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明目神验方
弘治十三年庚申秋八月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1) 重梓
目疾证候总论
赤眼赤肿脏积毒,赤而有痛肝之实,
赤而昏者肝之虚。大眦赤者心之实,
小眦赤者心之虚。白眵多者肺之实,
多眵泪出肺之虚。羞明怕日脾之实,
赤脉荡眼肝之实 (2) ,视物不见 (3) 脾脏虚。
茫茫黑花肾之实,迎风有泪肾之虚。
赤脉伤眼心克肝 (4) ,白膜遮睛肺克肝 (5) 。
迎风受痒肝邪传 (6) ,早晨昏者头风痒。
日中昏者疾 (7) 之作,夜间昏者定脑冷。
日间痛者阳之善 (8) ,夜间痛者阴之毒 (9) 。
浮翳遮睛肺之热 (10) ,胞螺 (11) 突起睛之损。
眼睫倒入五脏损,赤膜遮睛五脏热 (12) 。
瞳仁倒入血气衰 (13) ,头晕目前赤星乱。
不痛不痒血气衰,赤而热 (14) 痛血之实。
血侵睛者肝虚热,久昏物遮卫经 (15) 实,
痛而憎寒卫中虚。左赤传右阳经旺,
右赤传左阴经旺。左右相传热邪攻,
目睛黄者酒之毒,两眼赤烂风热攻。
目近视者脏腑劳 (16) ,每年发者是天行。
拳毛倒睫肺之损,数 (17) 年赤者肝受风。
眼见赤花肝之虚 (18) ,目涩倒睫脏腑 (19) 虚。
两目赤肿风毒攻 (20) ,眼珠突出脏不和。
目中虚血决阴旺 (21) ,大病后昏脏不和。
阳毒病后下元虚,阴毒病后热气攻。
过 (22) 水眼昏肾受湿。孕妇目昏肝不足,
产后晕昏血气衰。小儿赤烂胎风热,
小儿班疮 (23) 胎受毒。小儿白障肺壅实 (24) ,
小儿生翳感风热。小儿雀目肝不和,
小儿青盲肝经虚。小儿生疮胎秽湿 (25) ,
小儿疳眼五脏虚 (26) 。青盲有翳肝风热。
睊目 (27) 之疾风邪克 (28) ,眼内出脓阴气攻。
目偏视者 (29) 脏腑劳,目眇 (30) 者血气凝滞。
两目昏肿热冲脑,或针或割目之损。
用药医师须细审 (31) 。
论五轮主病根因
血轮病,因心经大热惊恐生,宜泻心凉肝。
气轮病,因侵冒寒暑忧思生,宜宣肝补心。
风轮病,因肝经热毒气怒生,宜泻肝补肾。
肉轮病,因饮食不节热毒生,宜凉肝泻脾。
水轮病,因酒色过度虚损生,宜补肝补肾。
论五轮病证
大小眦属心,病则赤脉上生,昏热肿痛赤烂,多生浮翳,血灌瞳仁,大眦先赤而传小眦,左眼先患而传右眼,其病在心。
黑睛 (32) 属肝,病则昏暗黑花,头疼有泪,其病在肝。
上下睑属脾 (33) ,病则眼胞肿起,胬肉侵睛,外生小块在廓,名曰偷针,倒睫拳毛,其病在脾。
白睛属肺,病则白睛肿起,多生瘀肉,有泪,白膜侵睛,名曰气障,其病在肺。
瞳仁属肾,病则眼目昏暗,瞳仁青绿,头疼冷泪多,故睹人物若堆烟,视太阳若水花,久而不治,青盲内 (34) 障,其病 (35) 在肾。
论八廓病证
关泉廓,病主瘀肉侵睛。
水谷廓,病主额角常痛,眵泪多黑花。
会阴廓,病主昏暗泪生。
胞阳廓,病主睑肉赤肿,睛疼多瘀血。
清净廓,病主两眦痒痛泪出。
传道廓,病主昏蒙多泪。
津液廓,病主血丝侵睛,胬肉生睑。
养化廓,病主赤筋,倒睫拳毛。
论五脏所属轮廓贯通
肝属东方甲乙木,在眼为风轮,贯清净廓胆。
心属南方丙丁火,在眼为血轮,贯胞阳廓命门。
肺属西方庚辛金,在眼为气轮,贯传道廓 (36) 。
肾属北方壬癸水,在眼为水轮 (37) ,贯津液廓 (38) 。
脾属中央戊己土,在眼为肉轮,贯水谷廓 (39) 。
五轮虚实用药法
肾病宜补,肉苁蓉、附子为主。
肝病宜宣,黄芩、柴胡为主。
益肺用人参、五味子为主。
益气用人参、木香为主。
凉心用黄连、大黄、栀子为主。
凉肾用黑牵牛、白牵牛为主。
泻脾用黄连、朴硝为主。
五轮所属主病之图
瞳仁大而有窟 (40) 者,不治。大小眦为血轮,属心火;黑睛为风轮,属肝木;瞳仁为水轮,属肾水;白睛为气轮,属肺金;上下睑为肉轮,属脾土。瞳仁小而无窟 (41) 者,可治。
八廓所属主病之图
关泉廓属小肠经
水谷廓属肺经
会阴廓属肾经
胞阳廓属命门经
清净廓属胆经
传道廓属太阳经
津液廓属膀胱经
养化廓属肝经
圆翳内障 (42)
肝肾虚 诗曰:
圆翳犹如水上盘 (43) ,阴阳大小一般般。
金针一拨分明见,丸散须安肾与肝。
合用镇肝丸 (44) 、虎睛丸 (45) 、聚宝丸、化毒丸、青金丹、卷云膏。
冰翳内障 (46)
热泪凝结 诗曰:
如冰凝结瞳仁侧,左右看看透里白 (47) 。
金针三五如云散,记得当初曾暗黑。
合用羊肝丸 (48) 、泻肝丸、分珠散。
滑翳内障 (49)
脑脂凝结 诗曰:
初生黄色白凝烟,似水如银珠子连。
若识根源深妙处,金针横拨始安然。
合用还睛丸 (50) 、羊肝丸、黄连膏、三花五子丸 (51) 。
散翳内障 (52)
肺家热,脑冰结 (53) 诗曰:
两眼昏沉似雾披 (54) ,病源还是脑凝脂。
针下往来三五拨,方知真个是明翳 (55) 。
合用四物汤、谷精散 (56) 、磨风膏、宣肺汤、清金散 (57) 、雄猪散。
浮翳内障 (58)
肺家热 诗曰:
乍看白色眼中瑞 (59) ,阴小看时阳里宽。
用药频频点翳子,烦劳心力必然安。
合用宣肺汤、七宝散 (60) 、白万膏、细辛散、川芎散。
小翳内障 (61)
肝肾热 诗曰:
班疮患后忽侵精,隐隐如银似白丁 (62) 。
灵宝镇肝丸散服,一年忌慎必须明。
合用化毒丸、还睛丸 (63) 、三黄汤、清凉饮子。
沉翳内障 (64)
胆肝壅热 诗曰:
隐隐如沉黑水深 (65) ,更如 (66) 肝胆热来侵。
可怜黑暗朦胧见,直 (67) 候三年始可针。
合用灵宝丹、救睛丹 (68) 、羊肝丸、美玉散 (69) 、二和散 (70) 。
横翳内障 (71)
肾虚 诗曰:
翳生眼上薄微微,剑脊 (72) 之形急早医。
莫待展开遮障后,那时休怨鬼神欺。
合用匀气散、还睛丸、春雪膏 (73) 、苁蓉丸、天门冬散。
偃月翳 (74)
肾热毒 诗曰:
翳生偃月难知觉,睑内上睛微下薄。
涩痛羞明急早医,莫放 (75) 月圆之候恶。
合用泻肝散 (76) 、定志丸、谷精丸、连翘散 (77) 。
枣花翳 (78)
肝胆热 诗曰:
周回锯齿枣花形,涩痛皆因泪结成。
无时热泪须频落,去风止泪即能明。
合用谷精丸、分珠散、蝉花散 (79) 、青金散 (80) 。
白翳黄心 (81)
肝肾热 诗曰:
脑脂凝结白如霜,厚处还即在中央。
金针拨去仍依旧,方信明医妙述 (82) 良。
合用谷精散 (83) 、川芎散、镇肝散、二和散、三花五子丸。
黑花翳 (84)
肾虚 诗曰:
黑花睛翳凝青色,上下飞蝇伏难测。
