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五术

  • 眼科心法要诀

    眼科心法要诀

    《作者:吴谦眼科著作。即《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2卷。清吴谦等编纂。成书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此书即清吴谦《医宗金鉴》卷七十七至七十八。内容除总论眼科诊法外,将眼科疾病分为内障二十四症,外障四十八症,编成七言歌诀,附以注释,内容简明实用。此书首述眼的生理、病因、病机。次论多种急慢性内、外障眼病的形状、病因及治疗。编写内容大部分取材于《眼科龙木论》补遗部分增人“能近怯远”等10余种眼病的证治内容。后附眼科外治方药。该书以歌诀形式阐述,简明扼要,便于记诵,为初学者重要参考读物。现存《医宗金鉴》本及善成堂所刊单行本等。

  • 正骨心法要旨

    正骨心法要旨

    《作者:吴谦伤科著作。简称《正骨心法要旨》。4卷。清吴谦(六吉)主编,刊于乾隆七年(1724年)。是《医宗金鉴》的87~90卷。载有“手法总论”、“器具总论”、全身骨骼名称、各种骨折脱位的整复固定。插图10幅,方剂38首。此书综合清以前伤科理、法、方、药及理伤手法之大成。编次与内容均较简要明晰。在治疗方面,首次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等8种手法与伤科临床紧密结合,是清代理伤手法一大进展。书中收载振梃、通木、腰柱等治伤工具的临床应用;详述“攀索叠砖法”,充实了稳定型脊椎损伤之治法。论述切于实用,对后世伤科有其一定影响。版本参见

  • 玉箓济幽判斛仪

    玉箓济幽判斛仪

    《作者:佚名玉箓济幽判斛仪,不题撰人。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宋以后。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本篇所载为玉箓斋施食济幽仪式,其行仪节次有法事、启祝、召孤、接引、荡形、洒净、三皈依、焚符、变食、咒食、加持、称号、传戒、祭炼、奉送、焚燎等项。按「判斛」一词大概取自佛教「斛食」,斛食即焰口施食之意。佛教密宗有对焰口饿鬼施食之法事,俗称放焰口。其仪式一般在黄昏举行,供应饮食,诵咒说戒,以超度孤魂饿鬼。本篇所载济幽判斛仪应为道教仿效佛事而作。

  • 玉箓生神资度开收仪

    玉箓生神资度开收仪

    《作者:佚名玉箓生神资度开收仪,原不题撰人。从内容文辞看似为明人编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此仪用于奉敕建玉箓大斋,转诵《洞玄灵宝九天生神玉章经》,祈求九方天帝升荐亡灵。其仪式亦分早午晚三朝进行,每朝诵经三过。三朝仪文节次大同小异,皆有白文、开经、题经、诵经、宣焚关疏等节目。晚朝加赞经、三闻经、收经、白灵朝辞、引灵安幕、谢师等。

  • 杂病心法要诀

    杂病心法要诀

    《作者:吴谦内科著作。5卷。清吴谦(六吉)等撰,刊于乾隆七年(1742年)。本书即《医宗金鉴》卷39~43。重点论述内科杂病的证治,包括中风、虚劳、黄疸、喘咳、痢疾、疟疾等40余种常见病证。正文均编为七言歌诀,并加注释予以说明、补充,内容较简要,选方多实用。现有初刻本、尊经阁刊本及清三让堂、宝仁堂、善成堂、扫叶山房等多种刻本,建国后有排印本。

  •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作者:吴谦儿科著作。清吴谦等撰。六卷。谦有《医宗金鉴》已著录。是书即《医宗金鉴》卷五十至卷五十六幼科杂症部分。刊于乾隆七年(1742)。约十六万字。内容为四诊总括及初生、惊风、痫证、疳证、吐证、泻证、感冒、瘟疫、暑证、霍乱、痢疾、疟疾、咳嗽、喘证、痰证、疝证、淋证、腹痛、黄疸、水肿、腹胀、发热、积滞、癖疾、汗证、失血、杂证等二十七门。首论新生儿护理,次叙儿科常见疾病诊断和治疗。以歌诀夹注的形式叙述,便于记诵,为学者所重,为儿科有价值的参考书。有乾隆七年武英殿刊本及一九五六——一九五七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武英殿刊本影印

