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忧郁

作者:波德莱尔
巴黎的忧郁

《巴黎的忧郁》于波德莱尔身后出版,集结了诗人生前在完整构思下创作的五十首诗作,以散文诗的形式对现代社会图景进行了抽象化与艺术化的处理。《巴黎的忧郁》又名《小散文诗》,波德莱尔创造了“poème en prose”一词,为长期存在但声音微弱的反传统韵律与拆解诗歌的尝试正名,被誉为散文诗的鼻祖。《巴黎的忧郁》以强烈的现代主义风格颠覆了同时代诗歌中的韵律与结构,借由感官化、意识流的形式,将个体意识与十九世纪的巴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诗人直言,这是“另一本《恶之花》,但更加自由、细腻、辛辣”。

波德莱尔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晞发集

晞发集

诗文别集。南宋谢翱撰。十三卷。翱字皋羽,号晞发子,长溪(今福建霞浦)人。徙居浦城。元军陷临安后,毁家率乡人投文天祥,曾任文天祥部谘议参军。晚年与邓牧相好,病卒。有《许剑录》已著录,编有《天地间集》。此集由明陆大业编成,正集收乐府、古今体诗凡二百二十三首,文十三篇。《遗集》二卷,收诗五十三首,另一卷为长篇游记《金华游录》。《遗集补》一卷。附录《西台恸哭记注》与《冬青树引注》,皆明张丁注。《西台恸哭记》为哭祭文天祥,悲愤苍凉。深表亡国之痛,真切感人。 诗风沉郁、苍凉,语言明快。《遗集补》录翱作《哀江南诗》四章,为歌颂汪元量抗元活动而作。又附《天地间集》,翱选文天祥十余人诗二十四首。此集旧本残缺,明代以来刻本多芜杂,唯清代陆大业所编,较有条理,为通行善本。

施公案

施公案

清代公案侠义小说,原名《施案奇闻》,又名《百断奇观》,最初只有八卷九十七回为正集,续集一百回(不分卷),以后又有二续、三续、四续,直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集刊《施公案》达十续,发展为五百二十八回。作者姓名生平不详,可能由说书底本经文人改编加工而成。小说主要写清康熙年间朝廷地方使官施仕纶察诉断案的故事。其中穿插一些绿林好汉争斗的情节。施仕纶长相奇特,“腿歪,手��、足跛、口偏”。 但却被塑造成“清似水、明似镜、断事如神”的“能吏”。他秉性正直、刚烈不阿,只要与民有害的事必欲除之。小说意在塑造一个“包青天”式的形象。但他又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在顺天府尹任上本要治九门提督纵子之罪,可当他收到20封银子之后,便一声不吭了;面对桃杏村喊冤告穷的老婆子他说:“世上也有告穷的吗?这是你生成的八字”。在施仕纶身上,正直和虚伪交织,封建和侠义结合。这是作者思想局限所致,因而影响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施公案》所表现的另一个“侠士”黄天霸,本为施仕纶的仇人。但深为其“大义”感动。成为施仕纶的贴身保镖。在他身上作者所塑造的是一个忠义并举的形象。恶虎庄施仕纶被绿林好汉武天虬、濮天雕所捉,黄天霸闯庄救主,终于“镖死武天虬,自刎濮天雕、火烧恶虎村”,《施公案》是侠义和公案合流创作的先导,具有民间通俗文学的特点,是此类作品中较有影响的一部。《施公案》现存最早的是道光四年(1824)刊本,1982年宝文堂书店再版该书。

存家诗稿

存家诗稿

明诗别集。杨巍(字伯谦,号梦心)著。初刻于万历间,凡8卷。前有万历三十年(1602)自序、邹观光序,末有吕时臣后序。《四库全书总目》即以此刻本为底本著录。其自语称己幼习举子业,不知诗,至嘉靖三十四年(1555)补晋臬,提举曹怍始引导他学诗。归田后,与山人吕时臣相倡和,得诗六百余篇,属邢侗、邹观光评骘而存之。可见他是中年后才学诗,但很快就显露出创作上的才能。《四库全书》馆臣评其诗说,其“天分超卓,自然拔俗,故能不染埃壒,独发清音。王士禛《池北偶谈》称其五言简古得陶体,为明人所少,又举其“前年视我心中病,落日独骑骢马来。记得任家亭子上,连翘花发共衔杯”一绝,盖其神韵清隽,与士禛论诗宗旨相近,故尤赏之。然其他高旷简古之作,尚复不少,固与当时嘈杂之音相去远矣。”(《四库全书总目》卷172)今观其集,诗作的确清逸开爽,难怪其诗当时就深受李开先等人的推重。

朝野新谭

朝野新谭

亦名《民国野史》。姜泣群编。四册。记述辛亥前后轶事,不少篇目涉及辛亥革命党人活动和史事。1914年光华编译社出版。

敏树禅师语录

敏树禅师语录

十卷,清如相说,道崇编,道领录,孙顺序,陈新甲序,有行实。南岳下第三十五世,嗣破山明。依驹本印。卷首收序;卷一收住四川垫江县百丈禅院语录;卷二收住湖广施州卫万寿禅寺语录;卷三收住四川彭水县太平禅寺语录、住贵州石阝+千府三昧禅院语录;卷四收住四川遵义府海龙山古龙禅院语录、复住万县慈云禅院语录、住贵州大兴禅寺语录;卷五收小参、普说、茶话;卷六收开示、机缘、法语、付偈(原目为联芳);卷七收颂古;卷八收示偈、杂著;卷九收杂著、赞、疏;卷十收书问、行实。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

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

禅宗语录。明圆信、郭凝之编集。良价(807—869),唐代禅宗僧人,曹洞宗创始人之一。本书是其语录的汇编。原书无序跋,故编集情况不明。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