此病皆因睛血虚,补肾调肝免他厄。
合用还睛丸、四物汤、灵宝丸 (85) 、青金散。
风变内障 (86)
血气皆虚 诗曰:
乌绿青红及黑黄,证候难交 (87) 视睹光。
后有脑脂凝结就,任将针拨未明妨。
合用还睛丸、镇胆丸。
雷头风 (88)
上热下虚 诗曰:
一回发后最堪伤,太阳疼痛不寻常。
两眼八廓俱紧痛,急早求医免失光。
合用太阳丹 (89) 、川芎散、朱分丹。
惊振外障 (90)
血凝滞 诗曰:
忽因撞损眼睛中,恶血停留在内冲。
晓夜难禁疼与痛,镰 (91) 除瘀血始无凶。
合用退血散 (92) 、四顺散、清神散、雄猪散。
丝风内障 (93)
肝胆热 诗曰:
一点形铺 (94) 似丝装,皆因肾水热风伤。
或开或合如麻米,不睹三光 (95) 百岁殃。
合用灵宝丹、泻肝散、青黛丸 (96) 、清神散、川芎散。
乌风障 (97)
肺受风热 诗曰:
痛痒昏朦似物瞒 (98) ,皆因肺受热风蒸。
志心 (99) 服此汤丸散,免使从兹黑暗成。
合用宣肺汤、四物汤、清神散、川芎散 (100) 。
黑风障 (101)
肝虚热 诗曰:
此病皆因肝受 (102) 虚,致令时见黑花飞。
急宜频服生津药,免教 (103) 变作五风为。
合用镇肝丸、祛毒散 (104) 、青金散 (105) 、密蒙花散 (106) 。
雀目障 (107)
肝肾虚 诗曰:
肝脏虚劳积外邪,微睹三光似物遮。
朦胧如见飞蝇状,不觉看看成枣花。
合用镇肝丸、羊肝丸、救睛丸、卷 (108) 帘散、春雪膏。
高风障 (109)
血气不足 诗曰:
阳气不足阴气衰,黄昏前后见难为。
皆因欲作青盲候,到老终须似月亏。
合用四物汤、匀气散、夜明散、清神 (110) 散、二和汤 (111) 。
黄风障 (112)
肾虚热 诗曰:
肝虚目暗不分明,后来涩痛如针刺。
热泪频倾羞见日,五风变动真来的。
合用洗心散 (113) 、四物汤、美玉散、二和散、三花五子丸。
伤寒后患
肺热血凝 诗曰:
阳证伤寒病有因,致令赤脉肺家侵。
大小眦头频涩痛,急早求医免翳侵。
合用宣肺汤、退血散、四物汤、美玉散、二和散。
玉翳外障 (114)
脾肺积热 诗曰:
赤脉纵横二眦中,时时疼痛泪频冲。
此疾皆因脾肺热,渐生血翳损双瞳。
合用拨云散 (115) 、退血散、镇心丸 (116) 、青金散。
聚开翳障 (117)
脾风热 诗曰:
翳生聚散宛如云,才去还生是有因。
风热冲脾 (118) 凝睑肉,合眼如胶蘸 (119) 却睛。
合用洗心散、雄猪散、青黛散、磨翳膏 (120) 。
睑黏睛睥 (121)
风热相系 诗曰:
两睑粘睛何所论,睑翻突与出睛平 (122) 。
皆是脾家风热系,致令瘀血滞真 (123) 睛。
合用洗心散、祛毒散、分珠散、美玉散、清凉饮 (124) 。
膜入水轮 (125)
肺热毒 诗曰:
肺脏多因热毒冲,致令膜入水轮中。
志心频服驱风毒 (126) ,免得朦胧黑翳攻。
合用宣肺汤、糖煎散 (127) 、美玉散、牛蒡子丸。
赤脉深翳 (128)
心肺热 诗曰:
白睛赤脉贯瞳仁,涩痛羞明痒不禁。
此疾多因心肺热,攒竹迎风便好针。
合用糖煎散、洗心散、宣脾汤、黄连散 (129) 。
黑翳如珠 (130)
肾气绝,水轮散 诗曰:
黑翳如珠病若何,肾经虚泛致令痾 (131) 。
点点散铺 (132) 水轮内,十人有九不医多。
合用灵宝散 (133) 、还睛丸、卷云散 (134) 、糖煎散。
花翳白陷 (135)
肾虚 诗曰:
翳生睑内隐沉沉,除去风邪莫与针。
若识根源生病处,肉轮恶血气相侵。
合用防己散 (136) 、泻肝散 (137) 、三花散、青金散。
水瑕深翳 (138)
肾虚 诗曰:
此翳生来似有无,沉沉隐在水轮铺。
皆因气壅心劳力,早宜服药免睛枯。
合用还睛丸、六阳丹、灵宝散 (139) 、桃花散。
混睛外障 (140)
肾虚阳气弱 诗曰:
脑脂凝结流睛内,状若浮云罩碧空。
磨翳膏妙常与点,免教翳障损双瞳。
合用灵宝丹、万金散 (141) 、谷精 (142) 散、杏霜丸、磨翳膏。
他患生翳 (143)
气血凝滞 诗曰:
他患因伤脏腑虚,致令血滞气冲为。
好将磨翳膏常点,免使开张暗黑 (144) 珠。
合用退血散、四物汤、青黛丸、长春 (145) 膏、祛毒丹、连翘散。
逆顺生翳 (146)
脾肺虚热 诗曰:
上睑生时号名逆,下睑即是顺为名。
睛疼泪出并羞日,急急求医免损睛。
合用退血散、分珠散、宣肺汤、紫金膏 (147) 、春珠散。
鸡冠蚬肉 (148)
脾虚血滞 诗曰:
睑肉翳生名蚬肉,或青或黑痛难禁。
此病皆因凝血滞,将刀镰去免根深。
合用退血散、宣肺汤、分珠散、磨翳膏、川芎散。
睑生风粟 (149)
脾受热毒 诗曰:
两睑疼痛涩难开,此病皆因脾毒来。
点点肉轮如粟大,泻气除风始免灾。
合用退血散、泻肝散、美玉散、应痛膏、三花五子丸。
漏睛脓出 (150)
脾热风毒 诗曰:
原因风热睑中停,凝结如脓似泪倾。
驱毒除风无别病,黄连膏子点双睛。
合用糖煎散、密蒙花散、三和散。
蟹睛眼 (151)
心肺受 (152) 壅热 诗曰:
血轮赤血气相 (153) 凝,涌 (154) 起周回睛陷深 (155) 。
泪倾拭了还重有,镰除瘀血太阳针。
合用宣肺汤、万金汤 (156) 、细辛散、春雪膏。
胞肉胶凝 (157)
脾热毒 诗曰:
两睑虚浮肿不开,热气泪积变成灾。
如胶黏腻羞见 (158) 日,去除瘀血药相催。
合用糖煎散、清神散、二和散、密蒙花散。
珠突出眶 (159)
脾肺血气相系 诗曰:
默于睛肉频频痛,忽然突出在眶中。
不是医人夸妙手,药到消除没病踪 (160) 。
合用分珠散、宣肺汤、糖煎散、清神散、川芎散。
神祟疼痛 (161)
三焦热 诗曰:
忽然疼痛如针刺,泪出羞明热渐侵。
早服泻肝丸与散,太阳风府便加针。
合用泻肝汤 (162) 、洗心散、退血散、川芎散、卷帘散、黄连膏。
旋螺突起 (163)
肾虚热风毒 诗曰:
热风相系肾家虚,热气相冲并损珠。
脑脂凝结兼头痛,似此之刑 (164) 莫与医。
合用药黑豆、还睛丸、蝉花散 (165) 、二和散、磨睛膏 (166) 。
拳毛倒睫 (167)
脾受风热 诗曰:
眼中风热泪连连 (168) ,涩痒频揩 (169) 作此因。
倒睫拳毛铺刺痛,致令滞血损瞳仁。
合用退血散、清神散、区毒散 (170) 、石燕散 (171) 、青金散、桃花散。
碧翳瞒 (172)
肺风壅滞 诗曰:
脑脂凝结白睛停,薄 (173) 薄轻笼淡淡清 (174) 。
或然旬日 (175) 一回暗,忽尔时时又却明。
合用宣肺汤、万金散、谷精散、卷云膏、美玉散。
鹘眼凝睛 (176)
上热下虚 诗曰:
