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五术

  • 种芝草法

    种芝草法

    《作者:佚名述以金石草木药理入土中,浇水灌洒施油复药,有芝生成,教人依法采服。芝凡五色,合五行。

  • 诸家神品丹法

    诸家神品丹法

    《作者:佚名诸家神品丹法,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为唐宋间道士编集。六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辑录数种外丹黄白方术而成。前五卷主要摘录《抱朴子•黄白篇》、《金丹篇》、《孙真人丹经》、《葛仙翁紫霄丹经》等诸家丹书,而以玄真子孟要甫所撰《金丹秘要参同录》殿于其后。故本书疑即孟要甫编撰。孟氏之书主要论述以真龙虎真铅汞炼丹原理及方法。谓真龙乃丹砂中水银,名曰汞;真虎乃黑铅中白银,名日铅。其炼丹步骤,「是将丹砂化出真汞,汞借铅而变作黄芽,黄芽复变作丹砂,丹砂伏火变化还丹」。书中详载其炼养黄芽及将朱砂伏火共炼成丹之方法。原书第六卷

  • 洞玄灵宝本相运度劫期经

    洞玄灵宝本相运度劫期经

    《作者:佚名灵宝天尊述兰林之字、凤鸟之音,以诵经呼名为济厄之法。又述道生天地,以昆仑山为中心,凡八十一天、三千世界,又有三六九厄劫运之数。《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1著录《洞玄灵宝运度大劫经》。本经劝诵《洞渊神咒经》。吉冈义丰《道教经典史论》 以此疑本经出于六朝。

  • 张真人金石灵砂论

    张真人金石灵砂论

    《作者:佚名张真人金石灵砂论,原题「蒙山张隐居撰」。作者自称:「余自开元间二十余年专心金鼎,颇悟幽微」,可证此书出于唐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全书分十二篇:黄金篇、白金诀、黑铅篇、雄黄篇、朱砂篇、真汞篇、砒黄篇、成金篇、释紫粉篇、释还丹篇、释金液篇、释阴阳篇。以上前七篇分别论述黄金、白银、黑铅、雄黄、朱砂、水银、砒黄等七种金石药物之品类、性状、产地及作丹服食之功效。其次四篇论述金丹、紫粉、还丹、金液等四种成药之炼制方法及服用功效。最后一篇论述内丹。谓人生于天地之间,负阴抱阳。圣人「法天象地,辨列阴阳,外合造化

  • 真元妙道要略

    真元妙道要略

    《作者:郑思远真元妙道要略,原题郑思远(晋人郑隐)撰。但书中屡引唐人李勣、吴筠及五代烟萝子之语,当为五代北宋道士之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本书分为三篇,以论述内丹为主,兼述外丹。首篇〈黜假验真镜〉,论述识别真铅汞之重要性。认为「铅汞识真,万化穷矣」,修炼者若误认铅汞,则累修不成。书中列举外丹家错认铅汞,烧炼硫黄、硝石、水银、黑铅等药物,以致损身破家之事例三十余条。 其二〈证真篇〉,论述保养元精元气为长生登真之要。谓「三一元精者,天地之根,还丹之宗,万物之母,七宝之精,大道之体」。「人本从元气成身,再得灵元之精气补之,可以长生」。 第三〈

  • 指归集

    指归集

    《作者:吴悮指归集,南宋道士吴悮撰。一卷,收人《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本书引用《金碧经》、《参同契》、《阴符经》及青霞子、葛仙翁、彭晓、张伯端等前人之说,论述炼丹修仙原理。其书分五篇:第一〈还丹不用药〉、第二〈还丹只铅汞〉、第三〈铅汞须得真〉、第四〈五行相生克〉、第五〈火候在精详〉。作者认为世人学仙炼丹,遍寻灵草,锻炼金石,皆不通理。「唯丹砂一味能存神与形」。古仙修大丹唯用铅汞,而不云四黄八石等杂药。铅汞即坎离、龙虎,皆出自丹砂,「一物分二体,半象铅半象汞」。此一物即是丹砂,此铅汞即真铅汞。炼丹者须按五行生克之理,火候卦象之机,炼养

