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诒让

孙诒让
  • 姓名:孙诒让
  • 别名:字仲容,号籀庼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瑞安人
  • 出生日期:1848年9月16日
  • 逝世日期:1908年6月20日
  • 民族族群:

孙诒让(1848年9月16日—1908年6月20日)晚清经学家、文字学家。字仲容,号籀庼。浙江瑞安人。孙衣言子。幼承家学,聪颖好学。13岁即撰成《广韵姓氏刊误》一书,18岁时又写成《白虎通校补》。曾随父宦游京师江淮等地,博采珍本秘籍,广结学者名流,见识大增。1867年(同治六年)举浙江乡试,1886年(光绪十二年)任刑部主事,旋去职,究心于学术研究。曾在乡兴办地方教育。1901年撰《变法平议》,提出革新政治等主张。生平对文字、甲骨、金石、文献、目录、校勘学等皆有钻研,尤精于经学。晚年曾主温州师范学校,充浙江教育会会长。少好六艺古文,随父官江宁时,收得东南故家秘藏数万卷。又与戴望、唐仁义、刘寿曾等交游,学益进。


后引疾归里,研治古籍古字,总结旧说。其性恬淡,不慕荣利。经史而外,诸子百家无不贯通,又从事著述,至老不倦。认为典莫备于《周礼》故著《周礼正义》八十六卷,并辑三家佚注一卷附后,以《尔雅》、《说文》正其诂训,以《礼经》、《大戴礼记》、《小戴礼记》证其制度,博采汉、唐、宋以来诸儒注疏及乾嘉学者考订训释的成果,发挥东汉郑玄注之渊奥,补正唐贾公彦《周礼义疏》之遗缺,是解释《周礼》较完备之书。见于国势浸弱,为谋所以致富强之道,遂作《周礼政要》二卷四十篇。撰《墨子闲诂》十五卷,又《目录》一卷、《附录》一卷、《后语》二卷。墨学以不合儒术而几为绝学,其书又脱误而多不可读。本书依经谊字例,遂加诠解,又订补《经说》上、下篇,旁行句读,为当时学者所推崇,对此后先秦诸子研究颇有影响。又考金石、定文字,成《石籀拾遗》三卷、《古籀余论》一卷。推阐古人造字之精微,成《名原》二卷。辨折龟甲文,成《栔文举例》二卷。还有《尚书骈枝》,《扎迻》十二卷,《周书斠补》四卷,《九旗古义述》一卷,《籀庼述林》十四卷等。对古书的校勘解释有较大贡献。主要著作收入光绪庚子年间(1900)所刻《孙氏遗著》中。


著书30多种,涉及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等诸多方面,都具成就。其中尤以《周礼正义》、《墨子间诂》二书为世所重,被公认为“周官学”与“墨学”之权威著作。所著《契文举例》是甲骨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名原》、《古籀余论》、《古籀拾遗》、《籀庼述林》、《尚书骈枝》、《经迻》、《札迻》等,对研究金文和校释古书,作出了贡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批注》20卷、《四部别录》2卷,是目录版本学的专著。还校辑《永嘉郡记》,参加编辑光绪《永嘉县志》,协助编辑“永嘉丛书”,撰写《永嘉丛书札记》、《温州古甓记》等。其学术成就,与著名学者俞曲园、黄以周合称为“清末浙江三先生”。梁启超赞其“有醇无疵,得此后殿,清学有光”,章太炎誉为“三百年绝等双”,郭沫若尊为“启后承前一巨儒”。


诒让晚年,坚辞清廷的多次征召,专以办学校、开风气为己任。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瑞安创建“算学书院”(后改称学计馆),传授数学、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知识。次年力赞项崧等人创办瑞安方言馆,讲授国文、英文及外国史、地理等。同时与友人在温州创办蚕学馆(后称蚕桑学校),教授中外种桑养蚕之学。


光绪二十七年,将学计、方言两馆合并,更名为瑞安县普通学堂(现瑞安中学前身)。三十一年,成立温处学务公处,推任总理。后相继任学部咨议官、浙江省学务公所议绅和浙江省教育总会副会长。任内积极筹集教育资金,选派优秀学生出洋留学,创办女学,在温处两地16个县,倡办府、县中学堂、温州师范学堂、处州初级师范学堂和一大批小学,总数达300余所。另外,还很注意社会教育,创办和参与兴办瑞安务农会、瑞安天算学社、演说会、阅报社、劝解缠足会等,且曾计划筹办温州农工商实业学堂。


1908年,因劳累过度,在瑞安病逝,享年61岁。孙家的玉海楼为清代江南私家著名藏书楼之一。

孙诒让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张忠敏公遗集

张忠敏公遗集

诗文集。明张国维撰。十卷,首一卷,附六卷。国维字九一,号玉笥,东阳(今属浙江)人。天启进士。崇祯间累擢右佥都御史,鲁王监国,进少傅,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督师江上,寻还守东阳,以势不可支,赴水死。卒谥忠敏。有《吴中水利书》。此集清咸丰七年(1857)成书。约十八万字。首卷为林鹗序及明史稿本传等。后附年谱。收诗文百余篇。附录有陈子龙、夏完淳等撰《幸存录纪事》等与作者有关诗文百余篇,为研究作者之有用史料。国维为明末著名清官贤臣,其诗文字不甚修饰却自然动人。治河有功,所记皆其经历,并非纸上谈兵,为能诗能文的实干水利专家。有清咸丰本,光绪五年(1879)本。