睛突两睑难回转 (177) ,五脏上下似粧 (178) 成。
要知妙法堪医处,热风一散便安宁 (179) 。
合用四物汤、七宝散、连翘散、苁蓉散、天门冬散。
辘轳转门 (180)
筋脉上注 诗曰:
上睑中脏下睑藏,周回不肯定中央。
可怜清净难观看,妙术空夸手下良。
合用聚宝丹、还睛丸、退血散、雄猪散、牛蒡子丸。
打伤损肿 (181)
血滞 诗曰:
忽然点 (182) 被物惊伤,恶血流归内睑 (183) 藏。
迎香针取 (184) 瞳仁血,免使终身不见光。
合用四物汤、退血散、美玉散、黄连膏。
撞刺生翳 (185)
血聚生翳 诗曰:
撞刺血凝在水轮,致令作害损双睛。
太阳穴与针除血,涩泪羞明渐渐轻。
合用四物汤、退血散、泻肝散、磨翳膏、长春膏 (186) 。
血灌瞳仁 (187)
肝胆壅热 诗曰:
肝脏 (188) 多因积热攻,致令血灌上睛瞳。
早求妙药令无阻,免教赤肿与朦胧。
合用四物汤、退血散、二和散、青金散洗。
眯目飞杨 (189)
肾虚 诗曰:
有时因出野郊中,默 (190) 枕 (191) 狂风尘土 (192) 。
如丝疑住瞳 (193) 人上,渐成翳膜与朦胧。
合用糖煎散、青金散、黄连膏、退血散。
天行赤眼 (194)
三焦积热 诗曰:
疠气热气号天行,更兼内热积相连。
涩泪睛疼并畏日,一眼才开一眼传。
合用退血散、青金散、川芎散、应痛散。
暴赤生疮
脾肺热 诗曰:
忽然两目羞明热,况复盈盈热泪倾。
只因有泪频揩拭,致使生疮睑内凶 (195) 。
合用泻肝散、美玉散、二和散、三花五子丸。
睑硬睛疼 (196)
肝热上攻 诗曰:
肝热难开似引砂 (197) ,涩泪睛疼血障遮。
里内虽镰除瘀血,药当宣肺去风邪。
合用洗肝散、雄猪丸 (198) 、救睛丸、美玉散。
痛如针刺 (199)
心家壅热 诗曰:
忽然疼刺痛如针,皆因积热伏于心。
早求汤医除根病,莫待看看翳障侵。
合用退血散、万金散、宣肺汤、聚宝散 (200) 、牛蒡子散。
痒极难任 (201)
心肝热 诗曰:
头疼痛痒极难禁,都因风热损肝心。
瞳子气连清净腑,他时翳障渐来侵 (202) 。
合用四物汤、万金散、青金散、没毒膏。
瞳仁干缺 (203)
虚极 诗曰:
瞳仁干缺小全无 (204) ,隐隐如冰黑作模 (205) 。
皆是脑脂凝结障,纵施妙药也须枯。
合用还睛丸 (206) 、还宝丹、羊肝丸。
孩儿患眼 (207)
胎风赤热 诗曰:
襁褓之中受热风,更加邪气两相侵 (208) 。
时时赤烂频流泪,不久翻成倒睫踪。
合用洗心散、槐花散、细辛散、三花五子散 (209) 。
气壅如痰
肝胆风热 诗曰:
似物朦胧两睑中,如痰白沫壅睛瞳。
夜深添热并头痛,此是肝邪胆受风。
合用泻肝散、糖煎散、定志膏 (210) 、白荑膏 (211) 。
无时流泪
脾肝 (212) 虚 诗曰:
迎风泪出拭还流,每到秋冬发不 (213) 休。
皆因肝脏伤邪冷,眦头针刺始无忧。
合用六阳丹、糖煎散、青金丹、美玉散、天门冬散。
暴风客热 (214)
脾肺风热 诗曰:
忽然先痒后朦胧,时渐昏昏似雾中。
志心服药除风热,攒竹迎香针有功。
合用洗心散、化毒丹、青黛散、二和 (215) 散、青金散。
黄膜上冲 (216)
脾胃热 诗曰:
从下生如偃月 (217) 形,黄色冲冲膜上睛。
此病因伤脾胃热,莫令变作色青青。
合用羊肝散、紫霞丹、黄连膏、灵宝散、分珠散。
赤膜下垂 (218)
肝受邪气 诗曰:
黑睛上面赤来遮 (219) ,如同顺醫 (220) 到生花 (221) 。
此因客热肝家积,迎香针去血些些。
合用退血散、糖煎散、泻肝散、美玉散、二和散。
双目睛通 (222)
肝受邪气 诗曰:
小儿双目号睛通 (223) ,欲要看西却又东 (224) 。
此病脑中筋带转 (225) ,更兼肝脏受邪风。
合用镇肝散、镇心丸、灵宝丹、春雪膏、长春膏、牛蒡子丸。
胞肉生疮 (226)
脾经积热 诗曰:
胞肉 (227) 生疮事有因,形如黑豆睑中存。涩泪睛疼何所治 (228) ,针镰瘀血药频薰 (229) 。合用四物汤、退血散、美玉散、应痛膏 (230) 、川芎散。
斑疮生眦 (231)
肝家壅热 诗曰:
内脏积毒热相并,冲在轮中损却睛。
白色赤丝流涩泪,此是肺家 (232) 热毒蒸 (233) 。
合用明睛丸、祛毒散、分珠散 (234) 、磨翳膏 (235) 、美玉散 (236) 。
疳眼 (237)
精气不足 (238) 诗曰:
胎中受气不曾全,生时更被热相煎 (239) 。
年深泪湿瞳仁散,昏昏如见雾中烟。
合用灵宝丹、镇心丸、青黛丸、防己丸、美玉散。
青盲 (240)
肝脏风热 诗曰:
肝脏胎中受热风,至晚昏昏似月笼。
休言近视 (241) 如斯月,此是胎中受毒攻。
合用镇心丸、泻肝散、聚宝散、川芎散、天门冬散、光明散 (242) 。
星月聚开翳 (243)
脑热脂凝 诗曰:
数点如星似月明,或时聚散有何因。
此时 (244) 脂凝流未 (245) 散,服药频频免损睛。
合用镇心丸、退血散、连翘散、磨睛膏、美玉散。
青膜内障 (246)
肝虚 诗曰:
青风还与绿风 (247) 同,一点瞳仁却被笼。
急去囊中求妙药,免令翳膜损双睛 (248) 。
合用镇心丸、太阳丹、光明散、三花五子丸。
胬肉侵睛 (249)
肺热肺虚 (250) 气壅 诗曰:
胬肉生来是喜嗔 (251) ,致令两眦翳侵睛。
肺热血凝因此作,药与凉肝泻肺经。
合用宣肺汤、糖煎散、卷帘散、磨翳膏、防己散。
白睛胬起
肾虚肺热 诗曰:
两眦冲起肿兼痛,赤脉如丝更乱横。
此病皆因心肺热,更兼房事饱 (252) 饥生。
合用镇肝丸、太阳丹、紫霞丹、祛毒散、糖煎散、美玉散。
睑中生翳 (253)
小儿恶血伤睛 诗曰:
睑上如初 (254) 麻粟形,忽然如豆睑中呈。
皆因恶血侵肝脏,镰割除根永不生。
合用退血散、泻肝散、光明散、六阳丹、一和散 (255) 。
起坐生花 (256)
肾虚 诗曰:
起坐生花是若何?为是心贪酒色多。
酒色这回休恋看,如此方能免此痾。
合用镇心丸、化毒丹、清神散、青金散。
【注释】
(1) 承宣布政使司:明清时省级地方行政机关,也称布政使司、布政司或藩司。
(2) 赤脉荡眼肝之实:原脱,据《秘传眼科七十二症全书》(下简称“七十二症全书”)“眼疾证候总歌”补。
(3) 见:《七十二症全书·眼疾证候总歌》作“明”。
(4) 赤脉伤眼心克肝:《七十二症全书·眼疾证候总歌》无此七字。
(5) 白膜遮睛肺克肝:肺克肝,原作“肝克肝”,据《明目良方》各本“目疾证候总论”和《秘传眼科龙木集》(下简称“龙木集”)“七十二问”改。《七十二症全书·眼疾证候总歌》七字在“迎风有泪肾之虚”后。