  • 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

    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

    《作者:张果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原题唐姑射山人张果纂。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分十七品,言外丹方术要诀。其中前十四品皆为抄袭唐人陈少微《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妙诀》,文字略有增删改动。大抵论述丹砂之名称、品类、伏炼七返还丹之药物、鼎炉、火候、制作法诀,以及辨别石药性状之法。最后三品内容包括:炼圣修丹石诀、造小神水诀、造大丹诀、造药鼎受气诀。前两诀言制作「神水华池」之方法,以及所需玄精粉、小神水之作法。后二诀言制作「神符白雪丹」之方法,以及所需药鼎受气之法。据称神水华池「能化五金

  • 玉清内书

    玉清内书

    《作者:佚名玉清内书,撰人不详。书中提及「今大唐国内」,当出于唐代。宋《崇文总目》及《通志‧艺文略》均着录此书二卷。今《正统道藏》本一卷,文字有残缺,收入洞神部众术类。此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内容又见于《通幽诀》,但文字有残缺。主要论述真铅与水银的区别。认为丹砂中自然生出之阳汞为铅,从丹砂中抽炼而出之阴汞为水银,又名为「车」。铅汞二物皆出自丹砂,「本一体而无二也」。 第二部分内容又见于《红铅入黑铅诀》,主要讲述炼铅汞成丹,服食金丹求长生及点汞成金银之方法。有「金丹服食变化五金制汞」、「作外鼎制制法」等法诀。 第三部分内容多见于《

  • 悬解录

    悬解录

    《作者:佚名《道藏》中有一本三千余字的小书《悬解录》,为道教外丹著作,作者不详。记载有张果(即后世传说“八仙过海”中的张果老)在公元733 年献给唐玄宗的五子守仙丸,其组成余甘子、覆盆子、菟丝子、五味子、车前子、枸杞嫩叶汁、莲子草汁、杏仁、生地黄汁、鹿角胶等补肾填精之品,形成五子衍宗丸的雏形。又有阿胶黄精丸,又称西施丸,主要组方阿胶、黄精、白芷、百合、木瓜、荷叶、枸杞、茯苓、益智仁等,后见于明代《食疗本草集经注》,是中国中医药学史上较早的女性美容保养良方。

  • 禽星易见

    禽星易见

    《作者:池本理一卷。明池本理撰。禽星是古代占星家的一种占法,传说此法始于张良,为兵家秘传,其实于一切人事得失趋避无所不占。其方法不一,本书则专取七元甲子局,用翻禽倒将之法推算时日吉凶。所论禽宫性情,较他书为简明,其以时日禽为彼我公,专取翻禽为我、倒将为彼,为其独得之解。但本书不载治曜之法,与同类书相异。总之,本书属于六壬、遁甲之类的星家著作,虽荒诞迷信,但对研究术数学较有价值。《明史·艺文志》本书作四卷,一卷本当为传抄合并所得。今有《四库全书》本行世。

  • 雁门公妙解录

    雁门公妙解录

    《作者:佚名雁门公妙解录,原不题撰人。从内容文字看,当为唐朝大中年间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内容文字与《正统道藏》所收《悬解录》大致相同。两书相校,本篇比《悬解录》缺少末尾四百余字,盖为同书之不同版本。

  • 阴阳九转成紫金点化还丹诀

    阴阳九转成紫金点化还丹诀

    《作者:佚名阴阳九转成紫金点化还丹诀,撰人不详。似出于唐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炼制九转丹砂之法。其炼丹程式为:第一转化丹砂为水银 第二转化水银为朱砂 第三转又化丹砂成水银 第四转炼水银结汞砂 第五转炼汞砂令微坚 第六转炼微坚汞成微黄坚汞 第七转炼微黄坚汞成赤金叶 第八转炼赤金叶成紫金砂 第九转炼紫金砂成赤色还丹据称以赤色还丹出去火毒金毒,服之可除病延年,又可用丹点汞成金,或点铅、锡成金。按本书所载炼丹药物及作法,与《太上卫灵神化九转丹砂法》所述大同小异,但文字繁简、用药名称斤两略有不同。

  • 阴真君金石五相类

    阴真君金石五相类

    《作者:佚名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认为本书出于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至玄宗开元末年(741年)或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至五代末(960年)间。述外丹理论,释药物隐名,可补《石药尔雅》只缺。

  • 许真君石函记

    许真君石函记

    《作者:佚名二卷。此书托名许逊,实乃南宋道流之作。书凡九篇, 而以首篇《太阳元晶论》为全书纲领。认为“动者元阳也,元阳即元精,元晶生真火”。宇宙万物及金丹生成变化,皆出乎“动”。谓丹道“非人间五金八石朱砂水银之所为”。其讲述者为内丹, 但托象隐喻,行文晦涩,颇难理解。收入《道藏》第601册。

