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史
作者:岑仲勉
论述中国隋唐两朝历史著作。岑仲勉撰。195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初版,1980年中华书局再版。岑仲勉(1885—1961),原名汝懋,号铭恕,字仲勉,曾任中国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还有《黄河变迁史》、《突厥集史》、《唐人行第录》等著作。本书共48万字,用文言文写成。全书由隋史与唐史两部分组成。隋史部分9节,另有2附录。主要论述隋的统一及其加强中央集权的种种措施、突厥与隋王朝及西方世界的关系、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三大工程、隋与外界的联系与交往、隋末农民起义等内容。唐史部分分68节,主要论述了唐王朝的统一与贞观之治、唐代的宰相制度、门第与郡望、高宗、玄宗、武则天以及唐的中衰、隋唐漕运、隋与初唐佛教流传及唐代佛教的发展、文学变迁与进士科之流弊、唐代诗词乐律与诗人、府兵、行骑与后期边兵、安史之乱与藩镇之祸、唐代民族关系与中外关系、均田制与两税法;牛李党争、唐末农民起义、唐代职官概论、教官、爵、勋、赐与俸料、地方区域与社会组织、唐代的手工业、商业、交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俗等项内容。全书之后,附有13幅历史地图。本书是建国后较早的一部运用唯物史观研究隋唐历史的著作。在全书结构上既注意到全面反映隋唐的社会历史,从政治、军事到民
章节列表
升序↑隋 史
- 第一节 隋杨之先世及其统一
- 第二节 改地方三级制为变通的两级制
- 第三节 国防设备之概况
- 第四节 突厥之起源及为患中国
- 第五节 突厥与东罗马之发生关系——丝绢贸易
- 第六节 突厥之内争、分裂及南附
- 第七节 突厥文化、风俗与我国之比较
- 第八节 平 陈
- 第九节 隋代三大工程——建筑与水利
- 第十节 杨氏家庭之变——专制之毒
- 第十一节 炀帝之穷奢极欲
- 第十二节 疆域之开拓
- 第十三节 隋对西北之交通
- 第十四节 对北方交通及所谓“铁勒”
- 第十五节 印刷术发明
- 第十六节 西 乐 输 入
- 第十七节 三 伐 高 丽
- 第十八节 隋代经济发展之概况
- 第十九节 义 师 蜂 起
- 附录一 试用辩证法解说隋史之一节
- 附录二 论陈亡之必然性
唐 史
- 第一节 李唐之先世及其统一
- 第二节 太宗克定突厥及漠北
- 第三节 太宗平服西域
- 第四节 贞 观 之 治
- 第五节 宰相制度之屡变
- 第六节 门第之见与郡望
- 第七节 高宗继成大业
- 第八节 新罗、渤海及日本之汉化
- 第九节 昭、乾二陵及其特点
- 第十节 高、玄二宗频幸东都及武后长期留居之问题
- 第十一节 隋、唐之漕运
- 第十二节 唐 之 中 衰
- 第十三节 武则天之为人
- 第十四节 隋及初唐佛教之盛况 佛道之争
- 第十五节 佛教在唐之宗派、信仰及宣传方法
- 第十六节 佛徒撰译之文艺价值
- 第十七节 文字由骈俪变为散体
- 第十八节 进士科抬头之原因及其流弊
- 第十九节 开元之治及乱机所伏
- 第二十节 自府兵起源以至于隋
- 第二十一节 唐之府兵及骑
- 第二十二节 边 兵
- 第二十三节 西方乐曲影响于开元声律及体裁从
- 第二十四节 盛唐、中唐、晚唐之诗人
- 第二十五节 四镇始末及其南方屏障
- 第二十六节 突骑施兴废及大食东侵
- 第二十七节 安史之乱
- 第二十八节 藩 镇 之 祸
- 第二十九节 西南之开发
- 第三十节 吐蕃乘虚攻陷河、陇及安西、北庭
- 第三十一节 南诏之兴
- 第三十二节 安史乱中之回纥——不与吐蕃合作
- 第三十三节 唐 之 马 政
- 第三十四节 西方宗教之输入
- 第三十五节 宦 官 之 祸
- 第三十六节 北魏均田之缘起及其制度
- 第三十七节 唐 之 均 田
- 第三十八节 租庸调及杂征徭
- 第三十九节 租庸调变为两税
- 第四十节 户口升降及收支大账 附和籴
- 第四十一节 中唐后理财之言论及方法
- 第四十二节 钱币及矿冶
- 第四十三节 庄 田
- 第四十四节 武宗之攘外安内
- 第四十五节 牛李之李指宗闵(宋祁说) 李德裕无党(范摅、《玉泉子》、裴庭裕及孙甫说)
- 第四十六节 吐蕃之衰及河陇恢复
- 第四十七节 西北之内附部落
- 第四十八节 外族之徙入与汉化(附蜑之名称)
- 第四十九节 唐末之一瞥及其史料
- 第五十节 农民受严重压迫及其反抗
- 第五十一节 大革命之爆发——领导者黄巢
- 第五十二节 沙陀之起并辨石晋不是突厥族沙陀
- 第五十三节 职 官 概 论
- 第五十四节 散官、爵、勋及赐
- 第五十五节 俸料、公廨本钱及职田等
- 第五十六节 地方区域及社会组织
- 第五十七节 手工业及物产
- 第五十八节 市虚及商务
- 第五十九节 交通之设备及程途
- 第六十节 黄河及河源发见
- 第六十一节 水 利