(6) 传:原字残缺,据《明目良方·目疾证候总论》及《七十二症全书·眼疾证候总歌》补。
(7) 日中昏者疾之作:抄本《目疾总论》作“日中昏者火之作”。《七十二症全书·眼疾证候总歌》“中”字作“夜”。
(8) 善:《七十二症全书·眼疾证候总歌》及《明目良方》郑本同。树本、存本作“毒”,当是。
(9) 日间痛者……阴之毒:《七十二症全书·眼疾证候总歌》两句互乙。
(10) 浮翳遮睛肺之热:《七十二症全书·眼疾证候总歌》此七字在“夜间昏者定脑冷”句后。
(11) 胞螺:底本“旋螺突起”症及《龙木论》卷小字题均作“旋螺”,《龙木集·七十二问》作“泡罗”,《七十二症全书·眼疾证候总歌》作“包螺”。
(12) 赤膜遮睛五脏热:《七十二症全书·眼疾证候总歌》此七字在“头晕目前赤星乱”句前。
(13) 瞳仁倒入血气衰:《七十二症全书·眼疾证候总歌》此七字在“胞螺突起睛之损”句后。
(14) 热:《七十二症全书·眼疾证候总歌》作“有”。
(15) 卫经:“卫”字疑当作“胃”。
(16) 目近视者脏腑劳:七字原作“目睛黄者酒之毒”,疑涉上行“目睛黄者酒之毒”句而误重,据《明目良方》各本“目疾证候总论”及《七十二症全书·眼疾证候总歌》改。
(17) 数:《七十二症全书·眼疾证候总歌》作“积”。
(18) 眼见赤花肝之虚:《七十二症全书·眼疾证候总歌》此七字在“眼珠突出脏不和”句后。
(19) 涩:《七十二症全书·眼疾证候总歌》作“毛”。腑:原误作“晡”,据《明目良方》各本“目疾证候总论”改。
(20) 两目赤肿风毒攻:《七十二症全书·眼疾证候总歌》“肿”作“者”,此七字在前“数年赤者肝受风”句后。
(21) 目中虚血决阴旺:《七十二症全书·眼疾证候总歌》此句作“眼中虚血厥阴旺”,在前“目涩倒睫脏腑虚”句后。
(22) 过:《七十二症全书·眼疾证候总歌》作“遇”。
(23) 班疮:《七十二症全书·眼疾证候总歌》作“癍痘”。
(24) 实:《七十二症全书·眼疾证候总歌》作“热”。
(25) 小儿生疮胎秽湿:《七十二症全书 · 眼疾证候总歌》“湿”字作“浊”,义胜。
(26) 小儿疳眼五脏虚:原脱,据《七十二症全书·眼疾证候总歌》补。
(27) 睊(juàn眷)目:目偏斜而斜视。《准绳·七窍门上》:“此证谓幼时所患目珠偏斜,视亦不正,至长不能愈者。”
(28) 风邪:《七十二症全书·眼疾证候总歌》作“肝邪”。
(29) 者:原作“音”,据《明目良方》各本“目疾证候总论”和《龙木集·七十二问》“目生偏视者”句改。
(30) 眇(miǎo秒):偏盲,也泛指眼瞎。《春秋公羊传·成公二年》:“客或跛或眇。”
(31) 须细审:《七十二症全书·眼疾证候总歌》作“细推详”。
(32) 睛:原作“暗”。《银海精微·五轮图式》:“黑精(睛)为风轮,属肝木。”因据改。
(33) 脾:原作“肝”。《世医得效方》(下简称“得效方”)卷十六:“上下睑属脾胃。”因据改。
(34) 内:原作“肉”,据《明目良方·眼科用药便览》“唯有青盲内障二症难医”改。
(35) 病:原阙,据前文例及《明目良方·论五轮病证》“其病在肾”句补。
(36) 传道廓:据本节文例,“廓”后当有“大肠”二字。
(37) 水轮:原作“小轮”,据《龙木集·眼论》“肾主水,故曰水轮也”和郑本、存本“论五脏所属轮廓贯通”改。
(38) 津液廓:据本节文例,“廓”后当有“膀胱”二字。
(39) 水谷廓:据本节文例,“廓”后当有“胃”字。
(40) 窟:原作“屈”,据《明目良方·五轮所属主病之图》改。
(41) 窟:原作“ ”,据《明目良方·五轮所属主病之图》改。
(42) 圆翳内障:也称圆翳,一种晶珠混浊,视力日减,瞳神内最终出现圆形银白色翳障而致视力高度障碍的眼病,与现代医学白内障相似。
(43) 盘:指“蟾盘”,月亮。此喻圆翳内障状如浑圆无黏滞的水上满月。
(44) 镇肝丸:底本同名方有二,药味甚异,并详“明目诸经丸散类”。
(45) 虎睛丸:原作“虎精丸”,据文义改,“精”与“睛”古字通。
(46) 冰翳内障:圆翳内障之一种。《医宗金鉴》(下简称“金鉴”)卷七七:“冰翳内障,瞳色坚实,白亮如冰之状,无论阴处及日中视之皆一般无二,非若圆翳之明暗有别也。其睛内有白色隐隐透出于外。”
(47) 左右看看透里白:《龙木论·冰翳内障》作“傍观瞳子透表白”。
(48) 羊肝丸:底本同名方有二,并详“明目诸经丸散类”。
(49) 滑翳内障:圆翳内障之一种。《目经大成·内障》:“乃圆翳未结,针入能散能聚,散之则大珠小珠上下交流,聚之仍合而为一,所谓如水银之走者此也。”
(50) 还睛丸:睛原作“精”,据“小翳内障”症及《明目良方》目录改。方药详“明目诸经丸散类”。
(51) 三花五子丸:详“明目诸经丸散类”。
(52) 散翳内障:一种老年性白内障未成熟期翳障。《七十二症全书》卷三:“散翳者,翳膜类浓疥疮形状,有重皮包著,内有浆水似脓,或如清鼻涕。初起因肝经积热,风毒上攻,久而生翳,渐渐失明。”
(53) 脑冰(níng凝)结:《庄子·逍遥游》:“肌肤若冰雪。”郭庆藩集释:“冰,古凝字。”据滑翳内障“脑脂凝结”和本病叙症诗“病源还是脑凝脂”句,“脑冰结”当是“脑脂结”或“脑脂凝结”之意。
(54) 披:遮蔽,覆盖。
(55) 翳:据文义,疑当是“醫”字,因形近而误,考《明目良方》存本正作“醫”。
(56) 四物汤、谷精散:方药并详“明目诸经丸散类”。
(57) 清金散:疑为“青金散”之误。青金散详“明目洗眼药类”。
(58) 浮翳内障:老年性白内障未成熟期翳障之一,属圆翳内障范畴。《七十二症全书》卷三:浮者,“乃浮在外,近黄仁金井边”。
(59) 瑞:明莹貌。
(60) 七宝散:方药及出处不明。考《银海精微》有同名方,药治详明,或可参考:“琥珀、珍珠各三钱,硼砂五分,珊瑚一钱五分,朱砂、硇砂各五分,玉屑一钱,蕤仁三十粒,片脑、麝香各一分。右,将前药俱细研 如尘埃,方入麝香、片脑、蕤仁三件,再研,熟官绢筛过于罐内,临卧时,以铜簪挑一米大许点于有翳膜处。”
(61) 小翳内障:病名疑出《明目方》。《鸿飞集》称“小员翳内障”,症见“瞳仁中有翳,略小员,青白色,阴看则有,阳看则小”。《疡医大全·分别大小圆翳内障论》:“瞳仁大小不一,瞳仁大者其翳大,瞳仁小者其翳小。”
(62) 白丁:白色的小斑块。按“丁”,通“钉”。
(63) 还睛丸:详“明目诸经丸散类”。下同。
(64) ,翳膜中之好翳也。”
(65) 隐隐如沉黑水深:《龙木论·沉翳内障》作“隐隐藏形黑水深”。
(66) 如:《明目良方·沉翳内障》同。据文义,疑为“加”字,因形近而误。
(67) 直:当,应当。《经词衍释》卷六:“直,犹当也。”
