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非雕印本的區分與鑒定
古書可大分爲雕印本與非雕印本兩類。非雕印本又可分爲寫本與印本兩種。寫本包括稿本與鈔本,印本包括各種活字本與影印本。本章着重介紹非雕印本特有的一些鑒定方法,雕印本的鑒定方法可通於非雕印本者則從略。
第一節 稿本
書的原稿稱稿本。作者親筆寫的稿本稱手稿本,稿本經他人代爲繕清,又經著者校定,基本上不再更定的稱爲清稿本。有的文獻使用這些概念時,含義略有差異。如《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徵求意見説明》云:“本目中著録‘手稿本’,係作者親筆手寫,如原書係他人代鈔,而經作者親筆校改、删補者,著録爲‘稿本’,其無作者筆迹者,著録爲‘鈔本’。”
光緒己丑宗室伯兮鬱華閣藏。
己未二月寒雲樓重裝珍藏。
《劉隨州文集》十一卷,明人寫本,字甚拙古,惟間有脱誤。歷經葉文莊、周松靄、盛伯兮諸家藏,其珍貴可知。編次與宋本及宏治繙棚本悉合,惟古活字本以五古居首爲獨異,詩次亦不同。此册皆宋紙,頗足玩賞,客京師時所得。己未二月寒雲。
從印記、題記、字體,特别是經過比勘以後,可以看出此書係明鈔本,較明正德刻本多文集一卷,其異文,往往此勝於彼,且歷經名家收藏,極可珍貴。
以上諸例皆綜合運用了多種方法,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如何鑒别鈔本。
一、字體:武英殿聚珍版的字體方正、生動,有如鈐上去的一般,字體結構疏朗,筆劃粗細匀稱,看上去較爲美觀悦目,翻刻本字形不够方正,或肥大,或瘦長,筆劃呆板,刻鋒畢露。
二、墨色:武英殿聚珍版墨色雖略有濃淡不一現象,但覺有光澤,而翻刻本即使墨色一致,但缺乏光澤。
三、文字的行列:武英殿聚珍版的文字排列,不够整齊,從横向看去,錯落現象十分明顯,翻刻本則比較整齊。
四、紙張:武英殿聚珍版書用太史連和竹紙(較厚實)印刷,竹紙簾紋較窄,約半公分寬,福建翻刻本用的竹紙簾紋較寬,約一公分,紙色較淡,廣東翻刻本用黄色的山貝紙和白色的本槽紙。
五、文字與界行的重合問題:武英殿聚珍版書的文字常常與界行或邊欄重合,壓綫出綫的情況甚多,翻刻本絶無此種現象。例如《牧庵集》卷一第四頁第四、七至九行下面或出綫或壓綫。《牧庵集》卷二十六第十八葉第二面上邊各字全部出綫,其他重合處甚多,不及備載。(55)
可見書籍一經翻刻,就有差異;既有差異,就爲版本的鑒定工作提供了依據。
第四節 影印本
采用照相製版等工藝使原書或原稿再現的復製本稱爲影印本。根據印版原料和技術的不同,印出來的書可分爲石印本、膠印本、珂羅版印本、鋅版印本等。中國近現代用石印的方法印了很多古籍,我們就着重介紹一下石印本。
賀聖鼐介紹中國石印書籍的歷史云:
石印書籍以上海點石齋石印書局爲最先。該局爲英人美查(F·Major)所設。……開辦之初,即聘土山灣印刷所之邱子昂爲石印技師,最初印刷《聖諭詳解》一書。姚公鶴《上海閒話》:“聞點石齋石印第一獲利之書爲《康熙字典》,第一批印四萬部,不數月而售罄;第二批印六萬部,適某科舉子北上會試,道出滬上,率購五、六部以作自用及贈友人之需,故又不數月即罄。”書商見其獲利之鉅且易,於是至光緒七年(一八八一)粤人徐裕子(鴻復)有同文書局之設,購備石印機十二架,雇用職工五百名,專事翻印古之善本,《二十四史》《康熙字典》及《佩文齋書畫譜》等書尤其著者。寧人則有拜石山房之開設。當時石印書局三家鼎立,盛極一時。
石印術翻印之古本,文字原形,不爽毫釐,書版尺寸又可隨意縮小,蠅頭小字,筆劃清楚,在科舉時代,頗得考生之歡迎。故於上海之外,武昌、蘇州、寧波、杭州、廣東等處亦相繼開設石印書局,以《萬年曆》或《致富全書》爲開場印品(取其長發吉祥之意)。然其出品,則多不如上海之精美。(56)