  • 轩辕黄帝水经药法

    轩辕黄帝水经药法

    《作者:佚名轩辕黄帝水经药法,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内容可分两部分,前半篇言水石炼丹术,据称乃徐久游历天台莲溪洞时遇古仙传授。内载三十二种石水之制作方法,包括神砂石水、雄黄石水、海浮石水、水晶石水、阳起石水、玉石水、金晶石水、银晶石水、大青石水、大碌石水、白滑石水、砒霜石水、白矾石水……等等。其作法大致为:以某种石药研末水飞,加入所需龙芽草药,与苦酒同煮乾,再加胆石、硝石同研,埋人地下三十日或四十九日,即化成石水。据称可用石水点化金银,或辟水火刀兵,服之可延年益寿,长生登仙。本书后半篇

  • 玄霜掌上录

    玄霜掌上录

    《作者:佚名玄霜掌上录,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人《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全篇约六百字。言制作「玄霜」之法。谓玄霜又名女玄霜、琼浆、玉液、地母乳、甘露浆、九转阴丹、醍醐酥。其作法大致为:取铅二斤于铫内扑细,入汞半斤熟搅作碉子,安于向阳坑内醋瓶上,用纸及瓷碗盖之;受热七日后,碢上如重雪倒悬」,见风变硬;扫取至一斤时,于瓷碗内加甜浆水和研如面糊,入甑蒸九次;再入熟绢袋清水内,于银器中摆动一伏时;用清水湿绵盖器口,晒干扫下研细,其状如春雪,其味甘美。以蜜丸如梧桐子大小,日服五丸,服至一年,「万病不侵,经夏不渴」。

  • 魏伯阳七返丹砂诀

    魏伯阳七返丹砂诀

    《作者:佚名题“黄童君注解”。《通志》、《崇文总目》著录。陈国符《道 藏源流续考》认为,通过用韵,不能判断此歌于何时代出世。前 半为七返丹砂诀,述炼汞之术,有注。后半为歌十首,同于《太 清玉碑子》所辑瑶瓶歌,述泥瓶烧丹之术,有注。

  • 修炼大丹要旨

    修炼大丹要旨

    《作者:佚名修炼大丹要旨,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间。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辑录数种炼丹法诀。上卷首为〈外丹要诀〉。谓铅与硫加热后可得真铅,亦称白虎;再加朱砂同研,加热后可得真汞,亦称青龙,是为丹母,可以养炼成丹。例如书中所载「火龙玄珠大丹」,即以所采龙虎四两研细,依法炼成玄珠,再用玄珠养汞成银、养汞成金。炼至十转成丹,服之可成仙,或点汞成宝。又有「金丹法」,即将丹头与金炼作黄粉,与煮过朱砂同研火煅,候金朱真死,再细研入缸,火养成宝。其次又叙述养炼粉霜成白雪神符之方法,有神雪丹转四皓丹、四皓丹转四宝神雪丹、四宝神雪丹转神符白雪丹、

  • 太清修丹秘诀

    太清修丹秘诀

    《作者:佚名太清修丹袐诀,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唐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书分三节,言内丹法:首为《采神灵砂修丹法》。其法先服美食药物补气,导引行气、漱咽津液以种砂,然后用白细瓷盆淘取金砂,密封贮之,然后依法服砂,送入丹田烹炼成丹。丹成之后可不食不饥,「永为地仙」。 其次为《冲虚子大药真铅诀》。谓丹砂乃日月流精结成,可从中抽取铅汞二物,配合而修至药。其要诀为采丹元及五脏真气,「阴阳运转,气化为精,精化为朱,朱化为汞,汞化为金,金化为药,号为金砂,炼为还丹」。所述似为阴阳丹法。 其三为《坎离二用法》。先引述《胎息精微论》,谓精气为生命

  • 太清玉碑子

    太清玉碑子

    《作者:佚名《太清玉碑子》,道家丹道典籍。原书不分卷,不著撰人姓氏,亦不著时代,但《宋史·艺文志·神仙》与《通志·艺文略·道家》均已著录,唯《宋史·艺文志》注:“葛洪与郑思远问答。”另外书中尚引用《阴符经》语,如第十页有“黄帝阴符云(并非阴符经原文):同师者受闭在于金口金柜,千金不传,万不失一”云云。是知此书当出于唐宋间。 该书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记葛洪与郑思远关于道术存身与金石炼丹的问答。首论全神延形之道,认为“阳精魂立,阴精魄成,两精相薄,而生神明,神以形用,形以神生”,阐述形神之间关系,并且“神以道全,形以术延”,强

