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制秘藏诠
作者:赵炅
《御制秘藏诠》是宋太宗将佛教的深奥法意,以诗赋的形式进行诠释,再命人注解后雕印成册的宋代书刊,后被编入我国第一部大藏经《开宝藏》,共三十卷,包括《秘藏诠》二十卷,《秘藏诠佛赋、歌行》一卷、《秘藏诠幽隐律诗》四卷、《秘藏诠怀感诗》四卷及《秘藏诠怀感回文诗》一卷。《秘藏诠》二十卷,第一至第二十卷共五言诗一千首。《秘藏诠佛赋、歌行》共一卷。右诠赋等,端拱元年十二月,上遣中使卫绍钦谕旨,僧录司选京城义学文章僧惠温、继琳……等五十六人同为注解。书成上进,各赐袭衣器币,诏以其文编联入藏。《秘藏诠幽隐律诗》四卷,五言四韵一百首;《秘藏诠怀感诗》四卷,五七言各一百韵;《秘藏诠怀感回文诗》一卷,五七言各一百首并二十韵;《逍遥咏》一十一卷,五七言诗各一百首。端拱二年十一月,上遣中使卫绍钦谕旨,僧录司选京城义学文章僧可昇、归一……等一十二人同为注释。书成上进,赐束帛器币缗钱,诏以其文编联入藏。
章节列表
升序↑- 御制秘藏诠序
- 御制秘藏诠卷第一
- 御制秘藏诠卷第二
- 御制秘藏诠卷第三
- 御制秘藏诠卷第四
- 御制秘藏诠卷第五
- 御制秘藏诠卷第六
- 御制秘藏诠卷第七
- 御制秘藏诠卷第八
- 御制秘藏诠卷第九
- 御制秘藏诠卷第十
- 御制秘藏诠卷第十一
- 御制秘藏诠卷第十二
- 御制秘藏诠卷第十三
- 御制秘藏诠卷第十四
- 御制秘藏诠卷第十五
- 御制秘藏诠卷第十六
- 御制秘藏诠卷第十七
- 御制秘藏诠卷第十八
- 御制秘藏诠卷第十九
- 御制秘藏诠卷第二十
- 御制秘藏诠卷第二十一
- 御制秘藏诠幽隐律诗卷第二十二
- 御制秘藏诠幽隐律诗卷第二十三
- 御制秘藏诠幽隐律诗卷第二十四
- 御制秘藏诠幽隐律诗卷第二十五
- 御制秘藏诠怀感一百韵诗卷第二十六(卷上)
- 御制秘藏诠怀感一百韵诗卷第二十七(卷下)
- 御制秘藏诠怀感一百韵诗卷第二十八(卷上)
- 御制秘藏诠怀感一百韵诗卷第二十九(卷下)
- 御制秘藏诠怀感回文五七言诗卷第三十
赵炅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美国人
克里斯托弗•纽曼是一位英俊潇洒、自信开朗的美国富商,他在游历巴黎时意外结识了出身高贵、年轻漂亮的寡妇克莱尔•德•辛特雷夫人,并对后者一见钟情。在克莱尔弟弟的支持和帮助下,纽曼对心上人展开了热烈的追求。尽管克莱尔所在的家族对纽曼的平民出身略有微词,但最终还是勉强同意他们订婚。正当两人的婚事似乎向着完满的结局发展时,纽曼突然发现,这一切都只是一场骗局,而他所期待的幸福永远不会实现…… 《美国人》首次出版于1877年,是亨利•詹姆斯写作生涯中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同时也是其第一部成功反映“国际题材”的作品。
修真太极混元指玄图
修真太极混元指玄图,原不题撰人。从内容文字看,当为宋元间道士所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灵图类。内载十种内丹修炼诀图。有《秘传胎息诀图》、《真龙虎交媾内丹诀图》、《周天火候诀图》、《肘后飞金晶诀图》、《还丹诀图》、《炼形秘诀图》、《三田既济诀图》、《炼气成神朝元诀图》、《内观起火仙凡交换诀图》、《弃壳升仙入圣超凡诀图》。其图依内丹修炼程式排列,图后附诀文,指示内丹原理及修炼功法。
疑雨集
