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雠广义·版本编

作者:程千帆
校雠广义·版本编

该书为《校雠广义》四编丛书之一,全书以版本学为核心,系统解析文献载体形制演变、纸书装帧技术及雕版鉴定方法,涵盖版本流变规律与非雕印本区分标准。内容兼顾传统校雠学“辨章学术”宗旨与现代学科规范,构建版本、校勘、目录、典藏四维学术框架,通过卷轴装、包背装等技术细节揭示古籍整理规律。该编与丛书其余分册共同形成中国传统文献学的完整方法论体系。

程千帆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无上三天法师说荫育众生妙经

无上三天法师说荫育众生妙经

无上三天法师说荫育众生妙经,原不题撰人。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乃正一天师传授阆州灵台山道士成法道。经文宣称劫运将终,有无数饿鬼出世,食人五谷,饮人肌血,使人羸瘦而死,天师愍念众生,故出此经,令成法道传布于万民。凡书写供奉此经,广积善功,或请道士建立道场,设斋礼忏者,天师即令左右真人王长、赵升等持「太上神符」,荡除一切鬼孽,使家家平安,饮食丰饶,田蚕倍收,五畜兴旺。书中有天师五言颂咒一首,无上天师神符一枚。

活幼口议

活幼口议

元代演山省翁所撰述。曾世荣(1252~1332年),字德显,号育溪,又号演山翁,衡州(今衡阳市)人,为元代著名儿科医家。生于南宋理宗淳佑十二年(1253年)以前,卒于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年)。幼习举业,及长,从世医刘思道学医,以幼科知名于时。书凡20卷,卷1至卷3记述儿科医论二十五篇;卷4、卷5议初生儿证候二十六篇;卷6、卷7论指纹脉和气色;卷8述病证疑难—十八篇;卷9议胎中受病诸证十五篇;卷10至卷20议各种儿科病证的辨治,计有惊风、发热、吐泻、疳积、肿胀、杂病、伤寒、疮疹等内容。该书对小儿生理病理、色脉证治、胎中受病、惊风痰热等论述颇详,用药独到,尤其在产前调摄、产后鞠育及用药等方面,发挥前人之不足。

吕著中国近代史

吕著中国近代史

《吕著中国近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讲义》、《中国近世史前编》、《中国近百年史概说》、《中国近世文化史补编》、《日俄战争》五种。除《日俄战争》曾于192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过单行本外,其余四种都是未刊的四种。作者编写这些近代史著作,目的就在于大声疾呼,唤起大家进一步抵抗侵略,并重视这个历史上的伟大转变,努力加速完成这个伟大的转变。

变法通议

变法通议

清末鼓吹维新变法的政论著作。梁启超著。共14篇。自1896年8月陆续发表于《时务报》。其中《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和《论变法后安置守旧大臣之法》两篇发表于1898年12月及1899年1月《清议报》第1册、第2册、第4册。后统收入中华书局1932年版《饮冰室合集》,列文集第1册。本书以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维新变法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并具体阐述了变法的途径。《变法通议自序》认为自然万物人类社会无时不变无事不变,指出“变者,古今之公理也”。《论不变法之害》则驳斥反对变法的论点,指出变法是大势所迫,“变亦变,不变亦变”,“变之权操诸已,可以保国”,“变之权让诸人”,中国就受人束缚驱使,要求学习日本明治维新,“因变致强”。《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更批判洋务新政,主张“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学校总论》、《论科举》、《论学会》、《论师范》、《论女学》、《论动学》、《学校余论》、《论译书》提出变科举、立学校、兴学会、译西书以开民智、育人才的具体意见。《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主张通过满汉通婚及取消满人特权等方法,消平满汉界限,“合种以与他种敌”。《论金银涨落》主张改革清朝钱法,实行金本位制。《论变法后安置守旧大臣之法》为戊戌政变后补记变法时期维新派提出的安顿守旧大臣的办法。文字朴实流畅,言辞犀利,充满爱国激情,深受知识界欢迎。发表后风行海内,影响巨大,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作出重要贡献。

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

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

一卷。陈代释慧思撰。《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是慧思陈永定二年(558)于南光州齐光寺造金字摩诃般若经时所作的发誓愿文。该誓愿文共分二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慧思有生奉佛以来,处处弘扬般若法旨。因发大慈大悲之心,以救赎众生出苦海为誓愿,立下誓言造金字摩诃般若经。第二部分:具详二十七愿,初十愿表示愿在弥勒佛下生时及十方世界,以此造成金字经及自身种种方便,护持般若,利济众生。次十六愿,表示愿笃修佛法,以修成佛果。最后一愿,表示愿承诺言,付之助成,遂其心迹。《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对了解和研究慧思其人及佛学思想有一定参考价值,从中也可以看到修禅学法高僧,为执著其佛教信仰而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精神。现常见载于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律相感通传

律相感通传

一卷。唐代释道宣撰。《律相感通传》一书,道宣作于唐乾封二年 (667)。《法苑珠林》载:“道宣律师乾封二年仲春,逐静修道,遂感冥应。于是律师既承灵属,扶疾笔受,随闻随录,合成十卷”。此传主要记载了有关律相感通之事,并附有天人交迹勤勤嘱累之事。据原本十卷删约成一卷。此传在流通过程中,转载传抄多有误作,特别是砖桥刻经处本,为讹特甚,特提醒读者注意。现见载版本有天津刻经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