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紙書的裝式
人們對於文獻載體期其輕便,終於發明了紙書,而紙書也先後有卷軸裝、旋風裝、梵夾裝、經摺裝、蝴蝶裝、包背裝、綫裝等多種不同的裝幀形式,使得它越來越便於閲讀。現將其衍變過程簡述如下。
第一節 卷軸裝
初期紙書在形式上模仿帛書,把鈔成了書的紙粘成長卷,用木或竹作軸,粘於最後一幅紙上,卷成一束,合若干卷爲一帙。這種書籍裝幀形式稱爲卷軸裝。
南朝以來,紙書逐漸取代帛書,但下及隋、唐、五代,書皆仍爲卷軸裝。梁阮孝緒在《七録序》中説他編撰《七録》時“儻欲尋檢,内寡卷軸”。(1)此以卷軸爲書籍的代稱,正證明了卷子本在這一時期的普遍存在。卷軸日益流行,使得這種裝式日趨考究。如《隋書·經籍志》序云:“煬帝即位,秘閣之書限寫五十副本,分爲三品:上品紅瑠璃軸,中品紺瑠璃軸,下品漆軸。”(2)唐代宫廷藏書又進了一步,能注意到用不同顔色和質地的軸、褾、帶、簽來區分不同類别的書。《唐六典》注云:唐玄宗時集賢院藏書,“其經庫書鈿白牙軸,黄帶,紅牙簽;史庫書鈿青牙軸,縹帶,緑牙簽;子庫書雕紫檀軸,紫帶,碧牙簽;集庫書緑牙軸,朱帶,白牙簽,以爲分别”。(3)由南朝至五代書籍用卷軸已爲敦煌卷子所證明。斯坦因説:“就卷尾以及文書中間所記載的正確年代,這些卷子的年代大概自第五世紀的最初以迄於第十世紀的終了。”(4)
采用卷軸裝的手寫紙書,一般稱爲卷子。我們現在見到的卷子,其形製大體如上圖所示:
軸是一根棍子,兩端可涂漆,考究的則鑲嵌珊瑚、玳瑁、琉璃、象牙、金等。軸的作用是用來把卷子卷起,如同現在經過裝裱的字畫下端或終端的軸一樣。卷就是用來鈔了書的紙或帛,它是卷軸裝書籍的主體。從敦煌所提供的實物看,紙卷的長短不同,長的有二、三丈,短的僅二、三尺,以糊粘接而成。短卷少的只有兩張紙,長卷則幾幅乃至幾十幅紙不等。敦煌卷子(5)雖至斷爛,而粘連之處未有脱落者,可見當時的粘連之法還是相當高明的。其接縫之處如有鈐印或署名者,則謂之印縫,或曰押縫,或曰款縫。
一般的書多用單層紙卷卷成卷軸,貴重的則要裝背。余嘉錫云:“今敦煌所得六朝、唐人手寫書卷,皆單層紙無裝褾者,論者遂謂古紙厚於今紙,故不須裝背,其實不然。唐祕書省崇文館皆有裝潢匠。所謂裝者,必兼裝背言之,不僅接縫褾軸也。且唐人摹書之紙較寫經紙尤爲硬厚,書畫尚須裝背,豈書籍獨不可裝背乎?……特今敦煌所得書皆民間通行之本,初非珍異,故僅用單紙耳。”(6)明胡應麟云:“自漢至唐猶用卷軸,卷必重裝一紙,表裏常兼數番。”(7)都説明貴重的書需要裝背。
首先,我們依據下面的附圖介紹一下一本書版面上的有關術語:
版面 紙面上印版所占有的面積叫版面。
版框 版面的四周叫版框。
邊欄 版框的邊綫叫邊欄,也叫欄綫。上邊的邊欄叫上欄,下邊的邊欄叫下欄,左邊的邊欄叫左欄,右邊的邊欄叫右欄。上下左右爲單綫的叫四周單邊,上下左右爲雙綫的叫四周雙邊,上下爲單綫,左右爲雙綫的叫左右雙邊。
天頭、地脚、邊 上欄以外的空白餘紙叫天頭,下欄以外的空白餘紙叫地脚。天頭、地脚也合稱天地頭。左欄、右欄以外的空白餘紙都叫邊,供裝訂用。
書耳 邊欄的左上方,刻有長方形的欄格用來記書名或篇名的叫書耳。
界行 劃分版面的直綫叫界,兩條直綫之間部分叫行。一葉書有幾行,每行有幾個字通常按半葉計算,稱爲半葉幾行幾字,有時將“半葉”二字省掉。這幾行幾字又叫行格。
版心(書口) 版面中間不刻正文的那一行叫版心,也稱版口或書口。版心中間不印黑綫的叫白口,印有黑綫的叫黑口。黑綫細窄的叫小黑口,黑綫長寬的叫大黑口或闊黑口。黑綫刻在版心上方的叫上黑口,黑綫刻在版心下方的稱下黑口。版心上、下都刻黑綫的叫上下黑口。白口中間印有書名的稱花口。
魚尾 在版心刻有【“ ”記號,按其形狀叫魚尾。魚尾分叉處,正當版面中心,是摺疊書葉的標準點。版心中有一個【“ ”記號的叫單魚尾,版心上下各有一個【“”記號的叫雙魚尾。版心中刻有三個【“ ”記號的稱三魚尾,如明初刻本《春秋書法鈎玄》即是,但不多見。
象鼻 多數版心上下各有一道横綫,版心中的上下横綫至上下邊欄形成上下各一個空格叫象鼻。象鼻中往往刻有該葉字數、刻工或書名。
牌記 有的綫裝書往往在序目、卷末以及其他空白處刻上出版單位的標記、廣告等,統稱牌記。
下面,再介紹一下一册綫裝書的有關術語:
書腦 書葉左右邊欄以外錐眼訂綫的地方叫書腦。
四眼針裝、六眼針裝 一般在書腦上打四個孔的裝式叫四眼針裝。厚一點、書頁大一點的書有時在上下角各多打一個孔,其裝式稱六眼針裝。
書背 書葉裝訂縫合之處與書口相對的側面,稱爲書背,也叫書脊。
書根、書頭 一册書的最下端稱爲書根。書根上每寫明書名和册數以便檢索。書的最上端稱爲書頭。
書皮 書籍的最外層,起保護書的作用,或稱書衣,也叫書面。
書簽 書皮上黏附的簽條,記有書名和卷數,或題名書款等,也叫作書皮題簽。