  • 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作者:吴谦儿科著作。清吴谦等撰。一卷。谦有《医宗金鉴》已著录。是书即《医宗金鉴》之卷六十,刊于乾隆七年(1742)。约一千四百字。论述“鼻苗”的种痘方法及有关事宜,设有种痘要旨、选苗、调摄、禁忌、旱苗种法、补种、治法等十余则。内容简要,可供参考。有乾隆七年武英殿刻本及一九五六——一九五七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武英殿刊本影印本及一九六三年铅印本。

  • 外科心法要诀

    外科心法要诀

    《作者:吴谦外科著作。清吴谦等撰。十六卷。谦有 《医宗金鉴》 已著录。是书以祁坤 《外科大成》 为基础,加以整理补充编成。刊于乾隆七年(1742)。是书即《医宗金鉴》之卷六十一至七十六。其卷六十一论述十二经脉及外科痈疽证治总论; 卷六十二列各类外科常用方剂; 卷六十三至七十一分述头、面、项、背及全身各部外科病证; 卷七十二至七十四为发无定处的外科、皮肤科病证; 卷七十五杂证部,为跌仆、金疮及竹、木、虫兽所伤诸病;卷七十六婴儿部,为小儿外科病证。内容较为丰富,对中医外科疾病分类颇为详细,治法切于实用。书中将各病证候、方剂编成七言歌诀

  • 此事难知

    此事难知

    《作者:王好古二卷。元王好古撰。王氏对仲景之学推崇备至,同时亦推崇其师李东垣的伤寒之论,于是乃著此书光大东垣之学,元至大元年(1308)撰成此书。此书集东垣医学论文、医学理论。专述东垣之绪论,于伤寒证治十分详审。《四库全书提要》评此书云: “史称杲(东垣) 长于伤寒,而《会要》一书元好问实序之。今书已佚传,则杲之议论犹赖此以存其一二。”书前有至大元年自序,称其得师之不传之秘,旬储月积,浸就篇帙。上卷集论文三十六篇,对脏腑、病源以及仲景之法加以论述,收载张仲景伤寒论方证七十九则; 下卷载论文五十八篇,阐述经络、脉证等内容,对难解论说多附

  • 刺灸心法要诀

    刺灸心法要诀

    《作者:吴谦针灸著作。八卷,清代吴谦等编纂《医宗金鉴》之一。(即《医宗金鉴》卷七十九~八十六)。清太医院编。刊于1742年。本书将针灸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分别用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概括和论述。其中卷七十九为九针、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原、络穴、八会穴及经脉流注;卷八十为周身骨度及各部诸穴;卷八十一~八十四为十二经及奇经的循行及经穴部位;卷八十五为头、胸腹背及手足各部的要穴主治病证;卷八十六为各种灸法及针灸禁忌等。歌诀之后加注,并附插图134幅,便于习诵。现有多种刊本。

  •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作者:吴谦伤寒类著作。清吴谦等纂注。十七卷。谦有《医宗金鉴》已著录(即《医宗金鉴》卷一~十七)。是书因《伤寒论》流传既久,残缺不全,存者编次传写多误,欲正其错讹,删繁补遗,遂博采诸家精华,辑成此书。约当乾隆七年(1742)编入官修医学丛书《医宗金鉴》一至十七卷。内容为辨六经病脉治、辨合病、并病、辨差后劳复、阴阳易、辨坏病、辨温病、辨痉湿暍、辨霍乱、辨汗吐下、病脉篇、平脉法、辨脉法及正误、存疑、合药分剂法则、经脉图注、伤寒刺灸穴图等。每篇之首,设有总论。后录张仲景原文,文后加注,释解原文。集注采录诸家之言。内容简明扼要,颇切实

  •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作者:吴谦金匮类著作。清吴谦等纂注。八卷。谦另有《医宗金鉴》 已著录。因《金匮要略》传世较久,多有残阙、误漏,作者欲加厘正,去其错讹,删繁补遗,遂博采诸家精华编辑成书。该书为乾隆七年(1742) 官修医学丛书《医宗金鉴》卷十八至卷二十五。卷一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至痉湿暍病脉证止,卷二从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至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止,卷三从奔豚气病至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止,卷四从痰饮咳嗽病至水气病止,卷五从黄疸病至趺厥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止,卷六从妇人妊娠病至杂疗方止,卷七禽兽鱼虫禁忌并治,果实菜谷禁忌并治,卷八为正误存疑篇。每