四卷。明王彦泓撰。彦泓,字次回,金坛(属江苏)人,明诗人。官华亭县训导。彦泓博学,好作艳体小诗,造语新柔,有唐李商隐遗风。明代黄虞梭《千顷堂书目》载该书为六卷,次于天启末年;《明史·艺文志》未载;孙星衍《祠堂书目》载该书四卷,与今传本同集,首有侯文灿作序。序中介绍:彦泓卒后,遗孤年幼,诗几乎散佚。友人弢仲欲整理校定,因故未成。后据严绳荪作序介绍:本集是由侯子蔚校定刊印的。由此可知,该集在明时本未刊行,直到侯文灿时才得到传抄旧本,刻于康熙丙辰(1676年)。评论者认为是香奁诗,艳冶流宕,因而在沈德潜选《明诗别裁集》时,虽有袁枚作书相告,仍摈斥不录。而钱谦益《列朝诗集》、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王士祯《渔洋诗话》、袁枚《随园诗话》,均极推崇彦泓诗。该集编年排列,不分类别,始于万历乙卯(1615年),终至崇祯壬午年(1642年)。集中1642年下注:六月十八日戌时长逝,二十二日闻后记此。据侯文灿序文中可知:彦泓与弢仲为故交,集中寄怀弢仲之诗很多,并有《和于氏诸子秋词诗》。彦泓生逢乱世,君子小人相争激烈,在朝为朋党之争,在野则为笔舌之战,该集中有《自悼》、《归途自叹愁遗》、《述妇病怀》、《悲遗》诸诗,表达了感时伤事、抑郁不平的心声。彦泓诗以香奁体居多,忧伤国事之词也别有特色,不可一概而论。该集有康熙十五年 (1676年) 刊本。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唐君毅著。上下册。凡三十 二章及自序、导论、附录、后序。八十二万言。1977年台 湾学生书局初版。收入《唐君毅全集》。为作者一生学问 与思想的结晶。本书从人的生命存在出发,把人的心灵 活动分为九种境界:(1)万物散殊境,为心灵相应于客 观事物的体所成的境;(2)依类成化境,为心灵相应于 客观事物的相所成的境;(3)功能序运境,为心灵相应 于客观事物的用所成的境;(4)感觉互摄境,为心灵自 己反省主观的感觉活动所成的境;(5)观照凌虚境,为 心灵自己反省主观之相的呈现所成的境;(6)道德实践 境,为心灵反省主观之用的活动所成的境;(7)归向一 神境,为心灵超主客观的有关体的响往所成的境;(8) 我法二空境,为心灵超主客观的有关相的活动所成的 境;(9)天德流行境,为心灵超主客观的有关用的响往 所成的境。前三境为客观境,中三境为主观境,后三境 为超主客观境。作者认为,这九境无高下差别,都是人 的心灵本身所具有的,都有不可移易的意义。作者从心 灵的这九种境界出发考察了中国、西方、印度已有的思 想成就,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德性是人的生命存在的 整个表现,儒家的成德之教是人“安身立命”的归极。作 者的最终旨趣在于建立和论证现代新儒学的心性论。 此书在海外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
究竟大悲经
亦称《究竟大悲哀恋改换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原著四卷。主要述说心性本净、烦恼即菩提的思想,主张虚宗圆融,万境不迁,体泯用寂。本经名称首见于《大唐内典录》,谓三卷,被判为伪经。《开元录》亦著录为伪经,谓“四卷,或三卷,亦云八卷”。本经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研究者谓本经儒家色彩较浓,但是否伪经,尚需进一步研究。
分别缘生经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佛初成道,思念世间苦乐诸法,无有能了知者,梵王便来证成,佛更为梵王说十二缘生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