  • 太上卫灵神化九转丹砂法

    太上卫灵神化九转丹砂法

    《作者:佚名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认为本法唐人所撰,与《阴阳九转成紫金点化还丹诀》所述外丹术完全相同,但较详。述丹砂九转。

  • 通玄秘术

    通玄秘术

    《作者:佚名通玄秘术,唐人[[沈知言]撰。原本三卷,今《正统道藏》本合为一卷,收入洞神部众术类。书前有作者所撰序文,自称于太和初年(827)遇道士马自然。授以秘诀及药方;咸通五年(864)春又于淮南遇故人荥阳郑公,授以「神丹诸家秘要」,遂编成此书。书中集录二十余种丸散丹药之方。包括郑氏三生丹、青花丹、太阳流珠丹、黄庭丹、华盖丹、紫金丹、黄英丹、阴伏紫金丹、太阳紫粉丹、胜金丹、绮金丹、下元走马丹、走马四神丹、阴伏下元丹、延生保命丹、抵圣固阳丹、下元补骨丹、御仙丹、羊肾丹、辟暑丹、辟寒丹、掷果丹、鹿茸散、冷饮子等。诸丹方皆备载用药份量、制作

  • 通幽诀

    通幽诀

    《作者:佚名通幽诀,撰人不详。书中称唐朝为「大唐国」,又称老子为「混元皇帝真君」,盖为唐宋间道士所作。《通志‧艺文略》着录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论述炼丹之道,以外丹为主,兼及内丹。认为「日月二宝是天地至灵」。日为阳魂,象火;月为阴魄、象水,其阴阳水火交合变化,而结成丹砂。炼丹中所用铅汞二药皆自丹砂中生出,故曰:「宝丹本乎一物而生二」; 「大药只有一门」。还丹「即一物阴阳运动自制伏」,此物即是丹砂。书中又以五行生克解释还丹生成,谓「道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合而为还丹」。「万物因水而生,因火而成,火金相伐,水土相克,以成大

  • 太清金液神丹经

    太清金液神丹经

    《作者:佚名道教经书。一名《上清金液神丹经》。分上、中、下3卷。分别题为张道陵、阴长生、抱朴子撰述。《宋志·神仙类》、《崇文总目·道书类》皆有著录。卷上注引有“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等《黄庭外景经》之语。《道教义枢》所引《金液经》“达观兼忘,同归于玄”,见于本书序中。应是六朝时道经。今陈国符先生以《经》中歌诀用韵情况,考为卷上及卷中部分为西汉末东汉初古经。经中内容,序文首述“达观兼忘,同归于玄”等义理。序注中谈服食行气、炼丹守一等摄生之道。正文述作丹之法,包括作六一泥制土釜,密封、日期,祭受之法,泥涂及涂雄

  • 太清金液神气经

    太清金液神气经

    《作者:佚名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认为本经卷上于西汉出世。卷中、卷 下引《真诰》等文字,为后人混入本经。卷上清虚真人述清虚太 皇所授三经,示炼丹之方。中卷黄帝述万神姓名,并述炼丹方。卷 上多隐名,卷中易解,卷下皆录自《真诰》,述神仙降授诸养生方。

猜你喜欢的书

婚姻与道德

婚姻与道德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著。出版于1929年。分别论述了我们为什么必须要建立一种性道德、父权统治、男性崇拜、禁欲主义与罪恶、基督教的性道德、浪漫主义的爱情、妇女解放、性禁忌及在人类生活中爱情婚姻的位置等婚姻道德方面的重要问题。作者还对卖淫、试婚等问题作了分析和论证。作者认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类社会都由两个最基本的构成因素所组成,即经济因素和家庭因素,其中婚姻和家庭对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作者运用翔实的例证证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婚姻道德的演变过程及不同民族、国家的人的婚姻道德的差异性,以及婚姻道德的内容对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的影响。书中认为现代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对婚姻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特别是妇女社会地位的改善对婚姻道德影响最大。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破除旧婚姻道德的迷信,以建立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婚姻道德观乃是本书的主旨。作者还用大量篇幅论述了试婚问题,认为试婚是利大于弊的(在没有生育后代的前提下)。此外作者还就离婚,优生等问题作了阐述。最后作者从历史和道德的角度分别得出结论:我们必须以一种新的婚姻道德观来取代传统的婚姻道德观。人们将不再压抑自己的自然情感,而以男女间正常的性爱来促使健康人格的发展。罗素认为对人们进行婚姻道德方面的教育十分必要,完满的婚姻应建立在男女双方人格的相互尊重基础之上,它既包括健康的生理状态,也包括健康的心理状态,这种婚姻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天咫偶闻