  • 四诊心法要诀

    四诊心法要诀

    《作者:吴谦诊断学著作。清·吴谦 (六吉)等编纂。刊于乾隆七年(1742)。本书系清政府组织医官编纂的大型综合性医学丛书 《医宗金鉴》 的第34卷。书中介绍望、闻、问、切四诊的详细内容,并编以四言歌诀形式,便于学者习诵掌握。卷末还附有修正《素问》脉位图及订正《素问·脉要精微论》。全书叙述简明扼要。曾做为清以后学习中医诊法的重要教材。现存主要版本有《医宗金鉴》清内府精写稿本残本、1742年武英殿刊本、《四库全书》本等。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影印本,1963年出版了校刊排印本,1979年又出版了校点本 (分册发行)。

  •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直音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直音

    《作者:佚名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直音,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北宋以后。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此书就《度人经》六十一卷本中出现的古字、难字加注读音,但不解释字义。便于读者诵读经文。

  •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

    《作者:佚名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又名《太上洞玄灵宝五篇真文赤书》,简称《赤书真文》。道教古《灵宝经》之一,约成书于东晋。陆修静《灵宝经目》已着录。原书二卷,今《正统道藏》本分作三卷,收入洞真部本文类。本书列于道教灵宝诸经之首,其上卷所载「五老赤书真文」尤为重要。所谓「五老赤书真文」,是指五方天帝所掌录之五篇天书灵文,即《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九炁青天赤书玉篇真文》、《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三炁丹天赤书玉篇真文》、《中央玉宝元灵元老一十二气黄天赤书玉篇真文》、《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七炁白天赤书玉篇真文》、《北方洞阴朔丹郁

  • 还丹众仙论

    还丹众仙论

    《作者:佚名还丹众仙论,北宋抱腹山人杨在编集。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卷首有作者序,自称为汾阳河西人。曾遇明师授以丹诀,于皇祐四年(1052)集成此书。书中首先集录古来诸家炼丹要论,上自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老君、上皇,下及茅君、龙树、阴真君、马明生、魏伯阳、彭君、张天师、抱朴子、元阳子、孙真人、易玄子、日华子、狐刚子、吕先生、海蟾子等。凡三十余家。其次列举炼丹诸法,有辨井诀、居山法、造炉法、火候法、辨真铅汞诀、辨华池匹配诀、辨伏铅汞诀、辨入炉诀、砂中抽汞诀、出丹火毒诀;以及服食金丹应验候,三尸去身候、换骨变颜候、出火

  • 慈幼便览

    慈幼便览

    《作者:文晟清代文晟编写的一本儿科类中医文献,成书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首列小儿简要辨证,节录夏禹铸望苗窍诀、验虎口法和虎口三关图,阐述幼科诊察之法;后列初生及一岁以内幼儿调护法及四十余种小儿病症诊治,对脐风、惊风辨治尤详,并载外治十法和简便方。末附《痘疹摘录》。

  • 慈幼新书

    慈幼新书

    《作者:程云鹏又名《慈幼筏》。儿科著作。明程云鹏辑。十二卷。云鹏字凤雏,江夏 (今湖北武昌) 人。少攻举子业。因感先慈以疟亡,妻以血殒,三男二女,夭于惊、痘。乃发奋于医,昼诵夜思,医术日精。尚撰有《灵素微言》、《脉复》、《伤寒问答》 等书。是书刊行于康熙四十三年 (1704)。卷首论保产,卷一论禀赋、脏能、、脉候、胎症、变蒸; 卷二论小儿杂症,卷三至卷六论小儿痘疮的辨证及治疗方剂,卷七论麻疹、丹毒、惊风、急惊、慢惊、慢脾、风痫、发热等,卷八论伤寒,卷九论感冒、咳嗽、痰喘、疟疾、痢疾、吐泻,卷十论食积、疳积、腹痛、溺血、便血、吐血、黄疸

  • 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经

    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经

    《作者:佚名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唐宋间。南宋《秘目》着录「生天得道经一卷」,当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经文乃元始天尊为诸仙讲说,仅二百余字。谓世人若能屏去众缘,永除染著,外想不入,内想不出,使五脏清凉,六腑调泰。然后引太和真炁注润身田,安寂六根,净照八识。如此可致「得道成真,自然升度」。

