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史
作者:岑仲勉
论述中国隋唐两朝历史著作。岑仲勉撰。195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初版,1980年中华书局再版。岑仲勉(1885—1961),原名汝懋,号铭恕,字仲勉,曾任中国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还有《黄河变迁史》、《突厥集史》、《唐人行第录》等著作。本书共48万字,用文言文写成。全书由隋史与唐史两部分组成。隋史部分9节,另有2附录。主要论述隋的统一及其加强中央集权的种种措施、突厥与隋王朝及西方世界的关系、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三大工程、隋与外界的联系与交往、隋末农民起义等内容。唐史部分分68节,主要论述了唐王朝的统一与贞观之治、唐代的宰相制度、门第与郡望、高宗、玄宗、武则天以及唐的中衰、隋唐漕运、隋与初唐佛教流传及唐代佛教的发展、文学变迁与进士科之流弊、唐代诗词乐律与诗人、府兵、行骑与后期边兵、安史之乱与藩镇之祸、唐代民族关系与中外关系、均田制与两税法;牛李党争、唐末农民起义、唐代职官概论、教官、爵、勋、赐与俸料、地方区域与社会组织、唐代的手工业、商业、交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俗等项内容。全书之后,附有13幅历史地图。本书是建国后较早的一部运用唯物史观研究隋唐历史的著作。在全书结构上既注意到全面反映隋唐的社会历史,从政治、军事到民
章节列表
升序↑隋 史
- 第一节 隋杨之先世及其统一
- 第二节 改地方三级制为变通的两级制
- 第三节 国防设备之概况
- 第四节 突厥之起源及为患中国
- 第五节 突厥与东罗马之发生关系——丝绢贸易
- 第六节 突厥之内争、分裂及南附
- 第七节 突厥文化、风俗与我国之比较
- 第八节 平 陈
- 第九节 隋代三大工程——建筑与水利
- 第十节 杨氏家庭之变——专制之毒
- 第十一节 炀帝之穷奢极欲
- 第十二节 疆域之开拓
- 第十三节 隋对西北之交通
- 第十四节 对北方交通及所谓“铁勒”
- 第十五节 印刷术发明
- 第十六节 西 乐 输 入
- 第十七节 三 伐 高 丽
- 第十八节 隋代经济发展之概况
- 第十九节 义 师 蜂 起
- 附录一 试用辩证法解说隋史之一节
- 附录二 论陈亡之必然性
唐 史
- 第一节 李唐之先世及其统一
- 第二节 太宗克定突厥及漠北
- 第三节 太宗平服西域
- 第四节 贞 观 之 治
- 第五节 宰相制度之屡变
- 第六节 门第之见与郡望
- 第七节 高宗继成大业
- 第八节 新罗、渤海及日本之汉化
- 第九节 昭、乾二陵及其特点
- 第十节 高、玄二宗频幸东都及武后长期留居之问题
- 第十一节 隋、唐之漕运
- 第十二节 唐 之 中 衰
- 第十三节 武则天之为人
- 第十四节 隋及初唐佛教之盛况 佛道之争
- 第十五节 佛教在唐之宗派、信仰及宣传方法
- 第十六节 佛徒撰译之文艺价值
- 第十七节 文字由骈俪变为散体
- 第十八节 进士科抬头之原因及其流弊
- 第十九节 开元之治及乱机所伏
- 第二十节 自府兵起源以至于隋
- 第二十一节 唐之府兵及骑
- 第二十二节 边 兵
- 第二十三节 西方乐曲影响于开元声律及体裁从
- 第二十四节 盛唐、中唐、晚唐之诗人
- 第二十五节 四镇始末及其南方屏障
- 第二十六节 突骑施兴废及大食东侵
- 第二十七节 安史之乱
- 第二十八节 藩 镇 之 祸
- 第二十九节 西南之开发
- 第三十节 吐蕃乘虚攻陷河、陇及安西、北庭
- 第三十一节 南诏之兴
- 第三十二节 安史乱中之回纥——不与吐蕃合作
- 第三十三节 唐 之 马 政
- 第三十四节 西方宗教之输入
- 第三十五节 宦 官 之 祸
- 第三十六节 北魏均田之缘起及其制度
- 第三十七节 唐 之 均 田
- 第三十八节 租庸调及杂征徭
- 第三十九节 租庸调变为两税
- 第四十节 户口升降及收支大账 附和籴
- 第四十一节 中唐后理财之言论及方法
- 第四十二节 钱币及矿冶
- 第四十三节 庄 田
- 第四十四节 武宗之攘外安内
- 第四十五节 牛李之李指宗闵(宋祁说) 李德裕无党(范摅、《玉泉子》、裴庭裕及孙甫说)
- 第四十六节 吐蕃之衰及河陇恢复
- 第四十七节 西北之内附部落
- 第四十八节 外族之徙入与汉化(附蜑之名称)
- 第四十九节 唐末之一瞥及其史料
- 第五十节 农民受严重压迫及其反抗
- 第五十一节 大革命之爆发——领导者黄巢
- 第五十二节 沙陀之起并辨石晋不是突厥族沙陀
- 第五十三节 职 官 概 论
- 第五十四节 散官、爵、勋及赐