(68) 救睛丹:疑本方或为“雀目障”“睑硬睛疼”等症下“救精丸”之误。
(69) 美玉散:详“明目洗眼药类”。下同。
(70) 二和散:疑为“高风障”症下“二和汤”之误。
(71) 横翳内障:又名横剑翳内障,为老年性白内障未成熟期内障之一。《金鉴》卷七七:“横翳又名剑脊翳,自瞳仁中映出于外如剑脊,中高边薄,横格于瞳仁中心,色白如银。”
(72) 脊:原作“春”,据《明目良方·横翳内障》改。
(73) 春雪膏:《普济方》卷七四有同名方,云出《朱氏集验方》。原方:“治眼目赤肿,翳障羞明。硼砂三钱,脑子一钱,通明朴硝半两。上细末,入乳钵研,再用细绢罗过。每用小钱光弦者,点津液沾药末入目中,闭霎时,令药匀方开眼,泪出为度。”
(74) 偃(yǎn眼)月翳:又名半月障、偃月翳内障等,因风轮上部与气轮交界处渐生横卧半弦月状灰白色翳膜而得名。《得效方》卷十六:“此疾膜如凝脂,一边浓,一边薄,如缺月,其色光白无瑕疵。”
(75) 放:使,教,让。《诗词曲语词汇释》卷一:“放,犹教也,使也。”
(76) 泻肝散:底本同名方有三,并详“明目诸经丸散类”。
(77) 连翘散:详“明目诸经丸散类”。
(78) 枣花翳:又名枣花翳内障、枣花障证等,属圆翳内障范畴。《金鉴》卷七七:“枣花内障者,风轮傍边白睛之内映出白翳,如枣花锯齿之状。”又指与现代医学角膜变性相似的黑睛生翳状如枣花者。
(79) 蝉花散:详“明目诸经丸散类”。
(80) 青金散:详“明目洗眼药类”。
(81) 白翳黄心:底本“白”字原脱,据《明目良方》各本“白翳黄心”补。本症又名黄心翳或白翳黄心内障,属圆翳内障范畴。
(82) 述:通“术”。《逸周书·命训》:“六方三述。”孔晁注:“述与术同。”考《明目良方》各本“白翳黄心”正作“术”。
(83) 谷精散:详“明目诸经丸散类”。
(84) 黑花翳:又名黑水凝翳内障、黑花凝翳内障,为老年白内障成熟期内障之一,属圆翳内障范畴。
(85) 灵宝丸:郑本、存本同底本,树本作“灵宝丹”。“明目洗眼药类”有灵宝散而无本方。
(86) 风变内障:青绿乌黄黑五种风变内障的总称。《金鉴》卷七七:“内障初患,尚未失明之证也。久而变成五风之证,瞳变黄色者名曰黄风,变绿白色者名曰绿风,变黑色者名曰黑风,变乌红色者名曰乌风,变青色者名曰青风。”
(87) 交:《明目良方》各本“风变内障”症均作“教”。按“交”,通“教”。《周礼·大行人》“归脤以交诸侯之福”孙诒让正义:“交,《大戴礼》作教,字通。”
(88) 雷头风:一种因目病致头部剧痛且感头中雷鸣作响的眼病,又名雷头风变内障或雷头风变内障或雷头风内障。《金鉴》卷七七:“雷头风内障,初患之时,头面多受冷热,毒气冲入头中,致头内响声如风如雷,头旋发热。日久冲入眼内,脑汁下注,瞳仁变色,瞳或大小不定。”
(89) 太阳丹:《异授眼科》有治雷头风同名方,或可参考。
(90) 惊振外障:一种目外伤将治失宜所致的外障眼疾。《准绳·七窍门上》:“惊振外障证,目被物撞触而结为外障也。”
(91) 镰:也称镰洗或镰洗术,一种用锋针或外表粗糙的器物轻刺或刮磨眼病部位的治病法。
(92) 退血散:底本同名方有二,并详“明目诸经丸散类”。
(93) 丝风内障:此症与老年性白内障初期见症相似,属圆翳内障范畴,因晶珠呈条状或丝状浑浊,故名。《准绳·七窍门上》:“丝风内障证,视瞳神内隐隐然若有一丝横经或斜经于内,自视全物亦有如碎路者。”
(94) 铺(pū):敷设,展开。《小尔雅·广诂》:“铺、敷,布也。”胡承珙义证:“铺,敷,布,三字古皆通用。”
(95) 三光:《白虎通·封公侯》:“天有三光,日,月,星。”此泛指光亮。《医方类聚》卷六四引《龙树菩萨眼论》:“三光者,日月火之光者也。”
(96) 青黛丸:详“明目诸经丸散类”。
(97) 乌风障:又名乌风、乌风障症或乌风内障,属青盲范畴。《金鉴》卷七七:“乌风者,初病亦与绿风之证不异,但头痛而不旋晕,眼前常见乌花,日久瞳变乌带浑红之色。”
(98) 瞒:眼皮低垂。《说文·目部》徐锴繫传:“瞒,目睑低也。”此指遮蔽,蔽覆。《龙木论·乌风障》:“眼无痛痒头不疼,渐渐昏朦似物瞒。”
(99) 志心:诚心,专心。
(100) 川芎散:《明目良方》各本“乌风障”清神散方下有“川芎”二字,据“白翳黄心”“雷头风”症所列方名考之,疑“川芎”由“川芎散”夺“散”所致,因据补。
(101) 黑风障:又名黑风内障,为五风变内障之一,属青盲范畴。《得效方》卷十六:“黑风,此眼与绿风候相似,但时时黑花起。”《金鉴》卷七七:“黑风者……日久瞳变昏黑之色。”
(102) 受:《明目良方》各本“黑风障”均作“气”,义胜。
(103) 教(jiāo交,今或读jiào叫):令,使,让。
(104) 祛毒散:郑本同底本,树本、存本“散”字作“丸”。
(105) 散:原字残破漫漶,据《明目良方》各本“黑风障”补。
(106) 密蒙花散:详“明目诸经丸散类”。
(107) 雀目障:又名夜盲、雀目昏睛。《诸病源候论·雀目候》:“人有昼而睛明,至瞑则不见物,世谓之雀目。”
(108) 卷:原作“养”,据“神祟疼痛”“明目洗眼药类”卷帘散及《明目良方》各本“雀目障”改。卷帘散方药详“明目洗眼药类”。
(109) 高风障:又名高风雀目、高风雀目内障等。《目经大成》:“《瑶函》名此证曰高风障,义不可解。”《杂病源流犀烛·目病源流》:“亦有生成如此,并由父母遗体……不必治,治亦无效。”
(110) 清神:原作“神清”,据“惊振内障”“丝风内障”“胞肉胶凝”等症及《明目良方》各本“高风障”改。
(111) 二和汤:“沉翳内障”症作“二和散”。
(112) 黄风障:五风变内障之一,又名黄风或黄风内障。《准绳·七窍门上》:“(绿风内障)乃青风变重之证,久则变为黄风。”又指高风雀目内障失治所致重症。《医通》卷八:“黄风内障证,瞳神已大而色昏浊为黄也。病至此,十无一人可救。”
(113) 洗心散:详“明目诸经丸散类”。
(114) 玉翳外障:又名玉翳浮满外障、玉翳浮瞒或玉翳遮睛。《银海精微·玉翳浮瞒》:“初则红肿,赤脉穿睛,渐渐生白翳膜,初时如碎米,久则成片遮瞒乌睛,凝结如玉色,名曰玉翳遮睛。”“日久积累,血凝不散,结成白翳,遮瞒瞳仁,如玉色相似。”
(115) 拨云散:方药及出处不详,《银海精微》有同名方,药治详明,或可参考。
(116) 镇心丸:原作“镇丸散”,据“双目睛通”“疳眼”等症及《明目良方》各本“玉翳外障”改。
(117) 聚开翳障:又名聚散障、浮萍障、星月聚散、时发时散翳。《准绳·七窍门上》:“聚开障证,谓障或圆或缺,或浓或薄,或如云似月,或数点如星,痛则见之,不痛则隐,聚散不一,来去无时。”