  • 元始天尊说十一曜大消灾神咒经

    元始天尊说十一曜大消灾神咒经

    《作者:佚名元始天尊说十一曜大消灾神呪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经文乃元始天尊对青罗真人讲说。谓世间众生不修正道,「不知五行推运,十一曜照临,主其灾祸」。若能上观星斗运行之度,预知灾祸将起,塑绘十一曜形象,建立道场。持唸经咒,即可「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书中收录元始天尊所说九星都咒、五星神咒、十一曜神咒及三启颂等。

  • 元始天尊说玄微妙经

    元始天尊说玄微妙经

    《作者:佚名《元始天尊说玄微妙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唐宋间。南宋《秘目》及《通志‧艺文略》均着录「灵宝玄微妙经一卷」,当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经文乃上清金阙后圣帝君传授,言存思斗中精光,吞服紫炁之法。其行法要诀分为两种。其一为《三元真一经》法,以春分、秋分、冬至、六月一日或十五日,夜半之时分别向东、南、西、北及西南方,瞑目存思身中三一、三卿之神与我同登北斗阳明、丹元、阴精、北极、天关等五星,吞服紫气或四色之气,久之即有神授我真光和绛书宝文。其二为《五斗真一经法》,依规定时日,存思身中三一神出游虚空,飞至北斗,自身

  • 元始天尊说梓潼帝君本愿经

    元始天尊说梓潼帝君本愿经

    《作者:佚名作者不详。可能作于元明时。经有三章:《灵宝消劫正心开化章上品》、《灵宝消劫正心灵应章中品》、《灵宝消劫正心报应章下品》。经文引入儒家伦理思想,主题是强调正心可以消除劫难。经中称:心为一身主,沉沉静静,不杂以伪,无虑无思,发而为言温和慈让,发而为行中正端直,其于亲不期孝而自孝,其于君不期忠而自忠,其于兄弟不期友敬而自友敬,其于夫妇不期和顺而自和顺。因此事亲当为心孝,事君当以心忠,处兄弟则当心友敬,处夫妇当心和顺。人心如此一正,大劫自除,可种成长寿果。此经对研究儒家伦理观如何影响渗入道教提供了有用的资料。收入《道藏

  • 元始天尊说梓潼帝君应验经

    元始天尊说梓潼帝君应验经

    《作者:佚名梓潼帝君即文昌帝君。此经大意在劝人为善,好生奉道,宣扬善恶报应,实道教劝善书一类。成书约在元代。收入《道藏》第27册。

  • 元始天尊说酆都灭罪经

    元始天尊说酆都灭罪经

    《作者:佚名元始天尊说酆都灭罪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此经乃元始天尊演说。谓一切众生若犯有「十恶五逆」之罪,死后当入地狱受苦。若能广建道场,设斋行道,则可超度亡灵,不入地狱。书中有十殿阎王名号及二十四地狱之名。

  • 元始天尊说甘露升天神咒妙经

    元始天尊说甘露升天神咒妙经

    《作者:佚名元始天尊说甘露升天神咒妙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此经乃元始天尊对静明月光童子演说。宣称一切众生若「兴十恶心,迷五毒行」。死后入地狱,「饥渴苦卒,烦躁闷绝,纵遇清冰,悉变猛焰」。无法解脱。天尊乃说「甘露通真咒」一首,谓地狱亡灵闻听此咒,即自然快乐,伙食甘露。又说「净酆都破地狱升天神咒」一首,使地狱亡魂解脱三涂五苦。

猜你喜欢的书

两分铜币

两分铜币

收录一九二三年四月发表处女作至一九二五年七月之间所发表的本格或准本格推理短篇和极短篇共计十六篇。包括处女作《两分铜币》、《一张收据》、《致命的错误》、《二废人》、《双生儿》、《红色房间》、《日记本》、《算盘传情的故事》、《盗难》、《白日梦》、《戒指》、《梦游者之死》、《百面演员》、《一人两角》、《疑惑》以及出道之前的习作《火绳枪》。同时收录傅博先生撰写的导读和解题,日本评论大师权田万治先生撰写的评论

沉思

沉思

《沉思》(Betrachtung)是卡夫卡首部问世的作品集,1912年由德国莱比锡的恩斯特·罗沃特出版社(Ernst Rowohlt Verlag)出版,收录了作家早期创作的十八篇作品。《柏林日报》评论《沉思》时说:“卡夫卡所说的,仿佛是那些无人疼爱、安静无声的人在悄声低语。”这18篇作品不拘一格,长短不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年的卡夫卡已在写作上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可以感受到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异常细腻的内心世界。

