓜。憺漪子在回前批云:“一对南瓜,能值几文?”(黄周星点评本《西游记》,中华书局,2009年,第55页)嫌送的礼太便宜。张书绅说,太宗用两个南瓜,换了二十年阳寿mdas
猜你喜欢的书
王阿嫂的死
短篇小说。作于1933年5月21日,发表于同年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夜哨》,日期未详;后编入《跋涉》。署名悄吟。这是一个反映中国农村佃农阶级的悲惨生活的小说。王阿嫂的丈夫被地主逼疯、烧死,她也因为被地主踢了一脚,于产后死去,家里剩下一个领养的九岁的女孩小环,结果仍然是一个孤儿。小说值得注意的是:一、在揭露地主的罪恶时,不写政治上的压迫和经济上的剥削,而是着重在人性方面,刻画其凶残的面目;二、“妇人们的集团”,既有同情王阿嫂的时候,也有充当看客的时候,但是,对于地主的本质始终缺乏认识。
许东雷诗存
一卷,诗集,民国许家惺著,王义胜笺注。许家惺,字默斋,号东雷。上虞人,清同治癸酉年(一八七三)生,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殁。其祖父许正绶为清道光九年进士,先后任湖州府学教授二十馀年,有重桂堂集光绪刻本传世,惜今日在民间已成绝版,万难觅得。在书香门第之熏陶下,家惺公幼承家学,自是媕雅善诗文。然四次乡试落第,既是打击,亦不啻是觉醒之初萌。此后,便绝意科举,毕生从事自谓之「佣笔」事。即前后任新闻报,中外日报之编撰及主笔。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中册:1917—192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以一百三十余万字的篇幅,生动地勾勒了一段上自袁世凯朝鲜发迹、下至张学良东北易帜,前后三十三年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历史,刻画了一大批军阀与政客的群体雕像,揭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隐闻秘事,军头武夫里穿插着舞文弄墨的冷幽默,阴谋算计里隐藏着颠扑不破的人性,处处都是活生生的历史,处处都有饶有趣味、发人深思的话题。这或许正是民国史的魅力所在,它不是教科书上已经定义好了的历史,而是就发生在民族生活的昨天的故事,动荡而令人充满惊奇。被称为是中国版的《光荣与梦想》。
两朝纲目备要
《两朝纲目备要》16卷,作者佚名。此书是一部编年体的史籍,起自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迄止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共记两朝35年间事。南宋另有一部不知作者的《中兴两朝纲备要》18卷,记高宗、孝宗两朝事,而这部《两朝纲目备要》原名本作《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即续《中兴两朝纲目备要》,只因《永乐大典》所收此书没有“续编”2字,《四库全书》又是从《大典》中辑出来的本子,所以也不称“续编”,于是《四库全书》著录的这个书名以后就成了通称,其原名渐不为人所知。这两部佚名的《纲目备要》,其体例、格式、史笔以至最初的板刻都一致无二,因此它们很有可能是出自同一个作者之手。由于宋人记载高宗、孝宗两朝历史的著作较多,所以《中兴两朝纲目备要》就远不如《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受人重视。此书虽不知作者,但为宋人所撰则无疑,书中凡遇“昀”字就注为“御名”(宋理宗名赵昀),第12卷嘉定三年五月附记理宗朝追赠朱熹官职,下及淳祐元年(1241),据此可知其书大略作于理宗后期。作者当时尚能看到宋朝实录、国史,因此书中所记大多可信,虽然内容较为简略,但仍可补《宋史》之不足。此书还间杂议论,一部分是作者自己的评议,一部分取自李心传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四库提要》称其“叙次简明,议论亦多平允”。
毛诗正义
简称“孔疏”。诗文注。唐孔颖达撰。四十卷。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历任国子博士、司业及祭酒。贞观十六年(642)奉唐太宗诏命与诸儒共撰《五经正义》,颖达为主编。此为其中之一种。原出王德韶、齐威等人之手,而颖达总其成。其书乃是对《毛传》及《郑笺》的疏解。“笺”曰注,“正义”曰疏,合称《毛诗注疏》。“其书以列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义》为稿本,故能融贯群言,包罗古义,终唐之世,人无异词。”(《四库全书总目》)盖以吸取两晋南北朝学者研究《诗经》之成果,更以皇家组织编书队伍,披览宏富, 自能有所发现。如对《史记》孔子删诗说之质疑,则不拘于成说。训诂、注疏均持慎重态度,以“疏不破注”为原则。故亦难于超越《毛传》、《郑笺》范围,缺乏批判精神,而疏解亦尝流于烦琐。有《四库全书》本,《十三经注疏》本。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莲华金刚藏圣者吴公润江上师讲述,1960年十二月上旬,美国旧金山大埠正善佛道研究会讲堂。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