- 第五十五节 俸料、公廨本钱及职田等
- 第五十六节 地方区域及社会组织
- 第五十七节 手工业及物产
- 第五十八节 市虚及商务
- 第五十九节 交通之设备及程途
- 第六十节 黄河及河源发见
- 第六十一节 水 利
- 第六十二节 学术与小说
- 第六十三节 历法、天文
- 第六十四节 艺 术
- 第六十五节 乐、舞及百戏
- 第六十六节 服 饰
- 第六十七节 社 会 杂 缀
- 第六十八节 从语与文之关系略记唐代俗语
- 参考书目
- 后记
猜你喜欢的书
阮元瑜集
诗文别集。一卷。汉阮瑀撰。初刊于明崇祯间。阮瑀,字元瑜。生于汉延熹八年(165年),卒于汉建安十七年(212年)。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少曾受学于蔡邕,后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草拟书檄公文。转为仓曹掾属。擅长章表书记,与陈琳齐名。曹丕说:“孔璋章表殊健,……元瑜书记翩翩。”(《与吴质书》)。原有集五卷,已佚。是集为明末人张溥辑刻。《阮元瑜集》,一卷。存赋四篇,论一篇,书两篇,笺一篇,吊文一篇,诗十二首。
憨山老人梦游集
由门人福善、通炯、刘起相编辑刊行的有《憨山老人梦游集》四十卷(现流通本五十五卷)。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嘉兴藏函。止刻法语五卷。丙申岁。龚孝升入粤。海幢华首和尚得余书。楗椎告众。访求鼎湖栖壑禅师藏本。曹秋岳诸公。僐写归吴。谦益手自仇勘。撰次为四十卷。大师著述。援笔立就。文不加点。字句不免繁芿。段落间有失次。东游时。曾以左氏心法序。下委刊定。见而色喜。遂削前藁。今兹仇勘。僭有行墨改窜。实禀承大师坠言。非敢僭逾。犯是不韪也。
经验选秘
医方著作。6卷。清胡增彬(谦伯)辑。刊于同治十年(1871年)。此书汇辑各科验方,分头风、头面发肿猪头风、诸般头痛、头眩晕倒等570余证,每证一方或数方。书中并有部分食戒、食忌及符咒内容。现存初刻本。
东坡诗话
宋代诗论著作。1卷(原为2卷)。苏轼著;辑者佚名。本书为汇编苏轼零散的论诗之语而成,成书较早,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已有著录。今传本见于明代陶宗仪所编纂的《说郛》(宛委山堂本),仅32则,虽不是全本,但从中仍可窥见苏轼的一些重要的诗论见解。书中强调“诗须要有为而作”,称“子美诗外,别有事在”;同时十分重视丰富生活阅历对诗歌创作和诗歌欣赏的重要意义,认为陶渊明“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诗句,“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而杜甫“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的诗句,“非亲到其处不知此诗之工”。此外,书中对诗歌的艺术规律也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如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多索然矣”及“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等议论,常为后世论诗者所称行。另有《东坡诗话补遗》1卷,为日本人近藤元粹所辑,见《萤雪轩丛书》。
汝南遗事
杂史。金末元初王鹗撰。四卷。根据亲身经历记述金哀宗居蔡州及被围始末。因蔡州亦称汝南,故名。作者在金末任左右司员外郎,此书为蔡州被围时所作。记述自天兴二年(1233)六月至次年一月之事,共一百零七条,按日编载,依纲设目,末附总论,叙事准确,是金灭亡史迹较真实的记录。
诗童子问
(宋)辅广撰 辅广,宋逵子,字汉卿,号潜庵 (一说潜斋)。师事吕祖谦及朱熹。宁宗初伪学禁严,学徒多避去,广不为动。嘉定初上政府书,反复于是非成败之际,筑传贻书院,教授学者,时称传贻先生。著有《四书纂疏》、《六经集解》、《通鉴集义》、《诗童子问》、《日新录》等书。《诗童子问》之大旨,主于羽翼《诗集传》,叙述平日闻于朱子之说,故曰童子问。卷首载大序小序,采录《尚书》、《周礼》、《论语》说诗之言,各为注释。又备录诸儒辨说,以明读诗之法。书中不载经文,惟录其篇目,分章训诂。末一卷则惟论叶韵。朱彝尊《经义考》载此书二十卷,其中有胡一中序,言阅建阳书市,购得而锓诸梓。而且载朱子《集传》于上,《童子问》于下。此本仅十卷,不载朱子《集传》,也无一中序,故卷数减半,并非有所缺佚。其说多掊击诗序,颇为过当。今见《四库全书·经部诗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