在晚清石印本中,以同文書局影印的《古今圖書集成》和《二十四史》爲最有名。該局“於京師寶文齋覓得殿板白紙《二十四史》全部、《圖書集成》全部,陸續印出,不下數十萬部,各種法帖,大小題文府等十數萬部,莫不惟妙惟肖,精美絶倫,咸推爲石印之冠。迨光緒十七年辛卯(一八九一),内廷傳辦石印《圖書集成》一百部,即由同文書局承印。壬辰年(一八九二)開辦,甲午年(一八九四)全集告竣進呈,從此聲譽益隆”。(57)
其後商務印書館也利用石印的方法影印了大量叢書,其最有名的有《四部叢刊》、百衲本《二十四史》、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及《影印四庫全書未刊珍本初集》。張元濟《印行四部叢刊啟》云:“雕板之書,卷帙浩繁,藏之充棟,載之專車,平時翻閲,亦屢煩乎轉换;此用石印,但略小其匡,而不併其葉,故册小而字大。册小而便庋藏,字大則能悦目。”(58)此外,該館一九三五年出齊的《影印四庫全書未刊珍本初集》選書二百三十一種,計十一萬餘葉,分裝一千九百六十册,是一項很大的工程。
當代影印古籍極爲普遍,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中華書局影印的《永樂大典》、臺灣商務印書館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四庫全書》。這兩項出版工程對學術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已經發揮了很大作用,並將産生深遠影響。
影印本的優點是能够保留書的原貌(59)、印刷迅速、出版周期短、成本低、價格比較便宜。但是如果所選底本不善,影印本也會出現一些問題。錢基博云:
光緒間,泰西石印法初傳至中國時,粤之徐氏創同文書局,印精本書籍。最著名者爲覆印武英殿《二十四史》,皆全張付印。徒以所得非初印本,字迹漫漶,乃延人描使明顯,便於付印;又以書手非通人,遇字不可解者,輒改以臆,訛謬百出!尤可笑者,自云所據四年本,而不知四年所刻,固無《舊五代史》;又未見乾隆四十九年殿本,輒依殿板行款,别寫一通,版心亦題乾隆四年,書估無識,有如此者,然世乃以其字迹清朗,稱爲佳本。竹簡齋印《二十四史》遂用同文書局本,故錯字一仍其舊;而以合兩行爲一行,有錯行者,有應另行而圖省紙與前行迸爲一者,至諸表則强以次葉附於前葉之下,乖舛不可究詰。(60)
所以影印本也有鑒定版本問題,一要看它所用底本善否,二要注意出版單位對底本加工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由於影印本是依據雕印本、寫本、活字本而産生的,所以鑒定雕印本、寫本、活字本的各種方法,自然也同樣適用於鑒定影印本。
* * *
(1) 《養古齋叢録》卷七。
(2) 《古舊圖書業務知識·古典哲學書籍的收購和發行工作》。
(3) 《容齋續筆》卷八《詩詞改字》。
(4) 見沈津《鈔本及其價值與鑒定》,載《四川圖書館學報》一九八二年第三期。
(5) 載《文教資料簡報》一九八一年第十二期。
(6) 《古書版本常談·如何鑒别版本》。
(7) 《中文古籍版本簡談》二《版本的種别》之七《稿本》。
(8) 參看圖版六、十。
(9) 《齊東野語》卷一二《書籍之厄》。
(10) 《中文古籍版本簡談》二《版本的種别》之六《鈔本》。
(11) 滎陽悔道人《汲古閣主人小傳》,載《汲古閣校刻書目》卷首。
(12) 《四庫全書總目》卷首《出版説明》。
(13) 《少室山房筆叢》甲部《經籍會通》卷四。
(14) 《蕘圃藏書題識》卷七。
(15) 見《全唐詩外編》:《補全唐詩》。
(16) 《四部叢刊》續編《愧郯録》張元濟《跋》。
(17) 《中國文獻學》第三編第三章《雕版印書以前的古寫本》。
(18) 《鳴沙石室佚書·唐人選唐詩》跋。
(19) 《藏書紀要》第四則《校讎》。
(20) 《中文古籍版本簡談》二《版本的種别》之六《鈔本》。
(21) 《甫田集》卷二九《朱性甫先生墓志銘》。
(22) “刀”一作“山”。
(23) 《鈔本及其價值與鑒定》,載《四川圖書館學報》一九八二年第四期。