(118) 脾:据文义当作“睥”,疑“脾”“睥”因形近而误。
(119) 蘸:据文义恐当作“粘”,疑因音近而误。
(120) 磨翳膏:疑出《圣济总录》,主治目生膜肤翳。《得效方》卷十六载其方药为“空青二钱,片脑三钱,蕤仁一两,口含去皮壳”,与《普济方》卷八十所引《圣济总录》磨翳膏同。
(121) 睑粘睛睥(pì僻;今也读bì痹):又名内睥黏轮、两睑黏睛外障,多见于椒疮重症或烧伤损目等。睥,此指眼皮。《准绳·七窍门上》:“睥肉黏轮,目内睥之肉与气轮相黏不开。”
(122) 睑翻突与出睛平:《明目良方》各本“睑黏睛睥”同底本。据文义,疑当作“睑翻突出与睛平”。
(123) 真:《明目良方》各本“睑黏睛睥”作“其”,义胜。
(124) 清凉饮:存本、郑本同,底本“小翳内障”症作“清凉饮子”。
(125) 膜入水轮:又名膜入冰轮、膜入瞳神或膜入水轮外障,为一种翳膜侵及瞳神的眼病。《金鉴》卷七七:“膜入水轮者,因黑白睛上生疮而起,愈后疮痕不没,渐生翳膜,侵入水轮。”
(126) 毒:《明目良方》各本“膜入水轮”作“药”。
(127) 糖煎散:底本同名方有二,并详“明目诸经丸散类”。
(128) 赤脉深翳:又名赤脉侵睛、赤脉传睛,多两眼同病,大小眦赤脉侵睛可发于同一眼内。
(129) 黄连散:本书同名方有二,详后“明目诸经丸散类”及“明目洗眼药类”。
(130) 黑翳如珠:又名黒翳如珠外障。《龙木论》卷三:“此眼初患之时,忽然疼痛难忍,泪出不止,有翳如黑珠子在黑睛上。”
(131) 痾(kē柯;旧读ē婀):同“疴”,病。此指生病。
(132) 散铺:原字损毁,据《明目良方》各本“黒翳如珠”补。
(133) 灵宝散:详“明目洗眼药类”。
(134) 卷云散:方药及出处不详,疑或为《银海精微》“卷云丹”之误。
(135) 花翳白陷:又名目生花翳、花翳白陷外障,失治者易成蟹睛。《得效方》卷十六:“此白翳旋绕瞳仁,点点如花白鳞砌者。”《审视瑶函·花翳白陷症》:“若病幔及瞳神,不甚厚重者,速救可以挽回,但终不能如旧,虽有瞳子,光不全矣。”
(136) 防己散:详“明目诸经丸散类”。
(137) 泻肝散:本书同名药方有三,并详“明目诸经丸散类”。
(138) 水瑕深翳:水瑕或作“水霞”。又名冰蝦翳深、冰翳瑕深、冰瑕深翳外障,多由花翳白陷、混睛障等黑睛疾患或外伤愈后遗留瘢痕翳障所致。《眼科捷径·水霞翳障》:“乌珠生翳如葱白,浓淡如水霞之状。”《银海精微》卷之上:“冰蝦翳深者,黑睛上生翳如冰蝦形状,因而名曰冰蝦也。”
(139) 灵宝散:详“明目洗眼药类”。
(140) 混睛外障:又名混障证或混睛障。《准绳·七窍门上》:“混障证,谓漫珠皆一色之障也,患之者最多。有赤白二证,赤者易治于白者。赤者怕赤脉外爬,白者畏光滑如苔。……年深则睛变成碧色,满目如凝脂赤路,如横赤丝。”
(141) 万金散:详“明目洗眼药类”。
(142) 精:原作“睛”,据“散翳内障”、“白翳黄心”、“碧翳瞒”等症及“明目诸经丸散类”谷精散方名改。
(143) 他患生翳:又名偶因他患后生翳、因他患后生翳外障。《得效方》卷十六:“初则微生翳膜,后则遍睛俱白。有此者,无可治矣。”《龙木论》卷三:“初患之时或即赤烂,渐生翳膜,侵睛盖定瞳仁即无所见。医者细看翳心,若不赤黄,犹见光明。”
(144) 黑:郑本同,存本、树本作“血”。
(145) 春:底本及《明目良方》各本“他患生翳”原作“青”,疑与“春”因形近而误。考底本“明目点眼类”及《明目良方》各本“撞刺生翳”“双目睛通”均作“春”,因据改。
(146) 逆顺生翳:又名逆顺障证、逆顺生翳外障等。《得效方》卷十六:“翳自上而生下者为逆,自下生上者为顺。”《准绳·七窍门上》:“凡见风轮际处,由白珠而来无数粗细不等赤脉,周遭圈圆侵入黑睛,黑睛上障起昏涩者即此证。”
(147) 紫金膏:详“明目洗眼药类”。
(148) 鸡冠蚬(xiǎn显)肉:又名鸡冠蚬肉外障、奚魁蚬肉。蚬,淡水中或河流近海处一种软体动物,介壳圆形或心脏形,肉似鸡冠。《得效方》卷十六:“翳生在睑内,如鸡冠蚬肉,或青或黑,须翻出看之,阻碍痛楚,怕日羞明。”《准绳·七窍门上》:“多生睥眦之间,然后害及气轮而遮掩于目。”
(149) 睑生风粟:又名粟眼、粟疮或睑生风粟外障。《银海精微》卷上:“睑生风粟者,睑间积血年久……致令胞睑之间渐生风粟如米,甚如杨梅之状,摩擦瞳仁,黑睛有翳。”
(150) 漏睛脓出:又名目脓漏疾或漏睛脓出外障。《得效方》卷十六:“漏睛脓出,眦头结聚生疮,流出脓汁,或如涎水黏睛上下,不痛,仍无翳膜。”《原机启微》卷上:“内眦穴开窍如针目,按之则沁沁脓出。”
(151) 蟹睛眼:又名蟹睛突起、蟹睛眼疼痛外障,为黑睛病严重阶段溃破穿孔后的变症之一。《太平圣惠方》(下简称“圣惠方”)卷三三:“当黑睛上生黑珠子,如蟹之目,故以为名焉。”《准绳·七窍门上》:“蟹睛证谓真睛膏损,凝脂翳破坏风轮,神膏绽出黑颗,小则如蟹睛,大则如黑豆,甚则损及瞳神。”
(152) 受:原字漫漶,据《明目良方》各本“蟹睛眼”症补。
(153) 相:原字残破,据《明目良方》各本“蟹睛眼”症补。
(154) 涌:《明目良方》各本“蟹睛眼”症作“漏”。
(155) 深:原字漫漶,据《明目良方》各本“蟹睛眼”症补。
(156) 万金汤:考“明目洗眼药类”“明目点药类”有“万金散”和“万金膏”而无本方。
(157) 胞肉胶凝:又名胞肉凝脂、胞肉胶黏或胞肉胶凝外障。《得效方》卷十六:“胞肉胶凝,眼胞皮肉有似胶凝,肿高如桃李者,时时出热泪。”《古今医统·胞肉凝脂》:“久则眼胞内生肉翳如粟米,破烂如桃胶之象。”
(158) 见:《明目良方》各本“胞肉胶凝”症作“看”。
(159) 珠突出眶:又名肝胀、睛凸或目珠子脱出,症见眼珠骤然外突,多单眼发病,轻者尚含睑内,重则凸于眶外,多发于低头、呕吐、大怒、屏息或外伤时,平仰则复原。《准绳·七窍门上》:“珠突出眶证,乌珠忽然突出眶也,与鹘眼证因滞而慢慢胀出者不同。”
(160) 药到消除没病踪:《目经大成·睛凸》:“凡出,未全离睑而神色不变,可乘热捺入,但筋脉损动,终是无光;凸而犹含者易入,光且不熄;若悬空如铃,膏液转为血肉,不能救矣。”
(161) 神祟疼痛:“祟”原作“崇”,“疼痛”原漫漶不清,并据《龙木论·神祟疼痛外障》改。本病眼部外观无异而突然痛如针刺火烤,发歇不定。《银海精微》卷上:“痛如神祟旧无根基,只依痛甚怪异,或日痛而夜愈,或夜痛而日愈,如艾之灸,针之刺,忽来忽往,无踪无迹,号曰痛如神祟。”
(162) 泻肝汤:详“明目诸经丸散类”。
