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千帆

- 姓名:程千帆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湖南宁乡人
- 出生日期:1913年9月21日
- 逝世日期:2000年6月3日
- 民族族群:
程千帆(1913年9月21日—2000年6月3日),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家。湖南宁乡人。年幼时期接受了较为严格的、传统的家庭教育,系统学习经、史并广泛阅读古代典籍。1932年考入金陵大学中文系,从师于黄侃、吴梅、胡俊、汪辟疆、胡小石、刘国钧等,在朴学、诗学、文学史和目录学方面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毕业后留校任教。其后曾在武汉大学执教多年,讲授中国文学史等课程。1978年回到母校南京大学任教授。并担负起培养研究生的任务,为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的研究生,系统讲授涉及版本、校勘、目录、藏弆各方面内容的校雠学。1981年起,首先在国内培养文学博士,并担任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程千帆治学范围广泛,涉及史学、文学史、文学批评、校雠学等许多领域,尤其在诗歌研究方面的成就最为引人注目。1954年,他和沈祖棻合著的《古典诗歌论丛》出版。受陈寅恪的影响,收录在该书中的论文“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后记》),体现出批评与考据相结合的特点。出版于1984年的《古诗考索》上辑,汇集了他在建国后所作有关诗学方面的16篇文章,在继承原来治学长处的同时,更多地运用现代文学理论知识,视野更加开阔。他的《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一书,对唐代行卷之风的由来,行卷之风的具体内容,举子与显人对待行卷的态度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等问题,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考订,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赞扬。
程千帆的思想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和家学渊源,学术成就卓著。在史学方面,其《史通笺记》能纠旧注之疏失,补前人之未备。在目录学方面,其《校雠广义》(与徐有富合作)合目录、版本、校勘、典藏之学为一,所论通达,切近研究实践。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尤其是诗学研究方面,成就突出。他早年即曾结为诗社,晚年编成《闲堂诗存》,含英咀华,自道哀乐,成一家之诗。其诗学代表作《古诗考索》《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被开拓的诗世界》(与莫砺锋、张宏生合作)等。所撰《两宋文学史》(与吴新雷合作)和《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与程章灿合作),视野精审,颇富个性。在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上,他提出应涵括古代的文学理论和古代文学的理论两个方面。研究古代的文学理论,早年即有《文论十笺》,涉及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创作内部的规律和外部影响等;研究古代文学的理论,撰有《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等文,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抽绎出理论和方法,为古代文论研究开辟了一方沃土。提出把文艺学与文献学结合,在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的书
徐孝穆集笺注
六卷。南朝陈徐陵 (507—583)撰。清吴兆宜 (约1672前后在世)笺注。徐陵字孝穆,东海郯 (今山东郯城)人,徐摛子。八岁能文,十三岁通老庄,其诗文与庾信齐名,号 “徐庾体”。入陈,历任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据《陈书·徐陵传》:“其文颇变旧体,缉裁巧密,多有新意。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遂被之华夷(指广泛流传于南、北朝),家藏其本。后逢丧乱多散失,存者三十卷。”新旧 《唐书》著录有《徐陵集》三十卷,但唐代已散佚不存。北宋《崇文总目》著录《徐陵文集》二卷。