- 第六十二节 学术与小说
- 第六十三节 历法、天文
- 第六十四节 艺 术
- 第六十五节 乐、舞及百戏
- 第六十六节 服 饰
- 第六十七节 社 会 杂 缀
- 第六十八节 从语与文之关系略记唐代俗语
- 参考书目
- 后记
猜你喜欢的书
明文海
文集。清黄宗羲(1610—1695)编。四百八十二卷。宗羲有《南雷文定》已著录。宗羲为保存史料,尝于康熙十四年(1675)以前选《明文案》二百卷。既复得昆山徐氏所藏明人文集,因更辑是编。是集有三百一十四万余字,正文含赋四十六卷,奏疏十九卷,诏表一卷,碑七卷,议十卷,论十七卷,说九卷,辩九卷,考三卷,颂、賛、铭、箴、戒各一卷,解四卷,原、述、读各一卷,问答五卷,文二卷,诸体文六卷,书六十三卷序一百一十七卷,记六十卷,传四十二卷,墓文四十四卷,哀文六卷,稗二卷。此书收罗极富,所收明人集,几至二千余家。 如桑悦《北都》、《南都》二赋,朱彝尊著《日下旧闻》时,搜讨未见,而此本录之。其他散失零落,赖此以传者,尚有不少。考明人之著,当以是编为最备。《四库全书总目》称“可谓一代文章之渊薮”。然此本旨在保存史料, 卷帙繁重。不免失之泛滥,所选之文不少文学价值不高。此书分类殊为繁碎、糅杂,不合体例。据宗羲门人阎若璩《潜邱剳记》辨此书体例,谓“必非黄先生所编,乃其子主一所为”。有《四库全书》本。
农桑辑要
7卷。元代世祖时,为了督促农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命司农司编纂而成,颁发各地。成书于至元十年(1274),初刻于至元二十三年。卷一《典训》、《耕垦》,卷二《播种》,卷三《栽桑》,卷四《养蚕》,卷五《瓜菜》、《果实》,卷六《竹木》、《药草》,卷七《孳畜》,末有《岁用杂事》。内容以耕植栽培为主,兼及禽畜、蜂、鱼饲养,亦倡棉花、苧麻的栽培。蚕桑虽各只一卷,但篇幅约占全书三分之一,足见其地位的突出。司农司,设于至元七年。专掌农、桑、水利、分布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农事成否,达于户部,以殿最牧民长官。《元史》谓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崇本抑末。于是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永乐大典》载是书,有至元十年王磐序,及至顺三年印行万部官牒。
洪恩灵济真君礼愿文
明成祖时封洪恩灵济真君号。述祈祷仪及赞词、愿文。
易纬辨终备
旧题东汉郑玄注。一卷。《四库全书》本。又称《辨终备》,一作《辨中备》。为《易纬八种》之一。其书久佚,此本乃辑自《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列此书于“经部易类附录”,《提要》指出:“案《辨终备》,一作《辨中备》。《后汉书·樊英传》注:《易纬》凡六,为《稽览图》、《乾凿度》、《坤灵图》、《通卦验》、《是类谋》,而终以此篇。马氏《经籍考》皆称为郑康成注,而《辨终备》著录为一卷。今《永乐大典》所载仅寥寥数十言,已非完本。且其文多近《是类谋》,而《史记正义》所引《辨终备》,孔子与子贡言世应之说,与此反不类。或其书先佚而后人杂取他纬以成之者,亦未可定也。然别无可证,姑仍旧题云。”
尧山堂偶隽
明代诗文评著作。7卷。蒋一葵编。此书录取前人骈偶之文,上自六朝,下及唐宋元,凡制、诰、笺、表、赋、序、启、札各体文章中名隽之句,以及寻常应对俳语,次而录之,并附有记叙议论。《四库全书总目》谓其“盖王铚《四六话》之类,然摭拾未广,所采亦不尽工”,所以仅列于“存目”类。本书编者谓“唐世节度观察诸使,辟置僚佐,以至州郡差掾属牒,语皆用四六”,故四六文亦时见于唐诸家文集中。又称“晚唐人士作律赋,多以古事为题,寓悲伤之旨”,并举出了若干实例。此书有《碧琳琅馆丛书》本。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卷。写本有:P.3047、3488、2045。胡适把第一写本校订编入《神会和尚遗集》卷二,作为《神会语录第二残卷》;第二写本编入该书卷三,作为《第三残卷》。第三写本由铃木大拙发现,内容包括第二写本的全部,又有此论最后部分及造论者的骈文论赞和韵文颂赞,最后有‘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卷’一行。胡适将三本重加校订,分为上下两卷,1958年发表于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二十九本《庆祝赵元任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后收入新版《神会和尚遗集》附录之中。此论由神会弟子独孤沛集录,记载神会在开元二十年(732)于滑台大云寺批判北宗,与北宗僧人崇远(山东远)辩论情形。论前有独孤沛加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