(163) 旋螺突起:又名胞螺突起、泡罗突睛或旋螺尖起外障。《准绳·七窍门上》:“旋螺尖起证乃气轮以裹乌珠,大概高而绽起如螺师之形,圆而尾尖,视乌珠亦圆绽而中尖高,故曰旋螺尖起。”
(164) 刑:《明目良方》各本“旋螺突起”均作“形”。《读书杂志·管子第五》:“以刑役心。”王念孙按:“形、刑古字通。”
(165) 蝉花散:详“明目诸经丸散类”。
(166) 磨睛膏:据文义,“睛”疑当作“翳”,考本书“聚开翳障”及《准绳·聚开障证》正作“磨翳膏”。
(167) 拳毛倒睫:又名倒睫拳毛、睫毛倒拳、倒睫拳挛。《原机启微·论倒睫赤烂》引李杲:“夫眼生倒睫拳毛者,两目紧急,皮缩之所致也。”《准绳·七窍门上》:“倒睫拳毛,眼睫毛倒卷入眼中央是也。”
(168) 连连:义同“涟涟”,泪流不断貌。
(169) 揩:原作“楷”,文义不属,据树本改。
(170) 区毒散:据底本黑风障、睑黏睛睥、班疮生眥、白睛胬起等证,疑或为“祛毒散”之误。
(171) 石燕散:“石燕”两字残破漫漶,据《明目良方》各本“拳毛倒睫”补。
(172) 碧翳瞒:又名碧翳,一种黑睛生青蓝色翳障的眼病。瞒,障蔽之意。《准绳·七窍门上》:“暴翳目瞒,皆火热之所为也。”《古今医统》卷六一:“碧翳内障,此因风热久亢而生碧翳,淡青色于黑睛上下,不痛不痒,久则失明。”
(173) 薄:《明目良方》各本作“瘼”。
(174) 清:《明目良方》各本作“青”,义胜。
(175) 日:原残破为“口”,据《明目良方》各本“碧翳瞒”症改。
(176) 鹘(hú胡)眼凝睛:又名鹘眼凝睛外障或鱼睛不夜。鹘,一种猛禽,也叫隼。《本草纲目》(下简称“纲目”)“鹘”:“鹘,小于鸱而最猛捷。”《准绳·七窍门上》:“鹘眼凝睛证……其状目如火赤,绽大胀于睥间,不能敛运转动,若庙塑凶神之目,犹鹘鸟之珠赤而绽凝者。凝,定也。”
(177) 回转:旋转,转动。
(178) 粧(zhuāng装):同“妆”。打扮,修饰。
(179) 热风一散便安宁:《龙树眼论·应伏宜治》:“鹘眼凝,无方可救。”
(180) 辘轳(lùlú鹿炉)转门:又名辘轳转关、辘轳转关外障、目睛 动等。辘轳,一种井上牵引水桶汲水的起重装置。《得效方》卷十六:“辘轳转关,此乃睛藏上下睑不能归中,所以言之为辘轳也。”《目经大成·辘轳自转》:“目不待心使而自蓦然察上,蓦然察下,倏左倏右,或或摇。……双睛运动不定。”
(181) 打伤损肿:又名被物撞打、打伤损障,今称撞击伤目,指眼部因钝力撞击受伤而无伤口破损者。《鸿飞集·打伤损障》:“此眼初患时,被物撞刺着,稍迟治疗不效,使血停积,瘀睛珠下睑觜(眦)之间,久则变生翳膜。”
(182) 点:《明目良方》各本同底本。据文义,“点”疑当作“眼”。
(183) 内睑:也称睥内,即现代医学所称睑结膜。
(184) 取:树本、存本作“刺”。
(185) 撞刺生翳:又名打撞伤损障。一种眼外伤导致的翳障,属惊振外障范畴。《银海精微》卷之上:“此症外伤,与患眼生翳不同。患眼者,五脏六腑之毒发出,为有根病也。刺伤者外伤,与内无预。”《龙木论·撞刺生翳外障》:“初患之时,因被物撞刺着,治疗不尽,有余痕积血在睑眦之中,致使生翳。”
(186) 长春膏:详“明目点药类”。
(187) 血灌瞳仁:又名血灌瞳神、血灌瞳仁内障。本病包括现代医学多种原因所致玻璃体积血和前房积血症。《准绳·七窍门上》:“血灌瞳神证,谓视瞳神不见其黑莹,但见其一点鲜红,甚则紫浊色也。病至此,亦甚危且急矣。”
(188) 脏:《明目良方·血灌瞳仁》作“胆”。
(189) 眯目飞杨:“眯”原作“ ”,据《明目良方》各本改。“杨”,《审视瑶函》作“扬”。本症又名昧目飞尘、眯目飞尘外障,指细物入眼而嵌附目珠表层使难于睁视者。《圣惠方》卷三三:“夫眯目者,是飞扬诸物、尘埃之类入于眼中黏睛不出,遂令疼痛难开也。”
(190) 默:犬悄声逐人。此犹言不知不觉地,毫无觉察地。
(191) 枕:《明目良方》各本“眯目飞杨”作“被”。
(192) 土:原作“王”,据《明目良方》各本改。
(193) 疑:通“凝”。《尔雅·释诂下》:“蛊,疑也。”郝懿行义疏:“疑,通作凝。”考《明目良方》各本正作“凝”。瞳:原作“朣”,据《明目良方》各本“眯目飞杨”改。
(194) 天行赤眼:又名天行赤目、天行气运、暴赤肿痛眼、天行赤眼障等,今多称暴发性火眼。《银海精微》卷之上:“天行赤眼者,谓天地流行毒气,能传染于人,一人害眼传于一家,不论大小皆传一遍,是谓天行赤眼。……此症只气候瘴毒之染,虽肿痛之重,终不伤黑睛瞳仁也。”
(195) 凶:《明目良方》各本“暴赤生疮”症作“蒸”,当是。
(196) 睑硬睛疼:又名睑硬睛疼外障。一种眼部瘀血症。《得效方》卷十六:“睑硬睛疼,睑中红赤而坚硬,眼睛疼痛而泪出无时,怕日羞明。”《龙木论·睑硬睛疼外障》:“此眼初患之时,胞睑赤胀,肿硬难开,泪出疼痛,还从一眼先患,后乃相牵俱损,渐生翳膜昏暗。”
(197) 似引砂:《审视瑶函》卷之三作“睑热睛疼似擦沙”。指眼中如沙粒碜擦而涩痛不适。
(198) 雄猪丸:散翳内障、惊振外障、聚开翳障、辘轳转门等症“丸”均作“散”。
(199) 痛如针刺:又名眼痛如针刺外障。其症可见黑睛生翳,或目珠突然痛如针刺等。《圣济总录》卷一一三:“凡目痛如针刺者,初患之时,微觉头目眩,目系常急,夜卧涩痛,泪出难开,久则发痛,时如针刺。……久则渐生障翳,两目俱损。”
(200) 聚宝散:详“明目诸经丸散类”。
(201) 痒极难任:《龙木论》“任”作“忍”。任:担当,承受。《得效方》卷十六:“痒极难任,眼痒极甚,瞳子连眦头间皆痒,不能收睑。”
(202) 他时翳障渐来侵:《明目良方》各本同。《龙木论》作“遭他风热上来侵”。
(203) 瞳仁干缺:又名瞳神缺陷、瞳神干缺外障等。《得效方》卷十六:“瞳仁干缺,此证其睛干涩,全无泪液,或白或黑,始则疼痛,后来稍定而黑不见。此证不可治疗。”《银海精微》卷之上:“瞳仁干缺者……金井不圆,上下东西如锯齿,偏缺参差,久则渐渐细小,视物朦朦,难辨人物。”
(204) 小全无:《明目良方》各本同。《龙木论·瞳人干缺外障》作“水金无”。《普济方》作“水全无”,义胜。
(205) 隐隐如冰黑作模:《明目良方·瞳人干缺》同底本,《龙木论》作“或黑或白作形模”,《普济方》作“或黑或白作形膜。”
(206) 还睛丸:《明目良方》各本与下“还宝丹”顺序互乙。
(207) 孩儿患眼:又名胎风赤烂外障。《龙树眼论·辩诸般眼病疾不同》:“若眼从小即两眥头赤烂或痒,有时发甚者,名曰胎赤。”《得效方》卷十六:“胎风赤烂,小儿初生下便有此证,至三四岁双目红而眩边赤烂,时复痒痛,经年不安。”
(208) 侵:《明目良方·孩儿患眼》作“攻”,疑是。风、攻、踪三字为韵。