古今源流至论

古今源流至论

前集十卷,后集十卷,续集十卷,别集十卷。前、后、续集为宋林駧 (生卒年不详) 撰。林駧字德颂,宁德 (今属福建省)人。别集宋黄履翁 (生卒年不详)撰。黄履翁字吉父,生平籍贯均不详,可能也是闽人。从宋神宗开始改诗赋取士为以策论取士。考生须博通古今,深晓典制。但是又苦于篇帙浩瀚,很难一下子掌握。因此,一些人就将其编辑成书,以备科举之用。当时麻沙书坊,刊书最多。此书虽专为科举而编,但对宋代的朝章国典,分门别类,序述详明。而且又有些其他书籍所没有记载的内容。可以为一些考证者参考利用。有张目元延祐丁巳刊本、振绮堂有元刊本、《四库全书》本。

茶谱

茶谱

明代茶书,钱椿年撰。《茶谱》,又名《制茶新谱》。椿年字宾桂,江苏常熟人。时人称其为友兰翁,或即其号。嘉靖年间尝修《钱氏族谱》。明代赵之履跋《茶谱续编》云:“友兰钱翁,好古博雅,性嗜茶。年逾大耋,犹精茶事,家居若藏若煎,咸悟三味,列以品类,汇次成《谱》,属伯子奚川先生梓之。”可知此书由其侄子刊行。又,明代顾元庆《茶谱序》称:“余性嗜茗,弱冠时识吴心远于阳羡,识过养拙于琴川,二公极好茗事者也。授余收焙烹点法,颇为简易……顷见友兰翁所集《茶谱》,其法与二公颇合,但收采古今简什太繁,甚失谱意……”末署:“嘉靖二十年吴郡顾元庆序。”可证钱氏《茶谱》成书于嘉靖二十年(1541)以前,书后又附录〔明〕赵之履辑《茶谱续编》一卷,内容为王友石(字孟端)竹炉并分封六事及昭代名公诸作。《茶谱》,仅见钱谦益《绛云楼书目》著录,题为兰友翁《茶谱》,编入《古今文艺丛书》(1912年编刊),改题为八十翁友兰钱椿年集《制茶新谱》,仍包括《续编》。此书也被日本青木正儿收入《中华茶书》,题为《制茶新谱》,当据《古今文艺丛书》收入;福田宗位又译成日文,编入《中国の茶书》(即青木《中华茶书》日译本)。全书分茶略、茶品、艺茶、采茶、藏茶、炙茶、制茶诸法、煎茶四要、点茶三要、茶效等目。大致杂采陆羽《茶经》、毛文锡《茶谱》、蔡襄《茶录》等书内容分别归入各目。唯炙茶、制茶诸法(橙茶、莲花茶、茉莉花茶)、煎茶四要中之洗茶、点茶三要中之择果,为根据明代烹饮茶法总结的新内容。

纂异记

纂异记

传奇小说集,唐李玫撰。“玫”,一作“攻”,一作“政”,大中(847—859)时人,其他不详。本书所记也都是神仙鬼怪之事。但是它不限于记载现成的奇事异闻,有的还是有意的创作。象《嵩岳嫁女》一篇,写了神仙大办婚礼的场面。作者将不同时代的仙人凑合在一起,让他们写唐代的七言律诗,显然是作者编制出来的故事。原书一卷,已佚,《太平广记》存有佚文。《说郛》中的《纂异记》题宋李玫撰,记宋人故事,显系伪托。

教苑清规

教苑清规

凡二卷。元代自庆编于至正七年(1347)。又称增修教苑清规。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册。本书系天竺大圆觉教寺之云外法师自庆,将天台教苑清规(编者不详,仅知其属天竺山白云堂)再增补修订。内容分为十门,即祝赞门、祈禳门、报本门、住持门、两序门、摄众门、安居门、诫劝门、真归门、法器门等,各门之下复详述细节。本书为研究宋、元时代天台宗组织、制度等之重要资料。此外,教苑清规另有二书,一为宋代智圆(976~1022)所作,凡二卷。另一为日僧无著道忠(1653~1744)所作,凡二卷。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