副葉 在書皮的裏面,另襯兩三張空白紙稱爲副葉,一般都是前三、後二,或前後各二葉。它的作用主要是保護書葉,使之不受損傷,因此也叫護葉;也可供寫跋語題識。
封面 古書的封面位於副葉的後面。封面上印有書名、撰書人姓名和刊版地點等。現在常稱爲書名葉,與封皮加以區别,又稱内封面。
這些術語都是辨别和記載版本時所必須知道的。
綫裝是我國古書册葉制度發展的最高階段。它主要是用來裝刻印本及活字印本書的,但對鈔本書也同樣適用。直到今天,綫裝書在出版物中仍占有一定數量,雖然它已逐步被平裝、精裝等現代形式所替代了。
* * *
(1) 《廣弘明集》卷三。
(2) 《隋書》卷三二。
(3) 《唐六典》卷九李林甫注。
(4) 向達譯《斯坦因西域考古記》第十三章《秘室中的發見》。
(5) 清光緒二十六年(一九〇〇),甘肅敦煌發現了大量古代卷軸裝鈔本書籍,世稱敦煌卷子。我們現在之所以能見到唐及先唐的這種書籍,主要靠敦煌卷子的發現。關於敦煌卷子及其發現經過,海内外學人已有專著論述,這裏不再贅及。
(6) 《余嘉錫論學雜著·書册制度補考·裝背》。
(7) 《少室山房筆叢》甲部《經籍會通》卷四。
(8) 《演繁露》卷七。
(9) 《雲麓漫鈔》卷三。
(10) 《中國書史簡編》第三章《從公元二世紀到八世紀的中國書》第四節《寫本書的極盛時期》。
(11) 《凡將齋金石叢稿》卷七《書籍制度》:《中國書籍制度變遷之研究》。
(12) 《中國書史簡編》第三章《從公元二世紀到八世紀的中國書》第四節《寫本書的極盛時期》。
(13) 《山堂肆考》角集卷二八。韓愈詩題爲《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載《全唐詩》卷三四二。
(14) 《説文解字》第七上。
(15) 《太平御覽》卷六〇六引。
(16) 《凡將齋金石叢稿》卷七《書籍制度》:《中國書籍制度變遷之研究》。
(17) 《少室山房筆叢》甲部《經籍會通》卷四。
(18) 《歸田録》卷二。
(19) 《墨莊漫録》卷三。
(20) 《山谷别集》卷一一。
(21) 《玉堂嘉話》卷二。
(22) 《凡將齋金石叢稿》卷七《書籍制度》:《中國書籍制度變遷之研究》。
(23) 載《文物》一九八一年第二期。
(24) 《北夢瑣言》卷四。
(25) 《羅氏識遺》卷一。
(26) 卡特(T·F·Carter)著,吴澤炎譯《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第二編《中國的雕版印刷》第八章《最早的雕版書——咸通九年金剛經》。
(27) 《版本目録學論叢》(一):《唐代圖書形制的演變》。
(28) 《書林清話》卷一《書之稱葉》。
(29) 《續説郛》卷三九。
(30) 《大唐西域記》卷一一。
(31) 《酉陽雜俎》卷一八《廣動植之三》。
(32) 向達譯《斯坦因西域考古記》第十三章《秘室中的發見》。
(33) 《英倫閲書記》(下),載《文獻》一九八七年第四期。
(34) 《全唐詩》卷三九〇。
(35) 見毛春翔《古書版本常談·如何鑒别版本》。
(36) 《中國書史簡編》第三章《從公元二世紀到八世紀的中國書》第四節《寫本書的極盛時期》。
(37) 新版《辭海》系部“經摺裝”條。
(38) 辨詳李致忠《古書經摺裝、梵夾裝、旋風裝考辨》,載《文獻》一九八六年第二期。
(39) 《少室山房筆叢》甲部《經籍會通》卷四。
(40) 《凡將齋金石叢稿》卷七《書籍制度》:《中國書籍制度變遷之研究》。
(41) 《書林清話》卷一《書之稱本》。
(42) 《凡將齋金石叢稿》卷七《書籍制度》:《中國書籍制度變遷之研究》。
(43) 見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
(44) 《版本通義·歷史第二》。
(45) 引者案:文瀾閣本有補配。
(46) 《古籍版本淺説》第四章《書籍裝訂的演進》四《紙書的裝訂》。
(47) 《觀古堂所著書》第二集《藏書十約》。
(48) 載《圖書館學通訊》一九五七年第六期。其中引文均見其所據《古今秘苑》《藏書紀要》《藏書十約》及《圖書館組織與管理》等書,不再一一注明。
(49) 《英倫閲書記》(下),載《文獻》一九八七年第四期。
(50) 見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山西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山西省雁北地區文物工作站、山西省應縣木塔文物保管所《山西應縣佛宫寺木塔内發現遼代珍貴文物》表二,載《文物》一九八二年第六期。
(51) 《墨莊漫録》卷四。
(52) 參看蔣元卿《中國書籍裝訂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