天咫偶闻

城镇志。 清震钧(1857—1920)撰。十卷。钧字在廷,姓瓜尔佳氏,汉名唐晏,字元素,自号涉江道人,满洲镶红旗人,长居北京。曾官知县。著有《渤海国志》等。震钧网罗北京文献,走访调查,信手条记,追溯旧事而成是书,时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后又有所补记。约十一万余字。按皇城、南城、东城、 北城、西城、外城东、外城西、郊坰、琐记、自叙排卷。主要内容有四:重大史事的纪实述略、典章仪礼的沿革变迁、地方故实的记录考证、名人佚事的调查记载。于清代北京的城建、名胜、交通、商业、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天灾、人祸无所不记,保存许多有价值的史料。是一部重要的城市专志。有1982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根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甘棠转舍刻本校点铅印本。顾平旦《震钧和人〈天咫偶闻〉》(载《北京史研究通讯》1981、4)可供参考。

十四朝文学要略

十四朝文学要略

研究著作。刘永济著。二卷。为作者在东北大学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时所作讲义。自上古编至隋代而止,故名。卷首“叙论”,通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旨趣。卷一“上古至秦”分论“古代茫昧难征”、“孔子删述之影响”、“诗经为后世感化文学之祖”、“春秋时诗学之盛”、“纵横家为诗教之流变”、“论著文之肇兴”、“诸子文学之影响”、“战代文学风气有三大宗主”、“楚辞为赋家之祖”、“嬴秦统一与文学”。卷二“汉至隋”分论“辞赋蔚蒸之因缘”、“两京赋体之流别及其作家之比较”、“赋家之旁衍”、“汉乐府三家之消长”、“两京当诗体穷变之会”、“史体之大成及马班之同异”、“篇体变古之殊尚”、“魏晋之际著文之盛况”、“六朝诗学之流变”、“南北风谣特盛及乐声流徙之影响”。书后附《〈旧唐书·音乐志〉所载清乐曲目表》、《文体孳乳分合简表》。征引繁富,阐论精到。四十年代初曾由中国文化服务社出版,198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根据作者校订增补本校勘出版。

丹溪脉诀指掌

丹溪脉诀指掌

脉学著作,清末刘吉人撰于1910年。刘氏选录《脉诀指掌病式图说》中部分论述予以校正,并补充了一部分内容。后编入《三三医书》中。

龙凤双侠

龙凤双侠

民国武侠小说。郑证因著,本书收录了《龙凤双侠》、《钱塘双剑》、《一字剑》、《万山王》和《幽魂谷》这五篇小说。郑证因的武侠小说对情节的整体性重视尤其突出,主要以“恩仇结”和“英雄会”的经典侠义模式形成故事,是传统侠义的现代回归,而所用的叙事手段带有不同于传统的色彩,开启了武侠小说关于故事与情节叙事的一片新天地。

宋大诏令集

宋大诏令集

中国北宋诏令专书。原书未写明纂辑者,仅有少数抄本传世。原名《本朝大诏令》、《皇朝大诏令》。政书。南宋绍兴间宋绶后代编纂。原本240卷,今阙卷七十一至九十三、一百零六至一百十五、一百六十七至一百七十七,实存196卷。是书共收录自宋太祖建隆至徽宗宣和间所颁重要诏令3,800余篇(缺卷不计),分为帝统、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太妃、皇后、妃嫔、皇太子、皇子、亲王、皇女、宗室、宰相、将帅、军职、武臣、典礼、政事等17门,门下分目及子目,编年纂次,其中政事一门占全书篇幅之五分之三。是书多取材于北宋各朝官私所修政书及政府档案,多有《宋史》及他书所未载者,为研究北宋政治的重要原始资料。初刊于南宋嘉定三年(1210),元、明以来仅有钞本流传,甚为稀少。各钞本缺卷均同,可知其残缺已久。1962年中华书局据北京图书馆与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本校订断句,排印出版。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