(24) 葉德輝《書林清話》卷八《宋以來活字板》稱其所藏《韋蘇州集》十卷,即宋泥活字本,並説:“其書紙薄如細繭,墨印如漆光。惟字畫時若齧缺,蓋泥字不如銅鉛之堅,其形製可想而知也。”但是張秀民却否定了這一點,指出:“近人有藏《韋蘇州集》,以爲北宋膠泥活字本,字畫有齒痕,不避宋諱,半頁九行,行十七字。其實是明活字本唐人集之一種,所以行款、字數完全相同。”見《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影響》一《印刷術的起源》之三《活字板的發明》:《宋元泥活字》。
(25) 姚燧《牧庵集》卷一五《中書左丞姚文獻公神道碑》。
(26) 《農書》卷末附《造活字印書法》。
(27) 《池北偶談》卷二三《瓷易經》。
(28) 《巾箱説》,見《不下帶編》《巾箱説》合訂本。
(29) 魏隱儒《中國古籍印刷史》第三編《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活字印書業的發展》第二十章《清代的活字印本書和磁版書》云:“經細加考究,發現《周易説略》卷一第四十八葉、卷七第十葉;《蒿庵閑話》卷一第二十二、二十三葉,書版斷裂情況顯著。按活字印書,係印前拼排成爲版面,不會斷裂,行綫也不會彎成弓形,分明是燒鍛時火候所致,因此我主張是磁版印本而不是活字印本。”此亦一家之説,録以備考。不過我們認爲正因爲燒鍛整塊磁版容易變形,而這種變形又不會只出現於一個平面上,因此燒鍛整塊磁版來印書似乎是不大可能的。
(30) 見陶湘編《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目録》。
(31) 《書林清話》卷八《宋以來活字板》。
(32) 朱彝尊《經義考》卷二九三引。
(33) 見《中國近代出版史料》初編卷四《銅刻小記》按語。
(34) 《金華黄先生文集》卷四一《榮禄大夫大司空大都大慶壽禪寺住持長老佛心普慧大禪師北溪延公塔銘》。
(35) 見蔡美彪《銅活字印刷術起源問題》,載《史學》一九五四年第二十一號。
(36) 《容春堂後集》卷七。
(37) 《版本通義·歷史第二》。
(38) 《書林清話》卷八《明華堅之世家》。
(39) 《常州府志》卷二五《孝友》。
(40) 《書林清話》卷八《明錫山華氏活字板》。
(41) 《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卷首。
(42) 同當爲銅字之誤植。
(43) 《農書》末附《造活字印書法》。
(44) 載華方、華察輯《華氏傳芳集》卷一五。
(45) 《明代無錫會通館印書是錫活字本》,載《江蘇圖書館工作》一九八〇年第一期。
(46) 《中文古籍版本簡談》二《版本的種别》之五《活字本》。
(47) 載《中國近代出版史料》二編。
(48) 蔡爾康《申報館書目》序注一引,載《中國出版史料》補編。
(49) 參看陸費逵《六十年來中國之出版業與印刷業》,載《中國出版史料》補編。
(50) 《中國古籍印刷史》第三編《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活字印書業的發展》第二十章《清代的活字印本書和磁版書》。
(51) 載河北省文化局編《古舊圖書業務知識》。
(52) 《古籍版本鑒定叢談》第八章《活字本的鑒定》。
(53) 《古籍版本鑒定叢談》第八章《活字本的鑒定》。
(54) 《古籍版本鑒定叢談》第八章《活字本的鑒定》。
(55) 載《圖書館工作》一九七九年第六期。
(56) 《三十五年來中國之印刷術》,載《中國近代出版史料》初編。
(57) 《上海石印書籍之發展》注二,載《中國出版史料》補編。
(58) 《四部叢刊書録》卷首。
(59) 版面一般均縮小,亦有按原大者。
(60) 《版本通義·讀本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