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 竟山乐录

    竟山乐录

    《作者:毛奇龄乐学著作。清毛奇龄撰。是书据明宁王权《唐乐笛色谱》为准,以四、乙、上、尺、工、凡、六字循环成七调。如四为领调,则乙为变宫,上为商,尺为角,工为徵,凡为变徵,六为羽。又除羽无清声,置乙、凡二字不用,复从六而推。高四为宫清,高上为商清,高尺为角清,高工为徵清,合之宫为九声。盖箫笛色字谱及金元曲调,其动荡曲折,总不出此九声之环转。伶官递相授受,称为唐乐之遗法。奇龄遂据以解五音十二律还相为宫,以攻司马迁《律书》、蔡元定《律吕新书》之说,欲举古来所渭“三分损益、隔八相生”者一切废之,并伶州鸠所对亦斥为妄言。夫宁王《笛色谱》果否为唐人之旧,未可知也。即真出唐人,而唐之雅乐固未闻能与三代比。乃执其优伶剩谱以定天地之元音,举汉氏以来诸儒授受去古未远者悉指为谬。揆以事理,似乎未然。惟宁王《谱》今已不传,存录是编,俾唐以来教坊旧调,金以来院本遗音,犹有考焉,亦技艺之一种也。是书本奇龄作,而托於其父镜所传,故题曰《竟山乐录》。竟山者,镜之字也。末一卷为《采衣堂论乐浅说》十四条,称出自其兄仁和教谕万龄,而词气亦宛似奇龄。无可佐证,亦姑妄听之焉。有《丛书集成》本,《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收入其中《声律》、《乐器不是乐》、《乐书不是乐》、《乐不分古今》等章节。

  • 古乐经传

    古乐经传

    《作者:李光地古乐书的解诂著作。清代李光地撰。共五卷。对历代典籍中有关乐论进行辑录、注解。第一卷为《乐经》,选取《周礼·大司乐章》;第二卷为《乐记》,选取《礼记·乐记》;第三卷为《附乐经》,选取《易经》、《书经》、《诗经》、《仪礼》、《周礼》、《礼记》有关文字;第四卷为《附乐记一》,第五卷为《附乐记二》,辑录经、传、子、史诸书的有关文字。雍正五年刊印。

猜你喜欢的书

假面的告白

假面的告白

《假面自白》是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成名作和代表作,发表于1949年。作品带有自传性质,描述了主人公“我”的成长历程,以及复杂的心理活动。《假面自白》不仅在文学上是一部出色的作品,而且由于其存在着一些能够清晰反映出三岛隐藏着的那一面的缘故,它还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假面自白》将与少年时期快乐的欲望相连的性愿望,极其正确而冷静地加以整理、表现,并将它作品化。 《假面自白》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被评价为“三岛文学的核心和根子”。

灵宝天尊说洪恩灵济真君妙经

灵宝天尊说洪恩灵济真君妙经

灵宝天尊说洪恩灵济真君妙经,撰人不详。约成书于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卷前有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御制序。序称洪恩灵济真君乃五代南唐国江王徐知証、饶王徐知谔,兄弟二人因护国救民有功而受封真君之号。明成祖曾于病中祈祷二真君佑护,故敕令刊印此经以广流传。经文为元始天尊说因缘业报,劝导众生修持忠孝仁义之德,焚香礼念洪恩真君,如此则内可以增福延年,外可以消灾度厄,上可使祖先魂神超度,下可使家宅眷属安宁。

白喉全生集

白喉全生集

喉科著作。清李纪方撰。一卷。纪方字化青,衡山(今属湖南) 人。清代医家,擅治白喉。李氏在继承前人治疗白喉经验基础上,结合其临床体会,于光绪八年(1882) 撰成此书。论理简明,纲目清楚,以寒、热、寒热交错三证为纲,对白喉兼证、坏证,以及妇、儿白喉证的病因、病机以及诊治进行了论述。提出 “寒热之分,必先凭证,证既认清,复参之以脉,自无遁情矣”。辨证强调分清寒热,治疗提倡综合方法,主张轻者服药,重者吹药,急者先吹药后服药,对牙关紧闭者可采用针刺疗法。据证立法,依法施治,颇有可取之处。有宣统元年 (1909) 刻本。