黄漳浦文选

黄漳浦文选

本书(三册四七○面二八二、○○○字)分六卷,黄道周撰。道周字幼平,号石斋;福建漳浦人。明天启二年,第进士,选庶吉士;历编修,监修国史实录。崇祯间,初以右中允疏救故相钱龙鍚及上「小人勿用」疏、嗣以少詹事劾杨嗣昌夺情忤旨,前后削籍、贬官、遣戍;后复官,致仕归。弘光南都建国,以少宰召,晋秩尚书。时马、阮乱政,自请祭禹陵出。南都陷,舟次桐庐遇唐王,与郑鸿逵奉主福州;遂以武英殿大学士,首政府。嗣愤二郑不出师,请督师行边。进次婺源明堂里,军溃被执;至金陵,抗节迫害。本书就福州陈寿祺编「黄漳浦集」录其有关史事遗著,酌为编次:卷一为祟祯年间所上奏疏,卷二为弘光、窿武间所上奏疏,卷三为弘光、隆武间所上笺、表及马思文皇帝所拟诏、制、诰、谕,卷四为代思文皇帝所拟书稿及自与各方往来函札,卷五为序、记、传、碑与墓志,卷六为记南都事之「兴元纪略」及「三事纪略」等专著。书末,并刊原集卷首载黄氏传记、逸事、蔡夫人行状及有关遗著之文,作为「附录一」;原集另载庄起俦撰「漳浦黄先生年谱」,作为「附录二」。

四书释地

四书释地

一卷。四书释地续一卷。四书释地又续二卷。四书释地三续二卷。总称《四书释地》。清阎若璩撰。阎若璩事详《古文尚书疏证》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疏于地理人物考据,亦间有训释经义不当之处,阎氏遂作此书以补其缺、正其失。初作《四书释地》一卷,共五十七条;又作《四书释地续》十七卷,释地兼及人物,共八十条;又作《四书释地又续》二卷,因地理人名而及训诂典制,共一百六十二条;又解释经义得一百二十二条,称《四书释地三续》,计三卷。四书合为一书,总称《四书释地》。全书计释地一百五十五条,人物六十三条,训诂典制二百零三条,专疏名物考据;至于义理,则宗归朱熹,未有异议。阎氏精于考证,言必有据,旁参互证,融会贯通。补其缺失者,有樊廷枚《四书释地补》四卷,宋翔风《四书释地辨证》二卷。有学海堂刊本传世,收入《清经解》,此外还有《通志堂经解》本。

玄霜掌上录

玄霜掌上录

玄霜掌上录,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人《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全篇约六百字。言制作「玄霜」之法。谓玄霜又名女玄霜、琼浆、玉液、地母乳、甘露浆、九转阴丹、醍醐酥。其作法大致为:取铅二斤于铫内扑细,入汞半斤熟搅作碉子,安于向阳坑内醋瓶上,用纸及瓷碗盖之;受热七日后,碢上如重雪倒悬」,见风变硬;扫取至一斤时,于瓷碗内加甜浆水和研如面糊,入甑蒸九次;再入熟绢袋清水内,于银器中摆动一伏时;用清水湿绵盖器口,晒干扫下研细,其状如春雪,其味甘美。以蜜丸如梧桐子大小,日服五丸,服至一年,「万病不侵,经夏不渴」。

朝鲜王朝实录[太祖实录]

朝鲜王朝实录[太祖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太祖实录]。李成桂(朝鲜语:이성계,发音:Yi Seong-gye,1335年10月27日-1408年6月18日),朝鲜王朝的开国君主(1392年—1398年在位)。本贯全州李氏,出生于元朝双城总管府(今朝鲜咸镜南道金野郡)。初字仲洁,后改君晋,号松轩,即位后更名李旦,死后庙号太祖,明朝赐谥号“康献”,故又称“朝鲜太祖”或“康献大王”。李成桂是元朝达鲁花赤李子春的嫡长子。1356年,李成桂与其父帮助高丽王朝恭愍王夺取双城总管府后归附高丽,后来与元朝、红巾军、倭寇、女真等势力作战,战功显赫,不断获得提拔。1388年,李成桂发动威化岛回军,掌握高丽政权,累官至门下侍中(首相),封和宁郡开国忠义伯(简称和宁伯)。1392年,李成桂受群臣推戴,登基为王。1393年奉明太祖圣旨,改国号为朝鲜。1394年定都汉城。即位后,李成桂对内实行改革,清洗高丽王族,对外向明朝称臣,并招抚朝鲜半岛东北面的女真部落,使其疆域达到图们江。第一次王子之乱后,李成桂让位于次子李芳果,被尊为太上王。五子李芳远即位后,他出奔老家咸州(今朝鲜咸兴),指挥赵思义等起兵反抗李芳远,兵败后被迫回京,于是有”咸兴差使”的典故。后死于汉城,葬于健元陵。

入中论颂讲记

入中论颂讲记

演培法师著,福建莆田广化寺出版。《入中论颂》是依华严的十地行果与般若的毕竟空理而组织成的,在菩萨的大行中,显示诸法的真理,从诸法的真理中,以明菩萨的大行,真可说是做到了实践与理性的统一。 演培法师用白话文综合讲解《入中论颂》的要义为使修学者能契合于经义,修习无我的正观从而达到生死的解脱。 本书依华严的十地行果与般若的毕竟空理而成,乃中观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