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史
作者:岑仲勉
论述中国隋唐两朝历史著作。岑仲勉撰。195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初版,1980年中华书局再版。岑仲勉(1885—1961),原名汝懋,号铭恕,字仲勉,曾任中国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还有《黄河变迁史》、《突厥集史》、《唐人行第录》等著作。本书共48万字,用文言文写成。全书由隋史与唐史两部分组成。隋史部分9节,另有2附录。主要论述隋的统一及其加强中央集权的种种措施、突厥与隋王朝及西方世界的关系、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三大工程、隋与外界的联系与交往、隋末农民起义等内容。唐史部分分68节,主要论述了唐王朝的统一与贞观之治、唐代的宰相制度、门第与郡望、高宗、玄宗、武则天以及唐的中衰、隋唐漕运、隋与初唐佛教流传及唐代佛教的发展、文学变迁与进士科之流弊、唐代诗词乐律与诗人、府兵、行骑与后期边兵、安史之乱与藩镇之祸、唐代民族关系与中外关系、均田制与两税法;牛李党争、唐末农民起义、唐代职官概论、教官、爵、勋、赐与俸料、地方区域与社会组织、唐代的手工业、商业、交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俗等项内容。全书之后,附有13幅历史地图。本书是建国后较早的一部运用唯物史观研究隋唐历史的著作。在全书结构上既注意到全面反映隋唐的社会历史,从政治、军事到民
章节列表
升序↑隋 史
- 第一节 隋杨之先世及其统一
- 第二节 改地方三级制为变通的两级制
- 第三节 国防设备之概况
- 第四节 突厥之起源及为患中国
- 第五节 突厥与东罗马之发生关系——丝绢贸易
- 第六节 突厥之内争、分裂及南附
- 第七节 突厥文化、风俗与我国之比较
- 第八节 平 陈
- 第九节 隋代三大工程——建筑与水利
- 第十节 杨氏家庭之变——专制之毒
- 第十一节 炀帝之穷奢极欲
- 第十二节 疆域之开拓
- 第十三节 隋对西北之交通
- 第十四节 对北方交通及所谓“铁勒”
- 第十五节 印刷术发明
- 第十六节 西 乐 输 入
- 第十七节 三 伐 高 丽
- 第十八节 隋代经济发展之概况
- 第十九节 义 师 蜂 起
- 附录一 试用辩证法解说隋史之一节
- 附录二 论陈亡之必然性
唐 史
- 第一节 李唐之先世及其统一
- 第二节 太宗克定突厥及漠北
- 第三节 太宗平服西域
- 第四节 贞 观 之 治
- 第五节 宰相制度之屡变
- 第六节 门第之见与郡望
- 第七节 高宗继成大业
- 第八节 新罗、渤海及日本之汉化
- 第九节 昭、乾二陵及其特点
- 第十节 高、玄二宗频幸东都及武后长期留居之问题
- 第十一节 隋、唐之漕运
- 第十二节 唐 之 中 衰
- 第十三节 武则天之为人
- 第十四节 隋及初唐佛教之盛况 佛道之争
- 第十五节 佛教在唐之宗派、信仰及宣传方法
- 第十六节 佛徒撰译之文艺价值
- 第十七节 文字由骈俪变为散体
- 第十八节 进士科抬头之原因及其流弊
- 第十九节 开元之治及乱机所伏
- 第二十节 自府兵起源以至于隋
- 第二十一节 唐之府兵及骑
- 第二十二节 边 兵
- 第二十三节 西方乐曲影响于开元声律及体裁从
- 第二十四节 盛唐、中唐、晚唐之诗人
- 第二十五节 四镇始末及其南方屏障
- 第二十六节 突骑施兴废及大食东侵
- 第二十七节 安史之乱
- 第二十八节 藩 镇 之 祸
- 第二十九节 西南之开发
- 第三十节 吐蕃乘虚攻陷河、陇及安西、北庭
- 第三十一节 南诏之兴
- 第三十二节 安史乱中之回纥——不与吐蕃合作
- 第三十三节 唐 之 马 政
- 第三十四节 西方宗教之输入
- 第三十五节 宦 官 之 祸
- 第三十六节 北魏均田之缘起及其制度
- 第三十七节 唐 之 均 田
- 第三十八节 租庸调及杂征徭
- 第三十九节 租庸调变为两税
- 第四十节 户口升降及收支大账 附和籴
- 第四十一节 中唐后理财之言论及方法
- 第四十二节 钱币及矿冶
- 第四十三节 庄 田
- 第四十四节 武宗之攘外安内
- 第四十五节 牛李之李指宗闵(宋祁说) 李德裕无党(范摅、《玉泉子》、裴庭裕及孙甫说)
- 第四十六节 吐蕃之衰及河陇恢复
- 第四十七节 西北之内附部落
- 第四十八节 外族之徙入与汉化(附蜑之名称)
- 第四十九节 唐末之一瞥及其史料
- 第五十节 农民受严重压迫及其反抗
- 第五十一节 大革命之爆发——领导者黄巢
- 第五十二节 沙陀之起并辨石晋不是突厥族沙陀
- 第五十三节 职 官 概 论