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徐孝穆集》一卷,并注:“本传称其文丧乱散失,存者三十卷,今唯诗五十余篇。”《宋史·艺文志》著录《徐陵诗》一卷。此本系后人据《艺文类聚》、《文苑英华》等书所辑,有明人屠隆评点本 《徐孝穆集》十卷 (与 《庾子山集》十六卷合刊),共赋、诗一卷,文九卷。又有明人张溥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徐仆射集》二卷,卷一赋、招、策文、玺书、表、移文、檄,卷二启、书、序、碑、颂、铭、哀策文、墓志、文、乐府、诗。清人吴兆宜笺注本即用屠隆本为底本,卷次略加合并。吴兆宜曾注《玉台新咏》、《才调集》,又注 《徐孝穆集》等。唯有徐、庚二集刊版行世,其余仅抄本流传。徐集六卷中吴兆宜只完成了前五卷,后徐文炳续笺第六卷,名曰《备考》,附载吴注本六卷之末。吴注是徐集迄今惟一的注本,虽捃拾字句,不甚考订史传。然笺释词藻、亦颇足备稽考,故至今与所笺庚集并传。有《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排印本 (据吴注原刻本校刊)。
群书类编故事
《群书类编故事》是专辑诸书中故事的类书。元末明初人王䓨撰。 书成于元末。主要版本有明莫云卿家藏元刻本;宛委别藏影印元刻本,题“四明王䓨编辑”;1935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宛委别藏本。 此书《明史·艺文志》及藏书家皆未著录。 该书24卷,约17万字,共分18类。卷1:天文类;卷2:时令类;卷3:地理类;卷4:人物类;卷5:仕进类;卷6-卷9:人伦类;卷10-卷12:仙佛类;卷13:民业类;卷14:技艺类;卷15:文学类;卷16:性行类;卷17-卷18:人事类;卷19:宫室类;卷20:器用类;卷21:冠服类;卷22:饮食类;卷23:花木类;卷24:鸟兽类。每类下又细分若干子目,共计832目。作者从前人诸书中搜辑故事,重加标题,以类相聚。标题多为4字,后所采的故事,有的是直录原文,有的是对原文的节录,有的是作者自己改写而成。短者仅数十字,长者则二三百字。许多故事标明所引书名。 作者所采诸书极为丰富,既有《史记》、《左传》这样的正史著作,如“河伯娶妇”采自《史记》;也有采自野史遗闻的,如“宁死亦妒”一条采自《朝野佥载》;更多的是采自魏晋以来说部如《淮南子》、《搜神记》、《世说新语》、《酉阳杂俎》、《容斋随笔》、《梦溪笔谈》等书。另外,其故事标题为作者归纳,多为4字,简明扼要。 收辑故事的类书以前也有,但多是综合性类书的一部分,而专以全书收辑各类故事,是本书的首创,这在类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上清帝七书
第一书。清光绪十四年十月八日(1888.11.11)呈递。请求光绪帝内修政事、讲求变法,慎左右、通下情,以期十年致强,二十年雪耻。是书以大臣阻难,未能上达。第二书,1895年5月2日,康有为邀集十八省一千三百余名举人,联名上书朝廷,向清政府提出变法的建议,史称“公车上书”。第三书。清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六日(1895.5.29)上呈都察院,十一日(6.3)上达光绪帝。详述变法方策,认为欲雪国耻、保疆圉,自应富国、养民、教士、治兵。光绪帝读后,深受感动,立命阁臣誊抄副本数份,发各省督抚会议奏复。第四书,清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八日(1895.6.30)上呈,力言变法体要及先后缓急之事。是书以顽固派拒绝代呈,未能上达。有上海时务报馆石印本。第五书,清光绪二十四年正月三日(1898.1.24)上呈。请求光绪帝采法俄、日以定国是;集群才而谋变政;听任疆臣各自变法,以举庶政。并告诫说,如再不锐意更张,“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对光绪帝震动很大。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清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八日(1898.1.29)总理衙门代呈。极言“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之理,继请光绪帝取法日本,全面维新,并提出了全面维新的纲领。故宫档案《杰士上书汇录》存有真本。第七书,译纂((俄彼得变政记))成书呈请代奏折。
佛母孔雀尊经科式
佛母孔雀尊经科式,一卷,明佚名,慧日抄写回向,内题孔雀尊经科仪。
斌雅禅师语录
清鉴说,海岳记录。二卷。卷前有序。卷上收住浙川县山/乍山/各山法海寺语录、住临潼交口龙华寺语录、住渭南灵台寺语录、住西安封村寺语录、住宁夏海宝禅寺语录,卷下收汉中西乡洪崖寺语录、住山西阳城开明寺语录、偈颂,杂著。《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八册。
力士移山经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增一阿含经八难品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