(209) 散:“滑翳内障”“白翳黄心”诸症、“明目诸经丸散类”附方及《明目良方》各本均作“丸”。
(210) 膏:“偃月翳”症下“膏”字作“丸”,当是。
(211) 白荑(tí题)膏:白荑,所指不详。
(212) 脾肝:《明目良方》各本“无时流泪”症均作“肝脾”,当是。
(213) 不:底本及《明目良方》各本原作“下”,据文义改。
(214) 暴风客热:又名暴风客热外障,俗称暴发火眼。《银海精微》卷之上:“暴风客热者,肝肺二经病,故白仁生虚翳,四围壅绕,朝伏黑暗,凹入白仁,红翳壅起,痛涩难开。……暴者,乍也,骤也,陡然而起。”
(215) 和:原作“合”,据“沉翳内障”“白翳黄心”“高风障”等症及《明目良方·暴风客热》下“二和散”改。
(216) 黄膜上冲:又名眼黄膜上冲外障,因黑睛黄仁间积脓状如黄膜而名,《目经大成》称黄液上冲。《得效方》卷十六:“黑睛从下生,其黄膜上冲,疼痛至甚,闭涩难开。”《审视瑶函·黄膜上冲症》:“此症于风轮下际坎位之间神膏内,初起而色黄者,如人指甲根白岩相似。……若漫及瞳神,其珠必破。”
(217) 偃月:横卧状的半弦月。
(218) 赤膜下垂:又名眼赤膜下垂外障、垂帘膜、垂帘翳等,症见眼中赤脉密集如膜,从黑睛上缘垂向黑睛中央,甚者遮蔽黑睛。《龙木论》卷六:“此眼初患之时,忽然赤涩,泪下痛痒,摩隐瞳仁,黑睛渐生翳障,赤膜下垂,直覆眼睛。”
(219) 黑睛上面赤来遮:《龙木论·眼赤膜下垂外障》作“黑睛从上直来遮”。
(220) 醫:据文义,当作“翳”。
(221) 到生花:“到”,“倒”。“花”字原漫漶不清,据树本、存本补。
(222) 双目睛通:又名睊目、小儿通睛外障。症见两目内斜,俗称斗鸡眼。《得效方》卷十六:“小儿双眼睛通者,欲观东边,则见西畔,若振掉头脑,则睛方转。”《金鉴》卷七八:“双目睛通,瞻视偏斜,看东反西,视左反右。”
(223) 双目号睛通:《龙木论·小儿通睛外障》作“两目患通睛”。
(224) 欲要看西却又东:《龙木论·小儿通睛外障》作“欲拟看西又看东”。《明目良方》存本“欲”字作“若”,“又”字各本均作“望”。
(225) 此病脑中筋带转:《龙木论·小儿通睛外障》作“振着脑中睛带转”。《准绳·七窍门上》:“有因脆嫩之时,目病风热攻损脑筋急缩者;有因惊风天吊带转筋络,失于散治风热,遂致凝滞经络而定者。”
(226) 胞肉生疮:《明目良方》各本“胞肉”均作“胞内”。《银海精微》卷上:“胞肉生疮……胞肉疙瘩或风粟变而为疮,血热化脓,腐烂腥臊,流汁流脓,浸渍黑睛生翳,眼如朱砂之色。”
(227) 胞肉:郑本作“胞内”,树本、存本作“包内”。
(228) 治:原字残破,据《明目良方》各本补。
(229) 薰:熏。
(230) 应痛膏:“应”原作“膺”,据底本及《明目良方》各本“睑生风粟”症改。
(231) 斑疮生眦:“眦”原残破漫漶,据《明目良方》各本“班疮生眦”症改。本病乃由痘疮疫毒所致,属斑疮(天花)入眼范畴。《审视瑶函·浊害清和症》:“此症专指痘疹以致目疾之谓。”
(232) 肺家:据本证“肝家壅热”成因,此称“肺家”恐误,考《明目良方》各本“班疮生眥”症均作“肝家”,当是。
(233) 蒸:原字漫漶不清,据《明目良方》各本补。
(234) 散:原字漫漶缺失,据《明目良方》各本补。
(235) 磨翳膏:底本三字漫漶不清,据《明目良方》各本补。
(236) 玉散:底本三字漫漶不清,据《明目良方》各本补。
(237) 疳眼:又名疳伤、眼疳、疳毒眼、小儿疳眼外障等,今称疳积上目。病初起时,暗处视物不清,久则呈毛玻璃状浑浊,晚期常因黑睛溃烂穿孔失明。《审视瑶函·疳伤》:“疳症皆因饮食失节,饥饱失调,以致腹大面黄,重则伤命,轻则害目。”
(238) 足:原脱,据《明目良方》各本“疳眼”补。
(239) 相煎:底本二字漫漶,据《明目良方》各本“疳眼”补。
(240) 青盲:《得效方》等称小儿青盲。《诸病源候论·目青盲候》:“青盲者,谓眼本无异,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准绳·七窍门上》:“夫青盲者……俨然与好人一般,只是自看不见方为此证。若有何气色即是内障,非青盲也。”
(241) 近视:古也称能近怯远症。《目经大成·近视》:“此症目禀赋无恙,忽尔只见近而不见远者也。……盖阳衰过阴,病于火者。”《此事难知·诸经头痛》:“目能近视,责其有水,不能远视,责其无火。”
(242) 光明散:详“明目洗眼药类”。
(243) 星月聚开翳:又名浮萍障、聚散障、聚开障、星月聚散、夜星聚散、时发时散翳等。《准绳·七窍门上》:“聚开障证,谓障或圆或缺,或浓或薄,或如云似月,或数点如星,痛则见之,不痛则隐,聚散不一,来去无时,或月数发,或年数发,乃脑有湿热之故。”
(244) 时:《明目良方》存本、树本均作“是”,义胜。
(245) 未:原残损,据《明目良方》各本“星月聚开翳”补。
(246) 青膜内障:据本病叙症诗“青风还与绿风同”,疑“青膜”或为“青风”之误。考《圣惠方》《得效方》《龙木论》及《准绳》等正作“青风内障”。本病又称青风或青风障症,起病隐伏,瞳内淡青,视野日窄,最终失明。《准绳·七窍门上》:“青风内障证,视瞳神内有气色昏蒙,如晴山笼淡烟也,然自视尚见,但比平时光华则昏日进。急宜治之,免变绿色,变绿色则病甚而光没矣。……不知其危而不急救者,盲在旦夕耳。”
(247) 青风:青风内障的别称。绿风:又名绿盲、绿翳青盲、绿风内障,一种常见致盲性眼病,以瞳神散大、瞳色淡绿、睛珠变硬、视力急降等为主症,若失治日久,可衍变为黄风内障而失明。
(248) 睛:《明目良方》各本均作“瞳”,同、笼、瞳三字为韵,当是。
(249) 胬肉侵睛:《审视瑶函·胬肉攀睛症》:“此症多起气轮,有胀如肉,或如黄油,至后渐渐厚而长积,赤瘀胬起如肉,故曰胬肉。”
(250) 肺虚:存本作“肝虚”是,本病叙症诗言“药与凉肝泻肺经”可证。
(251) 嗔(chēn瞋):生气,发怒。
(252) 饱:原作“胞”,依文义据存本改。
(253) 翳:此指眼睑内所生颗粒状硬结。
(254) 如初:存本作“初如”,义胜。
(255) 一和散:方名疑误,存本及底本“沉翳内障”、“白翳黄心”、“黄风障”等证均作“二和散”,当是。
(256) 起坐生花:又名坐起生花等。《龙木论·眼坐起生花外障》:“眼中别无所苦,惟久坐多时,忽然起后头旋,眼中黑花发昏,良久乃定。”《银海精微》卷上:“坐起生花者,此是内障。此症肝血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