- 第五十四节 散官、爵、勋及赐
- 第五十五节 俸料、公廨本钱及职田等
- 第五十六节 地方区域及社会组织
- 第五十七节 手工业及物产
- 第五十八节 市虚及商务
- 第五十九节 交通之设备及程途
- 第六十节 黄河及河源发见
- 第六十一节 水 利
- 第六十二节 学术与小说
- 第六十三节 历法、天文
- 第六十四节 艺 术
- 第六十五节 乐、舞及百戏
- 第六十六节 服 饰
- 第六十七节 社 会 杂 缀
- 第六十八节 从语与文之关系略记唐代俗语
- 参考书目
- 后记
猜你喜欢的书
少女与吉卜赛人
它写于1926年,并于1930年死后出版。The Virgin and the Gipsy 也译作《处女与吉卜赛人》、《未婚少女女与吉卜赛人》以反抗虚伪的道德文明著称的廿世纪最伟大英国小说家劳伦斯,再次以其犀利讽刺的文笔,“离经叛道”的精神,塑造了这本“问题小说”,也是他的最后一本小说。在本书中,一个追求真爱的女人,由于无法忍受她那具有自恋倾向和精神性阳萎的牧师丈夫,而毅然抛弃了家庭、子女,并跟随一个身无分文的年轻人出走。十多年后,禀承了母亲这种“堕落”根性,同样生长在这个病态家庭里的两个女儿,目睹父亲那种槁木死灰的“圣徒”生活,以及祖母那种伪善、弄权的卑鄙面目,也在她们内在自由的渴望与外在的诱惑中,挣破礼教的束缚,步上了母亲的后尘。就主题的探讨而言,这本小说可以说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姊妹作,而在处理的手法则更胜之。主题的出现不再是诉诸孤立的独白,而是藉周遭环境的演变,把故事一步步地推入问题的核心,使读者不自觉地被书里精采的情节所吸引。这位一直被世人误解的作家,在本书里向您提出了他最后也是最具体的解释。想要了解劳伦斯的“最后结论”的人,不能不读这本书。
穿羊皮大衣的男人
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了一起奇案,凶手是个穿羊皮大衣的男人,他突然不翼而飞。他究竟是谁?
论短篇小说
胡适作。本文原是 1918年3月15日在北京大学国文研究所小说科的演讲稿,傅斯年记录。初载于1918年3月22日——27日《北京大学日刊》“本校纪事栏”,原题为《国文研究所小说科第四次会议录》。后经作者修改,发表于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5期。全文分3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上对短篇小说作了界定,指出了短篇小说的特征:1,截取“事实中最精采的一段或一方面”; 2,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加以描写。作者通过分析《最后一课》与《柏林之围》,使短篇小说“用一段代表全体”、“用一面代表全形”的特征。第二部分从上述的界定出发,勾勒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略史”。文章指出,从“用心结构”的先秦寓言《愚公移山》到明清两代的《今古奇观》、《聊斋志异》,不管是创作方法上的“理想主义”还是“写实主义”,语言形式上用白话还是文言,都有若干的佳作。其发展趋向是“由略而详,由粗枝大叶而琐屑细节”。第三部分为结论。文章指出,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由长趋短,由繁多趋简要”,这是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繁忙和文学进步所要求,因此,在中国文学界应提倡“真正的”短篇小说。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较早的专论短篇小说的文章,虽对短篇小说的论述还不够全面,但它对短篇小说的界定,对短篇小说创作的大力提倡,对以后的小说创作和理论建设有一定影响。
湘绮楼词钞
近代词集。1卷。王闿运著。1917年秋家刻本,线装1册。收词57首,附唱和词3首。其词以抒写个人悲愁见长,充满时代的失落感。名篇如[摸鱼儿]《庚午题岳阳楼用稼轩韵》、[长亭怨]《沙市晴望》、[辘轳金井]《废圃寻春见樱桃花感赋》等,皆传诵一时。闿运以诗文见称于时,群推为湖湘派领袖,词亦别有风格。论者谓“闿运经术与诗,颇滋物议,其词独抗高调,语欲惊人。往往凌纸怪发,精光逼人。次亦警练绵密,不作凡语”(沈轶刘、富寿荪(清词菁华》)。
佛说大乘僧伽吒法义经卷
佛说大乘僧伽吒法义经,七卷,宋金总持等译。存三卷。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
二卷,西晋竺法护译。大方广宝箧经之异译。