笺注陶渊明集

笺注陶渊明集

陶诗文注本。十卷。李公焕撰。公焕,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平事迹不详。吴焯跋称:“此编汇集宋朝群公评注,淳祐中又刻于省署,当时所称玉堂本者。”据此则公焕为宋人,而何孟春跋以为元人。二说皆未言所据,不知孰是。此本前四卷诗,次第与汤注本略同。卷五记、辞、传,卷六赋,卷七《五孝传》、《画赞》,卷八疏、祭文,卷九《集圣贤群辅录》上,卷一○《集圣贤群辅录》下。卷首辑录宋代诸家评陶,为“总论”,次以昭明太子《陶渊明集序》。卷末附颜延之《陶徵士诔》、昭明太子《陶渊明传》。汇辑旧注作双行小字,随文出注,所辑评语则附各篇之后,开后世集注、集评之风。卷首“总论”又开后世辑录陶渊明诗话之风。由于此本保存了大量旧注旧评,故自汤注本失传后,历来颇受重视,流传最广,影响极大。但李氏对陶渊明实未深研,又颇好杂引宋人地志、杂说,故其谬误颇多。伪作《五孝传》、《集圣贤群辅录》、《四时》、《归园田居》之六、《问来使》等悉予保留,后二首诗后尚附录韩子苍、汤汉、《西清诗话》辨伪之语,其馀则全无甄别之言。《停云》诗“竞用新好,以招余情”下注云:“谓相招以事新朝也”,此实汤注穿凿之语;《与殷晋安别》注谓殷晋安即殷景仁,乃承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之误;《赠长沙公》诗注谓大司马指汉高帝时陶舍,殊乖史实;《酬丁柴桑》诗题下不注丁柴桑其人,乃云“柴桑,(浔)阳故里”,实属无谓。 《移居》诗注“南里”即栗里,《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注又将南里、南村离为二事,又谓移居在遇火后二年,羌无故实。《还旧居》诗注引《南康志》,谓南康近城五里之上京有渊明故居;《游斜川》诗注引骆庭芝说,谓曾城即落星寺,穿凿比附,如此者甚多。何孟春《陶靖节集·后记》讥评李公焕此本“不见其能为述作家”,不为无因。郭绍虞《陶集考辨》称此书有数本,其所经见者有吴焯绣谷亭旧藏本、吴县潘景郑所藏《天禄琳琅书目》所载本、贵池刘氏玉海堂影印本、《四部丛刊》本(与潘氏所藏同出一本)。按今北京图书馆藏元刻本二种。又上海涵芬楼《四部丛刊》本称据藏元翻宋本翻刻,卷首与附录又颇与陶澍所见本不同。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是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全唐诗》收集了48 900余首诗,流传众口的名篇也不下千首。清代文学家孙洙从中选择了三百余首,分体编排,名为《唐诗三百首》,署名蘅塘退士印行。据考证,孙洙编选此书时,夫人徐兰英也参与其事,应是夫妇合编。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的动机在原序中说得很清楚,是“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他认为“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录成一编”。《唐诗三百诗》收作者77位,从皇帝、和尚到歌女,题材包括抒发个人情怀、借物咏志、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生活琐事等等方面,大体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人们心态的复杂性,但反映当时社会矛盾的作品少。所选作品在艺术上力求上乘但又要浅近明白,能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书一问世,风行海内,不仅是蒙学教材,也是社会上十分流行的诗歌集。从唐人选唐诗的元结《箧中集》始,历来编选唐诗的版本有一百余种,但持久而广泛地流传的首推《唐诗三百首》。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孙洙当年编《唐诗三百首》以其验证此谚语,从该书深入人心的社会效果衡量,有一定效果。

大清仁宗睿皇帝实录

大清仁宗睿皇帝实录

《仁宗睿皇帝实录》(清实录嘉庆朝实录)374卷。全称《大清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实录》。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月,道光皇帝继位之初,令大学士曹振镛、戴均元等人开馆纂修,道光四年 (1824) 成书。书中记载了颙琰自嘉庆元年(1796)继位,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在位期间,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嘉庆年间是清朝由极盛而走向衰弱的转折点和过渡时期,虽然各种危机尚未爆发,但各种弊端却已逐渐显露出来,因此,此书对于清史和爱新觉罗家族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